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8475A - 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78475A
CN114678475A CN202111545176.1A CN202111545176A CN114678475A CN 114678475 A CN114678475 A CN 114678475A CN 202111545176 A CN202111545176 A CN 202111545176A CN 114678475 A CN114678475 A CN 114678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layer
electrode
layer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451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美荣
黄珉亨
金重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78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84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10K50/13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with spacer layers between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35Edge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其可以通过内部层叠体结构以及发光侧电极相对于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的厚度的改变来防止由于视角变化造成的亮度变化,改善颜色偏差,同时降低驱动电压。

Description

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光器件,更具体地,涉及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其能够通过改变结构来提高效率、防止根据视角的亮度变化和颜色变化,并降低驱动电压。
背景技术
近来,为了省略单独的光源并实现装置的紧凑性和清晰的颜色显示,自发光显示装置被认为是有竞争力的应用。自发光显示装置可以根据内部发光材料分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和无机发光显示装置。
在自发光显示装置中,设置了多个子像素,并且在每个子像素中设置了发光器件,而没有单独的光源。
要求显示装置具有高分辨率和高集成度。由于串联(tandem)器件中的有机层和/或发光层公共地形成在基板上而没有精细金属掩模FMM,因此串联型白光发光器件(下文中称为“白光发光器件”)被提出并被研究。
发明内容
串联型显示装置包括彼此交叠的多个发光层。每个发光层具有不同的谐振特性,因此当用户以一定视角观看串联型显示装置时可能会观察到颜色缺陷。
因此,本公开涉及一种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其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造成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其能够通过改变内部层叠体结构和与发光侧电极的关系来防止由于视角变化造成的亮度变化,防止或减少颜色偏差,同时降低驱动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白光发光器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层叠体该第一层叠体包括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第一层叠体上的电荷产生层;电荷产生层上的第二层叠体,该第二层叠体包括蓝色发光层;以及第二层叠体上的第二电极,其中通过第一电极发出光,并且其中第一电极的厚度为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包含多个子像素的基板;在每个子像素处的薄膜晶体管;在每个子像素处连接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上的白色有机层叠体,该白色有机层叠体包括包含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的第一层叠体、包含蓝色发光层的第二层叠体、以及第一层叠体与第二层叠体之间的电荷产生层;以及白色有机层叠体上的第二电极。可以从白色有机层叠体通过第一电极发出光。第一电极的厚度可以是第一电极和白色有机层叠体的总厚度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前面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二者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进来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被并入且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例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图1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的每个发光颜色和发光层的对应位置的EL光谱的等值线图。
图4是例示包括图2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例示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的截面图。
图6是例示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的根据视角的颜色偏差的图。
图7A至图7C是例示第一实验例至第三实验例的等值线图。
图8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根据波长的光强度的图。
图9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针对每个视角的根据波长的光强度的图。
图10是例示本公开的根据视角的颜色偏差的图。
图11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的J-V曲线的图。
图12是例示白光发光器件的第二实验例和第四实验例的95寿命的图。
图13是例示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中的根据时间的驱动电压的偏差的图。
图14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的根据时间的色温的偏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然而,本公开可以以多种另选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仅被提供以完全公开本公开并完全告知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公开的范围。因此,应当理解,无意将本公开限制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本公开覆盖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例、等同例和另选例。
附图中公开的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数量等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本公开。在实施方式和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即使在不同的附图中描绘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也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它们。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当并入本文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题反而不清楚时,将省略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在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术语“包括”和“具有”将被解释为指示说明书中所述的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性、数量、步骤、操作、元件或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不是排除特性、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者将它们添加进来的可能性。将理解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
在解释包括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元件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被解释为元件包括误差范围。
在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将理解的是,当表达位置关系时,例如,当元件在另一元件“上”、“上方”、“下方”、“旁边”等时,除非使用术语“立即”或“直接”,否则这两个元件可以彼此直接接触,或者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元件可以插置在这两个元件之间。
