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6143A -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143A
CN114696143A CN202011584429.1A CN202011584429A CN114696143A CN 114696143 A CN114696143 A CN 114696143A CN 202011584429 A CN202011584429 A CN 202011584429A CN 114696143 A CN114696143 A CN 114696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
cantilever
electrical connecto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44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添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2020115844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壳体以及至少一端子组件。端子组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多个端子。端子穿设于绝缘本体。端子包括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各个悬臂段分别连接端子本体,在端子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悬臂段延伸出对应的接触部。接触部是与电子卡上相对应的信号接点接触,各接触部接触在信号接点不同位置。此外,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也被提出。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各式电子装置内的信号主要是通过多个电子连接器相互传输。一般来说,电子连接器的组成主要为绝缘壳体与多个金属端子,随着科技发展,电子装置所要传输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势必要提高信号的传输频率或速率。
由于电子连接器的传输频率或速率越高,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也容易发生损耗,这种损耗包括导体损耗与介质损耗外。此外,传递高频电子信号的导体如果自身具有未封闭(即开放)的终端,导致此未封闭的终端发生阻抗不连续的现象,进而降低高频信号传递路径的信号完整性,一般称为残段效应(stub effect)。
现有的高速连接器的残段效应问题,一部分起因于公母连接器结构互配时,为确保两个连接器间的接触是稳定的,相互匹配的公母连接器端子间须具有刮擦现象(wiping),则当匹配后的两个连接器相互交换高频电子信号时,无法避免的刮擦导致端子具有未封闭的终端,使得产生残段效应去降低高频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很容易因残段效应而对信号完整传输发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发展出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是相关技术领域人士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能减少信号传递路径中的残段效应,从而改善电子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损耗问题,并进而提升电连接器的传输带宽与速率。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至少一端子组件。绝缘壳体包括至少一插槽。插槽可容置一对接的电子卡插入,电子卡的一表面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各个端子组件是被定位于绝缘壳体之内,各个端子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端子。各个端子分别固定于绝缘本体。各个端子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各个悬臂段分别连接端子本体。各个悬臂段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端子中的接触部是与电子卡上相对应的信号接点接触,各端子中的接触部接触在信号接点不同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适于对接一电子卡,电子卡的一表面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多个端子,各个端子分别固定于绝缘本体。各个端子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各个悬臂段分别连接端子本体。各悬臂段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端子中的接触部是与电子卡上相对应的信号接点接触,各端子中的接触部接触在信号接点不同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适于与对接电子连接器匹配,对接电子连接器的一表面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多个端子,各个端子分别固定于绝缘本体。各个端子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各个悬臂段分别连接端子本体。各悬臂段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端子中的接触部是与对接电子连接器上相对应的信号接点接触,各端子中的接触部接触在信号接点不同位置。