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0995A - 一种施夹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施夹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80995A
CN114680995A CN202011639945.XA CN202011639945A CN114680995A CN 114680995 A CN114680995 A CN 114680995A CN 202011639945 A CN202011639945 A CN 202011639945A CN 114680995 A CN114680995 A CN 114680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ip
driving mechanism
clamp
jaw
p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99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宝峰
戴霞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h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ngh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gh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ngh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3994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8099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3399 priority patent/WO202214395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80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09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1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6Drive 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367Details of actuation of instruments, e.g. relations between pushing buttons, or the like, and activation of the tool, working tip, or the like
    • A61B2017/00398Details of actuation of instruments, e.g. relations between pushing buttons, or the like, and activation of the tool, working tip, or the like using powered actuators, e.g. stepper motors, soleno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施夹钳,包括传动机构,其包括切换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分别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致动件抵接,用于接收所述动力;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按照预设次序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所述致动件的个数为一个。本发明的施夹钳,通过一个扳机驱动三个驱动机构来有序地实现三个功能,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驱动机构彼此之间不会有干涉,提高了施夹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施夹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夹钳。
背景技术
在进行人体外科手术,如腹腔手术中,尽量阻止出血时手术最终成功的一大要素,施夹钳也就应运而生。
现有的施夹钳一般包括操作组件、从操作组件沿远端延伸的细长轴及设置于细长轴远侧端的钳口组件,钳口组件包括一对钳口,钳口限定槽道用于容纳手术夹子。
操作组件包括扳机,操作组件内收容有由扳机驱动的传动机构来执行送夹动作、施夹动作及推夹动作从而实现施夹钳的连发功能。为了便于医生操作施夹钳,节省医生时间,往往设置一个扳机来驱动传动机构实现送夹、施夹及推夹这三个动作。但是现有技术中,送夹动作与推夹动作同步,且执行送夹动作和推夹动作的机构为一个驱动机构,即通过一个扳机驱动两个驱动机构来实现三个功能。驱动机构一般包括驱动杆,送夹头和推夹头,送夹头位于驱动杆的最远端,推夹头为多个,间隔设置位于驱动杆侧部,驱动机构前进,送夹头推动夹子送去钳口组件,同时推夹头推动夹子前移一个工位。为了避免驱动机构后退时,送夹头与其后方的夹子发生干涉,送夹头体积往往较小、厚度较薄,一般为薄片,这样的结构可能会使送夹时不稳定,送夹头强度不足,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现断裂,从而使得施夹钳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施夹钳,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施夹钳,包括壳体、传动机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用于给所述传动机构提供动力,至少部分传动机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切换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分别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致动件抵接,用于接收所述动力;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按照预设次序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所述致动件的个数为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次序为所述送夹动作的执行早于所述钳口闭合动作、所述推夹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配接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配接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连接,所述推夹驱动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运动方向相反;按压所述致动件,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先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所述送夹动作,后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所述钳口闭合动作;在所述切换机构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同时驱动所述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后退并存储能量;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存储所述能量;释放所述致动件,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前进以执行所述推夹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复位件被蓄能;当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被蓄能;当释放所述致动件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离合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所述第二离合机构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分离;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离合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所述第二离合机构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配接机构包括第一配接件、中间件、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通过所述中间件驱动所述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与所述切换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配接件与所述第二配接件的运动方向相反;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驱动件,所述推夹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配接件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三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配接件的近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接件为上齿条,所述中间件为齿轮,所述第二配接件为下齿条。
进一步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近端驱动件、送夹远端驱动件;所述送夹远端驱动件包括基座和送夹组件,所述送夹组件与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连接,所述基座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远端设置有导引斜面,所述送夹组件包括送夹块,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送夹块在所述通道内运动并经过所述导引斜面运动至与所述夹盒最远端的夹子抵接,进而驱动所述夹盒最远端的夹子进入所述钳口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和套管,所述套管一端与所述钳口驱动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钳口组件相配合;所述钳口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套管运动,从而驱动钳口组件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还包括推夹驱动件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在所述推夹驱动件后退时储存所述能量,所述推夹驱动件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腔,每个所述侧腔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所述推夹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夹块运动,从而驱动夹盒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
进一步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及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均沿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内沿所述纵向方向运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在钳口驱动机构内沿所述纵向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施夹钳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内设置有销柱,所述销柱穿过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分别设置有容纳所述销柱的腰形槽,所述销与所述腰形槽配合使得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随着所述旋钮一起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近端驱动件和送夹远端驱动件,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送夹远端驱动件运动以执行所述送夹动作;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和套管,所述钳口驱动管驱动所述套管运动以执行所述钳口闭合动作;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近端驱动件和推夹远端驱动件,所述推夹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夹远端驱动件运动以执行所述推夹动作;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所述推夹近端驱动件及所述钳口驱动管共轴;所述送夹远端驱动件和所述推夹远端驱动件位于夹盒的两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先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以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
进一步的,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先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推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运动至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从而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具有第一复位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复位件被蓄能;当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复位件作用下复位;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具有第二复位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被蓄能;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具有第三复位件,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三复位件被蓄能;当所述致动件作用力消失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二复位件作用下复位、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三复位件作用下复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一个致动件驱动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这三个不同的驱动机构以完成送夹动作、施夹动作及推夹动作这三个动作,且这三个动作按照符合外科器械的工作方式被执行,即通过一个扳机驱动三个驱动机构来有序地实现三个功能,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驱动机构彼此之间不会有干涉,提高了施夹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采用三个不同的驱动机构,增大了设计空间,能够保证驱动机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另外,保证了医生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顺畅性,且操作简单,对用户友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施夹钳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部分壳体被隐藏后的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部分壳体被隐藏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夹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夹子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钳口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部分钳口驱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送夹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施夹钳的送夹驱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推夹驱动机构的推夹杆与配接块的正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施夹钳的推夹驱动机构的推夹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12至图14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传动机构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15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打开位置时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在图15B的M-M视角的剖面图;
图15B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打开位置时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在图15A的L-L视角的剖面图;
图16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中间位置时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在图16B的M-M视角的剖面图;
图16B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中间位置时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在图16A的L-L视角的剖面图;
图17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闭合位置时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在图17B的M-M视角的视角剖面图;
图17B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闭合位置时钳口组件和杆身组件在图17A的L-L视角的剖面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部分切换机构的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9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部分切换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20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旋钮装配部分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配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配接块装配第二配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3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送夹块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23B是图23A所示的施夹钳的送夹块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图24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推夹块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24B是图24A所示的施夹钳的推夹块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图25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的导引通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7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导向枢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导向枢转件与扳手锁止弹簧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9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路径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部分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1A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打开位置时扳手锁止机构的状态图;
图31B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正向运动至中间位置时扳手锁止机构的状态图;
图31C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闭合位置时扳手锁止机构的状态图;
图31D是图2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复位运动至中间位置时扳手锁止机构的状态图;
