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52718B -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2718B
CN114552718B CN202210206763.6A CN202210206763A CN114552718B CN 114552718 B CN114552718 B CN 114552718B CN 202210206763 A CN202210206763 A CN 202210206763A CN 114552718 B CN114552718 B CN 114552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current
value
charging
branc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067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52718A (zh
Inventor
张新池
许清荣
廖敏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Times Nebul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Times Nebul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Times Nebul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Times Nebul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067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5271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0554 priority patent/WO202316496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52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2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52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2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14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 H02J7/0016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using shunting, discharge or bypass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25Sequential battery discharge in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采集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并调节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以实现各个支路电池的完全充放电。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调节电池系统的充放电电流实现对多支路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管理,从而实现多支路的各个支路的电池的完全充放电,充分利用了电池系统的储能容量,提高了电池系统的DOD,且由于一致性的提高,对于SOC值的显示也更加的准确。

Description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 放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居民家中用电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类新型功率器件如智能地暖、智能 投影等在居民家中越来越普及,每户居民的日用电量以及高峰时的功率随之日 益增长;此外,工厂中的设备也逐渐进入更新换代的步伐中,用更加智能和更 大功率的设备替代老旧设备,商业用电的日用电量和峰值功率也在日益增长。
上述情况的出现进一步加剧电网负荷的压力,进而在火电厂在逐渐关停, 电力供应逐渐紧张,商业用电出现限电的情况下,现有技术通过使用储能系统 和绿色发电设备如光伏、风电或者氢燃料发电系统组成智能微网,通过调控能 量流动能够有效降低电网峰值的负荷,减轻电网的负荷压力,起到调峰的作用。
而储能系统中,电池系统作为储能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池系统的 充放电的管理,对于电池系统的储能容量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通过对 电池系统充放电的管理实现对电池系统储能容量的充分利用,就是一个关键性 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能实现充分利用电池系统的储能容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支路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所述储能系统包括:多个 支路、主BMS系统以及能量输入输出接口;每一支路中包括支路电池模块、支 路DCDC模块以及支路开关;该方法包括:采集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根据电 池系统的各个参数判断系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总的需 求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后,进行相应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来调节 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支路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BMS系统,所述BMS系 统包括存储在BMS系统上并可在BMS系统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BMS系统执 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调节电池系统的充放电电流实现对多支路 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管理,从而实现多支路的各个支路的电池的完全 充放电,充分利用了电池系统的储能容量,提高了电池系统的DOD(Depth of Discharge,放电深度),且由于一致性的提高,对于SOC值的显示也更加的准 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充放电方法之充电时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充放电方法之另一充电时的流 