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9325A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9325A
CN114629325A CN202111508101.6A CN202111508101A CN114629325A CN 114629325 A CN114629325 A CN 114629325A CN 202111508101 A CN202111508101 A CN 202111508101A CN 114629325 A CN114629325 A CN 114629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pring
spring portion
vibration
fixing
lin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081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永拓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29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932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振动马达,其具有:外壳,其具有收纳空间;振子,其收纳于收纳空间,具有配重;定子,其与振子对置,位于第1方向的下侧;以及板簧部,其设置于振子的振动方向的两侧,对振子进行支承。振子和定子中的一方具有线圈,另一方具有磁铁。配重在振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板簧部的第1固定部。外壳的侧壁中的位于与振动方向和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侧壁在振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板簧部的第2固定部。板簧部具有:第1板簧部,该第1板簧部的一端固定于第1固定部,另一端固定于第2固定部;以及第2板簧部,其与第1板簧部重叠,该第2板簧部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固定于第1固定部或第2固定部。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在便携终端等电子设备中,为了将来电或信息的接收传达给用户,并且为了将触摸面板的操作的触感传达给手指,而具有使电子设备振动的功能。这样的功能通过配置在电子设备的内部的振动马达的动作来实现。这样的振动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等中被公开。
振动马达具有壳体、定子、作为可动件的振子以及板簧等。在振动马达中,表示振动的大小的振动量由振子的移动量、弹簧常数以及安装有振动马达的便携终端等对象物的重量来决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36385号公报
在振动马达中,若为了实现较大的振动量而增大弹簧常数和振子的移动量双方,则会使板簧上产生的应力增大,而耐久性降低。因此,要求在有限的空间中降低应力的同时提高弹簧常数的构造。特别是,即使使用以往经常使用的U字型、V字型的板簧,也要求能够应对便携终端等的薄型化的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那样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较大的振动量和薄型化的振动马达。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振动马达,其具有:外壳,其具有收纳空间;振子,其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具有配重;定子,其与所述振子对置,位于第1方向的下侧;以及板簧部,其设置于所述振子的振动方向的两侧,对所述振子进行支承,所述外壳具有:底壁,其位于所述定子的所述第1方向的下侧,对所述定子进行固定;以及侧壁,其从所述底壁向所述第1方向的上侧延伸,所述振子和所述定子中的一方具有线圈,另一方具有磁铁,所述配重在所述振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所述板簧部的第1固定部,所述侧壁中的位于与所述振动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所述侧壁在所述振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所述板簧部的第2固定部,所述板簧部具有:第1板簧部,该第1板簧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2固定部;以及第2板簧部,其与所述第1板簧部重叠,该第2板簧部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部或所述第2固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振动马达中能够有助于振动量的增加和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振动马达1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剖视图。
图3是振动马达1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4是振动马达1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振动马达;10:外壳;10a:收纳空间;12:托架(底壁);14:侧壁;15A、15B:第2固定部;16a:第2侧面;20:配重;21A、21B:第1固定部;22:第1侧面;23a、23b:第3侧面;30:振子;31:磁铁;40:定子;41:线圈;50A、50B:板簧部;51A、51B:第1板簧部;52A、52B:第2板簧部;53A、53B:第3板簧部;61A、61B:第1直线部;62A、62B:第2直线部;63A、63B:第3直线部;64A、64B:第1曲线部;65A、65B:第2曲线部;66A、66B:第4直线部;67A、67B:第5直线部;68A、68B:第6直线部;69A、69B:第7直线部;90A、90B:第3曲线部;91A、91B:第4曲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振动马达1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振动马达1具有外壳10、振子30、定子40以及板簧部50A、50B。外壳10、振子30以及定子40从上侧向下侧依次配置。振动马达1例如安装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笔记本PC)或游戏控制器等电子设备。
