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0185B -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0185B
CN114640185B CN202210361376.XA CN202210361376A CN114640185B CN 114640185 B CN114640185 B CN 114640185B CN 202210361376 A CN202210361376 A CN 202210361376A CN 114640185 B CN114640185 B CN 114640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rod
charger
plate
charg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13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40185A (zh
Inventor
韩小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ishunh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ishunh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ishunh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ishunh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13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40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40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0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40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0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F16M13/02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repositionab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9Overheat or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包括:充电器主体,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一,所述充电器主体的顶部开设有放置腔且放置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台,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内部开设有操作腔以及位于操作腔下方的储气腔。通过设置充电座一、充电座二、定位机构、控制机构、连接机构以及负压机构,通过向上拨动控制机构内的调节块,即可解除负压状态,向下拨动调节块,即可同时完成吸附和角度调节两种功能,无需复杂的操作方式,且该装置结构紧凑,负压以及定位无需电动机械驱动,体积小巧,重量轻,利于外出携带,符合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其原理和变压器相似,通过在发送和接收端各安置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在电力的作用下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并且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特殊的供电方式,它不需要电源线,依靠电磁波传播,然后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最终实现无线充电。
在办公环境中,无线充电器的应用越来越来多,但是现有的无线充电器大多分为卧式和立式的两种,结构单一且稳定性较差,找寻东西时容易勿碰导致智能终端(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或平板)或充电器跌落损坏或位移未进行充电,而且同一台无线充电器只能对一台设备进行充电,没有过热断电断电功能,使用安全性较差,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包括:
充电器主体,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一,所述充电器主体的顶部开设有放置腔且放置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台,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内部开设有操作腔以及位于操作腔下方的储气腔,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储气腔相连通的吸盘,所述储气腔与操作腔之间通过连接腔一和连接腔二相连通,所述操作腔以及连接腔一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
充电器副体,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副体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放置腔内部的充电座二,所述充电座二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二,所述充电座二底部的一端设置有加强块,所述加强块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台顶部活动连接的卡槽,所述充电座二的顶部活动嵌设有吸附块,所述充电座二的内部开设有与吸附块相连通的通气腔,所述通气腔与储气腔通过通气管相连通;
定位机构,用于对翻转后的所述充电座二进行定位,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连接台内部的固定杆以及位于固定杆两侧的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贯穿连接台并延伸至加强块的内部,所述固定杆的表面活动设置有活动套,所述插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块,所述活动套的两侧均设置有与驱动块传动连接的斜块;
