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4543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4543A
CN114594543A CN202210287071.9A CN202210287071A CN114594543A CN 114594543 A CN114594543 A CN 114594543A CN 202210287071 A CN202210287071 A CN 202210287071A CN 114594543 A CN114594543 A CN 114594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assembly
light guid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70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94543B (zh
Inventor
洪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8707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4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94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4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94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4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95Light guides as housings, housing portions, shelves, doors, tiles, windows, or the li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框体、导光组件以及光学组件,框体包括侧壁,各侧壁围合形成收容空间,导光组件位于收容空间内。其中,导光组件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为连接面,连接面设置有凸出部,侧壁设置有与凸出部相匹配的槽口,凸出部插接于槽口内,即可将导光组件通过侧壁支撑于框体内,且光学组件通过导光组件作为支撑而固定于框体内。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无需在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外围额外设置金属支撑框即可保证导光组件的稳定支撑,避免了因光线在金属支撑框和出光口的反射率差异而造成的显示暗区问题,保证了背光模组各区域出光的一致性,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的设计中,往往设置为单面显示装置,而在需要双面显示的场所,多采用两台显示装置背对背贴合在一起,这种设计方案将造成双面显示装置的重量和厚度增加,且成本较高。为减小双面显示装置的厚度,部分双面显示装置中两侧显示面板共用一背光模组,并在背光模组的金属支撑框上开设出光口,通过背光模组的双面出光,来实现双面显示。
然而,当两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尺寸不一致的情况下,从尺寸较大的显示面板一侧观察时,出光口区域会出现显示暗区,影响显示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保证背光模组各区域出光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显示暗区,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框体,包括侧壁,各所述侧壁围合形成收容空间;导光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导光组件包括与各所述侧壁相对设置的多个侧面、第一出光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出光面,至少一个所述侧面设置为连接面,所述连接面设置有凸出部,所述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槽口,所述凸出部插接于所述槽口内;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出光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包括遮光件,环绕框体的周向设置,所述遮光件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设置于所述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二遮光部设置于所述导光组件的第二出光面;第一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部背离所述导光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错位设置;第二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遮光部背离所述导光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和第二非显示区,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框体、导光组件以及光学组件,框体包括侧壁,各侧壁围合形成收容空间,导光组件位于收容空间内。其中,导光组件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为连接面,连接面设置有凸出部,侧壁设置有与凸出部相匹配的槽口,凸出部插接于槽口内,即可将导光组件通过侧壁支撑于框体内,且光学组件通过导光组件作为支撑而固定于框体内。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无需在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外围额外设置金属支撑框即可保证导光组件的稳定支撑,避免了因光线在金属支撑框和出光口的反射率差异而造成的显示暗区问题,保证了背光模组各区域出光的一致性,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断面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正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正视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正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槽与凸出部配合的正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C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图3中D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请参阅图1,现有的双面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分别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两侧,背光模组100'包括金属支撑框1'和导光板2',导光板2'通过金属支撑框1'支撑固定,且导光板2'设置于第一显示面板200'和金属支撑框1'之间,金属支撑框1'上设置有出光口11',导光板2'通过金属支撑框1'上的出光口11'向第二显示面板300'提供光线。
由于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共用一背光模组100',随之衍生出的另一问题是,当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的显示区尺寸不同时,例如第二显示面板300'的第二显示区AA2的尺寸小于第一显示面板200'的第一显示区AA1的尺寸时,金属支撑框1'的出光口11'为配合第二显示区AA2的尺寸亦小于第一显示区AA1,故金属支撑框1'的出光口11'在第一显示面板200'的正投影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因此,当使用者从第一显示面板200'一侧观察时,导光板2'的光线入射至金属支撑框1'的部分会被金属支撑框1'反射回第一显示面板200',而导光板2'的光线入射至出光口11'的部分会经过出光口11'进入第二显示面板300',导致在出光口11'部分出现显示暗区,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下面将结合附图2至图16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框体1,包括侧壁11,各侧壁11围合形成收容空间;导光组件2,位于收容空间内,导光组件2包括与各侧壁11相对设置的多个侧面21、第一出光面22以及与第一出光面2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光面23,至少一个侧面21设置为连接面S1,连接面S1设置有凸出部211,侧壁11设置有与凸出部211相匹配的槽口111,凸出部211插接于槽口111内;光学组件3,设置于第一出光面22以及第二出光面23。