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9643A -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9643A
CN114659643A CN202210018462.0A CN202210018462A CN114659643A CN 114659643 A CN114659643 A CN 114659643A CN 202210018462 A CN202210018462 A CN 202210018462A CN 114659643 A CN114659643 A CN 114659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ing
induction
probe
detection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84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远武
万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aobo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aobo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aobo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aobo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84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96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9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643A/zh
Priority to CN202211698793.XA priority patent/CN115993662A/zh
Priority to CN202223517350.4U priority patent/CN218995702U/zh
Priority to CN202211697461.XA priority patent/CN116256810A/zh
Priority to CN202223516041.5U priority patent/CN219265504U/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 G01V9/005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by thermal methods, e.g. after generation of heat by chemical reac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2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of moving bodies
    • G01J5/0025Living bod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人体感应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感应模组包括壳体;探头,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供所述探头接收信号的感应口;阻挡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阻挡组件能够遮挡所述感应口,且所述阻挡组件能够通过移动方式调节所述感应口的遮挡面积;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连接于所述阻挡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阻挡组件发生移动。利用阻挡组件的可活动设计,可以改变探头的有效探测范围。本申请具有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的效果。

Description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体感应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人体感应探测技术已经具体应用于安防监控和节能控制等领域中,目前常见的人体感应探测设备是内置有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人体感应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能够接收来自环境中的红外辐射能量,由于自然界中除黑体外的任何物体均向外辐射红外线,并且红外线的波长服从维恩位移定律,人体本身就会向外辐射具有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因此利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探测到人体的红外线,便能够获取人体的活动状态,从而在预设的范围内感应检测到人体的存在。
如在节能控制的领域中,人体感应器可设置于过道楼梯、公共走廊等位置中,并且串联照明系统,人体感应器可在夜间监视动情,只要人员出现在探测范围内,人体感应器则向照明系统发送信号以在预设时间内自动照明;人体感应器也设置于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区域中,并且串联照明系统或空调系统,人体感应器可实时检测在探测范围中出现的人员,照明系统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或空调系统自动调节工作模式。如在安防监控的领域中,人体感应器可设置于隐蔽位置并串联防盗报警器,人体感应器实时检测在探测范围中出现的人员,防盗报警器基于人体感应器的检测结果执行报警任务。
在上述具体应用中,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和探测灵敏度均影响了人体感应器的工作性能,而为了提高其探测范围和探测灵敏度,现有技术中常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探测端加上菲涅尔透镜,菲涅尔透镜一方面能够将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聚集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敏感元上,从而加大探测的范围,另一方面,菲涅尔透镜也能对入射的红外线做周期性的遮蔽,使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能够较为稳定地输出连续信号。但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菲涅尔透镜之间为固定式安装(如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在人体感应器产品出厂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菲涅尔透镜正常情况下是不分离的,导致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单次探测的范围是固定不变的,而人体感应器的单次探测只能局限于此范围,局限性较大。
实用新型专利号CN212645913U公开了一种红外检测装置及安装该红外检测装置的显示终端,红外检测装置包括菲涅尔透镜和数字型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菲涅尔透镜用于对红外线进行聚焦并沿透镜单元所划分的探测区域进行传播;数字型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用于感应探测区域内红外线的强度变化并输出电信号。上述的红外检测装置通过设置菲涅尔透镜以快捷地对探测区域红外线的强度变化进行感应,但是局限于菲涅尔透镜所提供的大范围的、单一的感应检测。
