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0783A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0783A
CN114660783A CN202210571814.5A CN202210571814A CN114660783A CN 114660783 A CN114660783 A CN 114660783A CN 202210571814 A CN202210571814 A CN 202210571814A CN 114660783 A CN114660783 A CN 114660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element
image
optical len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18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60783B (zh
Inventor
龙鑫灿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181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07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0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0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60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07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物侧面为凹面;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物侧面、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和凹面;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像侧面为凹面;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物侧面、像侧面均为凸面;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物侧面、像侧面分别为凹面和凸面;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物侧面、像侧面均为凹面;有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物侧面为凹面;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像侧面为凸面;有负屈折力的第九透镜,物侧面、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和凹面;光学镜头满足0.3<SD12/IMGH<0.5。采用本方案,能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摄像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电子设备呈现出了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这要求镜头必须在满足成像质量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从而为其他部件节约空间。然而,光学镜头的小型化会限制视场角,从而造成光学镜头的视野范围受限,影响光学镜头对物像的信息摄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共有九片具有屈折力的镜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3<SD12/IMGH<0.5;
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通光半口径),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即光学镜头的像高)。
通过限定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以增大入射光线的偏转角,从而能够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配合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计,能够使得经由第一透镜的入射光线能够更加平缓地进入光学镜头,有利于校正轴外像差,以降低光学镜头的解像力变化敏感度,增强光学镜头的成像效果稳定性,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还可以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满足光学镜头的小型化需求;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能够平衡光线经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产生的像差,并修正色差,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修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结合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置,能够使得入射光线的过渡更加平缓,以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并有效会聚边缘视场光线,从而矫正边缘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的设置,不仅有利于会聚入射光线,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度,还能够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结合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入射光线得到进一步会聚,并实现入射光线的平滑过渡,以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利于控制第六透镜在垂直光轴方向上尺寸,以缩小第六透镜的外径,从而满足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设计;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能够适当增大入射光线的偏转角,扩大光学镜头的成像圆,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能够缩短光学镜头投影在光轴方向上的路径,以控制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方面能够有效会聚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的光线,以矫正边缘像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彗差,以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对光学镜头总长的压缩,以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配合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九透镜,能够平衡前透镜组(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产生的难以矫正的像差,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九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不仅能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还能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以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此外,光学镜头满足0.3<SD12/IMGH<0.5,通过限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和光学镜头的像高的比值,能够使得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小于像高,以缩小第一透镜的径向尺寸,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小头部的特性,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同时还能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范围,提高光学镜头的进光量,以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同时具有小型化和大视角的特点。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第一透镜的最大有效半口径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光学镜头的像高相对第一透镜的最大有效半口径过大,导致入射光线在光学镜头中的偏折角度过大,从而导致离轴像差增大,进而降低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4<|(R61-R62)/(R61+R62)|<6;
其中,R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通过约束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能够有效控制第六透镜的弯曲程度,使得第六透镜的镜片形状平滑均匀,从而能够降低光学镜头的各透镜间的组装敏感度,且使得光学镜头的像面中心到边缘的整体成像面画质清晰均匀,有效降低鬼像产生的风险,提升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4.6mm<f*tan(HFOV)<5mm;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光学镜头的半视场角)。
通过合理配置光学镜头的焦距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能够减小入射光线在光学镜头中的偏折角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中的各透镜的面型不会过于弯折或平缓,有利于各透镜的制造加工,同时,还有利于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大像面的特性,从而当光学镜头应用于摄像模组时,光学镜头能够匹配更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5<SD11/SD21<2.1;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通光半口径),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通光半口径)。
通过约束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大小,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的广角特性。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相差过大,导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存在较大的段差,从而使得边缘光线的偏转角增大,导致鬼像产生的风险增大,且光学镜头中存在杂光,易降低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SAG82/SAG91<2.1;
其中,SAG82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SAG91为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
通过约束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面型变化,使得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面型接近,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入射光线的过渡更加平缓,还能减小光线进入成像面的角度,以提高成像面的相对照度,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9<f12/f2<1.6;
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
通过约束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和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配合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面型设置,能够合理引导大角度入射光线相对平缓地进入光学镜头,从而不仅能有效矫正光学镜头的球差与轴向色差,还能减缓光线的偏折,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和第二透镜的焦距相差较大,易导致光线的偏转角过大,以使光学镜头产生较大的像散,从而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f8/f9|<1.2;和/或,-1.1<f2/(f3+f4)<-0.3;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f9为所述第九透镜的焦距。
