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9225A -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29225A
CN114529225A CN202210422631.7A CN202210422631A CN114529225A CN 114529225 A CN114529225 A CN 114529225A CN 202210422631 A CN202210422631 A CN 202210422631A CN 114529225 A CN114529225 A CN 114529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upply
information
water quality
water
demand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26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29225B (zh
Inventor
石义海
李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xiao Energy Sav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xiao Energy Sav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xiao Energy Sav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xiao Energy Sav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263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29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29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9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29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9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7Arrangement of devices, e.g. filters, flow controls, measuring devices, siphons or valves, in the pipe systems
    • E03B7/075Arrangement of devices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low rat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7Arrangement of devices, e.g. filters, flow controls, measuring devices, siphons or valves, in the pipe systems
    • E03B7/078Combined units with different devices;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18Wa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2Adjustment or analysis of established resource schedule, e.g. resource or task levelling, or dynamic reschedu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52Water filtration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根据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根据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动态调整而导致的能源水源浪费以及供水水质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水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供水系统管网的末梢设置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供水临时储存,并用于在用水高峰期等压力较大、且供水系统无法满足供水需求时进行二次供水,满足用水需求。
目前一般通过动力恒定的加压方式进行二次供水,以满足高层居民等用户的用水需求。
现有技术中二次供水的供水加压方式压力恒定,无法动态化调整二次供水压力,且二次供水在水存储时容易导致水污染,水质降低,存在着供水压力无法动态调整、供水水质较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二次供水存在的供水压力无法动态调整而导致的能源水源浪费以及供水水质较差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根据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根据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
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第二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
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装置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第一用户群体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以及第一用户群体内各个用户对于用水水质的需求信息,基于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获取当前时段需求的压力需求信息,并根据多个用户的水质需求获得当前二次供水的水质需求信息,然后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实际水质信息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若不符合的不合格度,根据判断结果对当前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并在调整后按照压力需求信息进行符合水质要求的二次供水。
通过采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用户群体的不同时段的不同的供水压力需求,进一步动态地获取当前二次供水的压力需求,按照不同的压力进行供水,达到在二次供水过程中节能、节水的技术效果,并且采集用户群体的不同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分析获得当前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判断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是否符合该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并根据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以提升二次供水系统供水的水质,达到了提升二次供水水质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中获得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中获得供水水质需求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获得单元11,第二获得单元12,第一处理单元13,第二处理单元14,第三处理单元15,第一执行单元16,电子设备300,存储器301,处理器302,通信接口303,总线架构304。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通过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二次供水存在的供水压力无法动态调整而导致的能源水源浪费以及供水水质较差的技术问题。
申请概述
二次供水是指在供水系统管网的末梢设置二次供水设施,在公共供水的过程中进行水的临时存储,并用于在用水高峰期等压力较大、且供水系统无法满足供水需求时进行二次供水,满足高层用户或其他用水量较大用户的用水需求。
目前一般通过动力恒定的加压方式进行二次供水,例如通过水泵、压力水机组等方式进行加压供水,以满足高层居民等用户的用水需求。
现有技术中二次供水的供水加压方式压力恒定,无法动态化调整二次供水压力,且二次供水系统一般通过供水终端自行构建维护,无法保障二次供水的水质要求,在水存储时容易导致水污染,水质降低,存在着供水压力无法动态调整导致的浪费水源和能源以及供水水质较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第一用户群体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以及第一用户群体内各个用户对于用水水质的需求信息,基于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获取当前时段需求的压力需求信息,并根据多个用户的水质需求获得当前二次供水的水质需求信息,然后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实际水质信息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若不符合的不合格度,根据判断结果对当前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并在调整后按照压力需求信息进行符合水质要求的二次供水。