在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将理解的是,当表达时间关系时,例如,诸如“之后”、“随后”、“下一个”、“之前”之类的表达事件的顺序的术语可以涵盖事件之间的连续关系,或者事件之间的不连续关系,除非使用了术语“立即”或“直接”。
在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将理解的是,当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范围的情况下,下文描述的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特性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彼此连接或组合,并且在技术上不同地驱动且彼此互锁,并且各种实施方式可以独立地实现或者彼此组合地一起实现。
在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通过将以下两者相乘来计算电致发光(EL)光谱:(1)光致发光(PL)光谱,其中反映了包含在有机发光层中的诸如掺杂剂材料或宿主(host)材料之类的发光材料的独特特性;以及(2)外耦合发射光谱曲线,其是根据包括有机层(例如,电子传输层等)的厚度在内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和光学特性确定的。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截面图,图2是根据图1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另外,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的每个发光颜色以及发光层的对应位置的EL光谱的等值线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包括第一电极110上的第一层叠体S1、第一层叠体S1上的电荷产生层160、电荷产生层160上的第二层叠体S2以及第二层叠体S2上的第二电极120。第一层叠体S1包括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并且第二层叠体S2包括蓝色发光层150。要注意的是,尽管如图2所示,绿色发光层142设置在红色发光层141上,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红色发光层141也可以设置在绿色发光层142上。
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中,发光层141、142和150中的每一个位于特定位置处。此外,在白光发光器件2000中,第一电极110的厚度是在关于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距离d的特定条件下施加的。由此,在限定每个发光位置的白色有机层叠体WEL的等值线图中,红色发光层141、绿色发光层142和蓝色发光层150被施加到各自具有相对于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距离d的平缓单一斜率的等值线区域。因此,红色发光层141、绿色发光层142和蓝色发光层150的每个位置被配置为防止其它颜色发光的干扰并相对于视角变化保持稳定的亮度和颜色特性。
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中,第一电极110是发光侧,并且来自白光发光器件2000内部的光通过第一电极110发出。第一电极110是透明电极并且第二电极120是反射电极。从第一层叠体S1的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产生的光以及从第二层叠体S2的蓝色发光层150产生的光在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谐振,最后通过第一电极110发出。第一电极110可以是透明氧化物电极,其包含选自铟In、锡Sn、锌Zn、钛Ti和镓Ga当中的至少两种元素。例如,第一电极110可以由诸如ITO或IZO之类的材料形成。阴极120可以由包括反射电极的Al、Al合金、Ag、Ag合金、Mg、Mg合金或APC(Ag-Pd-Cu)等形成。
在功能上,第一电极110可以被称为阳极并且第二电极120可以被称为阴极。
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被配置为降低根据视角而改变的颜色视角特性。例如,在白光发光器件2000中,第一层叠体和第二层叠体的发光层位于各自具有平缓轮廓的等值线(contour)区域处,因此每个发光层位于不会出现其它颜色的发光的干扰的位置,如图3所示。因此,可以降低或防止根据视角的颜色变化性。例如,红色或绿色发光层所位于的等值线区域以及蓝色发光层所位于的等值线区域被布置成具有不同的倾斜度,随着视角增加,对应于红色或绿色发光层的最佳发光区域的角度与对应于蓝色发光层的最佳发光区域的角度之间的差异变大。因此,它会导致红色或绿色亮度变化与蓝色亮度变化之间的可见度差异。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用于减小或防止红色或绿色亮度变化与蓝色亮度变化之间的可见度差异,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设置在具有单一平缓斜率的等值线区域中。
此外,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中,第一电极110的厚度Ad可以是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在本文中,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可以是150nm至200nm。距离“d”包括第一电极110的厚度以及包含有机材料的白色有机层叠体WEL的厚度。具体地,在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中,存在第一电极110和包括两个层叠体的白色有机层叠体WEL,但是距离d为200nm以下。因此,即使白光发光器件2000具有两个层叠体,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也基本上较薄,所以在白色有机层叠体WEL的发光层当中位于最下面的红色发光层141与在白色有机层叠体WEL的发光层当中位于最上面的蓝色发光层150之间的距离非常短。例如,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可以彼此接触,并且绿色发光层142与蓝色发光层150之间的层132、160和133的各自厚度可以是较薄的。此外,由于第一电极110的厚度Ad与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成比例,因此第一电极110的厚度Ad小于具有已知双层叠体结构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厚度。
在第一层叠体S1与第二层叠体S2之间,存在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n-CGL(161)和p型电荷产生层p-CGL(162)的电荷产生层CGL(160)。n型电荷产生层n-CGL(161)产生电子并将电子提供到远离第二电极120的第一层叠体S1中。p型电荷产生层p-CGL(162)产生空穴并将空穴提供到远离第一电极110的第二层叠体S2中。电荷产生层160可以由如图2所示的两个层形成,也可以由如图1所示的包括不同掺杂剂的一个层形成。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中,设置电荷产生层160以将空穴和电子提供到相邻的层叠体中并且在每个层叠体S1和S2的每个发光层中保持电荷平衡。
第一层叠体S1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层141与第一电极110之间的第一公共层131,以及绿色发光层142与电荷产生层160之间的第二公共层132。第一公共层131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在一些情况下,第一公共层131还包括与红色发光层141相邻的电子阻挡层。第二公共层132可以包括电子传输层。
此外,第二层叠体2可以包括电荷产生层160与蓝色发光层150之间的第三公共层133以及蓝色发光层15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的第四公共层134。第三公共层133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并且第四公共层134可以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
在每个层叠体中,位于发光层下方的第一公共层131和第三公共层133与空穴的传输有关,并且位于发光层上方的第二公共层132和第四公共层134与电子的传输有关。
可以通过控制层叠体的公共层131、132、133和134的厚度来调节红色发光层141、绿色发光层142和蓝色发光层150距第二电极120的位置(垂直距离)。
用在红色发光层141中的宿主材料可以包括作为核心的芳基,并且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种:芳基、碳数为6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数为10至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芳基、碳数为2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数为1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数为1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烷基、碳数为3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数为1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碳数为6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氧基、碳数为1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甲硅烷基、碳数为6至24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甲硅烷基、氰基、卤素基团、氘和氢,并且R-R14可与邻近的取代基团形成稠环。
