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0378A - 终端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00378A
CN114600378A CN202080074773.8A CN202080074773A CN114600378A CN 114600378 A CN114600378 A CN 114600378A CN 202080074773 A CN202080074773 A CN 202080074773A CN 114600378 A CN114600378 A CN 114600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ed wave
terminal
inform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47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00378B (zh
Inventor
西尾昭彦
铃木秀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23111525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56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00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0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00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0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终端包括:控制电路,决定在第一无线通信和第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的极化波,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是第一无线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以及通信电路,使用所决定的极化波进行至少一者的无线通信。

Description

终端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5G的标准化方面,第三代合作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已讨论了新无线接入技术(NR: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并发布了NR的版本15(Release(Rel.)15)的规格。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38.811 V15.2.0,“Study on New Radio(NR)to supportnon terrestrial networks(Release 15),”2019-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G RAN WG1#98bis,R1-1911003,“On physical layercontrol procedures for NTN,”October,2019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于无线通信的极化波的决定方法,尚有研究的余地。
本公开的非限定性的实施例有助于提供能够适当地决定用于无线通信的极化波的终端及通信方法。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控制电路,决定在第一无线通信和第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的极化波,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以及通信电路,使用所决定的所述极化波进行所述至少一者的无线通信。
应予说明,这些总括性的或具体的方式可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电脑程序或记录介质实现,也可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电脑程序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能够适当地决定用于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更多优点和效果将通过说明书和附图予以阐明。这些优点和/或效果分别由若干个实施方式、以及说明书及附图所记载的特征提供,但未必需要为了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同的特征而全部提供
附图说明
图1是3GPP NR系统的例示性架构的图。
图2是表示NG-RAN(Next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与5GC(5th Generation Core,第五代核心网)之间的功能分离的示意图。
图3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设定/重新设定的过程的序列图。
图4是表示大容量高速通信(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多同时连接机器类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及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的利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用于非漫游场景的例示性5G系统架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资源的重用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初始接入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方法1的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方法2的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方法3的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准共址(quasi co-location,QCL)类型(Type)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与TCI(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发送配置指示)state(状态)及QCL相关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预编码信息(Precoding information)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5G NR的系统架构及协议栈>
为了包含在高达100GHz的频率范围内进行动作的新无线接入技术(NR)的开发的第五代手机技术(也仅称为“5G”)的下一个发布,3GPP正在继续作业。5G标准的第一版已在2017年底完成,由此,可过渡到符合5G NR的标准的终端(例如,智能电话)的试产以及商业开展。
例如,系统架构整体上设想包括gNB的NG-RAN(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gNB提供NG无线接入的用户面(SDAP(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服务数据适配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PHY(Physical Layer,物理层))及控制面(RRC)的协议的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侧的终结。gNB通过Xn接口而彼此连接。另外,gNB通过下一代(Next Generation,NG)接口而连接于NGC(下一代核心(Next Generation Core)),更具体而言,通过NG-C接口而连接于AMF(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例如,执行AMF的特定的核心实体),另外,通过NG-U接口而连接于UPF(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例如,执行UPF的特定的核心实体)。图1表示NG-RAN架构(例如,参照3GPP TS 38.300v15.6.0,section4)。
NR的用户面的协议栈(例如,参照3GPP TS 38.300,章节4.4.1)包含在gNB中在网络侧终结的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参照TS 38.300的第6.4节))子层、RLC(无线链路控制(参照TS 38.300的第6.3节))子层及MAC(媒体访问控制(参照TS 38.300的第6.2节))子层。另外,新的接入层(AS:Access Stratum)的子层(SDAP:服务数据适配协议)已导入到PDCP上(例如,参照3GPP TS 38.300的第6.5节)。另外,为了NR而定义了控制面的协议栈(例如,参照TS 38.300,section4.4.2)。层2的功能的概要记载于TS 38.300的第6节。PDCP子层、RLC子层及MAC子层的功能分别列举在TS 38.300的第6.4节、第6.3节及第6.2节中。RRC层的功能列举在TS 38.300的第7节中。
例如,媒体访问控制层对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的复用、和包含各种参数集(numerology)的处理的调度及与调度关联的各功能进行处理。
例如,物理层(PHY)承担编码、PHY HARQ(Physical Layer 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物理层混合自动重发请求)处理、调制、多天线处理及向适当的物理时间-频率资源映射信号的作用。另外,物理层处理对于物理信道的传输信道的映射。物理层以传输信道的形式对MAC层提供服务。物理信道对应于用来发送特定的传输信道的时间频率资源的集合,各传输信道被映射到对应的物理信道。例如,在物理信道中,上行物理信道有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下行物理信道有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CCH(Pyh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在NR的用例/扩展场景中,可包含在数据速率、时延及覆盖范围的方面具有多种必要条件的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latencycommunications,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例如,期待eMBB支持IMT-Advanced(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Advanced,高级国际移动通信)所提供的数据速率的3倍左右的峰值数据速率(在下行链路中为20Gbps,在上行链路中为10Gbps)以及有效(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d))数据速率。另一方面,在URLLC的情况下,针对超低时延(用户面的时延在UL及DL中分别为0.5ms(毫秒))及高可靠性(在1ms内,1-10-5),提出了更严格的必要条件。最后,在mMTC中,优选地,要求高连接密度(在城市环境中,装置1,000,000台装置/km2)、恶劣环境下的广阔覆盖范围、以及用于廉价装置的、寿命极长的电池(15年)。
因此,有时适合于一个用例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的参数集(例如,子载波间隔、OFDM码元长度、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每个调度区间的码元数)在其他用例中无效。例如,在低时延的服务中,优选地,要求码元长度比mMTC的服务更短(因此,子载波间隔更大)和/或每个调度区间(也称为“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发送时间间隔)”)的码元数少。而且,在信道的时延扩展大的扩展场景中,优选地,要求CP长度比时延扩展短的场景更长。也可以根据状况而优化子载波间隔,以维持同样的CP开销。NR所支持的子载波间隔的值可以为一个以上。与此对应地,目前考虑了15kHz、30kHz、60kHz…的子载波间隔。码元长度Tu及子载波间隔Δf根据式Δf=1/Tu而直接关联。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同样地,能够使用用语“资源元素”来表示由对于一个OFDM/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码元的长度的一个子载波构成的最小的资源单位。
在新无线系统5G-NR中,针对各参数集及各载波,分别在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中定义子载波及OFDM码元的资源网格。资源网格的各元素被称为“资源元素”,其基于频域的频率索引及时域的码元位置而被确定(参照3GPP TS 38.211v15.6.0)。
<5G NR中的NG-RAN与5GC之间的功能分离>
图2表示NG-RAN与5GC之间的功能分离。NG-RAN的逻辑节点是gNB或ng-eNB。5GC具有逻辑节点AMF、UPF及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
例如,gNB及ng-eNB承担以下的主要功能:
-无线承载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无线接纳控制(Radio AdmissionControl)、连接移动性控制(Connection Mobility Control)、在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这两个链路中动态地向UE分配(调度)资源等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的功能;
-数据的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标头压缩、加密及完整性保护;
-在无法根据UE所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朝向AMF的路由的情况下的附接UE时的AMF的选择;
-朝向UPF的用户面数据的路由;
-朝向AMF的控制面信息的路由;
-连接的设定及解除;
-寻呼消息的调度及发送;
-系统广播信息(AMF或运行管理维护功能(OAM:Operation,Admission,Maintenance)为发起源)的调度及发送;
-用于移动性及调度的测量及测量报告的设定;
-上行链路中的传输等级的分组标记;
-会话管理;
-网络切片的支持;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流的管理及对于数据无线承载的映射;
-RRC_INACTIVE(RRC非激活)状态下的UE的支持;
-NAS(Non 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消息的分发功能;
-无线接入网络的共享;
-双重连接(Dual connectivity);
-NR与E-UTRA(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之间的紧密协作。
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MF)承担以下的主要功能:
-使非接入层(NAS)信令终结的功能;
-NAS信令的安全;
-接入层(AS)的安全控制;
-用于3GPP的接入网络之间的移动性的核心网络(CN:Core Network)节点间信令;
-到达空闲模式的UE的可能性(包含寻呼的重新发送的控制及执行);
-注册区域的管理;
-系统内移动性及系统间移动性的支持;
-接入认证;
-包含漫游权限检查的接入许可;
-移动性管理控制(订阅及策略);
-网络切片的支持;
-会话管理功能(SMF)的选择。
此外,用户面功能(UPF)承担以下的主要功能:
-用于内部(intra)-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无线接入技术)移动性/inter-RAT(RAT间)移动性(在可应用的情况下)的锚点;
-用于与数据网络之间的相互连接的外部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点;
-分组的路由及转发;
-分组检查及用户面部分的策略规则的强制(Policy rule enforcement);
-业务使用量的报告;
-用于支持朝向数据网络的业务流的路由的上行链路分类(uplink classifier);
-用于支持多宿主PDU会话(multi-homed PDU session)的分支点(BranchingPoint);
-对于用户面的QoS处理(例如,分组过滤、闸控(gating)、UL/DL速率控制(UL/DLrate enforcement);
-上行链路业务的验证(SDF(Service Data Flow,服务数据流)对于QoS流的映射);
-下行链路分组的缓冲及下行链路数据通知的触发功能。
最后,会话管理功能(SMF)承担以下的主要功能:
-会话管理;
-对于UE的IP地址的分配及管理;
-UPF的选择及控制;
-用于使业务流向适当的目的地的用户面功能(UPF)中的业务转向(trafficsteering)的设定功能;
-控制部分的策略的强制及QoS;
-下行链路数据的通知。
<RRC连接的设定及重新设定的过程>
图3表示UE从RRC_IDLE(RRC空闲)过渡至RRC_CONNECTED(RRC已连接)时的NAS部分的UE、gNB及AMF(5GC实体)之间的一些交互(参照TS 38.300v15.6.0)。
RRC是用于UE及gNB的设定的高层信令(协议)。通过该过渡,AMF准备UE上下文数据(其例如包含PDU会话上下文、安全密钥、UE无线性能(UE Radio Capability)、UE安全性能(UE Security Capabilities)等),并将其与初始上下文设定请求(INITIAL CONTEXTSETUP REQUEST)一起发送至gNB。接着,gNB与UE一起激活AS安全。gNB对UE发送安全模式命令(SecurityModeCommand)消息,UE利用安全模式完成(SecurityModeComplete)消息对gNB作出应答,由此来激活AS安全。然后,gNB对UE发送RRC重新设定(RRCReconfiguration)消息,且gNB接收对于该RRC重新设定消息的来自UE的RRC重新设定完成(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由此,进行用于设定信令无线承载2(Signaling RadioBearer 2,SRB2)及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的重新设定。对于仅由信令的连接,因为不设定SRB2及DRB,所以可省略与RRC重新设定相关的步骤。最后,gNB利用初始上下文设定应答(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通知AMF设定过程已完成。
因此,在本公开中提供如下的第五代核心网(5GC)的实体(例如,AMF、SMF等),其包括:控制电路,在动作时,建立与gNode(节点)B之间的下一代(Next Generation,NG)连接;以及发送部,在动作时,经由NG连接将初始上下文设定消息发送至gNodeB,以设定gNodeB与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之间的信令无线承载。具体而言,gNodeB将包含资源分配设定信息要素(IE:Information Element)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经由信令无线承载发送至UE。接着,UE基于资源分配设定,进行上行链路中的发送或下行链路中的接收。
<2020年以后的IMT的利用场景>
图4表示用于5G NR的若干个用例。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新无线(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new radio,3GPP NR)中,已研究了通过IMT-2020构思的支持多种多样的服务及应用的三个用例。用于大容量高速通信(eMBB:增强移动宽带)的第一阶段的规格的筹划制定已结束。在目前及将来的作业中,除了逐渐扩充eMBB的支持之外,还包含用于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communications)及多同时连接机器类通信(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的标准化。图4表示2020年以后的IMT的构思上的利用场景的若干个例子(例如参照ITU-R M.2083的图2)。
URLLC的用例有与吞吐量、时延(延迟)及可用性这样的性能相关的严格的必要条件。URLLC的用例构思为用于实现今后的工业生产过程或制造过程的无线控制、远程医疗手术、智能电网中的送电配电的自动化、交通安全等应用的一个要素技术。通过确定满足由TR38.913设定的必要条件的技术,来支持URLLC的超高可靠性。在版本15的NR URLLC中,作为重要的必要条件,包含设为目标的用户面的时延在UL(上行链路)中为0.5ms,在DL(下行链路)中为0.5ms这一条件。对于一次分组发送的总体性URLLC的必要条件是在用户面的时延为1ms的情况下,对于32字节的分组尺寸,误块率(BLER:block error rate)为1E-5。
考虑到物理层,可利用大量可采用的方法来提高可靠性。目前的提高可靠性的余地包含定义URLLC用的另外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表、更紧凑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PDCCH的反复等。但是,随着NR(关于NR URLLC的重要的必要条件)更稳定且受到进一步开发,可扩大该余地以实现超高可靠性。版本15中的NR URLLC的具体用例包含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AugmentedReality)/VR(Virtual Reality))、电子健康(e-health)、电子安全(e-safety)及至关重要的应用。
另外,以NR URLLC为目标的技术强化旨在改善时延以及提高可靠性。用于改善时延的技术强化包含可设定的参数集、利用灵活映射的非基于时隙的调度、免授权的(已设定的授权的)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中的时隙级的反复、以及下行链路中的占先(Pre-emption)。占先是指停止已分配有资源的发送,并将该已被分配的资源用于后请求的、需满足时延更低/优先级更高的必要条件的其他发送。因此,已被允许的发送会被之后的发送代替。可与具体的服务类型无关地应用占先。例如,服务类型A(URLLC)的发送也可以被服务类型B(eMBB等)的发送代替。与可靠性提高相关的技术强化包含用于目标BLER为1E-5的专用CQI/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方案)表。
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的用例的特征在于:典型而言,如下的连接装置的数量极多,该连接装置发送不易受时延影响的较少量的数据。对于装置,要求其价格低且电池寿命非常长。根据NR的观点,利用非常窄的带宽部分是可节省UE的电力并延长其电池寿命的一个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预测NR中的可靠性提高的余地会进一步扩大。其为对于所有情况而言的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与URLLC及mMTC相关的重要的必要条件是高可靠性或超高可靠性。从无线的观点及网络的观点考虑,可在若干个机制中提高可靠性。总体而言,存在有可能有助于提高可靠性的两个~三个重要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紧凑的控制信道信息、数据信道/控制信道的反复、以及与频域、时域和/或空间域相关的分集。这些领域可与特定的通信场景无关地、普遍用于提高可靠性。
关于NR URLLC,设想了工厂自动化、运输业及电力输送这样的必要条件更严格的进一步的用例。严格的必要条件是指高可靠性(达到10-6级的可靠性)、高可用性、达到256字节的分组尺寸、达到数微秒(μs)左右的时间同步(time synchronization)(能够对应于用例,根据频率范围及0.5ms~1ms左右的短时延(例如,设为目标的用户面中的0.5ms的时延),将值设为1μs或数微秒)。
而且,关于NR URLLC,从物理层的观点考虑,可有若干个技术强化。这些技术强化包括与紧凑的DCI相关的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强化、PDCCH的反复、PDCCH的监视的增加。另外,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强化与增强(enhanced)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及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强化相关。另外,可有与微时隙级的跳频相关的PUSCH的强化及重新发送/反复的强化。用语“微时隙”是指包含的码元数量比时隙少的发送时间间隔(TTI)(时隙具备14个码元)。
<QoS控制>
5G的QoS(服务质量)模型基于QoS流,既支持需要保证流比特率的QoS流(GBR:Guaranteed Bit Rate QoS流),也支持不需要保证流比特率的QoS流(非GBR QoS流)。因此,在NAS级中,QoS流是PDU会话中的粒度最细微的QoS的划分。根据经由NG-U接口而有封装标头(encapsulation header)传输的QoS流ID(QFI:QoS Flow ID),在PDU会话内确定QoS流。
针对各UE,5GC建立一个以上的PDU会话。针对各UE,配合PDU会话,NG-RAN例如如在前文中参照图3说明的那样,建立至少一个数据无线承载(DRB)。另外,也可在之后设定新增到该PDU会话的QoS流中的DRB(何时设定取决于NG-RAN)。NG-RAN将属于各种PDU会话的分组映射到各种DRB。UE及5GC中的NAS级分组过滤器用于使UL分组及DL分组与QoS流关联,UE及NG-RAN中的AS级映射规则使UL QoS流及DL QoS流与DRB关联。
图5表示5G NR的非漫游参考架构(non-roaming reference architecture)(参照TS 23.501v16.1.0,section4.23)。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例如,承担图4所例示的5G服务的外部应用服务器)与3GPP核心网络进行交互,以提供服务。例如,为了支持对业务的路由造成影响的应用而接入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或者为了策略控制(例如,QoS控制)而与策略框架进行交互(参照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基于运营商的部署,运营商认为可信任的应用功能能够与关联的网络功能(Network Function)直接交互。未被运营商允许直接接入网络功能的应用功能经由NEF,使用对于外部的释放框架(open framework)而与关联的网络功能交互。
图5还表示5G架构的进一步的功能单位,即,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 SliceSelection Function,NSSF)、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NRF)、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认证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Function,AUSF)、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MF)、会话管理功能(SMF)及数据网络(DN:DataNetwork,例如由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互联网接入或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核心网络的功能及应用服务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部署在云端计算环境中并进行动作。
