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5709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5709A
CN114695709A CN202011633362.6A CN202011633362A CN114695709A CN 114695709 A CN114695709 A CN 114695709A CN 202011633362 A CN202011633362 A CN 202011633362A CN 114695709 A CN114695709 A CN 114695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quantum dot
light
unit
storag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33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希鹏
匡许良
申美鹃
齐丽娜
党松
黄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63336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570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3593 priority patent/WO202214258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5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57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1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active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e.g.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拍摄单元、及液态发光层;所述拍摄单元具有接收所述显示装置外环境光的光路;所述液态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光路的方向的第一发光单元和位于所述光路的方向外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各包括可流动的量子点颗粒;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量子点颗粒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全部或部分移动至所述光路的区域外。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能够在提高显示装置的拍摄性能的同时,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称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具有全固态、主动发光、高对比度、超薄、低功耗、效应速度快、工作范围宽、易于实现柔性显示和3D显示等诸多优点,使它在目前在众多显示设备上得到应用,例如应用于电视机和移动设备上。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对大屏手机的需求增加,手机厂商一直致力于提高手机的屏占比,从所谓的无边框手机到刘海屏,再到水滴屏和升降摄像头的设计,以及折叠屏的推出,手机向真全面屏的发展趋势是较为明确的,而屏下摄像技术被认为是真全面屏的杀手级解决方案。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屏下摄像头上方的显示区域具有像素,使得该区域的透过率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屏下摄像头进光量不足,前摄拍照成像不清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在提高显示装置的拍摄性能的同时,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拍摄单元、及液态发光层;所述拍摄单元具有接收环境光的光路;所述液态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光路的方向的第一发光单元和位于所述光路的方向外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量子点颗粒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流动至所述光路的区域外。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由可流动的量子点颗粒形成的液态发光层,且液态发光层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在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拍摄单元的光路内,也就是说,拍摄单元上方的区域具有第一发光单元从而可显示,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的全屏显示,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在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流动至光路外,使得拍摄单元的光路不会被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遮挡,能够有效地避免量子点颗粒阻挡外界光线射入拍摄单元,提高光线透过率,从而让显示装置在满足全面屏显示的同时,提高了拍摄单元的拍摄性能。
另外,所述量子点颗粒至少包括第一量子点及第二量子点,所述第一量子点及所述第二量子点用于形成像素单元;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液态发光层靠近所述拍摄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电路基点,所述电路基点通电时将所述量子点颗粒吸附至所述液态发光层正对所述电路基点的区域,其中,每个所述电路基点均吸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量子点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量子点。
另外,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的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外的第二区域;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路基点电连接;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电路基点通电;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区域的电路基点断电、且所述第二区域的电路基点通电。
另外,所述第一基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以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液态发光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外;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电路基点,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基板的电路基点通电、且所述第二基板的电路基点断电;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基板的电路基点断电、且所述第二基板的电路基点通电。
另外,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量子点存储腔体以及量子点传输管道,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经由所述量子点传输管道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连通,且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位于所述光路外;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内的量子点颗粒流动至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在的区域,以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全部或部分量子点颗粒流动至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
另外,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阻挡层,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且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量子点的相互流动。
另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存储腔体以及可流入、流出所述第一存储腔体的液态量子点,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存储腔体以及可流入、流出所述第二存储腔体的液态量子点;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存储腔体内的液态量子点流动至所述第二存储腔体。
另外,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折射单元,所述折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靠近所述拍摄单元的一侧,且所述折射单元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折射单元内填充有透明液态填充物,所述透明液态填充物用于提高所述折射单元的折射率。