通过限制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的焦距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合理配置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的屈折力,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色差与场曲,并使得第八透镜产生的负球差与第九透镜产生的正球差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此外,通过约束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屈折力之和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屈折力,利用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的透镜相互配合,以有效减小光线的偏折角度,从而能够在光学镜头具有较大公差的情况下,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以有效矫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从而确保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7<TTL/∑CT<1.9;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镜头的总长),∑C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九透镜各自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即光学镜头的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
通过约束光学镜头的总长与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各透镜的中心厚度在光学镜头的总长中的占比,以合理配置各透镜的空气间隙与第九透镜至成像面的距离,从而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光学镜头的畸变,以使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畸变表现,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光学镜头的空间紧凑度,以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从而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具有该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还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
第三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具有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还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以增大入射光线的偏转角,从而能够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配合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计,能够使得经由第一透镜的入射光线能够更加平缓地进入光学镜头,有利于校正轴外像差,以降低光学镜头的解像力变化敏感度,增强光学镜头的成像效果稳定性,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还能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满足光学镜头的小型化需求;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能够平衡光线经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产生的像差,并修正色差,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修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结合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置,能够使得入射光线的过渡更加平缓,以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并有效会聚边缘视场光线,从而矫正边缘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的设置,不仅有利于会聚入射光线,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度,还能够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结合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入射光线得到进一步会聚,并实现入射光线的平滑过渡,以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利于控制第六透镜在垂直光轴方向上尺寸,以缩小第六透镜的外径,从而满足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设计;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能够适当增大入射光线的偏转角,扩大光学镜头的成像圆,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能够缩短光学镜头投影在光轴方向上的路径,以控制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方面能够有效会聚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的光线,以矫正边缘像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彗差,以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对光学镜头总长的压缩,以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配合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九透镜,能够平衡前透镜组(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产生的难以矫正的像差,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九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不仅能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还能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以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此外,光学镜头满足0.3<SD12/IMGH<0.5,通过限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和光学镜头的像高的比值,能够使得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小于像高,以缩小第一透镜的径向尺寸,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小头部的特性,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同时还能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范围,提高光学镜头的进光量,以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同时具有小型化和大视角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11是本申请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100,光学镜头100共有九片具有屈折力的镜片,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成像时,光线从第一透镜L1的物侧依次进入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并最终成像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上。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或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或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或凹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或凹面,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九透镜L9的像侧面9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
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至第九透镜L9之间的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从而能够使光学镜头100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的材质均为塑料,此时,光学镜头100能够减少重量并降低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的材质也可为玻璃,此时,能够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良好的光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光学镜头100的温漂敏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成型,上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可均为非球面透镜。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也可采用球面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为孔径光阑和/或视场光阑,例如光阑STO可为孔径光阑,或者,光阑STO可为视场光阑,或者,光阑STO可为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通过将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之间,能够使出射光瞳远离成像面101,在不降低光学镜头100的远心性的情况下还能减小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直径,从而实现小型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阑STO也可设置在其他透镜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10,红外滤光片10设置于第九透镜L9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之间。选用红外滤光片10,能够滤除红外光,使得成像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体验,从而提升成像质量。可以理解的是,红外滤光片10可以是光学玻璃镀膜制成的,也可以是有色玻璃制成的,或者其他材质的红外滤光片10,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3<SD12/IMGH<0.5;
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即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的通光半口径),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即光学镜头100的像高)。
通过限制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和光学镜头100的像高的比值,能够使得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最大有效半口径小于像高,以缩小第一透镜L1的径向尺寸,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小头部的特性,有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同时还能扩大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范围,提高光学镜头100的进光量,以提高光学镜头100的相对照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0同时具有小型化和大视角的特点。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第一透镜L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光学镜头100的像高相对第一透镜L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过大,导致入射光线在光学镜头100中的偏折角度过大,从而导致离轴像差增大,进而降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2.4<|(R61-R62)/(R61+R62)|<6;
其中,R61为所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于所述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R62为所述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于所述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
通过约束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和像侧面62的曲率半径,能够有效控制第六透镜L6的弯曲程度,使得第六透镜L6的镜片形状平滑均匀,从而能够降低光学镜头100各透镜间的组装敏感度,且使得光学镜头100的像面中心到边缘的整体成像面101画质清晰均匀,有效降低鬼像产生的风险,提升光学镜头100的解像能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4.6mm<f*tan(HFOV)<5mm;
其中,f为光学镜头100的焦距,HFOV为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光学镜头的半视场角)。
通过合理配置光学镜头100的焦距与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能够减小入射光线在光学镜头100中的偏折角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0中的各透镜的面型不会过于弯折或平缓,有利于各透镜的制造加工,同时,还有利于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大像面的特性,从而当光学镜头100应用于摄像模组时,光学镜头100能够匹配更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以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5<SD11/SD21<2.1;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通光半口径),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即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的通光半口径)。
