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7097A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7097A
CN114597097A CN202011396222.1A CN202011396222A CN114597097A CN 114597097 A CN114597097 A CN 114597097A CN 202011396222 A CN202011396222 A CN 202011396222A CN 114597097 A CN114597097 A CN 114597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sub
group
iron cor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62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广超
董恩源
唐倬
王永兴
王公润
孙晓志
张立范
薛书田
皮宇强
肖志明
彭良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13962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7097A/zh
Priority to EP21900101.3A priority patent/EP425032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5380 priority patent/WO202211707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97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7097A/zh
Priority to US18/327,250 priority patent/US20230317391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1Relays in which the armature is maintained in one position by a permanent magnet and freed by energisation of a coil producing an opposing magnetic fie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09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2050/446Details of the insulating support of the coil, e.g. spool, bobbin, form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用于通过轭铁以及顶盖上的开口组加强保持力。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继电器包括轭铁、顶盖、静铁芯、主永磁体组、副永磁体组、第一动铁芯以及第二动铁芯,顶盖开设有第一开口组,第一开口组设置于顶盖用于与第一动铁芯接触的位置,第一开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开口,轭铁开设有第二开口组,第二开口组设置于轭铁用于与第二动铁芯接触的位置,第二开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开口。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数据依赖性的增强,避免数据中心出现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包事故显得越发重要。当前大部分数据中心都采用了混合供电架构,并采用电池备电,混合供电架构需要继电器的支持,当数据中心出现电力中断时,会导致大量用户的数据处理进度停滞,因此需要继电器实现电源的高速切换,进而快速恢复供电。
继电器切换电源状态是依靠继电器内部的驱动机构运动,从而带动继电器上的动簧片与静簧片接触,进而实现对电源状态的切换,继电器还需要提供保持力保持驱动机构不再发生运动,从而保持电源的切换状态。在现有技术的继电器中,采用主永磁体为线圈提供磁场,采用辅助永磁体为在分闸位以及合闸位的动铁芯提供更多的电磁线,进而提高保持力。
然而,现有的继电器只能依靠主永磁体以及辅助永磁体提高保持力,并且在设置了主永磁体以及辅助永磁体之后,继电器的结构会变得复杂,安装难度较大,可靠性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用于通过轭铁以及顶盖上的开口提供保持力。
继电器中的线圈会带动驱动机构进行运动,从而使得继电器上的动簧片与静簧片接触,进而实现对电源的供电状态的切换,而保证驱动机构处于分闸位置或合闸位置不再发生移动的力称之为保持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中包括电磁机构,该电磁机构包括轭铁、顶盖、静铁芯、主永磁体组以及副永磁体组,这其中,顶盖、静铁芯、主永磁体组以及副永磁体组可以与轭铁进行固定连接,该继电器还包括第一动铁芯以及第二动铁芯,在顶盖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组,第一开口组设置于顶盖用于与第一动铁芯接触的位置,第一开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开口,在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开口组,第二开口组设置于轭铁用于与第二动铁芯接触的位置,第二开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开口,该继电器还包括线圈架,在线圈架上设置有线圈,在线圈架的内部开设有空腔,静铁芯以及副永磁体设置于空腔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轭铁上开设第二开口组以及在顶盖上开设第一开口组的方式,并且第一开口组至少包括两个子开口,第二开口组也至少包括两个子开口,从而增加第一动铁芯以及顶盖之间的磁通密度,以及增加了第二动铁芯与轭铁之间的磁通密度,进而提高了保持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顶盖、静铁芯、主永磁体以及副永磁体可以通过铆接的方式与轭铁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顶盖、静铁芯、主永磁体以及副永磁体通过铆接与轭铁固定,因此不再需要依靠胶水固定,从而避免产生有害气体从而腐蚀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顶盖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用于与第一动铁芯接触,第一接触部上开设第一子开口组,第二接触部上开设第二子开口组,第一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子开口,第二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子开口,第一