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3224B -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3224B
CN114513224B CN202011282659.2A CN202011282659A CN114513224B CN 114513224 B CN114513224 B CN 114513224B CN 202011282659 A CN202011282659 A CN 202011282659A CN 114513224 B CN114513224 B CN 114513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gnal strength
throughput
scene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826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13224A (zh
Inventor
孔领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826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1322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8780 priority patent/WO2022100274A1/zh
Priority to EP21890802.8A priority patent/EP4240065A4/en
Publication of CN114513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3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13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3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5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taking multiple measurements
    • H04B17/25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taking multiple measurements measuring at different reception ti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基于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若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基于终端的吞吐量来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使得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能兼顾通信质量与终端功耗两方面因素,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节省终端功耗。

Description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包括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 Single-Output,SISO)模式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模式。
相关技术中,终端基于吞吐量来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示例性地,当吞吐量较高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MIMO模式;当吞吐量较低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使用SISO模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该技术方案包括: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基于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场景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
工作模式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所述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无线通信芯片,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由所述无线通信芯片加载并执行如一方面所述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一方面所述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在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基于终端的吞吐量来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使得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能兼顾通信质量与终端功耗两方面因素,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节省终端功耗。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强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大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MIMO模式,使得终端的TRP和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再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弱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小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SISO模式,能有效节省终端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相关名词进行介绍。
SISO:单输入单输出,也即在发射端采用单根发射天线发送信号,在接收端采用单根接收天线来接收信号。
MIMO:多输入多输出,也即在发射端采用多根发射天线各自独立发送信号,在接收端采用多根接收天线来接收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多根发射/接收天线收发的数据流可以是相同的,此时总辐射功率(Total Radiated Power,TRP)和总全向灵敏度(Total IsotropicSensitivity,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距离。多根发射/接收天线收发的数据流也可以是不同的,提升传输速率。
相关技术中,仅根据吞吐量来控制终端天线在SISO模式和MIMO模式之间切换,吞吐量较小时采用SISO模式可能出现通信距离降低、通信掉线等问题,吞吐量较大时采用MIMO模式可能会出现功耗浪费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通过在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基于终端的吞吐量来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使得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能兼顾通信质量与终端功耗两方面因素,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节省终端功耗。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强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大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MIMO模式,使得终端的TRP和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再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弱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小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SISO模式,能有效节省终端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各步骤的执行主体为配置有终端天线的终端,该终端天线既支持SISO模式也支持MIMO模式,终端中的处理器还支持终端天线在SISO模式和MIMO模式之间灵活切换。上述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等等。可选地,终端中安装有无线通信芯片,各步骤的执行主体也可以为上述无线通信芯片。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示出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示意图。在弱信号场景,无论吞吐量高低均采用MIMO模式,通过MIMO模式来弥补信号弱的问题以满足业务需求。在强信号场景下,若吞吐量高,则采用MIMO模式,提升通信质量以满足业务需求,若吞吐量低,此时SISO模式也能满足业务需求,则采用SISO模式以节省终端功耗。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目标时段可以是任意一个时段。目标时段的时间长度由终端预先设定,或者,由技术人员自定义设定。示例性地,目标时段的时间长度为5秒。
可选地,终端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每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示例性地,终端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每一秒的接收信号强度。
可选地,终端每隔预设时间获取终端在一个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预设时间由终端预先设定,或者,由技术人员自定义设定。示例性地,预设时间为10秒。
步骤202,基于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
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第一信号场景也称为强信号场景,第二信号场景也称为弱信号场景。终端基于其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断自身处于强信号场景或者弱信号场景。
步骤203,若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吞吐量是指对网络、设备、端口、虚电路或其他设施,单位时间内成功地传送数据的数量。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包括SISO模式或MIMO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强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大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使得终端的TRP和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弱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小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由于吞吐量较小时对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的要求较低,此时切换至MIMO模式,能有效节省终端功耗。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基于终端的吞吐量来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使得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能兼顾通信质量与终端功耗两方面因素,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节省终端功耗。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强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大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MIMO模式,使得终端的TRP和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再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弱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小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SISO模式,能有效节省终端功耗。
在上文实施例中提到,终端根据自身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判断自身处于强信号场景或弱信号场景。下面对这一判断过程进行介绍。在基于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选实施例中,步骤202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202a,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
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包括变强趋势、变弱趋势和维持趋势。可选地,终端将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比对,以确定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