图32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关于路径切换件的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33A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打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3B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正向运动至第一临近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3C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在闭合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3D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扳手复位运动至第二临近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4是图1所示的施夹钳的钳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的第一夹臂或者第二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的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37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的止挡件与夹子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的止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40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装配夹盒的剖视图;
图41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2是图34所示的钳口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3至图4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传动机构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切换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7至图5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外科器械的部分传动机构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施夹钳的切换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52至图5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传动机构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外科器械的用户可以为临床医生,医生在手术中操作外科器械来进行手术。本文所用术语“近”、“后”和“远”、“前”是相对于操纵外科器械的临床医生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相对靠近临床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相对远离临床医生的部分。“左”、“右”以图1所示的外科器械的位置为参考,例如,钳口组件在“左”,套管210在“右”。术语“上”、“下”以钳口组件的上钳口和下钳口的相对位置为参考,具体的,上钳口在“上”,下钳口在“下”。需要理解的是,“近”“后”“远”“前”“左”“右”“上”“下”这些方位是为了方便描述而进行的定义,然而,外科器械可以在许多方向和位置使用,因此这些表达相对位置关系的术语并不是受限和绝对的。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可运动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相连”、“连接”前有限定语时,其具有相应限定语所限定的含义,只排除明显需要排除的情形,不排除其它可能的情形,如“可拆卸地连接”指的是可拆卸式的连接,不包括固定连接和成一体,但可运动连接、直接相连、通过中间媒介物间接相连并不排除在外。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文所用术语“轴向”或“纵向”是指套管210的长度方向。
图1至图42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科器械,具体是一种连续施夹的施夹钳,用于将夹子施加到人体上,例如血管或除血管以外的其它组织。按照总体的位置关系,施夹钳包括操作组件300、自操作组件300延伸的杆身组件200200及设置于杆身组件200200一端的钳口组件。为连续施加多个夹子,施夹钳需执行三个动作:送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和推夹动作,且送夹动作必然接续有钳口闭合动作。使用一次施夹钳,需要完成上述三个动作。施夹钳使用的次数,取决于其中容纳的夹子的数量。
操作组件300包括主体320和可活动地安装在主体320上的扳手(致动件330),主体320包括壳体321,扳手可活动地连接壳体321,壳体321按位置关系分为大致纺锤型的筒状的头部壳体321和从头部壳体321的下侧延伸出的手柄壳体321,手柄壳体321和扳手组成手柄组件,用户可以单手掌握手柄壳体321,手指拉动扳手,使得扳手相对主体320而运动。施夹钳还包括传动机构,部分传动机构收容于操作组件300的壳体321内,部分传动机构位于杆身组件200200。
为实现送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和推夹动作,传动机构包括有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扳手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从而驱动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运动,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具体细节将在下文详细展开描述。
如图4A-4B所示,施夹钳的夹子10包括第一夹臂31、第二夹臂32和连接部33,连接部33位于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两个夹臂可以围绕该连接部33彼此相对枢转。第一夹臂31包括两个第一突出部41,第二夹臂32包括两个第二突出部42,第一夹臂31还包括第一卡合部35,第二夹臂32还包括第二卡合部36。夹子10的第一夹臂31、第二夹臂32在外力的驱动下彼此相互接近,最终将第一卡合部35卡合于第二夹臂的第二卡合部36,从而使得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相互固定,实现对位于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的组织的夹持,此时第一夹臂31和第二夹臂32结合。定义夹子10的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相互结合时夹子处于闭合状态/锁定状态,夹子10的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相互脱离时夹子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卡合部35为设置在第一夹臂31的远端的尖端部分,第二卡合部36为设置在第二夹臂32的远端的弯曲的C型钩部。
钳口组件包括分别可枢转地相连于杆身组件200的第一钳臂31和第二钳臂32,第一钳臂31和第二钳臂32之间可支撑一个夹子10,钳口组件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在打开状态下,钳口组件夹持一个打开状态的夹子,由于结构的限制,钳口组件不能无限制的打开,钳口组件的打开状态包括一个打开到底状态,此时第一钳臂31远端和第一钳臂32远端在上下方向的距离最大,钳口组件在闭合状态下,第一钳臂31和第二钳臂32的远端在上下方向的距离最小,钳口组件的闭合使得夹子10由打开状态转变为闭合状态。钳口近端驱动件驱动套管210(钳口远端驱动件)向前和向后移动,具体的方式见后文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方式。套管210向前移动使得钳口组件闭合运动以闭合钳口组件,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压缩位于其中的夹子,套管210的向后运动使得钳口组件打开运动以打开钳口组件。
杆身组件200包括夹盒220、基座240、送夹组件、推夹组件和套设于夹盒220、送夹组件、推夹组件的套管210。送夹组件属于送夹驱动机构,推夹组件属于推夹驱动机构,套管210属于钳口驱动机构。
夹盒220的第一端(远端)连接钳口组件,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近端)固定连接于主体320,夹盒220内至多可容纳M个夹子,M大于等于2,这与夹盒220的尺寸相关。当使用一次施夹钳后,夹盒220中的夹子就会减少一个。夹盒220中容纳有N个夹子时,N小于等于M,N个夹子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顺序布置,分别为第一夹子、第二夹子至第N夹子。第一夹子最靠近第一端,最先被送入钳口组件。定义夹盒220中第一夹子以外的夹子为其它夹子。夹盒220内包括M个工位,从夹盒220的远端向近端布置,分别为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M工位,第一夹子位于最前端的第一工位,第二夹子至第N夹子相应的顺序布置在第二工位至第N工位。
夹盒220具有底壁221,底壁221沿其长度形成有多个横向倒刺225,朝向夹盒220的远端并向夹盒220内倾斜,横向倒刺225等间距布置,横向倒刺225的远端为倾斜末端。夹子沿轴向向前移动时,夹子滑动接触前方的横向倒刺225使其向底壁221弯曲以顺利通过该横向倒刺225,从而使得夹子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前端工位;横向倒刺225的倾斜末端抵住夹子后侧来禁止夹子后退,从而禁止夹子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后端工位。由此可知,横向倒刺225具有单向锁定功能,避免夹子在相邻的工位之间发生后退。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工位之间布置有第一横向倒刺225和第二横向倒刺225,第一横向倒刺225在夹子后方卡住一个第一突出部41的时刻,第二横向倒刺225在夹子后方卡住同一个夹子的同侧的第二突出部42,以阻止夹子在夹盒220中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后端工位。本实施例中具有多个第一横向倒刺225和多个第二横向倒刺225,分两列布置在底壁221的宽度上两侧,每列上的相邻横向倒刺225轴向等间距。
本实施例中,杆身组件200200处的夹盒220、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形成特殊的三层设计,具体细节如下。
夹子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夹合面。送夹组件用于抵接并推动第一夹子向前运动以进入钳口组件;推夹组件用于抵接并推动第二夹子至第N个夹子向前运动;钳口组件用于从夹盒220接收到一个夹子(第一夹子)并执行闭合动作以压缩夹子至闭合状态。送夹组件位于夹子的夹合面的第一侧,推夹组件位于夹子的夹合面的第二侧,第一侧不同于第二侧。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为独立的部件,分别位于至少一个夹子的两侧,从两侧独立地推动第一夹子或其它夹子,从而送夹的前进长度和推夹的前进长度不需要相等,钳口组件的尺寸设计和夹盒220的尺寸设计可以相互独立,为独立的优化钳口组件结构和夹盒220结构提供了设计空间,也为优化推夹组件和送夹组件自身结构提供了设计空间,施夹钳结构简单,尺寸更紧凑。
现有技术中,采用一体推送片,送夹片和推夹片必须是片状,否则送夹片和推夹片在后退时会与夹子碰撞干扰,但片状结构刚性不足容易弯折,导致送夹和推夹均不稳定,且一体成形,对生产工艺要求高;钳口组件的尺寸设计要满足送夹的前进长度,夹盒220中相邻两个夹子的距离等于推夹的前进长度,这种推夹和送夹同步执行的推送片,送夹的前进长度和的推夹的前进长度相等,造成钳口组件的尺寸设计和夹盒220的尺寸设计必须相互匹配,施夹钳尺寸不紧凑,设计复杂,例如夹盒220中相邻夹子的距离不能过于小,否则钳口组件的尺寸过小不满足稳定夹持住第一夹子,钳口组件的尺寸也不能过于大,否则夹盒220相邻夹子的距离大导致夹盒220尺寸长,施夹钳的整体尺寸大。本实施例的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分体的方式下,夹盒220内的夹子之间的距离可以设计的足够小,不需要考虑推夹组件前进的长度,钳口组件的夹子的活动通道可以设计的足够长,以满足稳定的导向、夹持和压缩夹子,不需要受到夹子之间的距离的限制;另外,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可以单独设计至足够刚性来解决现有技术的无法稳定推动夹子的问题。
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别具有中心线,夹子包括平行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由于夹子在打开状态大致为C型,打开状态下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均为C型。在一种确定方式中,夹合面为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两个中心线形成的一个面,该面的两侧即上述的分别布置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的夹合面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在另一种确定方式中,C型的第一侧表面形成有第一夹合面,第二侧表面形成第二夹合面,第一夹合面和第二夹合面之间为内侧,第一夹合面和第二夹合面的两个外侧即上述的分别布置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的夹合面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本实施例中,夹子安装在夹盒220内时,夹子的两个夹臂分别被第一侧壁222和第二侧壁223抵住而被压缩,但未被压缩至闭合状态,夹平面平行于底壁221,多个夹子的多个夹合面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夹子可以在夹盒220中倾斜布置,多个夹子的夹合面不处于同一平面上,但多个夹子的夹合面相互平行,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仍然相对于每个夹合面,布置在该夹合面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夹盒220包括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底壁221以及相对的第一侧壁222和第二侧壁223,以形成大致C型的结构。夹盒220容纳夹子时,夹子的夹合面平行于底壁221;送夹组件位于夹盒220的底壁221的外侧,推夹组件位于夹盒220的底壁221的内侧。如此,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分别从夹盒220的两侧单独的推动第一夹子和其它夹子,套管210内、在夹盒220两侧的空间被充分利用,推夹组件和送夹组件的设计自由度提高,施夹钳结构更加稳定紧凑。底壁221的内侧和外侧指底壁221所在平面的两侧,并且夹子、第一侧壁222和第二侧壁223位于底壁221的内侧。
夹盒220的底壁221上开有一个开口,开口靠近底壁221的远端设置,送夹组件从开口进入夹盒220并位于第一夹子和第二夹子之间。开口保证了送夹组件能顺利进入和退出夹盒220,并进入第一夹子和第二夹子之间,从而在第一夹子的后端抵接第一夹子来推动其前进。优选地,开口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工位,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工位。
送夹组件包括弹性推杆232和连接在弹性推杆232一端的送夹块231,送夹块231用来抵接和推动第一夹;基座240上设有收容送夹组件且供其轴向运动的通道,通道包括轴向延伸的导向槽241和与导向槽241连通的块槽242,块槽242包括导引斜面498243,导引斜面498243与轴向呈角度设置。具体的,在基座240与夹盒220安装在一起时,导引斜面498243朝向远端且向夹盒220倾斜,弹性推杆232由多个金属薄片叠合而成,具有弹性,可以弯曲。初始时刻,送夹块231与弹性推杆232沿轴向平行,导向槽241容纳弹性推杆232,块槽242容纳送夹块231,导向槽241引导弹性推杆232沿着轴向运动,导引斜面498243引导送夹块231进入开口。具体的,当弹性推杆232沿着导向槽241轴向向前运动时,前端的送夹块231抵触到导引斜面498243时,弹性推杆232开始弯曲,送夹块231沿着导引斜面498243倾斜地进入夹盒220的开口,从而在第一夹子的后端抵接第一夹子来推动其前进,然后,弹性推杆232沿着导向槽241轴向向后运动,带动送夹块231沿着导引斜面498243从开口退回至块槽242内。基座240具有较强的刚性,其通道收容送夹组件,保证了初始时刻送夹组件在施夹钳内稳定可靠的布置,同时,导向槽241给弹性的弹性推杆232提供了固定通道,限制其运动空间,避免弹性推杆232运动时发生过度弯曲甚至弯折,堵塞在套管210内,影响送夹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倾斜的送夹片,刚性的导引斜面498243保证了送夹块231移动的稳定性。夹盒220的底壁221还包括位于开口的前端的第一底壁221a221和位于开口的后端的第二底壁221b221;基座240安装到夹盒220时,引导斜面498与第一底壁221a221相接。引导斜面498与第一底壁221a221相接指直接连接,基本没有空隙,可以保证送夹块231无阻碍的顺利进入开口,不会被意外卡住。送夹块231的厚度大于弹性推杆232的厚度。弹性推杆232采用薄而有弹性的结构,保证了自身能够沿着导引斜面498243而弯曲,使得送夹块231能够沿着导引斜面498243运动。而送夹块231的厚度大,则送夹块231的强度大,不易产生变形,并且由于较大的厚度,送夹块231在远端形成一个与夹子接触的第一抵接面486,第一抵接面486具有较大的面积,能够稳定地推动第一夹子。优选地,送夹块231和弹性推杆232是独立的零件,可选择焊接固定。
送夹组件还包括轴向延伸的送夹杆233,送夹杆233的一端连接弹性推杆232,另一端连接操作组件300,导向槽241容纳送夹杆233。操作组件300驱动送夹杆233轴向移动,从而送夹杆233带动弹性推杆232和送夹块231一起移动。送夹杆233为圆柱杆或方形杆等类似结构,区别于弹性的弹性推杆232,送夹杆233的刚性强,不易发生形变,避免了弹性推杆232在轴向运动时容易在导向槽241内弯折而造成送夹组件阻滞,提高了送夹组件运动的稳定性。
基座240的导向槽241还容纳送夹杆233并引导送夹杆233沿着轴向运动。送夹杆233沿着基座240的导向槽241规划的路径而轴向移动,增强了送夹杆233的轴向移动的稳定性。推夹组件为推夹座250,推夹座250包括推夹块253、弹性件254、和推夹杆251,推夹杆251设置有侧腔252,侧腔252或推夹块253设置有转轴255,推夹块253通过转轴255可旋转地安装到侧腔252内。推夹块253包括抵接端,抵接端可抵接并推动夹子前进,抵接端设置在推夹块253的远端,弹性件254一端连接推夹块253,另一端连接推夹杆251,弹性件254提供给推夹块253一个朝向侧腔252的外侧转动的力,具体为使推夹块253的抵接端朝着夹子倾斜。本实施例中,对应上述多个工位,推夹杆25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腔252,每个侧腔252中均设置有一个弹性件254和一个推夹块253,在推夹组件沿轴向前进时,多个推夹块253的抵接端分别抵接并推动一个夹子前进,在推夹组件沿轴向后退时,推夹块253受夹子挤压而向侧腔252内转动,避开了夹子,从而避免了推夹块253在后退的时候带着夹子后退。推夹块253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推夹块253的抵接端为具有一定面积的第二抵接面486,保证了与夹子抵接的稳定性。抵接端还可设置为凹部,夹子的夹臂正好卡入凹部,进一步增强了抵接的稳定性。推夹组件即本发明中的推夹远端驱动件。
夹盒220的第一侧壁222和第二侧壁223上分别设有凸出的第一卡条和第二卡条,推夹座250的推夹杆251的上下面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条和第二卡条配合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从而推夹座250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到夹盒220内。
进一步的,操作组件300还包括配接机构,致动件330用于给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提供动力,配接机构包括第一配接件、中间件和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通过中间件驱动第二配接件,送夹组件与第一配接件连动,推夹组件与第二配接件连动,第一配接件的运动方向与第二配接件的运动方向相反。具体的配接机构的结构、运动过程以及配接机构与送夹组件和推夹组件的连动方式,在下文详细描述,且益处同下文所示,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送夹驱动机构及钳口驱动机构,送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子进入钳口组件内,钳口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钳口组件运动。传动机构还包括切换机构,用于选择性地驱动送夹驱动机构或者钳口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切换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在第二状态时,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本实施例中,在切换机构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时,钳口驱动机构未被驱动处于静止状态,当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后,送夹驱动机构不再前进,切换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该过程中能量被择一地传递给送夹驱动机构或钳口驱动机构,因此能耗少,医生操作致动件330所需的力也相应减小,操作更加舒适,从而更好地操作施夹钳,提高产品体验感。另外送夹驱动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独立且分时进行,也可以防止因二者联动而带来的其他问题,如结构复杂,运动关系复杂等。