子开口组以及第二子开口组包括于第一开口组;轭铁包括第三接触部以及第四接触部,第三接触部以及第四接触部用于与第二动铁芯接触,第三接触部上开设第三子开口组,第四接触部上开设第四子开口组,第三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第二子开口,第四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第二子开口,第三子开口组以及第四子开口组包括于第二开口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永磁体组包括第一主永磁体以及第二主永磁体,副永磁体组包括第一副永磁体以及第二副永磁体,这其中,第一副永磁体与静铁芯的一侧贴合,第二副永磁体与静铁芯的另一侧贴合,第一主永磁体与轭铁的一侧内壁贴合,并设置于静铁芯的一侧,第二主永磁体与轭铁的另一侧内壁贴合,并设置于静铁芯的另一侧;第一主永磁体与第二主永磁体的长度相同,第一主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反,第一副永磁体与第二副永磁体的长度相同,第一副永磁体与第二副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反,第一主永磁体与第一副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永磁体组以及副永磁体组为电磁机构提供了磁场,因此不再需要额外的励磁时间,提高了继电器的响应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主永磁体的长度大于第一副永磁体的长度,第一副永磁体的长度等于静铁芯的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主永磁体的长度大于第一副永磁体的长度,第一副永磁体的长度等于静铁芯的长度,由此可以提高磁场的有效利用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副永磁体组环绕设置于静铁芯,主永磁体组环绕设置于副永磁体组,副永磁体组与主永磁体组中的永磁体的目标磁极朝向静铁芯,该目标磁极可以是“S”极,或者也可以是“N”极,并且主永磁体组中的永磁体的长度大于副永磁体组中的永磁体的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限定了电磁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且线圈可以完全被主永磁体组以及副永磁体组所提供的磁场包围,提高了磁场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铁芯、第二动铁芯、线圈架、触头安装槽以及触头导轨,其中,第一动铁芯设置于线圈架的一侧,第二动铁芯设置于线圈架的另一侧,该驱动机构采用的加工方式为一体成型式加工。
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式加工,因此降低了继电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传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连接件,其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触头安装槽、触头导轨以及第一连接孔,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铁芯、第二动铁芯、线圈架以及第二连接孔,连接件可以通过插入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方式与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的加工方式为一体成型式加工。
本申请实施例中限定了驱动机构的另一种形式,降低了继电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传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动簧片以及静簧片,其中,动簧片为柔性可变形材料,静簧片为刚性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中,限定了动簧片的材质为柔性可变形材料,因此可以减少动触头的弹跳,限定了静簧片的材质为刚性材料,因此不容易发生形变。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电磁机构,该电磁机构包括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导磁材料外壳、绝缘容纳件、动铁芯、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这其中,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与导磁材料外壳固定,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反,绝缘容纳件的内部开设有空腔,底部开设有通孔,第一永磁体以及第二永磁体设置于空腔内,动铁芯穿过该通孔,动铁芯的底部与导磁材料外壳固定连接,绝缘容纳件可以沿着动铁芯移动,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分别设置于绝缘容纳件的两侧,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绝缘容纳件以及动铁芯都设置于导磁材料外壳内部,导磁材料外壳的顶部至少开设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导磁材料外壳的底部至少开设有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电磁机构不需要依靠线圈运动来实现继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切换,而是通过第一永磁体以及第二永磁体的运动实现继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切换,从而避免了线圈的连接线发生折断导致继电器损坏的情况,提高了继电器的可靠性,并且所需永磁体的数量较少,降低了继电器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铁芯、第二动铁芯、导磁材料外壳容纳腔、触头安装槽以及触头导轨,其中,第一动铁芯设置于导磁材料外壳容纳腔的一侧,第二动铁芯设置于导磁材料外壳容纳腔的另一侧,该驱动机构采用的加工方式为一体成型式加工。
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式加工,因此降低了继电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传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连接件,其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触头安装槽、触头导轨以及第一连接孔,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铁芯、第二动铁芯、导磁材料外壳容纳腔以及第二连接孔,连接件可以通过插入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方式与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的加工方式为一体成型式加工。