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定位机构完成对充电座二的定位,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操作腔内部的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内部活动设置有用于控制单向阀一的拉杆;
连接机构,用于所述定位机构与控制机构之间的传动,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活动设置于操作腔内部的连杆,所述连杆上设置有一端延伸至连接腔二内部的联动杆;
负压机构,用于抽取所述吸盘以及吸附块内部的空气,所述负压机构包括设置于储气腔内部的吸气板,所述吸气板的底部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吸气板的顶部依次设置有与联动杆传动连接的提升座以及延伸至连接腔一内部的出气杆;
过热保护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充电器主体一和充电器主体二内的电路连接并对充电座一内部的温度进行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座一的内部开设有控制腔,所述控制腔的内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线圈一和无线充电线圈二电连接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的底部设置有铝基板,所述充电座一的底部开设有散热槽且散热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通气孔;
所述铝基板的底部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充电座一底部的散热片,所述过热保护装置包括设置于控制腔内部并与控制板电连接的控制器以及设置于控制器一侧的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座一的顶部设置有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灯环,所述放置腔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操作腔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腔一相连通的通气槽,所述单向阀一设置于通气槽一的内部,所述单向阀一的阀板与拉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槽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插槽,所述插杆远离驱动块的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的内部,所述连接台的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
所述固定槽的内部通过弹簧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的表面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的内部,所述固定槽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滚珠位移的定位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放置腔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储气腔与收纳腔之间通过连接腔三相连通,所述通气管远离充电座二的一端延伸至收纳腔的内部并与连接腔三相连通,所述通气管的表面设置有一端与收纳腔内壁一侧固定连接的弹力绳。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座二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安装槽,所述吸附块通过压簧一活动嵌设于安装槽的内部,所述安装槽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通气腔相连通的周转槽,用于收纳下降状态中的所述吸附块,所述吸附块与周转槽之间通过软管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杆位于连接台内部的一端向下折弯且折弯处与连接台内壁的一侧之间设置有压簧二,所述活动套的顶部设置有拉簧一,所述驱动块的内部设置有驱动孔,所述斜块的一端延伸至驱动孔的内部,所述活动套的底部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杆顶部滑动连接的滚轮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有固定设置于操作腔内部的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的表面与调节板的内部活动套接,所述稳定杆上活动套接有位于调节板底部的拉簧二,所述调节块的表面套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表面与操作腔的内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板的一端设置有滚轮二,所述连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三,其中一个所述滚轮三的表面与调节板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有固定设置于操作腔内壁顶部的固定筒,所述拉杆的顶端延伸至固定筒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气腔的内部还设置有与连接腔一相连通的凸台,所述出气杆远离吸气板的一端延伸至凸台的内部并设置有出气板,所述出气板的一侧设置有表面与凸台内部固定连接的防护垫一;