若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若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若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等于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维持趋势。
步骤202b,基于变化趋势、信号强度门限,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
信号强度门限是一种预定义参数,采用RSSI_Thr来表示。示例性地,信号强度门限为-75dB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门限为固定值。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门限与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呈负相关关系。也即,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越高,也即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所要求的时延越小时,信号强度门限越大;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越低,也即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所要求的时延越大时,则信号强度门限越小。
可选地,当信号强度门限基于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确定时,终端保存有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以及信号强度门限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之后基于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查找上述第一对应关系,得到相应的信号强度门限,之后通过预定接口将该确定出的信号强度门限传递至无线通信芯片。或者,终端保存有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与信号强度门限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终端确定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后,查找第二对应关系得到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之后通过上述函数关系式得出相应的信号强度门限。
可选地,当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时,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当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时,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可选地,上述目标时间单元是指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由于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当前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较为接近,通过比对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门限的大小关系,能直观反应当前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大小,后续确定工作模式时更加准确。
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
可选地,当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时,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当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时,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可选地,目标时间单元是指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步骤202b还实现为:基于变化趋势、信号强度门限以及信号强度余量,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
信号强度余量也是一种预定义参数,采用C来表示。示例性地,信号强度余量为2dB。通过设置信号强度余量这一参数,避免终端天线在SISO模式与MIMO模式之间频繁切换。
可选地,当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且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和,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当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且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和,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可选地,目标时间单元是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
终端将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和做比较,若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和,则确定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若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和,则确定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景。示例性地,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大于或等于RSSI_Thr+C时,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接收信号强度RSSI小于RSSI_Thr+C时,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景。
可选地,若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且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差,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若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且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差,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
终端将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差做比较,若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差,则确定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景;若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门限和信号强度余量之和,则确定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示例性地,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大于或等于RSSI_Thr-C时,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小于RSSI_Thr-C时,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景。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示出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在基于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选实施例中,步骤203替代实现为步骤203a和步骤203b。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步骤302,基于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
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
步骤203a,若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基于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或第二吞吐量场景。
第一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大于第二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第一吞吐量场景也即是高吞吐量场景,第二吞吐量场景也即是低吞吐量场景。
可选地,终端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的平均值;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的平均值大于吞吐量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若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的平均值小于吞吐量门限,则确定终端处于第二吞吐量场景。吞吐量门限是一种预定义参数,采用T-PUT_Thr来表示。示例性地,吞吐量门限为30Mps/s。
步骤203b,基于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或第二吞吐量场景,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若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则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当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时,若终端天线的当前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则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保持不变;若终端天线的当前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则控制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由SISO模式切换至MIMO模式。
若终端处于第二吞吐量场景,则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当终端处于第二吞吐量场景时,若终端天线的当前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则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保持不变;若终端天线的当前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则控制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由MIMO模式切换至SISO模式。
当终端处于强信号且低吞吐量场景时,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即可满足业务需求,此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节省终端的功耗。当终端处于强信号且高吞吐量场景时,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通常不满足业务需求,此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提升通信质量以及通信距离。
步骤305,若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则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
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景时,为弥补弱信号所造成的通信质量下降、通信距离缩短等问题,无论吞吐量高或低,终端均采用MIMO模式,以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
当终端处于第二信号场景时,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则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保持不变。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则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切换至MIMO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设定RSSI_thr=-75dBm,T-PUT_thr=30Mbps/s,C=2dB,T0=10秒、T1、T2=5秒。终端检测到前5秒的RSSI分别为-74dBm、-72dBm、-73dBm、-70dBm、-70dBm,确定信号强度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由于-70>-75+2,认为终端当前处于强信号场景;之后检测到前5秒的吞吐量分别为,15Mbps/s、18Mbps/s、20Mbps/s、22Mbps/s、16Mbps/s,平均值为18.2Mbps/s,小于30,认为终端当前处于低吞吐量场景。终端当前处于强信号+低吞吐量场景,此时SISO模式完全能满足用户需求。若是当前为MIMO模式,则可切到SISO模式,来降低功耗。终端在等待10s后可进行下一轮检测。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强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大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MIMO模式,使得终端的TRP和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弱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小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SISO模式,能有效节省终端功耗。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记录T1时段的RSSI。
