CN114696350A -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350A
CN114696350A CN202011628803.3A CN202011628803A CN114696350A CN 114696350 A CN114696350 A CN 114696350A CN 202011628803 A CN202011628803 A CN 202011628803A CN 114696350 A CN114696350 A CN 114696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energy storage
load
storage battery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88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东炎
岳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6288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3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02J3/32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the battery being on-board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e.g. vehicle to grid arrangements [V2G], power aggregation, use of the battery for network load balancing, coordinated or cooperative battery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充电站系统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一种用于实施该控制方法的控制装置,以及一种存储该控制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储能充电站系统包括从电网充电并向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的储能电池,所述第一负载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第二负载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在储能电池系统与电网同时对负载供电时,通过将不同类型负载分割进行功率采集,根据电网是否允许返送电,选择第一、第二、第三控制策略之一,根据汇总后的功率,对储能电池系统充放电进行较为精准的控制。

Description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充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由于老旧城区供电电力设施建设不足、变压器增扩容难、小区无直流充电桩等问题,很多地区建设了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其基于新能源电池的利用,集台区动态扩容、顶峰、电能质量治理以及充电解决方案于一体,为降低配网改造成本、提质增效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现有储能充电站系统根据其负载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系统,负载仅有充电站,在谷时电价时,电网给储能充电站系统充电,在峰时则根据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上传的功率需求,系统对其进行充电;另一种系统,负载同时接有充电站和其他用电设备,峰时储能充电站系统对外供电时,由于其他用电设备用电功率实时变化,且它不会像电动汽车一样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目前针对该类型储能充电站系统,均采用在系统并网点位置安装电表,对并网点的总供电功率进行采集,若并网点电网的供电功率较大,则增加储能电池系统对外放电功率;若电网的供电功率接近0或向电网返送电,则降低储能电池系统对外放电功率。然而,由于用此方法的功率采集到控制功率变化过程势必存在一定延迟,且对并网点总供电功率进行采集时,由于负载同时包含电动汽车和其他负载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负载,功率变化幅度更大,变化速率也更快,导致电网供电预留量小时,经常出现储能电池系统放电返送电网现象;而电网供电预留量大时,储能电池系统供电量占比大大缩小,进而导致系统收益降低。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装置。在储能电池系统与电网同时对负载供电时,通过将不同类型负载分割进行功率采集,根据汇总后的功率,对储能电池系统充放电进行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负载功率采集控制精度,减小了电量返送电网的机率与时长,降低了返送电网的功率,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储能电池系统供电量占比,增加了系统收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方法,该储能充电站系统包括从电网充电并向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的储能电池,第一负载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第二负载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控制方法包括:若允许返送电,按照第一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或者按照第二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2;以及在峰时供电时段,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或Pc2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使所述储能电池和电网对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供电。
其中,按照所述第一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包括:基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和允许逆网功率Px确定由电网提供的冗余功率P1;基于所述冗余功率P1、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以及基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和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
其中,按照所述第二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2包括:基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和系统收益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3;以及基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3以及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由电网提供的所述冗余功率P1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的最大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差,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与所述冗余功率P1之差,以及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等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与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之和与所述储能电池的最大放电功率之间的较小值。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所述供电功率P3被设置为使所述系统收益最优的固定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间的较小值,所述系统收益与逆网返送电时段的用电量和返送电价以及非逆网返送电时段的用电量和所述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差价相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2等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3与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之和与所述储能电池的最大放电功率之间的较小值。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峰时供电时段根据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分为多个区段,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所述供电功率P3为在相应区段使所述系统收益最优的固定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间的较小值。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峰时供电时段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或Pc2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包括:先分别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和Pc2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各运行一段时间;然后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和Pc2中对应系统收益更高的一者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若不允许返送电,按照第三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以及在峰时供电时段,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3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使所述储能电池和电网对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供电。