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中,通过单一端子的接触部,在与电子卡对接或与对接电子连接器匹配时的刮擦的方向上,接触电子卡或对接电子连接器上同一信号接点的不同位置,单一端子有两个或三个接触部,使得信号接点中的未封闭的终端缩减,从而减少信号传递路径中的残段效应,并能改善能量传递损耗问题,进而提升电连接器的传输带宽与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结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端子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6为图4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7为已知技术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拟增益比较图。
图9为图2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端子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2为图2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4为图2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端子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电连接器结构;
52-绝缘壳体;
54-插槽;
60-电子卡;
62-信号接点;
70-已知端子;
72-连接段;
74-接触部;
100-端子组件;
110-绝缘本体;
112-第一端;
114-第二端;
120,130,220,320,420-端子;
122-端子本体;
124,224,324,424-悬臂段;
226,426-孔洞;
A1,B1,C1,E1-第一悬臂段;
A2,B2,C2,E2-第二悬臂段;
A3-第三悬臂段;
A11,A21,A31,C11,C21,E11,E12,E21,E12,E22-弯折部;
B11,B21-第一弯折部;
B12,B22-第二弯折部;
A13,A23,A33,B13,B23,C13,C23,E13,E23-接触部;
A15,A25,A35,B15,B25,C15,C25,E15,E25-末端部;
B14,C14-斜弯段;
D1,D4,D6,D8-第一距离;
D2,D5,D7,D9-第二距离;
D3-第三距离;
GD,GW-距离;
GS-初始接触位置;
L-线性方向;
L1,L2-线条;
P0-接触位置;
P1-第一接触位置;
P2-第二接触位置;
PL1-第一谐振点;
PL2-第二谐振点;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第三表面;
S4-第四表面;
V-高度方向;
Z1-插入方向;
Z2-排列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说明的是,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是用以描述不同的组件,这些组件并不因为此类修饰词而受到限制。此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附图中各组件的厚度或尺寸,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且各组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因此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仍应落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结构50包括一绝缘壳体52以及一个端子组件100,该连接器结构50整体是设置在一电路板(图标中未绘示)上。对一般高频电连接器而言,一个连接器仅只使用一个端子组件100是不经济的,通常一个高频电连接器可以使用至少两个端子组件,在特定的高密度电连接器甚至可以使用到四个端子组件,例如:QSFP DD(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Double Density)标准规范的中的信号接点是被配置于一电子卡(图标中未绘示)相对两个表面,且每一表面排列两排信号接点,因此该电子卡上共有四排信号接点,此时该连接器就可以使用四个或以上的端子组件,且每个端子组件是沿一垂直于电子卡插入方向的方向层叠排列。由此可知,本发明所公开的连接器结构50虽然仅使用一端子组件100,然而此仅为一例示而已,连接器使用的端子组件100是视实际需求而定,本发明说明书的公开仅是为简化公开的复杂程度所做的简化例示。绝缘壳体52举例为采用绝缘材料所制成,该绝缘壳体52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只包括有一供一预定对接的电子卡插入的插槽54,插槽54可容置一对接的电子卡沿一插入方向Z1插入,然而该连接器插槽54的数量是可依据需求而可调整,例如在前述QSFP DD连接器的举例中,一个绝缘壳体52可以具有两个插槽54,多个端子组件是沿一垂直于电子卡插入方向Z1的排列方向Z2层叠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组件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10以及多个端子120、130,端子120与端子130被固定于绝缘本体110,且端子120与端子130彼此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端子120自绝缘本体110的第一端112延伸的部分是作为与对接的电子卡(印刷线路板或集成电路板)电连接之用,而自绝缘本体110的第二端114延伸的部分的端子130可作为与该未绘示的电路板电连接之用。具体而言,图示中所绘示的各该端子是适于贴附于该电路板表面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实际应用不以此为限。
