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1776B -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1776B
CN114631776B CN202210536617.XA CN202210536617A CN114631776B CN 114631776 B CN114631776 B CN 114631776B CN 202210536617 A CN202210536617 A CN 202210536617A CN 114631776 B CN114631776 B CN 1146317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sion
user
value
fatigue
vis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66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31776A (zh
Inventor
周波
段炼
苗瑞
陈永刚
莫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qing Zhiyu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Q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QV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Q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3661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317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31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1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31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1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2Subjective types, i.e. testing apparatus requiring the active assistance of the patient
    • A61B3/028Subjective types, i.e. testing apparatus requiring the active assistance of the patient for testing visual acuity; for determination of refraction, e.g. phoropters
    • A61B3/032Devices for presenting test symbols or characters, e.g. test chart proj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16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61B3/0041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display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16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61B3/0041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display arrangements
    • A61B3/0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display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步骤a2、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步骤a3、若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间的距离调节为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步骤a5、若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将t加1并返回步骤a1;步骤a6、若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步骤a7、输出视力检测结果。

Description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视力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由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用眼过度出现假性近视。假性近视主要存在于青少年儿童的发育时期,如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导致不可逆的真性近视。
目前,针对假性近视主要依靠通过定期体检或者是人体自我感觉视力不良时去医院检查的方式来发现,医院主要通过散瞳验光来检查是否为假性近视。
然而,散瞳验光的检查手段专业性较高,用户只能去专业检测机构去检测,给假性近视的检测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假性近视的检测存在不便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装置,包括:包括壳体、第一凸透镜、第二凸透镜和显示屏;所述第一凸透镜和所述第二凸透镜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观察窗,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观察窗和所述显示屏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二凸透镜位于所述第一凸透镜和所述观察窗之间,所述第二凸透镜可相对于所述壳体滑动,以调节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依次经所述第一凸透镜和所述第二凸透镜传出所述观察窗的角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视力检测方法,其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视力检测装置进行视力检测,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步骤a2、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步骤a3、若所述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所述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步骤a4、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步骤a5、若所述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所述t加1,并返回步骤a1;步骤a6、若所述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所述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步骤a7、输出所述视力检测结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设备,包括:获取模块、测试模块、调节模块、控制模块、确定模块和输出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所述测试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2: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所述调节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3:若所述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所述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4: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5:若所述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所述t加1,并返回步骤a1;和,步骤a6:若所述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所述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7:输出所述视力检测结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执行如下步骤: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步骤a2、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步骤a3、若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步骤a5、若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t加1,并返回步骤a1;步骤a6、若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步骤a7、输出视力检测结果。