此外,作为核心组分的芳基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种:苯基、萘、芴、咔唑、吩嗪、菲咯啉、菲啶、吖啶、噌啉、喹唑啉、喹喔啉、萘啶、酞嗪、喹嗪、吲哚、吲唑、哒嗪、吡嗪、嘧啶、吡啶、吡唑、咪唑和吡咯。
在一个示例中,红色发光层141的宿主材料可以包括CBP、CDBP、mCP、BCP、BAlq和TAZ中的一种或多种。
此外,红色发光层141包括掺杂剂以发出红光,并且磷光掺杂剂可以是例如Ir(piz)3(三)(1-苯基异喹啉)铱(III)、Ir(piq)2(acac)(双)(1-苯基异喹啉)(乙酰丙酮)铱(III)、Ir(bip)2(acac)(双)2-苯并噻吩-2-基-吡啶(乙酰丙酮)铱(III)、或Ir(BT)2(acac)(双)(2-苯基苯并噻唑)(乙酰丙酮)铱(III),但不限于此。
绿色发光层142的宿主材料可以包括C-545T(10-(2-苯并噻唑基))-1,1,7,7-四甲基-2,3,6,7-四氢-1H,5H)、使用Alq3作为基质(matrix)的11H-[1]苯并-吡喃酮[6,7,8-ij]喹啉-11-酮及其衍生物、喹吖啶酮衍生物和咔唑衍生物,例如CBP、mCP、TCTA和TCP。尽管Alq3当作为宿主使用时可以自身发出绿光,但是为了提高绿光的发光效率而包含绿色掺杂剂,绿色掺杂剂可以是磷光掺杂剂和荧光掺杂剂中的一种。例如,绿色掺杂剂可以是Ir(mppy)3、Ir(ppy)3或Ir(ppy)2(acac)。
这里,蓝色发光层15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蓝色宿主和至少一种蓝色掺杂剂。具体地,可以通过在选自蒽衍生物、芘衍生物和苝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的至少一个宿主中掺杂芘衍生物蓝色掺杂剂或硼衍生物蓝色掺杂剂来形成蓝色发光层150。
红色发光层141、绿色发光层142和蓝色发光层150的各自波长可以通过改变其掺杂剂的取代基来调节。
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2000实现能够发出颜色的2-层叠体3-峰结构,其中可以在两个层叠体中将红色、绿色和蓝色区分开。
可以采用若干方法来表示白光发光。例如,可以通过在一个发光层中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掺杂剂来实现白光发光,或者可以通过将蓝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分开设置在三个或更多个层叠体中来实现白光发光。
然而,在一个发光层中包括多种发光掺杂剂的情况下,发光掺杂剂所需的激发能量不同,并且在空穴和电极的连续复合期间会出现发光掺杂剂之间的猝灭特性差异、效率差异和寿命差异。因此,存在不可能均匀的白光发光的问题。
在发光层被分成三个或更多个层叠体的情况下,存在绿色发光、红色发光和蓝色发光的可见度差异。因此,在作为实际显示装置实现时,存在特定颜色的颜色劣化的问题。此外,随着层叠体的数量增加,工艺再现性降低并且驱动电压增加。
作为另一示例,通过将黄绿色掺杂剂应用于2-层叠体2-峰的结构,颜色视角特性可以是优异的。然而,当使用单一的黄绿色掺杂剂时,难以分别表示纯色的红色和绿色。为了提高颜色纯度,应用了实现2个层叠体和3个峰的结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磷光发光层设置在多层中并且它引起根据视角而出现的颜色变化。
因此,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具有2-层叠体3-峰结构,所以解决了由于有机层叠体的增加的厚度导致的三个或更多个层叠体结构中的工艺再现性劣化以及驱动电压增加的问题。此外,蓝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分开设置在白光发光器件中,因此还可以提高每个颜色的再现性。
此外,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如图3的等值线图所示,在第二电极120与第一电极110之间的垂直距离中,通过对第一层叠体S1、电荷产生层和第二层叠体S2进行求和而确定的有机材料的总厚度(d-Ad)较薄,所以每个发光层的位置被设置在具有一定倾斜度的一个等值线区域中。这是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区别于2-层叠体3-峰结构的第一实验例Ex1的一个特征,在第一实验例Ex1中发光层的位置是在具有多个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中确定的。在本公开中,第一电极110的厚度Ad可以被设置为变成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的0.1倍以上至0.26倍以下,并且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可以被设置为150nm至200nm,因此在具有两个层叠体的薄结构中等值线区域的倾斜度是平缓的。具体地,通过在具有一个平缓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中分别确定蓝色发光层的位置、绿色发光层的位置和红色发光层的位置,与使用多个等值线区域对应不同发光层的结构相比,防止了多色干扰。此外,当在一个平缓的等值线区域中确定蓝色发光层的位置时,这配置为使得:在包括蓝色发光层所位于的发光区域在内的一定垂直距离处产生相似的蓝光强度,在包括绿色发光层所位于的发光区域在内的一定垂直距离处产生相似的绿光强度,并且在包括红色发光层所位于的发光区域在内的一定垂直距离处产生相似的红光强度。由此,即使在从正面以预定角度倾斜白光发光器件的同时观察白光发光器件时,每个发光层显现出相似的发光颜色强度,由此防止由于视角变化造成的亮度变化,同时防止颜色偏差。这种防止由于视角变化造成的亮度变化和颜色偏差的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在无需增加包括相邻地设置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的结构中的工艺的情况下获得。
如图3所示,每个发光层141、142和150的位置是在每个发光颜色的发光强度相等或相似的区域中确定的,并且在每个发光层的厚度范围内防止了其它颜色发光的干扰。例如,由于确定发光层的位置的等值线区域的倾斜度在距第二电极的一距离处是平缓的,并且表示蓝色、绿色和红色的最佳发光的等值线与其它等值线不交叠或部分交叠,因此蓝色发光层150在平缓的等值线内确保在约20nm以上的厚度处,并且绿色发光层142和红色发光层141被确保依次与蓝色发光层150向下间隔开。为了在发光层142、141和150中的每一个中具有足够的发光区域,绿色发光层142被设置为具有约20nm以上的厚度,并且红色发光层141被设置为具有约10nm以上的厚度。蓝色发光层150、绿色发光层142和红色发光层141的厚度可以均为30nm以下,使得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的厚度为150nm以下。此外,从绿色发光层142的上表面到蓝色发光层150的下表面的距离可以是30nm至65nm,并且从红色发光层141的下表面到蓝色发光层150的上表面的距离可以是80nm至115nm。
蓝色发光层可以在454nm至458nm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绿色发光层可以在525nm至540nm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红色发光层可以在560nm至626nm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发光层141、142和150中的每一个分别在发生最大相长干涉的位置处,并且满足下式1。
[式1]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091
(“h”是白色有机层叠体的厚度,并且“z”是从第二电极到发光层的距离)
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考虑到施加到发光层141、142和150的掺杂剂的波长,在所提供的白色有机层叠体WEL中设置了包括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距离d的总光学厚度,并且确定了每个发光层的位置。发光层141、142和150中的每一个包括掺杂剂以与至少一种宿主控制其发光波长。
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至少一种宿主和用于磷光的掺杂剂,并且蓝色发光层15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宿主和用于荧光的掺杂剂。
第一层叠体S1中的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彼此相邻。如图3所示,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被定位成使得在每个颜色根据视角的变化而变化不大的等值线区域中产生红色和绿色的各自发光区域。因此,即使视角改变,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也使红色、绿色和蓝色中的每一种以相同或相似的颜色表示,因此防止由于视角变化造成的亮度偏差和颜色偏差。
在一些情况下,第一层叠体S1可以包括一个单一的磷光发光层,以表示绿色和红色的2个峰。在这种情况下,在磷光发光层中,一种或多种磷光掺杂剂可以在520nm至626nm的波长范围处具有EL峰。即使在第一层叠体S1中具有单一磷光发光层的这种情况下,在图3的等值线图中,磷光发光层也位于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相对于磷光发光层的发光颜色的波长具有相同或相似强度的等值线区域被确保具有在垂直距离上与第二电极120相距一定距离。因此,可以防止由于视角变化造成的亮度偏差和颜色偏差的发生。
