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632A - 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3632A
CN114623632A CN202011448155.3A CN202011448155A CN114623632A CN 114623632 A CN114623632 A CN 114623632A CN 202011448155 A CN202011448155 A CN 202011448155A CN 114623632 A CN114623632 A CN 114623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inlet
heat exchanger
outle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81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815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236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23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流体管理装置,流体管理装置具有气液分离腔以及两个入口和三个出口,在一种工作模式下,经第一节流腔节流后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后,相对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相对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换热;在另一种工作模式下,经第二节流腔节流后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后,相对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相对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换热,热管理系统能够在两种工作模式下补气增焓进而提高热管理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热管理系统用于调节被控对象的温度,使对象处于相对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热管理系统的性能是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以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提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和流体管理装置,所述流体管理装置具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所述流体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块体组件,所述第一阀芯具有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具有第二导通通道,所述流体管理装置具有第一节流腔、第二节流腔和气液分离腔;所述块体组件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第三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气液分离腔是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阀芯、所述第一节流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阀芯能够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腔的开度,所述第三容纳部具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二阀芯、所述第二节流腔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二阀芯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节流腔的开度;
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三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一出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或者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出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使所述第一入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腔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连通;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使所述第一入口通过第一导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使所述第二节流腔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连通。
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流体管理装置,流体管理装置具有气液分离腔以及两个入口和三个出口,在一种工作模式下,经第一节流腔节流后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后,相对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相对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换热;在另一种工作模式下,经第二节流腔节流后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后,相对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相对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换热,热管理系统能够在两种工作模式下补气增焓进而提高热管理系统的性能。另外,流体管理装置也能够相对降低热管理系统内的制冷剂流阻。
附图说明
图1是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流体管理装置一种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流体管理装置的另一种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第一块体的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块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第二块体的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第一块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沿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流体管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沿D-D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一通道、气液分离腔以及导管与第一投影面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是第一阀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流体管理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沿E-E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导管组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流体管理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流体管理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