因此,在本公开中提供如下的应用服务器(例如,5G架构的AF),其包括:发送部,为了建立包含与QoS必要条件对应的gNodeB与UE之间的无线承载的PDU会话,在动作时,将包含对于URLLC服务、eMMB服务和mMTC服务中的至少一者的QoS必要条件的请求发送至5GC的功能(例如,NEF、AMF、SMF、PCF、UPF等)中的至少一者;以及控制电路,在动作时,使用已建立的PDU会话进行服务。
[向地面以外的网络(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网络)的扩展]
Rel.15是例如与用于地面网络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的规格。另一方面,NR已研究了使用卫星或高空伪卫星(HAPS:High-altitude platform station,高空平台站)的通信等向地面以外的网络(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的扩展(例如,非专利文献1)。
在NTN环境中,对于地面终端或航空器终端的卫星的覆盖区域(例如,一个以上的小区)例如由从卫星发送的波束形成。另外,例如,通过从卫星的天线发送具有严格指向性的多个波束,形成对覆盖区域进行分割的多个小区。终端例如在移动时,如地面蜂窝通信那样,通过越区切换(handover)来切换小区而进行通信。
另外,也可捆绑来自卫星的多个波束而形成一个小区。在此情况下,已研究了在NTN环境中,例如基于NR的波束管理(Beam management)机制来切换波束(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另外,例如通过在相邻(或者周边的)波束或小区之间使用不同的频率(或者信道),能够实现“频率重用”。在频率重用中,因为例如在相邻波束或小区之间使用不同的频率,所以能够减少波束间干扰(换句话说,小区间干扰)。例如,如图6所示,在使用三个频率(例如,F1、F2及F3)的实例中,能够实现频率重用3(或者,重用3)。
另外,例如在卫星通信中应用圆极化波(circular polarization)。例如,在相邻波束之间,除了频率重用之外,还能够通过使用不同的极化波来减轻波束间干扰。例如,如图6所示,在使用两个频率(例如,F1及F2)和两个极化波(例如,右旋圆极化波(RHCP:RightHanded Circular Polarization)及左旋圆极化波(LHCP:Left Handed CircularPolarization))的实例中,能够实现重用4。
极化波的重用方法(例如,如何利用极化波,或者利用哪个极化波)例如取决于网络操作。此处,例如对于接收侧(例如,终端或基站),若所利用的极化波已知,则即使是线性极化波(linear polarization)天线,也能够分离极化波而接收信号。另一方面,对于接收侧(例如,终端或基站),即使所利用的极化波未知,例如也能够通过分集合成来接收信号,由此,接收两个极化波(例如,RHCP及LHCP)的信号,但会产生损失(loss)。
由此,例如,终端只要能够决定下行链路信号所利用的极化波,则能够基于与极化波对应的接收方法进行接收处理,从而能够提高接收性能。
另外,例如因为右旋圆极化波与左旋圆极化波正交,所以利用不同的圆极化波来复用(例如,也称为“极化波复用发送”)信号,由此,能够提高吞吐量。换句话说,圆极化波除了能够用于资源的重用,还能够用于极化波复用发送。
但是,在5G NR(例如,Rel.15)中,关于终端决定利用的极化波或极化波的方法(例如,通知方法)或者圆极化波的利用方法,尚未充分的研究。
因此,在本公开中,对终端决定极化波的方法及利用极化波的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100及终端200。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可以是NTN环境的卫星通信系统,也可以是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基站100及终端200均是无线通信装置的一例。
图7是表示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一部分的结构例的方框图。在图7所示的基站100中,控制部11(例如,相当于控制电路)在无线通信的第一阶段和第一阶段(phase)之后的第二阶段中的至少一者中,决定对于终端200的无线信号的极化波。通信部12(例如,相当于通信电路)基于所决定的极化波,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中的至少一者。此外,以下,用语“阶段”也可以与“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中的“期间”或“时间区间”之类的其他用语相互替换。无线通信中的“期间”或“时间区间”也可以理解为“时间资源”的一例。另外,“极化波”与频率资源及时间资源同样是无线通信中的资源的一例。
图8是表示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一部分的结构例的方框图。在图8所示的终端200中,控制部21(例如,相当于控制电路)决定无线通信的第一阶段和第一阶段之后的第二阶段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无线信号的极化波。通信部22基于所决定的极化波,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中的至少一者。
[基站的结构]
图9是表示基站100的结构例的方框图。图9所示的基站100例如包括控制部101、数据产生部102、发送数据处理部103、无线发送部104、天线105、无线接收部106及接收数据处理部107。此外,例如,图9所示的控制部101、数据产生部102、发送数据处理部103及接收数据处理部107可以相当于图7所示的控制部11,图9所示的天线105、无线发送部104及无线接收部106可以相当于图7所示的通信部12。
控制部101例如对发送(换句话说,下行链路)和接收(换句话说,上行链路)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极化波的设定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01也可以设定每个小区、每个波束或每个终端200(换句话说,用户)的极化波。另外,例如,控制部101可以对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各自设定专用的极化波,也可以设定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通用的极化波。控制部101例如将用于接收的与极化波相关的信息(以下,称为“极化波信息”)输出至接收数据处理部107,将用于发送的极化波信息输出至发送数据处理部103,并将通知给终端200的极化波信息输出至数据产生部102。
数据产生部102例如产生用户数据、系统信息或与终端200分别相关的专用控制信息(例如,RRC信令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之类的下行数据信号,并向发送数据处理部103输出所产生的下行数据信号。例如,数据产生部102可以基于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极化波信息而产生下行数据信号,也可以产生包含极化波信息的下行数据信号。
发送数据处理部103对从数据产生部102输入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及调制。另外,发送数据处理部103例如基于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极化波信息,进行发送极化波处理(例如,右旋圆极化波、左旋圆极化波或这两者)。发送数据处理部103向无线发送部104输出发送处理后的信号。
无线发送部104对从发送数据处理部103输入的信号进行D/A(Digital/Analog,数字/模拟)转换、上变频、放大之类的无线发送处理,并从天线105发送无线发送处理后的无线信号。
无线接收部106对经由天线105接收到的来自终端200的数据信号进行下变频、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之类的无线接收处理,并向接收数据处理部107输出无线接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
接收数据处理部107例如基于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极化波信息,进行接收信号的接收极化波处理。另外,接收数据处理部107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及解码,并输出接收数据。此外,在接收极化波处理中,例如可以包含通过右旋圆极化波及左旋圆极化波各自的极化波向量的相乘等来分离极化波的处理(去极化(de-polarization))。
[终端的结构]
图10是表示终端200的结构例的方框图。图10所示的终端200例如包括天线201、无线接收部202、接收数据处理部203、控制部204、数据产生部205、发送数据处理部206及无线发送部207。此外,例如,图10所示的控制部204、数据产生部205、发送数据处理部206及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可以相当于图8所示的控制部21,图10所示的天线201、无线发送部207及无线接收部202可以相当于图8所示的通信部22。
无线接收部202对经由天线201接收到的来自基站100的数据信号进行下变频、A/D转换之类的无线接收处理,并向接收数据处理部203输出无线接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
接收数据处理部203例如基于从控制部204输入的极化波信息,进行接收信号的接收极化波处理(例如,去极化)。另外,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及解码,并向控制部204输出例如接收数据所含的极化波信息。
控制部204例如基于从接收数据处理部203输入的极化波信息、或已在标准(或者,规格)中规定的信息,决定对接收(换句话说,下行链路)和发送(换句话说,上行链路)中的至少一者设定的极化波。另外,控制部204例如也可以决定在初始接入(或者,也称为“初始连接”)时等接收来自基站100的极化波信息的通知以前的期间,使用预先规定(换句话说,设定)的极化波。控制部204例如将用于接收的极化波信息输出至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并将用于发送的极化波信息输出至发送数据处理部206。
数据产生部205例如产生包含用户数据或反馈信息的上行数据信号,并向发送数据处理部206输出已产生的下行数据信号。
发送数据处理部206对从数据产生部205输入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及调制。另外,发送数据处理部206例如基于从控制部204输入的极化波信息,进行发送极化波处理(例如,右旋、左旋或这两者)。发送数据处理部206向无线发送部207输出发送处理后的信号。
无线发送部207对从发送数据处理部206输入的信号进行D/A转换、上变频、放大之类的无线发送处理,并从天线201发送无线发送处理后的无线信号。
[基站100及终端200的动作例]
说明上述基站100及终端200的动作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对在初始接入中通信的信道及信号,设定预先规定的极化波。
另一方面,对在与初始接入不同的处理中通信的信道及信号,例如对分配给每个用户的信道及信号,设定例如由基站100通知给终端200的极化波。此外,在基站100未对终端200进行通知的情况下,终端200例如也可以设定预先规定的极化波。
图11是表示初始接入的一例的序列图。
例如,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终端200从接收到的SSB获得与基站100之间的同步及通用的小区参数。在SSB中,例如可以包含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及副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之类的同步信号、以及广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
接着,终端200接收由从基站100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广播的系统信息。
终端200例如在初始接入(换句话说,随机接入过程)中,基于系统信息所指定的资源,向基站100发送前导码信号(例如,也称为“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或“Msg.1”)。
基站100接收PRACH,并向终端200发送针对PRACH的应答信号(例如,也称为“RACH应答(response)”或“Msg.2”)。RACH应答例如可以在下行数据信道(例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中被发送。
接着,终端200基于RACH应答,例如发送包含对基站100的连接请求的RRC消息(或者,称为“Msg.3”)。
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包含针对Msg.3的应答信号的RRC消息(或者,称为“Msg.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初始接入中,至少对SSB及SIB设定固定的极化波。终端200例如将固定的极化波决定为SSB及SIB的极化波。
此外,对于固定的极化波,例如可以在标准(或者,规格)中预先规定,也可按系统设定。固定的极化波例如可以是右旋圆极化波和左旋圆极化波中的一者,也可以是两者。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可基于从基站100发往终端200的信息,决定(换句话说,设定或通知)对于与SSB及SIB不同的其他信道及信号的极化波。
以下,作为一例,对决定极化波的方法1~方法3分别进行说明。
<方法1>
在方法1中,按小区或波束控制极化波。另外,在方法1中,对各小区或各波束设定的极化波信息由SIB通知给终端200。