通过约束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大小,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100的广角特性。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时,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相差过大,导致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存在较大的段差,从而使得边缘光线的偏转角增大,从而导致鬼像产生的风险增大,且光学镜头100中存在杂光,易降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SAG82/SAG91<2.1;
其中,SAG82为所述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与所述光轴O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O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SAG91为所述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与所述光轴O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O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
通过约束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与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与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的面型变化,使得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与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的面型接近,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入射光线的过渡更加平缓,还能减小光线进入成像面101的角度,以提高成像面101的相对照度,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解像能力,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9<f12/f2<1.6;
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L1与所述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
通过约束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和第二透镜L2的焦距的比值,配合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面型设置,能够合理引导大角度入射光线相对平缓地进入光学镜头100,从而不仅能有效矫正光学镜头100的球差与轴向色差,还能减缓光线的偏折,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提高光学镜头100的解像能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时,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和第二透镜L2的焦距相差较大,易导致光线的偏转角过大,以使光学镜头100产生较大的像散,从而导致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下降。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f8/f9|<1.2;和/或,-1.1<f2/(f3+f4)<-0.3;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f8为所述第八透镜L8的焦距,f9为所述第九透镜L9的焦距。
通过限制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的焦距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合理配置第八透镜L8、第九透镜L9的屈折力,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100的色差与场曲,并使得第八透镜L8产生的负球差与第九透镜L9产生的正球差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此外,通过约束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屈折力之和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屈折力,利用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的透镜相互配合,以有效减小光线的偏折角度,从而能够在光学镜头100具有较大公差的情况下,降低光学镜头100的公差敏感度,以有效矫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从而确保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7<TTL/∑CT<1.9;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至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于所述光轴O上的距离(即光学镜头100的总长),∑CT为所述第一透镜L1至所述第九透镜L9各自于所述光轴O上的厚度的总和(即光学镜头100的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
通过约束光学镜头100的总长与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各透镜的中心厚度在光学镜头100的总长中的占比,以合理配置各透镜的空气间隙与第九透镜L9至成像面101的距离,从而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光学镜头100的畸变,以使光学镜头100具有良好的畸变表现,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光学镜头100的空间紧凑度,以缩短光学镜头100的总长,从而实现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透镜L1至第九透镜L9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77047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Z是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是非球面顶点的曲率,c=1/Y,Y为曲率半径(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的Y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本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第九透镜L9、红外滤光片1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以及第九透镜L9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像侧面9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3.781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93,光学镜头100的半视场角HFOV=51.289°,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6.450mm为例,光学镜头100的其他参数由下表1给出。其中,沿光学镜头100的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O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表面于光轴O上的距离。光阑STO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O至后一表面顶点(顶点指表面与光轴O的交点)于光轴O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镜片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O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STO设置于后一表面顶点的像侧,若光阑STO厚度为正值时,光阑STO在后一表面顶点的物侧。可以理解的是,表1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1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焦距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
表2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1
Figure 140818DEST_PATH_IMAGE002
表2
Figure 74139DEST_PATH_IMAGE003
请参阅图2中的(A),图2中的(A)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656.3nm、587.6nm以及486.1nm下的纵向球差图。图2中的(A)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单位为mm,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2中的(A)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2中的(B),图2中的(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87.6nm下的像散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像散曲线图中的T表示成像面101在子午方向的弯曲、S表示成像面101在弧矢方向的弯曲,由图2中的(B)可以看出,在该波长下,光学镜头10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2中的(C),图2中的(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87.6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2中的(C)可以看出,在该波长下,该光学镜头10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二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第九透镜L9、红外滤光片1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以及第九透镜L9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像侧面9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4.147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2.00,光学镜头100的半视场角HFOV=49.819°,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6.826mm为例。
该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3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3中折射率、阿贝数、焦距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
表4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4给出了可用于第二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3
Figure 648078DEST_PATH_IMAGE004
表4
Figure 438179DEST_PATH_IMAGE005
请参阅图4,由图4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4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4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4中的(A)、图4中的(B)以及图4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第九透镜L9、红外滤光片1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以及第九透镜L9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像侧面9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4.339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98,光学镜头100的半视场角HFOV=48.473°,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7.690mm为例。
该第三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5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5中折射率、阿贝数、焦距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
表6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6给出了可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5
