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6005A -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005A
CN114696005A CN202210360403.1A CN202210360403A CN114696005A CN 114696005 A CN114696005 A CN 114696005A CN 202210360403 A CN202210360403 A CN 202210360403A CN 114696005 A CN114696005 A CN 114696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est
liquid cooling
cooling system
power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04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宁
孙永刚
吴清平
陈洪亮
曹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04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0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0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eversible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e.g. NTC, PTC or bimet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cells, e.g. by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基于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测试系统,在温差测试过程中,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调节加热膜的温度,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调节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一步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测试温差。由于加热膜的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功率确定的,测试模组是根据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因而能够利用测试模组和加热膜共同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各项性能参数,由此能够在项目开发初期,还未获得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之前,实现对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等工具提供动力的蓄电池,通常由电芯、电池管理系统、液冷系统以及外壳等相关组件构成。其中,电芯作为动力电池中最小的电能存储单元,一般以电池模组的形式存在于动力电池中,具体而言是将多个电芯封装成一个电池模组。最后,将多个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液冷系统等相关组件共同管理起来,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为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不同温度下电化学特性不同。为了保证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的需求,通常采用液冷系统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降温或加热保温。若液冷系统的系统温差较大,会导致动力电池的各个电芯所处的温度环境不一致,由此对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产生影响。相关技术中,利用电池模组实物对液冷系统的温差进行校验,以便调整优化液冷系统的设计。
然而,此种方法需等待电池模组实物生产完成,才可对液冷系统的温差进行校验,由此延长了项目开发周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实现了在项目开发周期,对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温差测试系统,所述温差测试系统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所述液冷系统,对所述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所述加热膜,对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系统,所述温差测试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
所述液冷系统,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所述加热膜的温度;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
所述加热膜,用于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以便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装置,所述装置部署在温差测试系统中,所述温差测试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所述装置包括运行单元、采集单元和确定单元:
所述运行单元,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所述液冷系统,对所述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所述加热膜,对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基于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测试系统,实现对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其中,加热膜的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功率确定的,测试模组是根据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因而能够利用加热膜模拟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的发热性能参数,利用测试模组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其他性能参数。基于此,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根据基于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对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对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进一步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可见,利用测试模组和加热膜共同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各项性能参数,由此能够在项目开发初期,还未获得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之前,实现对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也就是说,在项目开发初期,无需等待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生产下线,即可实现对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进而基于测试所得的温差对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优化,从而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装置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动力电池,又称为电池包,用于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等工具提供动力,由电芯、电池管理系统、液冷系统以及外壳等相关组件构成。通常,一个动力电池中包含多个电芯,而电芯作为最小的电能存储单元,一般以电池模组的形成存在,具体而言是将多个电芯按照设计规格和设计要求与同一个外壳封装形成一个电池模组。最后,将多个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液冷系统等相关组件共同管理起来,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为动力电池。
由阿伦尼乌斯方程可知,电化学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不同温度下电化学特性不同。具体的,温度会对动力电池的电化学系统的运行、库仑效率、充放电能力、输出功率、容量、可靠性以及循环寿命产生影响。比如,相关实验表明,某型号的动力电池在50℃的高温环境下,充放电功率会出现明显下降,其内部活性物质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生爆炸起火的风险增大。
为了使温度尽可能地保持在动力电池理想的温度范围内,在动力电池内设置有液冷系统,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降温或加热保温,保证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的需求。即,采用液冷系统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具体是调节动力电池中电池模组的温度。若液冷系统的系统温差较大,会导致动力电池的各个电芯所处的温度环境不一致,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的目的,因此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对液冷系统的温差进行校验。
相关技术中,利用电池模组实物对液冷系统的温差进行校验,以便调整优化液冷系统的设计。然而,此种方法需等待电池模组实物生产完成,才可对液冷系统的温差进行校验,由此延长了项目开发周期。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实现了在项目开发周期,对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可以应用于温差测试系统,该温差测试系统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
由于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是封装有电芯的,其生产设计要求较高,为了实现对液冷系统的温差的快速测试,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计测试模组和加热膜,共同模拟电池模组实物。具体而言,利用加热膜运行时的发热情况模拟电池模组实物在充放电时的发热性能参数,利用测试模组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其他性能参数,比如:比热容参数、温度采集点的设计参数等。
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针对某一测试工况,比如:目标测试工况,为液冷系统中通入某一温度的冷却液开始运行,对设置在液冷系统上方的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基于当前的目标测试工况运行加热膜,模拟电池模组实物在该目标测试工况下的发热情况;最终,基于热传导实现对测试模组上表面温度的调节,因而在温差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后,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当前的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由于温差测试过程是基于热传导原理实现的,为了避免因液冷系统与加热膜设计原料不同而造成二者间的温度传导不均匀,还可以在液冷系统和加热膜之间设置有导热垫,即,上述的温差测试系统还包括导热垫,从而使得液冷系统与加热膜之间的热传导更为均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S101-S103:
S101: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对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对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针对目标测试工况,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基于液冷系统、加热膜和测试模组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及热传导的原理,液冷系统运行之后将对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加热膜运行之后通过模拟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中的电芯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充放电过程中的发热情况,对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
其中,第一运行参数可以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具体可以根据目标测试工况确定通入液冷系统的冷却液的初始温度、流量以及系统压力等参数。第二运行参数可以是根据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针对动力电池而言,虽然具有各种不同的工况,但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公开:高温散热工况和低温加热工况。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针对高温散热工况和低温加热工况这两种典型工况的温差测试,具体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目标测试工况为高温散热工况,可以根据动力电池的电芯内阻参数、电芯容量参数和电芯串并联关系确定动力电池在高温散热工况下的目标功率,进而将该目标功率设置为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垫,以此模拟在高温散热工况下的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发热情况。比如:针对51AH电芯,在1C充电工况下,电芯内阻参数为0.002Ω,电芯串并联关系为3P96S,则此工况下的目标功率为512×0.002×3×96=1.5kW,故,加热膜的运行功率为1.5kW。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目标测试工况为低温加热工况,考虑到动力电池在低温工况时不允许启动的设计逻辑,可以将动力电池在低温加热工况下的目标功率设置为零,进而将第二运行参数设置为零,即,在低温加热工况下,不运行加热膜。需要说明的是,当加热至温度达到动力电池的允许启动温度后,可以运行加热膜,其运行参数可以为动力电池在当前的低温加热工况启动后稳定运行时的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其他工况进行测试,具体而言,根据需要测试的工况调整加热膜的运行参数,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差测试方法,确定液冷系统在被测试工况下的温差。
S102: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
其中,测试模组是根据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用于模拟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其他性能参数。针对测试模组的构建方式可以有多种,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以下方式作为示例,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测试模组可以根据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质量参数和比热参数进行构建,即,前述的设计参数包括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质量参数和比热参数。比如:根据m1*c1=m2*c2构建测试模组,其中,m1和c1分别为电池模组的质量参数和比热参数,m2和c2分别为测试模组的质量参数和比热参数。
考虑到不同的设计原料具有不同的比热,表现出不同的热传导能力,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用铝作为构建测试模组的原料,使其更大程度地接近电池模组的热传导性能。
此外,测试模组的上表面设置有多处温度采集点,为了使得测试模组能够更好地模拟电池模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获取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并根据该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设置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
在设置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任何限定。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方式作为示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所获取到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直接作为设置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采集点的设置参数,可以包括相同的温度采集点数量、相同的温度采集点分布间距、分布形状等。比如:所获取到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表示按照田字格的方式设置有9处温度采集点,进而按照该设计参数在测试模组的上表面设置相同的9处温度采集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所获取到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结合测试模组的实际大小以及温度测试精度等要求,对所获取到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进行调整,确定出设置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采集点的设置参数。比如:所获取到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表示按照田字格的方式设置有9处温度采集点,最终确定出的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采集点的设置参数可以是按照田字格的方式仅设置其顶点位置和中心位置的5处温度采集点。
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针对目标测试工况,运行液冷系统和加热膜之后,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以便确定液冷系统在当前的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针对温度传感器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测试需求选择,比如:将测试模组的上表面划分为多个测试区域,在每一个测试区域中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负责采集该测试区域内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本申请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具体的,以前述的在测试模组的上表面设置5处温度采集点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方式作为示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每一处温度采集点均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即:温度采集点与温度传感器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仅在中心位置处的温度采集点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同时负责采集5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
S103:根据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通过采集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得到一系列温度,进而根据所获得的一系列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当前的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所获得的一系列温度测试数据中的最大温差作为测试温差。具体的,可以通过计算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的极差,将极差作为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需要说明的是,极差用于表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确定测试温差的计算方式,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计算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任何限定。比如:考虑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中,越靠近边缘的位置,其自身的散热性能更好,因此,可以根据温度采集点在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分布位置,为每一处温度采集点的所采集的温度值确定一个权重,进而根据所采集到的各处的温度及其所对应的权重确定测试温差。
对液冷系统的温差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校验液冷系统当前的设计参数是否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的需求,基于此,判断是否需要对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的进行调整优化,从而通过测试结果以及调整优化过程,获得温差设计满足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的需求的液冷系统。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出测试温差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温差阈值;
S12:若测试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根据测试温差调整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
其中,温差阈值表示设计要求的上限值,具体就是,能够使得动力电池的温度处于理想温度范围的液冷系统的温差的设计上限值。因而,当确定出的测试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需要对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调整,并对调整后的设计参数重新进行测试校验。一般,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可以包括冷却液的初始温度、流量、流速以及液冷系统的管路参数等。
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出的测试温差大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则可以进行后续的生产,对其他的性能参数进行验证,比如:液冷系统的密封性能。