从而能够方便用户随时测量视力,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且通过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还能够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并且根据视力恢复训练前、后用户的视力值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用户是否为假性近视。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眼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眼球成像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视原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透镜的角度调节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透镜的角度调节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致使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视物模糊不清。利用药物、针灸、埋耳针及理疗仪器,或通过患者自身强化眼肌锻炼都可放松肌肉,缓解疲劳,使视力恢复到正常状态。假性近视若不及时缓解,就会导致眼轴变大而成为真性近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使它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眼球成像原理图。如图2所示,当用眼过度致使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时,睫状肌和晶状体就无法准确地将图像聚焦于视网膜上时,出现焦点靠前导致画面模糊的情况。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视原理图。如图3所示,利用凹透镜的光线发散原理,改变光线的方向,配合晶状体将图像焦点重新定位到视网膜上,获取到清晰图像。
针对目前采用的定期体检和自我评估的方式测试假性近视存在不便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便携、简单易操作的视力测试装置,能够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用户的视力值;之后,可以判断测试得到的视力值是否低于标准视力值,若低于标准视力值,则通过视力检测装置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并且再次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以及根据视力恢复训练前、后测试的视力值,确定用户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的视力测试结果,以及将视力测试结果反馈给用户,以便用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视力检测装置,包括:壳体401、第一凸透镜402、第二凸透镜403和显示屏404。
第一凸透镜402和第二凸透镜403位于壳体401内,壳体401上设置有观察窗405,显示屏404位于壳体401上,观察窗405和显示屏404分别位于壳体401相对的两个侧面。
第二凸透镜403 位于第一凸透镜402 和观察窗405之间,第二凸透镜403可相对于壳体401滑动,以调节显示屏404发出的光依次经第一凸透镜402和第二凸透镜403传出观察窗405的角度。其中,显示屏404发出的光依次经第一凸透镜402和第二凸透镜403传出观察窗405的角度可以参考图3中∠AOB。
该设备还包括控制电路406和滑动组件407,滑动组件407与控制电路406电连接,第二凸透镜403通过滑动组件407与壳体401滑动连接,控制电路406通过滑动组件407控制第二凸透镜403相对于壳体401滑动。
其中,第一凸透镜402的光轴、第二凸透镜403的光轴与观察窗405的中心线重合。
可选的,显示屏404可以是背光墨水屏。
可选的,壳体401内还可以设置电源407,用于为控制电路406和显示屏404供电。
可选的,滑动组件407可以是数控滑台。数控滑台包括导轨和滑台;导轨固定在壳体401的顶面上,滑台与第二凸透镜403连接,滑台可沿导轨的轨道滑动,并带动第二凸透镜403沿导轨的轨道滑动。
可选的,第一凸透镜4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固定连接,第一凸透镜4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在的直线与第一凸透镜402的光轴垂直。第一凸透镜4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一凸透镜402的相对的两端。
可选的,观察窗405还可以安装一目镜,用于观察显示屏上的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装置,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第一凸透镜和第二凸透镜,并在壳体上设置观察窗和显示屏,观察窗和显示屏分别位于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第二凸透镜位于第一凸透镜和观察窗之间,第二凸透镜可相对于壳体滑动,以调节显示屏发出的光依次经第一凸透镜和第二凸透镜传出观察窗的角度。通过两个凸透镜改变显示屏发出的光依次经第一凸透镜和第二凸透镜传出观察窗的角度,从而实现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以及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确定用户是否为假性近视。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种便携、简单易操作的视力检测装置,使用户不用去医院即可进行视力检测,随时了解自身的视力情况。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壳体401上还设置有第一按钮408和第二按钮409;第一按钮408,与显示屏电连接,用于对用户提供显示屏上显示的菜单项的选择功能;第二按钮409,与显示屏电连接,用于为用户提供根据显示屏上显示的视力表测试符号输入该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的功能。
可选的,壳体401上还设置有第三按钮410,与显示屏电连接,用于控制显示屏通电或断电。
其中,第三按钮410为电源键,第一按钮408为菜单按钮,第二按钮409为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的输入按钮。
当用户按压第三按钮,显示屏404内部的处理器会检测到第三按钮的按压信号,控制显示屏404的屏幕显示菜单页,菜单页包括多个视力疲劳度的选项,用户通过观察窗可以看到多个视力疲劳度的选项,且用户可以通过重复按压第一按钮,在多个视力疲劳度的选项之间选中将输入的视力疲劳度,作为用户本次测试的视力疲劳度。
同时,显示屏404还显示有单眼测试的选项,当用户通过第一按钮选中单眼测试的选项时,则控制电路会通过滑动组件控制第二凸透镜相对于壳体滑动,以将第二凸透镜调节至第一位置,当第二凸透镜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且第二凸透镜的入射光线的角度为0,即显示屏发出的光经第一凸透镜、第二凸透镜平行地进入用户的眼睛。
另外,显示屏上也会随机显示视力表测试符号,例如“E”符号。以视力表测试符号是“E”符号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第二按钮输入“E”的缺口方向,显示屏内部的处理器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与当前显示的符号的缺口方向进行比对,以确认用户输入的“E”符号的缺口方向是否正确。当上述过程重复预设次数,例如20次,且用户输入的“E”符号的缺口方向的正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比例,例如90%时,则降低在显示屏上显示的符号“E”的大小,并继续判断用户输入的符号“E”的缺口方向的正确率,直至用户输入的“E”符号的缺口方向的正确率小于预设比例时,将上一次测试的“E”符号的大小对应的视力值确定为用户的当前视力值。
进一步地,显示屏内部的处理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当前视力值判断用户的视力情况。示例性地,当根据用户的当前视力值判断用户的当前视力值小于标准视力值,例如5.0时,可以通过视力检测装置模拟云雾法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
若视力恢复训练后用户的视力值有所提高,则确定该用户为假性近视;若视力恢复训练后用户的视力值未发生变化或变化不大,则确定该用户为真性近视。此时,可以输出真性近视的提示信息,以提示该用户需要就医。
基于上述的视力检测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视力检测方法。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视力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
本实施例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显示屏内部的处理器,也可以是视力检测装置内部单独设置的处理器。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包括:控制显示屏显示多个视力疲劳度的选项;接收用户通过第一按钮输入的视力疲劳度。