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0213862A公开了一种存在式人体红外检测的智能控制器,此智能控制器包括菲涅尔透镜、人体红外传感器以及处理模块,当人体红外传感器在检测范围之内感应到人体时,人体红外传感器向处理模块发送信号,处理模块向发给照明灯具信号,以使照明灯具亮灯,但是同样也局限于菲涅尔透镜所提供的大范围的、单一的感应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目的一是提供一种感应模组,通过对感应模组的有效感应范围进行调节的设计,调节单次人体感应探测的范围,解决探测范围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目的二是提供一种人体感应器,通过设置具有有效感应范围可调节功能的感应模组,解决探测范围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目的三是提供一种人体感应探测系统,通过控制感应模组切换不同的有效感应范围,解决探测范围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感应模组,包括:壳体;探头,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供所述探头接收信号的感应口,所述探头具有第一感应区域;阻挡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阻挡组件能够遮挡所述感应口,且所述阻挡组件能够通过移动方式调节所述感应口的遮挡面积,使所述探头具有第二感应区域,所述第二感应区域小于所述第一感应区域;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连接于所述阻挡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阻挡组件发生移动,以使所述探头的有效感应范围被动的由所述第一感应区域至所述第二感应区域产生变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阻挡组件可活动于壳体的设计,可以通过阻挡组件活动至不同的状态去调节感应口的遮挡面积,从而使探头具有不同面积大小的第一感应区域和第二感应区域,第一感应区域和第二感应区域分别代表了探头不同的有效感应范围。利用驱动组件驱使阻挡件发生活动的设计,驱动组件可驱使阻挡组件发生活动,以使探头的有效感应范围被动的从第一感应区域变化至第二感应区域,完成对探头的有效感应范围的调节控制。探头在需要使用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时,可将探头调节至第一感应区域,增大扫描视角范围;探头在需要使用较小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时,可将探头调节至第二感应区域,减少扫描视角范围。
可选的,所述阻挡组件包括:挡片,用于遮挡所述感应口;支撑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挡片、所述支撑轴;所述支撑轴能够通过转动方式带动所述连接件摆动,以带动所述挡片围绕所述探头在所述感应口处移动。
可选的,所述挡片设置有用于提供所述第二感应区域的探测窗,所述探测窗贯穿所述挡片,当所述挡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探测窗和所述探头经过一指向所述探头探测方向的基准中线。
可选的,所述挡片的数量至少为二,每一个所述挡片均配置有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轴。
可选的,所述挡片的数量为二,所述挡片接近邻近所述挡片的一侧设置有探测凹槽;当所述两所述挡片移动至闭合状态时,两所述挡片能够覆盖所述感应口,且两所述探测凹槽能够形成供所述探头接收信号的探测窗。
可选的,每一个所述连接件均设置有磁性件,当各个所述挡片处于闭合状态时,相邻的各个所述磁性件相互吸引,以使各个所述挡片保持于闭合状态。
可选的,所述挡片设置有定位凸块和用于配合所述定位凸块的定位凹槽;当各个所述挡片处于闭合状态时,任一所述挡片的所述定位凸块能够插接于邻近所述挡片的所述定位凹槽中。
可选的,所述定位凸块的两侧朝远离所述挡片的方向逐渐收窄,所述定位凹槽的形状与所述定位凸块的形状相匹配。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人体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还包括:
头部外壳,用于安装所述感应模组;
主体外壳,转动连接于所述头部外壳,所述头部外壳与所述主体外壳能够绕第一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主体底座,转动连接于所述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主体底座够绕第二轴线发生相对转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具有夹角。
一种人体感应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感应模组,人体感应探测系统还包括:
切换触发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满足状态切换条件,根据判断结果输出状态切换信息;
调节控制模块,用于基于状态切换信息,生成切换驱动信息,并将切换驱动信息发送至所述驱动组件,以使所述驱动组件根据切换驱动信息驱使所述阻挡组件发生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感应模组的主视图,其中,感应模组处于打开状态。
图2是感应模组状态切换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中的感应模组处于打开状态,图2B中的感应模组处于闭合状态。
图3是图1中的感应模组的爆炸图。
图4是处于打开状态的感应模组的剖视图。
图5是处于闭合状态的感应模组的剖视图。
图6是处于闭合状态的阻挡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阻挡组件的爆炸图。
图8是顶盖、探头、电路板和安装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安装块和安装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顶盖、电路板和安装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感应模组的状态切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人体感应器的主视图,其中,感应模组处于闭合状态。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人体感应探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人体感应探测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安装架;12、顶盖;121、连接环;1211、弧形凹面;122、感应口;123、滑道孔;124、连接柱;1243、让位槽;125、定位块;2、探头;21、感应元件;22、光透镜;221、卡扣件;3、阻挡组件;31、挡片;311、探测窗;312、探测凹槽;313、内延伸部;314、定位凸块;315、定位凹槽;32、支撑轴;321、主动轴;3211、主动齿轮部;322、从动轴;3221、从动齿轮部;33、连接件;331、驱动齿轮部;332、定位部;35、固定箍;351、阻挡块;352、连接条;36、磁性件;4、驱动组件;41、第一电机;42、主齿轮;5、底板;51、支撑台;511、第一限位槽;52、安装块;521、第二限位槽;53、侧板;54、安装螺丝;522、卡接口;56、安装部;561、卡块;562、连接管;57、盖合块;571、挂环;58、定位槽;59、让位孔;6、支撑板;61、转动孔;62、安装槽;63、安装卡口;64、连接块;65、固定件;7、电路板;71、连接部;8、头部外壳;81、第二电机;82、安装口;9、主体外壳;91、第三电机;92、容置槽;10、主体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为了更方便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将本发明的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本发明限定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14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感应模组。
实施例一:参照图1和图2,感应模组包括有壳体1、探头2、阻挡组件3和驱动组件4,其中,壳体1能够为探头2、阻挡组件3和驱动组件4提供支撑;探头2用于在有效的探测范围内收集环境中的信号;阻挡组件3包括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阻挡组件3能够通过自身移动的方式切换状态,并调节探头2的有效探测范围,而驱动组件4为阻挡组件3的移动提供动力源。