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蓝色发光层150位于第二层叠体S2中,并且红色磷光发光层141和绿色磷光发光层142位于第一层叠体S1处。蓝色发光层150位于比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高的位置。这是为了在具有最大发光强度的区域中放置具有相对低可见度的蓝色发光层150,而不是其它磷光发光层141和142,同时将蓝色发光层150、红色发光层141和绿色发光层142设置在等值线图的具有相同倾斜度的区域处。由此,无需在白光发光器件中进一步设置附加的蓝色发光层,观看者就可以识别出具有相当亮度的蓝色、绿色和红色。
电荷产生层160设置在第一层叠体S1和第二层叠体S2之间。例如,电荷产生层160包括层叠的n型电荷产生层161和p型电荷产生层162。
在下文中,可以提供使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连接到白光发光器件的薄膜晶体管阵列的显示装置。
图4是例示包括图2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具有多个子像素R_SP、G_SP、B_SP和W_SP的基板100、公共地设置在基板100的子像素R_SP、G_SP、B_SP和W_SP中的白光发光器件OLED(参见图1至图3)、设置在每个子像素中并连接到白光发光器件OLED的第一电极110的薄膜晶体管TFT、以及设置在至少一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110下方的滤色器层109R、109G和109B。
尽管显示装置被例示为包括白色子像素W_SP,但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可以省略白色子像素W_SP,并且可以仅包括红色子像素R_SP、绿色子像素G_SP和蓝色子像素B_SP。在某些情况下,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可以被能够组合地表达白色的青色子像素、品红色子像素和黄色子像素代替。
薄膜晶体管TFT包括例如栅电极102、半导体层104、连接到半导体层104的一侧的源电极106a和连接到半导体层104的相对侧的漏电极106b。此外,还可以提供沟道保护层105以与半导体层104的上表面直接接触,以便防止损坏半导体层104的沟道部分。
栅极绝缘膜103设置在栅电极102与半导体层104之间。
半导体层104可以由选自由非晶硅、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及其组合构成的组中的材料形成。例如,如果半导体层104由氧化物半导体形成,则可以降低形成薄膜晶体管所需的加热温度,基板100的使用自由度高,从而它将有利地应用于柔性显示装置。
另外,薄膜晶体管TFT的漏电极106b可以在接触孔CT的区域中连接到第一电极110,该接触孔CT形成在第一保护膜107和第二保护膜108中。
提供第一保护膜107以主要保护薄膜晶体管TFT。滤色器层109R、109G和109B可以设置在第一保护膜107上。
当多个子像素SP包括红色子像素R_SP、绿色子像素G_SP、蓝色子像素B_SP和白色子像素W_SP时,第一滤色器层至第三滤色器层109R、109G和109B中的每一个设置在子像素中除了白色子像素W_SP之外的对应子像素中,以便针对每个波长透射已经穿过第一电极110的白光。第二保护膜108形成在第一电极110下方以便覆盖第一滤色器层至第三滤色器层109R、109G和109B。除了第一电极110的形成在接触孔CT中的部分之外,第一电极110形成在第二保护膜108的表面上。
这里,白光发光器件OLED包括透明的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的白色有机层叠体OS,该第二电极120与第一电极110相对设置并且是反射性的,并且通过第一电极110发出光。白色有机层叠体OS对应于白色有机层叠体WEL,其包括磷光的第一层叠体S1、蓝色发光的第二层叠体S2以及第一层叠体S1与第二层叠体S2之间的电荷产生层160,如图2中所述。
针对每个子像素对第一电极110进行划分,并且白光发光器件OLED的其它层一体地设置在整个显示区域中而没有任何分离。
这里,附图标记119表示堤部,并且堤部119具有孔形状的开口区域。在堤部119的开口区域中执行发光。堤部119的开口区域限定了每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
这里,可以称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1000包括基板100、晶体管TFT以及滤色器109R、109G和109B。
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是底部发光型显示装置。然而,本公开不限于底部发光型显示装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为顶部发光型显示装置:改变图4所示的结构使得滤色器层位于第二电极120上,使得反射金属包含在第一电极110中,并且使得第二电极120形成为透明电极或由半透射金属形成。
另选地,可以省略滤色器层,并且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二者都可以形成为透明电极,由此实现透明有机发光器件。
在下文中,为了解释本公开的发光层的步骤的意义,将解释与本公开的结构不同的第一实验例Ex1和与本公开的结构相同的第二实验例Ex2。
图5是例示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的截面图,并且图6是例示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的根据视角的颜色偏差的图。
如图5所示,第一实验例Ex1包括第一电极Anode(阳极)和第二电极Cathode(阴极),以及白色有机层叠体。白色有机层叠体包括具有蓝色发光层B-EML的第一层叠体S1、具有彼此接触的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的第二层叠体S2、以及电荷产生层CGL。
第二实验例Ex2包括第一电极Anode(阳极)和第二电极Cathode(阴极),以及白色有机层叠体。白色有机层叠体包括具有彼此接触的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的第一层叠体S1、具有蓝色发光层B-EML的第二层叠体S2、以及电荷产生层CGL。第二实验例Ex2是与图1至图3对应的结构。
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还可以包括发光层与电极之间的公共层。
通过在将视角从0°到60°改变15°的同时观察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的每个EL光谱来评估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的各自颜色偏差Δu’v’。
如图6所示,第一实验例Ex1在15°以上的视角处具有大的颜色偏差Δu’v’。具体地,第一实验例Ex1在视角50°处呈现0.051的颜色偏差。相反,应用本公开的第二实验例Ex2从视角0°到视角60°具有低于0.010的颜色偏差Δu’v’。例如,在本公开的第二实验例Ex2的白光发光器件中,可以看出,2层叠体结构中的每个发光层被施加到不管视角如何变化都可以保持恒定的颜色和亮度的位置。图6的颜色偏差被表示为一定视角处的颜色坐标值与白色的正面标准值处的颜色坐标值的值相比的变化量Δu’v’值。
可以看出,与第一实验例Ex1相比,第二实验例Ex2中几乎没有颜色变化。
该颜色偏差值是当应用于产品时被表达为重要规格的特性,并且是显示装置中的重要项目。与诸如LCD和LED之类的显示装置相比,这也是包括有机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的重要优点之一。
在下文中,参照表1,解释了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的根据每个颜色的效率、视角50°处的颜色偏差和颜色再现效果。
[表1]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31
在表1中,第一实验例Ex1的颜色效率、DCI交叠率和BT2020交叠率表示为100%,并且通过与第一实验例Ex1的每个值进行比较来评估第二实验例Ex2的颜色效率、DCI交叠率和BT2020交叠率。表1示出了在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中为了表达全白的R、G、B和W子像素中的每一个处的R、G、B和W的每个颜色效率。为了表达全白,在第二实验例Ex2中,绿色和白色的效率高于红色和蓝色的效率。此外,表1示出,为了表达相同的全白,第二实验例Ex2需要比第一实验例Ex1更小的R、G、B和W颜色的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由第二实验例Ex2呈现的颜色偏差小于第一实验例Ex1的颜色偏差的1/10,因此几乎没有根据视角变化的颜色偏差。
DCI代表可以在数字电影中表达的数字电影倡议(Digital CinemaInitiatives)。BT2020是ITU国际广播标准组织推荐的4K UHD标准,也称为Rec.2020。BT2020中应用的标准比在DCI中应用的标准更严格,并且BT2020的颜色表达区域大于DCI的颜色表达区域。
表1示出第二实验例Ex2具有等于或高于第一实验例Ex1的颜色再现。这意味着第二实验例Ex2实现了比第一实验例Ex1更准确和清晰的图像。
白光发光器件是从显示装置的角度考虑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各自发出白光、红光、绿光和蓝光的白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可以在考虑每个子像素的效率、寿命和颜色坐标的情况下确定由图4的堤部119的开口区域限定的开口率和驱动功率。此外,可以通过控制开口率和驱动功率来补偿子像素中的相对色差。
在下文中,作为实现三个峰的结构,进一步解释了上述各自具有两个层叠体的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以及具有三个层叠体的实验例Ex3。
图7A至图7C是例示第一实验例至第三实验例的等值线图。