另外,所述折射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凹透镜、凸透镜以及第二凹透镜,且所述第一凹透镜邻近所述拍摄单元设置;所述第一凹透镜、所述凸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凹透镜均为中空透镜,且所述第一凹透镜、所述凸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凹透镜内均填充有所述透明液态填充物;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态物质存储腔体、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以及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所述第一凹透镜经由所述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与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连通,所述凸透镜经由所述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与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连通,所述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经由所述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与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连通;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将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注入所述折射单元,或将所述折射单元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抽取至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
另外,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密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量子点颗粒发光成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折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的系统框架图。
具体实施例
目前,终端产品需要将摄像头等感光模块置于屏幕下方,但现有的屏幕下方设有发光材料层,导致终端产品的透光率较低。在摄像头等感光模块采集外界的光信号时,屏幕无法保证充足的光线透过屏体,导致摄像头等感光模块难以采集到充足的光线,从而使得摄像头等感光模块的拍摄性能受到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设置液态发光层,使得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位于拍摄单元光路内的量子点颗粒能够流动至光路外,能够有效地避免量子点颗粒阻挡外界光线射入拍摄单元,提高光线透过率,从而让显示装置在满足全面屏显示的同时,提高了拍摄单元的拍摄性能。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100,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
拍摄单元1、及液态发光层2;拍摄单元1具有接收环境光的光路10;液态发光层2的材质包括可流动的量子点颗粒20,且液态发光层2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21位于光路10的区域内,显示装置100处于拍摄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全部或部分移动至光路10的区域外。
具体的说,量子点颗粒20是指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纳米晶体,通常说来,量子点颗粒是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量子点颗粒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每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量子点颗粒便会发出有色光线,光线的颜色由量子点颗粒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这一特性使得量子点颗粒能够改变光源发出的光线颜色。液态发光层2的发光原理为:液态发光层2包括层叠设置的电子层、量子点层和空穴层,电子层的电子和空穴层的空穴在量子点层中汇聚后形成激子,并且通过激子的重组发光。
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密度等于于第二发光单元22内的量子点颗粒20密度,以确保实现显示画面的均一性;在显示装置100处于拍摄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全部或部分移动至第一发光单元21外,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密度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2内的量子点颗粒20密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由可流动的量子点颗粒20形成的液态发光层2,且液态发光层2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在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21位于拍摄单元1的光路10内,也就是说,拍摄单元1上方的区域具有第一发光单元21从而可显示,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100的全屏显示,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在显示装置100处于拍摄状态时,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流动至光路10外,使得拍摄单元1的光路10不会被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遮挡,能够有效地避免量子点颗粒20阻挡外界光线射入拍摄单元1,提高光线透过率,从而让显示装置100在满足全面屏显示的同时,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液态发光层2可通过电致发光技术在电流、电压、电子等电路驱动系统的控制下进行发光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图像画面,如可通过驱动电路的设计使量子点颗粒20本身发光并混色产生图像。所述驱动电路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电路驱动设计、控制电子注入数量、控制电压或电流大小、辅助光单元进行波长变化控制、发热单元进行温度大小变化等驱动方法。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电子电路驱动设计为例,对本实施方式中如何控制液态发光层2进行发光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图像画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以量子点颗粒20包括红色量子点201、绿色量子点202及蓝色量子点203为例,一个红色量子点201、一个绿色量子点202及一个蓝色量子点203共同形成一个像素单元。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基板3,第一基板3设置在液态发光层2靠近拍摄单元1的一侧;第一基板3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电路基点30,电路基点30通电时将量子点颗粒20吸附至液态发光层2正对电路基点30的区域,其中,图2所示的每个电路基点30均吸附一个红色量子点201、一个绿色量子点202以及一个蓝色量子点203。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量子点颗粒20包括红色量子点201、绿色量子点202及蓝色量子点203仅是一种最常见的像素单元结构示例。对于自发光技术,目前还存在红、绿、蓝、白共4种显示颗粒组成一个像素单元。此外,量子点颗粒20也可能包括非红量子点、非绿量子点、非蓝量子点这种组合。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并不对量子点颗粒20包括的量子点种类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电路基点30均吸附一个红色量子点201、一个绿色量子点202以及一个蓝色量子点203也仅为一种可实现像素单元均匀分布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像素单元的均匀分布,如:1、共具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电路基点,分别吸附红色量子点201、绿色量子点202以及蓝色量子点203,每种类型的电路基点可吸附至少一个与其类型对应颜色的量子点,三种不同类型的电路基点均匀分布在第一基板3上;2、一个电路基点吸附多个像素单元,也就是说,每个电路基点均吸附多个红色量子点201、多个绿色量子点202以及多个蓝色量子点203。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例举的几种方式仅为实现像素单元均匀分布的几种可行实施例,本实施例并不对如何通过电路基点吸附量子点从而实现像素的均匀分布的方式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具体的说,图2为本实施例显示装置100的另一种可行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基板3设置在拍摄单元1的下方,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基板3阻挡外界光线射入拍摄单元1。第一基板3可由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衬底8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以对设置在其上的各膜层的形成提供支撑。