切换机构包括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第一离合机构与第二离合机构连接,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作用下运动时,第一离合机构与第二离合机构一起运动;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离合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第二离合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分离;在第二状态时,第一离合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第二离合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具体地,第一离合机构包括第一离合件以及离合切换机构;第一离合件与离合切换机构连接;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在第二状态时,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第二离合机构包括第二离合件,第二离合件与第一离合机构连接,为了使得切换机构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第二离合件为第一离合机构的远端部,具体地,为第一离合件的远端部。一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机构的远端部即为其远端面508;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离合机构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分离,在第二状态时,第一离合机构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结合。另一实施中,第一离合机构的远端部即为凸设于其远端的钩部,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设置有与该钩部型配的凹槽314,在第一状态时,该钩部未插入于钳口驱动机构的凹槽314,在第二状态时,该钩部插入于钳口驱动机构的凹槽314以推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
离合切换机构包括运动件和运动引导件,运动件与第一离合件连接;运动件被运动引导件引导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由结合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具体地,运动件为与第一离合件连接的导向柱490,运动引导件为设置于壳体321内的导轨,导向柱490能够在导轨上移动。施夹钳的头部壳体321包括第一头部壳体321和第二头部壳体321,第一头部壳体321和第二头部壳体321轴向对称设置,导轨择一地设置在第一头部壳体321内壁或第二头部壳体321内壁。为了使得导向柱490在导轨上的运动更加平稳,导轨对称设置在第一头部壳体321和第二头部壳体321内壁。导轨包括第一引导面494、高于第一引导面494的第二引导面496;导向柱490在第一位置时位于第一引导面494上,在第二位置时位于第二引导面496上。第一引导面494通过斜面498与第二引导面496平滑连接,使得运动件的运动更加顺畅。导向柱490能够跟随第一离合件的运动而在导轨上运动,导向柱490在第一引导面494上运动时,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保持结合状态,由于壳体321内设置的导轨具有不同的高度,运动件运动至导轨的第二引导面496上时,带动第一离合件向上移动至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当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时,第一离合机构的远端部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部结合以推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一方面离合切换机构结构简单,无需增加额外的装置,且充分利用壳体321内部空间,结构紧凑;另一方面功耗少,操作顺畅省力。
切换机构具有切换机构主体320,为了使得切换机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充分地利用施夹钳内部的空间,也为了使得切换机构的运动更加平稳顺畅,将部分第一离合机构容置于该主体320内。具体地,该主体320包括近端面502、远端面508、贯穿该近端面502和远端面508的第一通孔404510以及贯穿切换机构上端面和第一通孔404510上弧面的第二通孔404512;第一通孔404510,用于送夹驱动机构穿行;第二通孔404512,用于收容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为切换机构主体320的远端部,同上所述该远端部可以为远端面508。在第一状态时,切换机构的远端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间隔设置;在第二状态时,切换机构的远端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配接。其中,第一离合件包括卡块482,收容于第二通孔404512,送夹驱动机构包括卡槽,卡块482与卡槽相配合,以将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卡块482包括第一端和从第一端沿垂直于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二端;第一端与导向柱490连接,第二端与卡槽可分离地连接;第一离合件还包括弹性元件,如弹簧,在第一状态时,弹性元件给卡块482以向下的力,使卡块482与卡槽抵接,使得第一离合件能够很好地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提高送夹动作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卡槽为设置在送夹驱动机构近端外周面上的环形槽438,卡块482的第二端包括与环形槽438的底面形配的弧形面484、与弧形面484连接的抵接面486,抵接面486与环形槽438的端面相抵接,通过弧形面484与环形槽438底面的配合,以及抵接面486与环形槽438端面的配合使得卡块482能够更好地推动送夹驱动机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离合件也可以包括凹槽314,送夹驱动件包括与其型配的凸起440。
在本实施中,切换机构套设于送夹驱动机构,在第一状态时,切换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间隔设置,在外力作用下推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逐渐靠近;在第二状态时,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与钳口驱动机构配接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与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逐渐远离。为了使得传动机构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紧凑,也为了增大切换机构与钳口驱动机构的接触面积使得驱动更加稳定,将钳口驱动机构套设于送夹驱动机构,即送夹驱动机构部分位于钳口驱动机构内,能够在钳口驱动机构内穿行;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在切换机构作用下沿纵向方向运动,送夹驱动机构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钳口驱动机构在该平面的投影的内部,钳口驱动机构在该平面的投影位于切换机构在该平面的投影的内部。
致动件330,用于给传动机构提供动力,具体地,致动件330与切换机构抵接,进而驱动切换机构运动,切换机构将该动力择一地传递给送夹驱动机构或者钳口驱动机构;切换机构的近端具有驱动面504和止挡部506,其中驱动面504与致动件330抵接以接收该动力,止挡部506用于对致动件330限位。其中驱动面504为止挡部506与切换机构表面形成的凹陷面,致动件330的头部与该凹陷面抵接。为了使得致动件330施加给切换机构的力更加均匀,使其平稳前进,止挡部506对称设置在切换机构近端其行进方向的两侧,相应地致动件330具有握持部,及从握持部向壳体321内部延伸且对称设置的推爪,两个推爪分别与切换机构两侧的驱动面504抵接。止挡部506凸出设置于切换机构的外表面且沿纵向方向延伸,施夹钳的第一头部壳体321和第二头部壳体321内壁对称设置有与止挡部506形配的引导槽,止挡部506能够在引导槽内沿纵向方向移动,且引导槽能够对止挡部506的高度方向进行限位,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切换机构在运动中的晃动,使得传动更加平稳可靠。
施夹钳还包括送夹止退机构,该送夹止退机构包括偏置弹簧和导向枢转件350,导向枢转件350为下述包括止退端354的导向枢转件350。导向枢转件350包括与壳体321枢转连接的枢接端352和自枢接端352向外延伸的导向件351和止退端354;导向件351与致动件330活动连接,致动件330的运动带动导向件351和止退端354在偏置弹簧作用下绕枢转端334运动;在第一状态时,止退端354逐渐靠近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在第二状态时,止退端354与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抵接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
送夹止退机构可以在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瞬间,其止退端354运动至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并抵住送夹驱动机构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但为防止因元件尺寸偏差、运动误差等而导致送夹止退机构无法抵住送夹驱动机构,而造成夹子后退,送夹止退机构可以在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前,其止退端354已运动至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当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后,送夹驱动机构在第一复位件418的作用下后退一小段距离直至与送夹止退机构的止退端354抵接进而防止送夹驱动机构进一步后退而使夹子后退。由于送夹驱动机构的弹性推杆232具有弹性,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被压缩,因此送夹驱动机构在第一复位件418的作用下后退一小段距离过程中,弹性推杆232逐渐恢复形变,此时送夹块231依然抵住夹子,因此在送夹驱动机构后退一小段距离时夹子并不会后退。
致动件330具有导引通道340,导引通道340包括起点a、终点以及位于起点a和终点之间的锁止点b;起点a到致动件330枢转中心的距离以及终点到致动件330枢转中心的距离均小于锁止点b到致动件330枢转中心的距离;致动件330绕其枢转中心转动时,导引通道340随之转动,使得导引通道340与导向件351之间相对运动,导向件351能够随致动件330的运动依次经过起点a、锁止点b及终点;在第一状态时,导向件351逐渐朝所述锁止点b相对运动,止退端354逐渐靠近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在第二状态时,导向件351相对运动至锁止点b时,止退端354与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抵接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送夹止退机构的存在,能够避免位于钳口组件内的夹子后退而造成无法夹持血管或者组织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关于致动件330更为详细的介绍将在后文展开。
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近端驱动件及与钳口近端驱动件连接的钳口远端驱动件,上述切换机构在第二状态时,驱动钳口近端驱动件运动,进而驱动钳口远端驱动件运动。本实施例中,钳口近端驱动件为钳口驱动管432,钳口远端驱动件为套管210。套管210一端与钳口驱动管432连接,另一端与钳口组件相配合;在第二状态时,切换机构与钳口驱动管432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管432运动,进而驱动套管210运动以驱动钳口组件闭合。钳口驱动管432的远端内壁间隔设置有凸筋436,相邻的凸筋436和钳口驱动管432内壁形成了环形槽438,套管210的近端外周设置有环形片442,该环形片442嵌入环形槽438,凸筋436与环形片442抵接。环形片442上周向对称设置有凹口444,环形槽438内部设置有与其形配的凸起440,该凸起440与凹口444结合使得套管210被安装到位且被固定在钳口驱动管432内。钳口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446,如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套设在钳口驱动管432外,一端与钳口驱动管432外表面上的挡板434抵接,另一端向前延伸,与施夹钳的壳体321内壁抵接,弹性元件用于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弹性元件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钳口驱动机构的复位后退提供动力。
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近端驱动件、与送夹近端驱动件连接的送夹远端驱动件;上述切换机构在第一状态时,驱动送夹近端驱动件运动,进而驱动送夹远端驱动件运动。送夹远端驱动件包括基座240和送夹组件,基座240内设置有通道;在第一状态时,切换机构与送夹近端驱动件结合以驱动送夹近端驱动件运动,进而驱动送夹组件在通道内移动,以驱动夹子进入钳口组件。更为具体地,通道的远端设置有导引斜面498243,送夹近端驱动件驱动送夹组件在通道内运动并经过导引斜面498243运动至与夹盒220内的第一夹子抵接,进而驱动第一夹子进入钳口组件。本实施例中,送夹近端驱动件为送夹驱动管402,与送夹组件固定连接,送夹驱动管402部分位于钳口驱动管432内,能够在钳口驱动管432内运动。基座240位于夹盒220的外侧,其第一端与壳体321固定连接,且位于送夹驱动管402内,第二端自第一端向远端延伸,第二端通过销柱316与夹盒220的外侧的凸片固定连接。送夹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送夹杆233、弹性推杆232和送夹块231,具体地,送夹杆233的近端具有折弯部406,送夹驱动管402的远端具有与其形配的孔404,用于容纳送夹杆233的折弯部406,送夹杆233近端的折弯部406穿过基座240的通道的近端安装于送夹驱动管402远端的与其形配的孔404内。送夹杆233的远端具有容置槽408,弹性推杆232的近端具有与该容置槽408形配的卡接部410,该卡接部410插入该容置槽408内实现弹性推杆232与送夹杆233的连接;弹性推杆232的远端具有弧形凹陷412部,送夹块231的近端的凸耳414与该弧形凹陷412部相配合,实现弹性推杆232与送夹头的连接。基座240的通道一方面提供了容纳送夹组件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便于送夹组件在通道内运动。送夹驱动管402驱动送夹块231在该通道内运动并经过导引斜面498243运动至与夹子抵接,进而驱动夹子进入钳口组件。为了增强弹性推杆232的强度,提高送夹稳定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弹性推杆232,每个弹性推杆232都由多片叠置而成。弹性推杆232本身具有弹性,能够发生形变而弯曲,从而使得送夹块231能够将夹子送到位。关于送夹块231、夹子以及夹盒220对应的结构,参见上述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送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418,如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一端与钳口驱动管432内壁靠近送夹驱动管402的凸筋436抵接,另一端向后延伸,与送夹驱动管402的远端面508抵接,弹性元件用于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弹性元件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送夹驱动机构的复位提供动力。
施夹钳还包括旋钮310,其中旋钮310近端具有凸出部312,操作组件300远端内设置有与该凸出部312形配的凹陷部,凹陷部和凸出部312相互配合从而使得旋钮310与操作组件300组装在一起,是的。旋钮310内设置有销柱316,送夹驱动管402设置有第一腰形420孔404、钳口驱动管432设置有第二腰形孔404448。基座240的近端容置于送夹驱动管402内,且设置有第一销孔416404,销柱316和第一销孔416404的配合,使得基座240与旋钮310固定安装。夹盒220的近端也容置于送夹驱动管402内,且设置有第二销孔404,销柱316和第二销孔404的配合,使得夹盒220也与旋钮310固定安装。销柱316一端安装在旋钮310侧壁的第一处,另一端穿过第二腰形孔404448、第一销孔416404、第二销孔404、第一腰形420孔404后安装在旋钮310侧壁的与第一处对称的另一处,使得旋钮310旋转时,能够带动钳口驱动管432、送夹驱动管402、基座240及夹盒220一起旋转,进而能够带动套管210、钳口组件及送夹组件一起旋转,以便于医生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后夹持血管或组织。另外,同时因为第一腰形420孔404、第二腰形孔404448的存在,使得送夹驱动管402和钳口驱动管432的前进不受销柱316的影响。旋钮310带动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能够做360度旋转,为了增加医生转动旋钮310的手感,同时使得转动任意角度后均能停在当前所在位置,以便于医生操作,在旋钮310和手柄组件的连接处设置阻尼件318,更为具体地,在旋钮310近端的凸出部312的外周设置凹槽314,阻尼件318内侧容置在该凹槽314内,外侧与手柄组件的凹陷部抵接。利用阻尼件318与手柄组件的摩擦力,增加转动旋钮310的力,并使转动任意角度停止后能够停在当前位置,该阻尼件318为橡胶圈。
下面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施夹钳实现送夹、钳口组件闭合的工作过程:
操作者按压致动件330,使致动件330从打开位置朝中间位置运动,以推动切换机构带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送夹驱动管402的近端和切换机构的远端逐渐向钳口驱动管432近端靠近;当致动件330运动到中间位置时,切换机构的运动件运行到壳体321内的第二引导面496上,卡块482与送夹驱动管402的卡槽脱离,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送夹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位于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被送入钳口组件内(送夹动作完成),切换机构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抵接。送夹止退机构的止退端354能够在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后,抵住送夹驱动管402以防止因送夹驱动机构后退而使钳口组件内的夹子后退。继续按压致动件330,致动件330从中间位置朝闭合位置运动,送夹止退机构逐渐地脱离送夹驱动管402;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作用下推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钳口驱动管432驱动套管210前进以闭合钳口组件,直至按压致动件330运动到闭合位置时,钳口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钳口闭合动作完成),送夹止退机构完全脱离送夹驱动管402,送夹驱动管402在第一复位件418作用下复位。释放致动件330,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二复位件446的作用下复位。在致动件330从打开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时,送夹止退机构的导向件351在致动件330的导引通道340内相对运动到锁止点b时,将致动件330单向锁住,即致动件330在外力作用下仅能朝闭合位置运动,而不能朝打开位置运动,使得医生一方面能够明确地知道送夹动作已经完成,另一方面操作施夹钳完成送夹动作后,不用一直按住致动件330,可以停下来找准血管或组织后再继续操作致动件330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还包括推夹驱动机构;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三状态,传动机构择一地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在第一状态时,送夹驱动机构驱动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前移至钳口组件内;在第三状态时,推夹驱动机构驱动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此处,“最远端的夹子”指前述“第一夹子”,“剩余的夹子”即指前述“其他夹子”。本实施例中,施夹钳不仅能够连续地施夹,而且由于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处于不同时刻,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与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不同步,能有效地避免送夹动作和推夹动作的干扰问题,同时,由于送夹驱动机构与推夹驱动机构为独立的驱动机构,增加了设计空间,送夹驱动机构及推夹驱动机构的结构稳定可靠。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来执行送夹和推夹动作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了施夹钳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驱动件、配接机构;该驱动件与致动件330抵接以接收动力,配接机构一处与驱动件连接,另一处与推夹驱动机构连接,配接机构的一处与其另一处之间具有距离。驱动件,用于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推动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前移至钳口组件内,还用于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以存储能量;推夹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该第三复位件用于存储所述能量;释放所述能量,推夹驱动机构在该第三复位件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也就是说,通过配接机构使得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推夹驱动机构后退蓄能,送夹驱动机构执行的送夹动作和推夹驱动机构执行的推夹动作不同步。此处驱动件即为上述的切换机构,用于选择性地驱动送夹驱动机构或者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一状态时,驱动件与钳口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同时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以储存第一能量;在第二状态时,驱动件与钳口驱动组件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且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同时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以储存第二能量;该第一能量和该第二能量共同组成上述能量,在第三状态时,推夹驱动机构在该能量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也就是说,推夹驱动机构通过配接机构与切换机构连接,推夹驱动机构与切换机构运动方向相反;在致动件33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先与钳口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送夹动作,后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在切换机构驱动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同时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机构后退并存储能量;释放致动件330时,推夹驱动机构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前进以执行推夹动作。关于切换机构如何实现与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的结合分离已在上述描述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不含离合功能,驱动件分别与送夹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连接,致动件330包括第一致动件330和第二致动件330,第一致动件330与驱动件抵接,第二致动件330与钳口驱动机构抵接。在第一状态时,驱动件在第一致动件330的作用下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将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前移至钳口组件内,同时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以储存能量;推夹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该第三复位件用于存储所述能量。在第三状态时,释放第一致动件330,推夹驱动机构在该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在释放第一致动件330后,按压第二致动件330驱动钳口驱动组件以闭合钳口组件。当然,也可以在释放第一致动件330前,且送夹动作已执行完毕后,按压第二致动件330驱动钳口驱动组件以闭合钳口组件,当钳口组件闭合后,再释放第一致动件330,使推夹驱动机构在上述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
