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85951A -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 Google Patents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5951A
CN114585951A CN202080072725.5A CN202080072725A CN114585951A CN 114585951 A CN114585951 A CN 114585951A CN 202080072725 A CN202080072725 A CN 202080072725A CN 114585951 A CN114585951 A CN 114585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fractive index
low refractive
antiglare
m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27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原庆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585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5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3Optical lami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Abstract

本发明以如下方式制作光学层叠体:将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的防眩层层叠于光透射性基材的至少一侧的面,将光学层叠体的透射图像清晰度调整为85%以下。也可以是,在所述防眩层上进一步层叠有低折射率层。也可以是,层叠有该低折射率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光反射比为1.4以下。所述光学层叠体能提高防眩性。

Description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所述光学层叠体能抑制带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各种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眩光。
背景技术
防眩膜被广泛用作用于防止外部景物映入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并且抑制闪光、提高可见性的膜。在防眩膜中,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使外部光线散射反射而赋予防眩性,并且进一步在该凹凸形状上设置低折射率的层(低折射率层)来降低光反射比(luminous reflectance),也降低反射感,由此进一步提高防眩性。
日本特开2008-5872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防眩性膜,其由如下部分构成:防眩层;以及低折射率层,形成于该防眩层的至少一侧的面,并且由低折射率树脂以及中空二氧化硅粒子构成,所述防眩性膜的内部雾度为0~1%,雾度为5~6.5%,透射图像清晰度为20~30%,反射光的色调为a*=0.5~1.3,b*=-2.3~-0.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8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眩性膜等以往的防眩性膜中,无法赋予近年来正在进行高精细化的LCD、有机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设备)所要求的高防眩性。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防眩性的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技术方案
当本发明者对在以往的防眩性膜中无法赋予高度的防眩性的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也明确到,除了无法在以往的防眩膜的表面凹凸形状中体现高度的防眩性以外,层叠于防眩层上的低折射率层无法充分随动于防眩层的凹凸形状,与层叠于没有凹凸形状的层的情况相比,防反射性降低。本发明人为了实现所述技术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将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的防眩层层叠于光透射性基材的至少一侧的面,将光学层叠体的透射图像清晰度调整为85%以下,由此能提高防眩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包括:光透射性基材;以及防眩层,层叠于该光透射性基材的至少一侧的面,并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状,所述光学层叠体的使用0.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透射图像清晰度为85%以下,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也可以是,在所述防眩层上进一步层叠有低折射率层层叠。也可以是,该层叠有低折射率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光反射比为1.4以下。也可以是,所述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也可以是,所述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相对于所述眩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的0.3~2倍。也可以是,所述防眩层的折射率为1.53以下。也可以是,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37以上。也可以是,所述防眩层表面的界面扩展面积比Sdr为0.003%以下。也可以是,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均方根斜率Sdq为0.007以下。也可以是,所述防眩层表面的算术平均高度Sa为0.03μm以上。也可以是,所述光学层叠体的雾度为1%以下。优选的是,所述防眩层不包含粒子。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一种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防眩层形成工序,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进而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也可以是,该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低折射率层形成工序,将低折射率层层叠于防眩层上。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也包括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所述光学层叠体。也可以是,该显示装置为LCD或有机EL显示器。
有益效果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是1.5mm-1以下的防眩层层叠于光透射性基材的至少一侧的面,将光学层叠体的透射图像清晰度调整为85%以下,因此能提高防眩性。而且,该防眩层对低折射率层的随动性也优异,当以规定的方法层叠低折射率层时,能将以高追随性层叠的低折射率层层叠于所述防眩层,因此也能提高防反射性,能同时提高难以兼顾的防眩性和防反射性。此外,透明性也优异,也能降低雾度。而且,能不过度增加防眩层的折射率而提高防反射性,因此也能提高可见性。
具体实施方式
[防眩层]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包括:防眩层,具有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的表面凹凸形状。
防眩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只要为1.5mm-1以下即可,例如为0.1~1.5mm-1,优选为0.5~1.4mm-1,进一步优选为0.8~1.3mm-1,更优选为1~1.2mm-1。若Spc的绝对值过大,则低折射率层的随动性降低,即使将低折射率层层叠于防眩层上防反射性也不提高。
防眩层表面的算术平均高度Sa可以为0.03μm以上,例如为0.03~0.1μm,优选为0.04~0.09μm,进一步优选为0.05~0.08μm,更优选为0.06~0.075μm。若Sa过小,则防眩性恐怕会降低。
防眩层表面的均方根斜率Sdq可以为0.007以下,例如为0.001~0.007,优选为0.003~0.0068,进一步优选为0.005~0.0065,更优选为0.006~0.0063。若Sdq过大,则低折射率层的随动性降低,即使将低折射率层层叠于防眩层上防反射性恐怕也不会提高。