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式加工,因此降低了继电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传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动簧片以及静簧片,其中,动簧片为柔性可变形材料,静簧片为刚性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中,限定了动簧片的材质为柔性可变形材料,因此可以减少动触头的弹跳,限定了静簧片的材质为刚性材料,因此不容易发生形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电盒,该配电盒包括驱动板,该配电盒用于设置前述第一方面的继电器,驱动板用于向前述第一方面的继电器的线圈提供电源。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如前述第三方面的配电盒以及用电设备,配电盒用于切换用电设备的电源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双电源混合供电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的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线圈运动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前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轭铁与顶盖的开口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顶盖处的第一开口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轭铁处的第二开口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组与第二开口组对电磁线的影响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永磁体排布方式的一个示意图;
图18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与驱动机构装配的一个示意图;
图18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与驱动机构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与基座装配前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与基座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总装配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软性连接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线圈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用于提高继电器切换电源的速度。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公有云服务器以及交换机等高安全等级设备的双路混合供电场景,当前大部分的数据中心都采用了高可靠混合供电架构,并采用电池备电,多备电配电架构可以实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达到理想值。请参阅图1,图1为混合供电场景的示意图,A路电源和B路电源经过配电盒到达高速切换开关,高速切换开关可以根据实际的电力情况对A路电源和B路电源进行切换,之后将A路电源的电力或B路电源的电力传输到负载中,从而保证用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继电器可以应用于图中所述的高速切换开关中,电源的切换时间对直流混合供电架构或者高压交流混合供电架构而言十分重要,电源的切换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信息通设备的稳定运行,直接决定通信设备的电力供应连续性。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继电器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2,图3a,图3b以及图3c,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电磁机构包括轭铁(b)、第一主永磁体(g)、第二主永磁体(g)、第一副永磁体(e)、第二副永磁体(e)以及静铁芯(c)。其中,第一主永磁体(g)以及第二主永磁体(g)属于主永磁体组,第一副永磁体(e)以及第二副永磁体(e)属于副永磁体组,静铁芯(c)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铁芯,也可以由多个铁芯组成(如在图2,图3a,图3b以及图3c中由2个单独的铁芯组成)。第一副永磁体(e)贴合静铁芯(c)的一侧,第二副永磁体(e)贴合静铁芯(c)的另一侧,第一主永磁体(g)设置于(c)的一侧,并贴合轭铁(b)的一侧内壁,第二主永磁体(g)设置于静铁芯(c)的另一侧,并贴合轭铁(b)的另一侧内壁,第一主永磁体(g)与第二主永磁体(g)的长度相同,第一主永磁体(g)与第二主永磁体(g)的导磁方向相反,第一副永磁体(e)与第二副永磁体(e)的长度相同,第一副永磁体(e)与第二副永磁体(e)的导磁方向相反,第一主永磁体(g)的长度大于第一副永磁体(e)的长度,第一主永磁体(g)与第一副永磁体(e)的导磁方向相同,副永磁体(e)与静铁芯(c)的长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第一主永磁体(g)的长度也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副永磁体(e)的长度,副永磁体(e)与静铁芯(c)的长度也可以不相同,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箭头“Y”所指向的方向即为上述长度方向永磁体的长度方向。
请参阅图3a,图3a为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q)的装配示意图,如图3a所示,第一副永磁体(e)与第二副永磁体(e)通过开设的第一凸台(e1)与轭铁上的槽口(b2)铆接固定,第一主永磁体(g)与第二主永磁体(g)通过开设的第二凸台(g1)与轭铁上的第二槽口(b1)铆接固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还包括顶盖(f),第一主永磁体(g)与第二主永磁体(g)可以通过顶部开设的第二凸台(g1)与顶盖上的第一槽口(f1)铆接固定,线圈(u)设置在驱动机构(q)上。由于采用了铆接的固定方式,因此不需要再用到胶水进行粘合固定,进而避免了可能腐蚀器件的有害气体的生成。
