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8656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88656A
CN114688656A CN202210388315.2A CN202210388315A CN114688656A CN 114688656 A CN114688656 A CN 114688656A CN 202210388315 A CN202210388315 A CN 202210388315A CN 114688656 A CN114688656 A CN 114688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water storage
liquid level
wat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883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88656B (zh
Inventor
胡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883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88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88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8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injection of steam into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1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 F24F8/133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by direct contact with liquid, e.g. with sprayed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8Air-humidifier with water reservo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的壁形成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安装腔的壁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换热送风装置,设于第一安装腔且包括接水盘;空气处理装置,设于第二安装腔且包括加湿模块和风机模块,加湿模块包括加湿单元和供水单元,风机模块用于将加湿单元加湿后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排出,供水单元包括固定水箱和移动水箱,固定水箱具有通过通水孔连通的储水仓和储水槽,储水仓与加湿单元相连,接水盘与储水仓连通,移动水箱可拆卸地设于储水槽以对储水槽补水,通水孔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通水孔的开关件。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实现了冷凝水的循环利用,可以增加加湿单元的工作时间。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其加湿系统的供水来源单一,会因水箱容积局限,导致加湿续航能力差,人为补水次数频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实现冷凝水的循环利用,减少补水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包括:机壳,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壁形成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壁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换热送风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且包括接水盘;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且包括加湿模块和风机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单元和供水单元,所述风机模块用于将所述加湿单元加湿后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所述供水单元包括固定水箱和移动水箱,所述固定水箱具有通过通水孔连通的储水仓和储水槽,所述储水仓与所述加湿单元相连以向所述加湿单元供水,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储水仓连通以向所述储水仓补水,所述移动水箱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储水槽以对所述储水槽补水,所述通水孔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通水孔的开关件,在所述储水仓内的液面低于第一高度液面时,所述通水孔打开,在所述储水仓内的液面不低于所述第一高度液面且所述储水仓内的液面不低于所述储水槽内的实际液面时,所述通水孔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接水盘可以将盛接到的冷凝水输送到储水仓内,移动水箱可以将外部的水补充到储水仓,通过多种水源补充加湿单元消耗的水分,既实现了冷凝水的循环利用,还可以增加加湿单元的工作时间,减少固定水箱的补水频率,延长加湿续航能力,此外,由于冷凝水是由换热送风装置附近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因此,冷凝水中不含钙质,有利于延长加湿单元的使用寿命,减少能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与所述储水槽的上端面齐平的液面为第二高度液面,所述第一高度液面低于所述第二高度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水箱的底部具有适于与外界连通的供水结构,所述储水槽内的水液封所述供水结构所需达到的最低液面为第三高度液面,与所述通水孔的溢流口平齐的液面为第四高度液面,所述第三高度液面高于所述第四高度液面。
进一步地,与所述储水槽的上端面齐平的液面为第二高度液面,所述第三高度液面低于所述第二高度液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水槽的底壁上形成有凸台,所述供水结构包括供水件和供水阀,所述供水件内限定出供水通道,所述供水阀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供水通道内以导通和隔断所述供水通道,在所述移动水箱设于所述储水槽时,所述凸台向上推动所述供水阀以导通所述供水通道,所述供水通道具有向所述储水槽供水的供水口,所述供水口的最高位置所在的液面为所述第三高度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件为浮子开关且位于所述储水仓内。
进一步地,所述储水仓的部分侧壁构成所述储水槽的侧壁,所述储水仓的部分侧壁构成所述储水槽的侧壁的部分为隔板,所述通水孔的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隔板且贯穿所述隔板的底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水仓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一连通孔,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之间通过连通管相连,所述储水仓内还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向下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水仓的壁上还形成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储水仓的顶壁。
