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0048B -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0048B
CN114560048B CN202210248017.3A CN202210248017A CN114560048B CN 114560048 B CN114560048 B CN 114560048B CN 202210248017 A CN202210248017 A CN 202210248017A CN 114560048 B CN114560048 B CN 114560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hip
port
conductivity detection
buo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480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0048A (zh
Inventor
周春辉
刘晓鸿
肖彤
冯俊尧
谢宇芳
王森
李行
陈帅
肖长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to CN20221024801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00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0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0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0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0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32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llecting pollution from open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046Collection of oil using vessels, i.e. boats, barges
    • E02B15/047Collection of oil using vessels, i.e. boats, barges provided with an oil collecting boom arranged on at least one side of the hul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10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包括船身、两个浮筒、两个推进驱动件、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两个挡油板、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及吸油机构;两个浮筒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的两侧;两个推进驱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上;两个挡油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态,在站立模式下,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所受阻力小,便于使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在伏卧模式下,便于提高变体船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可收拢和展开的挡油板,使海上油层的收集更加高效;与传统船舶相比,能够初步进行油水分离,大大减少溢油回收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海水的比重,从而大幅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溢油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背景技术
溢油回收船是溢油回收的专用船舶,是溢油污染事故中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溢油的重要工具,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海上溢油事故发生频率大幅升高,船舶溢油发生后,会使海平面上存在油类污染物,使空气无法进入水体,导致海洋的含氧量减少,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威胁海洋的生态平衡,而其他生物食用海洋生物时,油类中的环芳烃类物质会在身体内累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出现严重的病变,进而破坏整体的生态系统。此外泄露的石油等油类物质会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综上分析,研发一种能有效针对海上溢油的快速高效率的溢油回收船,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和节省自然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目前的溢油回收船(如申请号为CN201720419450.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溢油回收船都需要事先布置围油栏来防止溢油的扩散,影响了回收效率;
(2)大部分溢油回收船体积较大,因此受到航行时受到的阻力较大,导致航行速度较低,不能快速到达溢油现场,使海面上的油层扩散的时间和范围增大,并加大了收油难度;
(3)传统的检测油膜厚度的装置需要一个固定的浮标,且只能检测浮标处的厚度,不能更好的为溢油回收船提供油膜信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用以解决现有的溢油回收船需要事先布置围油栏来防止溢油的扩散以及航行速度较低、不能快速到达溢油现场以及不便于检测油膜厚度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包括船身、两个浮筒、两个推进驱动件、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两个挡油板、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及吸油机构;
两个所述浮筒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的两侧;
两个所述推进驱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均安装于所述船身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连接、以分别驱动对应的所述浮筒相对于所述船身转动;
两个所述挡油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上;
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油板连接、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挡油板转动;