流体管理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是热管理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22是热管理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23是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流体管理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4是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流体管理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5是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流体管理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6是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四工作模式时流体管理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7是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五工作模式时流体管理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8是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六工作模式时流体管理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流体管理装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其中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家用热管理系统或商用热管理系统等其他热管理系统,下面以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流体管理装置为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流体为制冷剂,包括R134a或者CO2或者其他形式的制冷剂。
请参阅图1-图17,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块体组件以及阀芯,块体组件包括第一块体 3200、第二块体3100和第三块体3300,第一块体3200与第二块体3100固定连接或者限位连接,第一块体3200与第三块体3300固定连接或者限位连接,这里所述的固定连接包括相邻的两个块体为一体结构,也包括相邻的两个块体焊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或者其他形式的固定连接,限位连接包括螺栓连接或者其他形式的限位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块体3200、第二块体3100和第三块体3300分体设置,第二块体3100位于第一块体3200的一侧,第三块体3300位于第一块体3200的相对另一侧,第一块体3200和第二块体3100 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块体3200和第三块体3300通过螺栓连接。流体管理装置10具有第一通道3201、第二通道3202、第三通道3203、第一腔3112、第二腔3312和气液分离腔3212,其中,气液分离腔3212位于第一块体3200内,第一腔3112位于第二块体3100内,第二腔3312位于第三块体3300内,至少部分第一通道3201成形于第一块体3200,第一通道 3201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至少部分第二通道3202成形于第一块体3200,第二通道 3202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至少部分第三通道3203成形于第一块体3200,第三通道 3203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阀芯为球状或者类球状或者圆柱状结构,具体地,阀芯包括第一阀芯100和第二阀芯200,第一阀芯100位于第一腔3112,第一阀芯 100能够在第一腔3112内旋转,第一阀芯100具有第一导通通道110,在流体管理装置10 的一个工作状态,第一腔3112通过第一导通通道110与第一通道3201连通,进而第一腔 3112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流体管理装置10还具有第一节流腔12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阀芯100具有第一节流槽120,第一阀芯100与相应的配合面配合形成流体管理装置 10的第一节流腔120’,第一腔3112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腔120’与第一通道3201连通,进而第一腔3112与第二腔3312连通,第一腔3112内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腔120’节流降压后进入气液分离腔3212。同样地,第二阀芯200具有第二导通通道210,第二阀芯200能够在第二腔3312内旋转,进而第二腔3312能够通过第二导通通道210与第三通道3203连通。第二阀芯200具有第二节流槽220,第二阀芯200与相应的配合面配合形成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节流腔220’,第二腔3312能够通过第二节流腔220’与第三通道3203连通,第二腔3312内的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腔220’节流降压后进入气液分离腔3212。
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一块体3200、第二块体3100和第三块体3300,气液分离腔3212位于第一块体3200内,第一腔3112位于第二块体3100内,第二腔3312位于第三块体3300内,第一通道320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块体3200,第二通道320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块体3200,第三通道320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块体3200,第一腔3112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腔120’或者第一导通通道110与第一通道3201连通,第二腔3312能够通过第二节流腔220’或者第二导通通道210与第三通道3203连通,第一块体3200和第二块体3100 固定连接或者限位连接,第一块体3200和第三块体3300固定连接或者限位连接,这样能够相对减少不同部件之间的管路连接,流体管理装置10的集成相对较高,也能降低制冷剂流阻。
请参阅图16,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控制部,流体管理装置10工作时,控制部能够带动阀芯转动,具体地,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部2100和第二控制部2200,第一控制部2100 包括与第一阀芯100传动连接的第一阀杆2110,第二控制部2200包括与第二阀芯200传动连接的第二阀杆2210,相应的,第二块体3100包括第一阀杆孔部,第一阀杆孔部具有第一阀杆孔,部分第一阀杆位于第一阀杆孔,第一阀杆2110与第一阀杆孔部动密封,同样,第三块体3300包括第二阀杆孔部,第二阀杆孔部具有第二阀杆孔,部分第二阀杆2210位于第二阀杆孔,第二阀杆2210与第二阀杆孔部动密封。