步骤402,按照设定逻辑判断T1时段内RSSI的变化趋势。
当RSSI的变化趋势为增大趋势或不变趋势,执行步骤403。当RSSI的变化趋势为降低趋势,执行步骤404。
步骤403,检测当前时刻的RSSI是否大于RSSI_Thr+C。
若当前时刻的RSSI大于RSSI_Thr+C,则执行步骤405;若当前时刻的RSSI小于或等于RSSI_Thr+C,则执行步骤410。
步骤404,检测当前时刻的RSSI是否小于RSSI_Thr-C。
若当前时刻的RSSI小于RSSI_Thr-C,则执行步骤405;若当前时刻的RSSI大于或等于RSSI_Thr-C,则执行步骤410。
步骤405,确定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
步骤406,记录T2时间段内的吞吐量并取平均值,记为T-put。
步骤407,检测T-put是否小于或等于T-PUT_thr。
当T-put小于或等于T-PUT_thr,执行步骤408。或者大于T-PUT_thr时,执行步骤409。
步骤408,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
当终端处于强信号且低吞吐量场景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SISO模式。可选地,终端检测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SISO模式或者MIMO模式,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SISO模式,则保持不变;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MIMO模式,则切换至SISO模式。
步骤409,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
当终端处于强信号且高吞吐量场景,或者处于弱信号场景时,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可选地,终端检测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SISO模式或者MIMO模式,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MIMO模式,则保持不变;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是SISO模式,则切换至MIMO模式。
步骤410,确定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景。
终端确定自身处于弱信号场景后,执行步骤409。
步骤411,等待时间T0,进入下一周期。
以下为本申请装置实施例,对于装置实施例中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参考方法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细节。
参考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装置的框图。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装置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组合实现成为终端的全部或一部分。该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场景确定模块502,用于基于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或第二信号场景,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
工作模式确定模块503,用于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所述终端在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终端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基于终端的吞吐量来确定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使得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能兼顾通信质量与终端功耗两方面因素,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节省终端功耗。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强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大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MIMO模式,使得终端的TRP和TIS得以提升,进而提升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再例如,当终端在目标时段内处于弱信号场景且吞吐量较小时,确定终端天线使用SISO模式,能有效节省终端功耗。
在基于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模块503,用于:
基于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或第二吞吐量场景,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
基于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或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模块503,用于: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则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则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单输入单输出SISO模式。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工作模式切换模块(图中未示出)。
所述工作模式切换模块,用于:
当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时,若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所述SISO模式,则切换至所述MIMO模式;
当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时,若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所述MIMO模式,则切换至所述SISO模式。
在基于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模块503,用于: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则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
在基于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场景确定模块502,用于:
获取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
基于所述变化趋势、信号强度门限,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或所述第二信号场景。
可选地,所述场景确定模块502,用于:
若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且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
若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且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
可选地,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场景确定模块502,用于:
基于所述变化趋势、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以及信号强度余量,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或所述第二信号场景。
可选地,所述场景确定模块502,用于:
比较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时段内的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
若所述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确定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
若所述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所述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确定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
若所述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等于所述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确定所述变化趋势为维持趋势。
可选地,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与所述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的时延要求呈负相关关系。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方框图。本申请中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610和存储器620。
处理器6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6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计算机设备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20内的数据,执行计算机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6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6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610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可选地,处理器610执行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指令时实现下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存储器6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选地,该存储器62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6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6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
上述计算机设备的结构仅是示意性的,在实际实现时,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计算机设备6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包括无线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终端的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可选地,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一方面或者一方面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文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终端在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基于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确定时延要求;
基于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信号强度门限,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所述业务场景对应的所述时延要求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与所述业务场景的所述时延要求呈正相关关系;
获取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
若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且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
若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且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所述终端在第二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或第二吞吐量场景,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