在以下的图中,将外壳10、振子30、定子40排列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第1方向),将隔着振子30而板簧部50A与板簧部50B排列的方向设为振动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第2方向)而适当地进行说明。在振动方向上,将相对于振子30配置板簧部50A的一侧设为振动方向的一侧,将配置板簧部50B的一侧设为振动方向的另一侧。在宽度方向上,将图1中的左侧(图2中的下侧)设为宽度方向的一侧,将右侧(图2中的上侧)设为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配置关系等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2是振动马达1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剖视图。在图2中,简化地图示振子30。图3是振动马达1在振子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处的与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剖视图。
外壳10呈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10a的长方体状。外壳10在收纳空间10a中收纳振子30、定子40以及板簧部50A、50B。外壳10具有位于上侧的壳体11和位于下侧的托架(底壁)12。壳体11具有顶壁13和侧壁14。顶壁13呈从上侧观察时为矩形的板状。侧壁14从顶壁13的缘部向下侧延伸。如图2所示,侧壁14包含侧壁14a、侧壁14b、侧壁14c以及侧壁14d。侧壁14a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侧。侧壁14b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侧壁14c位于振动方向的一侧。侧壁14d位于振动方向的另一侧。外壳10的原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外壳10的原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为一个例子。
振子30具有配重20、磁铁31以及背轭33。振子30是能够沿振动方向移动的可动件。
配重20呈长方体状。
配重20能够相对于外壳10沿振动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配重20具有凹陷部21。凹陷部21从下表面20a向上侧凹陷。凹陷部21位于配重20的振动方向的中央。配重20在凹陷部21具有磁铁31和背轭33。磁铁31经由背轭33而固定于凹陷部21的底部。配重20具有面向凹陷部21的下表面20b。磁铁31经由背轭33而固定于下表面20b。作为一例,配重20由钨等密度大的原材料构成。
如图3所示,配重20具有第1固定部21A、21B。第1固定部21A、21B配置在位于配重2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1侧面22。第1固定部21A配置于第1侧面22的振动方向的一侧。在第1固定部21A固定有板簧部50A的一端。板簧部50A的一端在第1固定部21A处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配重20。
第1固定部21B配置于第1侧面22的振动方向的另一侧。在第1固定部21B固定有板簧部50B的一端。板簧部50B的一端在第1固定部21B处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配重20。
上述壳体11的侧壁14中的侧壁14a具有第2固定部15A、15B。第2固定部15A配置于侧壁14a的振动方向一侧的第2侧面16a。在第2固定部15A固定有板簧部50A的另一端。板簧部50A的另一端在第2固定部15A处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侧壁14a。第2固定部15B配置于侧壁14a的振动方向另一侧的第2侧面16a。在第2固定部15B固定有板簧部50B的另一端。板簧部50B的另一端在第2固定部15B处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侧壁14a。
定子40固定于托架12的上表面12a。定子40具有线圈41。线圈41固定于托架12的上表面12a。线圈41隔着间隙而配置在磁铁31的下侧。线圈41与磁铁3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线圈41在与上表面12a平行的平面内呈环状。线圈41是具有第1端和第2端的单一的线材沿规定的卷绕方向卷绕而成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41与具有柔软性的FPC基板电连接而被提供电力。
托架12呈从上侧观察时为矩形的板状。托架12与壳体11的侧壁14的下端接触。托架12通过与侧壁14的下端接触而封闭收纳空间10a。
板簧部50A和板簧部50B设置于振子30的振动方向的两侧。板簧部50A和板簧部50B相对于振动马达1的振动方向的中心呈线对称。因此,以下对于板簧部50B的各构成要素,有时将板簧部50A的各构成要素的标号中的末尾“A”显示为“B”,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板簧部50A配置于振子30的振动方向一侧。板簧部50A具有第1板簧部51A、第2板簧部52A以及第3板簧部53A。第1板簧部51A具有第1直线部61A、第2直线部62A、第3直线部63A、第1曲线部64A以及第2曲线部65A。
第1直线部61A从第1固定部21A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延伸。第2直线部62A从第2固定部15A延伸至比第1直线部61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第3直线部63A从比第1直线部61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方式延伸至比第2直线部62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第1曲线部64A连接第1直线部61A和第3直线部63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1曲线部64A呈圆弧状。第2曲线部65A连接第2直线部62A和第3直线部63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2曲线部65A呈圆弧状。
因此,从上侧观察时,第1板簧部51A呈在振动方向另一侧开口的U字状。第1板簧部51A的一端在第1固定部21A处固定于配重20,另一端在第2固定部15A处固定于外壳10的侧壁14a。第1板簧部51A将振子30支承为能够沿振动方向振动。第1板簧部51A中,第1直线部61A和第3直线部63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1曲线部64A连接,第2直线部62A和第3直线部63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2曲线部65A连接,因此与振子30的振动相伴的第1板簧部51A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