进一步地,所述供水单元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下端与所述通气孔相连,所述通气管的上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接水盘相连,所述通气管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接水盘的溢流孔的最低位置所在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单元包括加湿壳体和蒸汽发生系统,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蒸汽发生系统相连以向所述蒸汽发生系统供水,所述加湿壳体具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包括风机壳体和设于所述风机壳体内的加湿风机,所述加湿壳体与所述风机壳体连通且位于所述风机壳体的出风侧,所述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其中一个所述空气进口与室外连通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空气进口与室内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发生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管道和分散件,所述蒸汽发生器设于所述加湿壳体外且具有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所述蒸汽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蒸汽出口,所述蒸汽管道的另一端形成有喷射口,所述喷射口位于所述加湿壳体内,所述分散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喷射口相对以对所述喷射口喷出的蒸汽进行分散,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进水口相连以向所述蒸汽发生器供水。
再进一步地,所述蒸汽发生系统还包括承接件和导管,所述承接件设在所述分散件的下方以承接冷凝水,所述导管连接在所述承接件与所述储水槽之间,以将所述承接件所承接的冷凝水导入所述储水槽。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承接件的上端面高于所述储水槽的上端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单元的用水优先级按照供水单元的水源依次为:所述接水盘中的冷凝水、所述承接件承接的冷凝水、所述移动水箱中的水。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部分示意图;
图4是空气处理装置与接水盘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空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圈示部位B的放大图;
图9是图8中的分散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7中圈示部位C的放大图;
图11是蒸汽管道的示意图;
图12是图5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爆炸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剖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又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水单元的再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空气处理装置100,
加湿模块1,
加湿单元11,
加湿壳体111,出气口1111,容纳槽1112,第一顶壁1113,锁紧螺母1114,
蒸汽发生器112,进水口1121,蒸汽出口1122,
蒸汽管道113,输送段1131,喷射段1132,喷射口11321,保温层1133,
分散件114,第一分流部1141,第一分流面1142,第二分流部1143,第二分流面1144,漏水孔1145,
承接件115,承接腔1151,导管116,固定板117,
供水单元12,
固定水箱121,储水仓1211,供水孔12111,通水孔12112,通气孔12113,第一连通孔12114,储水槽1212,凸台12121,导管接口12122,开关件1213,隔板1214,
移动水箱122,供水结构1221,供水件1222,供水阀1223,
供水管123,水泵124,通气管125,
风机模块2,风机壳体21,空气进口211,
机壳200,第一安装腔201,第二安装腔202,
换热送风装置300,接水盘301,连通管302,
第一高度液面a,第二高度液面b,第三高度液面c,第四高度液面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1000,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空调器1000,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附图中所示出的是空调器1000的室内机,室内机可以包括:机壳200、换热送风装置300和空气处理装置100。
其中,参考图1-图4,机壳200可以限定出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相互隔开,例如,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可以沿上下方向隔开,第一安装腔201的壁形成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安装腔202的壁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换热送风装置300设于第一安装腔201内,换热送风装置300包括接水盘301,接水盘301可以盛接换热送风装置30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空气处理装置100设于第二安装腔202内,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包括加湿模块1和风机模块2,加湿模块1可以包括加湿单元11和供水单元12,例如,加湿单元11的加湿方式可以是蒸汽加湿,也可以是湿膜加湿或超声波雾化加湿,当然,加湿单元11的加湿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风机模块2用于将加湿单元11加湿后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排出。
例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腔201位于第二安装腔202的上侧,进风口形成于第一安装腔201的侧壁,进风口与室内连通,第一出风口可以包括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可以分别设于第一安装腔201的前部的两侧,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间隔开,当然,第一出风口也可以仅设有一个。换热送风装置300可以包括:换热器部件、风机部件和接水盘301。其中,换热器部件、风机部件等均设于第一安装腔201内,接水盘301设于换热器部件的底部以盛接换热器部件的外壁上产生的冷凝水,并且,接水盘301可以作为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的分隔件,即接水盘301既作为第一安装腔201的底壁,又作为第二安装腔202的顶壁,第二出风口形成于第二安装腔202的腔壁,空气处理装置100设在第二安装腔202内,经过空气处理装置100加湿后的空气可以从第二出风口流向室内以调节室内的湿度。