参照图2,壳体1包括有安装架11和顶盖12,安装架11和顶盖12如图示方向呈上下分布,且两者通过固定件65安装固定。安装架11包括底板5和多个设置于底板5上的支撑板6,各个支撑板6成对设置,且对应的两个支撑板6之间留有供阻挡组件3容纳的空间。顶盖12具有内侧和外侧,其中,顶盖12的内侧指的是顶盖12朝向安装架11的一侧,顶盖12的外侧指的是顶盖12背离安装架11的一侧。顶盖12的内侧中部设置有连接环121,连接环121的内部形成感应口122,探头2通过感应口122可以外露于顶盖12。
参照图1,探头2固定设置于顶盖12和安装架11之间。连接环121的位置与探头2的位置相对应,在探头2、顶盖12和安装架11装配完成的状态下,探头2能够通过感应口122外露于顶盖12的外侧,感应元件21的探测端朝向感应口12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探头2采用的是热释电红外传感技术,能够接收来自环境中的红外线信号。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探头2的探测范围具有两种:预设探测范围和有效探测范围。预设探测范围指的是,在理想状态下,探头2本身能够接收的环境中的信号的范围,此探测范围为预设值,在探头2作为产品出厂后就设置完成,在工作状态中不会由探头2自发性地发生改变。
参照图2,有效探测范围指的是,在实际工作的状态下,探头2本身能够接收的环境中的信号的范围。在工作状态时,由于环境中的信号先从感应口122的前方进入感应口122、通过感应口122、再被探头2接收,因此,有效探测范围的大小关联于感应口122供信号通过的能力,即关联于感应口122被遮挡的程度。参照图2A,若感应口122处无遮挡,则探头2的有效探测范围即为探头2的预设探测范围。参照图2B,若感应口122被遮挡,环境中的部分信号无法正常通过感应口122,则探头2的有效探测范围小于探头2的预设探测范围。
参照图4,阻挡组件3包括有挡片31、支撑轴32和连接件33。其中,挡片31可移动,且当挡片31移动至感应口122的前方的不同位置时,挡片31会对感应口122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支撑轴32转动连接一对支撑板6之间,连接件3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挡片31、支撑轴32。当支撑轴32发生转动时,支撑轴32带动连接件33发生摆动,而连接件33带动挡片31围绕支撑轴32做圆周运动。
参照图4,挡片31到支撑轴32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探头2到此支撑轴32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减少挡片31在移动过程中与探头2发生碰撞的风险。顶盖12的外侧开设有滑道孔123,滑道孔123为通孔结构,滑道孔123的位置、形状分别与挡片31的移动路径、截面形状相对应,以使挡片31在移动时可通过滑道孔123穿过顶盖12。
参照图5,具体的,挡片31设置有探测窗311,探测窗311贯通挡片31。探测窗311的具体位置关联于探头2的基准中线A,其中,基准中线A指的是指向探头2的探测方向并且经过探头2的中心点的一直线。
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挡片31至少具有两个状态: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处于打开状态时,挡片31对感应口122的遮挡面积最小,或者,挡片31不对感应口122进行遮挡,此时环境中的信号可自由通过感应口122,探头2的有效探测范围达到最大,具体的,挡片31还可以进入滑道孔123进行收纳。处于闭合状态时,挡片31覆盖遮挡于感应口122,并且探测窗311和探头2分别经过基准中线A,此时环境中的信号只能通过探测窗311通过感应口122,探头2的有效探测范围达到最小。对应于感应口122是否被遮挡,探头2具有第一感应区域和第二感应区域,挡片31处于打开状态时,感应口122不被挡片31遮挡,探头2的第一感应区域与感应口122所提供的区域相对应;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感应口122被挡片31遮挡,探头2的第一感应区域与探测窗311所提供的区域相对应。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3远离基准中线A的一侧且接近支撑轴32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部332,底板5开设有对应于定位部332的定位槽58,当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定位部332容纳于定位槽58内并抵触于底板5,以限制连接件33继续发生摆动,从而限制挡片31的最大活动范围。
参照图3,驱动组件4安装于安装架11上,驱动组件4与支撑轴32传动连接。驱动组件4为电控设备,驱动组件4能够基于其接收的控制信号,驱使支撑轴32发生转动。此转动包括不同方向的转动,具体的,对于一条支撑轴32而言,支撑轴32的某一方向的正向转动能够带动挡片3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而对应的反向转动能够带动挡片31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以使挡片31具有往复运动、切换不同状态的功能。
本实施例的感应模组的实施原理为:利用挡片31可活动于顶盖12的设置,挡片31可通过移动至不同的位置,来调节感应口122的遮挡面积,从而调节探头2的有效探测范围。探头2在需要使用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时,可将挡片31切换至打开状态或保持在打开状态,以使环境中的信号能够通过感应口122被探头2接收,达到增大扫描视角范围的目的;探头2在需要使用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时,可将挡片31切换至闭合状态或保持在闭合状态,以使环境中的信号只能通过探测窗311进入感应口122再被探头2接收,达到减少扫描视角范围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所述的探头2需要使用较大/较小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此需求虽然与探测范围有关,但是与环境的总面积的关联性较小,即在同样面积的环境中,探头2需要使用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也可能需要使用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探头2需要接收环境中辐射的红外线信号,系统通过分析红外线信号得到环境中个别位置或个别物体的温度差,从而检测出环境中是否出现目标检测对象(如人体),基于上述检测原理为基础,探头2需要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的具体应用场景为:在整个环境中,整体的温度较为均衡,不同的位置所对应的温度差较少,此时使用较大的有效探测范围可以提升探测效率,而探头2需要较小的有效探测范围进行探测的具体应用场景为:在整个环境中,整体的温度较为不均衡,不同的位置所对应的温度差较大,如左侧区域跟右侧区域之间的温度差较大,在检测分析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误认为出现目标检测对象,此时使用较小的有效探测范围可以提升探测精度,减少系统误判的风险。
参照图5和图6,关于阻挡组件3具体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挡片31的数量至少为二,优选地,挡片31的数量为二,两挡片31以一经过基准中线A且平行于支撑轴32的平面对称设置。两个挡片31接近基准中线A的一侧,即两个挡片31相对设置的一侧,均开设有探测凹槽312,探测凹槽312位于挡片31的侧边中部,且两个探测凹槽312的开口相对设置。每一个挡片31均对应设置有一条支撑轴32,挡片31的两端和支撑轴32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件33进行连接固定,挡片31、支撑轴32和两连接件33之间形成一个预留的空间,具体的,当各个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探头2容置于此预留空间内,并且两个挡片31相互配合,两个挡片31上的探测凹槽312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探测窗311;当各个挡片31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各个挡片31均以远离基准中线A的方向运动,且此过程中两个挡片31的运动相反并逐渐深入滑道孔123内;当各个挡片31处于打开状态时,各个挡片31不对感应口122进行遮挡。