如图7A所示,在具有两个层叠体的第一实验例Ex1中,蓝色发光层B-EML设置在第一层叠体中并且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设置在第二层叠体中。从第一电极Anode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Cathode的下表面的总垂直距离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41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42
第一实验例Ex1需要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更厚的垂直距离。由于第一电极的厚度更厚,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43
以上,并且蓝色发光层B-EML的发光区域与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的发光区域设置在不同的第一等值线区域C1和第二等值线区域C2处,等值线区域C1和C2各自具有每个层叠体的最大强度,因此在第一实验例Ex1中光学距离基本上形成在宽的距离上。由于第三等值线区域C3没有呈现足够的垂直距离来设置任何发光颜色的发光层,因此在第一实验例Ex1中作为第一发光的第一层叠体的蓝色发光层B-EML远离第一电极。这意味着第一电极Anode与蓝色发光层B-EML之间的公共层的厚度非常厚,结果是白色有机层叠体的整体厚度增加。此外,在第一实验例Ex1中,由于蓝色发光层B-EML所位于的第二等值线区域C2的倾斜度不同于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所位于的第一等值线区域C1的倾斜度,因此,当视角改变时,蓝色的颜色偏差与红色和绿色的颜色偏差不同。这会导致根据视角的变化的颜色偏差和亮度差异。
在根据图1至图3的第二实验例Ex2中,如图7B所示,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设置在第一层叠体中并且蓝色发光层B-EML设置在第二层叠体中。从第一电极Anode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Cathode的下表面的总垂直距离d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51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52
(=150nm~200nm)。尽管第二实验例Ex2具有两个层叠体,但由于蓝色发光层B-EML,绿色发光层G-EML和红色发光层R-EML设置在具有单一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C1中,因此第二实验例Ex2的总垂直距离d小于第一实验例Ex1的总垂直距离的一半。
另外,第二实验例Ex2中的第一电极的厚度小于第一实验例Ex1中的第一电极的厚度的一半。
例如,第二实验例Ex2可以提供厚度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53
以下的白色有机层叠体WEL以及厚度为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的第一电极。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电极的厚度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54
以上的第一实验例Ex1相比,第二实验例Ex2中的第一阳极的厚度可以是其一半或更小。另外,具有光学效应的第一电极110的厚度相对于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距离d的比率小于第一实验例Ex1的比率,因此可以增加从白色有机层叠体WEL穿过第一电极110的光的透射率。在第二实验例Ex2中,蓝色发光层B-EML、绿色发光层G-EML和红色发光层R-EML设置在具有单一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C1处,并且该单一倾斜度在等值线区域C1处是平缓的,在从第一电极110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120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d中,蓝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红色发光层的蓝色发光区域B-EMZ、绿色发光区域G-EMZ和红色发光区域R-EMZ(如图1所示)可以确保在一定的垂直距离中。因此,即使当观看者在观看显示装置的同时以一定视角倾斜显示装置时,也可以感觉到相同的颜色,而没有与观看显示装置的正面相比的任何颜色变化或亮度变化。
如图7C所示,第三实验例Ex3具有三个层叠体并实现三个峰。在第三实验例Ex3中,第一蓝色发光层B1-EML设置在第一层叠体中,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设置在第二层叠体中,第二蓝色发光层B2-EML设置在第三层叠体中。第三实验例Ex3旨在提高蓝光效率。从第一电极Anode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Cathode的下表面的总垂直距离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55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56
第三实验例Ex3相比于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需要附加的层叠体,并且第一电极Anode的厚度较厚,类似于第一实验例Ex1中的第一电极的厚度。在第三实验例Ex3中,第一等值线区域至第四等值线区域C1、C2、C3和C4彼此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对于第一等值线区域至第四等值线区域,第一蓝色发光层B1-EML设置在第三等值线区域C3中,红色发光层R-EML和绿色发光层G-EML设置在第二等值线区域C2中,第二蓝色发光层B2-EML设置在第一等值线区域C1中。出于与第一实验例Ex1同样的原因,第三实验例Ex3需要增加与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对应的厚度以及增加第一电极与第一蓝色发光层之间的公共层的厚度,并且随着层叠体数量的增加,也降低了工艺能力并增加了驱动电压。此外,由于设置在第一层叠体至第三层叠体中的发光层B1-EML、R-EML、G-EML和B2-EML位于具有不同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C3、C2和C1中,因此蓝色的根据视角变化的偏差不同于红色和绿色的根据视角变化的偏差。随着视角变大,颜色根据视角的这种不同的趋势导致大的颜色偏差。
例如,比较第一实验例Ex1至第三实验例Ex3中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第一实验例Ex1的垂直距离超过第二实验例Ex2的垂直距离两倍以上,并且第一实验例Ex3的垂直距离超过第二实验例Ex2的垂直距离2.5倍以上。因此,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三实验例Ex3可能具有工艺负担高以及驱动电压增加的问题。
此外,由于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三实验例Ex3使用设置在具有不同倾斜度的不同等值线区域中的发光层用于多个层叠体,因此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三实验例Ex3具有针对多个层叠体的根据视角的不同趋势,并且在视角变化时存在颜色偏差和亮度变化的问题。相反,在第二实验例Ex2中,发光层设置在具有单一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中,因此第二实验例Ex2能够克服视角变化时的颜色偏差和亮度变化。
在下文中,将解释本公开的效果。
图8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根据波长的光强度的图。图9是例如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针对每个视角的根据波长的光强度的图。图10是例示本公开的根据视角的颜色偏差的图。图11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的J-V曲线的图。
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能够实现表示蓝色、绿色和红色的发光峰值特性的3个峰。
另外,如图9所示,参照在从正面将视角从0°改变15°到60°的同时的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EL光谱,可以看出每个发光颜色的强度几乎没有变化。例如,即使在视角改变时,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也呈现出相同的颜色和相同的亮度特性。
图10示出了在将视角从0°改变到15°的同时根据从正面到60°的视角变化的颜色偏差值Δu’v’。在图10中,纵轴被放大,以便于理解。基本上,在本公开中,60°视角下的颜色偏差值Δu’v’小于或等于0.005,该值为上述第一实验例Ex1的颜色偏差值的0.1倍以下。可以看出,在本公开中,根据视角变化的颜色偏差是微不足道的。
如图11所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在7V以上的驱动电压下表现出10mA/cm2以上的电流密度,这指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实现了在预定驱动电压下具有一定水平以上电流密度的稳定器件。
在本公开中,由于白光发光器件的厚度薄,所以第一层叠体S1与第二层叠体S2之间的电荷产生层的厚度非常薄。电荷产生层(图2中的160)的总厚度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2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3