参考图13-图19,供水单元12可以包括固定水箱121和移动水箱122,其中,固定水箱121具有分隔开的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通过通水孔12112连通。储水仓1211与加湿单元11相连以向加湿单元11供水,例如,储水仓1211与加湿单元11可以通过水管连接,接水盘301与储水仓1211连通以将盛接到的冷凝水补充到储水仓1211中,移动水箱122可拆卸地设于储水槽1212以对储水槽1212补水,移动水箱122可以用于从外部补充水,通水孔12112处设有开关件1213,开关件1213用于打开和关闭通水孔12112,在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时,通水孔12112打开,储水槽1212可以向储水仓1211内补水。在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不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且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不低于储水槽1212内的实际液面时,通水孔12112关闭,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之间无水流流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接水盘301可以将盛接到的冷凝水输送到储水仓1211内,移动水箱122可以将外部的水补充到储水仓1211,通过多种水源补充加湿单元11消耗的水分,既实现了冷凝水的循环利用,还可以增加加湿单元11的工作时间,减少固定水箱121的补水频率,延长加湿续航能力,此外,由于冷凝水是由换热送风装置300附近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因此,冷凝水中不含钙质,有利于延长加湿单元11的使用寿命,减少能耗。
移动水箱122则方便用户将其取出补水,当移动水箱122补充水完毕后,重新放回使其可以对储水槽1212补水,当储水仓1211内的水消耗至液面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时,通水孔12112打开,储水槽1212内的水流向储水仓1211内,而移动水箱122则可以为储水槽1212补水。
此外,通过将固定水箱121构造为包括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通过通水孔12112连通,移动水箱122的水先进入储水槽1212再进入储水仓1211,相较于直接将储水仓1211和移动水箱122连通,一方面更容易优化固定水箱121和移动水箱122的结构布局,另一方面更易于利用固定水箱121和移动水箱122的连接方式,形成先使用冷凝水后使用移动水箱122内的水的用水机制,从而更好地节约水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5-图19,与储水槽1212的上端面齐平的液面为第二高度液面b,第一高度液面a低于第二高度液面b,如此,当第一高度液面a低于第二高度液面b时,可以防止当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但是高于第二高度液面b时,通水孔12112被打开,储水仓1211内的水回流向储水槽1212,并且即使储水槽1212注满时,储水仓1211内水的液面也仍然高于第二高度液面b,导致水从储水槽1212与移动水箱122的连通口溢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9,移动水箱122的底部具有供水结构1221,供水结构1221适于与外界连通,储水槽1212内的水液封供水结构1221所需达到的最低液面为第三高度液面c,通水孔12112的最高位置(即与溢流口平齐的液面)所在的液面为第四高度液面d,第三高度液面c高于第四高度液面d,由于储水槽1212内的水的实际液面只有在高于第四高度液面d时才会流入到储水仓1211内,而将第三高度液面c设置为高于第四高度液面d,可以防止当第三高度液面c低于第四高度液面d时,移动水箱122为储水槽1212补水时,即使储水槽1212的内的液面达到了液封液面即第三高度液面c,也仍然低于通水孔12112的最高位置所在的液面即第三高度液面c,导致储水槽1212内的水始终无法补充到储水仓1211内。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储水槽1212内的水液封供水结构1221是指,当储水槽1212内的液面达到第三高度液面c时,储水槽1212的内腔与外界大气隔断,导致移动水箱122内的气压低于储水槽1212的气压,从而导致移动水箱122内的水无法继续注入到储水槽121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高度液面c低于第二高度液面b,如此,有利于移动水箱122向储水槽1212内供入一定水量后形成液封以自动停止供水,更容易控制移动水箱122向储水槽1212内的注水量。
可选地,第一高度液面a高于第三高度液面c,如此,即使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而使得通水孔12112打开时,也必须是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低于第三高度液面c时,储水槽1212内的水才可以向储水仓1211内补充,从而进一步促进加湿模块1优先使用从接水盘301流入到储水仓1211内的冷凝水,实现对冷凝水充分利用;而相反,若第一高度液面a低于第三高度液面c,则当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高于第一高度液面a且低于第三高度液面c时,容易导致储水槽1212内的水压高于开关件1213对通水孔12112的封堵力,从而使得储水仓1211内即使液面高于或等于第一高度液面a,也仍然会导致开关件1213被打开进行补水,而无法实现对冷凝水的充分利用,由此,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5-图19,储水槽1212的底壁上形成有凸台12121,供水结构1221可以包括供水件1222和供水阀1223,供水件1222内限定出供水通道,供水阀1223可移动地设于供水通道内以导通或隔断供水通道,在移动水箱122设于储水槽1212时,凸台12121向上推动供水阀1223以导通供水通道,供水通道具有向储水槽1212供水的供水口,供水口的最高位置所在的液面为第三高度液面c。
例如图15所示,移动水箱122设于储水槽1212的上侧,移动水箱122的底壁的至少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注水凹槽,注水凹槽的底壁上形成有过水孔,供水件1222套设于注水凹槽的外周壁上,供水件1222大致形成为筒状,供水件1222限定出供水通道,供水通道的底端形成有供水口,供水阀1223形成为杆状,供水阀1223设有弹性复位件,供水阀1223沿过水孔的轴向(上下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过水孔,在将移动水箱122放置于储水槽1212的过程中,在供水阀1223和凸台12121抵接时,移动水箱122继续向下,供水阀1223相对移动水箱122向上移动,使得过水孔被打开,移动水箱122内的水在重力因素下依次经过过水孔、供水通道和供水口流入储水槽1212内,为储水槽1212补水,当储水槽1212内的液面达到第三高度液面c(即供水件1222的底端端面)时,注水通道的底端被储水槽1212内的液面封堵,注水通道以及储水槽1212的其余未注水的内腔均形成密闭空间,并且密闭空间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从而使得移动水箱122内的水无法继续注入到储水槽1212内,而在移动水箱122脱离储水槽1212的情况下,供水阀1223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封堵过水孔,由此,完成移动水箱122向储水槽1212的自动供水和自动停止供水,并且整体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弹性复位件为弹簧,如此,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可选地,由于水具有张力,因此,第三高度液面c可以低于供水口(即供水通道底端)3mm-5mm,即当储水槽1212内液面低于供水口3mm-5mm时,同样可以实现液封供水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件1213为浮子开关,开关件1213位于储水仓1211内,例如图16所示,开关件1213形成为水瓢状,开关件1213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或者,开关件1213的密度也可以大于水的密度,此时,开关件1213可以为空心件。