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充放电方法之又一充电时的流 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充放电方法之放电时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支路;2、第二支路;3、主BMS系统;4、能量输入输出接口;10、 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1、第一支路DCDC模块;12、第一支路开关;13、第一 采样单元;20、第二支路电池;21、第二支路DCDC模块;22、第二支路开关; 23、第二采样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 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现有的电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处于并联状态,其有可能由于系统中各支路 充放电不一致导致发生如下情况:(1)充电时:由于其中一支路电流大,该支 路比其他提前到达满充而其他支路未满充导致系统的储能电量不足;(2)放电 时:由于其中一支路到达放电节点,而其他支路处于高电量状态,导致系统电 量无法完全放出。
为此,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请参照图1, 本实施例的一种多支路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包括第一支路1、第二支路2、主 BMS系统3以及能量输入输出接口4,第一支路1和第二支路2分别连接能量 输入输出接口4。进一步的,第一支路1中包括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第一支 路DCDC模块11以及第一支路开关12,其中,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中包括第 一从BMS,第一支路DCDC模块11以及第一支路开关12并联连接后第一端连 接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第二端连接能量输入输出接口4;第二支路2包括第 二支路电池模块20、第二支路DCDC模块21以及第二支路开关22,第二支路 电池模块20中包括第二从BMS,第二支路DCDC模块21以及第二支路开关22 并联连接后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第二端连接能量输入输出接口 4。此处以两个支路(第一支路1和第二支路2)作为实施例进行介绍,多支路 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还可以根据系统实际需求包括更多的支路,连接关系与本 例中类似。
进一步的,第一支路DCDC模块11以及第一支路开关12并联连接后第一 端与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之间设置有第一采样单元13,第一采样单元13采集 第一支路电池模块的参数信息发送给第一从BMS;第二支路DCDC模块21以 及第二支路开关22并联连接后的第一端与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之间设置有第 二采样单元23,第二采样单元23采集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的参数信息发送给 第二从BMS。第一采样单元13、第二采样单元23可以是电流、电压传感器等 等。
进一步的,主BMS系统3还分别电连接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和第二支路 电池模块20,以与各个支路电池内部的从BMS系统通信,采集各个支路电池的 信息并控制各个支路电池工作;BMS系统3分别和第一支路DCDC模块11、第 二支路DCDC模块21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支路DCDC模块11和第二支路DCDC 模块21工作;BMS系统3还电连接能量输入输出接口4,以采集并控制储能系 统的输入输出电流。
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的第一从BMS电连接第一支路开关12的控制端,第 二支路电池模块20的第二从BMS电连接第二支路开关22的控制端,从而电池 的从BMS系统能够根据采样信息以及主BMS系统3的指示控制对应支路的开 关开启与关闭。
主BMS系统3包括存储在主BMS系统3上并可在主BMS系统3上运行的 计算机程序,主BMS系统3用于执行多支路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用于对储能系统的 充放电进行管理,以避免储能系统各支路充放电不一致。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通过采集电池系统 的各个参数,并调节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以实现各个支路电池的充放电。所 述充放电具体指充电和/或放电。其中,正常情况下,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通过 第一支路开关12进行充放电,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通过第二支路开关22进行 充放电。在两个支路的电流差异较大时,通过第一支路DCDC模块11和第二支 路DCDC模块21进行两个支路电流的调控,保证各支路充电的的一致性。
请参照图2-3其具体包括充电控制和放电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充电过程中,并且当电池模块为磷酸铁锂电池,并且 SOC在20%-90%之间执行以下步骤,当电池模块为三元锂电池在整个充电过程 中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11、实时采集两个支路的参数;
在该步骤中,具体是实时采集两个支路的电流。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具体是双支路的储能系统,在其他实施例,三个 及三个以上的支路的储能系统中,仅需做相应修改,只要采用本发明的原理并 达到相应的效果即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步骤S12、判断两个支路的电流值是否满足第一预设差异条件,若满足则执 行步骤S13;
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差异条件为第一支路1和第二支路2的电流值的差 异值I’在持续第一设定时长内始终大于第一阈值,其中,I’通过下式计算:
I’=(I1-I2/I1+I2);
式中,I1为其中第一支路1的电流值,I2为第二支路2的电流值,在本实 施例中,I1为其中第一支路1中第一采样单元13采样的电流值,I2为第二支路 2中第二采样单元23采样的电流值。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时长可以根据实际 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5min-10min。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 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0.1。