电荷产生层160可以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
如果电荷产生层160的厚度小于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4
则白光发光器件可能没有足够的寿命。如果电荷产生层160的厚度大于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5
则绿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G-EMZ与蓝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B-EMZ之间难以具有不同的公共层。因此电荷产生层16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6
且小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7
在下文中,参照第一实验例Ex1和第二实验例Ex2以及第四实验例Ex4,解释根据电荷产生层的厚度的驱动电压的特性。第四实验例Ex4与第二实验例Ex2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设置在第一层叠体中而蓝色发光层设置在第二层叠体中。
[表2]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71
如上所述,第二实验例Ex2具有薄的第一电极和薄的白色有机层叠体的总厚度。因此,与第一实验例Ex1相比,第二实验例Ex2可以增加生产率并降低驱动电压。此外,在第二实验例Ex2中,几乎没有根据视角变化的颜色偏差。在上述基于表2的实验中,在第二实验例Ex2中,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的电荷产生层的总厚度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81
在第四实验例Ex4中,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的电荷产生层的总厚度为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82
可以看出,与第二实验例Ex2相比,在第四实验例Ex4中,驱动电压增加并且颜色坐标特性改变。例如,第一层叠体的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以及第二层叠体的蓝色发光层设置在具有单一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中,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从绿色发光层到蓝色发光层的距离非常短。因此,作为公共层,位于绿色发光层与蓝色发光层之间的电荷产生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83
且大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3415673860000184
可以降低驱动电压并且减少或防止颜色偏差或亮度变化。
图12是例示白光发光器件的第二实验例和第四实验例的95寿命的图。图13是例示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中的根据时间的驱动电压偏差的图。图14是例示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的根据时间的色温偏差的图。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解释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
参照图12所示的、评估示出相对于初始亮度的95%亮度水平的95寿命的结果,第二实验例Ex2和第四实验例Ex4在它们的寿命中呈现相似的趋势。一般而言,第二实验例Ex2优于第四实验例Ex4,这意味着电荷产生层的厚度需要确保在一定水平以上。
作为检查装置在加速条件下的寿命的参考时间,呈现在图12至图14的实验例中的时间100%可以是数百小时。
作为针对第一实验例Ex1(参照图7A)和第二实验例Ex2(参照图7B)、相对于时间对驱动电压ΔV进行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第二实验例Ex2的驱动电压变化小于第一实验例Ex1的驱动电压变化。例如,在本公开的第二实验例Ex2的结构中,驱动电压随时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这表示本公开中的驱动稳定性。
图14示出了本公开中色温ΔCCT根据时间的变化。在图14中,时间100%是指评估色温的正常水平的时间,其对应于数百小时。其示出,即使在数百小时后,色温的变化也小于300K,因此可以看出,即使在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段后,仍表现出初始水平的色温特性。
例如,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说驱动电压的变化很小,确保了增加的寿命并且可以稳定地确保色温特性。
当在显示装置中应用白色有机层叠体时,需要将色温调节到一定水平。考虑到这一点,需要附加的层叠体并且由于白色有机层叠体的厚度增加而增加了驱动电压。此外,由于驱动电压增加,可能会导致面板应用性能降低。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可以调节色温处于一定水平,综合匹配颜色视角特性、亮度下降率和颜色再现率,因而稳定了多层叠体结构中产生的颜色视角特性,保持了色温和主波长特性,并且附加地防止了根据视角的亮度降低。
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是具有红色、绿色和蓝色的三个峰的器件。例如,可以看出,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中,对于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每一种,强度变化很小并且亮度没有降低。换句话说,它在所有方向上都示出同等水平,并且鉴于这种趋势,根据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似乎可以应用于新一代模型。
另外,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可以被放大。大面积显示装置所需的视角范围较宽。在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中,在上述宽视角范围下表现出相同的亮度和颜色效率,因此表现出适合在宽广空间中被许多观看者观看的良好特性。此外,由于结构也简单,因此其应用范围有望多样化。每个峰的强度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显示相同的图像。
此外,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通过调节与具有单一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相关的设置在不同层叠体中的发光层之间的垂直距离来优化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光学距离和位置,因此具有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无论视角如何变化都具有很小的颜色偏差和亮度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双层叠体结构重构了层叠顺序和光学距离以限制第一电极的厚度范围、白色有机层叠体中的有机材料的整体厚度以及发光层的位置,因此几乎没有根据视角的颜色偏差,并且亮度和颜色特性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而没有亮度降低。由此,可以将应用扩展到用于IT和显示装置的产品。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白光发光器件可以包括:第一层叠体,其在第一电极上,第一层叠体包括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电荷产生层,其在第一层叠体上;第二层叠体,其在电荷产生层上,第二层叠体包括蓝色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其在第二层叠体上,其中,光是通过第一电极发出的,并且其中,第一电极的厚度为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可以为150nm至200nm。
蓝色发光层可以在454nm至458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绿色发光层可以在525nm至540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并且红色发光层可以在560nm至626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蓝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可以比红色发光层厚。
电荷产生层可以比红色发光层薄。
白光发光器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公共层,其在第一电极与红色发光层之间;第二公共层,其在绿色发光层与电荷产生层之间;第三公共层,其在电荷产生层与蓝色发光层之间;以及第四公共层,其在蓝色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红色发光层可以与绿色发光层接触。