开关件1213包括浮沉端和封堵端,封堵端适于封堵通水孔12112,浮沉端适于随水面浮动,储水仓1211的底壁上还设有支架,开关件1213可转动地与支架相连,封堵端和浮沉端分别位于支架的两侧,如此,当水面上升时,浮沉端随水面上浮,使得封堵端下沉封堵通水孔12112,当水面下降时,浮沉端随水面下沉,使得封堵端上升以打开通水孔12112,由此,使得开关件1213的结构简单,储水仓1211可以根据液面的不同而自动实现补水或停止补水。
可选地,浮子开关的封堵端上套设有硅胶套,由此,当浮子开关封堵通水孔12112时,硅胶套可以提升通水孔12112处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储水槽1212的底面与储水仓1211的底面齐平,储水仓1211的部分侧壁构成储水槽1212的侧壁,储水仓1211的部分侧壁构成储水槽1212的侧壁的部分为隔板1214,通水孔12112的至少部分形成于隔板1214且贯穿隔板1214的底面,例如图15所示,储水槽1212的底面和储水仓1211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储水仓1211的侧壁和地面之间形成缺口,储水仓1211还包括隔板1214,隔板1214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水平段从缺口顶端沿水平方向向储水仓1211内侧延伸,竖直段的底端与储水仓1211的底面相连,竖直段的上端和水平段的内端相连,通水孔12112形成于水平段的邻近竖直段的一端,通水孔12112沿上下方向贯穿隔板1214的水平段,当储水仓1211内的水量较少导致浮子开关被打开后,储水槽1212内的水从通水孔12112向上涌入储水仓1211内,如此,整体结构简单,也方便通水孔12112和利用水的浮力实现开闭的浮子开关相互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5-图19,储水仓1211的顶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连通孔12114,接水盘301设于储储水仓1211的上侧,接水盘301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12114与第二连通孔之间通过连通管302相连,如此,使得接水盘301盛接的冷凝水可以自动流入到储水仓1211内以实现冷凝水的循环利用。储水仓1211内还设有导流管,导流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通孔12114,导流管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导流管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如此,通过设置导流管,可以避免冷凝水进入储水仓1211后飞溅。
进一步地,参考图15-图19,导流管的下端面高于第一高度液面a;和/或,与储水槽1212的上端面齐平的液面为第二高度液面b,导流管的下端面邻近第二高度液面b。例如,由于第二高度液面b高于第一高度液面a,因此,导流管的下端面可以略低于第二高度液面b并且高于第一高度液面a,或者,导流管的下端面可以与第二高度液面b平齐,如此,可以更好地防止冷凝水进入储水仓1211后飞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5-图19,储水仓1211的壁上还形成有通气孔12113,通气孔12113与外界连通,通气孔12113形成在储水仓1211的顶壁,由此,通过设置通气孔12113可以平衡储水仓1211的内外气压,便于接水盘301中的冷凝水注入储水仓1211以及便于储水槽1212内的水补入储水仓1211,而通过将通气孔12113设置为在储水仓1211的顶壁,可以避免通气孔12113设在储水仓1211的侧壁影响储水仓1211的储水量。
进一步地,参考图15-图19,供水单元12还可以包括通气管125,通气管125的下端与通气孔12113相连,通气管125的上端向上延伸并与接水盘301相连,通气管125的上端面不低于接水盘301的溢流孔的最低位置所在平面,例如,溢流孔设于接水盘301侧壁,溢流孔可以通过水管与空调器1000的底盘或外部水路连接,当接水盘301内收集的冷凝水过多时,冷凝水可以通过溢流孔排出,而由于接水盘301的高度高于储水仓1211,在未设置通气管125时,接水盘301中的冷凝水会不断地注入储水仓1211直到从通气孔12113溢出,而设置通气管125并将通气管125的上端面不低于接水盘301的溢流孔的最低位置,可以防止在极端情况下,接水盘301中的冷凝水注满储水仓1211后从通气管125溢出并回流到接水盘301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图7,加湿单元11可以包括加湿壳体111和蒸汽发生系统,供水单元12与蒸汽发生系统相连以向蒸汽发生系统供水,例如供水单元12的固定水箱121可以与蒸汽发生系统通过供水管123相连通,加湿壳体111可以限定出加湿流道,加湿壳体111具有出气口1111,出气口1111与第二出风口相对且连通,风机模块2包括风机壳200体21和设于风机壳200体21内的加湿风机,加湿壳体111与风机壳200体21连通且位于风机壳200体21的出风侧,风机壳200体21具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211,其中一个空气进口211与室外连通或者至少一个空气进口211与室内连通,例如,风机壳200体21可以仅设有一个空气进口211,此时,空气进口211可以仅与室外连通以引入室外新风,或者,空气进口211可以仅与室内连通,从而进行室内风的循环;风机壳200体21也可以设有两个空气进口211,此时,两个空气进口211中的一个可以与室外连通以引入室外的新风,两个空气进口211中的另一个可以与室内连通以进行室内风的循环。
在风机壳200体21仅具有一个空气进口211且空气进口211与室外连通的情况下,在空调器1000工作时,加湿风机驱动室外的新风从空气进口211进入,并依次经过风机壳200体21和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然后经过出气口1111和第二出风口排入室内,在此过程中,蒸汽发生系统中的水在高温下产生蒸汽并被排入到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内和新风混合,从而完成对新风的加湿,进而实现空调器1000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完成湿度的调节。
在风机壳200体21仅具有一个空气进口211且空气进口211与室内连通的情况下,在空调器1000工作时,加湿风机驱动室内的空气从空气进口211进入,并依次经过风机壳200体21和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然后经过出气口1111和第二出风口再次排入室内,在此过程中,蒸汽发生系统中的水在高温下产生蒸汽并被排入到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内和循环中的室内空气混合,从而完成室内湿度的调节。