Figure 926929DEST_PATH_IMAGE006
表6
Figure 70466DEST_PATH_IMAGE007
请参阅图6,由图6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6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6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6中的(A)、图6中的(B)以及图6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第九透镜L9、红外滤光片1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以及第九透镜L9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像侧面9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4.224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98,光学镜头100的半视场角HFOV=47.848°,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7.300mm为例。
该第四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7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7中折射率、阿贝数、焦距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
表8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8给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7
Figure 390589DEST_PATH_IMAGE008
表8
Figure 226958DEST_PATH_IMAGE009
请参阅图8,由图8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8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8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8中的(A)、图8中的(B)以及图8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第九透镜L9、红外滤光片1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以及第九透镜L9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91、像侧面9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4.082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2.00,光学镜头100的半视场角HFOV=49.523°,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6.715mm为例。
该第五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9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9中折射率、阿贝数、焦距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
表10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10给出了可用于第五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9
Figure 203004DEST_PATH_IMAGE010
表10
Figure 274865DEST_PATH_IMAGE011
请参阅图10,由图10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10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10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10中的(A)、图10中的(B)以及图10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表11,表1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各关系式的比值汇总。
表11
Figure 652757DEST_PATH_IMAGE012
请参阅图1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200,该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201以及如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镜头100,该图像传感器201设于光学镜头100的像侧。该光学镜头100用于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并投射到图像传感器201,图像传感器201用于将对应于被摄物的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这里不做赘述。可以理解,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摄像模组200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还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100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包括壳体301和上述的摄像模组200,摄像模组200设于壳体301。其中,该电子设备300可以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监控器、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等。可以理解,具有上述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也具有上述光学镜头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还具有小型化、大视场角的特点。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共有九片具有屈折力的镜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九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3<SD12/IMGH<0.5;
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2.4<|(R61-R62)/(R61+R62)|<6;
其中,R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4.6mm<f*tan(HFOV)<5mm;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5<SD11/SD21<2.1;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SAG82/SAG91<2.1;
其中,SAG82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SAG91为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0.9<f12/f2<1.6;
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f8/f9|<1.2;和/或,-1.1<f2/(f3+f4)<-0.3;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f9为所述第九透镜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7<TTL/∑CT<1.9;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九透镜各自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
CN202210571814.5A 2022-05-25 2022-05-25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6607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1814.5A CN114660783B (zh) 2022-05-25 2022-05-25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1814.5A CN114660783B (zh) 2022-05-25 2022-05-25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0783A true CN114660783A (zh) 2022-06-24
CN114660783B CN114660783B (zh) 2022-11-15

Family

ID=82038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181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660783B (zh) 2022-05-25 2022-05-25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07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7066A (zh) * 2022-07-26 2022-08-30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390226A (zh) * 2022-10-27 2022-11-2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6809A (ja) * 1994-11-08 1996-05-31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CN113625425A (zh) * 2021-07-23 2021-11-09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2144847A (zh) * 2020-05-20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6809A (ja) * 1994-11-08 1996-05-31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TW202144847A (zh) * 2020-05-20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625425A (zh) * 2021-07-23 2021-11-09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7066A (zh) * 2022-07-26 2022-08-30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390226A (zh) * 2022-10-27 2022-11-2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390226B (zh) * 2022-10-27 2023-03-24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0783B (zh)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6078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46038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84984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812806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3365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8037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6758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02752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0619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6075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5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5557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7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935812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5580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22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66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84985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075782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432605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42272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41533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4059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474199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063250B (zh) 光学系统及取像模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