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4742A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4742A
CN114484742A CN202210111825.5A CN202210111825A CN114484742A CN 114484742 A CN114484742 A CN 114484742A CN 202210111825 A CN202210111825 A CN 202210111825A CN 114484742 A CN114484742 A CN 114484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storage device
temperature
heat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18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4742B (zh
Inventor
单联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182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474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11182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4847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4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4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4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4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在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空调器工作在制热模式时,空调器会从室外吸收热量,导致室外机的表面温度降低,当室外温度也很低时,空调器外机表面可能会结霜,而霜会影响空调器吸收热量,导致空调器的制热效果降低。
相关技术中,通常是采用逆循环除霜的方法化霜,即在化霜期间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利用压缩机和冷媒的热量完成化霜。
这种方式下,在空调器化霜过程中,由于冷媒换向,内机换热器变为低压侧,为了避免冷风吹入,内风机不开启,可能会导致低压侧冷媒蒸发不完全,液态冷媒增多,系统循环流量减少,化霜速度减慢,导致化霜效果不佳,影响空调器的供热性能。
公开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在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该方法包括: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在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通过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本公开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在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与室外换热器和蓄热装置分别相连的控制器;其中,室外换热器,用于热交换;控制器,用于执行上述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由于针对室外换热器配置了控制器和蓄热装置,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本公开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第六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公开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蓄热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化霜期间的供热流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控制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相反,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被配置为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中来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被配置在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中,该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可以设置空调器中,或者可以设置在能够对空调器进行控制的终端设备中,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在硬件上可以例如为空调器或者终端设备中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软件上可以例如为空调器或者终端设备中的相关的后台服务,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1: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其中,制热模式,是指空调器依据用户配置指令,向室内释放热量,调节室内温度升高的工作模式。
其中,蓄热,是指存储热量,而蓄热装置,是指吸收存储热量,并依据控制指令释放热量的装置,该蓄热装置中可以配置相变材料,或者,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可以蓄热的材料,对此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是预先根据应用场景配置对应的蓄热速率,而后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或者,也可以是依据用户配置指令,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对此不做限制。
S102: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其中,化霜,是指清理室外换热器表面凝结的霜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霜层自身特性、空间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振动波除霜后可能存在霜层残留,因此在振动波除霜后,进行逆向除霜可以有效提升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除霜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可以是根据室外换热器的温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或者,也可以是根据该空调器制热模式的运行时长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对此不做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S201: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S201的描述说明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02: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换热器的管温度。
其中,室外环境温度,是指室外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
其中,管,是指室外换热器中配置的冷媒传输管。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室内机与室外机中均配置有换热器(室外机的换热器可以是冷凝器,室内机的换热器可以是蒸发器),且换热器中均配置有管道(该管道可以为铜制管道,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材料的管道,对此不做限制),该管道可以被用于冷媒传输,便于换热器实现热交换的功能。
S203:联合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其中,结霜程度条件,可以是预先设定的,还可以自适应调整的,被用于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全力化霜的判定条件。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其他相关数据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例如:换热器的管的图像信息、室外环境湿度等,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联合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可以是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在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则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则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其中,第一环境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由此,当预先设定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一温差阈值,并结合所得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适配于应用场景,灵活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能够有效提升判定结果的可靠性。