钳口驱动机构套设于送夹驱动机构,在第一状态时,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逐渐靠近,驱动件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逐渐靠近;在第二状态时,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与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逐渐远离,驱动件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贴合。关于钳口驱动机构、送夹驱动机构的结构、位置关系等参见前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配接机构包括第一配接件、中间件和第二配接件,该第一配接件与上述驱动件连接,第二配接件与推夹驱动机构连接;第一配接件通过中间件驱动第二配接件,且与第二配接件运动方向相反;驱动件驱动第一配接件前进;在第一配接件前进时,第二配接件后退以带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关于配接机构的结构,将在下文展开详细描述。
推夹驱动机构还包括推夹驱动件。推夹驱动件与配接机构、第三复位件连接,具体地,第三复位件一端与壳体3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配接件的近端连接。当然可以理解地是,第三复位件也可以直接与推夹驱动件连接。推夹驱动件与第二配接件的远端连接,推夹驱动件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腔252,每个侧腔252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253,推夹驱动件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驱动推夹块253运动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更为具体地,推夹驱动件包括推夹近端驱动件及推夹远端驱动件,此处的推夹远端驱动件即为前述的推夹组件或推夹座250。该第三复位件可以为弹性元件,如弹簧。本实施例中,推夹近端驱动件为配接块452,推夹远端驱动件包括推夹杆251和推夹块253,配接块452的近端与第二配接件的远端连接,配接块452的远端与推夹杆251连接。沿推夹杆251杆身方向上等间距地设置有多个侧腔252,每个侧腔252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253,可以理解地是,也可以是非等间距地设置。每个推夹块253通过弹性件254(如弹簧)可偏转地设置在推夹杆251的对应的侧腔252内。具体地,推夹块253近端通过转轴255安装在侧腔252上下壁的销孔404内,弹性件254设置在侧腔252内,其近端与侧腔252近端连接,远端与推夹块253近端连接。初始状态时,推夹块253的远端在弹性件254的作用下沿偏离推夹杆251杆身向下倾斜,每个推夹块253的远端与夹盒220内对应的夹子的尾端抵靠;推夹块253随着推夹杆251后退时,推夹块253受到夹子以向上的力绕着转轴255朝着推夹杆251杆身向上翻转,因而推夹杆251后退时,推夹块253不会与夹子发生干涉。当推夹杆251后退动作结束时,每个推夹块253运动至与其近端相邻的夹子的尾部抵靠或者运动至与其近端相邻夹子的后方预定距离,在第三状态时,推夹杆251带动推夹块253前进,推夹块253在前进时,推动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进一个工位,为下一次的送夹做好准备。
为了能够充分地利用施夹钳内部的空间,使得施夹钳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为了使施夹钳重心更加稳定,更加便于操作,送夹近端驱动件套设于推夹近端驱动件,送夹远端驱动件与推夹远端驱动件位于夹盒220的两侧。
由前述可知,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432、与钳口驱动管432连接的套管210,钳口驱动管432驱动套管210运动,从而驱动钳口组件运动;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驱动管402、与送夹驱动管402连接的送夹组件,送夹驱动管402驱动送夹组件运动,从而驱动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进入钳口组件。为了使得传动机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充分地利用空间,减小施夹钳整体的体积,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及推夹驱动机构均沿纵向方向设置。送夹驱动管402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平面的投影位于钳口驱动管432在该平面的投影内,送夹驱动机构能够在钳口驱动机构内沿纵向方向运动,钳口驱动管432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平面的投影位于驱动件(即切换机构)在该平面的投影内;推夹近端驱动件该平面的投影位于送夹驱动管402在该平面的投影内,推夹驱动机构能够在送夹驱动机构内沿纵向方向运动,推夹远端驱动件与送夹组件位于夹盒220的两侧。进一步地,送夹近端驱动件、推夹近端驱动件及钳口驱动管432共轴。具体地,送夹驱动管402位于钳口驱动管432内,推夹驱动件近端位于送夹驱动管402内,能够在送夹驱动管402内运动,更为具体地,配接块452近端位于送夹驱动管402内,推夹杆251与送夹组件位于夹盒220的两侧。关于夹盒220的结构、位置等相关介绍参见前述,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描述可知,施夹钳包括旋钮310,旋钮310内设置有销柱316,销柱316一端安装在旋钮310侧壁的第一处,另一端穿过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基座240、夹盒220后安装在旋钮310侧壁的、与第一处相对称的另一处;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设置有第二腰形孔404448、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设置有第一腰形420孔404、基座240设置有第一销孔416404、夹盒220设置有第二销孔404。为了使得推夹驱动机构也能够跟随旋钮310一起旋转,推夹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设置有容纳销柱316的第三腰形孔458404,销柱316一端安装在旋钮310侧壁的第一处,另一端穿过第一腰形420孔404、第二腰形孔404448、第一销孔416404、第二销孔404与第三腰形孔458404后安装在旋钮310侧壁的、与第一处对称的另一处,从而使得钳口驱动机构、送夹驱动机构、夹盒220、推夹驱动机构均能够随着旋钮310一起旋转。
下面详细介绍施夹钳实现送夹、钳口组件闭合、推夹的工作过程:
操作者按压致动件330,使致动件330从打开位置朝中间位置运动,驱动件(即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作用下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同时驱动配接机构带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时,其第三复位件蓄能,该过程中,送夹驱动管402近端和驱动件的远端逐渐向钳口驱动管432近端靠近;当致动件330运动到中间位置时,驱动件的运动件运行到壳体321内的第二引导面496上,卡块482与送夹驱动管402的卡槽脱离,驱动件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送夹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位于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被送入钳口组件内(送夹动作完成),驱动件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面502抵接。送夹止退机构的止退端354能够在驱动件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后,抵住送夹驱动管402以防止因送夹驱动机构后退而使钳口组件内的夹子后退。继续按压致动件330,致动件330从中间位置朝闭合位置运动,送夹止退机构逐渐脱离送夹驱动管402;驱动件在致动件330作用下推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同时继续驱动配接机构带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时,其第三复位件继续蓄能,钳口驱动管432驱动套管210前进以闭合钳口组件,直至按压致动件330运动到闭合位置时,钳口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钳口闭合动作完成),第三复位件蓄能结束,送夹止退机构完全脱离送夹驱动管402,送夹驱动管402在第一复位件418作用下复位。释放致动件330,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二复位件446的作用下复位,推夹驱动机构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完成)。
下面详细介绍上述提到的配接机构。
配接机构包括第一配接件、中间件和第二配接件,第一配接件通过中间件驱动第二配接件;击发驱动机构与第一配接件连动;连发驱动机构与第二配接件连动;第一配接件的运动方向与第二配接件的运动方向相反,其中,击发驱动机构包括上述送夹驱动机构和钳口驱动机构,用于完成送夹动作和施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连发驱动机构为上述推夹驱动机构,用于完成推夹动作。此处的连动是指两个运动件连接,二者的运动方向相同,且同步运动。送夹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为独立的驱动机构,增加了设计空间,能够实现更加可靠、稳定地执行送夹和推夹动作,通过配接机构实现推夹动作与送夹动作、施夹动作的不同步,有效地避免送夹动作和推夹动作的干扰问题,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施夹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击发驱动机构通过切换机构与第一配接件连动,切换机构用于选择性地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和钳口驱动机构;具体地,切换机构的近端与第一配接件固定连接,切换机构与击发驱动机构可分离地连接。按压上述致动件330,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作用下,先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送夹动作和后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施夹动作,同时驱动第一配接件前进,进而驱动连发驱动机构后退储存能量;连发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该第三复位件用于存储该能量;释放致动件330,连发驱动机构在第三复位件作用下前进以执行推夹动作。关于切换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以及推夹驱动机构的结构、位置关系、连接关系等均与前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配接件包括上齿条462,第二配接件包括下齿条468,中间件包括第一齿轮464和第二齿轮466;上齿条462与第一齿轮464啮合,下齿条468与第二齿轮466啮合,第一齿轮464与第二齿轮466同轴设置,第一齿轮464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466的直径,也就是说,击发驱动机构通过切换机构与上齿条462连接,连发驱动机构与下齿条468连接,且上齿条462和下齿条468的运动方向相反,上齿条462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距离时,下齿条468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第二距离,也即击发驱动机构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距离时,连发驱动机构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第二距离,且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其中,第一方向为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方向。击发驱动机构前进第一距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送夹动作和施夹动作,而连发驱动机构在后退第二距离的过程中蓄能,释放致动件330后前进完成推夹动作,其后退的距离等于其前进的距离,而前进的距离等于夹盒220内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的距离,后退的第二距离小于击发驱动机构的第一距离,夹盒220内的夹子能够尽可能地排布紧密些,也就是说夹盒220内可以容纳更多的夹子,可连续施夹的次数变多,满足医生的手术需求。
为了使得配接机构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紧凑,第一配接件与第二配接件沿纵向方向设置,中间件设置在第一配接件和第二配接件之间,且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设置。
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连发驱动机构和第二配接件在送夹驱动机构内沿纵向方向运动。第一配接件的轴线与中间件的轴线垂直,与第二配接件的轴线平行;第二配接件的轴线与连发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配接块452)的轴线和击发驱动机构的近端驱动件(送夹驱动管402及钳口驱动管432)的轴线共轴。为了使得第一配接件和第二配接件的运动不发生晃动,更加平稳,壳体321内设置有第一引导槽472和第二引导槽474,第一配接件在第一引导槽472内运动,第二配接件在第二引导槽474内运动。
由前述可知,连发驱动机构包括推夹驱动件和第三复位件,推夹驱动件与第二配接件的远端连接;推夹驱动件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腔252,每个侧腔252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253,推夹驱动件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运动使得推夹块253运动以执行推夹动作。该第三复位件在连发驱动机构后退时蓄能,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充分利用空间,连发驱动机构的第三复位件位于第二引导槽474内,一端与第二配接件近端连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二引导槽474近端的壳体321连接。
为了使得连发驱动机构跟随旋钮310转动时,与其连接的第二配接件不会发生转动,第二配接件的远端具有容置空间,为了便于安装,该容置空间具有开口,推夹驱动件的近端通过该开口收容于容置空间内,且能够在容置空间内旋转;推夹驱动件的近端具有止挡部506,与容置空间内的限位面470抵接,以使连发驱动机构与第二配接件的远端轴向固定。
下面结合配接机构,详细介绍施夹钳的传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施夹动作、推夹动作的工作过程:
操作者按压致动件330,使致动件330从打开位置朝中间位置运动,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作用下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和第一配接件前进,同时第一配接件通过中间件驱动第二配接件后退,由于第二配接件和推夹驱动机构连接,进而驱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时,其第三复位件456蓄能,该过程中,送夹驱动管402近端和切换机构的远端逐渐向钳口驱动管432近端靠近;当致动件330运动到中间位置时,切换机构的运动件运行到壳体321内的第二引导面496上,切换机构的卡块482与送夹驱动管402的卡槽脱离,切换机构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送夹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送夹动作完成)。送夹止退机构的止退端354能够在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后,抵住送夹驱动管402以防止因送夹驱动机构后退而使钳口组件内的夹子后退。继续按压致动件330,致动件330从中间位置朝闭合位置运动,送夹止退机构逐渐脱离送夹驱动管402;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作用下继续推动钳口驱动机构和第一配接件前进,同时第一配接件通过中间件继续驱动第二配接件后退,由于第二配接件和推夹驱动机构连接,推夹驱动机构继续后退,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时,其第三复位件456继续蓄能,钳口驱动管432驱动套管210前进以闭合钳口组件(施夹动作完成),第三复位件456蓄能结束,送夹止退机构完全脱离送夹驱动管402,送夹驱动管402在第一复位件418作用下复位。释放致动件330,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二复位件446的作用下复位,推夹驱动机构在其第三复位件456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送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前移至钳口组件内,推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近端驱动件和与送夹近端驱动件连接的送夹远端驱动件,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近端驱动件和与推夹近端驱动件连接的推夹远端驱动件;送夹近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与推夹近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平行,送夹远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与推夹远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相交。采用不同的驱动机构来分别执行送夹动作和推夹动作,增加了设计空间,能够实现更加可靠、稳定地执行送夹动作和推夹动作,且送夹动作早于推夹动作被执行,二者动作不同步,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施夹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
运动轨迹是指元件上各点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运动轨迹,当元件A的运动轨迹、元件B的运动轨迹均为直线时,若元件A的运动轨迹中至少一条直线与元件B的运动轨迹中至少一条直线共线,则称元件A的运动轨迹与元件B的运动轨迹“共轴”;若元件A的运动轨迹中所有直线,与元件B的运动轨迹的所有直线都平行,则称元件A的运动轨迹与元件B的运动轨迹“平行”。元件的运动轨迹是指在一个执行周期内所形成的运动轨迹。
本实施例中,推夹近端驱动件部分可运动地位于送夹近端驱动件内,送夹远端驱动件与推夹远端驱动件位于夹盒220的两侧,具体地,推夹远端驱动件位于夹盒220容纳夹子的一侧(夹盒220内侧),送夹远端驱动件位于夹盒220未容纳夹子的一侧(夹盒220外侧)。由前述可知,送夹近端驱动件沿纵向方向前进,并驱动送夹远端驱动件从夹盒220外侧运动到夹子所在的平面并与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抵接,进而推动该夹子前进至钳口组件,送夹驱动机构后退时,送夹近端驱动件带动送夹远端驱动件沿原路返回至初始位置。推夹近端驱动件沿纵向方向后退,并带动推夹远端驱动件后退,推夹远端驱动件后退时,其远端在夹盒220的内侧从与相应的夹子抵接的位置朝远离夹盒220底壁221运动至与其近端相邻的夹子后方。当推夹近端驱动件沿纵向方向前进时,驱动推夹远端驱动件前进以推动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因此,传动机构运动的过程中,送夹远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与推夹远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相交,其中元件运动轨迹相交,包括元件运动轨迹本身相交,也包括元件运动轨迹的延长线相交,送夹近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与推夹近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平行。