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0包括框体1、导光组件2以及光学组件3,框体1包括侧壁11,各侧壁11围合形成收容空间,导光组件2位于收容空间内。其中,导光组件2的至少一个侧面21设置为连接面S1,连接面S1设置有凸出部211,侧壁11设置有与凸出部211相匹配的槽口111,凸出部211插接于槽口111内,即可将导光组件2通过侧壁11支撑于框体1内,且光学组件3通过导光组件2作为支撑而固定于框体1内。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0无需在导光组件2的第一出光面22和第二出光面23外围额外设置金属支撑框即可保证导光组件2的稳定支撑,避免了因光线在金属支撑框和出光口的反射率差异而造成的显示暗区问题,保证了背光模组100各区域出光的一致性,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导光组件2可设置为导光板,光学组件3包括扩散片31和增亮膜32等,由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22和第二出光面23导出的光线分别经由扩散片31增大出光角度以及经由增亮膜32聚光后输出,从而保证了背光模组100的双面出光效果。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侧面21中至少两个侧面21设置为连接面S1,各连接面S1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211。通过使导光组件2的多个侧面21设置为连接面S1,保证了导光组件2具有沿多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凸出部211,以实现导光组件2的稳定支撑。可选地,导光组件2至少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面S1,从而保证了导光组件2支撑的对称性。此外,各连接面S1上可间隔设置有多个凸出部211,从而增加了导光组件2的支撑点,以进一步实现导光组件2的稳定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各凸出部211可位于同一高度处,同时各槽口111与各凸出部211对应设置,以便于导光组件2与框体1的连接。各凸出部211也可分设于不同高度位置,以分散导光组件2的支撑位置,提高导光组件2与框体1连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3至图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槽口1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槽K1,第一开槽K1贯穿侧壁11沿第一方向Y的端面设置并形成开口,至少部分凸出部211经由开口插接于第一开槽K1内,第一方向Y为第二出光面23至第一出光面22的方向。即第一开槽K1贯穿侧壁11沿第一方向Y的端面,而使得侧壁11具有单侧开口,当将导光组件2放置于框体1的收容空间内时,导光组件2的至少部分凸出部211即可经由该单侧开口对应放置于各第一开槽K1的槽底,以实现导光组件2的支撑。
可选地,第一开槽K1的形状与尺寸可与凸出部211相适配,例如第一开槽K1可设置为矩形开口,其沿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0mm~20mm,沿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0mm~1.4mm,从而更便于通过第一开槽K1限制导光组件2在水平面内的位置。其中,第一方向Y与水平面相垂直。此外,各第一开槽K1可间隔设置于多个侧壁11上,同时设置多个凸出部211与各第一开槽K1相配合连接,以通过多个第一开槽K1进一步限制导光组件2在水平面内的位置。
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开槽K1中至少部分第一开槽K1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2,凸出部211通过第一固定部12固定于第一开槽K1。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部12来固定凸出部211,即可限制导光组件2沿第一方向Y的位置,从而将导光组件2固定于框体1的收容空间内。可选地,第一固定部可设置为双面胶,从而将凸出部211粘接于第一开槽K1,以固定导光组件2在收容空间1内的位置。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凸出部211背离第一开槽K1的槽底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部13,第二固定部13与凸出部211沿第一方向Y的尺寸之和不小于第一开槽K1的槽底与侧壁11沿第一方向Y的端面之间的尺寸。其中,第一开槽K1的槽底与侧壁11沿第一方向Y的端面之间的尺寸为a,凸出部211沿第一方向Y的尺寸为b。当a>b时,可通过在凸出部211背离第一开槽K1的槽底的一侧设置第二固定部13,并使得第二固定部13沿第一方向Y的尺寸c满足关系式:a≤c+b,来通过第二固定部13填补凸出部211上方的空隙,以进一步保证凸出部211沿第一方向Y的位置固定。可选地,第二固定部13可设置为泡棉双面胶。
请参阅图3、图7和图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槽口111还包括第二开槽K2,第二开槽K2沿凸出部211的凸出方向贯穿侧壁11设置,部分凸出部211对应插接于第二开槽K2内;第二开槽K2的数量为一个;或者,第二开槽K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第二开槽K2均设置于同一侧壁11上,且沿侧壁11的周向间隔设置。即通过设置贯穿侧壁11设置的第二开槽K2,能够将凸出部211以定位套筒形式插接于第二开槽K2内,从而进一步将导光组件2稳定支撑于框体1上,并实现导光组件2在框体1内的位置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开槽K2沿第一方向Y并未贯穿侧壁11的端面,故当第二开槽K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各第二开槽K2均设置于同一侧壁11上,以保证导光组件2能够装设于框体1的收容空间内。
请参阅图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凸出部211包括相对于连接面S1凸出设置的凸出面S2,凸出面S2相对连接面S1的凸出距离不大于侧壁11沿凸出方向的厚度。当凸出部211对应插接于第二开槽K2内时,凸出面S2位于第二开槽K2内,可选地,凸出面S2可相对于第二开槽K2内缩0.05mm~0.08mm,以在保证凸出部211稳定插接于第二开槽K2的同时,避免凸出部211凸出于框体1。
请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开槽K2在凸出部211的凸出方向的截面呈梯形、直角矩形、圆角矩形以及L形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开槽K1相比,第二开槽K2沿长度方向的尺寸为可设置为10mm~20mm,沿宽度方向的尺寸可设置为0.8mm~1.2mm。
请参阅图2、图12和图13,为改善凸出部211与槽口111的接合处的漏光现象,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导光组件2的第一出光面22和第二出光面23上设置有网点结构24,网点结构24避让凸出部211设置,且网点结构24的边缘与凸出部211具有一定预设距离。通过网点结构24改变导光组件2的导光方向,从而避免光线从凸出部211与槽口111的接合处漏出,保证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果。可选地,网点结构24的边缘与凸出部211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0.5mm~1mm,从而在保证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积的同时,改善漏光现象。
请参阅图1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背光模组100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0,光学组件3还包括遮光件33,环绕框体1的周向设置,遮光件33包括第一遮光部331和第二遮光部332,第一遮光部331设置于导光组件2的第一出光面22,第二遮光部332设置于导光组件2的第二出光面23。第一显示面板200设置于第一遮光部331背离导光组件2的一侧,第一显示面板2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遮光部331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AA1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错位设置。第二显示面板300设置于第二遮光部332背离导光组件2的一侧,第二显示面板300包括第二显示区AA2和第二非显示区NA2,第二遮光部332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显示区AA2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背光模组100的导光组件2的第一出光面22和第二出光面23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由于背光模组100无需设置金属支撑框便可实现导光组件2的支撑,故由导光组件2导出的光线经光学组件3后便可入射至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保证了背光模组100出光的一致性,提高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的显示效果。