第2板簧部52A的厚度例如与第1板簧部51A的厚度相同。第2板簧部52A与第1板簧部51A重叠。第2板簧部52A重叠在位于第1板簧部51A的振动方向内侧的配重20侧。第2板簧部52A具有第11直线部71A、第12直线部72A以及第11曲线部73A。第11直线部71A重叠在第1直线部61A的宽度方向一侧而固定于第1固定部21A。第11直线部71A从第1固定部21A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延伸。第12直线部72A从比第11直线部71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方式沿着第3直线部63A延伸。第12直线部72A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为开放端。第12直线部72A重叠在第3直线部63A的配重20侧。
第11曲线部73A连接第11直线部71A和第12直线部72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11曲线部73A呈圆弧状。第11曲线部73A重叠在第1曲线部64A的配重20侧。第2板簧部52A只要为至少具有第11直线部71A和第11曲线部73A且第11曲线部73A重叠在第1曲线部64A的配重20侧的结构即可。
因此,从上侧观察时,第2板簧部52A呈L字状。第2板簧部52A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在第1固定部21A处固定于配重20。由于第2板簧部52A的第11直线部71A和第12直线部72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11曲线部73A连接,因此与振子30的振动相伴的第2板簧部52A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
第3板簧部53A的厚度例如与第1板簧部51A的厚度和第2板簧部52A的厚度相同。第3板簧部53A与第1板簧部51A重叠。第3板簧部53A重叠在位于第1板簧部51A的振动方向外侧的侧壁14c侧。第3板簧部53A具有第21直线部81A、第22直线部82A以及第21曲线部83A。第21直线部81A重叠在第2直线部62A的宽度方向一侧而固定于第2固定部15A。第21直线部81A从第2固定部15A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延伸。第22直线部82A从比第21直线部81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另一侧(即内侧)的方式沿着第3直线部63A延伸。第22直线部82A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为开放端。第22直线部82A重叠在第3直线部63A的侧壁14c侧。
第21曲线部83A连接第21直线部81A和第22直线部82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21曲线部83A呈圆弧状。第21曲线部83A重叠在第2曲线部65A的侧壁14c侧。第3板簧部53A只要为至少具有第21直线部81A和第21曲线部83A且第21曲线部83A重叠在第2曲线部65A的侧壁14c侧的结构即可。
因此,从上侧观察时,第3板簧部53A呈L字状。第3板簧部53A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在第2固定部15A处固定于侧壁1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板簧部52A和第3板簧部53A在振动方向上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2直线部72A的开放端侧和第22直线部82A的开放端侧在振动方向上重叠。由于第3板簧部53A的第21直线部81A和第22直线部82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21曲线部83A连接,因此与振子30的振动相伴的第3板簧部53A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
因此,在上述板簧部50A中,第1板簧部51A的两端被第1固定部21A和第2固定部15A固定。第2板簧部52A的一个端部被第1固定部21A固定,但另一个端部不与第1板簧部51A固定而为开放端。第3板簧部53A的一个端部被第2固定部15A固定,但另一个端部不与第1板簧部51A固定而为开放端。
在没有对线圈41进行通电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板簧部50A向振动方向另一侧按压配重20的力与板簧部50B向振动方向一侧按压配重20的力是相同的,因此配重20位于振动方向的中央。通过对线圈41进行通电,包含配重20的振子30在被通电的线圈41与磁铁31的电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振动方向往复移动而振动。
图4是振动马达1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在上述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包含配重20的振子30向振动方向的一侧移动的状态。在图4中,省略了外壳10的图示。
如图4所示,在振子30向振动方向的一侧移动时,板簧部50A根据上述洛伦兹力而弹性变形。例如,在第1板簧部51A与第2板簧部52A紧贴固定的情况下,或者仅第1板簧部51A具有第1板簧部51A与第2板簧部52A的合计厚度的情况下(以下,将两者称为单体弹簧部),弹簧常数与应力的增大的关系不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板簧部50A那样不使第1板簧部51A与第2板簧部52A紧贴固定而重叠的情况下,板簧部50A的弹簧常数成为第1板簧部51A的弹簧常数与第2板簧部52A的弹簧常数的合计。
这里,弹簧常数与板厚的3次方成比例,应力与板厚的1次方成比例。因此,在使单体板簧部的弹簧常数与成为第1板簧部51A的弹簧常数与第2板簧部52A的弹簧常数的合计的板簧部50A的弹簧常数相同的情况下,需要使单体板簧部的厚度为第1板簧部51A的厚度的2的3次方根倍即约1.26倍。其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板簧部51A上产生的应力相对于单体板簧部为1/1.26倍即约0.8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应力降低相应地将振动量增大为约1.26倍。或者,在维持振动量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振动马达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而实现薄型化。
【振动马达1的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对振动马达1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图5中,对与图1至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上侧观察时板簧部50A、50B呈U字状的结构,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板簧部50A、50B呈V字状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部50A和板簧部50B相对于振动马达1的振动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中心呈点对称。因此,以下对于板簧部50B的各构成要素,有时将板簧部50A的各构成要素的标号中的末尾“A”显示为“B”,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1A配置于配重20中的位于振动方向一侧的第3侧面23a。第1固定部21B配置于配重20中的位于振动方向另一侧的第3侧面23b。