所述吸油机构包括吸油管、机械臂、油膜厚度传感器、聚油口、油水分离柜及吸泵,所述机械臂固定安装于所述船身上,所述机械臂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油管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吸油管移动或转动,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吸油管上、并用于检测油膜的厚度,所述聚油口安装于所述吸油管的一端,所述吸泵的进口与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泵的出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柜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进驱动件为螺旋桨推进器,两个所述螺旋桨推进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还包括两个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均与所述船身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为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所述船身上,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浮筒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收纳槽,当所述挡油板转动至与对应的所述浮筒平行时,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收纳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为第二转动电机,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浮筒上,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挡油板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导率检测件、第二电导率检测件、第三电导率检测件、第四电导率检测件、速度记录装置、时间记录装置以及信号处理终端,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浮筒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聚油口的底板的前端口,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及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聚油口的两个侧板上,所述速度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所述聚油口的移动速度,所述时间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时间,所述信号处理终端与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所述速度记录装置及所述时间记录装置均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船身的外壁上涂覆有第一疏油材料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浮筒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二疏油材料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挡油板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三疏油材料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可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改变船身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二转动驱动件使挡油板收拢或张开,从而使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和伏卧模式下自由切换,能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态,在站立模式下,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所受阻力小,航行速度快,便于使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在伏卧模式下,便于提高变体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可收拢和展开的挡油板,使海上油层的收集更加高效;此外,油膜厚度分析传感器操作方便,可以直接安装在船体,打破了传统的检测油膜厚度的装置需要一个固定的浮标,可实时检测油膜的厚度,相较于传统的装置只能测得浮标处的厚度,能更好的为溢油回收船提供油膜信息,同时,该船基于智能吸口研发而成,与传统船舶相比,能够初步进行油水分离,大大减少溢油回收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海水的比重,从而大幅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一实施例在伏卧模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省略吸油机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吸油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吸油机构的工作流程图;
图6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吸油机构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船身、2-浮筒、21-收纳槽、3-推进驱动件、4-第一转动驱动件、5-挡油板、6-第二转动驱动件、7-连接臂、8-吸油机构、81-吸油管、82-机械臂、83-聚油口、84-第三电导率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包括船身1、两个浮筒2、两个推进驱动件3、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4、两个挡油板5、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6及吸油机构8。
两个所述浮筒2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1的两侧。两个所述推进驱动件3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2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2沿所述船身1的长度方向移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4均安装于所述船身1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2连接、以分别驱动对应的所述浮筒2相对于所述船身1转动。两个所述挡油板5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2上。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6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油板5连接、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挡油板5转动。
所述吸油机构8包括吸油管81、机械臂82、油膜厚度传感器、聚油口83、油水分离柜及吸泵,所述机械臂82固定安装于所述船身1上,所述机械臂82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油管81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吸油管81移动或转动,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吸油管81上、并用于检测油膜的厚度,所述聚油口83安装于所述吸油管81的一端,所述吸泵的进口与所述吸油管8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泵的出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柜连通。
船体采用首端为圆舭形,尾端为方尾形的高速双体船船型,优点如下:
(1)高速航行时,阻力较小,船舶在高速航行时兴波阻力占主要成分,而双体船的浮筒2瘦长,能有效减小水面兴波阻力和形状阻力,故此时双体船的性能较单体船好;
(2)初稳性较好,由于双体船具有两个分开一定距离的浮筒2,使水线面的横向惯性矩大为增加,所以复原力矩很大,初稳性较好;
(3)操纵性较好,两个浮筒2分别装有推进驱动件3,可通过调节两个推进驱动件3的驱动力大大小来控制船舶的转向;其次两个浮筒2之间的间距使两个推进驱动件3的轴线之间有一定距离,使双体船具有较好的回转性。