本实施例中,送夹近端驱动件套设于推夹近端驱动件,使得传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充分利用空间。送夹驱动机构及推夹驱动机构能够在钳口驱动机构内运动。钳口驱动机构沿纵向方向前进或者后退,其运动轨迹与送夹近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或者与推夹近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平行,与送夹远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或者与推夹远端驱动件的运动轨迹相交。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432以及与其连接的套管210,钳口驱动管432驱动套管210运动以钳口组件闭合,钳口驱动管432的运动轨迹与套管210的运动轨迹共同组成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这样的设计,使得传动机构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送夹近端驱动件包括送夹驱动管402,送夹远端驱动件包括送夹块231;送夹块231用于驱动夹子送入钳口组件内;推夹近端驱动件包括配接块452,推夹远端驱动件包括推夹块253,推夹块253用于驱动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送夹驱动管402的运动轨迹与配接块452的运动轨迹及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平行,送夹块231的运动轨迹与推夹块253的的运动轨迹及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相交。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配接块452部分位于送夹驱动管402内,能够在送夹驱动管402内沿纵向方向移动,送夹驱动管402的近端位于钳口驱动管432内,能够在钳口驱动管432内沿纵向方向移动。
送夹块231通过送夹杆233与送夹驱动管402连接;送夹驱动机构还包括与壳体321固定的基座240,基座240与送夹杆233滑动配接;基座240远端设置有导引斜面498243,用于引导送夹块231从基座240内推出以驱动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送夹杆233的运动轨迹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平行。推夹块253通过推夹杆251与配接块452连接,沿推夹杆251杆身方向上设置有多个侧腔252,每个侧腔252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253;推夹杆251的运动轨迹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平行。这样的设计使得整机布局合理,空间充分利用。
下面详细介绍送夹块231的运动轨迹与推夹块253的运动轨迹,请参见图23A和图23B,为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其送夹块231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和其运动轨迹示意图;由前述可知,送夹块231在基座240所在的第一平面运动至基座240远端的导引斜面498243,再沿着导引斜面498243运动至夹子所在的第二平面与夹盒220最远的夹子抵接,其运动过程如图23A所示,从中可以得出其上任一点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如图23B所示。如图24A和图24B所示,为推夹驱动机构后退时,其推夹块253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及运动轨迹示意图。由前述可知,推夹块253跟随推夹驱动机构后退,当其后退至与其近端相邻的夹子时,推夹块253的远端受到夹子以向上的力绕着转轴255向上翻转,继续后退当推夹块253的远端至其近端相邻的夹子的后方时,推夹块253的远端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翻转至原来位置,其运动过程如图24A所示,从中可以得出推夹块253的运动轨迹,以推夹块253的远端E点为例,其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如图24B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是示意性的指示,根据实际具体设计的不同,其运动轨迹也会有所调整,如曲线的弧度等。由此可以看出,传动机构运动的过程中,送夹块231的运动轨迹与推夹块253的运动轨迹相交。
传动机构还包括切换机构和配接机构,切换机构用于选择性的驱动送夹驱动机构或钳口驱动机构;配接机构一处与切换机构连接,另一处与推夹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一处与所述另一处之间具有距离;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的作用下先后驱动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沿第一方向运动,同时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沿第二方向运动以储存能量,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推夹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456,用于存储该能量。释放致动件330,推夹驱动机构在第三复位件456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220内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切换机构的运动轨迹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共轴,使得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结构更加紧凑。配接机构包括第一配接件和由第一配接件驱动的第二配接件,第一配接件与切换机构连接,第二配接件与推夹驱动机构连接;第一配接件的运动轨迹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平行,第二配接件的运动轨迹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平行。这样使得整体传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充分利用空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25至图33D所示,施夹钳还具有实现扳手特殊位置锁定的结构设计,具体细节如下。
本实施例中,扳手可活动地连接于主体320的壳体321,扳手运动可处于三个特殊的位置:初始时刻,用户未操作扳手,扳手所处的位置为打开位置;用户操作扳手,送夹完成时刻扳手所处的位置为中间位置;用户操作扳手,施夹完成时刻扳手所处的位置为闭合位置,此时用户无法操作扳手进一步运动。从初始时刻,用户保持操作扳手,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再运动到闭合位置。定义扳手的朝向闭合位置的方向的运动为扳手的正向运动,扳手从打开位置朝向中间位置的运动和扳手从中间位置朝向闭合位置的运动都属于正向运动;相应的,定义扳手的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的运动为扳手的复位运动,同理,扳手从闭合位置朝向中间位置的运动和扳手从中间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运动都属于复位运动。定义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至中间位置为扳手的第一段正向运动,扳手从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为扳手的第二段正向运动,扳手从闭合位置运动至中间位置为扳手的第二段复位运动,扳手从中间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为扳手的第一段复位运动。用户操作扳手做正向运动,响应于用户操作,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至中间位置再运动至闭合位置。
根据上文所述,至少部分的送夹驱动机构和至少部分的钳口驱动机构收容于壳体321内,如上文的送夹近端驱动件和钳口近端驱动件,送夹驱动机构和钳口驱动机构连接扳手且被扳手驱动而向前运动。送夹驱动机构响应于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而驱动所述夹子向前运动而进入所述钳口组件。所述扳手位于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夹子处于准备位置,即扳手第一段正向运动驱动送夹动作并实现送夹到位,准备位置为第一夹子被钳口组件稳定的夹持和能被有效地压缩至闭合状态的位置,如果夹子在钳口组件内滑动使其没有位于准备位置,在施夹过程中会造成对夹子的支撑性不足而使夹子自动弹出或使夹子扭转,导致压缩的效果不佳。钳口驱动机构响应于所述扳手从中间位置运动到关闭位置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先前运动,从而驱动所述钳口组件闭合运动,扳手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钳口组件处于闭合状态,即扳手第二段正向运动驱动闭合动作并实现钳口闭合到底并施夹到位,施夹到位为在钳口组件中的夹子被压缩至闭合状态。
本实施例的施夹钳为能连续施加多个夹子的施夹钳,为实现连续施夹,扳手需复位运动至打开位置,为下一次施加夹子做准备。如果还由用户来操作复位,比较麻烦,导致用户体验不佳。本实施例中,施夹钳还包括扳手复位机构,与扳手连接,在用户停止操作扳手时,扳手复位机构驱动扳手做复位运动,复位运动的方向与正向运动的方向相反。扳手复位机构包括弹性元件,在扳手正向运动时弹性元件被压缩形变蓄能,不操作扳手时弹性元件在蓄积的能量作用下恢复形状,提供复位力使得扳手做复位运动。本实施例中,扳手复位机构为推夹驱动机构的第三复位件456,第三复位件456与扳手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前文所述,当松开扳手时,第三复位件456自身复位运动通过上文所述配接结构带动输入件向后运动,从而输入件的驱动面504推动扳手做复位运动。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扳手复位机构除了包括第三复位件456外,还包括钳口驱动机构的第二复位件446,在扳手从闭合位置向中间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除了第三复位件456对手柄提供复位力外,第二复位件446也对手柄提供复位力,具体的,扳手从闭合位置向中间位置运动的过程钳口驱动管432与输入件始终保持抵接,第二复位件446自身复位运动时带动钳口驱动管432后退,钳口驱动管432推动输入件后退,从而输入件的驱动面504推动扳手做复位运动,直至钳口驱动管432回到初始时刻的位置而与输入件脱离,且从此时刻开始将由第三复位机构单独对扳手提供复位力。
医生操作扳手正向运动来顺序执行送夹和施夹,若送夹动作和施夹动作中间没有明显的停顿或界限,会导致医生使用感不佳。本实施例的施夹钳还包括扳手锁止机构,扳手锁止机构包括导向件351和设置于扳手且随扳手运动的导引通道340,导引通道340包括起点a、锁止点b和终点,至少部分导向件351容置于导引通道340,导向件351与导引通道340相对移动;导向件351响应于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而从起点a相对运动到锁止点b,导向件351响应于扳手从中间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而从所述锁止点b相对运动到终点。用户操作扳手做正向运动的期间,当不操作扳手的时刻若扳手位于中间位置,则导向件351在锁止点b阻止扳手做复位运动。用户操作扳手使得扳手运动,带动导引通道340运动,从而使得导引通道340相对于导向件351运动,也称为导向件351相对于导引通道340运动或导向件351相对运动。导引通道340是设置于扳手的封闭通道,导向件351无法脱离出导引通道340,从而无法脱离出扳手。由此,扳手锁止机构的锁止点b能够提供送夹和施夹动作的停顿点,医生可以在该停顿点观察钳口组件的位置是否适合待夹持的组织,必要时可以调整钳口组件位置,提高了用户体验;利用扳手的自身结构提供锁止点b,结构简单;扳手上的导引通道340是封闭的通道,导向件351的移动通道稳定,扳手的锁止效果稳定。
进一步的,导引通道340中,仅当导向件351位于锁止点b时,导向件351阻止扳手复位运动。即,导引通道340仅提供一个阻止扳手做复位运动的锁止点b,扳手正向运动时,当停止操作扳手的时刻若扳手位于除打开位置和中间位置以外的任意位置,扳手复位机构均驱动扳手做复位运动。如此,在操作扳手的过程中,仅在中间位置扳手被锁定以提醒完成送夹,不被其它位置干扰,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扳手达到闭合位置之前在中间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正向运动,当停止操作扳手,则扳手复位机构驱动扳手复位运动至中间位置,导向件351响应于扳手的复位运动至中间位置而运动至锁止点b,且导向件351在锁止点b阻止扳手继续复位运动。如此,进一步充分利用了导引通道340提供的仅一个阻止扳手复位运动的锁定点,在施夹过程中如停止操作扳手,扳手将停到送夹完毕的中间位置,而不是直接复位至打开位置,避免用户操作扳手越过了中间位置而无法获知送夹完成情况,提供给用户在送夹完成前观察手术情况和调整钳口组件施夹位置的机会,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扳手复位机构驱动扳手复位运动至中间位置时,还同时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向后运动,从而带动钳口组件打开运动。不论扳手到达闭合位置之前或之后,如发生了第二段复位运动,都将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向后运动和钳口组件打开。特别是,施夹钳已经开始了施夹,但未完成施夹,扳手未到达闭合位置,钳口组件未闭合到底,夹子未被压缩至闭合状态,此时松开扳手,则可以放弃该次施夹过程,钳口组件回到打开到底状态,夹子恢复到打开状态,后续的调整钳口组件在组织上的位置时不会损伤组织,这样的设计更安全和更人性化。
导引通道340为封闭槽。封闭槽为四周包围的槽,导向件351在槽内向四周运动都被限制住无法离开该槽,从而本实施例中导向件351无法脱离扳手。封闭槽对导向件351提供固定的移动通道,移动的稳定性强,进而也使得导向件351和导引通道340在锁止点b的锁定稳定性好。本实施例中,具体如图25所示,封闭槽为贯穿扳手的主体320的封闭槽,径向垂直于轴向。在其它实施例中,导引通道340也可以为不贯穿扳手主体331320的封闭槽,仅需提供导向件351在其中运动的封闭通道即可。
本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扳手包括扳手主体331320、设置于扳手主体331320一端的用户操作的按压部332、和设置于扳机主体320另一端的推动部333,推动部333抵接并推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或钳口驱动机构运动。扳手主体331320上设置有与操作组件300的主体320的壳体321枢转连接的枢转端334。导引通道340位于扳手主体331320,且位于所述枢转端334和所述推动部333之间。由此,导引通道340在扳手的中间位置,进一步提高了导向件351的运动的稳定性,且不需要设计额外的结构来设置导引通道340,扳手锁止机构的结构紧凑。
本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导引通道340包括主通道341和仅一个从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延伸的从通道343,开口部342位于主通道341的两端之间,主通道341的两端分别设有起点a和终点,从通道343的远离开口部342的一端设有锁止点b;扳手主体331320还包括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施加给导向件351脱离主通道341进入从通道343的力,从而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驱动导向件351脱离主通道341而进入从通道343。采用这样的结构,导引通道340仅提供一个阻止扳手复位运动的锁定点,在未到达扳手中间位置的第一段正向运动时,如果松开扳手,则扳手将复位运动至打开位置并停止,在扳手离开中间位置继续正向运动时,未到达闭合位置前如果松开扳手,则扳手将复位运动至中间位置,并被上述的扳手锁止机构的锁止点b锁止在中间位置,不能继续复位运动。由此,在完成送夹动作时至完成施夹动作前,松开扳手,用户都将能明显感受到扳手在中间位置的停顿,这一停顿唯一且不被干扰,告知用户已完成送夹未完成施夹,用户还可调整施夹钳的位置,用户体验好。
从通道343包括阻挡壁344,不操作扳手且导向件351位于锁止点b时,导向件351在扳手的复位运动方向上抵住阻挡壁344,从而在锁止点b阻止扳手做复位运动。即阻挡壁344阻止了在锁止点b的导向件351向起点a运动。采用从通道343的简单的通道壁的结构设计,在锁止点b实现锁止,不需要额外的用于锁止的元件,结构简单紧凑。
主通道341包括从起点a延伸至与阻挡壁344连接的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和阻挡壁344呈直角或锐角。这样引导通道的简单角度设计,能保证阻挡壁344有效地阻止导向件351脱离从通道343的锁止点b,并且,在正向运动中导向件351从主通道341进入从通道343时,经过直角点或锐角点会发出碰撞声,声音清晰地提醒用户扳手到达了中间位置,提醒用户此刻送夹到位。
从通道343还包括与阻挡壁344连接的引导壁345,引导壁345引导导向件351在锁止点b和终点之间双向运动。采用从通道343的简单的通道壁的结构设计,即在锁止点b和终点之间实现双向运动,扳手在双向上不会被锁止,可顺利被用户操作至闭合位置或被复位运动至中间位置,不需要额外的引导元件,结构简单紧凑。
主通道341还包括从终点延伸至与引导壁345连接的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与引导壁345呈钝角。这样引导通道的简单角度设计,进一步保证了锁止点b和终点之间实现双向运动,扳手在双向上不会被锁止。
具体的,如图25所示,主通道341为以扳手的枢转端334为圆心的圆弧通道,从通道343从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向远离枢转端334的方向延伸,即从通道343与枢转端334之间的距离大于主通道341与枢转端334之间的距离,定义位于主通道341的导向件351与枢转端334之间的距离为X,由于主通道341为上述圆弧通道,导向件351在主通道341移动时距离X保持不变(包括位于起点a和终点),定义导向件351位于从通道343时与枢转端334之间距离为Y,导向件351从进入从通道343并向锁止点b移动时,Y不断增大,并且Y始终大于X,特别是导向件351位于锁止点b时的距离Y0为最大值。由上述内容可知,当扳手运动且导向件351仅在主通道341内相对移动,实际上导向件351相对于壳体321未发生移动。本申请中,导引通道340不限于上述形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例如主通道341是一个弧形通道,弧形通道的两端距离枢转端334的距离不同,但弧形通道的上述X仍小于Y,同样实现上述扳手锁止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能保证实现与从通道343的配合实现锁止点b锁止的导引通道340结构,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为使得“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驱动导向件351脱离主通道341而进入从通道343”,扳手锁止机构还包括导向枢转件350,导向枢转件350容纳于壳体321内,导向枢转件350包括与壳体321枢接的枢接端352、从枢接端352延伸出的受力端353和上述导向件351,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的一端抵接所述受力端353,另一端抵接壳体321。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的弹性作用力作用在受力端353时,带动导向枢转件350以枢接端352为旋转中心旋转,同时也带动了导向件351以枢接端352为旋转中心,这样导向枢转件350限定了导向件351的圆弧形的运动轨迹,保证其能稳定的在主通道341和从通道343之间来回切换,进一步保证了扳手锁止机构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向枢转件350包括从枢接端352分别延伸出的第一转臂526和第二转臂526,第一转臂526的末端为受力端353,导向件351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臂526的末端,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的一端连接受力端353,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的另一端连接壳体321。第一转臂526和第二转臂526以枢接端352的销轴为支点形成杠杆,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和导向件351位于杠杆的两端,这样的结构稳定,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处于压缩状态,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施加给受力端353一个推力,使得受力端353和导向件351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从而当导向件351在主通道341运动至开口部342时,顺时针旋转而向上抬起进入从通道343,并一直运动至从通道343的锁止点b而停止。第一转臂526和第二转臂526可以是如图27所示水平连接的杠杆,也可以是呈角度连接的杠杆。以上为导向枢转件35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杠杆,导向枢转件35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从导向枢转件350的枢接端352延伸出第一转臂526,导向件351设置在第一转臂526的末端,第一转臂526的中间一点为连接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的受力端353,这种方式同样能实现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通过导向枢转件350来施加给导向件351脱离所述主通道341进入从通道343的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方式为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通过导向枢转件350间接连接到导向件35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直接连接到导向件351的方式实现“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驱动导向件351脱离主通道341而进入从通道34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一个“V”形杆作为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V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壳体321,另一端设置上述导向件351,“V”形杆采用刚性材料,“V”形杆的V型弯折处较小程度的弯折,从而提供给导向件351一个“脱离所述主通道341进入从通道343的力”,但这样的刚性的“V”形杆容易磨损断裂;在另一实施例中,采用能发生较大形变的弹性材料构成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例如为“V”金属弹片522或者一个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壳体321,另一端设置导向件351,由于锁止弹性元件的弹性较大,则于其连接的导向件351在通道内移动的稳定性差,不能很好地实现锁止扳手在中间位置的功能。综上可知,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通过导向枢转件350来实现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与导向件351之间的间接连接和施加上述进入从通道343的力,除了上述益处,还具有如下益处:不易出现零件损坏或断裂的问题,保证了导向件351移动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扳手锁止机构的稳定性。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扳手锁止弹性元件355为弹簧。