请参阅图4-图7及图17,第一块体3200包括第一容纳部3210,第一容纳部3210具有第一容纳腔3211,其中,气液分离腔3212是第一容纳腔3211的一部分,气液分离腔3212 用于流体管理装置10内的制冷剂气液分离。第一通道3201在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具有第一通道3201的出口,进而第一通道3201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第三通道3203在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具有第三通道3203出口,进而第三通道3203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导管组件500,至少部分导管组件500位于第一容纳腔3211,导管组件500包括连接部510以及导管520,连接部510与导管520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而后限位连接或者限位连接。连接部510与第一容纳部3210的相应部分固定或者限位连接且在连接处相对密封,在本实施方式,连接部510与第一容纳部3210螺纹连接。导管组件500具有制冷剂通道,该制冷剂通道包括导管520的腔,导管520具有导管 520端口,导管520端口朝向第一容纳部3210底壁所在一侧,进而第一腔3112内的制冷剂可以由导管520端口进入制冷剂通道,导管520端口比第一通道3201的出口靠近第一容纳部3210的底壁,或者说,沿导管520的轴向,导管520端口位于第一通道3201的出口和第一容纳部3210的底壁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3212的壁包括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大致为环形面。导管520位于第一腔3112的中心轴线附近,更近一步,导管520的轴线大致与第一腔3112的轴线重合。
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二通道部3220,第二通道部3220具有第二通道3202,至少部分第二通道3202成形于第一块体3200,第二通道3202在第一容纳部3210的底壁具有第二通道3202入口。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二通道部3220包括节流部3224,节流部3224的孔径范围为1.0-2.0毫米,气液分离腔3212的部分制冷剂进入第二通道3202后,节流部可以对制冷剂节流降压。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二通道部3220包括第一子部3221、第二子部3222和第三子部3223,第一子部3221所对应的通道在第一容纳部3210的底壁具有第二通道3202的入口,第二子部3222所对应的通道在第一子部3221具有口,进而第二子部3222与第一子部3221连通,第三子部3223所对应的通道在第一子部3221具有口,进而第三子部3223与第一子部3221连通。节流部3224可以是第一子部3221的至少一部分,节流后的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二子部3222和第三子部3223;或者,节流部3224也可以是两个,也即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第一节流部是第二子部322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节流部是第三子部3223的至少一部分,制冷剂分别在第二子部3222和第三子部3223节流后流出。
定义第一投影面,第一投影面与导管520的轴线垂直,导管520的轴线方向为上下方向,导管520端口位于第一通道3201出口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气液分离腔3212的轴线与导管520的轴线平行。可以知道,第一通道3201和第三通道3203为气液分离腔3212 的进入通道,第二通道3202为气液分离腔3212的流出通道,请参阅图13,第一通道3201 在第一投影面的投影具有第一边线3001和第二边线3002,第一边线3001比第二边线3221 靠近导管520在第一投影面的投影520’,第一边线3001和第二边线3002的延长线位于导管的投影520’的相同一侧,更进一步,第二边线3002为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的投影 3213’的切线,这样由第一通道3201进入第二腔3312的大量混合态的制冷剂与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碰撞,由于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为环形面,制冷剂在气液分离腔3212内旋转流动,这样可以加速混合态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腔3212的分离,气态制冷剂由导管 520端口进入制冷剂通道,液态制冷剂由第二通道入口进入第二通道3202。同样地,第三通道3203在第一投影面的投影具有第三边线3003和第四边线3004,第三边线3003比第四边线3004靠近导管520在第一投影面的投影,第三边线和第四边线的延长线位于导管 520投影的相同一侧,更进一步,第四边线位于第一容纳部3210的侧壁的投影的切线。第一边线的延长线与第三边线的延长可以相交,这里所述的相交包括同面相交也包括异面相交;或者,第一边线和第三边线可以平行设置,第一边线的延长线和第三边线的延长线可以位于导管520投影的相同一侧,也可以位于导管520投影的相异一侧。
请参阅图8-图10及图12、图16,第二块体3100包括第二容纳部3110,第二容纳部3110具有第二容纳腔3111,第二容纳腔3111具有朝向第一块体3200的腔口,第一腔3112 是第二容纳腔3111的一部分,第一腔3112也可以称为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一阀腔。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一阀座组件80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阀座组件800包括第一阀座810 和第二阀座820,第二阀座820位于第二容纳腔3111,第二阀座820固定于或者限位于第二容纳部3110的相应部分,至少部分第一阀座810位于第二容纳腔3111,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阀座810比第二阀座820靠近第一块体3200,第一阀座810位于第一阀芯100的一侧,第二阀座820位于第一阀芯100的相对另一侧,第一阀座810具有第一通孔811,第二阀座820具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是制冷剂的通道,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合。第一阀座810和第二阀座820均具有与第一阀芯100 配合的配合面,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相应的配合面具有开口,第一阀座810的配合面812、第二阀座820的配合面与第一阀芯100接触并挤压第一阀芯100,第一阀座810的配合面 812、第二阀座820的配合面与第一阀芯100滑动配合。同样地,第三块体3300包括第三容纳部3310,第三容纳部3310具有第三容纳腔3311,第二腔3312是第三容纳腔3311的一部分,第二腔3312也可以称为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阀腔,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二阀座组件900,第二阀座组件900包括第三阀座910和第四阀座920,第四阀座920位于第三容纳腔3311,至少部分第三阀座910位于第三容纳腔3311,第三阀座910比第四阀座 920靠近第一块体3200,第三阀座910和第四阀座920具有制冷剂流通的通孔,不再详细描述。
第一块体3200与第二块体3100的配合方式与第一块体3200与第三块体3300的配合方式相同,第一块体3200和第三块体3300二者相配合的特征与第一块体3200与第二块体3100的相配合的特征一致,下面以第一块体3200与第二块体3100的配合方式为例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图10,第一块体3200包括第一壁部3220,第二块体3100包括第二壁部 3120,至少部分第二壁部3120与第一壁部3220相对设置,第二容纳腔3111的一个腔口成形于第二壁部3120。第一块体3200包括第一面,第一面与第一阀座810接触并挤压第一阀座81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块体3200包括第一凸起部3230,第一凸起部3230相对第一壁部3220凸起,至少部分第一凸起部3230位于第二容纳腔3111,第一凸起部3230的第一面与第一阀座810接触并挤压第一阀座810,进而第一阀座的配合面接触并挤压第一阀芯100,由于第二阀座的配合面也对第一阀芯100限位,这样,第一凸起部3230接触并挤压第一阀座810,在第二阀座820的共同作用下,第一阀芯100被限位于第二容纳腔3111。通过第一块体3200和第二块体3100的固定或者限位连接,第一块体3200的第一凸起部 3230使第一阀芯100相对限位于第二容纳腔3111,无需单独设置与第二块体3100固定或者限位的部件,如阀盖,这样不仅减少部件数量,也可以减少安装步骤。