在使用时,在得知溢油事故发生地点时,变体船处于站立模式(如图3)下,此时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4使两个浮筒2向下转动,从而使船身1高于两个浮筒2,以减小船身1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变体船所受阻力小,船舶航行速度快,能快速到达现场,减少油层扩散的时间和范围,降低收油难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在变体船抵达油事故现场后,切换为伏卧模式(如图1和图2),即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4使两个浮筒2向上转动,使船身1与两个浮筒2的高度大致相等,从而使船身1与水体大面积接触,变体船所受阻力增大,变体船的航行速度降低且稳定性增加,同时,通过第二转动驱动件6使两个挡油板5展开(如图1和图2),增加阻力的同时将海上溢油聚集起来,保证溢油回收的稳定高效,无人船到达事故地点后,进入伏卧模式,提前降下吸油管81,当检测到聚油口83已下降到海面,智能吸口停止下降,无人船缓慢移动,聚油口83随着船舶前进聚集溢油,聚油口83随着油层厚度传感器调整自身高度,当调整到合适高度后,开启吸泵,开始吸油作业,油层厚度传感器持续工作,保证聚油口83实时调整自身合适高度,并将溢油吸入船身内分离柜,进行深度分离。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可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4改变船身1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二转动驱动件6使挡油板5收拢或张开,从而使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和伏卧模式下自由切换,能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态,在站立模式下,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所受阻力小,航行速度快,便于使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在伏卧模式下,便于提高变体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可收拢和展开的挡油板5,使海上油层的收集更加高效,挡油板5的不同角度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油层收集速度,使油层的收集更加可控;此外,油膜厚度分析传感器操作方便,可以直接安装在船体,打破了传统的检测油膜厚度的装置需要一个固定的浮标,可实时检测油膜的厚度,相较于传统的装置只能测得浮标处的厚度,能更好的为溢油回收船提供油膜信息,同时,该船基于智能吸口研发而成,与传统船舶相比,能够初步进行油水分离,大大减少溢油回收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海水的比重,从而大幅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为了具体实现推进驱动件3的功能,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推进驱动件3为螺旋桨推进器,两个所述螺旋桨推进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浮筒2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2沿所述船身1的长度方向移动。
为了具体实现浮筒2与船身1之间的铰接,同时增加两个浮筒2之间的距离,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还包括两个连接臂7,两个所述连接臂7的一端均与所述船身1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臂7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2固定连接。
为了具体实现第一转动驱动件4的功能,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4为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所述船身1上,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7固定连接,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转动电机带动对应的浮筒2转动,从而可改变浮筒2与船身1之间的相对高度,使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和伏卧模式下自由切换。
为了减小站立模式下挡油板5在水中的阻力,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浮筒2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收纳槽21,当所述挡油板5转动至与对应的所述浮筒2平行时,所述挡油板5位于所述收纳槽21内。
为了具体实现第二转动驱动件6的功能,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6为第二转动电机,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浮筒2上,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挡油板5固定连接。
为了具体实现智能吸油的功能,请参照图1-图6,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导率检测件、第二电导率检测件、第三电导率检测件84、第四电导率检测件、速度记录装置、时间记录装置以及信号处理终端,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浮筒2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聚油口83的底板的前端口,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84及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聚油口83的两个侧板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84及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分别位于所述聚油口83的左右两侧的侧壁距离底板三毫米处,用于检测所接触液体的电导率,所述速度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所述聚油口83的移动速度,所述时间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时间,所述信号处理终端与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84、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所述速度记录装置及所述时间记录装置均电连接。
下面结合图5对吸油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油膜厚度传感器的工作是将油膜的厚度实时传递至聚油口83的控制终端,以达到高效率回收海面上的溢油的目的。
如表1所示,海水的电导率要远大于原油、海质燃料油等船用燃料,因此将各个电导率检测件移动时检测到的电导率形成传输信号,信号传输到终端,比较不同电导率检测件所检测的电导率,从而分析油层厚度,使智能吸口下降到合适高度,初步进行油水分离,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表1海水与原油电导率
液体的种类 海水 石蜡基原油 胶质、沥青质原油
电导率(单位:S/m) 4.54~4.81 1×10-4~2×10-4 0.56×10-4~1×10-4
请参照图5,图5中X水、Y油为海水和原油的电导率,P1、P2、P3、P4分别为第一电导率检测件、第二电导率检测件、第三电导率检测件84、第四电导率检测件测得的电导率数据。
当P2不为零时,聚油口83的底板已经接触到海水,时间记录装置和速度记录装置同时启动。当P2与P1数值相等时,证明聚油口83到达水—油分界面。同时比较P1和P3、P4的电导率,若它们相差较大,说明油层已经入聚油口83,向聚油口83传递信息,吸口启动开始回收油污。计时停止并将信息传递至信息处理终端,终端根据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算出此处油膜的厚度并将其传至机械臂82的控制中心,同时根据厚度可以调整聚油口83上板的倾斜角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达到理想的二次聚油效果。
上述为理想状态下的工作流程。而在实际情况中,海面由于波浪的影响,导致不同位置的油膜厚薄不一。因此单次油层的监测厚度可信度较低,需要实时检测油膜的厚度,本船所配备的油膜厚度分析传感器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当油膜厚度变大时,P2、P3、P4与P1数值相差较大且均近似等于X油,说明聚油口83需要继续下降,同时再次启动时间记录装置和速度记录装置记录油膜厚度,直至聚油口83再次到达目标高度。当油膜厚度变小时,P2、P3、P4均近似等于P1,说明聚油口83的位置过低,已深入水面,需要回升,同时重新记录时间和速度,直至P3、P4与P1相差较大且近似等于X油,聚油口83的吸口再次开始工作。