在风机壳200体21设有两个空气进口211,并且两个空气进口211中的一个和室内连通另一个和室外连通的情况下,在空调器1000工作时,加湿风机同时驱动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新风分别从不同的空气进口211进入,混合风依次经过风机壳200体21和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然后经过出气口1111和第二出风口排入室内,在此过程中,蒸汽发生系统中的水在高温下产生蒸汽并被排入到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内和混合风混合,从而同时完成调节温度、引入新风和调节湿度。
进一步地,参考图4-图7,蒸汽发生系统可以包括蒸汽发生器112、蒸汽管道113和分散件114。其中,蒸汽发生器112为电加热蒸汽发生器112,蒸汽发生器112设于加湿壳体111外,例如,蒸汽发生器112可以设在加湿壳体111的顶部或侧部,蒸汽发生器112可以是电加热蒸汽发生器112。蒸汽发生器112具有进水口1121和蒸汽出口1122,供水单元12与进水口1121相连以向蒸汽发生器112供水,蒸汽管道113的一端连接于蒸汽出口1122,蒸汽管道113的另一端形成有喷射口11321,喷射口11321位于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内,分散件114的至少部分与喷射口11321相对,分散件114用以对喷射口11321喷出的蒸汽进行分散从而提高蒸汽在加湿壳体111内分布的均匀性,供水单元12与蒸汽发生器112的进水口1121相连以向蒸汽发生器112供水。可选地,分散件114可以连接固定在蒸汽管道113上,分散件114也可以连接固定在加湿壳体111上。
例如图8所示,分散件114可以通过多个固定板117与蒸汽管道113相连,多个固定板117沿分散件114的周向间隔布置,每个固定板117的一端与蒸汽管道113相连,另一端与分散件114的底端相连,从而实现分散件114与喷射口11321的相对位置的固定,确保分散件114稳定工作。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采用蒸汽加湿的方式,与利用湿膜加湿空气或利用超声波雾化器加湿空气的方案相比,由于蒸汽的温度较高,因此可以起到对空气杀菌消毒,除尘和除异味的作用,更加地有利于人体健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和图11,蒸汽管道113可以包括输送段1131和喷射段1132,喷射段1132位于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内,喷射段1132向下敞开以形成喷射口11321,例如,喷射段1132可以由加湿壳体111的顶部向下伸入到加湿壳体111内,输送段1131位于加湿壳体111外,输送段1131连接在喷射段1132与蒸汽出口1122之间,分散件114的至少部分位于喷射口11321的下方,如此,使得蒸汽管道113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10和图11,加湿壳体111的顶部形成有装配孔,装配孔处设有锁紧螺母1114,喷射段1132上形成有适于与锁紧螺母1114配合的螺纹,喷射段1132与锁紧螺母1114螺纹配合,从而实现蒸汽管道113的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加湿壳体111的顶部的一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容纳槽1112,蒸汽发生器112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槽1112,并且,蒸汽发生器112与容纳槽1112的槽壁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以优化加湿壳体111和蒸汽发生器112的结构布局,节约蒸汽发生器112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小空气处理装置100整体的体积。
进一步地,加湿壳体111的顶壁可以包括第一顶壁1113和第二顶壁(图未示出),容纳槽1112形成于第一顶壁1113,第二顶壁低于容纳槽1112的底壁,供水单元12可以包括固定水箱121和移动水箱122,固定水箱121和移动水箱122均设于第二顶壁上,固定水箱121底壁上形成有供水孔12111,供水管123连接在蒸汽发生器112的进水口1121和供水孔12111之间,水泵124串接在供水管123上以将储水仓1211的水抽入蒸汽发生器112内,如此,水泵124可以驱动储水箱中水从供水孔12111流出,并从蒸汽发生器112的进水口1121流入到蒸汽发生器112中。并且,将蒸汽发生器112和供水单元12均设置于加湿壳体111的顶壁,提高了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集成化程度,有利于优化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5-图19,移动水箱122可以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移动水箱122内的液位,例如,移动水箱122内设有检测浮子,液位传感器通过检测浮子的位置来判断移动水箱122内的水位,液位传感器可以与加湿单元11通讯连接,例如,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移动水箱122内的液位过低时,液位传感器可以将检测结果发送到加湿单元11的蒸汽发生器112,以便于蒸汽发生器112在工作预设时间后停止工作,避免干烧,提高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提醒用户及时为移动水箱122,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图7,加湿壳体111位于风机壳200体21的上方,出气口1111形成于加湿壳体111的上部,喷射口11321位于出气口1111的下方,如此,可以使蒸汽和空气在加湿壳体111内具有足够的混合时间,以提高蒸汽和空气混合的均匀度,进而提高室内加湿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蒸汽管道113的另一端(例如蒸汽管道113的下端)伸入至加湿壳体111的加湿流道内,蒸汽管道113的至少位于加湿流道内的部分的外周面包覆有保温层1133,如此,由于加湿壳体111内有气流流过,气流流动时会与蒸汽管道113发生热交换从而导致蒸汽管道113的位于加湿壳体111内的部分的温度降低,而设置保温层1133,有利于提升蒸汽管道113的位于加湿壳体111内的部分的保温效果,降低蒸汽在喷射口11321内的液化量,保证蒸汽的传输效率,进而保证加湿效果。
再进一步地,参考图4以及图7-图9,蒸汽发生系统还可以包括承接件115和导管116,其中,承接件115设在分散件114的下方以承接冷凝水,分散件114和承接件115可以共同限定出用于承接容纳冷凝水的承接腔1151,分散件114上形成有漏水孔1145,漏水孔1145和承接腔1151连通,由于蒸汽管道113的邻近喷射口11321的部分的温度相对较低,存在蒸汽液化的可能,将承接件115设在分散件114的下方,可以收集分散件114以及蒸汽管道113上附着的冷凝水,冷凝水可以顺着分散件114的外表面流动并通过漏水孔1145流到承接腔1151内,避免冷凝水流到其他电器部件上,从而影响使用体验和安全性。导管116连接在承接件115与储水槽1212之间,例如,储水槽1212的侧壁可以形成有导管接口12122,导管116的两端分别连接承接腔1151和导管接口1212,以将承接件115所承接的冷凝水导入储水槽1212,由此,进入储水槽1212的冷凝水可以重新补充到储水仓1211内参与蒸汽的制备,实现了冷凝水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承接件115的上端面高于储水槽1212的上端面,如此,可以确保承接件115中的冷凝水可以单向地流入储水槽1212内而不发生回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储水仓1211直接与蒸汽发生器112的进水口1121连通,而接水盘301可以直接将冷凝水导流到储水仓1211中,而储水槽1212仅在储水仓1211的实际液位低于第一高度液面时才向储水仓1211供水,同时,承接件115又可以直接将承接的冷凝水导入到储水槽1212中,移动水箱122只有在储水槽1212中的液面低于第三高度液面时才向储水槽1212供水,使得加湿单元11的用水优先级按照供水单元11的水源依次为:接水盘301中的冷凝水、承接件115承接的冷凝水、移动水箱122中的水,如此,有利于充分地利用冷凝水,从而节约水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沿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方向(例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分散件114的邻近喷射口11321的一侧表面构成分流面,分流面的至少部分与喷射口11321相对,喷射口11321在参考面的投影位于分流面在参考面的投影内,参考面垂直于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如此,可以确保从喷射口11321喷出的蒸汽首先喷射到分流面上,然后顺着分流面的延伸方向向四周扩散,最终在加湿壳体111内均匀地与空气混合。