步骤S13、控制总充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
本步骤中先将总充电电流调整至第一设定电流值,以将充电电流调整为一 个较小的充电电力,从而能够顺利的断开充电旁路的电流,以开启各个支路的 DCDC模块为各个支路的电池充电以实现对各个支路电流的控制,之后再将总 电流调整回正常值。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电流值例如可以是额定电流的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电流值可以直接设置为一个较小值,具体为 10A。
步骤S14、判断I’的正负;若I’大于零,执行步骤S15;若I’小于零, 执行步骤S17。
在本步骤中,通过I’正负的判断,对电流较大的支路进行调节,进而保证 支路充电电流的一致。
步骤S15、启动第一支路DCDC模块,待第一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 作后控制断开第一支路开关;
步骤16、主BMS系统恢复正常请求电流;并且控制第一支路DCDC模块 给第一支路电池模块的充电电流大小为第二设定电流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设定电流值为(I1+I2)/2。此时由于第二支路开关22 一直闭合,因此流过第二支路开关22的充电电流自动调节为总的充电请求电流 减去(I1+I2)/2,保证支路充电电流的一致,进而控制充入电量的一致。
步骤S17、启动第二支路DCDC模块,待第二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 作后控制断开第二支路开关。
步骤S18、主BMS系统恢复正常请求电流,并且控制第二支路DCDC模块 给第二支路电池模块的充电电流大小为第二设定电流值。
此时,此时由于第一支路开关12一直闭合,流过第一支路开关12的电流 自动调节为总的请求电流减去(I1+I2)/2。
通过该方案,第一支路DCDC模块11或第二支路DCDC模块21给储能系 统充电电流尽快控制为大小(I1+I2)/2,保证支路充电电流的一致,进而控制 充入电量的一致。
进一步的,经过DCDC模块的调节,两个支路电流比较一致,当BMS系统 3判断差值I’=(I1-I2/I1+I2)小于第一阈值后,可以再闭合支路开关。具体的, 可以先闭合第一支路开关12或第二支路开关22,再关闭第一支路DCDC模块 11或第二支路DCDC模块21。当然,也可以主BMS系统3先控制总充电电流 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在闭合第一支路开关12或第二支路开关22,保证以较 小的电流闭合支路开关。
实施例二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当充电到达充电末端时,控制方式会与 实施例一存在不同。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是由能量值较低的支路的电池模 块充起,依次充满各个支路的电池,具体的,有两种做法:
(1)启动能量最低的支路的DCDC模块,待该支路的DCDC模块反馈正 常工作后,切断该支路的开关,将能量最低支路的DCDC模块以原先各支路充 电电流的平均值充电至满,之后启动原先能量次低支路的DCDC模块,以此类 推。
(2)BMS系统3先将总的请求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以形成一个较 小的电流方便各个开关断开,之后不启动各支路的DCDC模块,而是直接断开 能量值高的支路开关,保持能量值低的支路的开关闭合,将能量值最低的支路 的电池充满后断开该支路的开关,则先前能量次低的支路成为新的能量最低的 支路,将该支路的开关闭合,将总请求电流设定为给该支路的电池充电,以此 类推。
对于第(1)中做法,具体如图3所示,步骤S2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 根据各个支路的参数判断任一支路是否抵达充电末端,若满足则执行步骤S22。
本实施例中,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SOC值或电压,并判断SOC值是否大于 95%或电压是否大于3.45V,若是则说明该支路抵达充电末端,若否则说明该支 路未抵达充电末端。
步骤S22、根据各个支路的SOC值、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计算出各个支路 的电池能量值,并持续判断任意两个支路的能量值是否满足第二预设差异条件, 若是则执行步骤S24。
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差异条件具体是指任意两个支路的能量值的差异值 Q’在第二设定时长内始终大于第二阈值,Q’根据下式计算:
Q’=(Q1-Q2/Q1+Q2);
式中,Q1为其中第一支路的能量值,Q2为第二支路的能量值,本实施例 中,第二设定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为5min-10min; 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0.04。
步骤S24、判断Q的正负;若Q小于零,执行步骤S25;若Q大于零,执 行步骤S27。
步骤S25、启动第一支路DCDC模块,待第一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 作后控制断开第一支路开关;
步骤26、主BMS控制总充电电流为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并且控制第一支 路DCDC模块的电流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
在本实施例中,此时所有电流几乎都通过第一支路DCDC模块11给第一支 路电池模块10充电,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几乎没有充电电流或者很小的充电 电流。当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满充后控制第一支路DCDC模块11停止输出, 主BMS系统3将保持之前的请求电流,继续通过第二支路开关22对系统第二 支路电池模块20进行充电,当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满充后再停止整个系统充 电过程。
步骤S27、启动第二支路DCDC模块,待第二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 作后控制断开第二支路开关。
步骤S28、主BMS控制总充电电流为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并且控制第二 支路DCDC模块的电流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
同样的,此时所有电流几乎都通过第二支路DCDC模块21给第二支路电池 模块20充电,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几乎没有充电电流或者很小的充电电流。 当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满充后控制第二支路DCDC模块21停止输出,主BMS 系统3将保持之前的请求电流,继续通过第一支路开关12对系统第一支路电池 模块10进行充电,当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满充后再停止整个系统充电过程。