导向枢转件350还包括从枢接端352延伸出的止退端354,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至中间位置之前,止退端354与送夹驱动机构保持脱离状态;扳手从所述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之前,止退端354与送夹驱动机构保持抵接状态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
具体的,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向枢转件350从枢接端352延伸出的第三转臂526,第三转臂526的末端为止退端354,从而导向件351、止退端354和受力端353均绕所述枢接端352运动。初始时刻,未使用施夹钳时扳手在打开位置,导向枢转件350位于送夹驱动机构的下方,止退端354与送夹驱动机构无接触;在上述扳手正向运动而导向件351在主通道341中向开口部342运动时,送夹驱动机构向前运动,止退端354仍然与送夹驱动机构无接触;在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向锁止点b运动时,止退端354与送夹驱动机构的末端的距离逐渐减小直至抵住其末端,阻止其发生后退;在导向件351沿着引导壁345退出从通道343并回到主通道341时,钳口驱动机构在施夹,止退端354始终保持与送夹驱动机构的末端的抵接阻止其发生后退,从而保证了施夹过程中位于钳口组件内的夹子始终不会后退,保证了施夹的稳定性。具体的,如图25-26所示,从通道343从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朝向远离扳手的枢转端334的方向延伸,起点a和终点到扳手的枢转端334的距离均小于所述锁止点b到扳手的枢转端334的距离。
如图26所示,导向件351具有扳手正向运动时的第一运动路径和扳手到达所述闭合位置后复位运动时的第二运动路径,第一运动路径包括主通道341和从通道343,第二路径包括主通道341且不包括从通道343。上述运动路径为导向件351相对运动的路径。运动路径为运动中到达的通道形成的路径。扳手达到闭合位置时,用户松开扳手,则扳手在扳手复位机构的作用下朝向打开位置复位运动,在此期间,不需要任何停止,第二运动路径屏蔽从通道343,避免在复位运动时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而被锁止点b锁止,即避免了正向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扳手锁止机构在复位运动中起到反向作用,实现了扳手的一步复位到底。
进一步,如图29-33D所示,为实现上述屏蔽从通道343,施夹钳还包括用于切换第一运动路径和第二运动路径的路径切换件360。路径切换件360位于所述壳体321内,路径切换件360具有两个状态,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时,路径切换件360让开从通道343以允许导向件351进入或退出从通道343,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二状态时,路径切换件360阻挡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导向件351为沿着径向延伸的柱体,穿过导引通道340,导向件35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导向件351的第一部分容置于导引通道340,第二部分在导引通道340外且凸出于扳手主体331320的表面,导向件351的第一部分在导引通道340内运动时,第二部分相应的会随着第一部分的运动而形成一个活动空间,当路径切换件360封堵住导向件351的第一部分从开口部342进入从通道343途经的空间时,可以阻止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并不需要封堵整个从通道343,当路径切换件360封堵住导向件351的第二部分进入上述活动空间或进入上述活动的途径,则阻止了导向件351的第一部分进入从通道343,即也同样可以阻止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
导向件351从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进入和退出从通道343,该开口部342包括起始点342a和终止点b,起始点342a和终止点b之间为从通道343的出入口,起始点342a靠近主通道341的起点a,终止点b靠近主通道341的终点。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扳手正向运动,导向件351位于所述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的起始点342a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导向件351在从通道343中运动至开口部342的终止点b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使得扳手正向运动时导向件351能顺利进入和退出从通道343;扳手到达闭合位置后做复位运动,至少在导向件351位于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的终止点b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二状态且保持第二状态至少至导向件351运动至主通道341的开口部342的起始点342a,使得在复位运动期间导向件351始终不能进入从通道343。如上的路径切换件360的状态控制逻辑,需基于开口部342的结构来设计,为保证形成上述第一运动路径和第二运动路径的基础。
本实施例中,如图31A-31D所示,路径切换件360具有如下较容易实现的状态逻辑,扳手正向运动且从打开位置起运动至到达闭合位置前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使得正向运动时导向件351可以顺利进入和退出从通道343;扳手正向运动且到达闭合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扳手到达闭合位置后做复位运动且从闭合位置起运动至到达中间位置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二状态,使得从闭合位置开始的复位运动时导向件351始终不能进入从通道343。本实施方式的路径切换件360的状态控制逻辑,基于扳手的位置来控制路径切换件360的状态,实现相同功能且更稳定,设计更加简单。
进一步的,扳手到达闭合位置开始复位运动,当位于打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即在扳手从中间位置复位运动到打开位置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二状态切换到了第一状态。如此,该连续施加的施夹钳,在一个使用周期结束时,路径切换件360恢复到了初始状态,以便下一个使用周期正常发挥作用
因此,在扳手做正向运动的过程中,至少在导向件351途经开口部342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在扳手做复位运动的过程中,至少在导向件351途经开口部342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二状态。
进一步,为实现上述路径切换件360的状态切换,施夹钳还包括路径驱动件370,位于壳体321内。路径切换件360设置于扳手和主体320中的一个,路径驱动件370设置于扳手和主体320中的另一个。具体的,路径切换件360设置于扳手和主体320的主壳体321中的一个,路径驱动件370设置于扳手和主体320的主壳体321中的另一个。扳手正向运动或复位运动时,当路径驱动件370抵接路径切换件360时驱动路径切换件360运动,从而路径切换件36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扳手的运动带动路径驱动件370,再带动路径切换件360以改变其状态,最后回到改变扳手自身的导引通道340的运动路径的切换,扳手的运动是扳手的运动路径切换的动力源,实现一个内循环,简单可靠,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源来改变运动路径。
扳手正向运动或复位运动时,路径驱动件370可选择地与路径切换件360抵接或脱离,脱离时,理想情况下路径切换件360不运动而处于一个固定位置,且状态保持不变,抵接时,路径切换件360运动而位置变化,且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路径切换件360可以持续与路径驱动件370抵接而持续运动,当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生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路径切换件360包括枢转部361、触发部和执行部363,所述路径切换件360以枢转部361为轴进行旋转运动,所述触发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枢转部361的两侧的第一触发部362a和第二触发部362b;路径驱动件370为导向肋,导向肋包括第一导向肋371和第二导向肋372,第一导向肋371具有第一导向斜面498372,第二导向肋372具有第二导向斜面498374,第一导向肋371位于所述第一触发部362a的前侧,第二导向肋372位于第二触发部362b的后侧;第一触发部362a抵住第一导向肋371并沿第一导向斜面498372移动时,路径切换件360朝向第一方向转动,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第二触发部362b抵住第二导向肋372并沿着第二导向斜面498374移动时,路径切换件360朝向第二方向旋转,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路径切换件360位于第一状态时,执行部363让开所述从通道343以允许导向件351进入或退出从通道343,路径切换件360位于第二状态时,执行部363阻挡导向件351进入从通道343。
扳手正向运动期间路径切换件360与路径驱动件370发生相对运动,上述前侧和后侧,分别指的是,扳手正向运动时第一导向肋371位于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路径驱动件370的相对运动方向上的前侧,扳手正向运动时第二导向肋372位于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路径驱动件370的相对运动方向上的后侧。
如图30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枢转部361为转轴255,固定在扳手主件的水平的销孔404内,第一触发部362a和第二触发部362b为从转轴255延伸出的两个板,分别为第一板362a’和第二板362b’,且呈钝角,执行部363为连接第一板362a’的肋;路径切换件360的枢转部361连接扳手,特别是扳手主体331320上靠近从通道343的位置,第一板362a’和第二板362b’的钝角朝向主壳体321的内侧,导向肋设置于主壳体321的内侧,第一导向斜面498372和第二导向斜面498374的斜面498朝向扳手主体3313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板362a’和第一板362a’可呈锐角或直角。
路径切换件360与路径驱动件370的上述前侧和后侧的布置,使得扳手正向运动或复位运动时,路径切换件360选择地与路径切换件360抵接或脱离。扳手的位置还包括位于中间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的紧靠闭合位置的第一临近位置,和位于打开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的紧靠打开位置的第二临近位置。具体的,如图33A-33D路径切换件360与路径驱动件370的运动过程如下:初始时刻,扳手位于打开位置,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自身的枢转部361位于第一位置,处于第一状态,与第一导向肋371脱离状态;扳手正向运动且从打开位置运动到第一临近位置之前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随着扳手而绕着扳手的枢转端334运动,第一触发部362a逐渐靠近第一导向肋371,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自身的枢转部361未发生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运动,仍位于第一位置和处于第一状态;扳手正向运动且到达第一临近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360开始抵接第一导向肋371的第一导向斜面498372,路径切换件360仍处于第一位置和处于第一状态;扳手继续正向运动,在从第一临近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之前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的第一触发部362a沿着第一导向斜面498372移动,路径切换件360朝向第一方向快速转动,脱离第一位置,但仍然处于第一状态;扳手到达闭合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一位置起在第一方向上总共转动了A角度,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自身的枢转部361位于第二位置,且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一状态切换到了第二状态;扳手复位运动且从闭合位置到第二临近位置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随着扳手而绕着扳手的枢转端334运动,第二触发部362b逐渐靠近第二导向肋372,且与第一导向肋371也为脱离状态,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自身的枢转部361未发生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运动,保持处于第二位置和处于第二状态;扳手复位运动且到达第二临近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360开始抵接第二导向肋372的第二导向斜面498374,路径切换件360仍处于第二位置和处于第二状态;扳手继续复位运动,在从第二临近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之前的期间,路径切换件360的第二触发部362b沿着第二导向斜面498374移动,路径切换件360朝向第二方向快速转动,脱离第二位置,但仍然处于第二状态;扳手到达打开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二位置起在第二方向上总共转动了A角度,路径切换件360又回到了第一位置,且路径切换件360从第二状态切换到了第一状态。上述第一导向肋371和第二导向肋372的长度较短,实现了较快的A角度的转动,比较快速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在路径切换件360与路径驱动件370的脱离状态时,路径切换件360具有稳定位置和稳定的状态,施夹钳的状态更稳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与本实施例不同的是,扳手的位置还包括位于打开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的第三临近位置和第四临近位置,第四临近位置更靠近打开位置,扳手复位运动在到达第三临近位置之前,第二触发部362b与第二导向肋372为脱离状态,具体路径切换件360的位置、运动和状态同上不再赘述,扳手从第三临近位置运动至第四临近位置的期间,第二触发部362b抵接第二导向肋372并沿着第二导向斜面498374朝第二方向旋转,在位于第四临近位置时,路径切换件360实现了回到第一位置和第一状态,具体同上所述;而在后续的扳手从第四临近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的期间,第二导向肋372与路径切换件360处于脱离状态,路径切换件360保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状态。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实现路径切换件360恢复到初始状态,以便在连续施加的施夹钳的下一个使用周期正常发挥作用。
本实施例中,施夹钳还包括定位机构,如图32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件381和第二定位件382,第一定位件381设置在路径切换件360的枢转部361,路径切换件360以枢转部361为转轴255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一定位件381以枢转部361为转轴255同步的运动,第二定位件382包括设置于扳手的第一凹坑383、第二凹坑384和位于第一凹坑383和第二凹坑384之间的凸起440部385,第一定位件381和凸起440部385的其中一个为弹性元件,第一定位件381位于第一凹坑383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定位件382位于第二凹坑384时,所述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二状态。这样的定位机构,第一定位件381只能固定在第一凹坑383或者第二凹坑384,不能位于其他位置,则定位了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自身的枢转部361只能位于固定的两个位置,如上述的第一位置和上述的第二位置,且在第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二位置时路径切换件360处于第二状态。
第一定位件381位于第一凹坑383,用户操作扳手使得路径切换件360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定位件381也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一定位件381与凸起440部385抵接,由于其一为弹性元件,可被压缩,第一定位件381可顺利越过凸起440部385进入第二凹坑384;假设正在越过凸起440部385的途中,用户停止操作扳手,则第一定位件381还能在该弹性元件的反作用力下,回到第一凹坑383。同理,第一定位件381从第二凹坑384越过凸起440部385而顺利进入第一凹坑383,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内容,路径切换件360与路径驱动件370可处于脱离状态,如没有上述定位机构,则路径切换件360相对于自身的枢转部361可自由运动,当施夹钳被震动或摇动时,路径驱动件370将自由的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从而在需要处于第一状态的期间意外的进入第二状态,在需要处于第二状态的期间意外的进入第一状态,施夹钳的正向运动的第一运动路径和复位运动的第二运动路径被破坏,不能正常使用。因此,上述定位机构防止了路径切换件360意外的移动,保证了施夹钳的正常的运动路径。
第一定位件381可以为第一凸筋436,背向上述钝角而凸出于枢转部361,凸起440部385为第二凸筋436。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元件也可以是一个C型凸起440的金属杆,具有弹性。
本实施例中,钳口组件具有一种能稳定地引导、夹持和压缩第一夹子的设计,具体细节如下。
钳口组件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第一钳臂的结构与第二钳臂的结构相同,本发明着重描述第一钳臂的结构。如图34所示,第一钳臂包括底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底部、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使得第一钳臂的横截面大致为U形。第一侧部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一容置部,第一导向部和第一容置部均设置于第一侧部的内壁,第二侧部包括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容置部,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容置部均设置于第二侧部的内壁。底部位于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之间,第一容置部与第二容置部之间形成缺口。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的结构相同,第一容置部与第二容置部的结构相同,本发明着重描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一容置部的结构。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面,导向面的至少第二部分大致为弧形。导向面包括与底部的上表面齐平的第一部分,还包括高于底部的上表面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沿大致为弧形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平滑过渡。第一容置部位于第一导向部的远方,第一容置部为凹陷。第一容置部包括近侧面和远侧面,近侧面与导向面的第二部分交会,并且交会处形成圆角。交会处是第二部分的远端。