防眩层表面的界面扩展面积比Sdr可以为0.003%以下,例如为0.0001~0.003%,优选为0.0005~0.0028%,进一步优选为0.001~0.0025%,更优选为0.0015~0.002%。若Sdr过大,则低折射率层的随动性降低,即使将低折射率层层叠于防眩层上防反射性恐怕也不会提高。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对于具有所述范围的Spc,通过将所述范围的Sa、Sdq以及Sdr组合,能平衡良好地提高基于光散射功能的防眩性和相对于低折射率层的随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防眩层和后述的低折射率层表面的Spc、Sa、Sdq以及Sdr可以依据ISO 25178测定,详细而言,可以通过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防眩层的折射率可以为1.53以下,例如为1.4~1.53,优选为1.45~1.53,进一步优选为1.48~1.53,更优选为1.5~1.53。在本公开中,即使防眩层的折射率较低,也能提高防反射性。若折射率过高,则与光透射性基材的折射率变大,恐怕会由反射光的干涉产生条纹图案而可见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防眩层和后述的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可以依据JIS K7142测定,详细而言,可以通过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防眩层只要层叠于后述的光透射性基材的至少一侧的面即可,但从操作性、机械特性、生产率等方面考虑,优选层叠于基材层的一侧的面上(仅单面)。
防眩层的厚度(平均厚度)例如为1~20μm,优选为1.5~10μm,进一步优选为2~8μm,更优选为4~7μ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各层的平均厚度可以使用光学式膜厚计对任意10处进行测定,计算出平均值来求出。
防眩层只要具有所述特性和后述的光学层叠体的特性即可,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构成防眩层的材质,可以选自透明的各种有机材料(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等)、无机材料(玻璃、陶瓷、金属等)中,但从能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而形成凹凸、容易形成所述表面凹凸形状的方面考虑,优选包含固化性树脂和聚合物成分的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物。
(固化性树脂)
固化性树脂为热固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中的任意,但从生产率等的方面考虑,优选光固化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光固化树脂前体成分)是能利用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或交联而形成树脂的化合物,可以大致分为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与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
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包含单体、低聚物(或树脂,特别是低分子量树脂)。
作为单体,例如可举例示出:单官能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乙烯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金刚烷酯等具有桥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二官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亚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氧四亚甲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聚)亚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金刚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桥环式烃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官能以上的多官能单体[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三~六官能单体等]等。其中,通用具有至少两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低聚物或树脂,例如可举例示出:双酚A-环氧烷烃加成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具有两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具有两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具有两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有机硅(甲基)丙烯酸酯[具有两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有机硅(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等。
这些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从防眩层的机械特性的方面考虑,可以是二官能以上的多官能单体,优选三官能以上的多官能单体,进一步优选三~六官能单体[特别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3~6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更优选三~五官能单体(特别是四官能单体)。
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优选包含50质量%以上的,进一步优选包含80质量%以上的,更优选包含90质量%以上的二官能以上的多官能单体(特别是三~五官能单体)。不含氟的固化性树脂可以仅是二官能以上的多官能单体。
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可以是作为所述不含氟光固化性树脂的单体和低聚物的氟化物。作为含氟光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举例示出:(甲基)丙烯酸氟代烷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等]、氟代(聚)亚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例如,氟代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氟代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氟代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氟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含氟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也可以是市售的氟系聚合性流平剂。
这些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氟代聚醚化合物、含氟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特别优选含氟和含酯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光固化性树脂优选至少包含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特别优选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与含氟光固化性树脂的组合。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的比例可以为光固化性树脂中的50质量%以上,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上。