请参阅图3b,图3b为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q)装配的另一示意图,在实际的装配中,可以先将顶盖(f)如图3b所示位置,穿过驱动机构(q),后续再与轭铁(b)、第一主永磁体(g)以及第二主永磁体(g)进行铆接固定。
请参阅图3c,图3c为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q)装配的另一示意图,第一动铁芯(d)以及第二动铁芯(d)可以设置于驱动机构(q)的图示位置上,其余部分的装配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电磁机构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驱动机构(q)包括线圈架(a)、第一动铁芯(d)、第二动铁芯(d)、触头安装槽(z)以及触头导轨(x),请参阅图5,图5为驱动机构的另一视图,如图5所示,线圈架(a)的内部为空腔(v),在该驱动机构中,线圈架(a)可以用于设置线圈(u),空腔(v)可以为推杆提供定位,起到内导轨的作用,同时限制触头导轨侧的偏移;触头安装槽(z)可以为动触头组件(2g)提供安装限位,触头导轨(x)可以为推杆的触头侧提供导向。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继电器的驱动机构连杆多以及传动效率低的缺点,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驱动机构可以一体化成型,从而大幅减少所需的传动零件,具体的,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驱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以使用注塑模具对驱动机构(q)加工,从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装配,通过将第一动铁芯(d)以及第二动铁芯(d)固定在注塑模具中与安装槽(q1)对应的位置,然后进行一次性注塑成型,即可得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通过该加工方法,可以减少零部件的安装间隙,有效提高动力传递效率,降低系统损耗,提高运动精准度。
或者,驱动机构也可以为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分别进行一体化成型,这之后再将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得到驱动机构,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驱动机构的另一装配示意图,如图7所示,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a1)、第二驱动机构(a3)以及连接件(a2),通过将连接件(a2)插入第二驱动机构(a3)上的第二矩形连接孔(a31)以及第一驱动机构(a1)上的第一矩形连接孔(a11),即可完成对驱动机构的装配,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a2)具体可以为插销。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电磁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分别进行了描述,下面对电磁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装配关系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如图8所示,顶盖(f)与轭铁以及驱动机构(q)固定连接,空腔(v)内部用于设置静铁芯(c)、第一副永磁体(e)以及第二副永磁体(e);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如图9所示,线圈架(a)可以用以缠扰线圈(u),线圈(u)通电之后在第一主永磁体(g)、第二主永磁体(g)、第一副永磁体(e)以及第二副永磁体(e)产生的磁场作用下进行运动,线圈(u)的运动可以带动驱动机构(q)的运动,当第一动铁芯(d)与顶盖(f)贴合时,第一副永磁体(e)、第一动铁芯(d)、顶盖(f)以及第一主永磁体(g)配合提供位置(1)处的保持力,当第二动铁芯(d)与轭铁(b)贴合时,轭铁(b)、第二副永磁体(e)、第一动铁芯(d)以及第二主永磁体(g)配合提供位置(2)处的保持力;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配合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具体位置关系与上述图9所示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线圈(u)在线圈架(a)进行运动的原理请参阅图11,如图11所示,线圈即为图11中的通电导线,在永磁体提供的磁场的作用下,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即可改变线圈(u)在线圈架(a)的上下运动,并且在全程的运动过程中,主运动气隙保持不变,能够提供稳定的电磁输出,具有运动行程长以及出力稳定的特点。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前的示意图,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q)的装配可以是先将顶板(f)与驱动机构(q)进行固定连接,然后将驱动机构(q)推入电磁机构中,最后将顶盖(f)和轭铁(b)进行铆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电磁机构还可以通过顶盖(f)以及轭铁(b)调节保持力,具体的,随着线圈(u)中电流方向的改变,驱动机构(q)的运动会使得第一动铁芯(d)与顶盖(f)贴合,或者使得第二动铁芯(d)与轭铁(b)贴合,请参阅图3a、图3b、图3c以及图13,顶盖(f)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组(h),轭铁(b)上开设有第二开口组(i),其中,第一开口组(h)包括第一子开口组(h1)以及第二子开口组(h2),第一子开口组位于顶盖(f)用于与第一动铁芯(d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T1-1)上,第二子开口组位于顶盖(f)用于与第一动铁芯(d1)接触的第二接触部(T1-2)上;相应的,第一动铁芯(d1)上也有两个对应的接触部(t1-1与t1-2)分别用于与第一接触部(T1-1)以及第二接触部(T1-2)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图3c中的中虚线框标识的接触部为粗略示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图中元器件的关系以及大小来确定真正接触的部分。每个子开口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例如,在图13中,每个子开口组(h1、h2)都包括一个第一子开口。子开口组的数量可以跟第一动铁芯(d1)上的接触部的数量相对应,图3c以及图13中,由于第一动铁芯(d1)只有两个侧边的接触部(t1-1以及t1-2),因此可以只设置两个子开口组,当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子开口组。其中,第一子开口组(h1)或者第二子开口组(h2)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子开口,在图13中,各个子开口组均只包括一个第一子开口。