基于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或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或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则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则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单输入单输出SISO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之后,还包括:若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所述SISO模式,则切换至所述MIMO模式;
所述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单输入单输出SISO模式之后,还包括:若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所述MIMO模式,则切换至所述SISO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或第二吞吐量场景,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的平均值;
若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的平均值大于吞吐量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
若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的平均值小于所述吞吐量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则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为MIMO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变化趋势、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以及信号强度余量,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或所述第二信号场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包括:
比较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
若所述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确定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
若所述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所述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确定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
若所述第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等于所述最后一个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则确定所述变化趋势为维持趋势。
8.一种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在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
场景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终端所处的业务场景确定时延要求;
所述场景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信号强度门限,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所述业务场景对应的所述时延要求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信号强度门限与所述业务场景的所述时延要求呈正相关关系;
所述场景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
所述场景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强趋势或维持趋势,且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信号场景,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场景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最后一个时间单元;
所述场景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变化趋势为变弱趋势,且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目标时段内的目标时间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则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信号场景;
工作模式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信号场景,则基于所述终端在第二目标时段内的吞吐量,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第一吞吐量场景或第二吞吐量场景,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对应的吞吐量;基于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吞吐量场景或所述第二吞吐量场景,确定所述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无线通信芯片,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由所述无线通信芯片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
CN202011282659.2A 2020-11-16 2020-11-16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513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2659.2A CN114513224B (zh) 2020-11-16 2020-11-16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CT/CN2021/118780 WO2022100274A1 (zh) 2020-11-16 2021-09-16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EP21890802.8A EP4240065A4 (en) 2020-11-16 2021-09-16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A TERMINAL ANTENNA AS WELL AS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2659.2A CN114513224B (zh) 2020-11-16 2020-11-16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3224A CN114513224A (zh) 2022-05-17
CN114513224B true CN114513224B (zh) 2023-04-14

Family

ID=81547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2659.2A Active CN114513224B (zh) 2020-11-16 2020-11-16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40065A4 (zh)
CN (1) CN114513224B (zh)
WO (1) WO20221002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1952B (zh) * 2022-11-09 2024-02-09 昆山贝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6707590B (zh) * 2023-07-28 2023-11-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的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1662A (zh) * 2016-09-30 2016-1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天线的切换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9450508A (zh) * 2018-11-26 2019-03-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确定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1106887A (zh) * 2018-10-29 2020-05-0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选择上行控制信道发射方式的方法及终端
WO2020118729A1 (zh) * 2018-12-14 2020-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网络下的模式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49795A (ja) * 2009-08-27 2011-03-10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1662A (zh) * 2016-09-30 2016-1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天线的切换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1106887A (zh) * 2018-10-29 2020-05-0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选择上行控制信道发射方式的方法及终端
CN109450508A (zh) * 2018-11-26 2019-03-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确定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0118729A1 (zh) * 2018-12-14 2020-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网络下的模式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40065A4 (en) 2024-05-01
WO2022100274A1 (zh) 2022-05-19
CN114513224A (zh) 2022-05-17
EP4240065A1 (en) 202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2166B (zh) 天线共存互扰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513224B (zh)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6301441B (zh) 一种降低移动终端辐射伤害的方法及系统
EP294541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CN101999250B (zh) 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控制程序
CN110249661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7182069B (zh) 无线路由器传输速率切换方法、控制方法及无线路由器
US10820280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CN105792301B (zh) 一种切换网络的终端、方法及系统
US20140287790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wave monitoring apparatus
CN106411627A (zh) 网络连接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2470530B (zh) 功率密度的调整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827271A (zh) 移动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装置
IL271397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0311716B (zh) 发射天线调整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9756963B (zh) 工作模式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260366A (zh) 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和充电器
CN103167589B (zh) 一种降低多模双待终端功耗的方法及相应的通信终端
CN111464222A (zh)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52319A (zh)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872855A (zh)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882312B (zh) Rts帧发送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596947A (zh)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4360600A (zh) 一种双天线pos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13227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