在将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与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的情况下,例如,含氟光固化性树脂的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不含氟光固化性树脂为0.1~10质量份,优选为0.2~8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3~6质量份,更优选为0.4~5质量份。若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的比例过少,则防反射性恐怕会降低,若比例过多,则机械特性恐怕会降低。在本公开中意外的是,通过配合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能增大防眩层的表面粗糙度,所述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为通常用作降低表面张力的流平剂的氟化物。因此,通过以适当的比例配合所述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能与低折射率层组合而形成能兼顾防眩性和防反射性的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
(聚合物成分)
作为聚合物成分,通常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只要透明性高,能通过旋节线分解而形成上述的表面凹凸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例示出: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有机酸乙烯基酯系聚合物、乙烯基醚系聚合物、含卤素的树脂、聚烯烃(包含脂环式聚烯烃)、聚碳酸酯、聚酯、聚酰胺、热塑性聚氨酯、聚砜系树脂(聚醚砜、聚砜等)、聚苯醚系树脂(2,6-二甲苯酚的聚合物等)、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纤维素醚等)、有机硅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等)、橡胶或弹性体(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等二烯系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硅橡胶等)等。这些热塑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这些聚合物成分中,从容易形成上述的表面凹凸形状的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与聚酯的组合。
作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如可举例示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甲基)丙烯酸C1-10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甲基)丙烯酸芳基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N,N-二烷基氨基烷基酯;(甲基)丙烯腈;具有三环癸烷等脂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共聚性单体可举例示出:所述苯乙烯系单体、乙烯基酯系单体、马来酸酐、马来酸、富马酸等。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例如可举例示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树脂等)等。
这些(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中,优选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的聚合物,特别是,包含丙烯酸C1-4烷基酯的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为0~200℃,优选为30~200℃,进一步优选为50~180℃。
作为聚酯,可举例示出:使用了对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的芳香族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对苯二甲酸C2-4亚烷基二醇酯或聚萘二甲酸C2-4亚烷基二醇酯等均聚聚酯、包含芳酸C2-4亚烷基二醇酯单元(对苯二甲酸C2-4亚烷基二醇酯以及/或萘二甲酸C2-4亚烷基二醇酯单元)作为主成分(例如50质量%以上)的共聚聚酯等]等。作为共聚聚酯,包含:在聚芳酸C2-4亚烷基二醇酯的构成单元中,C2-4亚烷基二醇的一部分被聚氧C2-4亚烷基二醇、C6-10亚烷基二醇、脂环式二醇(环己烷二甲醇、氢化双酚A等)、具有芳香环的二醇[具有芴侧链的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双酚A、双酚A-环氧烷烃加成物等]等取代而成的共聚聚酯;芳香族二羧酸的一部分被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等非对称芳香族二羧酸、己二酸等脂肪族C6-12二羧酸等取代而成的共聚聚酯。聚酯也包含:聚芳酯系树脂、使用了己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的脂肪族聚酯、ε-己内酯等内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聚酯也可以被改性,也可以是由聚酯型氨基甲酸酯、聚醚型氨基甲酸酯改性的氨基甲酸酯改性聚酯。
这些聚酯中,优选非结晶性共聚聚酯(例如,芳酸C2-4亚烷基二醇酯系共聚聚酯等),从能促进通过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氨基甲酸酯改性聚酯(特别是氨基甲酸酯改性芳香族聚酯、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
(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与聚酯(特别是氨基甲酸酯改性聚酯)的质量比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酯=90/10~10/90,优选为80/20~20/80,进一步优选为70/30~30/70,更优选为60/40~40/60。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比例过少,则恐怕难以形成所述凹凸形状,反之,比例过多恐怕也同样。
例如,聚合物成分的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固化性树脂可以为10~200质量份,优选为30~1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40~80质量份,更优选为50~70质量份。若聚合物成分的比例过少,则恐怕难以形成所述凹凸形状,反之,比例过多恐怕也同样。
(固化剂)
所述固化性组合物也可以根据固化性树脂的种类,进一步包含固化剂。例如,热固性树脂也可以包含胺类、多元羧酸类等的固化剂,光固化性树脂也可以包含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惯用的成分例如可举例示出:苯乙酮类或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酰基氧化膦类等。
例如,光聚合引发剂等固化剂的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固化性树脂可以为0.1~20质量份,优选为0.5~1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份。
固化性组合物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固化促进剂。例如,光固化性树脂也可以包含光固化促进剂,例如叔胺类(二烷基氨基苯甲酸酯等)、膦系光聚合促进剂等。
(其他成分)
所述固化性组合物除了包含固化性树脂、聚合物成分以及固化剂以外,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也可以包含惯用的添加剂,例如:硅烷偶联剂(例如,具有硫醇基的硅烷偶联剂等)等偶联剂、流平剂、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表面活性剂、水溶性高分子、填充剂、交联剂、着色剂、阻燃剂、润滑剂、蜡、防腐剂、粘度调整剂、增粘剂、消泡剂等。
例如,其他成分的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固化性树脂可以选自0.01~100质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例如为0.1~10质量份(特别是0.5~5质量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从能容易形成所述凹凸形状,并且能降低雾度的方面考虑,所述固化性组合物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粒子,特别优选不包含粒子。
[低折射率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进一步将低折射率层(防反射层)层叠于所述防眩层上。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能以相对于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高随动性层叠低折射率层,因此也能提高防反射性,能高度提高防眩性。