例如,在图11中,终端200从SIB获得极化波信息,并将所获得的极化波信息所示的极化波决定为发送PRACH之后的通信(例如,发送和接收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极化波。此外,对于终端200,也可以对发送(即,上行链路)和接收(即,下行链路)设定不同的极化波。
图12是表示方法1的终端200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图12中,终端200例如在初始接入时,搜索(换句话说,检测)SSB(S101)。例如,在SSB所使用的极化波已知的情况下,终端200(例如,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基于该极化波(例如,固定的极化波)来搜索SSB。另一方面,在极化波并非已知的情况下,终端200例如可以在无极化波、右旋圆极化波和左旋圆极化波之间切换而进行搜索SSB(换句话说,盲判定),也可以通过极化波分集接收来搜索SSB。
终端200在未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102:否(No)),返回到S101的处理,并反复搜索SSB。另一方面,终端200在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102:是(Yes)),接收SIB(S103)。例如,终端200(例如,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可基于固定的极化波来接收SIB。终端200从接收到的SIB例如获得小区的动作参数及极化波信息。
终端200将所获得的极化波例如设定为用于接收处理(换句话说,下行链路的处理)及发送处理(换句话说,上行链路的处理)的极化波(S104)。例如,终端200在获得极化波信息后,将该极化波设定给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及发送数据处理部206。
此外,在SIB不包含极化波信息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基于固定的极化波进行接收到SIB之后的通信。
另外,基站100也可以利用SIB来通知每个终端组的极化波。终端组例如根据终端200的类别或终端200的终端ID(例如,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ell-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等)而形成。通过按终端组使用不同的极化波,可进行基于极化波的复用发送。
另外,基站100也可以将SSB编号与极化波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例如与哪个波束使用哪个极化波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向小区内广播的SIB中。由此,终端200能够掌握小区内的波束所使用的极化波,因此,能够在相邻波束的测量(Measurement)(例如,L1-RSRP(Layer 1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层1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等的测量)时,使用适当的极化波,从而能够迅速进行测量。
另外,除了通知某个小区或波束的极化波信息之外,基站100还可以利用SIB来通知该小区的周边小区或波束的极化波信息。例如,终端200能够掌握周边小区或波束所使用的极化波,因此,能够迅速进行用于越区切换或波束切换的测量。另外,在越区切换或波束切换时,也可以将下一小区或波束所使用的极化波的信息事先包含在越区切换通知中。由此,终端200会预先获得接下来使用的极化波的信息,因此,可进行迅速的越区切换或波束切换。
这样,终端200例如将固定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直到接收SIB为止的无线通信的极化波,并将由基站100通知的SIB所表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到SIB之后的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根据由SIB通知的极化波,基站100能够按小区或按波束灵活地设定极化波,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小区间干扰(或者,称为“波束间干扰”)。另外,能够通过基于该极化波的极化波复用来提高吞吐量。
另外,在方法1中,基站100能够以小区或波束为单位,利用SIB一次将极化波信息通知给多个终端200,因此,能够减少通知极化波所耗费的资源量。
另外,在方法1中,通过利用SIB的极化波的通知,对RRC空闲(RRC_IDLE)状态或RRC非激活(RRC_INACTIVE)状态的终端200也能够通知极化波,因此,对于终端200在RRC空闲状态或RRC非激活状态下接收的数据(例如,寻呼(Paging)数据或RACH应答),也能够设定每个小区或每个波束的极化波。
此外,例如,也可以在作为RRC参数的IE RACH-ConfigCommon、IE RACH-ConfigDedicated、IE RACH-ConfigCommonGeneric、或者作为规定PRACH的格式的参数的prach-ConfigurationIndex中,通知对于终端在初始接入时最先发送的信道即PRACH的极化波的信息。在此情况下,终端200能够在获得PRACH的格式或发送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极化波信息。另外,也能够按基于竞争的RACH或非竞争的RACH(CFRA:Contention Free RandomAccess,免竞争随机接入)之类的RACH处理的种类,通知不同的极化波。
此外,在使用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或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将系统带域分割成多个频率的情况下,基站100也可以对终端200通知每个CC或每个BWP的极化波信息。在此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在包含CC或BWP的频带中,基于固定的极化波来接收SSB或SIB,并在已分配给用户数据通信的CC或BWP中,基于由SIB通知的极化波来接收或发送用户数据。此外,CC有时也被称为“小区(Cell)”、“主小区(primary Cell,PCell)”或者“副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主副小区(Primary SCell,PSCell)”、“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MCG)”、“副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等。另外,在按终端设定CC或BWP的情况下,基站100也可以每当设定或变更CC或BWP时,将包含极化波信息的专用RRC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200。
另外,基站100也可以按地面区域(例如,由经度和纬度的坐标定义的区域),预先决定覆盖该区域的波束的极化波,并将包含位置信息和极化波信息的多个波束信息通知给终端200。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获得位置信息的终端能够根据自身的位置掌握极化波,因此,无需每当切换波束时通知极化波,从而能够减少控制信息量。
<方法2>
在方法2中,按终端200控制极化波。
例如,基站100可利用终端200专用的高层信令(例如,专用RRC控制信息(Dedicated RRC signaling,专用RRC信令)),将每个终端200的极化波信息通知给各终端200。
在初始接入时,例如在图11所示的Msg.4中,发送专用RRC控制信息。例如,在图11中,终端200从Msg.4获得极化波信息,并将所获得的极化波信息所示的极化波决定为接收到Msg.4之后的通信(例如,发送和接收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极化波。此外,对于终端200,也可以设定在发送和接收中不同的极化波。或者,也可以按物理信道,设定不同的极化波。
另外,RRC空闲状态或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200不接收专用RRC控制信息。因此,终端200也可以对在RRC空闲状态或RRC非激活状态下接收的数据(例如,寻呼数据或RACH应答)例如使用固定的极化波(例如,与SSB或SIB相同的极化波)。
图13是表示方法2的终端200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图13中,终端200例如在初始接入时,搜索(换句话说,检测)SSB(S201)。终端200在未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202:否),返回到S201的处理,并反复搜索SSB。另一方面,终端200在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202:是),接收SIB(S203)。另外,终端200进行RACH处理(例如,Msg.1~Msg.4的收发)(S204)。
终端200例如可以在从S201(搜索SSB)到S204(RACH处理)为止的处理中,基于固定的极化波进行通信。另外,例如,终端200从Msg.4获得极化波信息。
终端200将所获得的极化波例如设定为用于接收处理(换句话说,下行链路的处理)及发送处理(换句话说,上行链路的处理)的极化波(S205)。例如,终端200在获得极化波信息后,将该极化波设定给接收数据处理部203及发送数据处理部206。
此外,在Msg.4(例如,专用RRC控制信息)不包含极化波信息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基于固定的极化波进行接收到Msg.4之后的通信。另外,例如,在Msg.4之后的通信中接收到包含极化波信息的专用RRC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在接收到专用RRC控制信息之后的通信中,使用由专用RRC控制信息通知的极化波。
这样,在方法2中,例如,终端200将固定的极化波(例如,与SSB或SIB相同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直到Msg.4为止的无线通信的极化波,并将由从基站100接收到的专用RRC控制信息表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到Msg.4之后的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基站100能够根据由专用RRC控制信息通知的极化波,按终端200灵活地设定极化波,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小区间干扰(或者,波束间干扰)。另外,因为能够设定终端200专用的极化波,所以例如能够利用终端200之间的极化波复用发送(例如,也称为“UE间的复用(inter UE multiplexing)”)来提高吞吐量。
作为按终端200设定的极化波的一例,也可以对使用卫星通信(例如,甚小孔径终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VSAT)系统)或相控阵(Phased Array)的终端200设定圆极化波,对具有更低能力(capability)的终端200(例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终端)设定线性极化波。
另外,基站100也可以在每个终端200的极化波的设定中,例如对小区内或波束内的多个终端200设定相同的极化波。通过该极化波的设定,例如可设定每个小区或每个波束的极化波,因此,能够抑制小区间干扰(或者,波束间干扰)。
另外,在方法2中,代替专用RRC控制信息,也可以利用MAC控制元素(MAC ControlElement,MAC CE)来通知每个终端200的极化波。
另外,虽说明了在Msg.4中通知每个终端200的极化波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Msg.2中通知每个终端200的极化波。另外,图11表示四步(4-step)RACH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了Rel.16中导入的两步(2-step)RACH的情况下,也可在Msg.B中通知极化波。Msg.B是对于PRACH及包含Msg.A的PUSCH的应答,且是包含RACH应答及RRC消息(message)的数据。
<方法3>
在方法3中,按终端200的数据控制极化波。
例如,基站100可以利用通知向终端200分配数据的控制信息(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将终端200的每个数据的极化波信息通知给终端200。终端200例如从DCI获得极化波信息,并将所获得的极化波信息所示的极化波决定为接收到该DCI之后的通信(例如,发送和接收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极化波。此外,对于发送DCI的信号(例如,PDCCH)的极化波也可以是固定的极化波(例如,预先规定的极化波、或按小区设定的极化波)。
图14是表示方法3的终端200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图14中,终端200例如在初始接入时,搜索(换句话说,检测)SSB(S301)。终端200在未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302:否),返回到S301的处理,并反复搜索SSB。另一方面,终端200在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302:是),接收SIB(S303)。另外,终端200接收DCI(S304)。
终端200例如可在从S301(搜索SSB)到S304(接收DCI)为止的处理中,基于固定的极化波进行通信。另外,例如,终端200获得DCI所含的极化波信息。
终端200将所获得的极化波例如设定为用于数据接收处理(换句话说,下行链路的处理)或数据发送处理(换句话说,上行链路的处理)的极化波(S305)。
接着,终端200基于所设定的极化波,进行数据的接收或数据的发送(S306)。
此外,在DCI不包含极化波信息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基于固定的极化波,进行接收到DCI之后的数据通信。