图3为本实施例量子点颗粒发光成像示意图。如图3a所示,电路控制单元4可用于量子点发光和显示等电子控制,电路控制单元4可包括:封闭于液态发光层2下侧的第一基板3及相关的电源与电路系统等。其中,第一基板3可用于修改量子点颗粒物的空间位置分布。如图3a的第一基板3中有预先制作的电路基点30,通过电路控制单元4可针对每个电路基点30提供特定的电压等电子信号等。如图3b所示,量子点颗粒20存在两种物理分布状态,状态A下的红色量子点201、绿色量子点202及蓝色量子点203呈随机分布状态,状态B下的红色量子点201、绿色量子点202及蓝色量子点203呈均匀分布状态,红色量子点201、绿色量子点202及蓝色量子点203此时通过第一基板3中各个电路基点30提供的电压来锁定对应匹配的空间排布位置。
请再次参见图1,第一基板3包括位于光路10内的第一区域31以及位于光路10外的第二区域32;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控制电路(图未示出),控制电路与电路基点30电连接;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区域31以及第二区域32的电路基点30通电;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区域31的电路基点30断电、且第二区域32的电路基点30通电。
由前述描述的内容可知,在电路基点30未通电时,量子点颗粒20在液态发光层2内是呈随机分布状态的,在电路基点30通电时,量子点颗粒20会通过第一基板3中各个电路基点30提供的电压来锁定对应匹配的空间排布位置。因此,当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一区域31以及第二区域32的电路基点30均通电,使得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正对的液态发光层2均具有均匀分布的量子点颗粒20,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100的全面屏显示;当显示装置100处于拍摄状态时,第一区域31的电路基点30断电、且第二区域32的电路基点30通电,使得液态发光层2内的量子点颗粒20均聚集在第二区域32正对的液态发光层,也即第一区域正对的液态发光层没有量子点颗粒20,由于第一区域31位于光路10内,第二区域32位于光路10外,使得量子点颗粒20不会遮挡光路10,从而提高了光线透过率,进而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更优地,第二区域32具有围绕第一区域31的环形区域(该环形区域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该环形区域内可设置相对于其他区域更大密度的电路基点。当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环形区域内相较于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的其他区域多余密度的电路基点不通电,以实现显示画面的均一性;当显示装置100处于拍摄状态时,环形区域内的所有电路基点均通电,以提高对第一区域31内量子点颗粒20的吸附力,确保第一区域31内量子点颗粒20均被吸附至第一区域31外。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200,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第一基板3至少部分位于光路10内,显示装置200还包括第二基板5以及控制电路(图未示出),第二基板5设置在第一基板3远离液态发光层2的一侧,且第二基板5位于光路外;第二基板5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电路基点50,显示装置200处于显示状态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基板3的电路基点30通电、且第二基板5的电路基点50断电;显示装置200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基板3的电路基点30断电、且第二基板5的电路基点50通电。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200还包括设置在液态发光层2远离拍摄单元1一侧的玻璃盖板(图未示出),第一基板3在玻璃盖板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玻璃盖板所在的区域重合,第二基板5在玻璃盖板上的正投影区域与拍摄单元2在玻璃盖板上的正投影区域间隔设置。当显示装置200处于显示状态时,第一基板3的电路基点30通电且第二基板5的电路基点50断电,使得第一基板3正对的液态发光层2具有均匀分布的量子点颗粒20,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200的全面屏显示;当显示装置200处于拍摄状态时,第一基板3的电路基点30断电、且第二基板5的电路基点50通电,也即拍摄单元1正对的液态发光层2没有量子点颗粒20,使得量子点颗粒20不会遮挡光路10,从而提高了光线透过率,进而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此外,由于第二基板5的电路基点50通电,使得显示装置200处于拍摄状态时也可以正常显示画面,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中。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300,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300还包括量子点存储腔体6以及量子点传输管道61,量子点存储腔体6经由量子点传输管道61与第一发光单元21连通,且量子点存储腔体6位于光路10外;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控制单元(图未示出),显示装置300处于显示状态时,控制单元控制量子点存储腔体6内的量子点颗粒20流动至第一发光单元21所在的区域,以形成第一发光单元21;显示装置300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流动至量子点存储腔体6。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0还包括阻挡层7,阻挡层7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2之间,且用于阻挡第一发光单元2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2中量子点颗粒的相互流动。通过设置阻挡层7,能够确保显示装置300处于拍摄状态时,拍摄单元1上方的区域没有量子点颗粒20,避免“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流动至量子点存储腔体6后,第二发光单元22内的量子点颗粒20流动至第一发光单元21所在的区域,导致拍摄单元1上方仍具有量子点颗粒20阻挡外界光线的射入,进而导致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不佳”的情况的发生。
更具体地,当显示装置300处于显示状态时,控制单元将量子点存储腔体6内的量子点颗粒20传输至第一发光单元21所在的区域,并关闭传输通道61,避免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回流至量子点存储腔体6,从而能够实现显示装置300的全面屏显示;当显示装置300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单元打开传输通道61,并将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所有量子点颗粒20传输至量子点存储腔体6,再次关闭传输通道61,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不会遮挡光路10,从而提高了光线透过率,进而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请参见图6,为本发明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发光单元21包括第一存储腔体211以及可流入、流出第一存储腔体211的量子点颗粒20,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第二存储腔体221以及可流入、流出第二存储腔体221的量子点颗粒20;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控制单元(图未示出),显示装置300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存储腔体211内的量子点颗粒20流动至第二存储腔体221。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仅需设置两个存储腔体即可实现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之间量子点颗粒20的相互流动及相互隔离。具体的说,第一存储腔体211和第二存储腔体221之间设有传输管道(图未示出),当显示装置300处于显示状态时,控制单元将第二存储腔体2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传输至第一存储腔体211,以形成第一发光单元21,从而能够实现显示装置300的全面屏显示;当显示装置300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单元打开传输管道,将第一存储腔体211内的所有量子点颗粒20传输至第二存储腔体221,再次关闭传输管道,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不会遮挡光路10,从而提高了光线透过率,进而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400,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400还包括折射单元8,折射单元8设置在第一发光单元21靠近拍摄单元1的一侧,且折射单元8位于光路10内;折射单元8内填充有透明液态填充物80,透明液态填充物80用于提高折射单元8的折射率。