例如图8所示,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分散件114位于喷射口11321的下侧,分散件114的上侧表面构成分流面,参考面可以是水平面,喷射口11321在参考面内的投影位于分散件114在参考面内的投影内,并且,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和分散件114的中心轴线重合,如此,可以确保从喷射口11321喷出的蒸汽首先喷射到分流面上,然后顺着分流面的延伸方向向四周扩散,最终在加湿壳体111内均匀地与空气混合。
进一步地,参考图8,沿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且远离喷射口11321的方向上,分流面的至少部分朝向远离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在沿喷射口11321的中心轴线且远离喷射口11321的方向上,分散件114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这样,分流面可以将沿轴向喷出的蒸汽逐渐向径向方向导流并最终使蒸汽向四周扩散,从而提高蒸汽在加湿壳体111内腔内分布的均匀度。
更进一步地,分流面可以包括第一分流面1142和第二分流面1144,其中,第一分流面1142形成为锥形面,第二分流面1144可以形成为环形,第二分流面1144连接在第一分流面1142的远离喷射口11321的一端,第二分流面1144环绕第一分流面1142,喷射口11321在参考面的投影位于第一分流面1142在参考面的投影内,这样,蒸汽从喷射段1132的喷射口11321喷出后,先沿着第一分流面1142的延伸方向流到第二分流面1144,然后沿第二分流面1144的延伸方向,从而第二分流面1144的末端向周围空间扩散,以在空间内均匀地扩散并和蒸汽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第一分流面1142的顶端可以邻近喷射口11321设置,有助于提高第一分流面1142对蒸汽的导流效果。可选地,第一分流面1142的顶端可以位于喷射口11321内,也可以位于喷射口11321以外。
例如,当第一分流面1142的顶端位于喷射口11321内时,第一分流面1142的顶端可以伸入喷射口11321内2-15mm,例如,在喷射段1132的轴向方向上,第一分流面1142伸入喷射口11321内的长度可以为2mm、5mm、7mm、10mm、13mm或15mm,当然,第一分流面1142伸入喷射口11321内的深度可以根据需要来合理选择,如此,在喷射段1132的轴向方向上,第一分流面1142和喷射段1132没有间隙,从而使得从喷射口11321喷出的蒸汽可以顺着第一分流面1142的延伸方向流向第二分流面1144,并从第二分流面1144的末端扩散至加湿壳体111的内部空间内与空气混合,同时既可以防止第一分流面1142伸入喷射口11321内过长导致喷射段1132内的气流阻力增大,又可以防止第一分流面1142伸入喷射口11321内过短导致第一分流面1142和第二分流面1144对蒸汽的导流效果变差。
可选地,第二分流面1144的外周沿处的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0-15°的范围内,例如,第二分流面1144的外周沿处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5°、10°或15°,当然,第二分流面1144的外周沿处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合理选择,如此,分散件114可以更好地将蒸汽的流向从竖直向下变为沿水平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蒸汽在加湿壳体111内分布得更加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分流面1142的两侧轮廓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沿径向向内弯曲的曲线,如此,使得第一分流面1142的结构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性能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散件114可以包括第一分流部1141和第二分流部1143,其中,第一分流部1141呈锥形筒状,第一分流部1141的外周面构成第一分流面1142,第二分流部1143连接在第一分流部1141的远离喷射口11321的一端,第二分流部1143呈环绕第一分流部1141设置的环形板,第二分流部1143的邻近喷射口11321的表面构成第二分流面1144,如此,分散件114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同时重量较轻,有助于降低加湿模块1的整体重量,并且,分散件114设计成圆锥形结构,尖端朝向蒸汽来向,可以减少风阻,便于为蒸汽导向。
下面参考图15-图19描述供水单元12在不同状态下的补水过程。
当蒸汽加湿功能关闭时,如果固定水箱121的储水仓1211内实际液面低于储水槽1212内的实际液面时。此时水槽实际液面不低于第四高度液面d,则通水孔12112被打开。储水槽1212向储水仓1211内补水,储水仓1211液面上升,浮子开关浮沉端上升,封堵端下降,同时接水盘301内的冷凝水也向储水仓1211内补水,而承接件115处无冷凝水产生。储水槽1212内的液面下降或维持不变,储水槽1212液面维持在第一高度液面a以上。当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的液面持平后,在储水仓1211内的液面达到第一高度液面a之前,储水槽1212会停止给储水仓1211补水,而接水盘301中的冷凝水继续给储水仓1211补水,同时储水仓1211的部分水流向储水槽1212。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的液面继续上升,浮子开关的浮沉端继续上升,封堵端继续下降。
当蒸汽加湿功能关闭时,若固定水箱121储水仓1211内的实际水位不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且固定水箱121实际水位不低于储水槽1212内的实际水位时,浮子开关的封堵端在杠杆力的作用下关闭通水孔12112。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的流路断开,接水盘301中的冷凝水继续给固定水箱121储水仓1211补水,承接件115处无冷凝水产生。储水仓1211液面上升,储水槽1212内的液面不变。
当蒸汽加湿功能开启时,固定水箱121的储水仓1211向蒸汽发生器112内供水,若储水仓1211实际水位不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且储水仓1211实际水位不低于储水槽1212液位时,浮子开关的封堵端关闭通水孔12112,储水仓1211和水槽流路断开,接水盘301冷凝水继续给固定水箱121储水仓1211补水,承接件115处的冷凝水对储水槽1212进行补水,储水仓1211液面下降,储水槽1212的液面上升,但储水槽1212液面最终不会超过第二高度液面b。