其中,按照所述第三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3包括:基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确定由电网提供的冗余功率P1’;基于所述冗余功率P1’、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以及基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和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由电网提供的所述冗余功率P1’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的最大值,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与所述冗余功率P1’之差,以及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等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与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之和与所述储能电池的最大放电功率之间的较小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了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储能充电站系统包括从电网充电并向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的储能电池,所述第一负载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第二负载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配置用于执行任意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本文所述的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包括储能电池以及上述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直流充电桩,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包括电动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实施任意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用于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根据第一控制策略确定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根据第二控制策略确定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根据第三控制策略确定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的流程图;以及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用于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针对该类型的储能充电站系统,采用的是对并网点的总供电功率进行采集,默认整个系统内的所有负载都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以全都通过电表来检测所有负载的消耗功率。因而,当负载功率变化速率较快并且幅度较大时,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供电功率时常常会出现延迟,导致系统收益降低。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装置。在储能电池系统与电网同时对负载供电时,通过将不同类型负载分割进行功率采集,根据汇总后功率对储能电池系统充放电进行控制,大幅度提高负载功率采集控制精度,提升了储能电池系统供电量占比,增加系统收益。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储能充电站系统从上到下依次由电网、控制装置、电表、双向交流逆变器、第二负载、充电站DC/DC、直流充电桩、第一负载、储能电池系统DC/DC、储能电池系统几部分组成。
其中,第一负载指的是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能力的负载,即其功率是可预测的、能够提前获取下一时间段功率的负载。在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就是一第一负载,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当下该车的电池温度、电池剩余电量等的反馈,得知其电池状态,从而估测出下一秒或下一时间段该电动汽车能够充电的最大功率。第二负载则指的是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的、下一时间段不可预测其功率的负载。在一实施例中,一栋楼里的所有空调就是其他负载,因为控制装置无法预测哪个房间的哪个空调会在何时开启运行,所以控制装置对于这栋楼里的空调功率是没有办法实时监控的,只能通过电表来检测其消耗功率。
之所以将负载按照能否实时上传功率需求这一点进行分割,是因为现有技术的储能充电系统,默认为所有负载都是不可预测的,都需要用电表检测其功率消耗,再将该功率需求上传到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储能电池系统供电给该类负载。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负载功率的变化速度、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加之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势必产生一定量的、不可忽视的延迟,大大降低了负载功率采集的控制精度。而本文中将负载分割成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功率采集,然后由汇总后的功率对储能电池系统充放电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负载功率采集控制精度,提升了储能电池系统供电量占比,增加了系统收益。
图1中的电网、第二负载、双向交流逆变器连接在交流总线上,双向交流逆变器、充电站DC/DC、储能电池系统DC/DC连接在直流母线上。双向交流逆变器实现交流和直流的双向转换,直流充电桩和储能电池系统分别与充电站DC/DC、储能电池系统DC/DC连接,由DC/DC调节至其工作电压范围以正常运行,第一负载由直流充电桩对其进行供电。电表1安装于电网侧,用于检测电网供电情况,以及是否发生逆电网返送电。电表2安装于第二负载汇流位置,用于检测第二负载消耗功率,以对总负载功率进行计算。控制装置分别与电表1、电表2、第一负载、第二负载、储能电池系统进行通信,用于实时检测系统和各设备运行状态,并对各设备进行控制。
其中,第一负载不仅仅能够通过直流母线充电,也可以通过交流母线进行充电。同样地,电表2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装在其他位置,进行单个第二负载功率检测或多个第二负载功率检测均可。即,图1中通信线所连接的各项设备不仅仅只有图中一种连接方式,实际情况中任何符合要求的连接方式都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谷时电价时,储能电池系统做为负载,由电网对第一负载、第二负载、储能电池系统供电;而在峰时电价时,储能电池系统与电网同时做为电源,对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运营商可通过赚取谷、峰时的电价差,获得利润。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用于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储能充电站系统工作前,先判断电网是否允许返送电。如上所述,储能电池系统一般是在谷时充电,峰时放电。如果峰时没有用到那么多的电,有部分谷时充的电,没有在峰时放出去,则这部分电就有可能会被返送回电网。对于这部分逆电网的能量也是按电网的电价付费,由于并没有提供给负载,所以运营商无法赚取差价利润。
如果电网允许返送电,则同时进行第一控制策略和第二控制策略,分别得到第一、第二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和Pc2,以及两种策略下的系统收益X1,X2。比较X1和X2的大小,取系统收益较大的那个控制策略的储能电池对外放电功率,作为最终控制装置控制储能电池系统对外输出的功率值Pc。如果电网不允许返送电,则进行第三控制策略,得到的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是控制装置控制储能电池系统对外输出的功率值Pc。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根据第一控制策略确定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进行第一控制策略时,已知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需求为Pb。首先,基于该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和允许逆网功率Px,可以确定一由电网提供的冗余功率P1。在一实施例中,P1通过取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的最大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差得到。电网冗余功率P1优先提供给第二负载。然后,基于该冗余功率P1、该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可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在一实施例中,P2通过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与所述冗余功率P1之差求得。基于该储能电池对该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和该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可确定该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在一实施例中,将P2和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求和,即为第一控制策略下应该需要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对外输出功率;将上述P2和Pa之和与储能电池最大允许对外放电功率Pc’比较,取较小值,得到第一控制策略下实际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对外输出功率Pc1。
在第一控制策略中,根据第二负载的以往功率消耗情况,设定一个电网的冗余功率P1,优先提供给第二负载。因为第二负载的功率需求是个不确定值,易随时发生变化。如果这部分功率需求用储能电池系统提供,且系统随其实时变化,则容易出现因为系统延迟而导致的储能电池系统的过放电和欠放电。而电网供电有着极强的随动性,完全可以跟随第二负载功率需求的变化实时变化,实现控制设备的精准控制。相应的,电网的电价费用比储能电池系统的充电费用要高。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根据第二控制策略确定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进行第二控制策略时,设定一个储能电池系统对该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最优固定值P3。P3是根据以往的储能电池系统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情况,且在不大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的条件下,得出的能使系统收益最优的固定值。其中,系统收益是通过允许逆网返送电的用电量和返送电价以及非逆网返送电时段的用电量和所述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差价,即用公式:P允返×(M-M)-P不允返×M可得。