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更多的光线射入拍摄单元1,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400还包括层叠设置的阴电极4001、电子层4002、空穴层4003、阳极层4004以及盖板4005,液态发光层2设置在电子层4002和空穴层4003之间,第一发光单元21和折射单元8均设置在光路10内。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可以设置透明液态填充物存储腔体,使得折射单元8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80能够迁移至透明液态填充物存储腔体,从而可以调整显示装置400的光线透过率,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此外,透明液态填充物80为能够增加光线折射或反射效果并满足光线透过率要求的透明液体,如水等,本实施例并不对透明液态填充物80的材质作具体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折射单元8的折射率大于位于折射单元8远离拍摄单元1一侧的功能膜层的折射率,由于光由光密介质(即光在此介质中的折射率大)射到光疏介质(即光在此介质中折射率小)的界面时,会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内,为了避免上述全反射现象的发生,通过将折射单元8的折射率设置为大于功能膜层的折射率,使得外界射入的光是从光疏介质(功能膜层)射到光密介质(折射单元8),从而使射入拍摄单元1的光不会被反射回液态发光层2,进而增加了进光效率。
请参见图8,折射单元8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凹透镜81、凸透镜82以及第二凹透镜83,且第一凹透镜81邻近拍摄单元1设置;第一凹透镜81、凸透镜82以及第二凹透镜83均为中空透镜,且第一凹透镜81、凸透镜82以及第二凹透镜83内均填充有透明液态填充物。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更多的光线射入拍摄单元1,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对组成折射单元8的透镜种类和数量作具体限定,图8所示的仅为可行的一种折射单元8的结构的举例,其他能够改变射入拍摄单元1的光线角度的折射单元8的结构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见图9,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1、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2以及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3;第一凹透镜81经由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1与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连通,凸透镜82经由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2与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连通,第二凹透镜83经由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3与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连通;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2000,控制单元2000用于控制将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注入折射单元8,或将折射单元8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80抽取至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
具体的说,虚线圆圈3000为拍摄单元1的安装位置,虚线方框2000为控制单元,三个腔体(第一凹透镜81、凸透镜82以及第二凹透镜83)支持各自独立的液态物质注入或抽取,可分别通过图9所示的3个独立的传输通路(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1、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2以及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93)进行透明液态填充物80在折射单元8和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之间的传输操作处理。图9所示的折射单元8中的凸透镜82以及第二凹透镜83注入了透明液态填充物80,可见,光线通过第一凹透镜81时方向没有发生折射,而在通过凸透镜82以及第二凹透镜83时,光线发生折射。通过此种方式,可实现对拍摄单元1上方射入的光线角度的改变,从而可获取更多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提升远景清晰度、增大光学变焦能力、提升微距拍摄效果、扩大视场角度等。进一步地,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在不增加拍摄单元1数量成本前提下,实现一些高阶智能终端的拍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2000除了控制透明液态填充物80在折射单元8和液态物质存储腔体9之间的传输操作处理外,还会控制液态发光层2中量子点颗粒20的流动:当显示装置400处于显示状态时,控制单元2000将量子点存储腔体6内的量子点颗粒20传输至第一发光单元21所在的区域,并关闭传输通道61,避免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回流至量子点存储腔体6,从而能够实现显示装置400的全面屏显示;当显示装置400处于拍摄状态时,控制单元2000打开传输通道61,并将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所有量子点颗粒20传输至量子点存储腔体6,再次关闭传输通道61,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内的量子点颗粒20不会遮挡光路10,从而提高了光线透过率,进而提高了拍摄单元1的拍摄性能。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拍摄单元、及液态发光层;
所述拍摄单元具有接收所述显示装置外环境光的光路;
所述液态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光路的方向的第一发光单元和位于所述光路的方向外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各包括可流动的量子点颗粒;
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量子点颗粒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全部或部分移动至所述光路的区域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颗粒包括至少包括第一量子点及第二量子点,所述第一量子点及所述第二量子点用于形成像素单元;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液态发光层靠近所述拍摄单元的一侧;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电路基点,所述电路基点通电时将所述量子点颗粒吸附至所述液态发光层正对所述电路基点的区域,其中,每个所述电路基点均吸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量子点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量子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的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外的第二区域;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路基点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电路基点通电;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区域的电路基点断电、且所述第二区域的电路基点通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以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液态发光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外;