在介绍了本申请基本原理后,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00: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群体即为现有技术中任意需要通过二次供水满足用水需求的至少一个用户形成的群体,优选包括多个用户。示例性地,第一用户群体内可包括某一小区内居住在较高楼层的多个家庭用户,该多个家庭用户在傍晚或晚上的用水高峰期由于楼层用水压力过大,公共供水系统的供水压力难以将水输送至该多个家庭用户中。因此,需要通过二次供水对该多个家庭用户进行供水,满足用水需求。
具体地,采集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在用水时的用水压力需求,该用水压力需求与用水量相关。其中,若一较高楼层的用户在用水高峰期需要保证一定的供水量,则供水系统需要以一定压力进行供水,才能保证较高楼层的该用户的用水量需求。
因此,根据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用水量需求,结合供水系统中主管道、分支管道以及管网末梢在满足供水量需求时的压力,即可计算获得为第一用户群体内不同用户进行满足需求的供水时的总供水压力需求。
由于公共供水的压力不足,在为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进行供水时,容易出现压力不足,无法满足用水量需求的情况,此时,采用二次供水补足供水压力,满足用水量需求。因此,根据为第一用户群体内不同用户进行满足需求的供水时的总供水压力需求减去当前公共供水的压力,即可得到二次供水需要提供的供水压力,若二次供水满足该供水压力,则可满足供水需求,若超过该供水压力,则会导致用水压力过大,造成供水动力能源浪费和水资源浪费。
如此,可采集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不同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若第一用户群体为家庭用户群体,且为同一居民楼上的高楼层用户,则二次供水压力能够满足最高层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即可满足其他全部用户的用水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可根据不同用户的用水习惯采集不同的用水时间段,根据用水时间段动态调整二次供水压力,避免造成能源和水资源浪费。例如,在某一时段,第一用户群体内需要用水用户的最高楼层为A,则可根据该A楼层设置对应的二次供水压力进行供水,而在另一时段,第一用户群体内需要用水用户的最高楼层为B,且B大于A,则需要根据该B楼层设置对应的二次供水压力进行供水,且该二次供水压力大于A楼层对应二次供水压力,首先动态压力供水。
S200: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二次供水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水质满足一定要求,以保证用户的用水健康,不同的用户对于水质的要求不同。例如,若第一用户群体内的用户为多个居民用户,则需要使用二次供水作为饮食用水,对于水质要求较高,若第一用户群体内的用户为工厂用户,则可能将二次供水作为锅炉用水等,对于水质要求较低。
对于水质的要求包括多维度的水质指标要求,示例性地,对于水质的要求包括对于pH、游离余氦、二氧化氯、总硬度、耗氧量、菌落、毒性等多个维度指标的要求。
具体地,由于二次供水系统的设备等需要依靠供水终端单位进行维护检修,在存储水资源和供水过程中,由于设备老化或者消毒的不标准等问题,较公共供水系统供水更容易出现水质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对于水质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由于第一用户群体内的用户基本类似,可根据多个用户的多个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设置最终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例如,设置水质要求最为严格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作为最终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进而判断当前的二次供水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相关调整。
S300:根据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
具体地,根据上述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其内包括不同时段的供水要求需求,根据当前时段对应的还是件,在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内进行匹配,获得当前时段第一用户群体内具有用水需求的多个用户中要求最高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例如楼层最高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作为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采用该第一压力需求信息作为根据进行二次供水,能够满足当前时段所有具有用水需求用户的需求。
S400:根据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上述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设置当前二次供水中对于水质要求的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若当前二次供水的水质无法满足该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则可视为二次供水水质不合格,需要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例如对管道及消毒设备进行调整,以提升二次供水水质。
S500: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当前二次供水系统内的水进行取样检测,检测方法可选用现有技术中水质检测的任意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检测,根据上述内容中水质的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进行检测,获得当前二次供水系统供水的水质信息,即为实际水质信息。
该实际水质信息内包括多维度的水质指标信息,判断该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上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多维度水质指标的需求,若不满足,则说明当前的二次供水的水质不满足要求,需要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以提升供水水质,例如,对消毒设备进行调整,降低二次供水水质中的毒性。以及,若满足,则说明当前的二次供水的水质满足要求,可进行二次供水,如此,得到上述的判断结果。
S600: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
根据上述实际水质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得到的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其中,若该判断结果内,实际水质信息若满足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则可直接按照上述的第一压力需求进行当前时段的二次供水。
以及,若该判断结果内,实际水质信息不满足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则需要对当前的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具体调整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水质信息内不满足要求的各维度水质指标制定不同的调整方案,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调整。示例性地,若实际水质信息内的毒性过高不满足要求,则设置对二次供水系统内的消毒相关设备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等,进行相关的调整。