所述联动杆远离连杆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底部设置有提升板,所述提升板的内部与提升座的内部活动套接,所述提升座呈T形设置,所述吸气板的顶部设置有一端与储气腔内壁顶部相抵触的拉簧三,所述吸气板的顶部设置有表面与储气腔内部固定连接的防护垫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通过设置充电座一、充电座二、定位机构、控制机构、连接机构以及负压机构,通过向上拨动控制机构内的调节块,即可解除负压状态,向下拨动调节块,即可同时完成吸附和角度调节两种功能,无需复杂的操作方式,且该装置结构紧凑,负压以及定位无需电动机械驱动,体积小巧,重量轻,利于外出携带,符合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该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通过设置充电座一、充电座二、定位机构、控制机构、连接机构以及负压机构,通过控制机构控制负压机构,使得吸附块对智能终端吸附的同时吸盘与桌面吸附,有效保证了该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在吸附状态下可再次通过控制机构控制定位机构对充电座一进行角度调节,不会影响吸附效果,操作更加方便。
3、该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通过设置充电座一、充电座二以及过热保护装置,该装置可同时对两台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有效保证了该装置的便携性,同时还设置有过热保护装置,产生高热时及时断开电源,避免了出现烧毁的情况,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的活动套结构侧剖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座一倾斜状态示意图。
图中:1、充电器主体;11、充电座一;101、灯环;12、无线充电线圈一;13、放置腔;131、密封圈;14、操作腔;141、通气槽;142、单向阀一;15、储气腔;151、连接腔一;1511、单向阀二;152、连接腔二;153、连接腔三;154、凸台;16、连接台;161、固定槽;162、滚珠;163、弹簧;164、定位板;17、吸盘;18、收纳腔;19、控制腔;191、控制板;192、铝基板;193、散热片;2、充电器副体;21、充电座二;22、无线充电线圈二;23、加强块;231、卡槽;232、插槽;24、安装槽;25、吸附块;26、压簧一;27、周转槽;28、通气腔;29、通气管;291、弹力绳;3、定位机构;31、固定杆;32、插杆;321、压簧二;33、活动套;331、拉簧一;34、驱动块;35、斜块;36、压板;361、滚轮一;4、控制机构;41、调节块;42、调节板;421、滚轮二;43、稳定杆;44、拉簧二;45、密封垫;46、拉杆;47、固定筒;5、连接机构;51、连杆;52、联动杆;53、连接架;54、提升板;6、负压机构;61、吸气板;62、密封板;63、提升座;64、拉簧三;65、出气杆;66、出气板;67、防护垫一;68、防护垫二;7、过热保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包括:
充电器主体1,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一12,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放置腔13且放置腔13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台16,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操作腔14以及位于操作腔14下方的储气腔15,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储气腔15相连通的吸盘17,所述储气腔15与操作腔14之间通过连接腔一151和连接腔二152相连通,所述操作腔14以及连接腔一15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单向阀一142和单向阀二1511。
充电器副体2,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副体2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放置腔13内部的充电座二21,所述充电座二21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二22,所述充电座二21底部的一端设置有加强块23,所述加强块23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台16顶部活动连接的卡槽231,所述充电座二21的顶部活动嵌设有吸附块25,所述充电座二21的内部开设有与吸附块25相连通的通气腔28,所述通气腔28与储气腔15通过通气管29相连通。
定位机构3,用于对翻转后的所述充电座二21进行定位,所述定位机构3包括设置于连接台16内部的固定杆31以及位于固定杆31两侧的插杆32,所述插杆32的一端贯穿连接台16并延伸至加强块23的内部,所述固定杆31的表面活动设置有活动套33,所述插杆32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块34,所述活动套33的两侧均设置有与驱动块34传动连接的斜块35。
控制机构4,用于控制所述定位机构3完成对充电座二21的定位,所述控制机构4包括设置于操作腔14内部的调节块41,所述调节块41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板42,所述调节板42的内部活动设置有用于控制单向阀一142的拉杆46,参阅图3,单向阀一142和单向阀二1511均由一种弹性件带动阀板组成,使得空气只能通过连接腔一151排出至充电座一11的外部,由于拉杆46控制单向阀一142的阀板,使得原本只能通过该连接腔一151向通气槽141的内部排气的单向阀一142,受到拉杆46的拉动,使得通气槽141和连接腔一151相连通,使得空气逆流至连接腔一151的内部,从而解除出气杆65、吸气板61、吸附块25以及吸盘17的负压吸引状态,即可将智能终端或充电座一11进行移动。
连接机构5,用于所述定位机构3与控制机构4之间的传动,所述连接机构5包括活动设置于操作腔14内部的连杆51,所述连杆51上设置有一端延伸至连接腔二152内部的联动杆52。
负压机构6,用于抽取所述吸盘17以及吸附块25内部的空气,所述负压机构6包括设置于储气腔15内部的吸气板61,所述吸气板61的底部设置有密封板62,所述吸气板61的顶部依次设置有与联动杆52传动连接的提升座63以及延伸至连接腔一151内部的出气杆65。