当用户想要使用视力检测装置进行视力测试,可以通过按压第三按钮使视力检测装置开机。当视力检测装置开机时,显示屏上首先显示菜单页,菜单页包括多个视力疲劳度的选项,以供用户选择符合自己当前视力情况的疲劳度。其中,视力疲劳度记为Z,取值范围为0至1之间的数值,代表用户此时的眼睛疲劳度。例如,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0至0.25,0.26至0.5,0.5至0.75和0.75至1该四个视力疲劳度选项,其分别代表不疲劳、一般疲劳、较为疲劳和很疲劳等四种疲劳程度。当用户在早晨起床时感觉视力较好,则可以选择视力疲劳度为不疲劳,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选择视力疲劳度为一般疲劳。
可选的,当用户输入视力疲劳度之后,可以间隔预设时间后自动进入单眼测试环节,也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单眼测试的选项,用户通过第一按钮选中单眼测试的选项,再进入单眼测试环节,以测试单眼视力值。
步骤a2、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
可选的,可以控制显示屏显示视力表测试符号,例如“E”符号,并且由用户通过第二按钮输入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将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与当前显示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正确时,可以控制显示屏显示相较于当前显示的视力表测试符号更大或更小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如此反复,直至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错误,将用户上一次正确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对应的视力值确定为用户的第一视力值。
步骤a3、若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则对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
其中,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与用户的视力值正相关。
可选的,预设的视力值可以是标准视力值,例如5.0。当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时,表示用户有假性近视的可能。此时,可以通过云雾法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
其中,云雾法,又称雾视治疗法,其原理是指当出现早期近视或者未出现近视时,近视患者可在读书、使用计算机时,配戴正视镜(例如凸透镜)来调节眼睛的压力。戴着正视镜看近处的东西有放大效果,但看远景时会更加不清,如像云雾中。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透镜的角度调节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透镜的角度调节的原理示意图二。
如图7所示,第二凸透镜即为一个标准的正视镜,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为L1。如图8所示,通过改变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即调节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为L2,可以改变∠AOB的大小,从而迫使睫状肌在一定范围进行对焦促进其运动,起到视力调节的作用。
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
具体的,步骤a4包括: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以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并在视力恢复训练结束时,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
可选的,可以控制显示屏显示一动态变化的图案,例如一随机运动且大小变化的方块。同时,通过控制第二凸透镜沿壳体滑动,以调节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L,以模拟一个物体在用户眼睛前方的前、后、左、右方向移动。当间隔预设时间时,控制显示屏显示一静态图案,以模拟物体短暂暂停并变成视力表测试符号“E”的现象。此时,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显示的方式输出一段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输入当前显示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从而迫使神经控制晶状体反复运动尝试准确的跟踪目标,起到肌肉锻炼的目的。
可选的,在视力恢复训练结束时,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可以参考步骤a2的具体实施方式。
步骤a5、若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t加1,并返回步骤a1;
步骤a6、若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一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步骤a1至步骤a4可以视为一次假性近视测试过程,每一次的假性近视测试过程可以获得如下数据:用户输入的视力疲劳度、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的第一视力值、对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得到的距离和视力恢复训练后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的第二视力值。
通过将步骤a1至步骤a4重复N次,可以获取到如下数据:N个视力疲劳度、对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进行N次调节得到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通过N次假性近视测试过程获得的数据,可以确定用户是否为假性近视。
步骤a7、输出视力检测结果。
可选的,可以通过控制显示屏显示视力检测结果,也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输出视力检测结果。以便用户及时了解自身的视力情况。
本实施例通过执行如下步骤: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步骤a2、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步骤a3、在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的情况下,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步骤a5、在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的情况下,将t加1,并返回步骤a1;步骤a6、在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的情况下,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步骤a7、输出视力检测结果。从而能够方便用户随时测量视力,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且通过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还能够对用户进行视力恢复训练,并且根据视力恢复训练前、后用户的视力值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用户是否为假性近视。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步骤a2包括:
步骤b1、在第i次视力测试时,控制显示屏显示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
当用户输入视力疲劳度之后,可以间隔预设时间后在显示屏上显示视力表测试符号,也可以是在用户通过第一按钮选中单眼测试的选项时,在显示屏上显示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
可选的,可以是在显示屏上随机显示“E”符号。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b1之前,还需要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第一距离。而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第一距离,可以采用如下可选的实施方式来实现:当检测到用户输入视力疲劳度时,间隔预设时间向控制电路发送控制信号,或者,当检测到用户选中单眼测试的选项的操作时,向控制电路发送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使显示屏发出的光经第二凸透镜、第一凸透镜平行地进入用户的眼睛;控制电路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凸透镜沿壳体移动,以使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其中,控制电路控制第二凸透镜沿壳体移动,以使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具体包括:控制电路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滑动组件沿壳体滑动,以带动第二凸透镜沿壳体滑动至第一位置,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第一距离。当第二凸透镜位于壳体的第一位置时,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AOB为0,第二凸透镜不会改变显示屏发出的光进入用户眼睛的光线的入射角度,此时可以准确地测试用户的真实视力值。