为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利用率,光学组件3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出光面22和第二出光面23一侧的第一遮光部331和第二遮光部332,导光组件2的第一出光面22导出的光线未被第一遮光部331遮挡的部分进入第一显示面板200,通过使第一遮光部331与第一显示区AA1错位设置,以保证第一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导光组件2的第二出光面23导出的光线未被第二遮光部332遮挡的部分进入第二显示面板300,通过使第二遮光部332与第二显示区AA2错位设置,以保证第二显示面板300的显示效果。可选地,第一遮光部331和第二遮光部332可设置为遮光胶。
请参阅图14和图1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遮光部331内缘轮廓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遮光部332的内缘轮廓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重合;或者,第一遮光部331的内缘轮廓和第二遮光部332的内缘轮廓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成环形区,第二遮光部332或第一遮光部331朝向导光组件2一侧具有灰阶表面,灰阶表面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环形区。
具体的,当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区域相同时,通过使第一遮光部331和第二遮光部332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域错位设置,即可避免在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出现显示暗区。
当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区域不相同时,例如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区域大于第二显示区AA2时。一种情况下,第一遮光部331的内缘轮廓和第二遮光部332的内缘轮廓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可相重合并与第一显示区AA1错位设置,以避免第一遮光部331和第二遮光部332暴露于任一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从而保证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的显示效果。另一种情况下,第一遮光部331的内缘轮廓和第二遮光部332的内缘轮廓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成环形区,例如第二遮光部332的遮光面积大于第一遮光部331的遮光面积,此时即可在第二遮光部332朝向导光组件2的一侧设置为灰阶表面S3,且使灰阶表面S3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环形区。当使用者从第一显示面板200一侧观察时,导光组件2入射至灰阶表面S3的部分会被灰阶表面S3吸收,从而使第一显示区AA1内与灰阶表面S3相重合区域和与第二显示区AA2相重合区域的显示亮度相近,以保证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3和图1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源4,位于收容空间内且设置于侧面21与侧壁11之间,邻近于光源4的侧面21设置为入光面S4,入光面S4与连接面S1错位设置。其中,光源4所射出的光线经侧面21进入导光组件2,并通过导光组件2的第一出光面22和第二出光面23导出。可选地,光源4可包括若干LED以及用于向每个LED提供电能的PCB(Print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框体1还包括与至少一个侧壁11相连的底壁14,光源4承载于底壁14上,底壁14的外缘轮廓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遮光部332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通过在光源4下方设置底壁14,以支撑光源4,并通过使底壁14位于第二遮光部332的内侧,以避免底壁14的外缘暴露于第一显示区AA1或第二显示区AA2,保证第一显示面板200和第二显示面板300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包括反射板15,位于收容空间内且设置于光源4与底壁14之间,光源4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反射板15在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通过在光源4下方设置反射板15,能够防止漏光,提高光源4的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包括侧壁,各所述侧壁围合形成收容空间;
导光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导光组件包括与各所述侧壁相对设置的多个侧面、第一出光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出光面,至少一个所述侧面设置为连接面,所述连接面设置有凸出部,所述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槽口,所述凸出部插接于所述槽口内;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出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两个以上的所述侧面中至少两个所述侧面设置为所述连接面,各所述连接面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凸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贯穿所述侧壁沿第一方向的端面设置并形成开口,至少部分所述凸出部经由所述开口插接于所述第一开槽内,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二出光面至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开槽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凸出部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开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背离所述第一开槽的槽底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一开槽的槽底与所述侧壁沿第一方向的端面之间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还包括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沿所述凸出部的凸出方向贯穿所述侧壁设置,部分所述凸出部对应插接于所述第二开槽内;
所述第二开槽的数量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二开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所述第二开槽均设置于同一所述侧壁上,且沿所述侧壁的周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包括相对于所述连接面凸出设置的凸出面,所述凸出面相对所述连接面的凸出距离不大于所述侧壁沿凸出方向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槽在所述凸出部的凸出方向的截面呈梯形、直角矩形、圆角矩形以及L形中的至少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的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上设置有网点结构,所述网点结构避让所述凸出部设置,且所述网点结构的边缘与所述凸出部具有一定预设距离。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包括遮光件,环绕框体的周向设置,所述遮光件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设置于所述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二遮光部设置于所述导光组件的第二出光面;