板簧部50A配置于振子30的振动方向一侧。板簧部50A具有第1板簧部51A、第2板簧部52A以及第3板簧部53A。第1板簧部51A具有第4直线部66A、第5直线部67A、第6直线部68A、第7直线部69A、第3曲线部90A以及第4曲线部91A。
第4直线部66A从第1固定部21A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第5直线部67A从第4直线部66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方式延伸。第6直线部68A从第2固定部15A延伸至比第5直线部67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第7直线部69A从比第5直线部67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方式延伸至比第6直线部68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
第3曲线部90A连接第5直线部67A和第7直线部69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3曲线部90A呈圆弧状。第4曲线部91A连接第6直线部68A和第7直线部69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4曲线部91A呈圆弧状。
因此,从上侧观察时,第1板簧部51A呈在宽度方向一侧开口的V字状。第1板簧部51A的一端在第1固定部21A处固定于配重20,另一端在第2固定部15A处固定于外壳10的侧壁14a。第1板簧部51A将振子30支承为能够沿振动方向振动。在第1板簧部51A中,第5直线部67A和第7直线部69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3曲线部90A连接,第6直线部68A和第7直线部69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4曲线部91A连接,因此与振子30的振动相伴的第1板簧部51A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
第2板簧部52A与第1板簧部51A重叠。第2板簧部52A重叠在第1板簧部51A中的位于第4直线部66A和第5直线部67A的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侧壁14c侧。第2板簧部52A具有第31直线部74A和第32直线部75A。第31直线部74A重叠在第4直线部66A的振动方向的一侧而固定于第1固定部21A。第31直线部74A从第1固定部21A向宽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32直线部75A从第31直线部74A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方式沿着第5直线部67A延伸。
因此,从上侧观察时,第2板簧部52A呈J字状。第2板簧部52A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在第1固定部21A处固定于配重20。
第3板簧部53A与第1板簧部51A重叠。第3板簧部53A重叠在第7直线部69A的振动方向另一侧(即内侧)。第3板簧部53A具有第41直线部84A、第42直线部85A以及第41曲线部86A。第41直线部84A重叠在第6直线部68A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而固定于第2固定部15A。第41直线部84A从第2固定部15A向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延伸。第42直线部85A从比第41直线部84A靠振动方向一侧(即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而朝向振动方向另一侧(即内侧)的方式沿着第7直线部69A延伸。第42直线部85A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为开放端。第42直线部85A重叠在第7直线部69A的振动方向另一侧。
第41曲线部86A连接第41直线部84A和第42直线部85A,从上侧观察时该第41曲线部86A呈圆弧状。第41曲线部86A重叠在第4曲线部91A的振动方向另一侧。
第3板簧部53A只要为至少具有第41直线部84A和第41曲线部86A且第41曲线部86A重叠在第4曲线部91A的振动方向另一侧的结构即可。
因此,从上侧观察时,第3板簧部53A呈L字状。第3板簧部53A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在第2固定部15A处固定于侧壁1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板簧部52A和第3板簧部53A的第42直线部85A在振动方向上重叠。在第3板簧部53A中,第41直线部84A和第42直线部85A由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的第41曲线部86A连接,因此与振子30的振动相伴的第3板簧部53A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没有对线圈41进行通电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板簧部50A向振动方向另一侧按压配重20的力与板簧部50B向振动方向一侧按压配重20的力是相同的,因此配重20位于振动方向的中央。通过对线圈41进行通电,包含配重20的振子30在被通电的线圈41与磁铁31的电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振动方向往复移动而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板簧部50A中,第1板簧部51A和第2板簧部52A以第5直线部67A与第32直线部75A之间不紧贴固定的方式重叠。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板簧部50A中,第1板簧部51A和第3板簧部53A以第7直线部69A与第42直线部85A之间不紧贴固定的方式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与应力降低相应地增大振动量。或者,在维持振动量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振动马达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而实现薄型化。