参照图5和图6,关于挡片31自身形状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挡片31整体一球体的部分,挡片31表面具有连续的弧形曲面,且弧心的位置与支撑轴32的位置相对应,以使挡片31的整体形状能够与其的圆周运动轨迹相匹配,减少设备内部需要为挡片31移动预留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优选地,挡片31远离基准中线A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内延伸部313,当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挡片31的整体外露于感应口122,但内延伸部313依然穿设、停留于滑道孔123内,以减少异物通过滑道孔123进入壳体1内部的风险。
参照图6和图7,关于两个挡片31之间配合关系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挡片31设置有探测凹槽31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块314和/或定位凹槽315,定位凸块314与定位凹槽315两者的形状、位置相对应,当两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其中一个挡片31上的各个定位凸块314均能够与另外一个挡片31上的各个定位凹槽315卡接配合,此卡接配合对两个挡片31具有限位作用,限制两个挡片31在合拢后发生的相对移动,减少松动,并且使得两个探测凹槽312能够对准,从而使探测窗311维持较为完整的形状。优选地,定位凸块314的两侧朝远离挡片31的方向逐渐收窄,而定位凹槽315的两侧也对应地朝远离挡片31的方向逐渐扩张,在两个挡片31逐渐接近的过程中,定位凸块314的两侧和定位凹槽315的两侧内壁之间具有相互导向的作用,使定位凸块314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定位凹槽315中,减少发生卡死的风险。
参照图6,进一步的,探测凹槽312的两侧均至少设置有一个定位凸块314或定位凹槽31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挡片31均设置有一个定位凸块314和一个定位凹槽315,其中一个挡片31上,定位凸块314和定位凹槽315呈一左一右分别位于探测凹槽312的两侧,另外一个挡片31上,定位凸块314和定位凹槽315呈一右一左分别位于探测凹槽312的两侧。在一可行示例中,也可以为,其中一个挡片31设置有两个分布于探测凹槽312两侧的定位凸块314,另外一个挡片31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分布于探测凹槽312两侧的定位凹槽315。
参照图5和图6,关于提高各个挡片31之间配合稳定性的结构设计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每一个连接件33均固定设置有磁性件36。当各个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邻近的各个磁性件36之间相互吸引,通过吸引力推动挡片31,使得各个挡片31能够较为稳定保持于闭合状态,以提高探测窗311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受驱动组件4的行程范围的限制,或者受驱动组件4与支撑轴32之间传动效率的影响,两个挡片31切换至闭合状态后可能会存在间隙,通过两个磁性件36之间的吸引力可以推动挡片31,使得各个挡片31保持相互抵接,以提高探测窗311的稳定性。
参照图6,关于磁性件36的材质、形状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磁性件36选用为永磁铁,磁性件36整体呈圆柱状,磁性件36的轴线垂直于支撑轴32的轴线。当各个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磁性件36的轴线重合,此时两个磁性件36中极性相反的两端相互正对,产生最大的吸引力。在本实施例中,磁性件36与连接件33同步移动,磁性件36的运动轨迹为一弧形轨迹。
参照图7,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磁性件36并不会一直保持明显的吸引力,在两个挡片31反向移动相互远离的过程中,两个磁性件36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增大,且两个磁性件36之间逐渐脱离相互正对的状态,当两个连接件33之间的角度大于预设的阈值后,两个磁性件36之间不产生明显的吸引力(即足以在自由状态下驱使两个挡片31移动的吸引力)。相应地,在两个挡片31反向移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两个磁性件36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减少,且两个磁性件36之间逐渐回归到相互正对的状态,当两个连接件33之间的角度小于等于预设的阈值后,两个磁性件36之间产生明显的吸引力,推动两个挡片31相互靠近。进一步的,磁性件36设置于连接件33接近支撑轴32的一端,即磁性件36与挡片31之间的距离大于磁性件36与支撑轴32之间的距离,减少磁性件36的弧形运动轨迹的半径,以使两个磁性件36在相互靠近的移动过程中,更易于达到相互正对的状态,及时产生吸引力。
参照图6和图7,关于连接件33和磁性件36之间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连接件33设置有固定箍35,固定箍35与连接件33配合形成一环状结构,磁性件36插接于固定箍35内,且固定箍35的内壁抵触于磁性件36的周侧,以通过摩擦力固定磁性件36。固定箍35接近基准中线A的一端形成固定端,固定端固定设置有阻挡块351,阻挡块351沿磁性件36的径向设置,以遮挡固定端的开口,阻止磁性件36从固定端完全脱离。在闭合状态时,邻近两个固定箍35的固定端之间相互正对,两个磁性件36相互吸引,在吸引力的作用下,磁性件36抵触于阻挡块351。
参照图7,优选地,阻挡块351的数量至少为二,且各个阻挡块351围绕固定端呈圆周间隔分布。在本实施例中,阻挡块351的数量优选为2。进一步的,阻挡块351与固定箍35之间留有间距,以使磁性件36的一端可外露于固定端,并且相邻的两个阻挡块351在磁性件36的径向上具有间隔,以减少各个阻挡块351对磁性件36的磁场的阻挡。具体的,固定箍35和各个阻挡块351之间均通过连接条352连接,各个连接条352沿磁性件36的轴向延伸,且各个连接条352均抵触于磁性件36的侧壁。
参照图7,固定箍35远离固定端的一端形成安装端,不同于固定端的设置,安装端的开口处并无遮挡。装配人员在装配连接件33和磁性件36时,可将磁性件36的一端从安装端插入固定箍35中,并推动磁性件36以使磁性件36抵触于阻挡块351。优选地,安装端的开口具有倒角面,以对磁性件36插入固定箍35内部的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参照图7,关于单个支撑轴32的转动驱动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驱动组件4包括有第一电机41,第一电机41固定于底板5远离顶盖12的一侧。第一电机41的驱动轴同轴设置有主齿轮42,支撑轴32同轴连接有驱动齿轮部331。底板5开设有让位孔59,驱动齿轮部331穿设于让位孔59,并且啮合于驱动齿轮部331。第一电机41通过驱动杆驱使主齿轮42转动,主齿轮42带动驱动齿轮部331转动,进而驱使支撑轴32发生转动。
参照图6和图7,考虑到挡片31的移动行程,支撑轴32并不需要发生较大角度(如180°)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齿轮部331具体为一固定于连接件33弧形块,弧形块的圆心角大于支撑轴32的最大转动角度有关,驱动齿轮部331的外侧边缘形成有供主齿轮42啮合的齿牙。
