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9795A -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9795A
CN114489795A CN202111680313.2A CN202111680313A CN114489795A CN 114489795 A CN114489795 A CN 114489795A CN 202111680313 A CN202111680313 A CN 202111680313A CN 114489795 A CN114489795 A CN 114489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command
sending
logic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803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金瑜
张胜宝
王其林
张德本
冯宗建
张文
柳源
朱俊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anke Zhongru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anke Zhongru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anke Zhongru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anke Zhongru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8031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97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9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97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30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machine instructions, e.g. instruction decode
    • G06F9/30003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machine instru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30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machine instructions, e.g. instruction decode
    • G06F9/30003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machine instructions
    • G06F9/30076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machin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miscellaneous control operations, e.g. NO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30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machine instructions, e.g. instruction decode
    • G06F9/30098Registe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4Interprogram communication
    • G06F9/544Buffers; Shared memory; P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4Interprogram communication
    • G06F9/546Message passing systems or structures, e.g. que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9/00
    • G06F2209/5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9/54
    • G06F2209/548Queu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SV发送逻辑,SV发送逻辑包括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该方法包括: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基于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数据控制逻辑中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基于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发送模式将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本发明通过控制总线将命令队列写入对应的寄存器,底层逻辑自动完成SV采样值报文发送操作。提高了报文发送的时间精度。

Description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处理器领域,尤其涉及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微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数字微机领域中,以数字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为例,现有的数字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报文的传输是通过数字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内的微处理器直接控制的,然而受限于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及中断响应速度,且微处理器要同时参与报文的打包处理和发送控制,可同时用于传输报文的通道或配置块数量有限,因此,报文传输在时间精度上存在较大的误差,如何提高报文传输的时间精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如何提高报文传输的时间精度的技术问题。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报文传输方法,所述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所述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SV发送逻辑,所述SV发送逻辑包括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所述报文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可选地,所述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的步骤之前,包括:
按照预设格式对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重新组合,生成控制命令串,由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将所述控制命令串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
基于所述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对应的命令读取控制逻辑,对所述命令队列寄存器进行读取,将读取得到的命令作为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
可选地,所述数据控制逻辑由数据接收模块、报文端口分配模块、报文缓存模块、端口发送命令列表、指令控制模块和命令端口分配模块组成,所述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的步骤包括:
获取构成所述命令队列的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和端口控制命令,其中,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指令控制模块,所述端口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报文端口分配模块;
所述命令端口分配模块根据所述端口控制命令确定目标端口。
可选地,所述数据接收模块基于所述指令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AXI数据总线从内存搬运数据,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
可选地,所述发送模式为等间隔发送,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的步骤包括:
定义以以太网发送时钟为计数脉冲的全局计数器为第一全局计数器,其中,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通过所述以太网发送时钟计数,通过同步采样脉冲清零;
基于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维持用于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发送延时的等间隔脉冲计数值。
可选地,所述发送模式为回放发送,所述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的步骤包括:
定义微秒计数器为第二全局计数器,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目标报文的上一次报文;
基于所述发送延时和所述第一报文的发送时间,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传递。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报文传输装置,所述报文传输装置包括:
命令队列获取模块,用于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报文搬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报文传递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报文传输设备,所述报文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报文传输程序,所述报文传输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报文传输程序,所述报文传输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报文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实施例中,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SV(Sampled Value,模拟量值)发送逻辑,首先,SV发送逻辑包括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SV发送逻辑对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然后,基于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数据控制逻辑中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最后,基于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发送模式将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本发明通过控制总线将命令队列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然后读取命令队列,底层逻辑就会自动完成SV采样值报文发送操作。从而节约了微控制器机时,提高了报文发送的时间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报文传输设备一种实施方式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一实施例中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一实施例中SV发送逻辑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一实施例中报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二实施例中等间隔发送控制状态机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第二实施例中回放模式状态机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报文传输装置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报文传输终端(又叫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可以是包括微处理器和SV发送逻辑的继电保护测试装置,以及具有代码编译功能的可移动式终端设备。
如图1所示,该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通信总线1002,存储器1003。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存储器1003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3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3中可以包括报文传输程序。
在图1所示的终端中,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报文传输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样本评估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按照预设格式对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重新组合,生成控制命令串,由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将所述控制命令串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
基于所述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对应的命令读取控制逻辑,对所述命令队列寄存器进行读取,将读取得到的命令作为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样本评估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构成所述命令队列的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和端口控制命令,其中,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指令控制模块,所述端口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报文端口分配模块;
所述命令端口分配模块根据所述端口控制命令确定目标端口。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样本评估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所述数据接收模块基于所述指令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AXI数据总线从内存搬运数据,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样本评估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定义以以太网发送时钟为计数脉冲的全局计数器为第一全局计数器,其中,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通过所述以太网发送时钟计数,通过同步采样脉冲清零;
基于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维持用于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发送延时的等间隔脉冲计数值。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样本评估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定义微秒计数器为第二全局计数器,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目标报文的上一次报文;
基于所述发送延时和所述第一报文的发送时间,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传递。
基于上述设备硬件结构,提出了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的实施例。
参照图2,在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报文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S10,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出的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SV发送逻辑,SV发送逻辑包括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