智能吸口由机械臂82、楔形双层聚油口83和聚乙烯吸油管81构成,经由油膜分析传感器分析油膜层厚度之后通过控制中心控制机械臂82将吸口置于水油分界处。
楔形双层聚油口83采用楔角可变化的楔形设计,油在船体缓慢运行过程中底板铲起油层及少量水层,聚油口83张开的角度使油水汇聚到聚油口83内部,起到二次聚油的效果,防止海水氧化,双层聚油口83内层采用超疏水-超亲油三维弹性多孔材料,将油滞留于内层,起到滤油的效果。外层使用钛钢,经由阳极氧化之后提高表面氧化层厚度,防海水侵蚀,并在表面增加疏水疏油纳米涂料,以提高铲油效率,使铲油时无油水粘连。
为了减小油层过薄带来的吸油管道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二次聚油效果,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当下油膜厚度,控制中心分析反馈并改变聚油口83的角度,使聚油口83的顶板尽量贴合油层表面,并在实时改变角度时给油层一个向下的力,提升聚油效果。
由于聚油口83的二次聚油效果设置三排管道,管道连接在聚油口83的内层,3*3吸收管道群保证在单个管道被异物阻塞时吸口仍可进行正常工作。管道采用可伸缩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管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冲击、耐腐蚀、耐磨损、自润滑、无毒和耐低温等性能,其寿命是普通钢管的7~8倍。其优良性能适用于水下工作,无毒无害对鱼类资源非常友好。
系统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在使用时,溢油船进入伏卧模式,在缓慢行进过程中放下机械臂82,直至控制中心接收到油膜分析传感器厚度信号,反馈停止机械臂82下降,并控制旋转伸缩装置将聚油口83顶板转动至贴合油层表面。待状态处理好后启动吸泵,油水经由聚乙烯管道群吸至分离柜,吸收过程中,控制中心接收到油膜分析传感器的实时油膜厚度信号,根据反馈信号通过旋转伸缩装置实时改变聚油口83楔角。油膜厚度信号经由传感器发射至单片机,单片机控制伺服电机用电信号控制电机转动,伸缩机械臂82至水油交界面,再通过另一台电机控制旋转伸缩装置控制聚油口83顶板和侧板达到改变聚油口83楔角的目的。智能吸口在进行初步油水分离后,将溢油吸入船内分离柜内,进行深度油水分离。
为了减少油在船身1上的附着,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船身1的外壁上涂覆有第一疏油材料涂层。
为了减少油在浮筒2上的附着,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浮筒2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二疏油材料涂层。
为了减少油在挡油板5上的附着,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挡油板5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三疏油材料涂层。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下结合图1-图6来对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使用时,在得知溢油事故发生地点时,变体船处于站立模式(如图3)下,此时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4使两个浮筒2向下转动,从而使船身1高于两个浮筒2,以减小船身1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变体船所受阻力小,船舶航行速度快,能快速到达现场,减少油层扩散的时间和范围,降低收油难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在变体船抵达油事故现场后,切换为伏卧模式(如图1和图2),即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4使两个浮筒2向上转动,使船身1与两个浮筒2的高度大致相等,从而使船身1与水体大面积接触,变体船所受阻力增大,变体船的航行速度降低且稳定性增加,同时,通过第二转动驱动件6使两个挡油板5展开(如图1和图2),增加阻力的同时将海上溢油聚集起来,保证溢油回收的稳定高效,无人船到达事故地点后,进入伏卧模式,提前降下吸油管81,当P2与P1相同时,代表智能吸口的聚油口83已下降到海面,智能吸口停止下降,无人船缓慢移动,聚油口83随着船舶前进聚集溢油,聚油口83随着油层厚度传感器调整自身高度,当调整到合适高度后,开启吸泵,开始吸油作业,油层厚度传感器持续工作,保证聚油口83实时调整自身合适高度,并将溢油吸入船身内分离柜,进行深度分离。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可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4改变船身1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二转动驱动件6使挡油板5收拢或张开,从而使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和伏卧模式下自由切换,能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态,在站立模式下,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所受阻力小,航行速度快,便于使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在伏卧模式下,便于提高变体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可收拢和展开的挡油板5,使海上油层的收集更加高效,挡油板5的不同角度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油层收集速度,使油层的收集更加可控,同时,该船基于智能吸口研发而成,与传统船舶相比,能够初步进行油水分离,大大减少溢油回收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海水的比重,从而大幅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身、两个浮筒、两个推进驱动件、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两个挡油板、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吸油机构及两个连接臂;
两个所述浮筒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的两侧;
两个所述推进驱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均安装于所述船身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连接、以分别驱动对应的所述浮筒相对于所述船身转动;
两个所述挡油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上;
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油板连接、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挡油板转动;
所述吸油机构包括吸油管、机械臂、油膜厚度传感器、聚油口、油水分离柜及吸泵,所述机械臂固定安装于所述船身上,所述机械臂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油管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吸油管移动或转动,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吸油管上、并用于检测油膜的厚度,所述聚油口安装于所述吸油管的一端,所述吸泵的进口与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泵的出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柜连通;
两个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均与所述船身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固定连接;