钳口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止挡件共有四个,止挡件设置于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分别与第一钳臂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第二钳臂的两个导向部相配合。四个止档件的结构相同,以其中与第一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一止挡件为例说明它们的结构。如图-34-38所示,第一止挡件位于第一导向部的上方,第一止挡件包括基部和活动部,活动部包括端部和中间部,中间部位于端部与基部之间。基部的尺寸大于中间部和端部,基部卡合于第一侧部设置的槽中,以此使得基部固定于第一侧部。中间部和端部均位于第一侧部内壁的内侧。活动部在上、下方向可以运动。由此,第一导向部、第一止挡件共同形成夹子的导向空间。与之结构相同,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还有三个导向空间。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共有四个导向空间,一一对应地与夹子的四个突出部进行配合。在初始状态下,第一止挡件没有与夹子的突出部配合,导向面的第二部分与第一止挡件之间的距离沿朝向导向面远端的方向减小。上述距离在交会处与第一止挡件之间达到最小。确定上述距离的方式,例如可采用沿第二部分的某一点与第一止挡件下表面的最小距离,上述最小距离沿朝向导向面远端的方向减小。
止挡件具有弹性,包括以下两种方式。在本实施例表明的一种方式中,止挡件的材质具有弹性,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使得止挡件有保持其原有位置的趋势。在其它实施例表明的另一种方式中,止挡件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于钳臂,钳臂还设置有扭簧,扭簧的一端连接于钳臂,另一端连接于止挡件,使得止挡件有接近导向面的趋势。止挡件具有弹性,使得夹子的突出部在导向空间内受到止挡件的约束,从而使得夹子在向远方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在导向空间内,进而使得夹子逐渐张开。在止挡件具有弹性的基础上,止挡件包括基部和活动部,活动部可上、下运动,包括两种方式:在本实施例表明的一种方式中,基部与钳臂连接,活动部由于止挡件的材质具有的弹性而能够上、下运动;在其它实施例表明的另一种方式中,基部可枢转地连接于钳臂,活动部也随之可以枢转从而可以上、下运动,扭簧的一端连接于钳臂,另一端连接于活动部,使得活动部有向接近导向面运动的趋势。活动部可上、下运动,能够为突出部让出空间使其顺利离开导向空间并进入容置部。
第一突出部36的最大尺寸与第二突出部37的最大尺寸大致相同,第一突出部36的形状与第二突出部37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此,第一突出部36和第二突出部37可适用于基本相同的导向空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将第一突出部36的尺寸设置得与第二突出部37不同,甚至可将两个第一突出部36的尺寸设置得不同,也可将两个第二突出部37的尺寸设置得不同,此时,将与突出部配合的导向空间适当加以改变即可,即导向部、止挡件的相对位置、形状和/或尺寸适当改变。
在钳口组件张开的状态下,即打开到底的状态下,在送夹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夹子被推动向远方移动从而自夹盒220进入钳口组件,夹子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别进入对应的导向空间,并且在对应的导向空间内向远方移动,直至夹子位于钳口组件的远端,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分别进入容置部并且容置于容置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均受到导向部的导向作用,由此在止挡件的约束下沿着导向面移动,使得夹子沿期望的方向移动。在送入钳口组件之前,受限于夹盒220的尺寸和内部空间,夹子被部分压缩后存储在夹盒220中,此时夹子处于未完全打开的状态,一段时间的被压缩使得夹子在脱离套管210后,需要外力使其恢复原有形状,即夹子张开的形状。被压缩是指夹子的两个夹臂相互靠近,但未卡合。由于夹子自装配至夹盒220后至使用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被压缩,使得夹子有保持被压缩后形状的趋势。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还均受到止挡件的约束,使得它们在导向空间内向远方移动的过程中,克服上述保持被压缩后形状的趋势,使得夹子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在向远方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张开,直至恢复其原有形状,或者与钳口组件张开的角度保持一致。夹子恢复其原有形状,或者与钳口组件张开的角度保持一致,使得夹子两个夹臂之间的夹持空间最大化,便于将待夹持的组织容纳于其中。在初始状态下,夹子的突出部未进入导向空间从而未受到止挡件的约束,此时导向面的第二部分与对应的止挡件之间的距离沿朝向导向面远端的方向减小,直至第二部分的远端(即导向面的远端)与止挡件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由于上述距离沿朝向导向面远端的方向减小,使得夹子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向导向面远端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逐渐接近导向空间的出口(即交会处)和接近容置部的入口,从而使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能够顺利地进入容置部。上述距离沿朝向导向面远端的方向减小,例如通过导向面的至少第二部分大致为弧形来实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导向空间内向远方移动的过程中,它们受到的约束力越来越大,使得夹子的突出部受导向面的第二部分的导向作用的同时,受到止挡件更大的约束,抑制夹子的突出部的移动速度,防止突出部在离开导向空间后由于速度过快而越过容置部的入口从而不能进入容置部。进一步的,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到达和越过交会处(即容置部的近侧面与导向面的第二部分交会形成的交会处)后,在止挡件的约束作用下它们不会继续沿原有方向移动从而不进入容置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越过交会处后进入容置部,此时,夹子移动到位,处于上述准备位置,完成送夹。由于止挡件的活动部可上下运动,因此,在导向面的第二部分与对应的止挡件之间的距离沿朝向导向面远端的方向减小的情况下,在止挡件对夹子的突出部加以约束的同时,止挡件的活动部通过运动可以给夹子的突出部让出空间,使其在被约束的情况下可以离开导向空间并进入容置部。止挡件对于突出部的约束,例如可通过止挡件抵接突出部来实现。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容置于容置部,使得夹子在钳口闭合过程中即在施夹过程中保持位置的稳定。进一步的,容置部为凹陷,有助于夹子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持续保持在容置部中而不易脱离。进一步的,容置于容置部中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均受到抵接于它们的止挡件施加的力,使得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更稳定地保持在容置部中。上述力例如可以是大致向下和向上的力,也可以是大致朝向远方的力,这与止挡件与突出部抵接的部位相关。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位置稳定,使得夹子在钳口闭合过程中保持位置的稳定,保证了夹持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还包括送夹止退机构,用于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进而防止夹子后退,容置部以及止挡件的作用是使得夹子在钳口组件远端的位置保持稳定,以便于顺利施夹。
随后,钳口组件进入闭合过程,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相互靠近直至到达闭合的行程止点,此时钳口组件完成闭合。在钳口组件闭合的过程中,如果有第一突出部和/或第二突出部不容置于容置部,将导致钳臂通过容置部不能对至少一个突出部施力,会导致夹子扭转或脱离正确位置,使得两个夹臂不能卡合,从而导致夹持失效。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均容置于容置部,由此,在钳口组件闭合过程中,第一钳臂带动第一夹臂、第二钳臂带动第二夹臂绕连接部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夹臂、第二夹臂相互接近,最终第一夹臂的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夹臂的第二卡合部,使得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相互固定。在钳口组件闭合过程中,夹子保持位置的稳定,避免了夹子发生不期望的移动或扭转,而导致的卡合失效和夹持失效。在突出部容置于容置部后,进一步地,两个第一突出部均被止挡件抵接,两个第二突出部也均被止挡件抵接,进一步确保了突出部被容置于容置部中,不会从容置部中脱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钳臂的结构与第二钳臂的结构不相同。第一钳臂的结构与上一实施例相同。第二钳臂与第一钳臂结构上的区别在于,第二钳臂的第一导向部的导向面的第一部分包括行程延长结构,第二钳臂的第二导向部的导向面的第一部分也包括行程延长结构。优选的,行程延长结构为凹坑。行程延长结构使得夹子的第一夹臂的行程变长,在相同的时间内第二夹臂沿朝向远方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一夹臂沿朝向远方移动的距离,由此使得夹子在移动的过程中沿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夹子的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改变了被压缩时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不在同一竖直线上的状态,从而避免了夹子在移动过程中受力不均衡而导致的移动不顺畅,也避免了第一夹臂的第一突出部先进入容置部而受到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当非对称的夹子被压缩在夹盒220中时,由于两个夹臂曲率的不同,第一夹臂的第一突出部位于第二夹臂的第二突出部的远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钳臂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导向面的第一部分的除行程延长结构以外的部分,可以与底部的上表面齐平。
施夹钳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如图41-42所示,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均包括容纳槽,容纳槽为通槽,用于在钳口组件闭合时容纳送夹驱动机构,特别上述送夹驱动机构的送夹块231和部分的弹性推杆232,避免钳口组件闭合时,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与送夹驱动机构产生干涉。第一钳臂的近端具有突起,夹盒220具有孔404,突起容置于孔404中,使得第一钳臂的近端可枢转地连接至夹盒220的远端,第二钳臂的近端可枢转地连接至夹盒220的远端,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与第一钳臂的近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钳臂的近端相连接。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使得第一钳臂的近端与第二钳臂的近端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保持在张开的状态(钳口组件的打开到底状态)。第一钳臂的近端和第二钳臂的近端均位于套管210内,如图42所示,套管210的远端与第一钳臂的下表面和第二钳臂的上表面配合。套管210被钳口驱动机构驱动而移动,套管210的远端也随之移动。随着套管210的远端向远方移动,套管210的远端与第一钳臂的下表面和第二钳臂的上表面配合,驱动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枢转使得它们相互靠近,实现钳口组件的闭合。钳口组件闭合后,第一弹性元件被压缩而蓄能。随着套管210向近方移动,套管210的远端随着向近方移动,第一弹性元件被压缩后积蓄的能量被释放,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使得第一钳臂的近端与第二钳臂的近端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张开。利用第一弹性元件实现钳口组件的张开,避免了采用复杂的机构实现上述功能。优选的,第一弹性元件为U形弹簧,被压缩后,U形弹簧的两个臂相互靠近从而实现蓄能。U形弹簧占用的空间较小,其弹力也较普通的弹簧大。上述张开的含义与打开相同。
需要说明的,远方可以是大致朝向远方的方向,包括纵向方向,也包括与纵向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方向。
结合图43至图4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施夹钳。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驱动件在致动件330作用下选择性驱动送夹驱动机构或推夹驱动机构;在第一状态时,驱动件与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在第三状态时,驱动件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与推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运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时,推夹驱动机构不是后退蓄能,而是在初始位置不动,不发生任何运动;这样,也能够有效地保证送夹动作与推夹动作不同步,不会发生干涉。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能够有效地保证施夹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施夹钳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钳口驱动机构套设于送夹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钳口组件闭合;在上述第三状态时,驱动件与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传动机构无第二状态。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驱动管402,与送夹驱动管402连接的送夹组件,送夹驱动管402驱动送夹组件运动,以驱动夹子进入钳口组件,具体结构同前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432、与钳口驱动管432连接的套管210,具体结构同前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驱动管459,与推夹驱动管459连接的推夹驱动件,推夹驱动件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腔252,每个侧腔252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253,推夹驱动件驱动推夹块253运动,本实施例中,推夹驱动件为推夹杆251,推夹杆251的具体结构同前述。驱动件的结构同前述或后述切换机构的结构,此处不再展开描述。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推夹驱动管459套设于送夹驱动管402,推夹驱动管459与送夹驱动管402共轴,送夹组件与推夹驱动件位于夹盒220的两侧,具体地,送夹组件位于夹盒220的外侧,推夹驱动件位于夹盒220的内侧。为了实现驱动件与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推夹驱动管459的近端与钳口驱动管432的近端齐平,驱动件的远端面508与二者的近端面502结合推动其同步运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推夹驱动管459的近端与钳口驱动管432的近端也可以不齐平,此时,只要保证驱动件与推夹驱动管459抵接的远端面508到推夹驱动管459的距离等于驱动件与钳口驱动管432抵接的远端面508到钳口驱动管432的距离即可。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三状态时,驱动件先驱动推夹驱动机构运动至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再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钳口驱动机构套设于送夹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初始状态时,推夹驱动管459的近端到驱动件的远端的距离小于钳口驱动管432的近端到驱动件的远端的距离,如此,驱动件运动过程中,先与推夹驱动管459结合,推动推夹驱动管459运动至与钳口驱动驱动管结合,再推动钳口驱动管432和推夹驱动管459一起运动。同样地,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推夹驱动管459套设于送夹驱动管402。
钳口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446,如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套设在钳口驱动管432外,一端与钳口驱动管432外表面上的挡板434抵接,另一端向前延伸,与施夹钳的壳体321内壁抵接,弹性元件用于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弹性元件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钳口驱动机构的复位提供动力。推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复位件456,如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一端与施夹钳的壳体321内壁抵接,另一端向后延伸,与推夹驱动管459的远端面508抵接,弹性元件用于在推夹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弹性元件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推夹驱动机构的复位提供动力。送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418,如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一端与推夹驱动管459内壁的凸筋436抵接,另一端向后延伸,与送夹驱动管402的远端面508抵接,弹性元件用于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弹性元件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送夹驱动机构的复位提供动力。
下面详细以在第三状态时,驱动件与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为例,介绍施夹钳实现送夹、钳口组件闭合、推夹的工作过程:
操作者按压致动件330,使致动件330从打开位置朝中间位置运动,驱动件在致动件330作用下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送夹驱动管402近端和驱动件的远端逐渐向钳口驱动管432近端、推夹驱动管459靠近;当致动件330运动到中间位置时,驱动件的引导件运行到壳体321内的第二引导面496上,卡块482与送夹驱动管402的卡槽脱离,驱动件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送夹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位于夹盒220最远端的夹子被送入钳口组件内(送夹动作完成),驱动件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管432的近端面502及推夹驱动管459的近端面502抵接。送夹止退机构的止退端354能够在切换机构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后,抵住送夹驱动管402以防止因送夹驱动机构后退而使钳口组件内的夹子后退。继续按压致动件330,致动件330从中间位置朝闭合位置运动,送夹止退机构逐渐脱离送夹驱动管402;驱动件在致动件330作用下推动钳口驱动机构及推夹驱动机构前进,钳口驱动管432驱动套管210前进以闭合钳口组件,推夹驱动机构前进以将夹盒220内的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致动件330运动到闭合位置时,钳口组件闭合(钳口闭合动作完成)且夹盒220内的剩余的夹子均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完成),送夹止退机构完全脱离送夹驱动管402,送夹驱动管402在第一复位件418作用下复位。释放致动件330,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二复位件446的作用下复位,且推夹驱动机构在第三复位件456的作用下复位。也就是说,在该工作过程中,切换机构先与钳口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钳口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中施夹钳由一个致动件330驱动三个驱动机构的相关工作过程。
切换机构分别与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连接;切换机构与致动件330抵接,用于接收动力;在致动件33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按照预设次序驱动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驱动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驱动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致动件330的个数为一个。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医生操作一个致动件330,通过致动件330作用于切换机构,进而作用于三个不同的驱动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使得三个不同的驱动机构能够按照预设次序完成相应的动作。即医生操作一个致动件330就能完成送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及推夹动作这三个动作,且这三个动作满足预设次序,不会出现相互干扰的问题,保证了医生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顺畅性,且操作简单,对用户友好。