如图3所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含微处理器、SV发送逻辑、GOOSE(Generic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PTP(Precision TimeProtocol,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发送逻辑、通道切换逻辑、以太网MAC(Media AccessControl Address,媒体存取控制位址)、以太网PHY(Physical,端口物理层),SV采样值报文需要按照特定的时间间隔来发送,目前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微控制器的实时单元控制报文发送,但时间间隔的精度一般只能做到10微秒量级,而微处理器本身自带的网络接口数量有限,目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可编程序器件来实现以太网接口的扩展功能,但报文打包、发送管理的工作仍然是微处理器完成的,同时由于微处理器不但要参与报文打包处理,还要参与报文的发送控制,因此可同时发送的通道/配置块数量有限,这导致了现有报文传输的时间精度较低,而本申请公开的报文传输方法便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4所示,图4的左半部分是本实施例中数据控制逻辑的功能模块示意,图4的右半部分是本实施例中数据发送逻辑的功能模块示意。
步骤S20,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如图4所示,SV发送逻辑分成两个部分,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其中数据控制逻辑为多个端口共用,而每个端口独占一个数据发送逻辑。数据发送逻辑与微处理器连接的主要有采样值发送命令和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总线协议)数据总线接口,图4中的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即是本实施例中的微处理器,图4中的“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中的“采样值命令”为寄存器接口,“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即为寄存器接口分配,主要实现对微控制器下发的命令的读取,读取的命令包含将微处理器内存数据搬运的操作命令、报文通道选择的命令、延时控制的命令以及端口选择等命令。AXI数据总线接口为微控制器到数据控制接口之间的数据总线通道,可以理解为一种高速计算机总线。数据控制逻辑主要完成通过采样值发送命令将微处理器打包好的数据块(即本实施例中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采样值报文缓存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由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数据接收模块、采样值报文端口分配、采样值报文缓存、端口发送命令列表、DMA指令控制模块和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几个模块构成。其中,端口发送命令列表的作用是接收控制命令总线的命令,并将控制命令总线的命令按照特定的格式重新组合成控制命令串,又由命令写入控制逻辑控制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中,相应的命令读取控制逻辑读取命令队列寄存器中的命令,然后读出的命令控制其余各个逻辑模块的工作。
步骤S30,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命令队列寄存器中的命令队列如图5所示,命令队列由DMA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端口控制命令(即图5中的端口控制)及部分构成。其中DMA控制命令控制图4中的DMA指令控制模块,端口控制命令控制图4中的采样值报文端口分配,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根据端口控制命令,分配当前命令到端口控制命令对应端口的数据发送逻辑(由上述内容可知,每个端口独占一个数据发送逻辑)。图4中的DMA数据接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微控制器与数据控制逻辑间的AXI高速总线,从微处理器内存搬运数据(目标报文),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DMA数据接收模块根据DMA指令控制模块的指令进行操作,采样值报文端口分配根据端口发送命令列表中的当前指令端口编号,将接收到的数据流分配到当前指令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中。同样,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作用类似,但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是将命令队列中的发送命令进行分配,即,将报文长度和延时控制传递到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数据控制逻辑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微处理器不需要干预报文发送的具体细节,只需要将准备好的报文数据放到指定的内存空间,并将命令队列通过控制总线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然后由端口发送命令列表模块读取命令队列,底层逻辑就会自动完成SV采样值报文发送操作。从而节约了微控制器机时,提高了报文发送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之前的步骤包括:
步骤a1,按照预设格式对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重新组合,生成控制命令串,由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将所述控制命令串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
步骤a2,基于所述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对应的命令读取控制逻辑,对所述命令队列寄存器进行读取,将读取得到的命令作为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端口发送命令列表为接收控制命令总线的命令(即本实施例中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并将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按照特定的格式(即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格式)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控制命令串,又由命令写入控制将控制命令串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中,相应的命令读取控制读取命令队列寄存器中的命令,然后通过命令读取控制读出的命令控制图4中数据控制逻辑中其余功能模块的工作。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数据控制逻辑由数据接收模块、报文端口分配模块、报文缓存模块、端口发送命令列表、指令控制模块和命令端口分配模块组成,上述步骤S20,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细化的步骤包括:
获取构成所述命令队列的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和端口控制命令,其中,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指令控制模块,所述端口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报文端口分配模块;
所述命令端口分配模块根据所述端口控制命令确定目标端口。
所述数据接收模块基于所述指令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AXI数据总线从内存搬运数据,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
需要说明的是,命令队列由DMA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端口控制命令(即图5中的端口控制)及部分构成。其中DMA控制命令控制图4中的DMA指令控制模块,端口控制命令控制图4中的采样值报文端口分配,采样值命令端口分配(即本实施例中的命令端口分配模块)根据端口控制命令,分配当前命令到端口控制命令对应端口的数据发送逻辑(由上述内容可知,每个端口独占一个数据发送逻辑)。图4中的DMA数据接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微控制器与数据控制逻辑间的AXI高速总线,从微处理器内存搬运数据(目标报文),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