过热保护装置7,用于控制所述充电器主体1一和充电器主体1二内的电路连接并对充电座一11内部的温度进行检测。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座一11的内部开设有控制腔19,所述控制腔19的内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电连接的控制板191,所述控制板191的底部设置有铝基板192,所述充电座一11的底部开设有散热槽且散热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通气孔,所述铝基板192的底部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充电座一11底部的散热片193,所述过热保护装置7包括设置于控制腔19内部并与控制板191电连接的控制器以及设置于控制器一侧的温度传感器,通过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使得该装置可同时对两台智能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参阅图8,需要同时对两台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时,需要将充电座二21翻转,才能将第二台智能终端放置在放置腔13的内部充电,仅对一台充电设备充电时且没有调节充电座二21角度的需求时,可直接放置在充电座二21上进行充电,当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长时间使用时,会使得控制板191严重发热,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控制腔19内部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通过控制器断开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的电源,同时启动灯环101进行闪烁提醒,避免了出现控制板191烧毁的情况出现,使用更加安全,铝基板192的设置,可将控制板191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片193,散热槽配合通气孔,使得空气在散热槽内流通时将散热片193上的热量快速带走,减少控制板191产生高热情况的发生,保证了该装置的使用性能。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座一11的顶部设置有与控制板191电连接的灯环101,所述放置腔13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131,所述操作腔14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腔一151相连通的通气槽141,所述单向阀一142设置于通气槽141一的内部,所述单向阀一142的阀板与拉杆46的底部固定连接,密封圈131设置,对充电座二21外部与放置腔13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保证了该装置的整体性和外观性,通气槽141的设置,方便了将连接腔一151内部的空气排入操作腔14的内部,在通过连接台16与插杆32的间隙排出,参阅图3,拉杆46呈十字形设置,上下推动调节块41时,调节块41带动拉杆46提升阀板,即可使得单向阀一142强行开启,使得操作腔14内部的空气持续进入连接腔一151的内部,从而解除负压状态,灯环101可以在充电时显示不同灯效,保证了该装置的观赏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卡槽23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插槽232,所述插杆32远离驱动块34的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232的内部,所述连接台16的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161,所述固定槽161的内部通过弹簧163设置有滚珠162,所述滚珠162的表面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232的内部,所述固定槽16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滚珠162位移的定位板164,插槽232的设置,配合插杆32即可对加强块23和充电座二21进行定位,加强块23可采用金属材质,目的是保证其与连接台16的连接强度,保证了对智能终端的支撑稳定性,滚珠162配合定位板164,当插杆32收缩脱离插槽232的内部时,用户转动充电座二21即可进行角度调节,为了识别插槽232是否于插杆32相对,插槽232随着加强块23转动时会不断压缩弹簧163抵触插槽232,发出哒哒的声音,用于调节至合适角度后且听到哒哒声音,即可松开调节块41,使得插杆32顺利插入插槽232的内部,使用更加方便。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放置腔13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收纳腔18,所述储气腔15与收纳腔18之间通过连接腔三153相连通,所述通气管29远离充电座二21的一端延伸至收纳腔18的内部并与连接腔三153相连通,所述通气管29的表面设置有一端与收纳腔18内壁一侧固定连接的弹力绳291,收纳腔18,可对通气管29进行收纳,避免了充电座二21收纳在放置腔13的内部时出现挤压通气管29的情况,弹力绳291可持续拉动通气管29,使得通气管29顺利收纳至收纳腔18的内部。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座二21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安装槽24,所述吸附块25通过压簧一26活动嵌设于安装槽24的内部,所述安装槽24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通气腔28相连通的周转槽27,用于收纳下降状态中的所述吸附块25,所述吸附块25与周转槽27之间通过软管相连通,吸附块25受到压簧一26的弹力悬浮在充电座二21上,这种设计方式,目的是应对一些摄像头凸起的智能终端,无法平整的放置在充电座二21上,通过吸附块25依然可以与智能终端吸附,吸附块25受到智能终端的压力时压缩压簧一26向安装槽24的内部移动,同时使得智能终端贴合在充电座二21上,周转槽27用于收纳软管。