第二开口组(i)包括第三子开口组(i1)以及第四子开口组(i2),第三子开口组(i1)位于轭铁(b)用于与第二动铁芯(d2)接触的第三接触部(T2-1)上,第四子开口组(i2)位于轭铁(b)用于与第二动铁芯(d2)接触的第四接触部(T2-2)上;相应的,第二动铁芯(d2)上也有两个对应的接触部(t2-1与t2-2)分别用于与第三接触部(T2-1)以及第四接触部(T2-2)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图3c中的中虚线框标识的接触部为粗略示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图中元器件的关系以及大小来确定真正接触的部分,同时,由于第三接触部(T2-1)与第四接触部(T2-2)在图3c中有被轭铁(b)遮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其他附图(如图3a)来了解第三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的具体位置。每个子开口组都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例如,在图13中,每个子开口组(i1、i2)都包括一个第二子开口。子开口组的数量可以跟接触部的数量相对应,图3c以及图13中,由于第二动铁芯(d2)只有两个侧边的接触部(t2-1以及t2-2),因此可以只在轭铁(b)上设置两个子开口组,当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子开口组。其中,第三子开口组(i1)或者第四子开口组(i2)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子开口,在图13中,各个子开口组均只包括一个第二子开口。
需要说明的是,其保持力调整原理为通过改变并联磁阻的方式调整保持力,请参阅图14,图14为顶盖(f)处的保持力调整孔示意图,如图14所示,第一动铁芯(d)与顶盖(f)贴合,通过增大顶盖(f)的第一开口组(h)的大小,进而增加顶盖的磁阻,磁通从顶盖(f)的第一开口组(h)向第一动铁芯(d)移动,相当于增大了经过第一动铁芯(d)的磁通,从而提高保持力;请参阅图15,图15为轭铁(b)处的保持力调整孔示意图,如图15所示,第二动铁芯(d)与轭铁(b)贴合,通过增大轭铁(b)上的第二开口组(i)的大小,进而增加了轭铁(b)的磁阻,磁通从第二开口组(i)向第二动铁芯(d)移动,相当于增大了经过第二动铁芯(d)的磁通,进而增大了保持力。
请参阅图16,图16的左侧为开设了第一开口组(h)的顶盖(f)以及开设了第二开口组(i)的轭铁(b)的截面图,图16的右侧为没有开设第一开口组(h)的顶盖(f)以及没有开设第二开口组(i)的轭铁(b)的截面图,如图16所示,在图16的左侧,通过轭铁(b)再经过第一动铁芯(d)以及第二动铁芯(d),最后再回到轭铁(b)的电磁线要比图16的右侧的明显增多,这些电磁线为第一动铁芯(d)以及第二动铁芯(d)提供了保持力,而在右侧图中,经过轭铁(b)的电磁线几乎没有再流过第一动铁芯(d)以及第二动铁芯(d),因此提供的保持力不足。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第一开口组(h)以及第二开口组(i)的大小,即可对保持力作出调整。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永磁体排布方式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永磁体排布方式的一个示意图,如图所示,沿图的顶部到底部的方向即为长度方向,第一主永磁体(g)以及第二主永磁体(g)的长度比第一副永磁体(e)以及第二副永磁体(e)的长度要大,并以静铁芯(c)为中心分为左右两侧,不同侧中线圈(u)中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第一主永磁体(g)、第二主永磁体(g)、第一副永磁体(e)以及第二副永磁体(e)负责提供磁场,采用这种永磁体排布方式可以额外提高磁场覆盖面积,图中阴影部分即为增加的磁场覆盖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阴影部分只标注出了四分之一。图中的线圈(u)中的电流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同时在额外增加的磁场与线圈(u)的共同作用下,线圈中的电流的整体流动方向与磁场垂直,减少了偏心的可能性。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动触头组件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8a,图18a中动触头组件(2g)通过触头安装槽(z)与驱动机构(q)固定连接,图18a中还展示了线圈(u)与驱动机构(q)的装配关系,将线圈(u)安装到驱动机构(q)上的线圈架(a)处,即可完成装配。
请参阅图18b,图18b为动触头组件(2g)与驱动机构(q)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如图所示,动簧片(2g2)装配在动触头组件(2g)中,动簧片(2g2)采用分体设计,依靠气体绝缘,保证了电气间隙的可靠。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动触头组件(2g)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9,本申请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2g)包括调整块(2g1)、动簧片(2g2)、弹簧板支撑(2g3)以及中间支架(2g4),其中,中间支架(2g4)的两侧设置了腰圆凸台(2gb),调整块(2g1)、动簧片(2g2)以及弹簧板支撑(2g3)上均设置了腰圆孔(2ga)用于进行定位,具体的装配方式可以是各零件按照图19中所示位置依次通过腰圆凸台(2gb)与腰圆孔(2ga)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动簧片(2c)可以采用柔性可变形材料,可以减少弹跳,且动簧片(2g2)与弹簧板支撑(2g3)连接,进一步降低了弹跳。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的静触头组件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与基座的装配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包括静簧片(1g)、线圈引脚簧片(1e)以及吹弧永磁铁(2f),其中,静簧片(1g)上铆接有静触点(1ga),静簧片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在基座(3)上的第一槽口(3b)中,线圈引脚簧线(1e)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在基座(3)上的第二槽口(3c)中,吹弧永磁铁(2f)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在基座(3)上的第三槽口(3a)中,实现快速灭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簧片(1g)采用刚性材料,不容易发生形变。