在对当前的二次供水系统调整完成后,采用调整后能够满足第一水质需求信息的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提升二次供水的水质,并按照上述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同时满足二次供水的压力和水质需求,达到节能进行二次供水的同时保证用水健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用户群体的不同时段的不同的供水压力需求,进一步动态地获取当前二次供水的压力需求,按照不同的压力进行供水,达到在二次供水过程中节能、节水的技术效果,并且采集用户群体的不同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分析获得当前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判断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是否符合该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并根据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以提升二次供水系统供水的水质,达到了提升二次供水水质的技术效果。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100包括:
S110:基于大数据,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用水时间信息,获得多个用户时间信息;
S120: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在用水时所需的用水压力信息,获得多个用水压力信息;
S130:将多个用户时间信息和所述多个用水压力信息进行映射匹配,获得第一映射关系;
S140: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内多个用水压力信息的压力大小,对所述多个用户时间信息进行时序划分;
S150:根据所述时序划分的结果,获得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具体地,基于大数据,采集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在此前历史中的用水记录,例如某一用户主要的用水时间以及用水规模信息,具体可通过用户在供水系统终端的水表内的用水记录进行采集获得。
根据该多个用户的用水记录,可采集获得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用水时间信息,例如,在一天内用水的时间,例如可为傍晚、晚上等,得到多个用户的多个用户时间信息。
进一步根据该多个用户的用水记录,可采集获得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在用水时所需的用水压力信息,具体可根据各用户的用水量信息进行获得。示例性地,采集一用户在用水时间内的用水量,进一步根据用水时间计算获得平均的用水效率,并结合该用户所处的楼层高度,即可计算获得该用户在用水时的用水压力信息,在进行二次供水时需要满足该用水压力信息,达到较好的二次供水目的。
可选的,还可采集一用户在多个用水时间内的平均用水量或最大用水量,根据平均用水量或最大用水量,以及该用户的楼层高度设置该用户的用水压力信息,使得二次供水能够满足该用户的用水平均需求或最大需求。
如此,可获得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个用水压力信息。进一步地将多个用户的多个用户时间信息和多个用水压力信息进行映射匹配,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例如,一用户的用户时间信息为每天的上午和晚上一定时间内,将该用户的用户时间信息和用水压力信息进行映射保存,如此,对多个用户的多个用户时间信息和多个用水压力信息进行映射处理,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根据该第一映射关系内多个用水压力信息的压力大小,对多个用户时间信息进行时序划分,具体划分的过程中,对一段时间内多个用水压力信息内最大的用水压力信息未变化,则将该一段时间进行划分,获得一时间段,并将该时间段内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设置为该最大的用水压力信息。
如此,对多个用户时间信息进行按照时序的划分,获得多个时间段。在多个时间段内,每个时间段中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不同,且为该时间段内所有具有用水需求的用户中的最大的用水压力信息,如此,在各个时间段内按照该最大的用水压力信息进行二次供水,即可满足该时间段内所有用水用户的需求。
根据该时序划分的结果中的多个时间段,获得上述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该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内包括多个时间段以及各个时间段内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多个用户的用水时间信息以及用水压力信息,对二次供水周期进行时序划分,获得具有不同二次供水压力需求的多个时间段,且不同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根据各时间段内用水用户的最大用水压力信息获得,如此,可根据获得的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在不同时间段内按照不同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进行二次供水,通过动态调整二次供水压力,能够节省供水加压能源、同时节省水资源,得到节能二次供水的技术效果。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200包括:
S210:基于大数据,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其中,所述水质要求信息包括对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
S220:根据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S230:根据所述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分别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进行拟合,获得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
S240: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进行调整,获得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其中,可选的,步骤S220包括:
S221:基于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进行排序,获得水质指标序列;
S222:获取所述水质指标序列内多组两两相邻水质指标的多个重要程度比;
S223:对所述多个重要程度比进行赋值;
S224:根据所述赋值计算获得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得到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具体而言,由于用户群体的不同,对于水质的要求也不同。例如若第一用户群体为居民群体,则对于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采集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对于水质的要求,用以处理获得第一用户群体对于二次供水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采集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其中,根据不同用户的用水需求,各用户的水质要求信息不同,例如,若某一用户为居民用户,且家中有婴幼儿,则该用户对于水质的要求较高。
其中,每个用户的水质要求信息内均包括对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示例性地,多维度水质指标包括:pH、游离余氦、二氧化氯、总硬度、耗氧量、菌落、毒性等多个维度的水质指标。具体采集获得的多个水质要求信息过程中,可通过水质领域专家根据用户情况进行判断和问询而获得。
根据上述的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严重性,对多维度水质指标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其中,若某一维度的水质指标的权重值越大,则该维度水质指标不合格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越严重。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具体权重分配的过程中,首先,基于各维度的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的大小,对各维度的水质指标进行排序,获得水质指标序列。其中,可基于专家判断法,通过水质领域专家进行判断各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
示例性地,若某第一维度的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会影响人体健康,而某第二维度的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仅会影响水的口感,则第一维度的水质指标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大于第二维度的水质指标,且在水质指标序列内的排名在第二维度水质指标之前。
根据得到的水质指标序列,可获得其中两两相邻水质指标的重要程度之比,如下式:
Figure 484030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n为水质指标的维度数量,R m 为第m-1维度水质指标和第m维度水质指标的重要程度之比,ω m-1 为第m-1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ω m 为第m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该重要程度之比为第m-1维度水质指标和第m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之比,也即为两维度的水质指标合格的重要程度之比。