如图3至图4所示,各个端子120包括一端子本体122以及第一悬臂段A1、第二悬臂段A2、第三悬臂段A3所组成的悬臂段124,第一悬臂段A1、第二悬臂段A2、第三悬臂段A3是共同连接于同一端子本体122。详细而言,端子本体122朝一高度方向V(如向下,指朝向电子卡60的方向)弯折并延伸而形成这三个第一悬臂段A1、第二悬臂段A2与第三悬臂段A3,其中第一悬臂段A1位于第二悬臂段A2与第三悬臂段A3之间。如图3所示,相较于第二悬臂段A2与第三悬臂段A3,第一悬臂段A1与端子本体122之间的折弯角度较小,导致第一悬臂段A1在刮擦方向(即图4中的线性方向L)上与第二悬臂段A2及第三悬臂段A3位于不同位置(即第一悬臂段A1在对接时刮擦行程中的刮擦长度与第二悬臂段A2及第三悬臂段A3不同)。
第一悬臂段A1包括弯折部A11、接触部A13与末端部A15;第二悬臂段A2包括弯折部A21、接触部A23与末端部A25;第三悬臂段A3包括弯折部A31、接触部A33与末端部A35。在端子本体122的一线性方向L(即本实施例中端子120与对接的电子卡60匹配刮擦方向)上,第一悬臂段A1、第二悬臂段A2、第三悬臂段A3分别延伸出对应的一弯折部A11、A21、A31、一接触部A13、A23、A33以及一末端部A15、A25、A35,且每个接触部A13、A23、A33连接于相对应的末端部A15、A25、A35以及弯折部A11、A21、A31之间。在高度方向V上,以端子本体122作为比较基准点,末端部A15、A25、A35与接触部A13、A23、A33的位置均低于端子本体122,且末端部A15、A25、A35的高度高于接触部A13、A23、A33的高度,即接触部A13、A23、A33为第一悬臂段A1、第二悬臂段A2、第三悬臂段A3的最低点。接触部A13、A23、A33的形状例如为一弧形、U形或V形等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末端部A15、A25、A35与端子本体122之间具有至少两个不同距离,以图5为例,第一悬臂段A1的末端部A1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D1,第二悬臂段A2的末端部A2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D2,第三悬臂段A3的末端部A3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一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或第三距离D3,且第二距离D2等于第三距离D3,也就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悬臂段A1的长度沿着端子本体122的线性方向L会大于第二悬臂段A2或第三悬臂段A3的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距离D2也可不等于第三距离D3,端视实际产品而可调整这三个悬臂段的长度。需说明的是,由于同一排的端子120可能包含传递高、低电子信号,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具有接触部A13、A23、A33的端子120是例如应用在传递高频电子信号的端子,而传递低频电子信号的端子可另外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6所示,第一悬臂段A1的接触部A13、第二悬臂段A2的接触部A23、第三悬臂段A3的接触部A33分别用以与一电子卡60的同一信号接点62对接时(刮擦时,各个端子120悬臂段A1、A2、A3分别对该信号接点62施予一正向力),接触部A13、A23、A33是与电子卡60上对应该端子120位置的同一信号接点62接触。接触部A13、A23、A33分别在信号接点62的同一水平面上不同位置,且接触部A13、A23、A33在线性方向L上位于接触在信号接点62的不同位置。单一个端子120对信号接点62有多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在信号接点62的线性方向L上位于不同位置,如图6所示,信号接点62包括一初始接触位置GS、第一接触位置P1与第二接触位置P2。初始接触位置GS为端子120的每个接触部(如图6的接触部A31、A33)在信号接点62上刮擦的开始位置,而刮擦后的终止位置定义为第一接触位置P1、第二接触位置P2,其中接触部A13在信号接点62上的第一接触位置P1,接触部A33在信号接点62的第二接触位置P2,同理,接触部A23在信号接点62上可以是不同于第一接触位置P1与第二接触位置P2的第三接触位置,也可以是等同于第一接触位置P1或第二接触位置P2的一的位置。第一接触位置P1至信号接点62的初始接触位置GS之间形成一距离GD,第二接触位置P2至信号接点62的初始接触位置GS之间形成一距离GW,信号接点62中未封闭的终端距离由距离GD缩减为距离GW,使得金属导体中的未封闭的终端缩减,进而抑制残段效应,降低对周遭环境产生电磁干扰,提升高频信号路径的信号完整性。需说明的是,在此电子卡60是以在电子卡60上同一表面的信号接点62接触于第一悬臂段A1的接触部A13、第二悬臂段A2的接触部A23、第三悬臂段A3的接触部A33作为说明,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信号接点是可被配置于电子卡相对两表面,配置于电子卡相对两表面的每个信号接点分别被至少一个端子组件的接触部(如第一悬臂段A1的接触部A13、第二悬臂段A2的接触部A23、第三悬臂段A3的接触部A33)电连接。
以图7作为比较实施例,图7为已知技术的端子的侧视图,其中已知端子70具有一连接段72以及一接触部74,连接段72连接接触部74,接触部74在信号接点62上具有一接触位置P0,所述接触位置P0为接触部74在信号接点62上经刮擦后的终止位置。由于信号接点62的长度受一定规范限制,导致接触位置P0至信号接点62的初始接触位置GS之间形成一距离GD,此GD距离即为接触部74在信号接点62上的刮擦长度(wiping length),该距离GD在信号传递时会因电容效应导致阻抗降低而产生阻抗不连续,信号在这段路径中不断反射削弱原本信号强度而产生残段效应,降低端子自身高频信号传递的信号完整性。