更近一步,第一块体3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凹槽部3240,第一凹槽部3240具有第一凹腔3241,第一凹腔3241在第一凸起部3230面向第一阀座810的壁具有凹腔口,至少部分第一阀座810位于第一凹腔3241,第一阀座810与所述第一凹槽部3240之间相对密封,这时,第一面为第一凹槽部3240的底壁或者为第一凹槽部3240底壁的一部分。在第一凸起部3230设置第一凹槽部3240,可以降低流体管理装置10的体积,也可以降低流体管理装置10的重量。
请参阅图7,第一块体3200具有第一开口3204,第一开口3204位于第二块体3100的第一面,第一开口3204与第一通道3201连通,第一开口3204朝向第一阀芯10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开口3204可以是第一通道3201的入口,第一开口3204位于第一凹槽部3240 的底壁,第一开口3204面向第一通孔。为方便后续描述,定义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垂直,在第一节流槽120导通第一腔3112与第一开口3204时,节流槽在第一平面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第一开口3204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内。这样节流后的制冷剂能够最大限度地由第一开口3204进入第一通道3201,进而能够降低了节流后的制冷剂进入第一通道3201的流阻。
请参阅图5及图12。在第一平面内定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与导管 520的轴线平行,也即第一方向与第二腔3312的轴线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开口3204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大于第一开口3204在第二方向的最大长度。在流体管理装置10工作时,当第一节流槽120在第一面的投影最大时,第一节流槽120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长度大于第一节流槽120在第一面的投影在第二方向的最大长度,这样,第一节流槽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开口3204的延伸方向一致,在第一阀芯100 旋转过程中,可以使第一阀芯100在节流行程内,制冷剂能够最大限度进入第一开口3204。更近一步,第一阀芯100能够绕第一阀杆的轴线旋转,第一阀杆的轴线与第二方向平行,这样第一节流槽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阀杆2300的轴线垂直,有利于通过控制第一阀芯 100的旋转角度控制第一阀芯100的形成,进而有利于控制第一阀芯100的节流行程。请参阅图14,第一块体3200包括第一通道3201部,第一通道3201部具有第一通道3201,第一通道3201部包括第二面,第二面相对第一通孔的轴线倾斜,第二面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面自第一面偏向第二面的相对侧。在第一节流槽120导通所述第一腔3112与第一开口3204时,第一节流槽120在第一平面内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第二面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
第一块体3200包括与第三块体3300配合的第二凸起部、第三面、第四面、第二开口、第二凹槽部等特征,不再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6、图12及图16,流体管理装置10具有第一入口103、第一出口102、第二出口105、第二入口104和第三出口101,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入口103和第一出口 102成形于第二块体3100,第一入口103与第一腔311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沿第一阀杆的轴向,第一阀芯100位于至少部分第一阀杆和第一入口103之间,由于第一入口103进入第一腔3112的制冷剂会对第一阀芯100造成冲击,而第一入口103位于第一阀杆的相对一侧,这样可以降低因制冷剂冲击而造成的第一阀芯100的晃动,有利于保持第一阀芯100 的稳定性。第三出口101位于导管组件500,具体地,第三出口101位于导管组件500的连接部510,第三出口101与导管组件500的制冷剂通道连通,进而第三出口101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在流体管理装置10的一个工作状态,第一腔3112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腔 120’或者第一导通通道110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最后由第三出口101和第二通道3202 排出;在流体管理装置10的另一个工作状态,第一腔3112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腔120’或者第一导通通道110与第一出口102连通,第一腔3112内的流体可以由第二出口105排出。为了便于气态制冷排出流体管理装置10,第三出口101可以位于导管组件500的上壁。第二入口104和第二出口105位于第三块体3300,沿第二阀杆的轴向,第二阀芯200位于至少部分第二阀杆和第二入口104之间,在流体管理装置10的一个工作状态,第二腔3312 能够通过第二节流腔220’或者第二导通通道210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最后由第三出口101和第二通道3202排出;在流体管理装置10的另一个工作状态,第二腔3312能够通过第二节流腔220’或者第二导通通道210与第二出口105连通,第二腔3312内的制冷剂可以由第二出口105排出。
流体管理装置10还包括第四通道3113和第五通道3114,在本实施方式,第五通道3114和第四通道3113成形于第二块体3100。第五通道3114与第二出口105连通,第五通道3114与第二通道3202连通。第四通道3113靠近第二阀座820,第四通道3113与第二通孔连通,第四通道3113在形成第五通道3114的壁具有口,第四通道3113与第五通道3114 连通。在流体管理装置10的另一个工作状态,也即第一节流腔120’或者第一导通通道110 连通第一腔3112和第二通孔时,第一腔3112与第四通道3113连通,或者说,第一腔3112 的制冷剂可以经第一节流腔120’或者第一导通通道110进入第四通道3113、第五通道3114,而后由第一出口102出排出流体管理装置10。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一单向阀部件600,第一单向阀部件600位于第五通道3114,第二通道3202能够通过第一单向阀部件600与第一出口102单向导通,第五通道3114与第四通道3113的连通处相对第一单向阀部件600 靠近第一出口102,这样,由第四通道3113进入第五通道3114的制冷剂仅能由第一出口 102排出,而不能进入第二通道3202。更近一步,第五通道3114包括第一子段31141和第二子段31142,其中,沿导管520的轴向,第一子段31141位于第一腔3112的下方,第一子段31141与第二通道3202连通,第一单向阀部件600位于第一子段31141;第二子段 31142与第一出口102、第四通道3113连通,第二子段31142与导管520的轴线平行,第二子段31142比第一腔3112远离气液分离腔3212。在第二块体3100体设置第一子段31141 和第二子段31142,方便第三通道3203的加工成形。
流体管理装置10还包括第六通道3313和第七通道3314,第七通道3314和第六通道3313成形于第三块体3300。第七通道3314与第二出口105连通,第七通道3314与第二通道3202连通。第六通道3313靠近第四阀座920,第六通道3313与第四阀座920的通孔连通,第六通道3313在形成第七通道3314的壁具有口,第六通道3313与第五通道3114连通。在流体管理装置10的另一个工作状态,也即第二节流腔220’或者第二导通通道210 连通第二腔3312和第四阀座920的通孔时,第二腔3312与第六通道3313连通,或者说,第二腔3312的制冷剂可以经第二节流腔220’或者第二导通通道210进入第六通道3313、第七通道3314,而后由第二出口105排出流体管理装置10。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二单向阀部件700,第二单向阀部件700位于第七通道3314,第二通道3202能够通过第二单向阀部件700与第二出口105单向导通,第七通道3314与第六通道3313的连通处相对第一单向阀部件600靠近第二出口105,这样,由第六通道3313进入第七通道3314的制冷剂仅能由第二出口105排出,而不能进入第二通道3202。更近一步,第七通道3314包括第三子段33141和第四子段33142,其中,沿导管520的轴向,第三子段33141位于第二腔3312 的下方,第三子段33141与第二通道3202连通,第二单向阀部件700位于第三子段33141;第四子段33142与第二出口105、第六通道3313连通,第四子段33142与第一腔3112的轴线平行,第四子段33142比第二腔3312远离气液分离腔3212。在第二块体3100体设置第三子段33141和第四子段33142,方便第六通道3313的加工成形。更近一步,流体管理装置10还可以包括第三阀芯以及使第三阀芯动作的驱动部,第三阀芯用于打开和者关闭第三子部3223的通道,第三阀芯位于第二节流部和第二单向阀部之间,第一块体3200或者第三块体3300具有容纳至少部分驱动部的安装孔,流体管理装置10设置第三阀芯,可以控制第二通道部3220内的制冷剂仅流向第五通道3114而不流向第七通道3314。