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电路基点,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基板的电路基点通电、且所述第二基板的电路基点断电;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基板的电路基点断电、且所述第二基板的电路基点通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量子点存储腔体以及量子点传输管道,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经由所述量子点传输管道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连通,且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外;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内的量子点颗粒流动至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在的区域,以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全部或部分量子点颗粒流动至所述量子点存储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阻挡层,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且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量子点颗粒的相互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存储腔体以及可流入、流出所述第一存储腔体的量子点颗粒,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存储腔体以及可流入、流出所述第二存储腔体的;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存储腔体内的量子点颗粒流动至所述第二存储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折射单元,所述折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靠近所述拍摄单元的一侧,且所述折射单元位于所述光路的区域内;所述折射单元内填充有透明液态填充物,所述透明液态填充物用于提高所述折射单元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凹透镜、凸透镜以及第二凹透镜,且所述第一凹透镜邻近所述拍摄单元设置;
所述第一凹透镜、所述凸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凹透镜均为中空透镜,且所述第一凹透镜、所述凸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凹透镜内均填充有所述透明液态填充物;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态物质存储腔体、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以及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
所述第一凹透镜经由所述第一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与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连通,所述凸透镜经由所述第二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与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凹透镜经由所述第三液态物质传输管道与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连通;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将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注入所述折射单元,或将所述折射单元内的透明液态填充物抽取至所述液态物质存储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拍摄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内的量子点颗粒密度。
CN202011633362.6A 2020-12-31 2020-12-31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6957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3362.6A CN114695709A (zh) 2020-12-31 2020-12-31 显示装置
PCT/CN2021/123593 WO2022142588A1 (zh) 2020-12-31 2021-10-13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3362.6A CN114695709A (zh) 2020-12-31 2020-12-3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5709A true CN114695709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5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3362.6A Pending CN114695709A (zh) 2020-12-31 2020-12-3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5709A (zh)
WO (1) WO20221425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02789B2 (en) * 2015-10-30 2018-10-16 Essential Products, Inc. Mobile device with display overlaid with at least a light sensor
CN108400147B (zh) * 2018-01-30 2022-10-2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188821B (zh) * 2018-09-17 2022-08-30 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76510B (zh) * 2018-12-04 2022-09-0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
JP7315329B2 (ja) * 2019-01-25 2023-07-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撮像機能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CN109860270B (zh) * 2019-04-01 2021-07-0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2588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76143B2 (en) Organic light active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183454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9575217B2 (en) Optical film for reducing color shift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US11874999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under-screen camera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564571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0819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2446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7046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2276177U (zh) 一种彩膜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1596484A (zh) 一种彩膜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3748518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257951A1 (zh) 电致发光单元、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113455A (zh) Oled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WO2020098151A1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设备
CN11131291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25129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色温调节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12276178U (zh) 一种彩膜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4695709A (zh) 显示装置
CN113451382B (zh) 显示面板
CN213071171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49387A (zh) 显示装置
CN114823784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357155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94778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3241418B (zh) 一种彩膜基板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