如图8所示,由模拟计算的插入损耗分析而言,样品一为具备图7某些技术的电连接器,样品二则为具备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结构50,其中横坐标单位为千兆赫兹(GHz),纵坐标单位为分贝(dB),线条L1为样品一的插入损耗的仿真曲线,线条L2则为样品二的插入损耗的仿真曲线。由此图可看出,在高于22千兆赫兹(GHz)以上各频段中,线条L1在25千兆赫兹(GHz)的后的分贝已超过-3dB,在35千兆赫兹(GHz)之后的分贝已达到-5dB;反观本发明,线条L2在22千兆赫兹(GHz)至35千兆赫兹(GHz)之间的分贝均可维持在-3db以下。由此可知,在相同的22千兆赫兹时,解决残段效应的本发明对信号完整性传输是有益的,即端子120所传输的高频信号有较少的信号衰减,因此本发明至少在高于22千兆赫兹(GHz)以上各频段的信号传递皆有明显改善,例如在40千兆赫兹下,线条L2的分贝数大于线条L1,代表本发明线条L2信号衰减较少。再者,相较于已知技术的线条L1的第一谐振点PL1(约48千兆赫兹),线条L2的第二谐振点PL2(约57千兆赫兹)还往高频移动了将近10千兆赫兹(GHz)之多,因此本发明图6结构具有较广的操作范围(0~57千兆赫兹),在相对高频处不易信号衰减。因此确实利用本发明有效改善高频信号传输路径上能量损耗问题,进而提升电连接器的传输带宽与速率。
如图9至图11所示,其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图9至图11以端子220取代前述图3至图6的端子120,端子220包括一端子本体122以及第一悬臂段B1、第二悬臂段B2所组成的悬臂段224,也就是本实施例的悬臂段224有两个,第一悬臂段B1包括第一弯折部B11、第二弯折部B12、接触部B13、斜弯段B14与末端部B15;第二悬臂段B2包括第一弯折部B21、第二弯折部B22、接触部B23与末端部B25。于端子本体122的线性方向L上,第一悬臂段B1、第二悬臂段B2分别延伸出对应的第一弯折部B11、B21、第二弯折部B12、B22、接触部B13、B23以及末端部B15、B25。此外,第一悬臂段B1中的第二弯折部B12与接触部13之间相连一斜弯段B14。第一弯折部B11的一端连接端子本体122,第一弯折部B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B12,第二弯折部B12依序再连接斜弯段B14、接触部B13以及末端部B15;同理,第一弯折部B21的一端连接端子本体122,第一弯折部B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B22,第二弯折部B22再连接接触部B23以及末端部B2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俯视图)、图10(底视图)所示,每个接触部B13、B23位于第一悬臂段B1、第二悬臂段B2的底部,且每个接触部B13、B23的形状例如为一弧形、U形或V形等形状。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悬臂段B1的末端部B1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4,第二悬臂段B2的末端部B2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D5,第一距离D4大于第二距离D5,并且第一悬臂段B1的接触部B13、第二悬臂段B2的接触部B23分别电子卡60的信号接点62对接时,接触部B13、B23分别在信号接点62线性方向L上的不同位置,单一端子220有两个接触部B13、B23,使得信号接点62中的未封闭的终端缩减,进而抑制残段效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相较于第一悬臂段B1的第一弯折部B11与第二悬臂段B2的第一弯折部B21的位置,第一悬臂段B1的第二弯折部B12与第二悬臂段B2的第二弯折部B22朝内缩,使得第一悬臂段B1的第一弯折部B11与第二悬臂段B2的第一弯折部B21之间具有一孔洞226,孔洞226靠近于端子22。另外,相较于第一悬臂段B1的第二弯折部B12的位置,接触部13更朝内缩,使得接触部13与第二弯折部B12形成斜弯段B14,斜弯段B14由第二弯折部B12再朝内(指朝第二悬臂段B2)的方向弯折,使得第二弯折部B12的第一表面S1与末端部B15、斜弯段B14与接触部B13形成的第三表面S3具有一斜边断差,换言之,由图11可看出,第一悬臂段B1的末端部B15、斜弯段B14、接触部B13与部分第二悬臂段B2并未并排;同理,第二弯折部B12的第二表面S2与末端部B15、接触部B13形成的第四表面S4也形成另一斜边断差。
如图12至图13所示,其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图12至图13以端子420取代前述图3至图6的端子120,端子420包括一端子本体122以及第一悬臂段E1、第二悬臂段E2所组成的悬臂段424。第一悬臂段E1包括弯折部E11、弯折部E12、接触部E13与末端部E15;第二悬臂段E2包括弯折部E21、弯折部E22、接触部E23与末端部E25。
于端子本体122的线性方向L上,第一悬臂段E1、第二悬臂段E2分别延伸出对应的弯折部E11、E21、弯折部E12、E22、接触部E13、E23以及末端部E15、E25,且如图13所示,第一悬臂段E1的末端部E1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8,其大于第二悬臂段E2的末端部E2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二距离D9,第一悬臂段E1与第二悬臂段E2未互相接触。此外,本实施例与图9至图11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悬臂段E1的末端部E15、接触部E13之间并未有斜弯段也未有斜边断差,同理,第二悬臂段E2的末端部E25、接触部E23之间并未有斜弯段也未有斜边断差,第一悬臂段E1的弯折部E11与第二悬臂段E2的弯折部E21之间具有孔洞426,孔洞426靠近端子本体122。就生产技术而言,该端子120是自一端子本体122延伸多个悬臂段(如图12、图13的第一悬臂段E1、第二悬臂段E2),因此若以一般钣金冲压技术生产该端子120,该孔洞426是有助于撕裂该端子120材料的距离定位。