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只要为1.5mm-1以下即可,例如为0.1~1.5mm-1,优选为0.3~1mm-1,进一步优选为0.4~0.8mm-1,更优选为0.5~0.7mm-1。若Spc的绝对值过大,则防反射性恐怕会降低。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能相对于防眩层的凹凸形状形成高随动性的低折射率层,因此所述防眩层的Spc的绝对值与低折射率层的Spc的绝对值之差小,所述低折射率层的Spc的绝对值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Spc的绝对值可以为0.3~2倍,例如可以为0.5~1.5倍,优选为0.6~1.2倍,进一步优选为0.8~1.1倍,更优选为0.9~1倍。
低折射率层表面的算术平均高度Sa可以为0.03μm以上,例如为0.03~0.1μm,优选为0.033~0.08μm,进一步优选为0.035~0.07μm,更优选为0.038~0.05μm。若Sa过小,则防反射性恐怕会降低。
所述防眩层的Sa与低折射率层的Sa之差也小,所述低折射率层的Sa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Sa可以为0.3~2倍,例如为0.5~1.5倍,优选为0.6~1.2倍,进一步优选为0.8~1.1倍,更优选为0.9~1倍。
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均方根斜率Sdq可以为0.007以下,例如为0.001~0.007,优选为0.002~0.006,进一步优选为0.0025~0.005,更优选为0.003~0.004。若Sdq过大,则防反射性恐怕会降低。
所述防眩层的Sdq与低折射率层的Sdq之差也小,所述低折射率层的Sdq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Sdq可以为0.3~2倍,例如为0.5~1.5倍,优选为0.6~1.2倍,进一步优选为0.8~1.1倍,更优选为0.9~1倍。
低折射率层表面的界面扩展面积比Sdr可以为0.003%以下,例如为0.0001~0.003%,优选为0.0002~0.002%,进一步优选为0.0003~0.0015%,更优选为0.0005~0.001%。若Sdr过大,则防反射性恐怕会降低。
所述防眩层的Sdr与低折射率层的Sdr之差也小,所述低折射率层的Sdr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Sdr可以为0.2~2倍,例如为0.3~1.5倍,优选为0.5~1.2倍,进一步优选为0.6~1.1倍,更优选为0.8~1倍。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对于具有所述范围的Spc,通过将所述范围的Sa、Sdq以及Sdr组合,能平衡良好地提高基于光散射机理的防眩性和防反射性。
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可以为1.37以上,只要小于所述防眩层的折射率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37~1.45,优选为1.37~1.4,进一步优选为1.37~1.39,更优选为1.37~1.38。若折射率过高,则防反射性恐怕会降低。
低折射率层的厚度(平均厚度)例如为50~300nm,优选为60~150nm,进一步优选为80~120nm,更优选为90~110nm。
低折射率层只要是比所述防眩层折射率低,并且具有所述特性和后述的光学层叠体的特性即可,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惯用的低折射率层(或防反射层)。
作为惯用的低折射率层,例如,可以利用日本特开2001-10000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58723号公报、WO2016/039125所记载的低折射率层等。低折射率层可以由包含低折射率树脂的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包含固化性树脂和含氟化合物或低折射率的无机填料的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
作为低折射率树脂,例如,可举例示出:甲基戊烯树脂、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树脂、聚偏氟乙烯(PVDF)、聚氟乙烯(PVF)等的氟树脂等。
作为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举例示出在防眩层的项目中所举例示出的不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等。
作为含氟化合物,例如,可举例示出在防眩层的项目中所举例示出的含氟的光固化性树脂等。
例如,形成低折射率层的组合物中的含氟化合物的比例相对于组合物整体可以为1质量%以上,例如也可以为5~90质量%。
作为低折射率的无机填料,例如,可以使用所述日本特开2001-100006号公报所记载的填料等,优选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的填料,特别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可以是日本特开2001-23361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92994号公报等所记载的中空二氧化硅。其中,从能抑制雾度上升、提高透明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中空二氧化硅。
无机填料(特别是中空二氧化硅)的个数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优选为80nm以下(例如10~80nm),进一步优选为20~70nm左右。
形成低折射率层的组合物中的低折射率的无机填料(特别是中空二氧化硅)的比例相对于组合物整体可以为1质量%以上,例如为5~90质量%。此外,低折射率的无机填料可以利用偶联剂(钛偶联剂、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而且,包含低折射率的无机填料的组合物为了提高涂膜强度,也可以包含其他无机填料。
用于形成低折射率层的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包含在防眩层的项目中所举例示出的固化剂、惯用的添加剂。优选的方案和比例也与防眩层同样。
[光透射性基材]
光透射性基材只要由透明材料形成即可,可以根据用途进行选择,可以为玻璃等无机材料,但从强度、成型性方面考虑,通用有机材料。作为有机材料,例如,可举例示出:纤维素衍生物、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等。其中,通用纤维素衍生物、聚酯、聚碳酸酯等,优选纤维素酯、聚酯、聚碳酸酯。
作为纤维素酯,可列举出:三乙酸纤维素(TAC)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乙酸C3-4酸纤维素)。
作为聚酯,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芳基亚烷基二醇酯等。
作为聚碳酸酯,例如,可举例示出双酚A型聚碳酸酯等双酚型聚碳酸酯等。
其中,从机械特性、透明性、光学各向同性等的平衡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TAC等乙酸纤维素。
光透射性基材也可以包含在防眩层的项目中所举例示出的惯用的添加剂。优选的方案和比例也与防眩层同样。
光透射性基材可以是单轴或双轴拉伸膜,但从低双折射、光学各向同性优异的方面考虑,也可以是未拉伸膜。
光透射性基材可以进行表面处理(例如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处理、臭氧或紫外线照射处理等),也可以具有易粘接层。
光透射性基材的厚度(平均厚度)例如为5~2000μm,优选为15~1000μm,进一步优选为20~500μm。
[光学层叠体的特性]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使用0.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透射图像清晰度为85%以下。在本公开中,可以通过防眩层表面具有所述凹凸形状,并且调整光学层叠体的透射图像清晰度来提高防眩性。
所述光学层叠体的所述透射图像清晰度(0.5mm宽的光梳)只要为85%以下即可,例如为30~85%,优选为50~83%,进一步优选为60~82%,更优选为70~80%。若透射图像清晰度过高,则防眩性降低。
透射图像清晰度是指对透射膜的光的模糊、失真进行定量化的尺度。透射图像清晰度是使来自膜的透射光穿过移动的光梳进行测定,根据光梳的明暗部的光量而计算出的值。即,在膜使透射光变得模糊的情况下,在光梳上成像的狭缝的图像会变粗,因此透射部中的光量成为100%以下,另一方面,在未透射部漏光,因此成为0%以上。透射图像清晰度的值C根据光梳的透明部的透射光最大值M和不透明部的透射光最小值m,由下式定义。
C(%)=[(M-m)/(M+m)]×100
即,C的值越接近100%,由防眩膜导致的图像的模糊越轻[参考文献:须贺,三田村,涂装技术,1985年7月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透射图像清晰度可以依据JIS K7105测定,详细而言,可以通过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层叠体的透明性优异。所述光学层叠体的雾度可以为5%以下(特别是1%以下),例如为0.01~1%,优选为0.05~0.8%,进一步优选为0.1~0.5%,更优选为0.2~0.4%。在本公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尽管像这样雾度低,也能提高防眩性。