此处,在利用DCI来通知极化波的通知方法中,例如有在DCI中新增表示极化波的比特(例如,称为“极化波通知比特”)而进行通知的方法、利用下行链路的发送设定信息(例如,发送配置指示(TCI)状态)进行通知的方法、或利用预编码信息(例如,发射预编码矩阵指示符(transmitted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TPMI))进行通知的方法。换句话说,DCI所示的极化波例如由极化波通知比特、TCI状态、预编码信息或天线端口通知来表示。
以下,分别说明利用极化波通知比特、TCI状态、预编码信息或天线端口通知的通知方法的一例。
<利用极化波通知比特的通知方法>
例如,可以在通知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至少一者的数据分配的DCI中,新增极化波通知比特。
例如,下行链路分配的DCI(或者,DCI格式)有DCI格式(format)1_0、DCI格式1_1,上行链路分配的DCI(或者,DCI格式)有DCI格式0_0、DCI格式0_1。
例如,也可以在各DCI格式中包含极化波通知比特。或者,也可以在一部分的DCI格式(例如,对应于两层以上的DCI格式1_1及DCI格式0_1)中包含极化波通知比特。由此,能够减少控制信息的开销。
或者,也可在由终端专用搜索空间发送的DCI中包含极化波通知比特,在其他DCI(例如,由公共搜索空间发送的DCI)中不包含极化波通知比特。由此,终端200能够在终端200专用的搜索空间中获得极化波信息。
另外,例如,可以在标准(或者,规格)中规定各DCI中的极化波通知比特的有无,也可以利用SIB或终端专用RRC控制信息,将各DCI中的极化波通知比特的有无通知给终端200。例如,在利用SIB来通知极化波通知比特的有无的情况下,可通知对于RACH处理中的Msg.1~Msg.4中的某一个Msg的收发的极化波。另外,例如,在利用终端专用RRC控制信息来通知极化波通知比特的有无的情况下,可通知对于接收到RACH处理的Msg.4之后的数据收发的极化波。
另外,例如,也可以按终端200设定极化波通知比特的有无。例如,也可以根据终端200的类别来切换极化波通知比特的有无。例如,也可以对于具有抛物面天线或相控阵之类的固定式大型天线的终端200,设定为有极化波通知比特(换句话说,可控制极化波),对于具有贴片天线之类的便携式小型天线的终端200,设定为无极化波通知比特(换句话说,不控制极化波)。
这样,利用极化波通知比特来通知极化波,由此,例如能够避免每个终端200的发送中的由极化波引起的干扰。
另外,利用极化波通知比特来通知极化波,由此,例如能够按终端200的数据发送来设定极化波,因此,能够更灵活地应用终端200之间的极化波复用发送(例如,UE间的复用)、或对于相同终端200的极化波复用发送(例如,UE内的复用(intra UEmultiplexing))。例如,也可以根据终端200的所在位置或传播状况,按终端200或按终端200的数据发送来切换极化波。例如,对于位于小区或波束的中心附近的终端200进行极化波复用发送,对于位于小区边缘或波束边缘的终端200,基于与相邻小区或波束不同的极化波来避免干扰,由此,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
<利用TCI状态的通知>
在Rel.15中,例如,利用TCI状态来通知终端200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时所参考的信号(例如,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识别信息(例如,SSB ID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ID)。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将极化波的信息包含在TCI状态中进行通知。
在TCI状态中,终端200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时可参考的信道特性(例如,多普勒频移或时延)被定义为“QCL”。例如,根据可参考的信道特性的类别来定义多个QCL类型(QCLtype)。
在方法3中,例如,在QCL类型所含的可参考的信道特性中,新增极化波。例如,可在从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的TCI状态所含的QCL类型中设定极化波。通过该设定,例如,使用于与SSB ID或CSI-RS ID对应的参考信号的极化波、和用于数据的极化波关联。
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定义对应于极化波的“QCL类型E(QCL type E)”作为一个QCL类型。另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与TCI状态及QCL相关的RRC消息中,设定QCL类型E(例如,类型E(typeE))作为QCL类型(例如,qcl-Type)。
此外,例如,也可以利用基于本实施方式或后述的实施方式2或实施方式3的方法,设定对与各SSB ID对应的SSB设定的极化波。另外,例如,可以利用CSI-RS设定的RRC消息(例如,CSI-ResourceConfig),显式地通知对与各CSI-RS ID对应的CSI-RS设定的极化波,也可以隐式地通知对与各CSI-RS ID对应的CSI-RS设定的极化波。例如,在隐式地进行通知的情况下,可以利用CSI-RS ID中的偶数ID来通知右旋圆极化波和左旋圆极化波中的某一者并利用奇数ID来通知另一者,也可以利用最高位比特或最低位比特进行通知。
另外,基站100能够利用TCI状态,将与多个QCL相关的信息(例如,SSB ID或CSI-RSID与QCL类型的集合)通知给终端200。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所述的通知,更灵活地对终端200设定极化波。
通知方法A:
例如,在以波束为单位(或者,以小区为单位)设定极化波的情况下,或者,在按终端使用某一个极化波的情况下,基站100可以通知关联了SSB ID与极化波的TCI状态。即,除了SSB ID之外,基站100还将极化波的信息包含在TCI状态的信息中进行通知。
通知方法B:
例如,在应用终端200之间的极化波复用发送的情况下,基站100例如通知关联了一个CSI-RS ID与极化波的TCI状态。即,除了CSI-RS ID之外,基站100还将极化波的信息包含在TCI状态的信息中进行通知。此时,基站100例如将与不同的极化波关联的CSI-RS ID分别通知给被复用发送极化波的多个终端200。
通知方法C:
例如,在应用相同终端200中的极化波复用发送的情况下,基站100例如通知关联了两个CSI-RS ID与极化波的TCI状态。即,基站100将多个CSI-RS ID和各个极化波的信息包含在TCI状态的信息中进行通知。
终端200例如也可以基于TCI状态所通知的参考信号(例如,SSB或CSI-RS)、以及TCI状态所通知的参考信号(例如,CSI-RS)与QCL类型的集合的数量,决定上述通知方法A~通知方法C中的某一个通知方法。换句话说,终端200也可以基于TCI状态来决定极化波的利用方法(例如,重用或极化波复用发送)。
此外,也可以不在DCI中通知TCI状态的信息,而在RRC消息(例如,RRC重新设定消息(reconfiguration message))或MAC CE中通知TCI状态的信息。在RRC消息或MAC CE中通知TCI状态的情况下,终端200采用如下动作,即,在某期间内持续使用由MAC CE通知的极化波。基站100例如也可以在越区切换或波束(由SSB定义的波束)切换时,利用RRC消息或MACCE来通知TCI状态。另外,基站100例如也可以预先在RRC消息中通知可使用的多个候选TCI状态,并利用MAC CE激活(Activate)将要使用的TCI状态。另外,基站100也可以从RRC消息或MAC CE所通知的多个TCI状态中,按数据分配选择TCI状态,并利用DCI通知给终端200。
另外,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说明了定义与极化波对应的QCL类型E的情况,但例如也可以在与QCL类型A~QCL类型D中的至少一者对应的信道特性中包含极化波(Polarization)。
<利用预编码信息的通知>
例如,也可利用DCI所通知的“预编码信息”来通知极化波。
例如,也可在3GPP TS 38.212V15.6.0中的表格(Table)7.3.1.1.2-4所规定的用于双天线端口的预编码信息(例如,参照图17)中的三个状态下,通知极化波。
例如,也可以如图17所示,比特字段(映射至索引的比特字段(Bit field mappedto index))为‘0’的情况表示右旋圆极化波(RHCP),比特字段为‘1’的情况表示左旋圆极化波(LHCP),比特字段为‘2’的情况表示右旋圆极化波(RHCP)及左旋圆极化波(LHCP)这两者的复用发送。
终端200例如将与图17所示的预编码信息的比特字段所通知的值(比特值)对应的极化波决定为无线信号的极化波。换句话说,终端200将由预编码信息通知的信息换成极化波信息。
<利用天线端口的通知>
例如,如3GPP TS 38.212V15.6.0的表格7.3.1.2.2-1至表格7.3.1.2.2-4所规定的那样,在DCI中,利用4比特至6比特来通知天线端口的信息。也可以利用该天线端口的通知来通知极化波。例如,也可以预先使天线端口编号与极化波对应,利用天线端口编号的通知来通知极化波。或者,还可以利用DCI所通知的“天线端口(Antenna port(s))”字段的值来通知极化波。另外,在通知了两个层的天线端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决定第一层为右旋圆极化波(RHCP),第二层为左旋圆极化波(LHCP),由此削减通知信息量。终端200将天线端口的信息读取为极化波信息,并使用所指定的极化波进行发送。
以上,说明了利用极化波通知比特、TCI状态及预编码信息、天线端口通知比特的通知方法的一例。
根据这些通知方法,例如能够利用现有的通知机制来灵活地通知极化波。
另外,基站100例如也可以利用通知Msg.2的分配的DCI(例如,在PDCCH中发送)来通知极化波。根据该通知,终端200例如能够在Msg.2之后的通信中,使用被通知的极化波。
另外,利用DCI来通知极化波的通知方法并不限于这些方法,也可以利用DCI内的其他比特来通知极化波信息。另外,例如,除了用于数据分配的DCI之外,还可以使用例如DCI格式2等终端组通用(Group Common)DCI来通知极化波通知比特。由此,基站100能够将极化波信息同时通知给终端组,因此,能够减少控制信息开销。
另外,由DCI通知的极化波信息可以设为对于由DCI分配的PDSCH或PUSCH有效的信息,也可以设为对于如下信道或信号有效的信息,该信道或信号是在DCI的通知之后,直到对于终端200有不同内容的极化波信息的通知为止,分配给终端200的信道或信号。
这样,在方法3中,例如,终端200将固定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直到接收DCI为止的无线通信的极化波,并将由从基站100接收到的DCI表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DCI后的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根据由DCI通知的极化波,基站100能够按终端200或按数据灵活地设定极化波,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小区间干扰(或者,波束间干扰)。另外,因为能够按终端200或按数据设定专用的极化波,所以例如能够利用终端200之间的极化波复用发送或相同终端200中的数据之间的极化波复用发送来提高吞吐量。
以上,说明了方法1~方法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及终端200例如决定初始接入的至少一部分的无线通信(例如,相当于第一阶段)、以及初始接入的一部分之后的无线通信(例如,相当于第二阶段)中使用的极化波。
例如,终端200将固定的极化波(例如,预先规定的极化波)决定为初始接入(例如SSB及SIB)中的信道或信号的极化波,由此,能够利用与固定的极化波对应的接收方法来接收信号。由此,终端200例如能够抑制通信处理的复杂化而减少处理量,从而能够提高接收性能。另外,例如,终端200能够通过基于固定的极化波来减少通知极化波信息的信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终端200对于占用比初始接入更多的时间资源或频率资源的用户数据所使用的信道或信号,设定由基站100通知的极化波。
终端200能够利用预先规定的极化波、或由基站100通知的极化波,基于与对终端200设定的极化波对应的通信方法(例如,发送和接收中的至少一者)进行通信处理,因此,能够提高终端200的通信性能。
另外,通过通知极化波,终端200能够决定极化波的利用方法(例如,重用和极化波复用发送中的某一者),因此,例如能够通过重用极化波来避免干扰,并能够利用极化波复用发送来提高吞吐量。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决定终端200用于通信的资源(例如,极化波)。
此外,例如,可以在标准中预先规定固定的极化波,也可以通过操作自由地设定固定的极化波。在通过操作进行设定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在初始连接时,通过盲判定来检测极化波,然后,利用相同的极化波来等待信号。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结构可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的结构通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联了对各小区设定的极化波、与该小区的识别信息(例如,也称为“小区ID”或“物理小区标识符(Physical Cell ID,PCI)”)。
例如,终端200在初始接入时的SSB搜索中,检测SSB内的PSS及SSS,并确定小区ID。然后,终端200接收SSB内的PBCH,并获得向小区内广播的系统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例如也可以在SSB搜索中(或者,SSB搜索之后),设定与小区ID关联的极化波。
例如,关于小区ID与极化波之间的关联,例如也可以使偶数小区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奇数小区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换句话说,也可以使最低位比特为0的小区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最低位比特为1的小区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此外,偶数及奇数的小区ID与RHCP及LHCP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相反。