如图14至图15所示,其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图14至图15以端子320取代前述图3至图6的端子120,端子320包括一端子本体122以及第一悬臂段C1、第二悬臂段C2所组成的悬臂段324。第一悬臂段C1包括弯折部C11、斜弯段C14、接触部C13与末端部C15;第二悬臂段C2包括弯折部C21、接触部C23与末端部C25,于端子本体122的线性方向L上,第一悬臂段C1、第二悬臂段C2分别延伸出对应的弯折部C11、C21、接触部C13、C23以及末端部C15、C25,且如图15所示,第一悬臂段C1的末端部C1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6,第二悬臂段C2的末端部C25与端子本体122的一侧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D7,第一距离D6大于第二距离D7。此外,本实施例(图14、图15)与图9至图11实施例相同的是,第一悬臂段C1的接触部C13与弯折部C11之间具有斜弯段C14,末端部C15、接触部C13与部分第二悬臂段C2并未并排,第一悬臂段C1与第二悬臂段C2并未接触。但本实施例(图14、图15)与图9至图11实施例不同的处在于:第一悬臂段C1的弯折部C11与第二悬臂段C2的弯折部C21之间并未有孔洞而是并排设置。
在前述各个实施例中,预定与该连接器相互匹配的对手件是为一种电子卡,这种电子卡除表面配置有多个信号接点外,该电子卡是属于一种低高度(low profile)的电路板,及该电子卡上还具有适当的电子电路与各该信号接点电连接;然而,与该电子卡相似的是一种具有舌板的对接电子连接器,该对接电子连接器的多个端子被排列在该舌板的表面。这种舌板是一种低高度(low profile)绝缘材料,且该对接电子连接器的信号接点(或端子)是配置在该舌板的表面,此时,该舌板上的各信号接点就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电子卡的各信号接点,且该连接器舌板的低高度特征也相似于该电子卡的低高度特性。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中,通过单一端子的接触部,在与电子卡对接或与对接电子连接器匹配时的刮擦的方向上,接触电子卡或对接电子连接器同一信号接点的不同位置,单一端子有两个或三个接触部,使得信号接点中的未封闭的终端缩减,从而减少信号传递路径中的残段效应,并能改善能量传递损耗问题,进而提升电连接器的传输带宽与速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
一绝缘壳体,包括至少一插槽,该插槽可容置一对接的电子卡插入,该电子卡的一表面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以及
至少一端子组件,各该端子组件是被定位于该绝缘壳体之内,各该端子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端子;
各该端子分别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各该端子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
各该悬臂段分别连接该端子本体,各该悬臂段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该端子的各该接触部是与该电子卡上的相对应的该信号接点接触,各该端子中的各该接触部接触在该信号接点不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各该悬臂段包括一弯折部与一末端部,各该弯折部连接相对应的该端子本体与该接触部之间,且各该接触部连接于相对应的该末端部与该弯折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各该末端部与其连接的该接触部的位置均低于该端子本体的位置,且该末端部的高度高于该接触部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各该弯折部之间具有一孔洞,该孔洞靠近于该端子本体。
5.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适于对接一电子卡,该电子卡的一表面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该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包括:
一绝缘本体;以及
多个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各该端子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
各该悬臂段分别连接该端子本体,各该悬臂段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该端子中的该些接触部是与该电子卡上相对应的该信号接点接触,各该端子中的该些接触部接触在对应的该信号接点不同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其中各该悬臂段包括一弯折部与一末端部,各该弯折部连接相对应的该端子本体与该接触部之间,且各该接触部连接于相对应的该末端部以及该弯折部之间。
7.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适用于与一对接电子连接器匹配,该对接电子连接器的一表面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该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包括:
一绝缘本体;以及
多个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各该端子包括一端子本体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段;