在本实施例中,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SV(Sampled Value,模拟量值)发送逻辑,首先,SV发送逻辑包括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SV发送逻辑对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然后,基于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数据控制逻辑中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最后,基于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发送模式将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本发明通过控制总线将命令队列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然后读取命令队列,底层逻辑就会自动完成SV采样值报文发送操作。从而节约了微控制器机时,提高了报文发送的时间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3,在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报文传输方法包括:
本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中步骤S30细化的步骤,发送模式为等间隔发送,本实施例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步骤A1,定义以以太网发送时钟为计数脉冲的全局计数器为第一全局计数器,其中,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通过所述以太网发送时钟计数,通过同步采样脉冲清零;
步骤A2,基于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维持用于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发送延时的等间隔脉冲计数值。
数据发送逻辑主要是根据图4中的“采样值报文发送模式控制”将采样值报文缓存中的报文传递至对应的以太网发送控制逻辑的通道(即图4中的报文发送选通)切换接口上,这里的报文发送模式分为等间隔发送控制和回放模式发送控制,等间隔发送控制和回放模式发送控制根据发送控制指令通过报文接口切换和报文发送选通进行切换,等间隔发送主要用于标准SV报文发送,回放模式可用于SV故障报文回放。报文发送部分由两个全局计数器,一个是以以太网发送时钟为计数脉冲的全局计数器。该计数器通过以太网发送时钟计数,用同步采样脉冲清零。主要目的是维持等间隔脉冲计数值,用于报文发送延时控制(tfrq_puls_cnt)。另外一个全局计数器是us(微秒计数器),以太网报文发送控制时间是以微秒为单位的,维持该计数器的目的是控制回放模式报文发送。
如图7所示,状态机开始运行后,当控制采样值发送的等间隔脉冲到来时(SYNC_PULS),首先判断数据准备就绪标志(DAT_RDY),如果数据准备就绪,则判断是否为当前时间片(CUR_SLOT),如果不是,则返回空闲模式等待,如果是,则进一步进行延时控制操作。当延时达到时,启动发送。延时判断的依据是延时设置是否小于当前tfrq_puls_cnt数值。状态机中提到的CUR_SLOT是通过对SYNC_PULS(等间隔脉冲)进行分频产生的,从而在SYNC_PULS上升沿到来时,CUR_SLOT呈高/低电平变换。该变量作为全局变量进行当前发送数据桢所属SYNC_PULS周期判断。
进一步地,发送模式为回放发送,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细化的步骤包括:
步骤B1,定义微秒计数器为第二全局计数器,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目标报文的上一次报文;
步骤B2,基于所述发送延时和所述第一报文的发送时间,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传递。
如图8所示,报文回放模式状态机与等间隔发送状态机类似,不同的是,不进行当前时间片判断(CUR_SLOT)。另外不同点就是延时控制方面,报文回放延时控制由上次报文发送时间(pkt_send_last)加上发送延迟构成(tx_delay),时间比较对象是全局微秒计数器(curr_sys_cnt)。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硬件逻辑代码实现SV采样值发送控制,由于硬件逻辑定时精度远高于微控制器中断处理操作,从而大大提高SV等间隔发送的一致性。
此外,参照图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报文传输装置,所述报文传输装置包括:
命令队列获取模块,用于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报文搬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报文传递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可选地,所述报文传输装置,还包括:
控制命令串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格式对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重新组合,生成控制命令串,由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将所述控制命令串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
命令读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对应的命令读取控制逻辑,对所述命令队列寄存器进行读取,将读取得到的命令作为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
可选地,所述数据控制逻辑由数据接收模块、报文端口分配模块、报文缓存模块、端口发送命令列表、指令控制模块和命令端口分配模块组成,所述报文搬运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构成所述命令队列的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和端口控制命令,其中,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指令控制模块,所述端口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报文端口分配模块;
目标端口确定单元,用于所述命令端口分配模块根据所述端口控制命令确定目标端口。
数据流转换单元,用于所述数据接收模块基于所述指令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AXI数据总线从内存搬运数据,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
可选地,所述发送模式为等间隔发送,所述报文传递模块,包括:
第一定义单元,用于定义以以太网发送时钟为计数脉冲的全局计数器为第一全局计数器,其中,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通过所述以太网发送时钟计数,通过同步采样脉冲清零;
发送延时维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维持用于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发送延时的等间隔脉冲计数值。
可选地,所述发送模式为回放发送,所述报文传递模块,包括:
第二定义单元,用于定义微秒计数器为第二全局计数器,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目标报文的上一次报文;
报文传递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发送延时和所述第一报文的发送时间,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传递。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报文传输程序,所述报文传输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报文传输方法中的操作。
上述各程序模块所执行的方法可参照本发明报文传输方法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操作/对象与另一个实体/操作/对象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操作/对象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发明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所述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SV发送逻辑,所述SV发送逻辑包括数据控制逻辑和数据发送逻辑,所述报文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的步骤之前,包括:
按照预设格式对预设控制命令总线下发的命令重新组合,生成控制命令串,由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将所述控制命令串写入命令队列寄存器;
基于所述命令写入控制逻辑对应的命令读取控制逻辑,对所述命令队列寄存器进行读取,将读取得到的命令作为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控制逻辑由数据接收模块、报文端口分配模块、报文缓存模块、端口发送命令列表、指令控制模块和命令端口分配模块组成,所述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的步骤包括:
获取构成所述命令队列的控制命令、报文长度、延时控制和端口控制命令,其中,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指令控制模块,所述端口控制命令控制所述报文端口分配模块;
所述命令端口分配模块根据所述端口控制命令确定目标端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模块基于所述指令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AXI数据总线从内存搬运数据,并将并行总线格式数据转换成数据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式为等间隔发送,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的步骤包括:
定义以以太网发送时钟为计数脉冲的全局计数器为第一全局计数器,其中,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通过所述以太网发送时钟计数,通过同步采样脉冲清零;
基于所述第一全局计数器,维持用于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发送延时的等间隔脉冲计数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式为回放发送,所述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的步骤包括:
定义微秒计数器为第二全局计数器,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目标报文的上一次报文;
基于所述发送延时和所述第一报文的发送时间,控制所述目标报文的传递。
7.一种报文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文传输装置包括:
命令队列获取模块,用于所述SV发送逻辑对所述微处理器下发的命令进行读取,得到命令队列;
报文搬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目标端口,将所述微处理器打包的目标报文经AXI数据总线搬运至所述数据控制逻辑中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采样值报文缓存;
报文传递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命令队列获取报文发送模式,所述目标端口对应的数据发送逻辑基于所述发送模式将所述目标报文传递至预设以太网接口。
8.一种报文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报文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报文传输程序,所述报文传输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报文传输程序,所述报文传输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2111680313.2A 2021-12-30 2021-12-30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4897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0313.2A CN114489795A (zh) 2021-12-30 2021-12-30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0313.2A CN114489795A (zh) 2021-12-30 2021-12-30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9795A true CN114489795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9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80313.2A Pending CN114489795A (zh) 2021-12-30 2021-12-30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8979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85502A (zh) * 2023-02-16 2023-05-30 南京金阵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流水线处理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85502A (zh) * 2023-02-16 2023-05-30 南京金阵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流水线处理器及电子设备
CN116185502B (zh) * 2023-02-16 2023-11-07 南京金阵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流水线处理器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0163234B1 (ko) 데이타 스트리밍 메카니즘, 스트리밍 장치 어댑터, 컴퓨터 시스템 및 데이타 처리 시스템
EP0288636B1 (en) Network communications adapter
EP2097828B1 (en) Dmac to handle transfers of unknown lengths
JP2021170311A (ja) EtherCATマスタースレーブ統合ブリッジコントローラー及び制御方法
CN109558344B (zh) 一种适用于网络传输的dma传输方法及dma控制器
JP4903801B2 (ja) FlexRay通信モジュールとFlexRay加入者装置とを繋ぐ加入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およびFlexRay通信モジュールとFlexRay加入者装置とを繋ぐ加入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経由するメッセージの伝送方法
RU2377729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щения к памяти сообщени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ого модуля
EP3058684B1 (en) Network interface
CN101877666A (zh) 基于零拷贝方式的多应用程序报文接收方法和装置
JP2022121525A (ja) 処理装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765701A (zh) 数据访问方法及设备
CN114489795A (zh)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50263948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in a network switch
CN112947857A (zh) 一种数据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5372699B2 (ja) 車載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EP0419750B1 (en) Distribution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user interfaces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045817A (zh) 一种PCIe传输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2984599B (zh) 基于RapidIO协议网络的视频采集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13204517A (zh) 一种电力专用以太网控制器的核间共享方法
CN11855085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20120096245A1 (en) Computing device, parallel computer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puter device
US5875299A (en) disk access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stride processing of data
WO2024113448A1 (zh) 灵活以太网数据块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9045947A (zh) 一种用于DPU的VirtIO设备的链式描述符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9088591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系统、设备、介质及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