或者,例如,也可以使小区ID中的编号更小的范围的小区ID(例如,前半部分的小区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编号更大的范围的小区ID(例如,后半部分的小区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换句话说,例如,也可以使最高位比特为0的小区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最高位比特为1的小区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终端200例如在搜索SSB时,例如在检测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对应的小区ID的PSS或SSS的过程中,使用右旋圆极化波进行接收(S401)。在检测出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对应的小区ID的情况下(S402:是),终端200将右旋圆极化波设定为例如用于接收处理(换句话说,下行链路的处理)及发送处理(换句话说,上行链路的处理)的极化波(S405)。
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出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对应的小区ID的PSS或SSS的情况下(S402:否),终端200例如在检测与左旋圆极化波(LHCP)对应的小区ID的PSS或SSS的过程中,使用左旋圆极化波进行接收(S403)。在检测出与左旋圆极化波(LHCP)对应的小区ID的情况下(S404:是),终端200将左旋圆极化波设定为例如用于接收处理(换句话说,下行链路的处理)及发送处理(换句话说,上行链路的处理)的极化波(S405)。
终端200例如在未检测出SSB的情况下(S404:否),返回到S401的处理,并反复搜索SSB。
接着,终端200例如根据基于小区ID而设定的极化波来接收SIB(S40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能够通过小区搜索中的小区ID的检测,决定与该小区ID关联的极化波。由此,因为不需要由基站100通知极化波信息,所以能够减少用于通知极化波信息的控制信息的信令开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即使对于SSB,也能够根据基于小区ID的极化波进行通信,因此,能够在更多的信道中,利用极化波来避免干扰。
此外,在图18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即,终端200在搜索SSB时,基于与作为搜索对象的小区ID关联的极化波,进行PSS或SSS的接收处理(例如,图18的S401或S404的处理),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终端200也可通过搜索SSB来确定小区ID,并将与已确定的小区ID关联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检测出小区ID之后的通信(例如,在接收SSB所含的PBCH之后)的极化波。在此情况下,例如对于用于确定小区ID的信道即PSS及SSS,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定固定的极化波(例如,预先规定的极化波)。另外,因为在与PSS及SSS相同的块中发送PBCH,所以也可设定与PSS及SSS相同的极化波。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结构可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的结构通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联了对各波束设定的极化波、与对应于该波束的SSB的识别信息(例如,也称为“SSB ID”或“SSB index(索引)”)。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也可设定与检测出的SSB的SSB ID关联的极化波。
例如,也可以使偶数编号的SSB 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奇数编号的SSB ID与左旋圆极化波(LHCP)关联。换句话说,也可以使最低位比特为0的SSB 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最低位比特为1的SSB 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此外,偶数及奇数的SSB ID与RHCP及LHCP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相反。
或者,例如,也可以使SSB ID中的编号更小的范围的SSB ID(例如,前半部分的SSB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编号更大的范围的SSB ID(例如,后半部分的SSB 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换句话说,例如,也可以使最高位比特为0的SSB ID与右旋圆极化波(RHCP)关联,并使关联最高位比特为1的SSB ID与左旋圆极化波关联。
此处,例如在NR Rel.15中,SSB ID的高位比特(MSB:Most Significant Bit,最高有效比特)侧由PBCH DMRS(用于PBCH解调的参考信号)通知,低位比特(LSB:LeastSignificant Bit,最低有效比特)侧由PBCH的数据部通知。例如,终端200能够在检测出PBCH DMRS的时间点,确定SSB ID的MSB侧。另一方面,终端200在对PBCH的数据部进行解码、分析之前,无法确定SSB ID的LSB。
因此,例如,极化波的通知也可以与SSB ID的高位比特侧(例如,MSB)对应。根据该对应关系,终端200能够在对PBCH的数据部进行解码之前,决定与SSB ID关联的极化波,因此,能够基于小区或波束固有的极化波来接收PBCH的数据部。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终端200例如搜索(换句话说,检测)SSB所含的PSS或SSS(S501)。在PSS或SSS的检测中,终端200可以基于固定的极化波,也可以在无极化波、右旋圆极化波和左旋圆极化波之间切换而进行搜索(换句话说,盲判定),还可以通过极化波分集接收来进行搜索。
终端200例如在未检测出PSS或SSS的情况下(S502:否),返回到S501的处理,并反复搜索PSS或SSS。
在检测出PSS或SSS的情况下(S502:是),终端200检测SSB ID(或者,SSB索引)(S503)。终端200例如可以从PBCH DMRS检测SSB ID(例如,SSB ID的高位比特),也可以从PBCH的数据部检测SSB ID(例如,SSB ID的低位比特)。
终端200将与检测出的SSB ID关联的极化波设定为例如用于接收处理(换句话说,下行链路的处理)及发送处理(换句话说,上行链路的处理)的极化波(S504)。
接着,终端200例如基于所设定的极化波,对PBCH的数据进行解码(S505),并接收SIB(S50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能够通过SSB ID的检测,决定与该SSB ID关联的极化波。由此,因为不需要由基站100通知极化波信息,所以能够减少用于通知极化波信息的控制信息的信令开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即使对于检测出SSB ID后的初始接入的处理(例如,PBCH或SIB的接收),也能够根据基于SSB ID的极化波进行通信。例如,在使SSB ID的MSB与极化波关联的情况下,终端200能够在接收到PBCH的数据部之后的处理中,基于与SSB ID关联的极化波进行通信处理。另外,例如,在使SSB ID的LSB与极化波关联的情况下,终端200能够在接收到SIB之后的处理中,基于与SSB ID关联的极化波进行通信处理。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更多的信道中,利用极化波来避免干扰。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
此外,卫星通信系统包括基站功能存在于卫星上的“再生(Regenerative)型”;以及基站功能存在于地面的GW(Gate Way,关口站),由卫星接收来自GW的信号,并进行频率转换及放大而进行发送的“透传(Transparent)型”。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可应用于再生型和透传型的任何类型。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小区可以是根据基站(例如,卫星)发送的SSB或CSI-RS的接收功率而定义的区域,也可以是根据地理位置而定义的区域。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记载了极化波为圆极化波的例子,但极化波也可以是线性极化波(例如,垂直极化波和水平极化波中的至少一种极化波)或楕圆极化波之类的其他极化波。
另外,也可以组合各实施方式(以及各方法)。例如,基站100也可以基于实施方式2来通知每个小区的极化波,并进一步基于实施方式1的方法3来通知每个终端200的极化波。另外,例如作为基于实施方式1的极化波的通知方法,基站100也可以根据基于方法3的TCI状态来通知用于下行数据的极化波信息,并根据基于方法3的预编码信息来通知用于上行数据的极化波信息。另外,例如,也可以基于实施方式2的小区为单位来设定下行数据,并根据基于实施方式1的方法3的DCI通知来设定上行数据。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终端200也可以保存在初始接入时通过盲判定检测出的极化波信息或被通知的极化波信息,然后,例如在关闭终端200的电源的情况下,或者在变为RRC空闲状态的情况下,终端200基于所保存的极化波信息来设定用于收发的极化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NTN环境(例如,卫星通信环境)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本公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通信环境(例如,LTE和/或NR的地面蜂窝环境)。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如说明了如下情况,即,终端200在接收极化波信息的通知以前的期间,设定固定的极化波,并在接收到极化波信息的通知后的期间,设定基于通知的极化波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终端200也可以将由基站100通知的极化波应用于接收到极化波信息的通知后的至少一个信道或信号。作为一例,终端200也可以不在RACH处理中设定由SIB通知的极化波,而是在用户数据的通信中进行设定。在此情况下,终端200例如也可以在RACH处理中设定固定的极化波。另外,例如,终端200也可以根据信道或信号的类别,切换固定的极化波和由基站100通知的极化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即,终端200在初始接入和初始接入之后的处理这两者中设定极化波(例如,固定的极化波和由基站100通知的极化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终端200也可以在初始接入和初始接入之后的处理中的至少一者中应用极化波。作为一例,也可以是,在初始接入中不应用极化波,而在初始接入之后的处理中应用极化波。作为另一例,也可以是,在直到由基站100通知极化波信息为止的处理中不应用极化波,在由基站100通知极化波信息之后的处理中应用极化波。
另外,极化波的信息也可以仅由使用极化波的卫星、基站或无线系统通知。另外,也可以基于来自终端的终端能力的通知,仅通知给具有NTN或卫星通信能力(Capability)的终端。终端的能力也可以利用UE capability(能够力)、UE feature(特征)、SubscriberProfile ID(订户简档标识符)等,由终端通知给基站。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用语“终端”可替换为用语“UE”。另外,用语“基站”可替换为用语“eNodeB”、[eNB]、“gNodeB”或“gNB”。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部”之类的表述也可以被替换为“……电路(circuitry)”、“……装置(device)”、“……单元(unit)”或“……模块(module)”之类的其他表述。
本开关能够通过软件、硬件或在与硬件协作下的软件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部分地或整体地被实现为作为集成电路的LSI(Large Scale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过程也可以部分地或整体地由一个LSI或由LSI的组合控制。LSI可以由各个芯片构成,也可以是以包含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由一个芯片构成。LSI也可包括数据的输入和输出。LSI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系统LSI(System 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
