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4077B -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4077B
CN114564077B CN202210111506.4A CN202210111506A CN114564077B CN 114564077 B CN114564077 B CN 114564077B CN 202210111506 A CN202210111506 A CN 202210111506A CN 114564077 B CN114564077 B CN 1145640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cie
solid state
state disk
control instruction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15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4077A (zh
Inventor
王凯伦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150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40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4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4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4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4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G06F1/185Mounting of expansion bo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382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using universal interface adapter
    • G06F13/385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using universal interface adapter for adaptation of a particular data processing system to different peripheral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2213/0026PCI expr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适用于计算机技术领域,金手指位于PCIE设备处,转换芯片与金手指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转换芯片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固态硬盘接口与金手指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固态硬盘接口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实现针对打印接口的转换芯片与针对固态硬盘的固态硬盘接口共存于一张转接卡供用户使用,避免目前情况下打印接口和固态硬盘接口转接时需要两张转接卡占用的卡槽位置较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提高转接卡的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如小型液晶面板、打印机、甚至通讯基站和机床等,同时也对计算机的接口数量提出较高要求。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需要外接打印机,但集成工控电脑往往不具备该打印接口,需要一个转接卡用于将外围器件互连接口(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转打印接口;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需要外接多个硬盘同时也对传输速度具有较高的要求,但一般的主板只有一个PCIE M.2接口,则需要一个转接卡用于将PCIE接口转M.2接口。若连接计算机不同的外部设备(并口与串口连接)时,则需要用两个转接卡也就造成占用两个slot槽,导致卡槽的位置资源浪费。
因此,如何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要解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提高转接卡的应用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PCIE转接卡,包括金手指、转换芯片和固态硬盘接口;
金手指位于PCIE设备处,用于接收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
转换芯片的第二端与金手指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的第三端与金手指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转换芯片的第四端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
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一端与金手指的第三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端与金手指的第四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三端与金手指的第五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
优选地,还包括电源芯片;
电源芯片的第一端与金手指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的第一端与电源芯片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存储器;
存储器的第一端与转换芯片的第五端连接,用于存储转换芯片的MAC地址。
优选地,转换芯片的型号为CH382L型号。
优选地,电源芯片的型号为RTQ2522型号。
优选地,存储器的型号为EEPROM AT24型号。
优选地,第一连接器的型号为DB25型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PCIE转接卡,包括:
获取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其中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
将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对应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和第二PCIE信号;
控制第一PCIE信号作为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便于完成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