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温度阈值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1℃~5℃之间取值,第二温度阈值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10℃~-4℃之间取值,第一温差阈值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13℃~-7℃之间取值,当空调器进入化霜模式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及室外换热器的管温度,而后结合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一温差阈值、室外环境温度以及管温度进行分析对比,确定该空调器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并采取对应的应对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以及第一温差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适配设置,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温度阈值,是指预先设定的温度值,可以被用于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而第一环境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表征室外环境温度较高,较大概率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时,表征室外环境温度较低,较大概率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可以结合第一温差值和第一温差阈值,判定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其中,温差阈值,是指预先设定的温差数值,第一温差阈值可以被用于与第一温度差值进行对比分析,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其他相关数据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例如:换热器的管的图像、室外环境湿度等,对此不做限制。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第二温度阈值的比值,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还可以将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输入至预训练的判定模型(该判定模型可以预先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训练得到)中,以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并将判定结果传输至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对此不做限制。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可以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换热器的管温度,而后联合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存在关联性,当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可以使该判断逻辑有效地适配于实际应用场景,保证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参考性。
S204:在确定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并开启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其中,电子膨胀阀,是一种可按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元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可以是电磁式电子膨胀阀,电动式电子膨胀阀,或者,还可以是其他任意具有相似功能的元件,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电辅热装置,是一种被用来辅助供热的装置,一般情况下电辅热装置可以采用正的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技术,其中,PTC可以泛指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当外界温度较低时,PTC的电阻会减小,发热量会相应增加,由此,电辅热装置可以利用电能进行加热,提高室内温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可能的技术实现电辅热,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最大开度,是指该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取值范围的最大值。
本公开实施中,在确定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可以有效提升蓄热装置的工作效率,提升化霜速度,开启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可以在化霜的同时,为室内供热,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制热效果的稳定性。
S205:在确定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目标开度,以增大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内供热,其中,目标开度大于当前开度,且目标开度小于最大开度。
其中,目标开度,是指针对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预设定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冷媒,是指一种容易吸热变成气体,又容易放热变成液体的物质,例如氟氯碳化物、氨气等,对此不做限制。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在确定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装置的工作效率,提升化霜速度,开启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可以在化霜的同时,为室内供热,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制热效果的稳定性,在确定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目标开度,以增大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内供热,由此,可以在保证空调器制热效果的同时,有效提升蓄热装置的蓄热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存在关联性,当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可以使该判断逻辑适配于实际应用场景,保证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在确定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装置的工作效率,提升化霜速度,开启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可以在化霜的同时,为室内供热,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制热效果的稳定性,在确定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目标开度,以增大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内供热,由此,可以在保证空调器制热效果的同时,有效提升蓄热装置的蓄热效果。当预先设定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一温差阈值,并结合所得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适配于应用场景,灵活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能够有效提升判定结果的可靠性。
图3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S301: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
其中,室内环境温度,是指当前室内环境的温度。
其中,空调器设定温度,是指该空调器在本次制热模式运行过程中,调节室内环境温度所要达到的温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当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后,可以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该空调器当前的制热效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触发后续步骤,进行对应操作。
S302: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本公开实施例中,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提升该蓄热过程在应用场景中的适配性和合理性。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是在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由此,根据第二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差阈值可以确定空调器目前的制热效果,而后根据制热效果决定是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避免在室内环境温度尚未达到预期温度值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而影响空调器制热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该判断逻辑的实用性。
其中,第二温度差值,可以是指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作差处理,得到的差值。
其中,第二温差阈值,是预先设置的阈值数值,可以被用于与第二温差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当前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蓄热装置包括:第一蓄热装置和第二蓄热装置,则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还可以是在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第二温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第一蓄热装置或者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其中,第二温差阈值小于第三温差阈值;在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第一蓄热装置和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由此,当空调器配置两个蓄热装置,可以使蓄热过程更加灵活,通过将第二温度差值分别与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三温差阈值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确定空调器当前制热效果,而后根据所得制热效果确定对第一蓄热装置和/或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提升蓄热过程针对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能够在空调器制热效果达到预期时,将室内多余热量存储至两个蓄热装置中,以提升资源利用率。