所述光学层叠体的总透光率例如为70%以上(例如70~100%),优选为90~99%,进一步优选为92~98%,更优选为93~97%。若总透光率过低,则透明性恐怕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雾度和总透光率可以依据JIS K7136测定,详细而言,可以通过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层叠有低折射率层的光学层叠体的防反射性优异。层叠有低折射率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光反射比只要从低折射率层侧进行测定时为1.7以下即可,从防反射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1.4以下。优选的所述光反射比的范围可以选自0.01~1.4左右的范围内,例如为0.05~1.3,优选为0.1~1.2,进一步优选为0.2~1.1,更优选为0.3~1。若光反射比过高,则由于反射光而可见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光反射比可以依据JIS Z8722测定,详细而言,可以通过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在层叠有低折射率层的光学层叠体中,显示光谱反射比的极小值的波长例如为380~780nm,优选为400~700nm,进一步优选为450~650nm,更优选为500~600n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光谱反射比可以依据JIS Z8722测定,详细而言,可以通过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所述光学层叠体除了具有所述防眩层、所述低折射率层以外,也可以具有偏光层、折射率调整层、粘合层等作为惯用的功能层。
所述光学层叠体的厚度(平均厚度)例如为3~2000μm,优选为5~10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500μm。
[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作为所述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可以包括:防眩层形成工序,用于形成具有所述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层。防眩层形成工序只要能形成具有所述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惯用的方法。
作为惯用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使用粒子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例如,随动于粒子的形状而形成凸部的方法等);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使包含能发生相分离的树脂成分的固化性组合物的所述树脂成分发生相分离后,进行固化的方法);使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模进行转印的方法;通过切削加工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例如,利用了激光等的切削加工等);通过研磨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例如喷砂法、喷珠法等);通过蚀刻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中,从生产率等的方面考虑,优选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在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的方法中,在从包含能发生相分离的树脂成分和溶剂的组合物的液相中,通过对溶剂进行干燥等来蒸发或去除的过程中,伴随着浓度的上升,通过旋节线分解(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由此形成防眩层表面的目标凹凸形状(基于相分离结构的凹凸形状)。
作为能发生相分离的树脂成分的组合,可以是如下组合中的任意:在所述防眩层的项目中所举例示出的光固化性树脂彼此之间的组合;所述光固化性树脂与在所述防眩层的项目中所举例示出的聚合物成分(热塑性树脂)的组合;所述聚合物成分彼此之间的组合,从容易在防眩层表面形成目标凹凸形状的方面考虑,优选固化性树脂(例如,具有3~5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与含氟的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组合等)、(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以及聚酯(例如氨基甲酸酯改性聚酯等)的组合。
作为在湿式旋节线分解中使用的溶剂,可以根据树脂成分的种类和溶解性进行选择,只要是至少能使固体成分(例如,光固化性树脂、聚合物成分、固化剂等)均匀溶解的溶剂即可。作为这样的溶剂,例如,可举例示出: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噁烷、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代烃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水、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醚(1-甲氧基-2-丙醇)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此外,溶剂也可以是混合溶剂。这些溶剂中,优选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脂肪族酮类。
组合物中的溶质(光固化性树脂、聚合物成分、固化剂等)的浓度可以在不损害流延性、涂布性等的范围内选择,例如为1~80质量%,优选为10~7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0~50质量%,更优选为30~40质量%。
作为涂布方法,惯用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辊式涂布机、气刀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棒涂布机、反向涂布机、刮棒涂布机、逗号涂布机、浸渍/挤压涂布机、模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微型凹版涂布机、丝网涂布机法;浸渍法;喷涂法;旋涂法等。这些方法中,通用刮棒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等。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涂布液也可以遍及多次地涂布。
也可以在对所述组合物进行流延或涂布后,进行干燥来蒸发溶剂。干燥可以是自然干燥,也可以根据溶剂沸点,例如在选自30~200℃左右的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从容易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目标凹凸形状的方面考虑,优选在60~100℃,进一步优选在70~90℃,更优选在75~85℃的温度下进行干燥。
干燥后,进行光照射而使其固化由此得到光学层叠体。光照射可以根据光固化性树脂的种类等进行选择,通常可以利用紫外线、电子束等。通用的光源通常是紫外线照射装置。
作为光源,例如,在紫外线的情况下可以利用Deep UV灯、低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卤素灯、激光光源(氦-镉激光、准分子激光等光源)等。照射光量(作为累计光量的照射能量)根据涂膜的厚度而不同,例如为10~10000mJ/cm2,优选为20~5000mJ/cm2,进一步优选为30~3000mJ/cm2。根据需要,光照射也可以在惰性气体气氛中进行。
作为利用相分离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利用日本特开2007-187746、日本特开2008-225195、日本特开2009-267775、日本特开2011-175601、日本特开2014-85371、日本特开2014-92657、日本特开2014-98771、日本特开2016-161859、日本特开2017-219622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等。
在所述光学层叠体具有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所述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低折射率层形成工序,将低折射率层层叠于防眩层上。
作为层叠低折射率层的方法,也可以利用惯用的方法,可以利用对将形成低折射率层的组合物溶解或分散于溶剂而成的涂敷液进行涂布而干燥的方法,在所述组合物包含光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防眩层同样的方法在干燥后进行固化。涂布方法和干燥方法包括优选的方案在内与防眩层同样。