由此可见,基于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测试系统,实现对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其中,加热膜的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功率确定的,测试模组是根据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因而能够利用加热膜模拟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的发热性能参数,利用测试模组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其他性能参数。基于此,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根据基于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对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对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进一步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温差。可见,利用测试模组和加热膜共同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各项性能参数,由此能够在项目开发初期,还未获得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之前,实现对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也就是说,在项目开发初期,无需等待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生产下线,即可实现对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进而基于测试所得的温差对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优化,从而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可以应用于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测试系统,在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
所述液冷系统,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所述加热膜的温度;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
所述加热膜,用于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以便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在具体的温差测试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液冷系统与加热膜设计原料不同而造成二者间的温度传导不均匀,还可以在液冷系统和加热膜之间设置有导热垫,得到如图2所示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系统,具体的,该温差测试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液冷系统201、导热垫202、加热膜203和测试模组204。
需要说明的是,在测试模组204的上表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鉴于温度传感器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故在图2中未示出温度传感器。比如:在测试模组的上表面仅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负责采集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或者在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每一处温度采集点均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每一个温度传感器仅负责采集所在的温度采集点处的温度。
所述液冷系统201,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调节加热膜的温度;其中,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
所述导热垫202,用于均匀导热;
所述加热膜203,用于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其中,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测试模组204,是根据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以便根据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具体的,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根据基于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通过导热垫调节加热膜的温度,根据基于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调节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一步,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得到一系列温度测试值;最后,根据所得到的一系列温度测试值确定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可以理解的是,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装置的装置结构图,所述装置部署在温差测试系统中,所述温差测试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所述装置包括运行单元301、采集单元302和确定单元303:
所述运行单元301,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所述液冷系统,对所述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所述加热膜,对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采集单元302,用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确定单元303,用于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计参数包括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质量参数和比热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为高温散热工况,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芯内阻参数、电芯容量参数和电芯串并联关系确定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高温散热工况下的目标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为低温加热工况,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将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低温加热工况下的目标功率设置为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计算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的极差;
将所述极差作为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获取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
根据所述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设置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温差测试系统还包括导热垫,所述导热垫设置于所述液冷系统和所述加热膜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用于:
获取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温差阈值;
若所述测试温差大于所述温差阈值,根据所述测试温差调整所述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
由此可见,基于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测试系统,实现对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其中,加热膜的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功率确定的,测试模组是根据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因而能够利用加热膜模拟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的发热性能参数,利用测试模组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其他性能参数。基于此,在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根据基于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液冷系统,对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加热膜,对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进一步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液冷系统在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温差。可见,利用测试模组和加热膜共同模拟电池模组实物的各项性能参数,由此能够在项目开发初期,还未获得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之前,实现对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也就是说,在项目开发初期,无需等待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实物生产下线,即可实现对液冷系统温差的测试,进而基于测试所得的温差对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优化,从而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方法,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而且本申请在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组合以提供更多实现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温差测试系统,所述温差测试系统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所述液冷系统,对所述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所述加热膜,对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参数包括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质量参数和比热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为高温散热工况,还包括: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芯内阻参数、电芯容量参数和电芯串并联关系确定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高温散热工况下的目标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为低温加热工况,还包括:
将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低温加热工况下的目标功率设置为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包括:
计算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的极差;
将所述极差作为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的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
根据所述温度采集点设计参数设置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测试系统还包括导热垫,所述导热垫设置于所述液冷系统和所述加热膜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温差阈值;
若所述测试温差大于所述温差阈值,根据所述测试温差调整所述液冷系统的设计参数。
9.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测试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过程中:
所述液冷系统,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所述加热膜的温度;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
所述加热膜,用于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调节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以便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10.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部署在温差测试系统中,所述温差测试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液冷系统、加热膜、测试模组和温度传感器,所述装置包括运行单元、采集单元和确定单元:
所述运行单元,用于根据第一运行参数运行所述液冷系统,对所述加热膜的温度进行调节,根据第二运行参数运行所述加热膜,对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运行参数是根据动力电池的目标测试工况确定的,所述第二运行参数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目标功率确定的;
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设置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上表面的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所述测试模组是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设计参数预先构建的;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确定所述液冷系统在所述目标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温差。
CN202210360403.1A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Pending CN1146960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0403.1A CN114696005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0403.1A CN114696005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005A true CN114696005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43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0403.1A Pending CN114696005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600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33601A (zh) * 2022-12-19 2023-04-0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的测试装置、测试方法、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9137A (zh) * 2018-12-28 2019-05-03 湖北雷迪特冷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水冷板温度均匀性试验设备及方法
CN110416645A (zh) * 2019-08-07 2019-11-05 湖北雷迪特冷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液冷板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12459979U (zh) * 2020-06-11 2021-02-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测试系统
CN113008587A (zh) * 2021-02-20 2021-06-22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液冷冷却系统性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9137A (zh) * 2018-12-28 2019-05-03 湖北雷迪特冷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水冷板温度均匀性试验设备及方法
CN110416645A (zh) * 2019-08-07 2019-11-05 湖北雷迪特冷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液冷板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12459979U (zh) * 2020-06-11 2021-02-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测试系统
CN113008587A (zh) * 2021-02-20 2021-06-22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液冷冷却系统性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33601A (zh) * 2022-12-19 2023-04-0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的测试装置、测试方法、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nchal et al. Transient electrochemical heat transfer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 large sized LiFePO4/graphite battery
Mastali et al. Electrochemical-therm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commercial graphite/LiFePO4 pouch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8647432B (zh) 基于热阻网络模型的电池热失控预测方法
Ji et al. Optimization on uniformity of lithium-ion cylindrical battery module by different arrangement strategy
CN109858197B (zh) 一种汽车电池热管理仿真方法
CN115453377B (zh) 基于电化学-热-老化与三维降阶的电池组寿命预测方法
CN110764004A (zh) 电池包热仿真的分析方法
CN110148979A (zh) 一种直流电源蓄电池组在线精准管控与动态优化方法
CN112092676A (zh) 一种利用虚拟温度传感器对电池包温度场的估算修正方法
Wang et al.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examination on the thermal inertia of a cylindrical lithium-ion power battery
CN114696005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的温差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Xu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thermal behavior and a liquid cooling strategy for lithium‐ion battery
CN115563759A (zh) 一种用于预测电芯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分布仿真方法
Jishnu et al. A novel procedure combin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inimize parasitic power loss in air cooling of Li‐ion battery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Rodrigues et al. An advanced battery model for WSN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s with temperature variations
CN116699445B (zh) 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预测方法及其系统
Saqli et al. Battery Pack Thermal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electric model Identification
Zhu et 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on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Li‐ion battery pack in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CN112883610B (zh) 叠片式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结构耦合多尺度建模方法
Zhai et al. Therm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y based on heat generation rate
Zhai et al. 3D Simulation Study on Thermal Behavior and Thermal Stress of Lithium‐Ion Battery
Shi et al. Study on the 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Li-Ion Battery Based on the Electro-Thermal and Aging Joint Simulation Platform
Magri et al. Advantages of 3d and 1d Modeling a Li-Po Battery for the Prediction of Overheating under Real Driving Conditions
Wang et al. Thermo-electric Model of The Power Battery and Module Based on AMESim
Aktas et al.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emperatur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 batter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