从绿色发光层的上表面到蓝色发光层的下表面的距离可以为30nm至65nm。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基板,其包括多个子像素;薄膜晶体管,其在每个子像素处;在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处与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第一电极;白色有机层叠体,其在第一电极上,白色有机层叠体包括包含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的第一层叠体、包含蓝色发光层的第二层叠体以及在第一层叠体与第二层叠体之间的电荷产生层;以及第二电极,其在白色有机层叠体上。光可以从白色有机层叠体通过第一电极发出。第一电极的厚度可以为第一电极和白色有机层叠体的总厚度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基板与第一电极之间的滤色器。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第一电极可以是透明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是反射电极。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从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可以是150nm至200nm。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蓝色发光层可以在454nm至458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绿色发光层可以在525nm至540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并且红色发光层可以在560nm至626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蓝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可以比红色发光层厚。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电荷产生层可以比红色发光层薄。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公共层,其在第一电极与红色发光层之间;第二公共层,其在绿色发光层与电荷产生层之间;第三公共层,其在电荷产生层与蓝色发光层之间;以及第四公共层,其在蓝色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红色发光层可以与绿色发光层接触。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从绿色发光层的上表面到蓝色发光层的下表面的距离可以为30nm至65nm。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从红色发光层的下表面到蓝色发光层的上表面的距离可以为80nm至115nm。
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指定了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的位置,并且按与包括第一电极和白色有机层叠体的总厚度的恒定关系来调节第一电极的厚度,使得即使在视角改变时每个光的光谱也可以保持与正面相同或相似,同时将每个发光层的发光区域设置在具有相同平缓倾斜度的等值线区域中。由于没有根据视角变化的颜色变化,因此将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应用于显示装置是有利的。尤其是,由于在所有方向上都几乎不会引起视角变化,因此当应用于大面积时,即使在许多观看者观看时也可以表现出优异的色彩特性而不会产生色差。
另外,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不会根据视角的变化引起亮度偏差,可以在宽视角下实现相同的图像。
此外,本公开的白光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可以在白色有机层叠体中以最小的结构实现3个峰,因此可以同时降低驱动电压和提高工艺能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公开中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公开旨在覆盖本公开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只要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12月2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0-0183936的权益,该申请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如同在本文中完整阐述一样。

Claims (27)

1.一种白光发光器件,所述白光发光器件包括:
第一层叠体,所述第一层叠体在第一电极上,所述第一层叠体包括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
电荷产生层,所述电荷产生层在所述第一层叠体上;
第二层叠体,所述第二层叠体在所述电荷产生层上,所述第二层叠体包括蓝色发光层;以及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二层叠体上,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发出光,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厚度为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层、所述绿色发光层和所述红色发光层被设置在具有单一倾斜度的一个等值线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绿色发光层被设置在所述红色发光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所述距离为150nm至2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蓝色发光层在454nm至458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所述绿色发光层在525nm至540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并且
所述红色发光层在560nm至626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层和所述绿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比所述红色发光层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电荷产生层比所述红色发光层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所述白光发光器件还包括:
第一公共层,所述第一公共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红色发光层之间;
第二公共层,所述第二公共层在所述绿色发光层与所述电荷产生层之间;
第三公共层,所述第三公共层在所述电荷产生层与所述蓝色发光层之间;以及
第四公共层,所述第四公共层在所述蓝色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所述红色发光层与所述绿色发光层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从所述绿色发光层的上表面到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下表面的距离为30nm至65n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电荷产生层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并且具有6nm至15nm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电荷产生层的厚度是6nm至13nm。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光发光器件,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层和所述绿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的厚度等于或大于20nm,并且所述红色发光层的厚度等于或大于10nm。
13.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每个所述子像素处;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在每个所述子像素处与所述薄膜晶体管连接;
白色有机层叠体,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包括包含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的第一层叠体、包含蓝色发光层的第二层叠体以及所述第一层叠体与所述第二层叠体之间的电荷产生层;以及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上,
其中,从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发出光,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厚度为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的总厚度的0.1倍以上且0.26倍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层、所述绿色发光层和所述红色发光层在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中的位置被设置在具有单一倾斜度的一个等值线区域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层叠体中,所述绿色发光层被设置在所述红色发光层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滤色器,所述滤色器在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是透明电极,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是反射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表面到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的距离为150nm至200nm。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蓝色发光层在454nm至458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所述绿色发光层在525nm至540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并且