参照图6和图7,关于多个支撑轴32的转动驱动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两支撑轴32分为一条主动轴321和一条从动轴322,其中,主动轴321沿自身周侧形成有主动齿轮部3211,从动轴322沿自身周侧形成有啮合于主动齿轮部3211的从动齿轮部3221,当主动轴321发生转动时,主动齿轮部3211和从动齿轮部3221啮合传动,以使从动轴322和主动轴321同步转动。优选地,第一电机41的数量与主动轴321的数量一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41的数量为1,驱动齿轮部331的数量也为1,且驱动齿轮部331固定于主动轴321所对应的连接件33上。利用主懂轴和从动轴322的传动设计,驱动组件4只需要驱使主动轴321发生转动,即可带动多个支撑轴32同时发生转动,一方面可以节省驱动源的数量,简化整体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各个挡片31移动时的同步性,提高挡片31发生状态切换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使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每一个支撑轴32只设置有一个主动齿轮部3211或从动齿轮部3221,且每一个支撑轴32只配置有一个磁性件36,主动齿轮部3211或从动齿轮部3221位于支撑轴32的其中一端,磁性件36固定于支撑轴32的另外一端。
参照图7和图8,关于支撑轴32和支撑板6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底板5整体呈矩形,支撑板6的数量为二;两个支撑板6分别设置于底板5的两侧,且沿底板5侧边的长度方向分布,底板5和两个支撑板6之间形成的开口朝向顶盖12。各个支撑轴32设置于两个支撑板6之间,两支撑板6相对设置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一对应于各个支撑轴32端部的转动孔61,转动孔61的内径与支撑轴32端部的直径相匹配,支撑轴32的两端分别插接容纳于对应的转动孔61内,并且实现支撑轴32与支撑板6之间的转动连接。优选地,转动孔61为盲孔,两转动孔61的孔底之间的距离与支撑轴32的长度相适配,两支撑板6对支撑轴32具有限位作用,限制支撑轴32在其轴向上发生位移。
参照图7和图8,支撑板6远离底板5的一侧还开设有多个一一对应于各个转动孔61的安装槽62,各个安装槽62连通于对应于的转动孔61。安装槽62与转动孔61的连接处形成安装卡口63,安装卡口63的宽度小于转动孔61的内径。安装槽62的两侧槽壁朝远离安装卡口63的方向逐渐扩宽,且安装槽62远离安装卡口63一端的槽口宽度大于转动孔61的内径。使用者安装支撑轴32时,可将支撑轴32的两端分别放入对应于安装槽62的槽口处,由于安装槽62槽口的宽度大于支撑轴32端部的直径,支撑轴32的两端可轻松进入对应的安装槽62内。随后,使用者可对支撑轴32施力,使支撑轴32逐渐接近安装卡口63,并通过过盈配合使安装轴的端部卡进安装卡口63以进入转动孔61的内部。由于安装卡口63的宽度小于支撑轴32端部的直径,因此支撑轴32在进入转动孔61后不易于脱离转动孔61,实现支撑轴32和支撑板6之间的相对固定。
参照图7和图9,关于支撑轴32和底板5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底板5中部设置有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两者配合对支撑轴32进行限位。其中,支撑台51由两块相互平行的支撑板组成,支撑台51固定设置于底板5表面,支撑台51远离底板5的一面开设有供各个支撑轴32容纳的第一限位槽511,安装块52接近支撑台51的一面开设有供各个支撑轴32容纳的第二限位槽521,当安装块52和支撑台51配合安装后,第一限位槽511和第二限位槽521两者的槽口相对,且第一限位槽511和第二限位槽521之间形成供支撑轴32容纳的限位空间。优选地,第一限位槽511和第二限位槽521均呈半圆性,限位空间整体呈圆形并且圆心经过转动孔61的轴线,且此限位空间的内径与支撑轴32的直径相匹配,以使支撑轴32限位于第一限位槽511和第二限位槽521之间的同时,还能够在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之间发生转动。
参照图7和图9,关于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底板5相邻于两支撑板6的两侧还固定设置有侧板53,安装块5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螺丝54,安装螺丝54穿设于安装块52并与侧板53螺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优选为通过栓接方式可拆卸连接,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也可以通过卡接配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支撑台5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卡接口522,两侧板53分别容纳于两个卡接口522内。两卡接口522对安装块52具有定位的作用,便于使用者旋拧安装螺丝54。使用者在安装支撑轴32时,在将各个支撑轴32卡进对应于的转动孔61之后,各个支撑轴32均容纳于对应于第一限位槽511内,然后使用者可以将安装块52固定安装于支撑台51上,以使各个支撑轴32均被限位于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之间,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能够阻止支撑轴32朝脱离安装卡口63的方向移动,以使支撑轴32和支撑板6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固。
参照图9,具体的,支撑台5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楔形面,楔形面位于支撑台51远离底板5的一面,且楔形面与底板5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楔形面到底板5的距离朝远离第一限位槽511的方向逐渐减少,以使支撑台51整体呈梯形。安装块52设置有与楔形面相匹配的倾斜部,以使安装块52留有用于与支撑台51相匹配的梯形空间,在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对齐时,两倾斜部分别与两楔形面接触,各个第一限位槽511均与对应于的第二限位槽521配合形成完整的限位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在将安装块52安装于支撑台51上时,楔形面和倾斜部之间具有导向作用,使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更易于相对移动至相互对齐的状态,并且配合卡接口522对支撑台51和安装块52之间具有定位作用,便于使用者进行装配。
参照图3,关于顶盖12和安装架11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顶盖12整体呈圆盘状,顶盖12固定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安装架11的连接柱124。优选地,连接柱124的数量为二,两个连接柱124的位置与两个支撑板6的位置相对应,两连接柱124之间留出供挡片31、连接件33进行容纳和活动的空间。支撑板6固定设置有供连接柱124配合的连接块64,连接块64和连接柱124通过固定件65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65为栓接结构,优选为固定螺丝,连接柱124一面开设有供固定螺丝连接的螺纹孔,固定螺丝穿设于连接块64并螺纹连接于连接柱124。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65也可以为卡接结构或抱紧结构。具体的,连接柱124远离顶盖12的一面固定设置有定位块125,连接块64开设有供定位块125插接的通孔,定位块125对连接块64、连接柱124具有定位作用,阻止连接块64与连接柱124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参照图7,连接柱124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顶盖12的轴向,并垂直于底板5。顶盖12和底板5之间需要能够始终保持有间隔距离,以为壳体1内的结构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此间隔距离由连接柱124和支撑板6之间的配合提供,实际上,支撑板6的宽度和连接柱124的长度方向可以相互弥补。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达到与上述相同的间隔距离,若支撑板6的宽度较短则延长连接柱124的长度,若支撑板6的宽度较短则减少连接柱124的长度,而此间隔距离的具体数值也可根据探头2和阻挡组件3的实际体积来设定。