控制第二PCIE信号作为固态硬盘接口的输入端便于完成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CIE转接卡,包括金手指、转换芯片和固态硬盘接口;金手指位于PCIE设备处,用于接收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转换芯片的第二端与金手指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的第三端与金手指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转换芯片的第四端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一端与金手指的第三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端与金手指的第四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三端与金手指的第五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该PCIE转接卡实现针对打印接口的转换芯片与针对固态硬盘的固态硬盘接口共存于一张转接卡供用户使用,避免目前情况下打印接口和固态硬盘接口转接时需要两张转接卡占用的卡槽位置较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提高转接卡的应用范围。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具有如上述PCIE转接卡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CIE转接卡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提高转接卡的应用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CIE转接卡,针对计算机的显卡和主板不是同一个规格时其PCIE转接卡,接在PCIE接口上转换为其他接口的转换卡,例如PCIE转换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PCIE转换为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SATA)等。对于主板上有多个SATA,由于PCIE的传输速度远高于SATA,使用多用户卡是便捷简单地解决扩展计算机外部设备数量的方案,可以是计算机方便扩展串口或并口,进而通过PCIE插槽引出多串口方式其传输速率可达10GB/s以上。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CIE转接卡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PCIE转接卡包括:金手指1、转换芯片2和固态硬盘接口3;
金手指1位于PCIE设备处,用于接收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二控制指令;
转换芯片2的第二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2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转换芯片2的第四端与第一连接器4连接,用于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
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三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二端与金手指1的第四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五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器5连接,用于实现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3。
可以理解的是,金手指1(connecting finger)是电脑硬件如在内存条上与内存插槽之间、显卡与显卡插槽之间存在的金黄色的导电触片,所有的信号都是通过金手指1进行传送,因其表面镀金而且导电触片排列如手指状。其金手指1位于PCIE设备处,用于接收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二控制指令。
具体地,金手指1在本发明中位于PCIE设备的插槽内,其PCIE插槽已经成为主板上的主力扩展插槽,基本集中在PCIE X1、X4、X8、X16四种。显卡会用到PCIE插槽,独立声卡、独立网卡、USB 3.0/3.1接口扩展卡、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卡、PCIE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SD)、mSATA SSD、m.2SSD、M.2无线网卡或者其它M.2接口设备等硬件都可以插到PCIE插槽上,以满足产品设备的扩展能力。
目前PCIE转打印接口只需要占用X1的PCIE,固态硬盘接口3占用X4的PCIE,需要两个X8的slot槽,基于此情况,本发明采用的金手指1为X8的PCIE,兼容PCIE X1和PCIE X4。随着CPU内部PCIE通道数的增多,现在有部分高端主板可以开始提供直连CPU的PCIE x4插槽,用于安装PCIE SSD。主板上的PCIE x4是以M.2接口的形式出现,不过与PCIE x8插槽一样,PCIE x4插槽为了兼容性,现在多数也是做成PCIE x16插槽的形式,或是扩展为M.2接口,用于安装M.2SSD、M.2无线网卡或者其它M.2接口设备,其余扩展卡则留给PCIE x1插槽负责。
转换芯片2的第二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接收3.3V电源信号;转换芯片2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转换芯片2的第四端与第一连接器4连接,用于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转换芯片2是针对PCIE总线的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将传输的资料在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加以转换,作为把并行输入信号转成串行输入信号的芯片,通常被集成与通讯接口的连结上,对于转换芯片2的型号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RS232或者CH382L型号等,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要求即可。
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三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3.3V电源信号,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二端与金手指1的第四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五端连接,用于接收时钟信号,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器5连接,用于实现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3。
具体地,主流的固态硬盘接口3由SATA、M.2、PCIE、mSATA四种,本发明实施例支持M.2和PCIE,PCIE固态硬盘由于闪存颗粒和主控品质问题,总体成本较高,再者PCIE会占用主线通道,其中端平台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Processor,CPU)通道数较少,相对于M.2来说,M.2的固态硬盘接口3被广泛使用,M.2接口,最初叫做NGFF,全名是NextGeneration Form Factor,宽度22mm,单面厚度2.75mm,双面闪存布局也不过3.85mm厚,但M.2又有丰富的可扩展性,最长可以做到110mm,可以提高SSD容量。M.2接口也细分为两种:Socket2和Socket3。前者支持SATA、PCIE X2接口,理论读写速度分别达到700MB/s、500MB/s;而后者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支持PCIE X4,理论接口速度高达32Gb/s,超五倍于SATA接口。