步骤b2、接收用户输入的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
当显示屏上随机显示视力表测试符号时,用户通过观察窗可以看到该视力表测试符号,并输入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
其中,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包括: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第一方向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任意一个方向,第二方向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第三方向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第四方向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且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当检测到Q个第二按钮的按压信号,且第Q个按压信号的按压时间之后的预设时间内未检测到第二按钮的按压信号,Q个按压信号中每相邻两个按压信号之间的按压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长,根据转换后的按压次数,转换后的按压次数与缺口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其中,Q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转换后的按压次数=Q-(循环次数*P),P为该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的总数量,P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每对第二按钮进行P次按压,视为一次循环。转换后的按压次数的取值范围为1至P,如1、2、3和4;循环次数根据Q除以P得到的余数确定,当Q与P无法整除,即Q除以P存在余数,循环次数为Q与P的商,当Q与P能够整除,即Q除以P不存在余数(余数为0),循环次数=(Q/P)-1。
示例性地,当用户按压一次第二按钮,并且间隔预设时间后无按压操作,则可以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第一方向;当用户连续按压两次第二按钮,两次按压时间小于预设时长,并且在第二次按压之后间隔预设时间无继续按压操作,则可以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第二方向;当用户连续按压三次第二按钮,每相邻两次按压时间小于预设时长,并且在第三次按压之后间隔预设时间无继续按压操作,则可以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第三方向;当用户连续按压四次第二按钮,每相邻两次按压时间小于预设时长,并且在第四次按压之后间隔预设时间无继续按压操作,则可以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第四方向。当用户连续按压五次第二按钮,每相邻两次按压时间小于预设时长,并且在第五次按压之后间隔预设时间无继续按压操作,则可以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此类推,可以确定第二按钮的连续按压次数大于四次时,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
步骤b3、确定用户输入的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
具体的,若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与显示屏显示的该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相同,则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正确;若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与显示屏显示的该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不相同,则确定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错误。
举例来说,显示屏上显示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上,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上,则确定该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正确。若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为除上之外的其他方向,例如下,则确定该用户输入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错误。
假设在显示屏上随机显示20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用户针对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输入其缺口方向,若最终由15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输入正确,则表明用户输入的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为75%。
步骤b4、若用户输入的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正确率,则对视力表测试符号的大小进行调节,并将调节后的视力表测试符号作为新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和将i加1,返回步骤b1,直至用户多次输入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小于预设正确率,将第i-1次视力测试时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对应的视力值确定为第一视力值。
可选的,步骤b1至步骤b3可以理解为是在显示屏上随机显示M个视力表测试符号,该M个视力表测试符号对应同一视力值;并且针对每个视力测试符号,获取用户输入的每个视力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并且将用户输入的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与该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进行比对,确定用户输入的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是否正确;并根据用户输入的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确定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
可选的,还可以是在显示屏上一次性显示M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用户通过第一按钮可以选中将要输入缺口方向的目标视力表测试符号,并通过第二按钮输入目标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然后再通过第一按钮选中下一个将要输入缺口方向的目标视力表测试符号,以及通过第二按钮输入下一个目标视力表测试符号,以此类推,可以输入M个视力表测试符号中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最后,根据用户输入的每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缺口方向,确定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
举例来说,可以执行如下步骤s1:在显示屏上随机显示视力值为5.0时对应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当获取到用户针对该视力表测试符号输入的缺口方向时,确定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是否正确。之后,重复地执行20次步骤s1,可以得到视力值为5.0时,用户输入的20个缺口方向,根据该20个缺口方向可以确定该20次测试时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的正确率。当正确率大于或等于90%时,则执行如下步骤s2:在显示屏上随机显示视力值为5.1时对应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当获取到用户针对该视力表测试符号输入的缺口方向时,确定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是否正确。之后,重复地执行20次步骤s2,可以得到视力值为5.1时,用户输入的20个缺口方向,根据该20个缺口方向可以确定该20次测试时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的正确率。当正确率大于或等于90%时,则执行如下步骤s3:在显示屏上随机显示视力值为5.2时对应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当获取到用户针对该视力表测试符号输入的缺口方向时,确定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是否正确。之后,重复地执行20次步骤s3,可以得到视力值为5.2时,用户输入的20个缺口方向,根据该20个缺口方向可以确定该20次测试时用户输入的缺口方向的正确率。当正确率小于90%时,则可以确定用户的第一视力值为5.1。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步骤a5中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具体包括:
步骤a51、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和N个距离,确定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视力疲劳度影响值用于表示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对用户的视力值的影响程度。
可选的,步骤a51具体包括:
步骤a511、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和N个距离,确定N个视力疲劳度和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距离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距离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疲劳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疲劳度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
示例性地,记N个视力疲劳度为P0、P1…PN,N个距离分别为L0、L1…LN,假设使用Pt代表N个视力疲劳度中的任意一个视力疲劳度,Lt代表N个距离中的任意一个距离,则是计算Pt与Pt+1之间的疲劳增长方向,若Pt小于Pt+1,则确定Pt与Pt+1之间的疲劳增长方向为正向增长,反之,若Pt大于Pt+1,则确定Pt与Pt+1之间的疲劳增长方向为负向增长,以此类推,针对N个疲劳度,可以得到N-1个疲劳度增长方向。
同理,可以得到N-1个距离增长方向。
步骤a512、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和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与N-1的比值,得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
示例性地,若Pt小于Pt+1且Lt小于Lt+1,或者,Pt大于Pt+1且Lt大于Lt+1,则确定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
则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N-1)。
步骤a52、若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大于预设的疲劳度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为假性近视。
可选的,若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疲劳度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不为假性近视,视力正常,可能只是视力疲劳引起的短暂性近视,通过休息即可恢复。
步骤a51和步骤a52是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中,N个视力疲劳度和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
可选的,步骤a5中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具体包括:
步骤A51、确定N个视力疲劳度中每个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得到N个视力比值;每个视力比值为该视力疲劳度对应的第二视力值与第一视力值的比值。
用户在N个视力疲劳度下可以测试得到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其中,每个视力疲劳度对应一个第一视力值和一个第二视力值,根据每个视力疲劳度对应的第二视力值与第一视力值的比值,可以得到每个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则N个视力疲劳度可以得到N个视力比值。其中,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第二视力值/第一视力值。第二视力值和第一视力值应当为同一视力疲劳度下测试的视力值。
步骤A52、若在N个视力比值中,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且该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视力比值的占比大于预设占比,则确定用户为假性近视。
根据步骤A51中得到的视力比值和每个视力比值对应的视力疲劳度,可以确定一趋势比例曲线,其横轴为视力疲劳度,纵轴为视力比值,若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视力比值,且满足该种情况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说明用户在疲劳的时候视力恢复较好,此时可以通过合理用眼以及增加云雾法的治疗时间来进一步调节眼睛的压力。例如,预设占比为80%,趋势比例曲线中存在10个点,该10个点中每个点的横坐标为视力疲劳度,纵坐标为视力比值,若该10个点中,存在9个点对应的视力疲劳度都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且该9个点对应的视力比值也都大于或等于预设视力比值,则表明用户视力正常。
若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且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小于预设视力比值,则可以确定用户为真性近视。其中,预设视力比值可以设置为1,代表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时,恢复训练前和恢复训练后用户的视力值未发生变化。而实际中,由于测试误差,视力比值可能并不能等于1,因此,可以在1的基础上设置一误差,则预设视力比值=1±误差。
步骤A51和步骤A52是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中,N个视力疲劳度、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步骤a4中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包括:
步骤a41、根据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
可选的,图案可以是视力表测试符号。则本步骤是将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视力表测试符号的级别确定为基准级别,并且将比基准级别大两个级别的测试符号确定为变化范围的上限,将比基准级别小两个级别的测试符号,确定为变化范围的下限。
举例来说,若第一视力值对应的级别为5.0,则视力表测试符号的尺寸变化范围可以是4.8至5.2。也就是说,控制显示屏动态且随机地显示级别为4.8至5.2之间的视力表测试符号。
可选的,当用户经过多次假性近视测试后,可以得到多个第一视力值,则当用户的第一视力值为多个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多个第一视力值中,视力值最高的目标第一视力值,确定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
当用户为初次进行假性近视测试,仅存在一个第一视力值时,则是根据用户的初始测试的第一视力值,确定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
步骤a42、根据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第二凸透镜与眼睛的距离的调节范围。
可选的,当用户经过多次假性近视测试后,可以得到多个第一视力值,则当用户的第一视力值为多个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多个第一视力值中,最大的第一视力值与最小的第一视力值之间的视力差值,以及最小的第一视力值,确定第二凸透镜与眼睛的距离的调节范围。
示例性地,假设用户的最小的第一视力值为Lb,则是计算N个第一视力值中,即L0、L1…LN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X,并且将Lb-X确定为第二凸透镜与眼睛的距离的调节范围。