参照图7和图8,具体的,顶盖12连接的两个连接柱124分为第一连柱124a和第二连柱124b,其中,第一连柱124a接近于支撑轴32设置有主动齿轮部3211或从动齿轮部3221的一端,第一连柱124a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柱124b的宽度,且设置于第一连柱124a的固定件65的数量大于设置于第二连柱124b的固定件65的数量。由于主动齿轮部3211、从动齿轮部3221均需要通过啮合传动进行工作,工作时震动较大,接近于此部位的连接柱124、连接块64逐渐相较于另外的连接柱124、连接块64而言更易于发生松动,因此,通过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提升固定件65提供的固定强度,可以具有针对性地减少顶盖12和安装架11之间发生松动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柱124a通过两个间隔设置有的固定螺丝与对应的连接块64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柱124b通过一个固定螺丝与对应的连接块64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8,关于探头2、顶盖12和安装架11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顶盖12和安装架11之间设置有电路板7,探头2固定于电路板7上。电路板7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连接部71,每一组连接块64和连接柱124之间均留有供连接部71插接的空间,优选地,连接柱124远离顶盖12的一面凹设有让位槽1243,两个连接部71分别容纳于由两个让位槽1243提供的空间中。
参照图8,具体的,两个连接部71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柱124a和第二连柱124b,其中,对应于第一连柱124a的连接部71的宽度大于对应于第二连柱124b的连接部71的宽度,以增大此连接部71、第一连柱124a和对应安装块52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加稳定。第一连柱124a的定位块125设置于让位槽1243的中部,对应于第一连柱124a的连接部71开设有供此定位块125穿设插接的通孔,以使此连接部71被固定于第一连柱124a和对应连接块64之间。对应于第二连柱124b的连接部71开设有供固定螺丝穿设的通孔,此固定螺丝依次穿设于连接块64、连接部71,并与第二连柱124b螺纹连接,以使此连接部71被固定于第二连柱124b和对应连接块64之间。
参照图8,关于探头2的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探头2包括有感应元件21和光透镜22。其中,感应元件21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工作状态时可以接收环境中辐射出的信号(即红外线),光透镜22用于增大感应元件21的信号接收范围(即探测范围)。感应元件21焊接于电路板7上,而光透镜22套设于探头2并固定于电路板7上。光透镜22优选为菲涅尔透镜,光透镜22设置有用于与电路板7配合的镜座,镜座整体呈矩形框体,镜座的四个侧边均固定设置有能够与电路板7卡接配合的卡扣件221。光透镜22通过镜座卡接固定在电路板7上,使光透镜22能够固定于顶盖12和安装架11之间。
参照图10,具体的,连接环121位于顶盖12中部,光透镜22位于电路板7中部,连接环121的位置与光透镜22的位置相对应,且连接环121一端内侧凹设有与光透镜22相匹配的、呈环状分布的弧形凹面1211,当顶盖12、安装架11、电路板7和光透镜22安装固定时,弧形凹面1211抵接于光透镜22的外表面,使顶盖12和光透镜22之间具有作用力,增强整体的稳固性。
参照图9和图10,关于第一电机41的安装结构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底板5设置有能够供第一电机41容置的安装部56和用于配合安装部56对第一电机41进行固定的盖合块57。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整体均呈拱形,且拱形开口相对设置,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之间形成形状与第一电机41的机体相匹配的容置空间,第一电机41的机体安装于容置空间内,且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配合夹紧第一电机41的机体,以使第一电机41固定在底板5上。优选地,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之间的固定连接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使用者对第一电机41进行更换或维修。具体的,安装部5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卡块561,另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管562,连接管562的内侧设置有螺纹;盖合块57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卡接配合于卡块561的挂环571,另一侧设置有锁紧螺丝,锁紧螺丝穿设于盖合块57并与连接管562螺纹连接,实现盖合块57和安装部56之间的安装固定。在安装第一电机41时,可将第一电机41放置于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之间,并使卡块561与挂环571卡接,然后通过锁紧螺丝固定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并使安装部56和盖合块57配合夹紧第一电机41。
参照图3,关于感应模组的制造方法的一种非限定的具体说明,在一较佳示例中,顶盖12整体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安装架11整体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挡片31、连接件33和支撑轴32也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实施例二:参照图10和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阻挡组件3包括一个挡片31,挡片31采用柔性材料,挡片31能够绕支撑轴32的轴线进行折叠变形,挡片31的中部开设有探测窗311。具体的,当挡片31处于打开状态时,挡片31折叠并收纳于壳体1内;当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挡片31整体呈扇形展开,覆盖整个感应口122,并且探测窗311正对感应口12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人体感应器。
参照图12,人体感应器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感应模组,还包括有头部外壳8、主体外壳9和主体底座10。其中,头部外壳8整体呈球状,头部外壳8开设有安装口82,感应模组固定安装于安装口82内。主体外壳9设置有供头部外壳8容纳的容置槽92,头部外壳8转动轴连接于容置槽92内。头部外壳8的转动轴线定义为第一轴线,头部外壳8与主体外壳9能够绕第一轴线发生相对转动。在图示方向中,第一轴线平行于水平面,因此头部外壳8与主体外壳9之间的转动为上下方向的转动。
参照图12,主体外壳9转动连接于主体底座10。主体外壳9的转动轴线定义为第二轴线,主体外壳9与主体底座10能够绕第二轴线发生相对转动,且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具有夹角。在图示方向中,第二轴线垂直于水平面,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因此主体外壳9与主体底座10之间的转动为左右方向的转动。
参照图12,具体的,人体感应器还包括用于驱使头部外壳8转动的第二电机81和用于驱使主体外壳9转动的第三电机91,其中,第二电机81的机体安装于头部外壳8内,第二电机81的输出轴穿设于头部外壳8并与主体外部固定,利用第二电机81的驱动,可带动感应模组发生上下方向的转动。第三电机91的机体固定于主体底座10,第三电机91的输出轴通过传动结构主体外壳9连接,利用第三电机91的驱动,可带动感应模组发生左右方向的转动。利用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转动,感应模组可根据系统控制,对多个方向的位置进行扫描。
本实施例提供的人体感应器,由于其包含前述感应模组的各个模块,因此能够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原理分析可参见前述感应模组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累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人体感应探测方法。