如此,可获得水质指标序列内多组两两相邻水质指标的多个重要程度比,进一步地,基于专家评判法,通过水质领域专家对该多个重要程度比进行赋值,获得多个重要程度比赋值。
其中,具体赋值的过程中,两维度水质指标的重要程度比的赋值范围为1~1.8,当赋值接近1时,则表明两维度水质指标的重要程度接近,当赋值接近1.8时,则表明两维度水质指标的重要程度差距极大,具体通过专家评判的原则进行赋值,获得较为准确的重要程度比赋值。
在对多个重要程度比赋值后,根据多个赋值计算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如下式:
Figure 938014DEST_PATH_IMAGE004
其中,ω n 为第n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
如此,可计算获得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得到上述的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进一步地,根据当前采集获得的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其内均包括对于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按照各个维度的水质指标,将多个水质要求信息进行分类,获得各个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的集合。
分别对各个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集合内的要求数值进行拟合,示例性地,以第一用户群体内的用户为横坐标,以各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为纵坐标,构建各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随用户变化的多个坐标点,然后进行拟合。
示例性地,采用做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拟合获得可以较好表达各个坐标点的各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的变化曲线。进一步根据各变化曲线,取曲线中的最大值、均值或斜率较为均衡的区段的要求信息值等,作为各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
该拟合要求信息可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水质要求,也可能满足全部用户的水质要求,但可保证是合格的水质要求。
根据上述的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对上述的各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进行调整,具体调整的过程中,若某一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较大,则反映该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较大,将该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向更为严格的方向进行调整,具体调整的幅度根据权重值和实际水质要求进行设置。以及,若某一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较小,则将该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向更为松弛的方向进行调整,可降低不必要水质要求的成本。
如此,获得各维度水质指标调整后的水质要求,进而结合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得到最终当前第一用户群体二次供水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根据该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可直接获得第一水质需求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多个用户的多个包括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的水质要求信息,对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进行分类和拟合,并对多维度水质指标按照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进行权重分配,并根据权重分配结果对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进行调整,能够智能化、动态化地制定二次供水的水质要求,最终获得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可能并非为最为严格标准的水质要求,但可满足用水需要且危害极小,且降低提升水质处理过程中的成本,提升二次供水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500包括:
S510: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得到所述实际水质信息;
S520: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要求,获得多维度水质指标的多个第一判断结果;
S530:分析所述实际水质信息内不符合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的不合格度,获得多个第一分析结果;
S540:将多个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和多个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作为所述判断结果。
具体地,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水质检测方法,检测当前为第一用户群体进行二次供水的二次供水系统所供水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得到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
判断当前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上述的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要求,具体判断过程中,判断实际水质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是否满足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要求信息,如此,得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多个第一判断结果。
可选的,多个第一判断结果中,若实际水质信息内的某一维度水质指标信息满足对应的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该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则不进行进一步分析。若实际水质信息内的某一维度水质指标信息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该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则实际水质信息内该维度水质指标信息不符合当前要求,不合格,进一步分析该维度水质指标信息的不合格度。
示例性地,不合格度分析的过程中,可通过实际水质信息内该维度水质指标信息与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该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的差值进行分析,也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如此,分析实际水质信息内不符合第一水质需求信息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的不合格度,得到多个不合格维度水质指标的多个不合格度分析结果,即为多个第一分析结果。其中,若一维度水质指标的不合格度较大,则需要针对该维度水质指标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较大的具有侧重的调整。
将上述的多个第一判断结果和多个第一分析结果作为上述的总的判断结果。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判断并分析实际水质信息内不符合当前二次供水水质要求的水质指标,并分析不合格水质指标的不合格度,作为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的数据基础,能够准确、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地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准确调整的同时降低不必要调整的成本,达到提高二次供水水质和降低成本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600包括:
S610:采集多个用户群体的多个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和实际水质信息,处理获得多个判断结果样本,并作为第一样本数据;
S620:根据所述第一样本数据,采集并构建多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作为第二样本数据;
S630:将所述第一样本数据和第二样本数据均按照第一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
S640:对所述构建样本按照第二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
S65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
S660:采用所述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对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进行监督训练、验证和测试,直到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准确率达到预设要求;
S670:采用所述检测样本检测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获得稳定性检测结果;
S680:判断所述稳定性检测结果是否符合预设稳定性要求,若符合,则将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投入使用;
S690:将所述判断结果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输出结果,根据所述输出结果获得用于调整所述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整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神经网络构建模型,用于根据上述关于二次供水水质的判断结果,进行二次供水系统调整方案的预测输出,并进行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整。
具体地,基于前述内容中的步骤,采集多个用户群体的多个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和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得多个判断结果样本,作为第一样本数据。其中,多个用户群体为与第一用户群体类似的用户群体,例如均为同一地域内处于同一供水系统的多个高楼层居民群体。
进一步地,基于现有技术中二次供水系统的多种调整方案,进行采集、调整并组合构建多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该多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包括针对不同的判断结果进行的不同的具有侧重点的调整方案。可在监督下对该多个二次供水调整方案进行标记,获得第二样本数据。
将上述第一样本数据和第二样本数据均按照第一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示例性地,第一预设划分规则为按照6:4的比例进行划分,获得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其中,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中均包括第一样本数据和第二样本数据。构建样本用户用于构建模型,检测样本用于检测构建获得模型的稳定性。
再次对构建样本按照第二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示例性地,第二预设划分规则可为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划分。
基于机器学习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隐藏层内包括多个类似人体大脑神经元的简单单元,可在监督训练过程中形成各简单单元之间的连接权重和网络结构,进行非线性且较为复杂的逻辑运算。
在构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后,可采用上述的训练样本对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进行监督训练,具体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训练样本内多组的对应的判断结果样本和二次供水调整方案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模型可根据数据以及监督调整进行不断的修正,使得输入判断结果样本,能够输出最为接近准确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待模型的输出结果收敛或达到预设的准确率时,获得该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
进一步地,采用上述的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对训练完毕的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进行验证和测试,避免模型出现过拟合等情况,若在验证和测试过程中模型的准确率依然满足预设的准确率要求,则获得构建完成的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S670包括:
S671:将所述构建样本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集合;
S672: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结果集合,获得第一调整方案分布;
S673:将所述检测样本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第二输出结果集合;
S674:根据所述第二输出结果集合,获得第二调整方案分布;
S675: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所述第二调整方案分布,计算评估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检测模型稳定性的过程中,将上述的构建样本中的判断结果样本输入该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全部的输出结果,全部输出结果中均包括模型根据输入的判断结果样本输出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标识信息,作为第一输出结果集合。
根据该第一输出结果集合内的多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其中,对于类似的输入的判断结果样本,会输出相同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进行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整,根据第一输出结果集合内不同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出现的概率,获得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其中包括各个不同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及其出现的概率分布。
将上述的检测样本内的判断结果样本输入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多个输出结果,多个输出结果中包括模型根据输入的判断结果样本输出的不同的多个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得到第二输出结果集合。根据该第二输出结果集合,类似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地,可获得第二调整方案分布。
由于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是基于第一样本数据和第二样本数据随机划分获得的,故在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内不同判断结果样本的分布是类似的,进而可知在理论上,根据模型处理输出获得的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第二调整方案分布也是类似的。因此,通过分析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第二调整方案分布内不同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分布占比的相似度,即可分析模型的稳定性。若模型稳定性较好,则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第二调整方案分布应该是较为相似的。
根据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第二调整方案分布,计算评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如下式:
Figure 136914DEST_PATH_IMAGE006
其中,R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结果,P i 为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内第i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占比,Q i 为第二调整方案分布内第i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占比,n为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第二调整方案分布内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数量。