步骤a43、控制第二凸透镜在调节范围内移动,并且根据图案的变化范围控制显示屏动态地显示图案。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是控制第二凸透镜不断地移动,在第二凸透镜移动过程中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位于Lb-X范围内。同时还会控制显示屏显示一大小不断变化的图案,该图案的大小的变化范围为将比基准级别大两个级别的测试符号确定为变化范围的上限,和,将比基准级别小两个级别的测试符号,确定为变化范围的下限。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设备。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设备包括:获取模块91、测试模块92、调节模块93、控制模块94、确定模块95和输出模块96;其中,获取模块91,用于执行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测试模块92,用于执行步骤a2: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调节模块93,用于执行步骤a3:在所述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的情况下,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所述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控制模块94,用于执行步骤a4: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确定模块95,用于执行步骤a5:在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的情况下,将t加1,并返回步骤a1;和,执行步骤a6:在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的情况下,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输出模块96,用于执行步骤a7:输出视力检测结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95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具体包括: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所述视力疲劳度影响值用于表示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对所述用户的视力值的影响程度;若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大于预设的疲劳度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为假性近视。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95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具体包括: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确定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所述距离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距离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所述疲劳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疲劳度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与所述N-1的比值,得到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95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确定N个视力疲劳度中每个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得到N个视力比值;每个视力比值为该视力疲劳度对应的第二视力值与第一视力值的比值;若在N个视力比值中,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且该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视力比值的占比大于预设占比,则确定用户为假性近视。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测试模块92对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具体包括:步骤b1、在第i次视力测试时,控制显示屏显示视力表测试符号;步骤b2、接收用户通过第二组件多次输入的所述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步骤b3、确定所述用户多次输入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步骤b4、若所述用户多次输入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正确率,则对所述视力表测试符号的大小进行调节,并将所述调节后的视力表测试符号作为新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和将i进行加1操作,返回步骤b1,直至所述用户多次输入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小于预设正确率,将第i-1次视力测试时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对应的视力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视力值。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模块94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所述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的调节范围;控制所述第二凸透镜在所述调节范围内移动,并根据所述图案的变化范围控制所述显示屏动态地显示所述图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检测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视力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装置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控制模块94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控制模块94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101、处理器102、存储器103。
处理器102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处理器102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案。处理器1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存储器103通过系统总线与处理器102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1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
收发器101可以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视力疲劳度。
系统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系统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收发器用于实现数据库访问装置与其他计算机(例如客户端、读写库和只读库)之间的通信。存储器可能包含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行指令的芯片,该芯片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视力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视力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计算机程序,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可实现上述实施例中视力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视力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测试模块、调节模块、控制模块、确定模块和输出模块;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
所述测试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2: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
所述调节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3:若所述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所述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5:若所述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所述t加1,并返回步骤a1;和,步骤a6:若所述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所述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执行步骤a7:输出所述视力检测结果;
其中,所述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与N-1的比值,得到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所述视力疲劳度影响值用于表示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对所述用户的视力值的影响程度;
若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大于预设的疲劳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用户为假性近视。