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五端连接,用于接收时钟信号,其时钟信号为100M时钟,主要作用实现时钟同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器4是针对第一PCIE信号,可以为打印机,也可以为其他和打印机的打印接口相同的设备;第二连接器5是针对第二PCIE信号,可以为固态硬盘,对于固态硬盘的具体型号本发明不做具体要求,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的具体型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CIE转接卡,包括金手指1、转换芯片2和固态硬盘接口3;金手指1位于PCIE设备处,用于接收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二控制指令;转换芯片2的第二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2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转换芯片2的第四端与第一连接器4连接,用于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三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二端与金手指1的第四端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三端与金手指1的第五端连接,固态硬盘接口3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器5连接,用于实现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3。该PCIE转接卡实现针对打印接口的转换芯片2与针对固态硬盘的固态硬盘接口3共存于一张转接卡供用户使用,避免目前情况下打印接口和固态硬盘接口3转接时需要两张转接卡占用的卡槽位置较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提高转接卡的应用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包括电源芯片:
电源芯片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2的第一端与电源芯片的第二端连接。
电源芯片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接收3.3V电源信号并转换为1.8V电源信号;转换芯片2的第一端与电源芯片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1.8V电源信号作为电源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转换芯片2的电源信号在此使用双电源(P3V3和P1V8),由于转换芯片2包含异步窗口和双向并口,其实现并口接口的转接,故电源芯片可以将3.3V电源信号并转换为1.8V电源信号。本发明对于电源芯片的型号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RTQ2522型号也可以为其他型号,只要能够将电源信号进行转换并给转换芯片2进行供电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芯片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2的第一端与电源芯片的第二端连接,便于为转换芯片2进行供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包括存储器;
存储器的第一端与转换芯片2的第五端连接,用于存储转换芯片2的MAC地址。
具体地,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或者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地址通常存储在计算机的网卡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中,固化在网卡上串行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EPROM)中的物理地址,通常有48位长。用来表示互联网上每一个站点的标识符,采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其MAC地址也称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用来定义网络设备的位置。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负责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则负责MAC地址。因此一个主机会有一个MAC地址,而每个网络位置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IP地址。MAC地址是网卡决定的,是固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存储器与转换芯片2之间的通信协议为内部集成电路协议(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I2C是串行传输总线,按照下面格式进行一位一位传输。I2C协议只要求两条总线线路:一条串行数据线SDA,一条串行时钟线SCL;每个连接到总线的器件都可以通过唯一的地址和一直存在的简单的主机/从机关系软件设定地址,主机可以作为主机发送器或主机接收器。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主机与从机关系和存储器的具体型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存储器的第一端与转换芯片2的第五端连接,用于存储转换芯片2的MAC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转换芯片2将传输的资料在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加以转换,作为把并行输入信号转成串行输入信号的芯片,可以为RS232或者CH382L型号等。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转换芯片2的信号为CH382L型号。
具体地,CH382L是PCIE总线的双串口及打印口芯片,包含两个兼容16C550或者16C750的异步串口和一个EPP/ECP增强型双向并口。异步串口提供收发独立的256字节FIFO缓冲器,支持最高8Mbps的通讯波特率,可以用于PCIE总线的RS232串口扩展、带自动硬件速率控制的PCIE高速串口、串口组网、RS485通讯、并口/打印口扩展等。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同一芯片可配置为PCIE总线的双串口、单并口/打印口、双串口加并口/打印口。
(二)提供两线串行主机接口,可以挂接类似24C0X的串口EEPROM器件用于存储非易失数据。
(三)可以在EEPROM器件中设定PCIE板卡的设备标识(Vendor ID,Device ID,Class Code等)。
(四)驱动程序支持Windows 98/ME/NT4.0/2000/XP/7/8/8.1/10/SERVER 2003/2008/2012/2016/2019以及Linux。
(五)3.3V电源电压,主要I/O引脚支持5V耐压,支持串口低功耗睡眠模式。
(六)芯片功能相当于CH367芯片加CH438芯片,提供4串口、8串口及更多串口的应用方案。
(七)支持PCMCIA之ExpressCard笔记本插卡。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换芯片2的信号为CH382L型号,便于接收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以实现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源芯片的第一端与金手指1的第一端连接,转换芯片2的第一端与电源芯片的第二端连接。作为优选地,其电源芯片的型号为RTQ2522型号。具体地,电源芯片的实际作用是实现电压信号的转换,例如将3.3V转换为1.8V进行降压处理便于给转换芯片2供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芯片的型号为RTQ2522型号,进行降压处理便于对转换芯片2进行供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存储器的第一端与转换芯片2的第五端连接,用于存储转换芯片2的MAC地址。优选地,存储器的型号为EEPROM AT24型号。
具体地,根据容量可以有多种型号,本发明作为优选地实施例,其存储器的型号为AT24C02D由于不是标准的I2C总线,所以没有完全使用I2C的8字节地址总线,而是兼容I2C,使用了5+3外部引脚设置(A2,A1,A0)来决定和哪路器件通讯的,一个I2C总线上最多能挂载8个AT24C02D,刚好是2的三次方。I2C总线进行数据传送时,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期间,数据线上的数据必须保持稳定,只有在时钟线上的信号为低电平期间,数据线上的高电平或低电平状态才允许变化。即:数据在SCL的上升沿到来之前就需准备好。并在在下降沿到来之前必须稳定。在I2C总线上传送的每一位数据都有一个时钟脉冲相对应(或同步控制),即在SCL串行时钟的配合下,在SDA上逐位地串行传送每一位数据,数据位的传输是边沿触发。