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二块体3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五通道3114,这时,第四通道3113与第一出口102连通,第三块体3300不具有第七通道3314,第六通道3313与第二出口105 连通,第二通道3202在第一块体3200的具有第四出口,这时第二通道3202仅有一个出口。当然第二通道3202也可以包括两个出口,如第二子部3222在第一块体3200具有一个出口,第三子部3223在第二块体3100具有一个出口。流体管理装置10不设置第五通道 3114和第七通道3314,这样可以减少加工难度,也有利于降低因第二通道3202和第五通道3114的连通而带来的泄露风险,以及也有利于降低因第二通道3202和第七通道3314的连通而带来的泄露风险;也可以不设置单向阀部件和或第二单向阀部件700,减少了流体管理装置10的零部件以及装配难度。
请参阅图18所示意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流体管理装置10也可以不包括第三块体3300以及第二阀芯200,这时流体管理装置10具有第一入口103、第一出口102、第二出口105、第二入口104以及第三出口101,第二入口104与第三通道320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第二出口105是第二通道3202的一个出口。当然,流体管理装置10 也可以不包括第一块体3200和第一阀芯100,这时,第一入口103与第一通道3201连通,第一出口102是第二通道3202的一个出口。
请参阅图19所示意的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块体3100 包括第一孔部3130,第一孔部3130具有第一孔3131,第一阀芯100为针形,第一阀芯100 与第一孔部3130形成第一节流腔,通过第一阀芯100远离和靠近第一孔部3130调节第一节流腔的开度,进而对制冷剂节流降压,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孔部3130位于与第一阀芯100配合的阀座,该阀座与第二块体3100固定连接或者限位连接。第二块体3100具有第一连通通道3140和第二连通通道3150,第一阀芯100打开第一孔3131时,第一连通通道 3140通过第一孔3131与第二连通通道3150连通,第一入口103与第一连通通道3140连通,第二连通通道3150与第一通道3201连通。和或,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二孔部,第二孔部具有第二孔,在本实施方式,第二孔部位于第三块体内,第二阀芯为针形,第二阀芯与第二孔部形成第二节流腔,通过第二阀芯200远离和靠近第二孔部调节第二节流腔的开度,进而对制冷剂节流降压,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二孔部3320位于与第二阀芯200配合的阀座,该阀座与第三块体固定连接或者限位连接。第三块体具有第三连通通道和第四连通通道,在第二阀芯打开第二孔时,第三连通通道通过第二孔与第四连通通道连通,第二入口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第四连通通道与第三通道连通。相比第一实施方式,阀芯为针形,重量较小,有利于减轻流体管理装置的重量。
请参阅图20所示意的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流体管理装置10包括第四阀芯800,流体管理装置10具有与第四阀芯800配合的阀口,具体地,第二块体3100包括第四容纳部,第四容纳部具有第四容纳腔,第四阀芯800位于第四容纳腔,第一连通通道3140与第四容纳腔连通,第二块体3100具有第五连通通道3150,第五连通通道与第一出口102连通,第四阀芯800关闭与其配合的阀口时,第一连通通道3140与第五连通通道 3150不连通,第四阀芯800打开与其配合的阀口时,第一连通通道3140与第五连通通道 3150连通。第四阀芯800可以是活塞也可以球形或者类球形结构。制冷剂由第一入口103 进入流体管理装置10后,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芯100和第四阀芯800选择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腔3212以及由第一出口102排出。和或,流体管理装置10还可以包括第五阀芯,流体管理装置10具有与第五阀芯配合的阀口,第三块包括第五容纳部,第五容纳部具有第五容纳腔,第五阀芯0位于第五容纳腔,第三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五容纳腔连通,第三块体3300 具有第六连通通道,第六连通通道与第七通道连通,第五阀芯关闭与其配合的阀口时,第三连通通道与第六连通通道不连通,第五阀芯打开与其配合的阀口时,第三连通通道与第六连通通道连通。第五阀芯可以是活塞也可以球形或者类球形结构。制冷剂由第二入口进入流体管理装置10后,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阀芯和第五阀芯选择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腔以及由第二出口排出。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请参阅图21,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 11、第二换热器12和第三换热器13以及流体管理装置10,压缩机1具有出口和至少一个进口,在本实施方式,压缩机1具有两个进口,即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其中,压缩机的第一进口1001为相对高压的进口,压缩机的第二入口1002为相对低压的进口,流体管理装置10至少具有第一入口103、第二入口104、第一出口102、第二出口105和第三出口 101,压缩机的出口1003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器11与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一入口103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高温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三出口101与压缩机的第一进口1001连通,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出口105与第二换热器12 的第一端口连通,进而流体管理装置10的流出的制冷剂能够进入第二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能够通过截止阀17与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连通或通过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连通,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也能够与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入口104连通,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出口105通过第三换热器13与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连通或通过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第一换热器11为双流道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1的制冷剂流道与压缩机的出口连通,与第一换热器11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的换热器位于车辆的空调箱,第三换热器13也位于车辆的空调箱,沿空调箱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换热器11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的换热器位于第三换热器13的下风向。当然第三换热器13也可以包括制冷剂流道和冷却液流道,第三换热器13的制冷剂流道与压缩机的入口连通,与第三换热器13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的换热器位于所述车辆的空调箱内。第二换热器12用于环境空气热交换。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换热器11能够与流经第一换热器11的气流热交换,第一换热器11可以是微通道换热器,这时,第一换热器11位于空调箱。