对于第(2)中做法,具体如图4所示,步骤S21’~S24’与图3中步骤S21~S24 相同,此处就不展开介绍。
若Q小于零,执行步骤S25’和步骤S26’。
步骤S25’:直接断开第一支路开关;步骤S26’:主BMS系统控制总充电 电流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
在能量值比较低的第二支路电池模块充满后,断开第二支路开关,闭合第 一支路开关给第一支路电池模块充电。
若Q大于零,执行步骤S27’和步骤S28’。
步骤S27’:直接断开第二支路开关;步骤S28’:主BMS系统控制总充电 电流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
在能量值比较低的第一支路电池模块充满后,断开第一支路开关,闭合第 二支路开关给第二支路电池模块充电。
实施例三
在储能系统放电时,实现以下步骤:
步骤S31、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参数,并根据各个支路的参数持续判断任一 支路是否抵达放电末端,若满足则执行步骤S32。
本实施例中,判断某一支路是否抵达放电末端具体是判断该支路电池的 SOC值是否小于35%,若是则说明抵达放电末端。
步骤S32、根据各个支路的SOC值、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计算出各个支路 的电池能量值,并判断两个支路的能量值是否满足第三预设差异条件,若是则 执行步骤S3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预设差异条件具体是指两个支路的能量值的差异值Q’ 持续第三设定时长内始终大于第三阈值,Q’根据下式计算:
Q’=(Q1-Q2/Q1+Q2);
式中,Q1为其中第一支路的能量值,Q2为第二支路的能量值,本实施例 中,所述第三设定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 10min-15min;第三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0.06。
步骤S33、控制总充电电流降低至第一设定电流值。
同样的,本步骤中先将总充电电流调整至第一设定电流值,以将电流调整 为一个较小的充电电力,从而能够顺利的断开支路开关,以开启各个支路的 DCDC模块为各个支路的电池放电,之后再将总电流调整回正常值。在一些实 施例中,第一设定电流值具体为10A。
步骤S24、判断Q’的正负;若Q’大于零,执行步骤S35;若Q’小于零, 执行步骤S37。
在本步骤中,通过Q’正负的判断,对能量值较大的支路进行调节,进而 保证支路放电电流的一致。
步骤S35:启动第一支路DCDC模块,待第一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 作控制断开第一支路开关。
步骤S36:主BMS系统允许放电电流恢复正常请求电流;并且控制第一支 路DCDC模块给第一支路电池模块的放电电流大小为第三设定电流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设定电流值为Id*Q1/(Q1+Q2),其中,Id指负载需求电 流,即总的请求电流。第一支路电池模块10输出电流大小调整为Id*Q1/(Q1+Q2), 第二支路电池20的放电电流自动调整为总的请求电流减去Id*Q1/(Q1+Q2),即 Id*Q2/(Q1+Q2);系统继续放电,当到达系统放电截止条件停止放电过程。
步骤S37:启动第二支路DCDC模块,待第二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 作控制断开第二支路旁路开关。
步骤S38:主BMS系统允许放电电流恢复正常请求电流;并且控制第一支 路DCDC模块给第一支路电池模块的放电电流大小为第三设定电流值。
第二支路电池模块20输出电流大小调整为Id*Q2/(Q1+Q2),第一支路电池 10的放电电流自动调整为总的请求电流减去Id*Q2/(Q1+Q2);系统继续放电, 当到达系统放电截止条件停止放电过程;各支路电量均能放出。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经过DCDC模块的调节,两个支路电流比较 一致,当BMS系统3判断Q’小于第一阈值后,可以再闭合支路开关,关闭 DCDC模块。
在多支路的实施例中,可将各支路的放电电流值调整为负载需求电流与该 支路能量值在总能量值占比的积,以保证各支路电池电量能尽数放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其通过调节电池系统的充放电电流实现对多支路 并联运行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管理,从而实现多支路的各个支路的电池的完全 充放电,充分利用了电池系统的储能容量,提高了电池系统的DOD(Depth of Discharge,放电深度),且由于一致性的提高,对于SOC值的显示也更加的准 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 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 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多个支路、主BMS系统以及能量输入输出接口;每一支路中包括支路电池模块、支路DCDC模块以及支路开关;
该方法包括:
采集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根据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判断系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总的充放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后,进行相应支路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来调节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
在充电时,还包括:
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参数,并根据各个支路的参数持续判断任一支路是否抵达充电末端,若满足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SOC值、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并根据各个支路的SOC值、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计算出各个支路的电池能量值,并持续判断任意两个支路的能量值是否满足第二预设差异条件,若满足则根据各个支路的能量值,依次将各个支路的电池充满;
所述采集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根据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判断系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总的充放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后,进行相应支路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来调节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在充电时包括:
采集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电流,并持续判断任意两个支路的电流值是否满足第一预设差异条件,若满足则将总的充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
所述第一预设差异条件为任意两个支路的电流值的差异值I’在第一设定时长内始终大于第一阈值,所述差异值I’通过下式计算:
I’=(I1-I2/I1+I2);
式中,I1为满足第一预设差异条件的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的电流值,I2为另一个支路的电流值;
所述第二预设差异条件指任意两个支路的能量值的差异值Q’在第二设定时长内大于第二阈值,Q’根据下式计算:
Q’=(Q1-Q2/Q1+Q2);
式中,Q1为其中满足第二预设差异条件的一个支路的能量值,Q2为另一个支路的能量值;
所述采集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根据电池系统的各个参数判断系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总的充放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后,进行相应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来调节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在放电时包括:
根据各个支路的参数持续判断任一支路是否抵达放电末端,若满足则根据各个支路的SOC值、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计算出各个支路的电池能量值,并持续判断任意两个支路的能量值是否满足第三预设差异条件,若满足则将总的放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
所述第三预设差异条件具体是指任意两个支路的能量值的差异值Q’持续第三设定时长内始终大于第三阈值,Q’根据下式计算:
Q’=(Q1-Q2/Q1+Q2);
式中,Q1为满足第三预设差异条件的两个支路的其中一个支路的能量值,Q2为另一个支路的能量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电流值小于各个支路的电流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相应支路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在充电时还包括:在将总的充电电流降低为第一设定电流值后启动满足第一预设差异条件的两个支路中电流值较大的支路DCDC模块,该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作后控制断开该支路的支路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相应支路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在充电时还包括:当支路开关断开后,将总的充电电流恢复正常请求电流;并且控制支路DCDC模块的充电电流大小为第二设定电流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定电流值为所述多个支路的电流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参数,并根据各个支路的参数持续判断任一支路是否抵达充电末端具体是:
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SOC值或电压,并判断SOC值是否大于充电末端设定值或电压是否大于充电末端设定电压,若是则说明该支路抵达充电末端,若否则说明该支路未抵达充电末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断满足第二预设差异条件则执行:
启动能量值低的支路的DCDC模块,该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作后控制断开该支路的支路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断满足第二预设差异条件还执行:在断开支路开关后,控制总的充电电流恢复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并且控制DCDC模块的电流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支路的能量值,依次将各个支路的电池充满包括:
直接关闭能量值高的支路开关,控制总的充电电流为总的正常请求电流的一半;
将该支路的电池模块充满后断开该支路的支路开关,闭合其他支路的支路开关进行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参数,并根据各个支路的参数持续判断任一支路是否抵达放电末端具体为:
持续采集各个支路的SOC值,并持续判断该支路电池的SOC值是否小于放电末端设定值,若是则说明该支路抵达放电末端,若否则说明该支路未抵达放电末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相应支路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来调节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在放电时包括:
启动满足第三预设差异条件的两个支路中能量值较高的支路的DCDC模块,待该支路DCDC模块反馈正常工作控制断开该支路的支路开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行相应DCDC模块和支路开关动作来调节电池系统各个支路的充放电电流在放电时还包括:
断开支路开关后控制总的放电电流恢复为正常请求电流;并且控制所述支路DCDC模块的放电电流大小为第三设定电流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设定电流值为负载需求电流与该支路能量值在总能量值占比的积。
14.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MS系统包括存储在BMS系统上并可在BMS系统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BMS系统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206763.6A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Active CN1145527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6763.6A CN114552718B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PCT/CN2022/080554 WO2023164968A1 (zh) 2022-03-04 2022-03-14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6763.6A CN114552718B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2718A CN114552718A (zh) 2022-05-27
CN114552718B true CN114552718B (zh) 2022-12-09

Family