通过上式计算获得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若计算获得的R值在0.15以内,则模型的稳定性较好,可投入使用。若R值在0.3以上,则说明模型稳定性不佳,需要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或者重新构建。
根据上述的稳定性检测结果,判断其是否满足预设稳定性要求,例如R值是否小于0.15,或符合,则将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投入使用。
在当前的二次供水系统调整过程中,将当前的判断结果输入该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输出结果,该输出结果内包括用于调整上述二次供水系统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标识信息。根据该输出结果获得对应的二次供水调整方案,并对当前第一用户群体的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如此,按照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要求信息进行符合要求的二次供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进行二次供水系统调整方案的预测输出,并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检测模型的稳定性,保证模型的准确性,避免模型在变化的用户群体中不适用,提升并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而进行准确的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整,提升二次供水的水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用户群体的不同时段的不同的供水压力需求,按照供水压力需求对供水时段进行时序划分,进一步动态地获取当前二次供水的压力需求,按照不同的压力进行供水,达到在二次供水过程中节能、节水的技术效果,并且采集用户群体的不同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对多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进行拟合,并根据不同维度水质要求信息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并根据权重分配结果调整拟合结果,如此分析获得当前的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判断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是否符合该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并根据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以提升二次供水系统供水的水质,达到了提升二次供水水质的技术效果,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达到了节约二次供水能源和水资源,并提升二次供水水质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11,用于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第二获得单元12,用于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第一处理单元13,用于根据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
第二处理单元14,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
第三处理单元15,用于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
第一执行单元16,用于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获得单元,用于基于大数据,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用水时间信息,获得多个用户时间信息;
第四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在用水时所需的用水压力信息,获得多个用水压力信息;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将多个用户时间信息和所述多个用水压力信息进行映射匹配,获得第一映射关系;
第五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内多个用水压力信息的压力大小,对所述多个用户时间信息进行时序划分;
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时序划分的结果,获得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基于大数据,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其中,所述水质要求信息包括对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
第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第七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分别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进行拟合,获得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
第八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进行调整,获得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九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进行排序,获得水质指标序列;
第十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水质指标序列内多组两两相邻水质指标的多个重要程度比;
第十一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重要程度比进行赋值;
第十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赋值计算获得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得到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七获得单元,用于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得到所述实际水质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要求,获得多维度水质指标的多个第一判断结果;
第十三处理单元,用于分析所述实际水质信息内不符合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的不合格度,获得多个第一分析结果;
第八获得单元,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和多个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作为所述判断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九获得单元,用于采集多个用户群体的多个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和实际水质信息,处理获得多个判断结果样本,并作为第一样本数据;
第十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样本数据,采集并构建多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作为第二样本数据;
第十四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样本数据和第二样本数据均按照第一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
第十五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构建样本按照第二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
第一构建单元,用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
第十六处理单元,用于采用所述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对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进行监督训练、验证和测试,直到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准确率达到预设要求;