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请参阅图23,第一阀芯100使第一入口103通过第一节流腔120’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具体地,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流体管理装置1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这时第一阀芯10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也即第一入口103通过第一节流腔120’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这时,第一节流腔120’连通第一容纳腔3211和第一通道3201,第二通道3202与第一出口102连通,节流后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相对气态的制冷剂有第三出口101进入压缩机的第一入口103参与下次循环,这样更多的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能够提高制热效果;相对液态的制冷剂有第一出口102进入第二换热器12,在第二换热器12蒸发吸热,而后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这时第二阀芯200使第二入口104与第三出口101不连通,第二阀芯200使第二进口1002与气液分离腔3212不连通。第一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制热模式。
在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请参阅图24,流体管理装置1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这时第一阀芯10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一导通通道110连通第二容纳腔3111和第一出口102,或者说第一阀芯100使第一入口103通过第一导通通道110与第二换热器12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与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入口104连通,这时,第二阀芯20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第二节流腔220’连通第三容纳腔3311和第三通道3203,也即第二阀芯200使第二节流腔220’与气液分离腔3212连通,第二通道3202连通第二出口105。具体地,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第一换热器11、流体管理装置10进入第二换热器 12,在第二换热器12释放热量,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腔220’节流后在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相对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第一进口1001参与下次循环,相对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13蒸发吸热,制冷剂液态含量较高,能够提高制冷效果,而后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参与下一次循环。第一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制冷模式。
热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以下工作模式的至少一种。在热管理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请参阅图25,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这时第一阀芯100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第一阀芯100使第一入口103通过第一节流腔120’连通第一出口102,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2蒸发吸热,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与压缩机的第二进口 1002连通。热管理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第二制热模式。
在热管理系统的第四工作模式,请参阅图26,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第一阀芯100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第一阀芯100使第一入口103通过第一节流腔120’连通第一出口102,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2蒸发吸热,第二换热器12 的第二端口与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入口104连通,第二阀芯20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二阀芯200使第二导通通道210连通第二入口104和第二出口105,制冷剂经流体管理装置10进入第三换热器13继续蒸发吸热。热管理系统的第四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第一除湿模式。
在热管理系统的第五工作模式,请参阅图27,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第一阀芯10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第一节流腔120’连通第一容纳腔3211和第一通道3201,第二通道3202与第一出口连通,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2蒸发吸热,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与流体管理装置10的第二入口104连通,第二阀芯20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二阀芯200使所述第二导通通道210连通所第二入口104和所述第二出口105,制冷剂经流体管理装置10进入第三换热器13继续蒸发吸热。热管理系统的第五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第二除湿模式。
在热管理系统的第六工作模式,请参阅图28,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释放热量,第一阀芯10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第一节流腔120’连通第一容纳腔3211和第一通道3201,第二通道3202与第二出口105、第一出口102连通,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与压缩机的第二进口1002连通,第三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口 1002连通,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2、第三换热器13蒸发吸热。热管理系统的第六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第三除湿模式。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流体管理装置10还可以包括节流部,节流部可以对相对液态的制冷剂二次节流,以提高进入第二换热器12的制冷剂的蒸发吸热能力和或第三换热器13 的制冷剂的蒸发吸热能力。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块体组件包括第二通道部3220,第二通道部3220具有第二通道3202,第二通道3202在块体组件具有出口,第二通道部3220包括节流部,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第二通道3202出口通过第二开关阀与第二换热器12 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二通道3202出口通过第二开关阀与第三换热器13的第一端口连通。