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
步骤a2、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
步骤a3、若所述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所述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
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
步骤a5、若所述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所述t加1,并返回步骤a1;
步骤a6、若所述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所述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步骤a7、输出所述视力检测结果;
其中,所述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与N-1的比值,得到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所述视力疲劳度影响值用于表示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对所述用户的视力值的影响程度;
若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大于预设的疲劳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用户为假性近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与N-1的比值,得到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之前,还用于:
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确定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所述距离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距离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所述疲劳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疲劳度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时,具体包括:
针对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中每个视力疲劳度,确定所述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得到N个视力比值;每个视力比值为所述视力疲劳度对应的第二视力值与第一视力值的比值;
若在所述N个视力比值中,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且所述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视力比值的占比大于预设占比,则确定所述用户为假性近视。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所述处理器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具体包括:
步骤b1、在第i次视力测试时,控制显示屏显示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
步骤b2、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
步骤b3、确定所述用户输入的所述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
步骤b4、若所述用户输入的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正确率,则对所述视力表测试符号的大小进行调节,并将所述调节后的视力表测试符号作为新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和将i加1,返回步骤b1,直至所述用户多次输入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小于预设正确率,将第i-1次视力测试时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对应的视力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视力值。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所述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
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所述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的调节范围;
控制所述第二凸透镜在所述调节范围内移动,并根据所述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控制所述显示屏动态地显示所述图案。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a1、在第t次测试时,获取用户的视力疲劳度;
步骤a2、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
步骤a3、若所述第一视力值小于预设的视力值,将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距离调节为所述第一视力值对应的距离;
步骤a4、控制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并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二视力值;
步骤a5、若所述t的取值未达到预设数值N,则将所述t加1,并返回步骤a1;
步骤a6、若所述t的取值达到预设数值N,则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所述视力检测结果包括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步骤a7、输出所述视力检测结果;
其中,所述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与N-1的比值,得到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所述视力疲劳度影响值用于表示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对所述用户的视力值的影响程度;
若所述用户的视力疲劳度影响值大于预设的疲劳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用户为假性近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还用于实现如下方法步骤:
根据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确定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和所述N个距离中,距离增长方向和疲劳增长方向为同向增长的数量;所述距离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距离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所述疲劳增长方向用于表示相邻两次疲劳度测试时的疲劳度为正向增长或负向增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根据N个视力疲劳度、第二凸透镜与观察窗之间的N个距离、N个第一视力值和N个第二视力值,确定所述用户的视力检测结果时,具体包括:
针对所述N个视力疲劳度中每个视力疲劳度,确定所述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得到N个视力比值;每个视力比值为所述视力疲劳度对应的第二视力值与第一视力值的比值;
若在所述N个视力比值中,视力疲劳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疲劳度,且所述视力疲劳度对应的视力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视力比值的占比大于预设占比,则确定所述用户为假性近视。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对所述用户进行视力测试,得到第一视力值时,具体包括:
步骤b1、在第i次视力测试时,控制显示屏显示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
步骤b2、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
步骤b3、确定所述用户输入的所述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
步骤b4、若所述用户输入的多个视力表测试符号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大于或等于预设正确率,则对所述视力表测试符号的大小进行调节,并将所述调节后的视力表测试符号作为新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和将i加1,返回步骤b1,直至所述用户多次输入的方向信息的正确率小于预设正确率,将第i-1次视力测试时的视力表测试符号对应的视力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视力值。