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与基座装配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具体装配方式与图20所述的装配方式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以及静触头组件可以为一组,或者也可以为多组,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22,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上盖(5)以及触电系统部件(4a),该触电系统部件(4a)上设置有塑料栅片,可以用于快速灭弧。
请参阅图23,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卡扣(2e),电磁机构与驱动机构装配完成后可以作为一体化驱动机构(4),继电器的装配方式可以为,先将一体化驱动机构(4)插入到基座(3)中,接着通过卡扣(2e)连接一体化驱动机构(4)上的触头导轨(x)以及基座(3),卡扣(2e)既可以对一体化驱动机构(4)以及基座(3)进行连接固定,还可以为一体化驱动机构(4)提供导向作用,请参阅图24,软性连接导体(2w)可以实现线圈(u)上的电流的输送;最后合上上盖(5),请参阅图25,继电器在装配完成之后,基座(3)底部会引出线圈引脚(2y)。
本申请实施例中,线圈(u)在线圈架(a)上位置(1)或者位置(2)的运动可以进一步带动一体化驱动机构(4)在基座(3)上沿着触头导轨(x)的轴向运动,进而实现动簧片(2g2)与静簧片(1g)的接触,从而可以实现电源的切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顶盖(f)上的第一开口(h)以及轭铁(b)上的第二开口(i)增强保持力,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开口(h)以及第二开口(h)的大小对保持力的大小进行调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永磁体提供了磁场,因此不再需要额外的励磁时间,并且由于线圈(u)的运动方式为沿着线圈架(a)上下运动,因此能大大缩短在分闸位和合闸位的切换时间,进而实现了继电器对电源的高速切换。
请参阅图26,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继电器中电磁机构的另一种形式,如图所示,该电磁机构包括静铁芯(2c)、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第四主永磁体(2z)、第一副永磁体(2v)、第二副永磁体(2v)以及第三副永磁体(2v),这其中,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以及第四主永磁体(2z)属于主永磁体组,第一副永磁体(2v)、第二副永磁体(2v)以及第三副永磁体(2v)属于副永磁体组,该电磁机构还包括轭铁(b)以及顶盖(f),其中,静铁芯(2c)、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第四主永磁体(2z)、第一副永磁体(2v)、第二副永磁体(2v)、第三副永磁体(2v)以及顶盖(f)与轭铁(b)铆接固定,具体铆接方式与上述图3a至图3c所示的铆接方式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6所示,第一副永磁体(2v)、第二副永磁体(2v)以及第三副永磁体(2v)环绕设置于静铁芯(2c),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以及第四主永磁体(2z)环绕设置于第一副永磁体(2v)、第二副永磁体(2v)以及第三副永磁体(2v),且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以及第四主永磁体(2z)的长度相等,第一副永磁体(2v)、第二副永磁体(2v)以及第三副永磁体(2v)的长度相等,第一主永磁体(2z)的长度大于第一副永磁体(2v)的长度,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以及第四主永磁体(2z)彼此垂直设置,图中所示“S”和“N”即为永磁体的磁极,图中所有永磁体的“N”极朝向静铁芯(2C),采用这样的电磁机构结构设置,可以使得线圈(u)能够完全被永磁体所提供的磁场包围,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磁场的利用效率,完全杜绝了线圈(u)与继电器其他部件的接触,提高了电磁机构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Y”所指向的方向,即为上述永磁体的长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该电磁机构中的主永磁体可以不包括第一主永磁体(2z)、第二主永磁体(2z)、第三主永磁体(2z)以及第四主永磁体(2z),还可以是其他数量的主永磁体,或者是其他形状的永磁体,例如是圆形永磁体,只需要保证其提供的磁场能够将线圈(u)完全包围即可,具体不做限定;副永磁体也是其他的形式,例如也可以采用方形的副永磁体,只需要保证副永磁体可以将静铁芯(2c)完全包围即可;线圈(u)也可以为圆形线圈或者方形线圈,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具体的,该电磁机构与继电器其余组件的装配,与之前所示实施例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的包括电磁机构,请参阅图27,如图所示,该电磁机构包括第一永磁体(3z)、第二永磁体(3z)、导磁材料外壳(2k)、绝缘容纳件(2j)、动铁芯(3d)、第一线圈(3u)以及第二线圈(3u),这其中,第一永磁体(3z)的导磁方向与第二永磁体(3z)的导磁方向相反,绝缘容纳件(2j)内部开设有空腔,第一永磁体(3z)以及第二永磁体(3z)设置于绝缘容纳件(2j)内部开设的空腔中,绝缘容纳件(2j)的底部开设有通孔,动铁芯(3d)穿过该通孔,并且动铁芯(3d)的底部与导磁材料外壳(2k)固定连接,绝缘容纳件(2j)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线圈(3u)以及第二线圈(3u),第一线圈(3u)、第二线圈(3u)以及绝缘容纳件(2j)都设置于导磁材料外壳(2k)内,导磁材料外壳(2k)的顶部至少开设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导磁材料外壳(2k)的底部至少开设有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动铁芯(3d)可以为第一永磁体(3z)以及第二永磁体(3z)提供磁路,第一永磁体(3z)以及第二永磁体(3z)可以在第一线圈(3u)以及第二线圈(3u)的作用下带动绝缘容纳件(2j)沿着动铁芯在导磁材料外壳(2k)内上下运动,绝缘容纳件(2j)可以为第一永磁体(3z)以及第二永磁体(3z)提供缓冲,防止第一永磁体(3z)以及第二永磁体(3z)发生破碎或者失磁。