根据施夹钳的工作方式,钳口闭合动作、送夹动作、推夹动作这三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在本实施例中,三个动作遵循的预设次序为送夹动作的执行早于钳口闭合动作、推夹动作。也就是说送夹动作先被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和推夹动作后被执行,三个动作的顺序关系可以是第一实施中的先执行送夹动作、后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再执行推夹动作;也可以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先执行送夹动作、后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和推夹动作,其中,钳口闭合动作和推夹动作可同步进行,也可先执行推夹动作再同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和推夹动作。具体地,由上述第一实施例描述可知,推夹驱动机构通过配接机构与切换机构连接,推夹驱动机构与切换机构运动方向相反;按压致动件330,切换机构在致动件330的作用下先与钳口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送夹动作,后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在切换机构驱动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同时驱动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后退并存储能量;推夹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456,用于存储该能量;释放致动件330,推夹驱动机构在第三复位件456的作用下前进以执行推夹动作。关于切换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的结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运动关系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第二实施例描述可知,在致动件33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先与钳口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钳口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以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或者切换机构先与钳口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推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推夹驱动机构运动至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进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关于切换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的结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运动关系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关于致动件330的结构同前述,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46至图50,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施夹钳。
本实施与前述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切换机构的第一离合机构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导轨不同部分的高度差迫使第一离合件翻转以接合不同的驱动机构,以实现不同送夹动作和钳口闭合动作之间的切换。其中第一离合件包括枢转块514,离合切换机构同前述,送夹驱动机构的近端设置有第一凹槽314524,枢转块514与该第一凹槽314524相配合,以使第一离合件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第二离合件为切换机构的本体的远端面508。枢转块514可枢转的设置在切换机构的本体,枢转块514包括块状本体516、位于块状本体516下端的第一卡合凹口518、位于块状本体516后端的第一转轴520255,枢转块514通过第一转轴520255与切换机构本体500枢转连接,枢转块514上端置有安装导向柱490的孔404,枢转块514通过导向柱490与壳体321内的导轨滑动配合。第一离合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引导面494上方的弹片522,该弹片522给导向柱490向下的力,使得第一离合件能够更好地与送夹驱动机构结合。初始状态时,枢转块514的第一卡合凹口518保持与送夹驱动机构的第一凹槽314524相接合,致动件330驱动切换机构前进,枢转块514随之前进且带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进行送夹动作,当导向柱490沿着斜面498运动至第二引导面496上时,枢转块514绕着第一转轴520255向上翻转以抬升第一卡合凹口518,从而使其与第一凹槽314524脱离,即与送夹驱动管402分离,此时切换机构的本体的远端面50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部结合,进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当然,容易想到的是,也可以调整枢转块514翻转的角度,使得在枢转块514的第一卡合凹口518与送夹驱动管402上的第一凹槽314524分离时,第一卡合凹口518与钳口驱动机构的近端部结合,进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
结合图51至图54,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施夹钳。
本实施与前述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切换机构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切换机构不包括运动件和运动引导件,切换机构包括可枢转地设置在切换机构本体500上的转臂526,其中转臂526包括转臂本体528、位于转臂本体528下端的第二卡合凹口530、位于块状本体516后端的第二转轴,转臂526通过第二转轴与切换机构本体500枢转连接,切换机构本体500套设于送夹驱动机构。初始状态时,转臂526的第二卡合凹口530与送夹驱动机构的第二凹槽534相接合;致动件330驱动切换机构前进以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进行送夹动作,当转臂526运动至与钳口驱动机构近端处时,继续驱动切换机构,转臂526的斜面498在钳口驱动机构近端导引面的导引下向上翻转,从而使得转臂526的第二卡合凹口530脱离第二凹槽534,此时切换机构的远端面508运动至与钳口驱动机构结合,进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简化了切换机构的结构,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施夹钳,包括壳体、传动机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用于给所述传动机构提供动力,至少部分传动机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切换机构、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分别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致动件抵接,用于接收所述动力;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按照预设次序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所述致动件的个数为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次序为所述送夹动作的执行早于所述钳口闭合动作、所述推夹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配接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配接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连接,所述推夹驱动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运动方向相反;按压所述致动件,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先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所述送夹动作,后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前进以执行所述钳口闭合动作;在所述切换机构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同时驱动所述配接机构运动以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后退并存储能量;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存储所述能量;释放所述致动件,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前进以执行所述推夹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复位件被蓄能;当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被蓄能;当释放所述致动件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包括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离合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所述第二离合机构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分离;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离合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所述第二离合机构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机构包括第一配接件、中间件、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通过所述中间件驱动所述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与所述切换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配接件与所述第二配接件的运动方向相反;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驱动件,所述推夹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配接件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三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配接件的近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接件为上齿条,所述中间件为齿轮,所述第二配接件为下齿条。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近端驱动件、送夹远端驱动件;所述送夹远端驱动件包括基座和送夹组件,所述送夹组件与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连接,所述基座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远端设置有导引斜面,所述送夹组件包括送夹块,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送夹块在所述通道内运动并经过所述导引斜面运动至与所述夹盒最远端的夹子抵接,进而驱动所述夹盒最远端的夹子进入所述钳口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和套管,所述套管一端与所述钳口驱动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钳口组件相配合;所述钳口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套管运动,从而驱动钳口组件闭合。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还包括推夹驱动件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在所述推夹驱动件后退时储存所述能量,所述推夹驱动件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腔,每个所述侧腔对应安装有一个推夹块,所述推夹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夹块运动,从而驱动夹盒剩余的夹子前移一个工位。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及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均沿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内沿所述纵向方向运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在钳口驱动机构内沿所述纵向方向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夹钳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内设置有销柱,所述销柱穿过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分别设置有容纳所述销柱的腰形槽,所述销与所述腰形槽配合使得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随着所述旋钮一起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近端驱动件和送夹远端驱动件,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送夹远端驱动件运动以执行所述送夹动作;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和套管,所述钳口驱动管驱动所述套管运动以执行所述钳口闭合动作;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近端驱动件和推夹远端驱动件,所述推夹近端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夹远端驱动件运动以执行所述推夹动作;所述送夹近端驱动件、所述推夹近端驱动件及所述钳口驱动管共轴;所述送夹远端驱动件和所述推夹远端驱动件位于夹盒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先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同时结合以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致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切换机构先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后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且与所述推夹驱动机构结合以驱动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运动至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结合,从而驱动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和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同步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16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具有第一复位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复位件被蓄能;当所述切换机构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分离时,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复位件作用下复位;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具有第二复位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被蓄能;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具有第三复位件,所述推夹驱动机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三复位件被蓄能;当所述致动件作用力消失时,所述钳口驱动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二复位件作用下复位、所述推夹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三复位件作用下复位。
CN202011639945.XA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施夹钳 Pending CN1146809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9945.XA CN114680995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施夹钳
PCT/CN2021/143399 WO2022143955A1 (zh) 2020-12-31 2021-12-30 一种施夹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9945.XA CN114680995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施夹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0995A true CN114680995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5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9945.XA Pending CN114680995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施夹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80995A (zh)
WO (1) WO20221439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89796B1 (en) * 2007-03-26 2019-09-25 Covidien LP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US8267944B2 (en) * 2008-08-29 2012-09-18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lock out
CN103356267A (zh) * 2013-08-05 2013-10-23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次性钛夹钳的多夹自动送夹装置
CN103637827B (zh) * 2013-12-31 2015-10-28 浙江天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使用连发钛夹钳
WO2015165601A1 (de) * 2014-04-28 2015-11-05 Aesculap Ag Medizinisches schaftinstrument mit eintauchausnehmung in der zungenspitze
CN105555207B (zh) * 2015-05-15 2018-06-12 杭州光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外科夹具施夹器
CN108348255B (zh) * 2015-11-10 2020-11-27 柯惠有限合伙公司 可重复使用的内窥镜外科手术施夹器
EP3737302A4 (en) * 2018-01-09 2021-11-10 Covidien LP REMOVABLE SURGICAL CLIP APPLICATOR WITH MULTIPLE RELEASE
US10842499B2 (en) * 2018-02-08 2020-11-24 Ethicon Llc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wide aperture surgical clip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3955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43361B2 (ja) 戻しばね回転手動式の後退システムによる多数回ストローク式の発射機構を組み込んでいる外科ステープル器具
JP4954460B2 (ja) 牽引バイアス型ラチェット機構を含む多数回ストローク式発射機構を有する外科ステープル器具
EP2866685B1 (en) Interchangeable clip applier
JP5154017B2 (ja) ストロークの後退の自動式の端部を伴う多数回ストローク式の機構
JP4667814B2 (ja) 一定のリンク型ラック伝動手段を有する発射機構を含む外科ステープル器具
WO2022143959A1 (zh) 一种施夹钳
JPS58138446A (ja) 結「あ」用挾子カ−トリツジ
CN111820971B (zh) 一种具有保险机构的吻合器手柄装置及吻合器
CN216060620U (zh) 电动外科器械
CN111904505A (zh) 一种医疗器械
CN114680996A (zh) 一种施夹钳
CN114680997A (zh) 施夹钳
CN114680993A (zh) 施夹钳
CN210903169U (zh) 一种医疗器械
CN111820970B (zh) 一种用于吻合器的驱动切换机构及吻合器
CN114680995A (zh) 一种施夹钳
CN114680998A (zh) 一种施夹钳
CN114681000A (zh) 一种施夹钳
CN114680999A (zh) 施夹钳
CN209996389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JP2022517310A (ja) 手術器具の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CN116491998A (zh) 外科器械
CN112704539B (zh) 施夹器轴组件及医疗手术施夹器
CN115886911A (zh) 电动外科器械
CN115137426A (zh) 电动外科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