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由专用电路、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实现。另外,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本公开也可被实现为数字处理或模拟处理。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应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公开可以在具有通信功能的所有种类的装置、设备、系统(总称为“通信装置”)中实施。通信装置也可以包含无线收发机(transceiver)和处理/控制电路。无线收发机也可以包含接收部和发送部,或者发挥这些部分的功能。无线收发机(发送部、接收部)也可以包含RF(Radio Frequency,射频)模块和一个或多个天线。RF模块也可以包含放大器、RF调制器/解调器、或类似于这些的装置。通信装置的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电话(手机、智能手机等)、平板电脑、个人电脑(PC)(膝上型电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相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播放器(数码音频/视频播放器等)、可穿戴设备(可穿戴相机、智能手表、跟踪设备等)、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远程健康/远程医疗(远程保健/医学处方)设备、带有通信功能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运输工具(汽车、飞机、轮船等)、以及上述各种装置的组合。
通信装置并不限于可携带或可移动的装置,也包含无法携带或被固定的所有种类的装置、设备、系统。例如包括:智能家居设备(家电设备、照明设备、智能电表或计量器、控制面板等)、自动售货机、以及其他可存在于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网络上的所有“物体(Things)”。
通信除了包含通过蜂窝系统、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系统、通信卫星系统等进行的数据通信之外,还包含通过这些系统的组合进行的数据通信。
另外,通信装置也包含与执行本公开中记载的通信功能的通信设备连接或连结的、控制器或传感器等设备。例如,包含产生执行通信装置的通信功能的通信设备所使用的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的控制器或传感器。
另外,通信装置包含与上述非限定性的各种装置进行通信或对上述各种装置进行控制的基础设施设备,例如,基站、接入点、以及其他所有的装置、设备、系统。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控制电路,决定在第一无线通信和第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的极化波,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以及通信电路,使用所决定的所述极化波进行所述至少一者的无线通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将预先规定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基于从基站接收到的信息,决定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是系统信息,所述控制电路将由所述系统信息指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到所述系统信息之后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是终端专用的高层信令,所述控制电路将由所述高层信令指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到所述高层信令之后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是下行控制信息,所述控制电路基于由所述下行控制指示表示的极化波,决定用于接收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之后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极化波由下行链路的发送设定信息、或与预编码相关的信息指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是小区的识别信息,所述小区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极化波关联。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是与波束对应的同步信号的识别信息,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极化波关联。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构成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识别信息的多个比特中的、被包含于广播信道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比特、与所述极化波关联。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中,终端进行以下步骤:决定在第一无线通信和第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的极化波,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以及使用所决定的所述极化波进行所述至少一者的无线通信。
在2019年11月7日申请的特愿2019-202108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基站
101、204 控制部
102、205 数据产生部
103、206 发送数据处理部
104、207 无线发送部
105、201 天线
106、202 无线接收部
107、203 接收数据处理部
200 终端

Claims (11)

1.一种终端,包括:
控制电路,决定在第一无线通信和第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的极化波,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以及
通信电路,使用所决定的所述极化波进行所述至少一者的无线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将预先规定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基于从基站接收到的信息,决定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系统信息,
所述控制电路将由所述系统信息指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到所述系统信息之后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终端专用的高层信令,
所述控制电路将由所述高层信令指示的极化波决定为用于接收到所述高层信令之后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电路基于由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指示的极化波,决定用于接收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之后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的极化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极化波由下行链路的发送设定信息、或与预编码相关的信息指示。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小区的识别信息,
所述小区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极化波关联。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与波束对应的同步信号的识别信息,
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极化波关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中,
构成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识别信息的多个比特中的、被包含于广播信道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比特、与所述极化波关联。
11.一种通信方法,其中,
终端进行以下步骤:
决定在第一无线通信和第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的极化波,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以及
使用所决定的所述极化波进行所述至少一者的无线通信。
CN202080074773.8A 2019-11-07 2020-09-28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146003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52548.3A CN117375652A (zh) 2019-11-07 2020-09-28 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2108 2019-11-07
JP2019-202108 2019-11-07
PCT/JP2020/036678 WO2021090607A1 (ja) 2019-11-07 2020-09-28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52548.3A Division CN117375652A (zh) 2019-11-07 2020-09-28 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0378A true CN114600378A (zh) 2022-06-07
CN114600378B CN114600378B (zh) 2023-10-03

Family

ID=758498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4773.8A Active CN114600378B (zh) 2019-11-07 2020-09-28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CN202311152548.3A Pending CN117375652A (zh) 2019-11-07 2020-09-28 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52548.3A Pending CN117375652A (zh) 2019-11-07 2020-09-28 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7546A1 (zh)
EP (1) EP4057530A4 (zh)
CN (2) CN114600378B (zh)
WO (1) WO2021090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09490A1 (en) * 2020-10-02 2022-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arization indications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coreset, and beam footprint
CN114599114A (zh) * 2020-12-07 2022-06-0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中继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EP4362557A1 (en) * 2021-06-25 2024-05-01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olarization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olariz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3050039A1 (zh) * 2021-09-28 2023-04-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58235A1 (ja) * 2021-10-08 2023-04-1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US20240022281A1 (en) * 2022-07-13 2024-0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side combining or antenna side selection in an l-shaped antenna module
WO2024033868A1 (en) * 2022-08-10 2024-02-15 Lenovo (Singapore) Pte Limited Associating polarization to random access channel transmissions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27175A1 (en) * 2002-08-27 2004-07-0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adio signals with polarization diversity and radio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US20040203538A1 (en) * 2002-08-21 2004-10-14 Leppanen Kari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polarization selection for a cellular base station