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插杆32位于连接台16内部的一端向下折弯且折弯处与连接台16内壁的一侧之间设置有压簧二321,所述活动套33的顶部设置有拉簧一331,所述驱动块34的内部设置有驱动孔,所述斜块35的一端延伸至驱动孔的内部,所述活动套33的底部设置有压板36,所述压板36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杆51顶部滑动连接的滚轮一361,参阅图6以及图7,连杆51抵触压板36时,压板36带动活动套33上升压缩拉簧一331,同时斜块35抵触驱动孔,驱动孔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导向轮,减少与斜块35斜面的摩擦力,随着斜块35的上升抵触,使得驱动孔带动驱动块34拉伸压簧二321,同时使得插杆32从插槽232的内部脱离,当连杆51脱离对压板36的抵触时,拉簧一331回弹带动活动套33和斜块35自动下降,同时驱动块34受到压簧二321的拉动复位。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机构4还包括有固定设置于操作腔14内部的稳定杆43,所述稳定杆43的表面与调节板42的内部活动套33接,所述稳定杆43上活动套33接有位于调节板42底部的拉簧二44,所述调节块41的表面套设有密封垫45,所述密封垫45的表面与操作腔14的内部固定连接,密封垫45采用橡胶制成,对操作腔14的一端开口进行密封,同时不会影响调节块41的活动,参阅图3,需要控制插杆32时,通过调节块41按压调节板42,调节块41上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方便了用户手持,调节板42下压抵触连杆51,连杆51采用杠杆原理,连杆51的另一端则顶起压板36,调节板42下降时压缩拉簧二44,拉簧二44的设置,使得松开调节块41时,调节块41自动复位。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板42的一端设置有滚轮二421,所述连杆51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三,其中一个所述滚轮三的表面与调节板42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控制机构4还包括有固定设置于操作腔14内壁顶部的固定筒47,所述拉杆46的顶端延伸至固定筒47的内部,参阅图3,滚轮二421的设置,有效降低了调节板42与连杆51之间的摩擦力,连杆51两端的滚轮三则与滚轮一361和滚轮二421互换使用,使得连杆51两端与压板36以及调节板42之间始终通过滚轮一361、滚轮二421以及滚轮三抵触,有效降低了三者之间的摩擦力,使用更加灵活,固定筒47的设置,配合调节板42,进一步保证了拉杆46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储气腔15的内部还设置有与连接腔一151相连通的凸台154,所述出气杆65远离吸气板61的一端延伸至凸台154的内部并设置有出气板66,所述出气板66的一侧设置有表面与凸台154内部固定连接的防护垫一67,所述联动杆52远离连杆51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架53,所述连接架53的底部设置有提升板54,所述提升板54的内部与提升座63的内部活动套33接,所述提升座63呈T形设置,所述提升板54的内孔直径大于提升座63底部的直径,所述吸气板61的顶部设置有一端与储气腔15内壁顶部相抵触的拉簧三64,所述吸气板61的顶部设置有表面与储气腔15内部固定连接的防护垫二68,凸台154的设置,保证了出气杆65的稳定性,参阅图5,防护垫一67和防护垫二68均采用橡胶制成,对密封板62和出气板66进一步密封,密封板62以及出气板66均由加厚橡胶制成,当连杆51抵触压板36时,同时连杆51提升连接架53,连接架53带动提升板54提起提升座63,同时提升座63通过吸气板61举升出气杆65,出气杆65则带动出气板66将连接腔一151内部的空气通过单向阀一142和单向阀二1511排出,出气板66和出气杆65受到负压吸引,使得上升后的提升座63和吸气板61保持定位,同时松开调节块41,由于提升板54的内孔直径大于提升座63底部的直径,使得连接架53和提升板54依然可以自动下降,不会影响对充电座二21角度调节功能的使用。
在使用时,通过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使得该装置可同时对两台智能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参阅图8,需要同时对两台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时,需要将充电座二21翻转,才能将第二台智能终端放置在放置腔13的内部充电,仅对一台充电设备充电时且没有调节充电座二21角度的需求时,可直接放置在充电座二21上进行充电,当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长时间使用时,会使得控制板191严重发热,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控制腔19内部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通过控制器断开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的电源,同时启动灯环101进行闪烁提醒,避免了出现控制板191烧毁的情况出现,等到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正常后才能使用,使用充电座二21充电且无需调节角度时,直接将智能终端放置在充电座二21上即可,需要吸附时,向下拨动调节块41,调节块41通过调节板42抵触连杆51,连杆51抵触压板36时,同时提升连接架53,连接架53带动提升板54提起提升座63,同时提升座63通过吸气板61举升出气杆65,出气杆65则带动出气板66将连接腔一151内部的空气通过单向阀一142和单向阀二1511排出,出气板66和出气杆65受到负压吸引,使得上升后的提升座63和吸气板61保持定位,同时可以使得吸盘17与桌面吸附、吸附块25与智能终端吸附,受到晃动不会轻易掉落,此时需要使用充电座一11进行充电且同时需要对充电座二21的角度进行调节时,再次向下拨动调节块41,调节板42抵触连杆51,使得连杆51的另一端抵触压板36上升,压板36带动活动套33上升压缩拉簧一331,同时斜块35抵触驱动孔,驱动孔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导向轮,减少与斜块35斜面的摩擦力,随着斜块35的上升抵触,使得驱动孔带动驱动块34拉伸压簧二321,同时使得插杆32从插槽232的内部脱离,即可翻转充电座一11,使得放置腔13漏出足够放置第二台智能终端的空间,插槽232随着加强块23转动时会不断压缩弹簧163抵触插槽232,发出哒哒的声音,用于调节至合适角度后且听到哒哒声音,即可松开调节块41,驱动块34受到压簧二321的拉动复位,使得插杆32顺利插入插槽232的内部,完成定位,用户需要解除负压状态时,向上拨动调节块41提升拉杆46,台与插杆32的间隙排出,参阅图3,拉杆46呈十字形设置,上下推动调节块41时,调节块41带动拉杆46提升阀板,即可使得单向阀一142强行开启,使得操作腔14内部的空气持续进入连接腔一151的内部,从而解除负压状态,即可取下充电座一11上的智能终端和对充电座二21进行移动,通过上述完成对该装置的操作。