第一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部背离所述导光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第二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遮光部背离所述导光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和第二非显示区,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部内缘轮廓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遮光部的内缘轮廓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重合;
或者,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内缘轮廓和所述第二遮光部的内缘轮廓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成环形区,所述第二遮光部或所述第一遮光部朝向所述导光组件一侧具有灰阶表面,所述灰阶表面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环形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位于收容空间内且设置于所述侧面与所述侧壁之间,邻近于所述光源的所述侧面设置为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连接面错位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还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相连的底壁,所述光源承载于所述底壁上,所述底壁的外缘轮廓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板,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设置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光源在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反射板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
CN202210287071.9A 2022-03-23 2022-03-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594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87071.9A CN114594543B (zh) 2022-03-23 2022-03-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87071.9A CN114594543B (zh) 2022-03-23 2022-03-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4543A true CN114594543A (zh) 2022-06-07
CN114594543B CN114594543B (zh) 2024-03-15

Family

ID=81820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7071.9A Active CN114594543B (zh) 2022-03-23 2022-03-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9454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55049A (ko) * 2005-11-25 2007-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WO2014051099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WO2017185594A1 (zh) * 2016-04-25 2017-11-02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7942580A (zh) * 2017-11-15 2018-04-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超窄边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161755A (zh) * 2019-06-11 2019-08-23 江苏毅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19200420A (ja) * 2018-05-18 2019-11-21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表示装置
CN110709741A (zh) * 2019-09-04 2020-0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55049A (ko) * 2005-11-25 2007-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WO2014051099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WO2017185594A1 (zh) * 2016-04-25 2017-11-02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7942580A (zh) * 2017-11-15 2018-04-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超窄边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9200420A (ja) * 2018-05-18 2019-11-21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表示装置
CN110161755A (zh) * 2019-06-11 2019-08-23 江苏毅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0709741A (zh) * 2019-09-04 2020-0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4543B (zh)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60336B1 (en)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unit
EP2215520B1 (en) Flat panel display provided with direct backlight unit
JP3644476B2 (ja) 携帯用電子機器
KR101533662B1 (ko) 표시 장치
US8864358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frame used therein
EP2390712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515459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128860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EP2607936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35509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60046023A (ko) 백라이트 모듈
WO2014065063A1 (ja)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10928041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2341648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KR2012003090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649517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459454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84155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5285535A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2286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75377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12866443B (zh) 电子设备的中框及电子设备
JPWO2016139780A1 (ja)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2965296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709638B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屏幕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