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该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置有第2板簧部52A、52B和第3板簧部53A、53B双方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为仅设置有第2板簧部52A、52B或者第3板簧部53A、53B中的任一方的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2板簧部52A、52B相对于第1板簧部51A、51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内侧、第3板簧部53A、53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外侧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第2板簧部52A、52B相对于第1板簧部51A、51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外侧,第3板簧部53A、53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内侧。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2板簧部52A、52B相对于第1板簧部51A、51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外侧、第3板簧部53A、53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内侧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第2板簧部52A、52B相对于第1板簧部51A、51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内侧,第3板簧部53A、53B配置于振动方向的外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振子30具有磁铁31且定子40具有线圈41的所谓动磁式的振动马达1,但也可以是振子30具有线圈41且定子40具有磁铁31的所谓动圈式的振动马达。

Claims (10)

1.一种振动马达,其具有:
外壳,其具有收纳空间;
振子,其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具有配重;
定子,其与所述振子对置,位于第1方向的下侧;以及
板簧部,其设置于所述振子的振动方向的两侧,对所述振子进行支承,
所述外壳具有:
底壁,其位于所述定子的所述第1方向的下侧,对所述定子进行固定;以及
侧壁,其从所述底壁向所述第1方向的上侧延伸,
所述振子和所述定子中的一方具有线圈,另一方具有磁铁,
所述配重在所述振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所述板簧部的第1固定部,
所述侧壁中的位于与所述振动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所述侧壁在所述振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所述板簧部的第2固定部,
所述板簧部具有:
第1板簧部,该第1板簧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2固定部;以及
第2板簧部,其与所述第1板簧部重叠,该第2板簧部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部或所述第2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1固定部配置于所述配重中的位于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第1侧面,
所述第2固定部配置于所述侧壁中的位于所述配重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的第2侧面,
所述第1板簧部具有:
第1直线部,其从所述第1固定部向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延伸;
第2直线部,其从所述第2固定部延伸至比所述第1直线部靠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3直线部,其从比所述第1直线部靠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而朝向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延伸至比所述第2直线部靠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1曲线部,其连接所述第1直线部和所述第3直线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该第1曲线部呈圆弧状;以及
第2曲线部,其连接所述第2直线部和所述第3直线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该第2曲线部呈圆弧状,
所述第2板簧部至少与所述第1板簧部的所述第1曲线部或所述第2曲线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该振动马达具有第3板簧部,该第3板簧部与所述第1板簧部重叠,该第3板簧部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固定于不固定有所述第2板簧部的另一端的所述第2固定部或所述第1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3板簧部至少与所述第1板簧部的不与所述第2板簧部重叠的所述第2曲线部或所述第1曲线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2板簧部和所述第3板簧部中的一方位于所述第1板簧部的所述振动方向的内侧,另一方位于所述第1板簧部的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2板簧部和所述第3板簧部在所述振动方向上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1固定部配置于所述配重中的位于所述振动方向上的第3侧面,
所述第2固定部配置于所述侧壁中的位于所述配重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的第2侧面,
所述第1板簧部具有:
第4直线部,其从所述第1固定部向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第5直线部,其从所述第4直线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以随着朝向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而朝向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延伸;
第6直线部,其从所述第2固定部延伸至比所述第5直线部靠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7直线部,其从比所述第5直线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而朝向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延伸至比所述第6直线部靠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3曲线部,其连接所述第5直线部和所述第7直线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该第3曲线部呈圆弧状;以及