综上所述,该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通过设置充电座一11、充电座二21以及过热保护装置7,该装置可同时对两台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有效保证了该装置的便携性,同时还设置有过热保护装置7,产生高热时及时断开电源,避免了出现烧毁的情况,使用更加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器主体(1),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一(12),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放置腔(13)且放置腔(13)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台(16),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操作腔(14)以及位于操作腔(14)下方的储气腔(15),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储气腔(15)相连通的吸盘(17),所述储气腔(15)与操作腔(14)之间通过连接腔一(151)和连接腔二(152)相连通,所述操作腔(14)以及连接腔一(15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单向阀一(142)和单向阀二(1511);
充电器副体(2),用于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副体(2)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放置腔(13)内部的充电座二(21),所述充电座二(21)的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二(22),所述充电座二(21)底部的一端设置有加强块(23),所述加强块(23)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台(16)顶部活动连接的卡槽(231),所述充电座二(21)的顶部活动嵌设有吸附块(25),所述充电座二(21)的内部开设有与吸附块(25)相连通的通气腔(28),所述通气腔(28)与储气腔(15)通过通气管(29)相连通;
定位机构(3),用于对翻转后的所述充电座二(21)进行定位,所述定位机构(3)包括设置于连接台(16)内部的固定杆(31)以及位于固定杆(31)两侧的插杆(32),所述插杆(32)的一端贯穿连接台(16)并延伸至加强块(23)的内部,所述固定杆(31)的表面活动设置有活动套(33),所述插杆(32)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块(34),所述活动套(33)的两侧均设置有与驱动块(34)传动连接的斜块(35);
控制机构(4),用于控制所述定位机构(3)完成对充电座二(21)的定位,所述控制机构(4)包括设置于操作腔(14)内部的调节块(41),所述调节块(41)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板(42),所述调节板(42)的内部活动设置有用于控制单向阀一(142)的拉杆(46);
连接机构(5),用于所述定位机构(3)与控制机构(4)之间的传动,所述连接机构(5)包括活动设置于操作腔(14)内部的连杆(51),所述连杆(51)上设置有一端延伸至连接腔二(152)内部的联动杆(52);
负压机构(6),用于抽取所述吸盘(17)以及吸附块(25)内部的空气,所述负压机构(6)包括设置于储气腔(15)内部的吸气板(61),所述吸气板(61)的底部设置有密封板(62),所述吸气板(61)的顶部依次设置有与联动杆(52)传动连接的提升座(63)以及延伸至连接腔一(151)内部的出气杆(65);
过热保护装置(7),用于控制所述充电器主体(1)一和充电器主体(1)二内的电路连接并对充电座一(11)内部的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充电座一(11)的内部开设有控制腔(19),所述控制腔(19)的内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线圈一(12)和无线充电线圈二(22)电连接的控制板(191),所述控制板(191)的底部设置有铝基板(192),所述充电座一(11)的底部开设有散热槽且散热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通气孔;
所述铝基板(192)的底部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充电座一(11)底部的散热片(193),所述过热保护装置(7)包括设置于控制腔(19)内部并与控制板(191)电连接的控制器以及设置于控制器一侧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充电座一(11)的顶部设置有与控制板(191)电连接的灯环(101),所述放置腔(13)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131),所述操作腔(14)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腔一(151)相连通的通气槽(141),所述单向阀一(142)设置于通气槽(141)一的内部,所述单向阀一(142)的阀板与拉杆(46)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卡槽(23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插槽(232),所述插杆(32)远离驱动块(34)的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232)的内部,所述连接台(16)的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161);