根据峰时供电时段的实际情况,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可以分为多个区段,因而P3也可以是多个不同时段的最优固定值。在一实施例中,允许逆网功率为10kw,某第二负载的实际功率波动在正常白天是5kw上下,正常晚上是10kw上下。因为P3不大于电网允许的最大逆网功率,所以该负载可以设定两个P3值,白天的P3设定为5kw左右,晚上的P3为10kw左右。具体设定为哪个精确值,如5.1还是4.9等,通过最佳系统收益情况来确定。
根据将P3和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求和,即为第二控制策略下应该需要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对外输出功率;将上述P3和Pa之和与储能电池最大允许对外放电功率Pc’比较,取较小值,得到第二控制策略下实际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对外输出功率Pc2。
在第二控制策略中,设定的储能电池系统对该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最优P3是一个固定值,它不能像第一控制策略中的电网冗余功率P1,随第二负载的功率变化而实时变化。但是,第二控制策略中的储能电池系统的供电量占比较大,某些情况下,可以增加收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根据第三控制策略确定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当电网不允许返送电的情况下,使用第三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其方法和第一控制策略相似。首先要得到一个电网提供的冗余功率P1’,优先提供给第二负载,P1’通过取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的最大值得到;然后通过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与所述冗余功率P1’之差,可得到需要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将P2’和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求和,即为第三控制策略下应该需要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对外输出功率;将上述P2’和Pa之和与储能电池最大允许对外放电功率Pc’比较,取较小值,得到第三控制策略下实际储能电池系统提供的对外输出功率Pc3。
第三控制策略中的电网冗余功率P1’和第一控制策略中的电网冗余功率P1有区别。因为第三控制策略是在电网允许返电的情况下运行的,所以P1’要在得到第一控制策略中的电网冗余功率P1之后,再减去电网允许的逆网功率Px。
尽管为使解释简单化将上述方法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是应理解并领会,这些方法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或本文中未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装置。请参考图6,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用于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装置60可以包括存储器61及处理器62。处理器62耦接于存储器61,并配置用于实施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以取得对应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文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该控制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62执行时,可以实施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以取得对应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理解,信息、信号和数据可使用各种不同技术和技艺中的任何技术和技艺来表示。例如,以上描述通篇引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比特)、码元、和码片可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学粒子、或其任何组合来表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来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这两者的组合。为清楚地解说硬件与软件的这一可互换性,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在上面是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作一般化描述的。此类功能性是被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施加于整体系统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对于每种特定应用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这样的实现决策不应被解读成导致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模块、和电路可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其设计成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作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他此类配置。
结合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在硬件中、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在这两者的组合中体现。软件模块可驻留在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所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以使得该处理器能从/向该存储介质读取和写入信息。在替换方案中,存储介质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在ASIC中。ASIC可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更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其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合意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web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送而来,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往往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储能充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电网充电并向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的储能电池,所述第一负载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第二负载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若允许返送电,按照第一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或者按照第二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2;以及
在峰时供电时段,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或Pc2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使所述储能电池和电网对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供电,
其中,按照所述第一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和允许逆网功率Px确定由电网提供的冗余功率P1;
基于所述冗余功率P1、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以及
基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和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
其中,按照所述第二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2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和系统收益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3;以及
基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3以及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电网提供的所述冗余功率P1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的最大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差,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与所述冗余功率P1之差,以及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1等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与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之和与所述储能电池的最大放电功率之间的较小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所述供电功率P3被设置为使所述系统收益最优的固定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间的较小值,所述系统收益与逆网返送电时段的用电量和返送电价以及非逆网返送电时段的用电量和所述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差价相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2等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3与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之和与所述储能电池的最大放电功率之间的较小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峰时供电时段根据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分为多个区段,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所述供电功率P3为在相应区段使所述系统收益最优的固定值与所述允许逆网功率Px之间的较小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峰时供电时段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或Pc2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包括:
先分别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和Pc2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各运行一段时间;
然后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1和Pc2中对应系统收益更高的一者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不允许返送电,按照第三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以及
在峰时供电时段,按照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3控制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使所述储能电池和电网对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供电,
其中,按照所述第三控制策略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所述对外放电功率Pc3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确定由电网提供的冗余功率P1’;
基于所述冗余功率P1’、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确定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以及
基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和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确定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电网提供的所述冗余功率P1’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功率波动曲线的最大值,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等于所述第二负载的检测功率值Pb与所述冗余功率P1’之差,以及所述储能电池的对外放电功率Pc3等于所述储能电池对所述第二负载的供电功率P2’与所述第一负载的上传需求功率Pa之和与所述储能电池的最大放电功率之间的较小值。
9.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储能充电站系统包括从电网充电并向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的储能电池,所述第一负载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第二负载不具有实时上传功率需求的能力,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配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10.一种储能充电站系统,包括:
储能电池;以及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流充电桩,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包括电动车辆。
1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实施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011628803.3A 2020-12-31 2020-12-31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6963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8803.3A CN114696350A (zh) 2020-12-31 2020-12-31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8803.3A CN114696350A (zh) 2020-12-31 2020-12-31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350A true CN114696350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5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8803.3A Pending CN114696350A (zh) 2020-12-31 2020-12-31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63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1696A (zh) * 2023-09-12 2023-10-20 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相应能力的评估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1696A (zh) * 2023-09-12 2023-10-20 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相应能力的评估方法
CN116911696B (zh) * 2023-09-12 2023-12-08 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相应能力的评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hmud et al. Peak-load reduction by coordinated response of photovoltaics, battery storage, and electric vehicles
Mozaffari et al. Joint expansion planning studies of EV parking lots placement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Sousa et al. Day-ahead resource scheduling in smart grids considering vehicle-to-grid and network constraints
Lassila et al.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electric cars as energy storages
US9293915B2 (en) Electric power control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control system using same
Albert et al. An advanced electrical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using adaptive hybri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ntended for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distributions
CN102055217A (zh)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Amir et al.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scheme‐based coordinated control for reducing peak load in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powered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s
CN108075536A (zh) 充电桩的柔性充电调控方法及充电桩系统
CN101662244A (zh) 功耗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9177805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696350A (zh) 储能充电站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CN116596195B (zh) 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光伏消纳效益评估方法
JP2015014935A (ja) 電力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力制御方法
CN112060944B (zh) 动态无线充电路段优化配置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Martinsen A business model for an EV charging station with battery energy storage
Panagiotou et al. The effect of including power converter losses when modelling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 UK domestic study
CN117039962A (zh) 一种综合能源服务概算评估方法及系统
Kwasinski et al. Signal processing in the electrification of vehicular transportation: techniques for electric and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smart grid
Longo Optimal design of an EV fast charging station coupled with storage in Stockholm
Wali et al. Cost benefit smart charging schedule for V2G applications
Haakana et al.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the customer-side B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s
Klasson et al. Battery sizing and placement in the low voltage grid including photovoltaics
Zahedmanesh et al. IoT remote control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loads for smart energy management of virtual power plants
Viganò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electromobility on urban distribution feeder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