第4曲线部,其连接所述第6直线部和所述第7直线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该第4曲线部呈圆弧状,
所述第2板簧部至少与所述第1板簧部的所述第4曲线部或所述第5直线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该振动马达具有第3板簧部,该第3板簧部与所述第1板簧部重叠,该第3板簧部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固定于不固定有所述第2板簧部的另一端的所述第1固定部或所述第2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3板簧部至少与所述第1板簧部的不与所述第2板簧部重叠的所述第5直线部或所述第4曲线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2板簧部和所述第3板簧部中的一方位于所述第1板簧部的所述振动方向的内侧,另一方位于所述第1板簧部的所述振动方向的外侧。
CN202111508101.6A 2020-12-14 2021-12-10 振动马达 Withdrawn CN1146293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6632 2020-12-14
JP2020206632A JP2022093905A (ja) 2020-12-14 2020-12-14 振動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9325A true CN114629325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897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08101.6A Withdrawn CN114629325A (zh) 2020-12-14 2021-12-10 振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93905A (zh)
CN (1) CN11462932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3929A1 (ja) * 2009-03-10 2010-09-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携帯機器
CN105553219A (zh) * 2016-03-07 2016-05-0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7276359A (zh) * 2017-02-14 2017-10-20 天津富禄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水平振动马达
CN208890618U (zh) * 2017-08-09 2019-05-21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WO2019102704A1 (ja) * 2017-11-22 2019-05-3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3929A1 (ja) * 2009-03-10 2010-09-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携帯機器
CN105553219A (zh) * 2016-03-07 2016-05-0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7276359A (zh) * 2017-02-14 2017-10-20 天津富禄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水平振动马达
CN208890618U (zh) * 2017-08-09 2019-05-21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WO2019102704A1 (ja) * 2017-11-22 2019-05-3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3905A (ja)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2588B1 (ko) 진동모터
CN109980885B (zh) 振动驱动器及便携设备
JP6752540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US7911098B2 (en) Vibration motor
US8288898B2 (en) Linear vibrator having plate-shaped springs
US20100213773A1 (en) Linear Vibrator
US11626786B2 (en) Vibration generator with elastic member with extending regions and bending metal plate to support the vibrator
US20110115310A1 (en) Flat Linear Vibrator
JP7467705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振動呈示装置
CN104767345A (zh) 线性振动致动器
CN110089014B (zh) 振动促动器、可佩戴式终端以及来电通知功能设备
CN107710572B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3246390A (zh) 输入装置
JP2017018934A (ja) 線形振動モーター
US20190052160A1 (en) Vibration motor
US20230112671A1 (en) Horizontal linear-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JP6663762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03154314A (ja) 振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220209635A1 (en) Vibrating motor
CN108028591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14629325A (zh) 振动马达
CN111921827B (zh) 振动产生装置
CN111921828B (zh) 振动产生装置
JP2022112330A (ja) 振動モータ
JP2023091803A (ja)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