当蒸汽加湿功能开启时,固定水箱121的储水仓1211向蒸汽发生器112供水,如果储水仓1211的实际水位低于第一高度液面a且低于储水槽1212的实际液面,而储水槽1212的实际液面高于第三高度液面c时,此时浮子开关的封堵端脱离通水孔12112,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连通,接水盘301的冷凝水持续给储水仓1211内补水,承接件115处的冷凝水对储水槽1212进行补水,同时,储水槽1212对储水仓1211补水,储水仓1211液面下降,储水槽1212液面下降,但储水槽1212液面最终不会低于第三高度液面c。
当蒸汽加湿功能开启时,固定水箱121的储水仓1211向蒸汽发生器112供水。如果固定水箱121储水仓1211实际水位低于储水槽1212实际液面,且储水槽1212实际水位不高于第三高度液面c时。浮子开关的封堵端脱离通水孔12112,储水仓1211和储水槽1212连通,接水盘301的冷凝水给储水仓1211内补水,承接件115处的冷凝水和移动水箱122同时对储水槽1212进行补水。储水槽1212对储水仓1211补水,储水仓1211液面下降,储水槽1212液面不变。移动水箱122液面下降,当移动水箱122液面下降到一定高度,会触发移动水箱122内的液位传感器,空调器1000可以提醒用户给移动水箱122加水。
综上,本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供水单元12的供水来源分为机身内补充水和机身外补充水,其中机身内补充水来源于接水盘301冷凝水和承接件115的冷凝水,机身外补充水来源于移动水箱122内的水,既实现了供水来源的多元化,而且可以良好地利用接水盘301冷凝水和承接件115冷凝水,减轻了空调器1000蒸汽加湿供水系统除钙等矿物质的压力,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使用成本,减少人为补水次数,体验感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的侧壁形成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侧壁形成有第二出风口;
换热送风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且包括接水盘;
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且包括加湿模块和风机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单元和供水单元,所述风机模块用于将所述加湿单元加湿后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所述供水单元包括固定水箱和移动水箱,所述固定水箱具有通过通水孔连通的储水仓和储水槽,所述储水仓与所述加湿单元相连以向所述加湿单元供水,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储水仓连通以向所述储水仓补水,所述移动水箱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储水槽以对所述储水槽补水,所述通水孔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通水孔的开关件,在所述储水仓内的液面低于第一高度液面时,所述通水孔打开,在所述储水仓内的液面不低于所述第一高度液面且所述储水仓内的液面不低于所述储水槽内的实际液面时,所述通水孔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储水槽的上端面齐平的液面为第二高度液面,所述第一高度液面低于所述第二高度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水箱的底部具有适于与外界连通的供水结构,所述储水槽内的水液封所述供水结构所需达到的最低液面为第三高度液面,与所述通水孔的溢流口平齐的液面为第四高度液面,所述第三高度液面高于所述第四高度液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储水槽的上端面齐平的液面为第二高度液面,所述第三高度液面低于所述第二高度液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槽的底壁上形成有凸台,所述供水结构包括供水件和供水阀,所述供水件内限定出供水通道,所述供水阀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供水通道内以导通和隔断所述供水通道,在所述移动水箱设于所述储水槽时,所述凸台向上推动所述供水阀以导通所述供水通道,所述供水通道具有向所述储水槽供水的供水口,所述供水口的最高位置所在的液面为所述第三高度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为浮子开关且位于所述储水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仓的部分侧壁构成所述储水槽的侧壁,所述储水仓的部分侧壁构成所述储水槽的侧壁的部分为隔板,所述通水孔的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隔板且贯穿所述隔板的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仓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一连通孔,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之间通过连通管相连,所述储水仓内还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向下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仓的壁上还形成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储水仓的顶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单元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下端与所述通气孔相连,所述通气管的上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接水盘相连,所述通气管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接水盘的溢流孔的最低位置所在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单元包括加湿壳体和蒸汽发生系统,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蒸汽发生系统相连以向所述蒸汽发生系统供水,所述加湿壳体具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包括风机壳体和设于所述风机壳体内的加湿风机,所述加湿壳体与所述风机壳体连通且位于所述风机壳体的出风侧,所述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其中一个所述空气进口与室外连通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空气进口与室内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管道和分散件,所述蒸汽发生器设于所述加湿壳体外且具有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所述蒸汽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蒸汽出口,所述蒸汽管道的另一端形成有喷射口,所述喷射口位于所述加湿壳体内,所述分散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喷射口相对以对所述喷射口喷出的蒸汽进行分散,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进水口相连以向所述蒸汽发生器供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系统还包括承接件和导管,所述承接件设在所述分散件的下方以承接冷凝水,所述导管连接在所述承接件与所述储水槽之间,以将所述承接件所承接的冷凝水导入所述储水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件的上端面高于所述储水槽的上端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单元的用水优先级按照供水单元的水源依次是:所述接水盘中的冷凝水、所述承接件承接的冷凝水、所述移动水箱中的水。