所述固定槽(161)的内部通过弹簧(163)设置有滚珠(162),所述滚珠(162)的表面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232)的内部,所述固定槽(16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滚珠(162)位移的定位板(1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腔(13)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收纳腔(18),所述储气腔(15)与收纳腔(18)之间通过连接腔三(153)相连通,所述通气管(29)远离充电座二(21)的一端延伸至收纳腔(18)的内部并与连接腔三(153)相连通,所述通气管(29)的表面设置有一端与收纳腔(18)内壁一侧固定连接的弹力绳(2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二(21)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安装槽(24),所述吸附块(25)通过压簧一(26)活动嵌设于安装槽(24)的内部,所述安装槽(24)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通气腔(28)相连通的周转槽(27),用于收纳下降状态中的所述吸附块(25),所述吸附块(25)与周转槽(27)之间通过软管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32)位于连接台(16)内部的一端向下折弯且折弯处与连接台(16)内壁的一侧之间设置有压簧二(321),所述活动套(33)的顶部设置有拉簧一(331),所述驱动块(34)的内部设置有驱动孔,所述斜块(35)的一端延伸至驱动孔的内部,所述活动套(33)的底部设置有压板(36),所述压板(36)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杆(51)顶部滑动连接的滚轮一(36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4)还包括有固定设置于操作腔(14)内部的稳定杆(43),所述稳定杆(43)的表面与调节板(42)的内部活动套(33)接,所述稳定杆(43)上活动套(33)接有位于调节板(42)底部的拉簧二(44),所述调节块(41)的表面套设有密封垫(45),所述密封垫(45)的表面与操作腔(14)的内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板(42)的一端设置有滚轮二(421),所述连杆(51)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三,其中一个所述滚轮三的表面与调节板(42)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控制机构(4)还包括有固定设置于操作腔(14)内壁顶部的固定筒(47),所述拉杆(46)的顶端延伸至固定筒(47)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腔(15)的内部还设置有与连接腔一(151)相连通的凸台(154),所述出气杆(65)远离吸气板(61)的一端延伸至凸台(154)的内部并设置有出气板(66),所述出气板(66)的一侧设置有表面与凸台(154)内部固定连接的防护垫一(67);
所述联动杆(52)远离连杆(51)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架(53),所述连接架(53)的底部设置有提升板(54),所述提升板(54)的内部与提升座(63)的内部活动套(33)接,所述提升座(63)呈T形设置,所述吸气板(61)的顶部设置有一端与储气腔(15)内壁顶部相抵触的拉簧三(64),所述吸气板(61)的顶部设置有表面与储气腔(15)内部固定连接的防护垫二(68)。
CN202210361376.XA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Active CN114640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1376.XA CN114640185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1376.XA CN114640185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0185A CN114640185A (zh) 2022-06-17
CN114640185B true CN114640185B (zh) 2024-04-23

Family

ID=81952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1376.XA Active CN114640185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4018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03704A (ko) * 2013-09-10 2013-09-24 주식회사 스파콘 과열 보호기능을 구비한 무접점 전력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0327111U (zh) * 2019-10-10 2020-04-14 深圳市一米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固定功能的无线充电座
CN111049240A (zh) * 2020-01-16 2020-04-21 东营奇好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过热保护装置
CN111682624A (zh) * 2020-07-02 2020-09-18 新昌次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防护的电子产品充电座
CN112311100A (zh) * 2020-10-15 2021-02-02 陈小刚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2350446A (zh) * 2020-10-30 2021-02-09 深圳市威尔丽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CN112350447A (zh) * 2020-10-30 2021-02-09 深圳市威尔丽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过充保护装置的手机无线充电器