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导率检测件、第二电导率检测件、第三电导率检测件、第四电导率检测件、速度记录装置、时间记录装置以及信号处理终端,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浮筒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聚油口的底板的前端口,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及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聚油口的两个侧板上,所述速度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所述聚油口的移动速度,所述时间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时间,所述信号处理终端与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所述速度记录装置及所述时间记录装置均电连接;
设P1、P2、P3、P4分别为第一电导率检测件、第二电导率检测件、第三电导率检测件、第四电导率检测件测得的电导率数据;当P2不为零时,所述聚油口的底板已经接触到海水,所述时间记录装置和所述速度记录装置同时启动,当P2与P1数值相等时,证明所述聚油口到达水—油分界面,同时比较P1和P3、P4的电导率,若差值较大,说明油层已经入所述聚油口,向所述聚油口传递信息,开始回收油污,计时停止并将信息传递至信息处理终端,信息处理终端根据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得到此处油膜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驱动件为螺旋桨推进器,两个所述螺旋桨推进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为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所述船身上,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浮筒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收纳槽,当所述挡油板转动至与对应的所述浮筒平行时,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收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为第二转动电机,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浮筒上,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挡油板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身的外壁上涂覆有第一疏油材料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浮筒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二疏油材料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挡油板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三疏油材料涂层。
CN202210248017.3A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Active CN114560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8017.3A CN114560048B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8017.3A CN114560048B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0048A CN114560048A (zh) 2022-05-31
CN114560048B true CN114560048B (zh) 2023-04-11

Family

ID=81719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48017.3A Active CN114560048B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00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3636A (zh) * 2022-09-05 2022-10-25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模块化双翼式智能吸油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9546U (ja) * 1994-09-28 1995-04-04 横浜ヨット株式会社 吃水可変船
JPH10258793A (ja) * 1997-03-18 1998-09-29 Daiwa Kogyo Kk 流出油回収装置
US9327811B2 (en) * 2008-06-16 2016-05-03 Juliet Marine Systems, Inc. High speed surface craft and submersible craft
CN201280213Y (zh) * 2008-07-18 2009-07-29 方懂平 船载海上油污清理设备
CN204255283U (zh) * 2014-12-23 2015-04-08 大连海事大学 现场实时测量海上油膜厚度装置
CN105887784B (zh) * 2016-04-29 2019-01-22 武汉理工大学 聚油式吸油船
CN206856950U (zh) * 2017-06-13 2018-01-0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内河水域垃圾回收溢油导控变体船
CN210391497U (zh) * 2019-03-26 2020-04-24 海南大学 一种可变形水面垃圾收集船
CN109930571A (zh) * 2019-04-08 2019-06-25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的基于负压原理的水面溢油收集围油栏
CN215475633U (zh) * 2021-09-03 2022-01-1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回收溢油的无人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0048A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2797B (zh) 一种水上三体清污船及清理方法
CN102808402B (zh) 一种船载海上溢油回收清理设备及回收清理方法
CN201264712Y (zh) 一种水面浮油回收装置
CN114560048B (zh)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CN107264734A (zh) 一种海洋溢油回收设备
US6471862B1 (en) Oil skimming apparatus
US8048300B1 (en) Oil spill recovery vessel
CN202936769U (zh) 一种溢油回收机器人
CN2764714Y (zh) 清漂船
CN110205997B (zh) 一种溢油事故应急处理装置
CN205931174U (zh) 一种带有挡油板的双滚轮溢油收集装置
CN202147827U (zh) 一种用于安置水面收污泵的抗风浪船体
CN202730732U (zh) 一种船载海上溢油回收清理设备
CN108394522A (zh) 可多角度航行的溢油回收船
CN112376515A (zh) 一种海洋油污的自主回收方法及系统
US5122283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and removal of floating pollutants from a water surface
CN213892826U (zh) 水上污染物清理机器人
US5505640A (en) Propulsion system for ships
US20120031829A1 (en) Oil spill recovery vessel
CN111926785A (zh) 一种浮油收集装置
CN213014224U (zh) 一种基于撇油器改良的海洋油污回收船
KR20000018191A (ko) 수차형 유회수기
CN2242244Y (zh) 油水分离装置
CN115107950B (zh) 一种用于清洁大型矿砂船底部的工程船
KR20030052927A (ko) 부유물 청소선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