第十七处理单元,用于采用所述检测样本检测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获得稳定性检测结果;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稳定性检测结果是否符合预设稳定性要求,若符合,则将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投入使用;
第十八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判断结果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输出结果,根据所述输出结果获得用于调整所述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整方案。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十一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构建样本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集合;
第十二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结果集合,获得第一调整方案分布;
第十三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检测样本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第二输出结果集合;
第十四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输出结果集合,获得第二调整方案分布;
第十九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所述第二调整方案分布,计算评估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内的方法。
示例性电子设备
下面参考图5来描述本申请的电子设备,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系统以执行实施例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该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02、通信接口303、存储器301。可选的,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总线架构304。其中,通信接口303、处理器302以及存储器301可以通过总线架构304相互连接;总线架构3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架构3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处理器302可以是一个CPU,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30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有线接入网等。
存储器301可以是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架构304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301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302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2用于执行存储器301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 Disk,SSD))等。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根据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
根据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
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包括:
基于大数据,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用水时间信息,获得多个用户时间信息;
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在用水时所需的用水压力信息,获得多个用水压力信息;
将多个用户时间信息和所述多个用水压力信息进行映射匹配,获得第一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内多个用水压力信息的压力大小,对所述多个用户时间信息进行时序划分;
根据所述时序划分的结果,获得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包括:
基于大数据,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其中,所述水质要求信息包括对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
根据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进行权重分配,获得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根据所述多个水质要求信息,分别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要求信息进行拟合,获得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拟合要求信息进行调整,获得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进行权重分配,包括:
基于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在不合格时的危害严重程度,对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进行排序,获得水质指标序列;
获取所述水质指标序列内多组两两相邻水质指标的多个重要程度比;
对所述多个重要程度比进行赋值;
根据所述赋值计算获得所述多维度水质指标的权重值,得到所述第一权重分配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包括:
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得到所述实际水质信息;
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内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内的要求,获得多维度水质指标的多个第一判断结果;
分析所述实际水质信息内不符合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的多维度水质指标信息的不合格度,获得多个第一分析结果;
将多个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和多个所述第一分析结果作为所述判断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包括:
采集多个用户群体的多个供水水质需求信息和实际水质信息,处理获得多个判断结果样本,并作为第一样本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样本数据,采集并构建多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作为第二样本数据;
将所述第一样本数据和第二样本数据均按照第一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构建样本和检测样本;
对所述构建样本按照第二预设划分规则进行划分,获得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
采用所述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对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进行监督训练、验证和测试,直到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准确率达到预设要求;
采用所述检测样本检测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获得稳定性检测结果;
判断所述稳定性检测结果是否符合预设稳定性要求,若符合,则将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投入使用;
将所述判断结果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输出结果,根据所述输出结果获得用于调整所述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整方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所述检测样本检测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包括:
将所述构建样本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结果集合,获得第一调整方案分布;
将所述检测样本输入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获得第二输出结果集合;
根据所述第二输出结果集合,获得第二调整方案分布;