其中,第三温差阈值,是是预先设置的阈值数值,可以与第二温差阈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当前空调器的制热效果是否已经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目标。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温差阈值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8℃~-2℃之间取值,第三温差阈值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5℃~1℃之间取值,而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将所得第二温度差值与预设的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三温差阈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对比结果采用对应的蓄热步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三温差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适配设置,对此不作限制。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还可以是可以确定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比值,而后根据该比值与预先设定的比值阈值,判定是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或者,还可以采用第三方分析装置,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判定是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并将判定结果传输至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对此不做限制。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可以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由此,当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使蓄热过程适配于应用场景,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过程的合理性。
S303: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可以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可以使该化霜过程中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适配于应用场景,避免该冷媒量过多而造成资源浪费,或者该冷媒量过少而影响除霜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该化霜过程的灵活性。
S304: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可以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由此,可以有效提升该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过程的适配性,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制热效果的稳定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使蓄热过程适配于应用场景,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过程的合理性,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可以使该化霜过程中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适配于应用场景,避免该冷媒量过多而造成资源浪费,或者该冷媒量过少而影响除霜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该化霜过程的灵活性,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可以有效提升该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过程的适配性,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制热效果的稳定性。根据第二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差阈值可以确定空调器目前的制热效果,而后根据制热效果决定是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避免在室内环境温度尚未达到预期温度值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而影响空调器制热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该判断逻辑的实用性。当空调器配置两个蓄热装置,可以使蓄热过程更加灵活,通过将第二温度差值分别与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三温差阈值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确定空调器当前制热效果,而后根据所得制热效果确定对第一蓄热装置和/或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提升蓄热过程针对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能够在空调器制热效果达到预期时,将室内多余热量存储至两个蓄热装置中,以提升资源利用率
图4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在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
如图4所示,该空调器的控制装置40,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401,用于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第二控制模块402,用于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与蓄热装置相连接的电子膨胀阀;
其中,第二控制模块402,具体用于:
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电辅热装置;
其中,第二控制模块402,还用于:
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控制模块402,包括:
第一调节子模块4021,用于在确定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并开启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第二调节子模块4022,用于在确定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目标开度,以增大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内供热,其中,目标开度大于当前开度,且目标开度小于最大开度。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402,还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4023,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换热器的管温度;
确定子模块4024,用于联合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子模块4024,具体用于:
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
在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
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则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
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则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其中,第一环境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401,包括:
第二获取子模块4011,用于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
处理子模块4012,用于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子模块4012,具体用于:
在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蓄热装置包括:第一蓄热装置和第二蓄热装置;
其中,处理子模块4012,还用于:
在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第二温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第一蓄热装置或者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其中,第二温差阈值小于第三温差阈值;
在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第一蓄热装置和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该空调器60,包括:室外换热器601;室内机602;在室内机602设置有蓄热装置603;与室外换热器601和蓄热装置603分别相连的控制器604;其中,室外换热器601,用于热交换;所述控制器604,用于执行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器604,用于在空调器60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603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
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空调器60可能会借助冷媒的内循环进行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制冷功能或者制热功能。
冷媒,是一种容易吸热变成气体,又容易放热变成液体的物质,例如氟氯碳化物、氨气等,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热交换,是指将热量从一个物体交换至另一个物体中,而室外换热器601,是一种热交换装置,可以通过将冷媒气化或者冷媒液化,实现冷媒与室外环境的热量交换。
本公开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601可以是冷凝器,例如空气冷却式冷凝器、水冷式冷凝器、水和空气联合冷却式冷凝器等,对此不做限制。
举例而言,在空调器60的制冷工作模式下,冷媒液体在室内吸收热量气化成为冷媒气体,该冷媒气体可以在该室外换热器601中冷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由此将室内的热量传输到室外,以此达到室内制冷的效果;在空调器60的制热工作模式下,冷媒气体在室内释放热量转换为液体,该冷媒液体可以在室外换热器601中吸收室外热量,再次气化为冷媒气体,由此将室外的热量传输到室内,以此达到室内制热的效果。