请参阅图22所示意的第四实施方式。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节流阀14和第四换热器15,节流阀14位于第四换热器15的上游,经节流阀14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5蒸发吸热,第二换热器12的另一个端口通过节流阀14、第四换热器15与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或者通过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入口连通。第四换热器15可以板式换热器也可以微通道换热器,第四换热器15可以用于调控车辆中的发热部件,如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和流体管理装置,所述流体管理装置具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所述流体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块体组件,所述第一阀芯具有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具有第二导通通道,所述流体管理装置具有第一节流腔、第二节流腔和气液分离腔;所述块体组件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第三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气液分离腔是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阀芯、所述第一节流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阀芯能够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腔的开度,所述第三容纳部具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二阀芯、所述第二节流腔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二阀芯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节流腔的开度;
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三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一出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或者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出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使所述第一入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腔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连通;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使所述第一入口通过第一导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使所述第二节流腔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理组件包括第一阀座组件和第二阀座组件,所述第一阀座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阀芯配合的配合面,所述第一阀芯包括第一节流槽,所述第一节流槽在所述第一阀芯的外壁具有开口,形成所述第一节流腔通道的壁包括第一节流槽和所述第一阀座组件的配合面;所述第二阀座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二阀芯配合的配合面,所述第二阀芯包括第二节流槽,所述第二节流槽在所述第二阀芯的外壁具有开口,形成所述第二节流腔通道的壁包括第二节流槽和所述第二阀座组件的配合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组件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侧壁具有第一通道入口,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底壁具有第二通道入口,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的侧壁具有第三通道出口,所述第二通道能够与第二出口和第一出口的至少其中之一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
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一节流腔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第一出口连通;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连通第二容纳腔和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阀芯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二节流腔连通所述第三容纳腔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以下工作模式的至少其中之一: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所述第一阀芯使所述第一入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腔连通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四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一阀芯使所述第一入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腔连通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二阀芯使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连通所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五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一节流腔连通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二阀芯使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连通所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第六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芯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一节流腔连通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流体管理装置的第三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能够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能够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口连通;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和第四