参照图13和图14,人体感应探测方法包括:
S1、判断是否满足状态切换条件,根据判断结果输出状态切换信息。
其中,状态切换条件用于判读当前的人体感应探测系统是否需要切换探测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检测需求。探测模式包括有大视角模式和小视角模式,其中,处于大视角模式时,阻挡组件3处于打开状态,而处于小视角模式时,阻挡组件3处于闭合状态。
状态切换条件的满足条件包括:当前的时间点距离上一次输出状态切换信息的时间点是否达到预设的切换周期。具体的,人体感应探测系统会进行实时计时,每隔一次切换周期,人体感应探测系统会满足状态切换条件并进行探测模式切换。如,当在大视角模式停留的时间达到切换周期后,则从大视角模式切换至小视角模式;当在小视角模式停留的时间达到切换周期后,则从小视角模式切换至大视角模式。
状态切换条件的满足条件包括:是否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主动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是PC端,也可以是任何具有能实现相应功能要求的智能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如果是智能手机或类似智能电子产品,则可通过相应的APP来实现。终端设备与人体感应探测系统远程通信,使用者可通过终端设备向人体感应探测系统发送主动控制信息。
S2、基于状态切换信息,切换探测模式。其中,步骤S2包括:
S21、基于状态切换信息,生成切换驱动信息,并将切换驱动信息发送至驱动组件4。
S22、驱动组件4根据切换驱动信息驱使阻挡组件3发生移动,以切换探测模式。
其中,基于切换驱动信息,驱动组件4驱使阻挡组件3发生移动,使阻挡组件3从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或者,使阻挡组件3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
S3、感应模组基于当前的探测模式,进行人体感应扫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感应探测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在大视角模式时,由于阻挡组件3处于打开状态,感应模组的有效探测范围较大,可提高人体感应的范围和效率,适用于对正在活动的人体的感应检测中。在感应模组需要对静止的人体进行检测时,需要通过感应模组主动发生移动(上下左右等方向的转动)去检测而静止的人体,但是,若在大视角模式进行感应探测,由于感应模组的有效探测范围较大,感应模组的移动会受表面流动的气流以及所探测范围的环境温度差发生误判,比如,菲涅尔透镜探测角度为120°,在此范围中,左侧区域环境温度跟右侧区域环境温度可能不一样,存在温度差,而当感应模组发生转动时,就相当于探测到了温度的变化,从而会误动作输出,误以为有人体存在。因此,在对静止的人体进行感应探测时,需要切换至小视角模式,降低感应模组的有效探测范围,提高静态人体感应的准确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参照图14,人体感应探测系统包括:
切换触发模块101,用于判断是否满足状态切换条件,根据判断结果,向调节控制模块102输出状态切换信息。
调节控制模块102,用于基于状态切换信息,生成切换驱动信息,并将切换驱动信息发送至驱动组件4。
驱动组件4,用于根据切换驱动信息驱使阻挡组件3发生移动,以切换探测模式。
感应模组,用于基于当前的探测模式,进行人体感应扫描。
本实施例提供的人体感应探测系统,由于其各模块本身的功能及彼此之间的逻辑连接,能实现前述实施例的人体感应探测方法的各个步骤,因此能够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原理分析可参见前述方法步骤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累述。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探头(2),设置于所述壳体(1),所述壳体(1)设置有供所述探头(2)接收信号的感应口(122),所述探头具有第一感应区域;
阻挡组件(3),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1),所述阻挡组件(3)能够遮挡所述感应口(122),且所述阻挡组件(3)能够通过移动方式调节所述感应口(122)的遮挡面积,使所述探头具有第二感应区域,所述第二感应区域小于所述第一感应区域;
驱动组件(4),设置于所述壳体(1)并连接于所述阻挡组件(3),所述驱动组件(4)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阻挡组件(3)发生移动,以使所述探头(2)的有效感应范围被动的由所述第一感应区域至所述第二感应区域产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组件(3)包括:
挡片(31),用于遮挡所述感应口(122);
支撑轴(32),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
连接件(33),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挡片(31)、所述支撑轴(32);所述支撑轴(32)能够通过转动方式带动所述连接件(33)摆动,以带动所述挡片(31)围绕所述探头(2)在所述感应口(122)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31)设置有用于提供所述第二感应区域的探测窗(311),所述探测窗(311)贯穿所述挡片(31),当所述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探测窗(311)和所述探头(2)经过一指向所述探头(2)探测方向的基准中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31)的数量至少为二,每一个所述挡片(31)均配置有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轴(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31)的数量为二,所述挡片(31)接近邻近所述挡片(31)的一侧设置有探测凹槽(312);当所述两所述挡片(31)移动至闭合状态时,两所述挡片(31)能够覆盖所述感应口(122),且两所述探测凹槽(312)能够形成供所述探头(2)接收信号的探测窗(3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连接件(33)均设置有磁性件(36),当各个所述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相邻的各个所述磁性件(36)相互吸引,以使各个所述挡片(31)保持于闭合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31)设置有定位凸块(314)和用于配合所述定位凸块(314)的定位凹槽(315);当各个所述挡片(31)处于闭合状态时,任一所述挡片(31)的所述定位凸块(314)能够插接于邻近所述挡片(31)的所述定位凹槽(315)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块(314)的两侧朝远离所述挡片(31)的方向逐渐收窄,所述定位凹槽(315)的形状与所述定位凸块(314)的形状相匹配。
9.一种人体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感应模组,所述人体感应器还包括:
头部外壳(8),用于安装所述感应模组;
主体外壳(9),转动连接于所述头部外壳(8),所述头部外壳(8)与所述主体外壳(9)能够绕第一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主体底座(10),转动连接于所述主体外壳(9),所述主体外壳(9)与所述主体底座(10)够绕第二轴线发生相对转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具有夹角。
10.一种人体感应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感应模组,所述人体感应探测系统还包括:
切换触发模块(101),用于判断是否满足状态切换条件,根据判断结果输出状态切换信息;
调节控制模块(102),用于基于状态切换信息,生成切换驱动信息,并将切换驱动信息发送至所述驱动组件(4),以使所述驱动组件(4)根据切换驱动信息驱使所述阻挡组件(3)发生移动。