其中,室内机602,是空调器60的控制中枢,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同时也可以实现冷媒与室内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以达到控制室内环境温度的目的。
其中,蓄热装置603,可以吸收存储热量,并依据控制指令释放热量,该蓄热装置603中可以配置相变材料,或者,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可以蓄热的材料,对此不做限制。
举例而言,蓄热装置603可以由多根呈扁平长条状的蓄热带组成,如图7所示,图7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蓄热装置603包括:平行流换热器6031,用于进行热交换;相变材料层6032,用于蓄热,每根蓄热带中心可以布置多个平行流换热器6031,平行流换热器6031四周灌注有相变材料6032,蓄热装置603两端分别接入于空调器60的系统管路中,使冷媒可以流经该蓄热装置603,蓄热装置603入口处可以配置一个电磁阀,用于控制蓄热支路的开闭。
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蓄热装置603中配置电加热装置,如图8所示,图8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蓄热装置603包括:电加热丝6033,当然,也可以采用石墨烯加热膜、碳纤维加热丝等发热元件,对此不做限制;相变材料6032;温度检测装置6034,当蓄热装置603的蓄热量不能满足化霜需求时,可以通过电加热丝6033对该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以补足蓄热装置603的蓄热量,而温度检测装置6034可实时检测该蓄热装置603的表面温度,当蓄热装置603表面温度过高时,可以及时将其断路,以保证空调器60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601、室内机602、蓄热装置603可以通过导管连接,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以此实现冷媒在空调器60的内循环。
其中,控制器604,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该控制器604可以被作为空调器60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用于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数据。
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器604可以与室外换热器601、蓄热装置603之间电性相连,也即是说,控制器604可以与室外换热器601、蓄热装置603之间可以通过可传输电信号的线路进行连接,以此传输室外换热器606的结霜程度信息和控制器604的控制指令,完成化霜操作。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可以被配置在室内机602中,或者,也可以被配置在第三方控制装置中,通过电信号或者无线信道对该室外换热器601、蓄热装置603进行控制,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化霜,是指融化室外换热器601表面的霜。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室外换热器601中配置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等,并与控制器604电性相连,由此,将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如室外换热器601的设备温度、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图像等)传输至控制器604,由控制器604根据所得信息,判断室外换热器601表面的结霜程度,或者,也可以在室内机602中配置温度传感器,并与控制器604电性相连,以监测空调器60制热效果,由控制器604根据空调器60的制热效果确定室外换热器601表面的结霜程度,对此不做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预先配置关系表,该关系表中可以预先记载不同结霜程度与是否进行化霜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根据结霜程度判断空调器60是否需要进行化霜运行模式,以保证制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60在处于制热模式时,如果室外温度比较低,室外换热器601表面可能会结霜,而霜层会影响室外换热器601吸收热量,导致空调器60的制热效果降低,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由于针对室外换热器601配置了蓄热装置603,在空调器60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及时地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603释放所蓄热量,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以满足空调器60供热性能的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模式工作时,控制器604可以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603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能够尽量减小化霜对空调器60制热性能的影响,提升室内温度的制热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蓄热装置603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可以基于热传递的方式,改善流向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状态,以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
举例而言,可以将原本流向室内机602的一部分冷媒通过导管分流经过蓄热装置603,由此,蓄热装置603可以在冷媒温度较高时,吸收并存储一部分热量,而后由控制器604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603释放所蓄热量,提高流向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温度,以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或者,也可以在室外换热器601侧安装第三方加热装置,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对流入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进行提前加热,以提高冷媒温度,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对此不做限制。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实现在空调器60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由控制器604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603释放所蓄热量,进行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以满足空调器60供热性能的需求,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较大程度地提升化霜速度,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60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空调器60还可以包括:与蓄热装置603相连接的电子膨胀阀605,其中,控制器604,用于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605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603的冷媒量,由于是控制器604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605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603的冷媒量,由此,当控制器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流经蓄热装置以进行加热的冷媒量,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装置释放热量的灵活性,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装置中所存储热量的利用率。
其中,电子膨胀阀605,是一种可按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元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605可以是电磁式电子膨胀阀,电动式电子膨胀阀,或者,还可以是其他任意具有相似功能的元件,对此不做限制。
本公开实施中,当空调器60处于制热模式工作时,控制器604可以实时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生成调节控制指令,并传输至电子膨胀阀605,调节电子膨胀阀605的开度,以调节流经蓄热装置603的冷媒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例如温度不同、湿度不同等,可能会导致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存在差异,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控制器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流经蓄热装置以进行加热的冷媒量,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装置释放热量的合理性。
举例而言,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空调器6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室外温度由于受到天气影响而降低,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也因此加深,此时可以控制器604可以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生成调节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膨胀阀605增大开度,增加流经蓄热装置603以进行加热的冷媒量,提高流向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温度,以此加快化霜速度。