作为溶剂,可以利用在所述防眩层的湿式旋节线分解中使用的溶剂。所述溶剂中,优选异丙醇(2-丙醇)等醇类。
组合物中的溶质(树脂成分、无机填料等)的浓度可以在不损害流延性、涂布性等的范围内,选自0.1~50质量%左右的范围内,从容易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目标凹凸形状的方面考虑,例如为1~3质量%,优选为1.5~3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8~3质量%,更优选为2~3质量%。
[显示装置]
所述光学层叠体的防眩性优异,因此能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EL显示器等,特别是,作为高精细的LCD、有机EL显示器是有用的。
详细而言,LCD可以是利用外部光对具备液晶盒的显示单元进行照明的反射型LCD,也可以是具备用于对显示单元进行照明的背光单元的透射型LCD。在反射型LCD中,可以将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经由显示单元引入,将透射显示单元的透射光通过反射构件反射,来对显示单元进行照明。在反射型LCD中,可以将所述光学层叠体配设于从所述反射构件开始至前方的光路内。例如,所述光学层叠体可以配设或层叠于显示单元的前面(可见侧前面)等,特别是,也可以配设于具有准直背光单元且不具有棱镜片的LCD的前面。
在透射型LCD中,背光单元也可以具备:导光板(例如剖面楔形状的导光板),用于使来自光源(冷阴极管等管状光源、发光二极管等点状光源等)的光从一侧的侧部入射,从前面的出射面出射。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导光板的前面侧配设棱镜片。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导光板的背面配设有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向出射面侧反射的反射构件。在这样的透射型LCD中,通常可以将所述光学层叠体配设于从光源开始至前方的光路内,例如,可以将所述光学层叠体配设或层叠于显示单元的前面等。
在有机EL显示器中,就有机EL而言,对每个像素构成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通常在金属等阴极/电子注入层/电子输送层/发光层/正孔输送层/正孔注入层/ITO(Indium tinoxide:氧化铟锡)等阳极/玻璃板、透明塑料板等基板上形成。在有机EL显示器中,也可以将所述光学层叠体配设于光路内。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方案可以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其他任意特征组合。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公开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在实施例和参考例中使用的原料和膜的详细,以及涂布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所示,通过以下的方法对在实施例和参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进行评价。
[原料]
丙烯酸系聚合物:大成FINE CHEMICAL(株)制“8KX-077”。
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东洋纺(株)制“VYLON(注册商标)UR-3500”。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RA):DAICEL-ALLNEX(株)制“PETRA”。
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株)NEOS制“FTERGENT 602A”。
光引发剂:IGM Resins公司制“Omnirad184”。
三乙酸纤维素(TAC)膜:FUJI FILM(株)制“FUJITAC TG60UL”。
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日挥触媒化成(株)制“P-5062”。
包含丙烯酸微粒的涂布剂:日本化工涂料(株)制“FA-3155M”。
透明硬涂层(clear hard coat)剂1:日本化工涂料(株)制“FA-3155CLEAR”。
透明硬涂层剂2:荒川化学工业(株)制“Z7503”。
[防眩层的厚度]
使用光学式膜厚计,对在实施例和参考例中得到的层叠体中的任意10处进行测定,计算出平均值。
[表面形状]
依据ISO 25178,使用光学式表面粗糙度计((株)日立High-Tech Science制“VertScan R5500G”),在扫描范围2.5mm见方,扫描次数2次的条件下,对表面(防眩层表面或防反射层表面)测定出算术平均高度Sa、均方根斜率Sdq、界面扩展面积比Sdr、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
[雾度和总透光率]
使用雾度测量仪((株)村上色彩研究所制,HM-150L2),配置为膜的具有凹凸结构的表面成为受光器侧,依据JIS K7136进行了测定。
[透射图像清晰度]
使用映像测定器(SUGA试验机(株)制,ICM-1T),依据JIS K7105,将膜设置为膜的制膜方向与光梳的梳齿的方向成为平行而进行了测定。光梳宽度设为0.5mm。
[光谱反射比和光反射比Y]
依据JIS Z8722,使用分光光度计((株)日立High-Tech Science制“U-3900H”)进行了测定。就膜而言,利用光学糊将防反射层的相反的面贴合于市售的黑色亚克力板,以尽量不影响来自背面的反射的方式进行了测定。
[防眩性]
利用光学糊将所得到的膜贴合于市售的黑色亚克力板,通过目视对照射三波长荧光灯时的反射像进行确认,利用以下标准进行了评价。
◎:反射像的模糊强,完全无法区分荧光灯与其外侧的边界线。
○:反射像虽然模糊,但能以稍微区分荧光灯与其外侧的边界线。
Δ:反射像的模糊少,能大致区分荧光灯与其外侧的边界线。
×:反射像不模糊,能完全区分荧光灯与其外侧的边界线。
[折射率]
依据JIS K7142,使用折射率计(Metricon公司制“Metricon模型2010棱镜耦合器”),在23℃下,在407nm、633nm(He-Ne激光)、826nm的条件下测定折射率,计算出589nm的折射率。
实施例1
将26质量份的丙烯酸系聚合物、24质量份的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82质量份的PETRA、0.5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1质量份的光引发剂溶解于231质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使用线棒#14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9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4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累计光量约100mJ/cm2照射,以下同样),得到了防眩膜。
实施例2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实施例1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61nm。
实施例3
将26质量份的丙烯酸系聚合物、24质量份的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82质量份的PETRA、0.5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1质量份的光引发剂溶解于231质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使用线棒#14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4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实施例4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实施例3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58nm。
实施例5
将20质量份的丙烯酸系聚合物、24质量份的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82质量份的PETRA、0.25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1质量份的光引发剂溶解于231质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使用线棒#14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4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实施例6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实施例5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74nm。