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能够节流降压进入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能够通过所述节流元件、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组件包括第二通道部,所述第二通道部具有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部包括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所述第一子部所对应的通道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底壁具有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所述第二子部所对应的通道在所述第一子部具有口,所述第二子部所对应的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子部所对应的通道在所述第一子部具有口,所述第二子部所对应的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通道部包括节流部,所述节流部是所述第一子部的至少一部分,或者所述节流部包括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所述第一节流部是所述第一子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节流部是所述第二子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节流部的孔径范围为1.0-2.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阀芯、第一单向阀部件和第二单向阀部件,所述第一单向阀部件位于所述第二子部内,所述第一节流部比所述第一单向阀部件靠近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所述第二节流部比所述第二单向阀部件靠近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所述块体组件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比所述第二单向阀部靠近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阀芯位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第三阀芯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三子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组件包括第二通道部,所述第二通道部具有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块体组件具有出口,所述第二通道部包括节流部,所述节流部的孔径范围为1.0-2.0毫米;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通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应用于车辆,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空调箱内,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风向;
或者,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制冷剂流道和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道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的换热器位于所述车辆的空调箱内;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制冷剂流道和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道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的换热器位于所述车辆的空调箱内。
CN202011448155.3A 2020-12-09 2020-12-09 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46236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8155.3A CN114623632A (zh) 2020-12-09 2020-12-09 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8155.3A CN114623632A (zh) 2020-12-09 2020-12-09 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632A true CN114623632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895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8155.3A Pending CN114623632A (zh) 2020-12-09 2020-12-09 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236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89265A (en) Heat exchanger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vaporator
US4311020A (en) Combination reversing valve and expansion device for a reversible refrigeration circuit
CN107869601B (zh) 多通换向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00578122C (zh) 膨胀阀
CN112443679A (zh) 热管理系统
CN114623632A (zh) 热管理系统
CN114607801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4608210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0274053B (zh) 流体切换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08253669B (zh) 多通换向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13173047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4623614A (zh) 热管理系统
CN109556324B (zh)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空调系统
CN108397573B (zh) 一种空调装置以及汽车空调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CN213929625U (zh) 一种阀组件
CN218764093U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制冷系统
EP4299345A1 (en) Valve group integrated module,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EP4049869A1 (en)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EP4310414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2572091B (zh) 热管理系统
US20240017588A1 (en) Valve set integrated module,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WO2023116657A1 (zh) 流道板组件、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510744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11503341U (zh) 一种膨胀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