CN112636407A (zh) * 2020-11-27 2021-04-09 安徽橡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便携式多用途防震散热移动电源
CN113067392A (zh) * 2021-05-11 2021-07-02 南京西普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mos管导通电阻作为充电器过热保护装置及方法
CN113949128A (zh) * 2021-10-19 2022-01-18 江西百盈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安全型充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36634B1 (ko) * 2006-10-24 2008-06-10 주식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 데이타 통신과 전력 전송이 가능한 무접점 충전장치,충전용 배터리팩 및 무접점 충전장치를 이용한 휴대용단말기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03704A (ko) * 2013-09-10 2013-09-24 주식회사 스파콘 과열 보호기능을 구비한 무접점 전력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0327111U (zh) * 2019-10-10 2020-04-14 深圳市一米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固定功能的无线充电座
CN111049240A (zh) * 2020-01-16 2020-04-21 东营奇好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过热保护装置
CN111682624A (zh) * 2020-07-02 2020-09-18 新昌次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防护的电子产品充电座
CN112311100A (zh) * 2020-10-15 2021-02-02 陈小刚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2350446A (zh) * 2020-10-30 2021-02-09 深圳市威尔丽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CN112350447A (zh) * 2020-10-30 2021-02-09 深圳市威尔丽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过充保护装置的手机无线充电器
CN112636407A (zh) * 2020-11-27 2021-04-09 安徽橡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便携式多用途防震散热移动电源
CN113067392A (zh) * 2021-05-11 2021-07-02 南京西普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mos管导通电阻作为充电器过热保护装置及方法
CN113949128A (zh) * 2021-10-19 2022-01-18 江西百盈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安全型充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0185A (zh) 2022-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83052U (zh) 多功能插座
CN114640185B (zh)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便携式手机无线充电器
CN206712940U (zh) 一种生物实验多媒体摄录装置
EP1801177A1 (en) Portable bonding device and bonding method
CN111469689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12751838U (zh)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用软板
CN211405559U (zh) 一种具有防污功能的充电器
CN108151123B (zh) 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站台
CN208522508U (zh) 无线充电器
CN106058954A (zh) 新型无线充电装置
CN113949121A (zh) 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承载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CN220397631U (zh) 一种语音取暖器
CN21771945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温控器底座面板
CN215112853U (zh) 一种防倾倒的立式电暖器
CN216162439U (zh) 一种带有语音识别控制功能的智能无线电感充电器
CN205029968U (zh) 真空快压机
CN218122597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用带有防护结构的风扇底座
CN216644927U (zh) 一种带电源接头保护装置的电炉
CN220692865U (zh)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CN218606055U (zh) 一种带有温度感应的加热垫
CN210567696U (zh) 一种家用电器用多功能台灯
CN109084228A (zh) 一种新型现代化生活的节能性led灯设备
CN219535011U (zh) 一种采用嵌入式固定结构的充电枪端子
CN212751906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9247542U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