实施例7
将20质量份的丙烯酸系聚合物、24质量份的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82质量份的PETRA、0.1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1质量份的光引发剂溶解于231质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使用线棒#14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7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4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实施例8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实施例7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67nm。
实施例9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20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实施例7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388nm。
实施例10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10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实施例7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389nm。
参考例1
将27质量份的丙烯酸系聚合物、24质量份的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151质量份的透明硬涂层剂2、0.1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1质量份的光引发剂溶解于161质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使用线棒#14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5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参考例2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参考例1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54nm。
参考例3
将50质量份的包含丙烯酸微粒的涂布剂、100质量份的透明硬涂层剂1、0.1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混合。使用线棒#8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5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参考例4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参考例3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85nm。
参考例5
将50质量份的包含丙烯酸微粒的涂布剂、50质量份的透明硬涂层剂1、0.1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混合。使用线棒#8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5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参考例6
使用线棒#5,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33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参考例5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08nm。
参考例7
将100质量份的透明硬涂层剂1与0.1质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系化合物混合。使用线棒#8将该溶液流延至TAC膜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厚度约5μm的涂层。然后,在大气下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膜。
参考例8
使用线棒#4,将100质量份的含中空二氧化硅的涂布剂和11质量份的2-丙醇混合而成的溶液流延至在参考例7中制作出的膜的具有凹凸的面上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蒸发溶剂,形成了防反射层。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约5秒钟来自高压水银灯的紫外线,进行UV固化处理,得到了防眩/防反射膜。在380nm~780nm的范围内,光谱反射比显示极小值的波长为531nm。
将在实施例1~10中得到的防眩膜和防眩/防反射膜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将在参考例1~8中得到的防眩膜和防眩/防反射膜的评价结果示于表2。
[表1]
Figure BDA0003598633310000241
Figure BDA0003598633310000251
[表2]
Figure BDA0003598633310000252
由表1的结果明示,实施例的防眩膜和防眩/防反射膜的防眩性高,雾度也小。实施例2、4、6以及8~9的防眩/防反射膜的光反射比也低。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可以用作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阴极管显示装置、有机或无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背投电视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表面的防眩膜或保护膜,特别是,适合于要求高精细图像的用途,例如,游戏设备、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PC)(平板PC、笔记本型或膝上型PC、台式型PC等)、绘图板等计算机用定点设备(pointing device)、电视等显示装置。

Claims (14)

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包括:光透射性基材;以及防眩层,层叠于所述光透射性基材的至少一侧的面,并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光学层叠体的使用0.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透射图像清晰度为85%以下,
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在所述防眩层上进一步层叠有低折射率层,所述光学层叠体的光反射比为1.4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1.5mm-1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低折射率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为相对于所述眩层表面的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的绝对值的0.3~2倍。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防眩层的折射率为1.53以下,并且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37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防眩层表面的界面扩展面积比Sdr为0.003%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均方根斜率Sdq为0.007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防眩层表面的算术平均高度Sa为0.03μ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雾度为1%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防眩层不包含粒子。
11.一种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防眩层形成工序,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而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低折射率层形成工序,将低折射率层层叠于防眩层上。