11.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动态变化的图案时,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所述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
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一视力值,确定所述第二凸透镜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的调节范围;
控制所述第二凸透镜在所述调节范围内移动,并根据所述图案的尺寸变化范围控制所述显示屏动态地显示所述图案。
CN202210536617.XA 2022-05-18 2022-05-18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631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6617.XA CN114631776B (zh) 2022-05-18 2022-05-18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6617.XA CN114631776B (zh) 2022-05-18 2022-05-18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1776A CN114631776A (zh) 2022-06-17
CN114631776B true CN114631776B (zh) 2022-08-16

Family

ID=81953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36617.XA Active CN114631776B (zh) 2022-05-18 2022-05-18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3177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0104A (ja) * 2002-01-28 2003-08-05 Keiji Iwata 視力トレーニング用具
RU2313270C1 (ru) * 2006-06-08 2007-12-2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Москов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болезней имени Гельмгольца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агентства по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ю и социальному развитию" Способ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близорукости у детей в возрасте 10-14 лет
CN106264441A (zh) * 2016-07-20 2017-01-04 李成新 一种新型近视度数测试仪及应用方法
CN106265005A (zh) * 2016-07-20 2017-01-04 李成新 一种新型眼保健仪及应用方法
CN108567404A (zh) * 2017-09-15 2018-09-25 分界线(天津)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青少年眼睛假性近视部分的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8371538B (zh) * 2018-02-06 2024-02-06 深圳视力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眼视觉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8478185A (zh) * 2018-04-27 2018-09-04 安佳怡 真假性近视检测系统
CN112006900B (zh) * 2019-05-28 2023-03-21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可预防近视的智能台灯的控制方法和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143192A (zh) * 2021-04-19 2021-07-23 瀛乾邦实业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3d裸眼技术可视化的视力检测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1776A (zh) 2022-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6172B2 (en) Vision-bas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S10548473B2 (en) Optometry measuring scale
Pamplona et al. NETRA: interactive display for estimating refractive errors and focal range
US8197065B2 (en) Vision testing and/or training using adaptable visual indicia
CN109645955B (zh) 基于vr和眼动追踪的多功能视觉功能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8371538B (zh) 一种人眼视觉监测系统及方法
US8002408B2 (en) Anaglyphic depth perception training or testing
CN104382552B (zh) 一种综合视觉功能检测设备
EP3823516B1 (en) A method for performing an astigmatism power test using a computing device having a screen for displaying images relating to said astigmatism power test, as well as a corresponding computing device
US20160128892A1 (en) Audio-feedback computeriz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or-controlled eye exercise
CN111699432B (zh) 使用沉浸式系统确定眼睛的屈光力的方法及其电子设备
US20030232319A1 (en) Network-bas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nsory/perceptual skills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CN111248851A (zh) 一种视功能自测方法
CN108371539A (zh) 一种眼睛调节力检测装置及方法
EP4275587A2 (en) A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actively measuring ocular refractive errors, addition and power of reading glasses
CN109431446A (zh) 一种在线视力检查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265005A (zh) 一种新型眼保健仪及应用方法
CN114631776B (zh) 视力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634920A (zh) 主观屈光检查系统
CN104352340B (zh) 一种综合视觉功能训练设备与方法
US10342421B2 (en) Method for measuring visual acuity
CN112674714A (zh) 一种通过滤镜与外设结合的手机检影验光方法
CN111163680A (zh) 用于适配个人的视觉和/或视觉运动行为的方法和系统
EP3629883A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visual abilities
US2023018102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t least one astigmatic effect of at least one ey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0 Guangdong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street, Wutong Development Zone, Taihua Indus Industrial Park 8, 3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qing Zhiy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0 Guangdong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street, Wutong Development Zone, Taihua Indus Industrial Park 8, 3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IV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