该继电器的驱动机构上不设置线圈,除此之外该继电器的驱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与电磁机构的装配关系与上述图3a至图3c所对应的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电磁机构,不需要由线圈运动,从而避免了线圈上的铜线发生折断的情况,因此大幅度提高了机构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配电盒,该配电盒用于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继电器,请参阅图28,该配电盒包括结构件(X)、驱动板(Z)、功率板(Y)、输入电源连接器(A)、输入电压连接器(B)以及输入电压连接器(C),这其中,继电器可以固定安装于结构件(X),驱动板(Z)用于向继电器中的线圈(u)提供电源,通过改变线圈(u)中电流的方向,从而可以实现继电器在分闸位以及合闸位的切换,功率板(Y)与继电器的主回路进行连接,输入电源连接器(A)用于向继电器提供输入电源,输入电压连接器(C)用于向继电器提供输入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上述的配电盒以及用电设备,其中,用电设备可以为交换机、路由器以及服务器,或者也可以为其他的用电设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配电盒可以用于切换用电设备的电源状态。

Claims (12)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机构,所述电磁机构包括轭铁、顶盖、静铁芯、主永磁体组以及副永磁体组,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一动铁芯以及第二动铁芯;
所述静铁芯、所述顶盖、所述主永磁体组以及所述副永磁体组与所述轭铁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开设有第一开口组,所述第一开口组设置于所述顶盖用于与所述第一动铁芯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一开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开口;
所述轭铁开设有第二开口组,所述第二开口组设置于所述轭铁用于与所述第二动铁芯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二开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开口;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线圈架,所述线圈架上设置有线圈,所述线圈架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静铁芯以及所述副永磁体组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为铆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动铁芯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开设第一子开口组,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开设第二子开口组,所述第一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子开口,所述第二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组以及所述第二子开口组包括于所述第一开口组;
所述轭铁包括第三接触部以及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动铁芯接触,所述第三接触部上开设第三子开口组,所述第四接触部上开设第四子开口组,所述第三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第四子开口组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三子开口组以及所述第四子开口组包括于所述第二开口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永磁体组包括第一主永磁体以及第二主永磁体,所述副永磁体组包括第一副永磁体以及第二副永磁体,所述第一副永磁体与所述静铁芯的一侧贴合,所述第二副永磁体与所述静铁芯的另一侧贴合,所述第一主永磁体与所述轭铁的一侧内壁贴合,所述第一主永磁体设置于所述静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二主永磁体与所述轭铁的另一侧内壁贴合,所述第二主永磁体设置于所述静铁芯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主永磁体与所述第二主永磁体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主永磁体与所述第二主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副永磁体与所述第二副永磁体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副永磁体与所述第二副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主永磁体与所述第一副永磁体的导磁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永磁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副永磁体的长度,所述副永磁体与所述静铁芯的长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永磁体组环绕设置于所述静铁芯,所述主永磁体组环绕设置于所述主永磁体组,所述副永磁体组与所述主永磁体组的目标磁极朝向所述静铁芯,所述目标磁极为S极或N极;
所述主永磁体组中永磁体的长度大于所述副永磁体组中永磁体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所述第一动铁芯、所述第二动铁芯、所述线圈架、触头安装槽以及触头导轨,所述第一动铁芯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动铁芯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另一侧,所述驱动机构为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触头安装槽、触头导轨以及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所述第一动铁芯、所述第二动铁芯、所述线圈架以及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动簧片以及静簧片,所述动簧片为柔性可变形材料,所述静簧片为刚性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动簧片以及静簧片,所述动簧片为柔性可变形材料,所述静簧片为刚性材料。