13.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显示器。
CN202080072725.5A 2019-10-17 2020-06-04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Pending CN114585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0256 2019-10-17
JP2019190256A JP6873411B2 (ja) 2019-10-17 2019-10-17 光学積層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PCT/JP2020/022111 WO2021075082A1 (ja) 2019-10-17 2020-06-04 光学積層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5951A true CN114585951A (zh) 2022-06-03

Family

ID=75486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2725.5A Pending CN114585951A (zh) 2019-10-17 2020-06-04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65246A1 (zh)
JP (1) JP6873411B2 (zh)
KR (1) KR20220049595A (zh)
CN (1) CN114585951A (zh)
WO (1) WO20210750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0622A1 (ja) * 2022-04-27 2023-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210620A1 (ja) * 2022-04-27 2023-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409574B1 (ja) * 2022-04-27 2024-01-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4040722A (ja) * 2022-09-13 2024-03-26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43024B1 (ja) * 2022-09-30 2023-09-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並びに、指紋拭き取り性の評価方法
JP7343023B1 (ja) * 2022-09-30 2023-09-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8220A (zh) * 2007-03-19 2008-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CN101341427A (zh) * 2006-08-14 2009-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5264407A (zh) * 2013-07-05 2016-01-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6024623A (ja) * 2014-07-18 2016-0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
JP2018097187A (ja) * 2016-12-14 2018-06-21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19116664A1 (ja) * 2017-12-11 2019-06-2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CN110023795A (zh) * 2016-10-07 2019-07-16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光学层叠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0578B2 (ja) * 2004-02-10 2009-12-24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シート
JP2007304436A (ja) * 2006-05-12 2007-11-22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表示装置、偏光素子、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58723A (ja) 2006-08-31 2008-03-13 Sharp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97216A (ja) * 2007-02-09 2008-08-2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反射防止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55337B1 (ja) * 2007-02-21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6996201B2 (ja) * 2017-09-29 2022-01-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化粧材及び化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1427A (zh) * 2006-08-14 2009-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1308220A (zh) * 2007-03-19 2008-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层叠体
CN105264407A (zh) * 2013-07-05 2016-01-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6024623A (ja) * 2014-07-18 2016-0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
CN110023795A (zh) * 2016-10-07 2019-07-16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光学层叠部件
JP2018097187A (ja) * 2016-12-14 2018-06-21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19116664A1 (ja) * 2017-12-11 2019-06-2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65246A1 (en) 2022-11-17
JP6873411B2 (ja) 2021-05-19
JP2021063968A (ja) 2021-04-22
WO2021075082A1 (ja) 2021-04-22
KR20220049595A (ko)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85951A (zh)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4527527A (zh)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1448487B (zh) 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CN111433640A (zh) 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JP2024001168A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US20230373192A1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use of same
WO2021014776A1 (ja) 防眩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CN113917576B (zh)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1448488B (zh) 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JP2019113875A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7335718B2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2023164889A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2019113874A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