所述红色发光层在560nm至626nm的波长处具有电致发光峰。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层和所述绿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比所述红色发光层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荷产生层比所述红色发光层薄。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白色有机层叠体还包括:
第一公共层,所述第一公共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红色发光层之间;
第二公共层,所述第二公共层在所述绿色发光层与所述电荷产生层之间;
第三公共层,所述第三公共层在所述电荷产生层与所述蓝色发光层之间;以及
第四公共层,所述第四公共层在所述蓝色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所述红色发光层与所述绿色发光层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从所述绿色发光层的上表面到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下表面的距离为30nm至65nm。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从所述红色发光层的下表面到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上表面的距离为80nm至115nm。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荷产生层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并且具有6nm至15nm的厚度。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荷产生层的厚度是6nm至13nm。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层和所述绿色发光层中的每一个的厚度等于或大于20nm,并且所述红色发光层的厚度等于或大于10nm。
CN202111545176.1A 2020-12-24 2021-12-16 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6784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83936 2020-12-24
KR1020200183936A KR20220092301A (ko) 2020-12-24 2020-12-24 백색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8475A true CN114678475A (zh) 2022-06-28

Family

ID=79025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5176.1A Pending CN114678475A (zh) 2020-12-24 2021-12-16 白光发光器件和使用该白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9158A1 (zh)
EP (1) EP4020583A1 (zh)
KR (1) KR20220092301A (zh)
CN (1) CN114678475A (zh)
TW (1) TWI8085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0319A (zh) * 2022-07-29 2022-09-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发光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8382B2 (ja) * 2004-03-18 2010-02-0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US7816859B2 (en) * 2007-04-30 2010-10-19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White light tandem OLED
KR102381626B1 (ko) * 2014-12-17 2022-04-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2018156721A (ja) * 2015-07-14 2018-10-04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450340B1 (ko) * 2017-11-30 2022-10-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0319A (zh) * 2022-07-29 2022-09-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发光器件
CN115000319B (zh) * 2022-07-29 2022-12-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发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6213A (zh) 2022-07-01
TWI808572B (zh) 2023-07-11
EP4020583A1 (en) 2022-06-29
US20220209158A1 (en) 2022-06-30
KR20220092301A (ko)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1227B2 (en) OLED display architecture
CN109076674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655199B2 (en) Four component phosphorescent OLED for cool white lighting application
KR101352116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US8502445B2 (en) RGBW OLED display for extended lifetime and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US8569744B2 (en) OLED display architecture
US20100090620A1 (en) Novel oled display architecture
KR20190064317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70352709A1 (en) Architecture for very high resolution amoled display
KR102567320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543974B1 (ko) 백색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07665915B (zh)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和使用其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101715857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EP4020583A1 (en) Whi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2614067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03592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78787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00001045A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US11805693B2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2367821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20095030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25057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GB2614402A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6390524A (zh) 发光装置和包含其的发光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