11.一种配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板,所述配电盒用于设置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所述驱动板用于向所述线圈提供电源。
12.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配电盒以及用电设备,所述配电盒用于切换所述用电设备的电源状态。
CN202011396222.1A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继电器 Pending CN1145970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6222.1A CN114597097A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继电器
EP21900101.3A EP4250328A4 (en) 2020-12-03 2021-12-03 RELAY
PCT/CN2021/135380 WO2022117077A1 (zh) 2020-12-03 2021-12-03 一种继电器
US18/327,250 US20230317391A1 (en) 2020-12-03 2023-06-01 Rel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6222.1A CN114597097A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7097A true CN114597097A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02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6222.1A Pending CN114597097A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7391A1 (zh)
EP (1) EP4250328A4 (zh)
CN (1) CN114597097A (zh)
WO (1) WO20221170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1190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运动电磁机构、继电器、配电盒及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0564C2 (de) * 1982-08-17 1986-12-18 Sds-Elektro Gmbh, 8024 Deisenhofen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bestehend aus einem Magnetantrieb und einem oberhalb dessen angeordneten Kontaktapparat
JP5163318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CN103489718A (zh) * 2013-06-23 2014-01-01 邱建洪 一种接触器的双稳态永磁电磁系统
CN203536306U (zh) * 2013-10-21 2014-04-09 胡天雄 磁保持继电器
KR101626365B1 (ko) * 2014-09-30 2016-06-0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회로 차단기용 액츄에이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727821A (zh) * 2019-01-24 2019-05-07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复位式电磁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1190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运动电磁机构、继电器、配电盒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17391A1 (en) 2023-10-05
EP4250328A4 (en) 2024-04-24
WO2022117077A1 (zh) 2022-06-09
EP4250328A1 (en) 2023-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25803U (zh) 一种继电器的框架部分
CN112309775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CN103339705B (zh) 电磁继电器
US915951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2124162A (ja) 開閉装置
RU2002129887A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US10658140B2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JP2022550139A (ja) 直流接触器及び車両
JP2016072021A (ja) 接点装置
US20230317391A1 (en) Relay
FI82787C (fi) Elektrisk omkopplingsanordning.
US20150061797A1 (en) Electronic contactor
JP2023046405A (ja) 補助接点付き高電圧直流リレー
JP2022012847A (ja) 電磁継電器
KR20110012272A (ko) 영구자석을 사용한 전자석 조작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구동 장치
CN102856119A (zh) 一种小型大电流pcb汽车继电器
CN216054511U (zh) 一种易装配型耐短路电流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结构
WO2008113245A1 (fr) Relais de verrouillage magnétique externe
WO2024041190A1 (zh) 一种直线运动电磁机构、继电器、配电盒及通信设备
KR20220067229A (ko) 릴레이의 구조
CN107833792B (zh) 一种高耐压的超小型电磁继电器
CN218918740U (zh) 一种具有高分断力和动静触头结构的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0120089U (zh) 一种可断开闭合电路的电表连接结构及包含其的电能表
CN210349747U (zh) 电磁脱扣器及断路器
CN210006677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