各该悬臂段分别连接该端子本体,各该悬臂段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该端子中的该些接触部是与该对接电子连接器上相对应的该信号接点接触,各该端子中的该些接触部接触在对应的该信号接点不同位置。
CN202011584429.1A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Pending CN1146961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4429.1A CN114696143A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4429.1A CN114696143A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143A true CN114696143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0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4429.1A Pending CN114696143A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6143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30272Y (zh) * 2009-04-29 2010-03-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连接器
TW201427186A (zh) * 2012-12-27 2014-07-01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雙接觸式端子及具有該端子之卡緣連接器
CN204947159U (zh) * 2015-07-24 2016-01-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30272Y (zh) * 2009-04-29 2010-03-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连接器
TW201427186A (zh) * 2012-12-27 2014-07-01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雙接觸式端子及具有該端子之卡緣連接器
CN204947159U (zh) * 2015-07-24 2016-01-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2811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and electric connector
US20200036138A1 (en) Overmolded lead frame providing contact support and impedance matching properties
US7310875B2 (en)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communications
US10950961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structure
CN101490906B (zh) 边缘连接器
US7980893B2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JP2023164817A (ja) 短縮された信号接点パッドを有するパドルカード
EP402072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209896378U (zh) 卡缘连接器结构
JP5727765B2 (ja) コネクタ
US11367979B1 (en) Terminal components of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tructure
CN114696143A (zh) 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US2022002115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set
US1032624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tact configured to reduce resonance
TWI752771B (zh) 電連接器之端子組件以及電連接器結構
TWM534921U (zh) 電子連接器
US20220294141A1 (en) High-speed signal terminal, differential signal terminal pair and high-speed connector assembly
CN217444738U (zh)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EP4270668A1 (en) Connector
CN215221060U (zh) 电连接器
CN112636099B (zh) 屏蔽框、屏蔽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US20240128686A1 (en) Connector
US20230155328A1 (en) High-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2114091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WO2020184347A1 (ja)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回路基板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