CN202210388315.2A 2022-04-13 2022-04-13 空调器 Active CN1146886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88315.2A CN114688656B (zh) 2022-04-13 2022-04-13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88315.2A CN114688656B (zh) 2022-04-13 2022-04-13 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8656A true CN114688656A (zh) 2022-07-01
CN114688656B CN114688656B (zh) 2023-12-26

Family

ID=82143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88315.2A Active CN114688656B (zh) 2022-04-13 2022-04-13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8865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7383A (ja) * 2001-02-26 2002-09-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給湯槽及びその給湯槽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04063281U (zh) * 2014-04-02 2014-12-3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WO2016047000A1 (ja) * 2014-09-26 2017-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6295307B1 (ja) * 2016-10-21 2018-03-14 株式会社川本製作所 給水ユニット
CN109340911A (zh) * 2018-11-21 2019-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机、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2204911U (zh) * 2020-06-04 2020-12-22 成都中邦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水箱侧置式正压蒸发加湿器
CN112747400A (zh) * 2021-02-03 2021-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及取暖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7383A (ja) * 2001-02-26 2002-09-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給湯槽及びその給湯槽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04063281U (zh) * 2014-04-02 2014-12-3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WO2016047000A1 (ja) * 2014-09-26 2017-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6295307B1 (ja) * 2016-10-21 2018-03-14 株式会社川本製作所 給水ユニット
CN109340911A (zh) * 2018-11-21 2019-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机、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2204911U (zh) * 2020-06-04 2020-12-22 成都中邦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水箱侧置式正压蒸发加湿器
CN112747400A (zh) * 2021-02-03 2021-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及取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8656B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88496U (zh) 湿膜组件、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216384449U (zh) 上加水加湿器
CN114688656A (zh) 空调器
EP3904763A1 (en) Steam generation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0128482U (zh) 一种加湿器
CN106091130B (zh) 用于竖款挂壁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竖款挂壁空调
CN114963374A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09857354U (zh) 接水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9819725U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CN114636200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225061B (zh) 用于竖款挂壁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竖款挂壁空调
CN209857206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10123153U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0128481U (zh) 一种加湿器雾化舱
CN210118935U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0043994B (zh) 空气处理设备的水箱组件、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0485666U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9819726U (zh) 加湿装置和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10485664U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0485665U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0485663U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8895485U (zh) 一种滤芯湿润效果较好的加湿器
CN220648443U (zh) 空调器的加湿装置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17635995U (zh) 一种上加水式加湿器
CN220125167U (zh) 消毒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