US20040264592A1 (en) * 2002-12-30 2004-12-30 Salvador Sibecas Polarization state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060222101A1 (en) * 2004-11-30 2006-10-05 Cetiner Bedri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adap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1931127A (zh) * 2009-06-23 2010-12-2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及具有该天线组件的无线通信装置
US20120062440A1 (en) * 2010-09-14 2012-03-15 Hitachi Cable,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tenna
US20120287978A1 (en) * 2009-12-17 2012-11-15 O'keeffe Conor Communication unit,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diverse polarization
US20130003789A1 (en) * 2011-06-29 2013-01-03 Industrial Cooperation Foundation,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adaptive transmission polarization control
JP2013150268A (ja) * 2012-01-23 2013-08-01 Sharp Corp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563170A (zh) * 2011-03-25 2014-02-05 昆特尔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辐射交叉极化抑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3620995A (zh) * 2011-07-01 2014-03-0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交叉极化波干扰去除系统、无线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US20150162971A1 (en) * 2013-03-18 2015-06-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ntenna switching device
US20160226571A1 (en) * 2011-03-09 2016-08-04 Hitachi, Ltd. Polarization-angle-division diversity wireless transmitter, wireless receiv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431511A (zh) * 2016-03-31 2017-12-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预编码器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CN107710652A (zh) * 2015-06-19 2018-02-1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15013A1 (en) * 2014-01-28 2015-07-30 Cambium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network with single transceiver subscriber modules
US20150381282A1 (en) * 2014-06-27 2015-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arization assisted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10631159B2 (en) * 2016-09-01 2020-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capability reporting for dual-polariz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3758251A4 (en) * 2018-02-19 2021-09-1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DURE
TWI655926B (zh) 2018-05-25 2019-04-11 光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截骨手術治具
US20220352971A1 (en) * 2019-09-25 2022-1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Polarization Modes in a Non-Terrestrial Network (NTN)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3538A1 (en) * 2002-08-21 2004-10-14 Leppanen Kari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polarization selection for a cellular base station
US20040127175A1 (en) * 2002-08-27 2004-07-0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adio signals with polarization diversity and radio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US20040264592A1 (en) * 2002-12-30 2004-12-30 Salvador Sibecas Polarization state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060222101A1 (en) * 2004-11-30 2006-10-05 Cetiner Bedri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adap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1931127A (zh) * 2009-06-23 2010-12-2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及具有该天线组件的无线通信装置
US20120287978A1 (en) * 2009-12-17 2012-11-15 O'keeffe Conor Communication unit,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diverse polarization
US20120062440A1 (en) * 2010-09-14 2012-03-15 Hitachi Cable,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tenna
US20160226571A1 (en) * 2011-03-09 2016-08-04 Hitachi, Ltd. Polarization-angle-division diversity wireless transmitter, wireless receiv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563170A (zh) * 2011-03-25 2014-02-05 昆特尔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辐射交叉极化抑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003789A1 (en) * 2011-06-29 2013-01-03 Industrial Cooperation Foundation,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adaptive transmission polarization control
CN103620995A (zh) * 2011-07-01 2014-03-0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交叉极化波干扰去除系统、无线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JP2013150268A (ja) * 2012-01-23 2013-08-01 Sharp Corp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162971A1 (en) * 2013-03-18 2015-06-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ntenna switching device
CN107710652A (zh) * 2015-06-19 2018-02-1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CN107431511A (zh) * 2016-03-31 2017-12-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预编码器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90607A1 (ja) 2021-05-14
CN117375652A (zh) 2024-01-09
EP4057530A1 (en) 2022-09-14
EP4057530A4 (en) 2023-01-04
CN114600378B (zh) 2023-10-03
US20220407546A1 (en) 2022-12-22
JPWO2021090607A1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62007B (zh) 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4600378B (zh)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US20230156752A1 (en) Control resource set zero for reduced capability new radio devices
EP3703456B1 (en) Method for terminal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that uses the method
US20230147138A1 (en)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recep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4503451A (zh) 基于组的scell波束故障恢复
CN111034242B (zh) 一种发送小区配置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US20230052173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3053562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100924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3139852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US20230412340A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40178979A1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3013204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100918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3203938A1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WO2022209110A1 (ja) 端末、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230291520A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30300859A1 (en) Terminal and sidelink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22024427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WO2023181556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US20240056961A1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2201652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KR20230162615A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KR20230162608A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