对于AT24C02D的读写操作,写入过程:发送器件地址(0XA0),发送要写入24C02的内存地址,发送要写入的数据,发送器件地址的格式。高四位1010是24Cxx系列的固定器件地址,接下来是A2、A1、A0是根据器件连接来决定(AT24c02对应的为E2,E1,E0),我们的原理图都接地所以是000。R/W为是选择读还是写,1的时候是读,0的时候是写。所以写的地址为0xA0。
读出过程:发送写入的器件地址(0XA0)、发送要读的24C02的内存地址、发送读出的器件地址(0XA1)、读取数据,当读取的时候,地址的最后一位R/W为是选择读,也就是该位为1,所以读取的地址为0xA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连接器4是针对第一PCIE信号,可以为打印机,也可以为其他和打印机的打印接口相同的设备。优选地,第一连接器4的型号为DB25型号。
具体地,由于接口类型不同,其接口引脚不一样。串口通信标准中,RS-232C、RS-422、RS-485的引脚定义各不相同。广泛应用的标准针脚为DB9、DB25和DB36型号,对于连接器的型号的具体针脚定义本发明不做具体说明,可查阅相关资料。较为常用的串口有9针串口(DB9)和25针串口(DB25),通信距离较近时(<12m),可以用电缆线直接连接标准RS232端口(RS422,RS485较远),若距离较远,需附加调制解调器(MODEM)。
针对打印机接口较多使用DB25型号,其并行接口,采用并行传输方式来传输数据的接口标准。优点是不需在PC端使用其他的卡,无限制连接数目,最高传输速度为1.5Mbps。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4的型号为DB25型号,采用并口输出接口,增发数据传送速度。
上文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CIE连接卡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该装置对应的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由于方法部分的实施例与装置部分的实施例相互照应,因此方法部分的实施例请参见装置部分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暂不赘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11:获取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其中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金手指位于PCIE设备处以接收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其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需要说明的是,两种控制指令针对不同的接口实施进行的,可以同时传输控制指令,互不干扰。读取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针对不同的控制指令相应对接不同的接口。
S12:将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对应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和第二PCIE信号。
具体地,若读取到的控制指令只为一种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或第二控制指令)对应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或第二PCIE信号,若为两种指令,其同时对应转换不同的PCIE信号分别对接相应的接口便于后续的转接。可以理解的是,对应第一PCIE信号是金手指通过PCIE X1发送至转换芯片,对饮第二PCIE信号是金手指通过PCIE X4发送至固态硬盘接口。
S13:控制第一PCIE信号作为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便于完成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接收控制指令的第一控制指令,将第一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进而控制第一PCIE信号作为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也就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转换芯片的第二端,便与后续插入打印机接口完成转接。
S14:控制第二PCIE信号作为固态硬盘接口的输入端便于完成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
具体地,接收控制指令的第二控制指令,将第二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PCIE信号,进而控制第二PCIE信号作为固态硬盘接口的输入端,也就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端,便与后续插入固态硬盘完成转接。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获取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其中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将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对应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和第二PCIE信号,控制第一PCIE信号作为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便于完成第一PCIE信号转打印接口,控制第二PCIE信号作为固态硬盘接口的输入端便于完成第二PCIE信号转固态硬盘接口。该方法实现针对打印接口的转换芯片与针对固态硬盘的固态硬盘接口共存于一张转接卡供用户使用,避免目前情况下打印接口和固态硬盘接口转接时需要两张转接卡占用的卡槽位置较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节省卡槽的位置资源,提高转接卡的应用范围。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8)

1.一种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包括金手指、转换芯片和固态硬盘接口;
所述金手指位于PCIE设备处,用于接收所述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所述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
所述转换芯片的第二端与所述金手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转换芯片的第三端与所述金手指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转换的第一PCIE信号,所述转换芯片的第四端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PCIE信号转所述打印接口;
所述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一端与所述金手指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端与所述金手指的第四端连接,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二控制指令转换的第二PCIE信号,所述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三端与所述金手指的第五端连接,所述固态硬盘接口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二PCIE信号转所述固态硬盘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芯片;
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端与所述金手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转换芯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的第一端与所述转换芯片的第五端连接,用于存储所述转换芯片的MAC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芯片的型号为CH382L型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芯片的型号为RTQ2522型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的型号为EEPROM AT24型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IE转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型号为DB25型号。