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所述第二调整方案分布,计算评估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如下式:
Figure 958717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R为所述供水系统调整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结果,P i 为所述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内第i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占比,Q i 为所述第二调整方案分布内第i种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占比,n为第一调整方案分布和第二调整方案分布内二次供水调整方案的数量。
8.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二次供水压力需求信息,得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采集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群体内多个用户的多维度水质要求信息,得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压力需求信息集合,获取当前时段的第一压力需求信息;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水质需求信息,获取第一水质需求信息;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检测采集当前二次供水的实际水质信息,分析判断所述实际水质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获得判断结果;
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需求信息和第一水质需求信息进行二次供水。
9.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装置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422631.7A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529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2631.7A CN114529225B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2631.7A CN114529225B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9225A true CN114529225A (zh) 2022-05-24
CN114529225B CN114529225B (zh) 2022-07-15

Family

ID=81628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2631.7A Active CN114529225B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292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23456A (zh) * 2023-02-24 2023-05-16 贝滨(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城市供给水管网监控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74806U (zh) * 2010-11-11 2011-09-14 冷勇 实时数据库监控且数据共享的二次供水设备信息平台
CN109736389A (zh) * 2019-02-27 2019-05-10 深圳市鸿效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及供水方法
CN209481243U (zh) * 2018-09-19 2019-10-11 陕西助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供水过滤检测系统
CN113789829A (zh) * 2021-09-15 2021-12-14 王达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小区供水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74806U (zh) * 2010-11-11 2011-09-14 冷勇 实时数据库监控且数据共享的二次供水设备信息平台
CN209481243U (zh) * 2018-09-19 2019-10-11 陕西助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供水过滤检测系统
CN109736389A (zh) * 2019-02-27 2019-05-10 深圳市鸿效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加压供水装置及供水方法
CN113789829A (zh) * 2021-09-15 2021-12-14 王达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小区供水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23456A (zh) * 2023-02-24 2023-05-16 贝滨(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城市供给水管网监控系统
CN116123456B (zh) * 2023-02-24 2023-09-26 贝滨(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城市供给水管网监控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9225B (zh)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77018B (zh) 一种水质监测数据的智能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1598484A (zh) 一种风光储系统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CN108280552A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
CN107895100B (zh) 一种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及系统
KR20160114211A (ko) 수 처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2990500B (zh) 基于改进加权灰色关联分析的台区线损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4529225B (zh) 一种智能化二次加压供水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6183845B (zh) 一种饮用水水质检测分析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291046A (zh) 基于电网运行大数据的电网配电异常识别方法
CN113988441A (zh) 电力无线网络链路质量预测、模型训练方法及装置
CN116400126A (zh) 一种具有数据处理系统的低压电力箱
CN112329262A (zh) 一种居住建筑燃气碳排放量预测方法
CN111932081B (zh) 一种电力信息系统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564180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力网络可靠性评估方法
KR20160114550A (ko) 수 처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0322063B (zh) 一种耗电功率仿真预测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9377110B (zh) 一种品牌的内容资产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1062538B (zh) 空间负荷预测中确定元胞负荷合理最大值的ceemd方法
CN110108609B (zh) 一种基于卫星多通道的pm2.5浓度值分布情况获取方法及系统
CN113762751A (zh) 机组功率调节参数权重确定方法及装置
Xiaoling et 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Assessment Based on Improved Critic-Ahp Method under Energy Internet
CN108364136B (zh) 一种基于证据推理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7318051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能源储能管控系统及方法
CN109493950A (zh) 综合多属性主客观信息的人体面部皮肤状态区间预测方法
CN112886600B (zh) 一种台区变压器调压能力评估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