CN202210018462.0A 2022-01-07 2022-01-07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Withdrawn CN1146596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8462.0A CN114659643A (zh) 2022-01-07 2022-01-07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11698793.XA CN115993662A (zh) 2022-01-07 2022-12-28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23517350.4U CN218995702U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人体感应器和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11697461.XA CN116256810A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人体感应器和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23516041.5U CN219265504U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感应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8462.0A CN114659643A (zh) 2022-01-07 2022-01-07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643A true CN114659643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2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8462.0A Withdrawn CN114659643A (zh) 2022-01-07 2022-01-07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23517350.4U Active CN218995702U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人体感应器和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23516041.5U Active CN219265504U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感应模组
CN202211697461.XA Pending CN116256810A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人体感应器和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11698793.XA Pending CN115993662A (zh) 2022-01-07 2022-12-28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17350.4U Active CN218995702U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人体感应器和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23516041.5U Active CN219265504U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感应模组
CN202211697461.XA Pending CN116256810A (zh) 2022-01-07 2022-12-28 一种人体感应器和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N202211698793.XA Pending CN115993662A (zh) 2022-01-07 2022-12-28 感应模组、人体感应器及人体感应探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11465964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18454A (zh) * 2022-12-09 2023-02-28 广东浩博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限制区域公共场所的感应节电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18454A (zh) * 2022-12-09 2023-02-28 广东浩博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限制区域公共场所的感应节电控制方法
CN115718454B (zh) * 2022-12-09 2023-07-07 广东浩博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限制区域公共场所的感应节电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6810A (zh) 2023-06-13
CN218995702U (zh) 2023-05-09
CN219265504U (zh) 2023-06-27
CN115993662A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7622B2 (en) Camera assembly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the same
US8050551B2 (en) Covert camera with a fixed lens
US11506348B2 (en) Adjustable spherical motion sensor housing for outdoor security light
US20180241915A1 (en) Panorama stitching camera
KR101651877B1 (ko) 통합형 다방향 무인 감시카메라와 이를 이용한 다목적 무인 감시시스템
EP2476349A1 (en) Display cabinet with photographic and video camera disabling system
CN219265504U (zh) 一种感应模组
EP4065881B1 (en) Modular floodlight system
GB2509833A (en) Moveable led array flaps in camera
EP0799461B1 (en) Infrared motion detector with 180-degree detecting range
CN1716327A (zh) 一种数字双重红外探测装置(dtp)
JP2807368B2 (ja) 受動型赤外線式物体検知装置
CN111637976B (zh) 一种具有自动防护功能的人脸识别体温检测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2322398U (zh) 一种光电感式烟火探测报警器
JP2002367047A (ja) 映像監視機能付きセンサ装置
CN209148148U (zh) 一种防太阳灼伤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组件
KR101899494B1 (ko) 외부에서 감시 위치를 조정할 수 있는 자석 체결 구조를 갖는 카메라 장치
KR101804309B1 (ko) 위치 추적 감시 카메라
CN208380455U (zh) 智能门眼装置
CN210983673U (zh) 感烟探测器的可自动调节云台以及感烟探测器
CN2814539Y (zh) 一种数字双重红外探测装置
CN214471018U (zh) 一种存在式传感器及电器设备控制系统
JP2588954Y2 (ja) 赤外線人体検知装置
US11391454B2 (en) Lighting device
KR20040023322A (ko) 원 거리 화재 탐지 식별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24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