8.一种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PCIE转接卡,包括:
获取PCIE设备的控制指令,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转打印接口的第一控制指令和转固态硬盘接口的第二控制指令;
将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对应转换为第一PCIE信号和第二PCIE信号;
控制所述第一PCIE信号作为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便于完成所述第一PCIE信号转所述打印接口;
控制所述第二PCIE信号作为固态硬盘接口的输入端便于完成所述第二PCIE信号转所述固态硬盘接口。
CN202210111506.4A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5640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1506.4A CN114564077B (zh)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1506.4A CN114564077B (zh)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4077A CN114564077A (zh) 2022-05-31
CN114564077B true CN114564077B (zh) 2023-07-14

Family

ID=8171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1506.4A Active CN114564077B (zh)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407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04492U (zh) * 2012-08-17 2013-09-18 深圳市祈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主板
CN10734629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器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的方法
CN110297735A (zh) * 2019-06-28 2019-10-01 深圳忆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固态硬盘的通用复判测试系统
CN110619914A (zh) * 2019-08-30 2019-12-27 深圳忆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PCIe接口量产器用于固态硬盘的量产方法
CN210954867U (zh) * 2019-12-27 2020-07-07 深圳嘉华众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2硬盘转接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23316B2 (en) * 2014-06-18 2019-03-05 Ngd Systems, Inc. Interface compatible with M.2 connector socket for ultra high capacity solid state driv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04492U (zh) * 2012-08-17 2013-09-18 深圳市祈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主板
CN10734629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器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的方法
CN110297735A (zh) * 2019-06-28 2019-10-01 深圳忆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固态硬盘的通用复判测试系统
CN110619914A (zh) * 2019-08-30 2019-12-27 深圳忆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PCIe接口量产器用于固态硬盘的量产方法
CN210954867U (zh) * 2019-12-27 2020-07-07 深圳嘉华众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2硬盘转接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4077A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2718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acing between peripherals of multiple formats and a single system bus
JP4799417B2 (ja) ホストコントローラ
CN102012885A (zh) 采用动态i2c总线实现通讯的系统及方法
JP2007518160A (ja) モジュール間の直接メモリアクセスを用いるマルチモジュール回路カード
EP2711842A2 (en) Interface between a host and a peripheral device
WO2014086085A1 (zh) 多通道闪存卡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21102A (zh) 基于状态机和片内总线的cpci串口板及其工作方法
CN112951315A (zh) 一种兼容nvme\ahci双协议硬盘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14564077B (zh) 一种pcie转接卡、实现转接卡的控制方法
CN101599050B (zh) 可适配的pci-e控制器核及其方法
CN101561790B (zh) 一种主控机与从机通信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JP4198167B2 (ja) アダプタ装置、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CN104346310A (zh) 一种高性能i2c从机数据交换电路及方法
CN103530256B (zh) CPCIe和PCI协议数据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567270A (zh) 一种usb转i2c适配器
US2007013176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dia card communication
CN101354634B (zh) Ata端口接多路sata端口存储设备系统及控制方法
JP4431768B2 (ja) 携帯型電子装置、読み出し方法及び書き込み方法
JP6067987B2 (ja) 電子装置およびホスト決定方法
CN213934866U (zh) 一种带固态硬盘接口的转接卡及服务器
CN117407348B (zh) PCIe自适应转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3544133A (zh) 一种转换装置及方法
CN116132383B (zh) 信息传输装置、系统及方法
JP7243923B2 (ja) ホスト装置、スレーブ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転送システム
CN218383841U (zh) 一种串口扩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