ID=81662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06763.6A Active CN114552718B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52718B (zh)
WO (1) WO20231649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3477A (zh) * 2023-02-16 2023-04-21 江苏朴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电流检测装置、控制方法及血管钙化治疗设备
CN117087497B (zh) * 2023-08-17 2024-03-08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法、动力电池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142A (zh) * 2010-11-26 2012-05-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组并联充电装置及其并联充电方法
CN106953391A (zh) * 2017-05-09 2017-07-14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组并联充放电装置及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08631375A (zh) * 2017-03-20 2018-10-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的控制方法及电路
CN112865262A (zh) * 2021-03-12 2021-05-28 傲普(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调频储能系统电池的维护保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7595A (zh) * 2019-11-07 2020-02-14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并联充放电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0854965B (zh) * 2019-12-10 2024-08-06 苏州德博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并联用的锂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4170843A4 (en) * 2020-07-03 2023-08-23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CHARGE/DISCHARGE EQUALIZATION CONTROL METHOD, BATTERY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SYSTEM
CN112713633A (zh) * 2020-12-28 2021-04-27 重庆瑞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放电管理方法及电池充放电管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142A (zh) * 2010-11-26 2012-05-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组并联充电装置及其并联充电方法
CN108631375A (zh) * 2017-03-20 2018-10-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的控制方法及电路
CN106953391A (zh) * 2017-05-09 2017-07-14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组并联充放电装置及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12865262A (zh) * 2021-03-12 2021-05-28 傲普(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调频储能系统电池的维护保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4968A1 (zh) 2023-09-07
CN114552718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52718B (zh) 一种多支路并联的储能系统和充放电方法
CN102510089B (zh) 风光储微网系统
CN101917043B (zh) 锂离子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
CN103023085B (zh) 独立式光伏蓄电池分组管理方法
CN104362695A (zh) 一种串联蓄电池组均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78814A (zh) 一种直流电力弹簧系统及其内部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方法
CN103904735A (zh) 一种用于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储能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2198635A1 (zh) 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45843B (zh) 微电网离网协调控制方法
WO2024199094A1 (zh)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供电电路及储能设备
CN109286199B (zh) 并网式光储充系统的储能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1276960A (zh) 一种光-储直流微电网系统中储能模块预测控制方法
CN105071415A (zh) 微网能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5946562A (zh) 一种混合储能充电桩系统及协调控制方法
CN114928102A (zh) 一种分布式储能光伏智能发电系统
CN104300605A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66643A (zh) 一种光储充直流微网控制方法
CN204835716U (zh) 一种模块化的储能系统
CN218415866U (zh) 一种储能系统充电电压、功率自动调节系统
CN212726520U (zh) 一种均衡充电保护装置
CN204615493U (zh) 一种高效离网型太阳能逆变电源
CN103199580A (zh) 智能充电系统
CN215681817U (zh) 一种储能系统
CN110758180A (zh) 一种考虑燃料电池启停策略的复合电源系统能量分配方法
CN110190625A (zh) 一种双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优化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