本公开实施例在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调节电子膨胀阀605的当前开度时,可以是根据预先配置的关系表,该关系表中可以记载适用于不同结霜程度的电子膨胀阀605的开度,并将该关系表中适用于当前结霜程度的开度作为当前电子膨胀阀605的开度,或者,也可以由控制器604实时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结霜程度的趋势,该趋势可以是增大或减小,由控制器604根据该趋势生成控制调节指令,控制电子膨胀阀605的开度增大或者减小,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空调器60还可以包括:与控制器604相连接的电辅热装置606,用于辅助供热;控制器604,用于根据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控制电辅热装置606辅助供热,由此,当控制器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可以在维持空调器制热效果的同时,保证使用电辅热装置时适配应用场景,避免因为不恰当使用电辅热装置而导致资源浪费,有效地保障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其中,电辅热装置606,是一种被用来辅助供热的装置,一般情况下电辅热装置606可以采用正的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技术,其中,PTC可以泛指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当外界温度较低时,PTC的电阻会减小,发热量会相应增加,由此,电辅热装置606可以利用电能进行加热,提高室内温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可能的技术实现电辅热,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可以被用于在确定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605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并开启电辅热装置606辅助供热,由此,可以在结霜程度较为严重时,将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增加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流量,以充分提高蓄热装置的工作效率,加速化霜过程,开启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其中,结霜程度条件,可以是预先设定的,该结霜程度条件还可以自适应调整,被用于判断室外换热器601是否需要进行全力化霜的限制性条件。
当然,也可以采用第三方加热装置对流向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进行加热,以加速化霜过程,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可能的方式加速化霜过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在确定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电子膨胀阀605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目标开度,以增大流经蓄热装置603的冷媒量进行室内供热,其中,目标开度大于当前开度,且目标开度小于最大开度,由此,能够在保证空调器制热效果的同时,对室外换热器进行化霜,避免因为结霜时间过长而导致化霜难度增加。
其中,目标开度,是指针对室外换热器601结霜程度预设定的电子膨胀阀605的开度。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增大流经蓄热装置603的冷媒导管口径,或者,通过提高蓄热装置603所释放的热量,以提高流经蓄热装置603的冷媒温度,保证在空调器60制热效果的同时,对室外换热器601进行化霜,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换热器601的管温度,并联合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存在关联性,当基于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可以使该判断逻辑适配于实际应用场景,保证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其中,管温度,是指室外换热器601的换热管的温度。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其他相关数据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例如:换热管的图像、室外环境湿度等,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在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则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在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则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其中,第一环境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由此,当预先设定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一温差阈值,并结合所得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适配于应用场景,灵活判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能够有效提升判定结果的可靠性。
其中,温度阈值,是指预先设定的温度值,可以被用于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而第一环境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表征室外环境温度较高,较大概率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时,表征室外环境温度较低,较大概率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可以结合第一温差值和第一温差阈值,判定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其中,温差阈值,是指预先设定的温差数值,第一温差阈值可以被用于与第一温度差值进行对比分析,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第二温度阈值的比值,确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还可以将室外环境温度和管温度输入至预训练的判定模型(该判定模型可以预先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训练得到)中,以判定室外换热器601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并将判定结果传输至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由此,使蓄热装置可以提前存储热量,便于在化霜过程中释放热量,提高流向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温度,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使用蓄热装置进行化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可以是蓄热装置603从流经的冷媒中吸收热量,或者,也可以在蓄热装置603中配置加热模块,通过运行加热模块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对此不做限制。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蓄热装置603还可以在空调器60制热模式中自动蓄热,或者,还可以响应于用户配置指令,根据用户配置指令进行蓄热,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并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由此,当联合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使蓄热过程适配于应用场景,能够有效提升蓄热过程的合理性。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且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由此,当预先设定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第二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差阈值可以确定空调器目前的制热效果,而后根据制热效果决定是否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避免在室内环境温度没有达到预期温度值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而影响空调器制热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该判断逻辑的实用性。
其中,第二温度差值,可以是指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之间作差处理,得到的差值。
其中,第二温差阈值,是预先设置的阈值数值,可以被用于与第二温差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当前空调器60的制热效果。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确定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之间的比值,而后根据该比值与预先设定的比值阈值,判定是否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或者,还可以分析对比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判定是否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蓄热装置603包括:第一蓄热装置6035和第二蓄热装置6036,相应的,与第一蓄热装置6035对应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与第二蓄热装置6036对应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控制器604,还可以被用于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且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60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第二温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第一蓄热装置6035或者第二蓄热装置6036进行蓄热,其中,第二温差阈值小于第三温差阈值;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且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第一蓄热装置6035和第二蓄热装置6036进行蓄热,由此,当空调器配置两个蓄热装置,可以使蓄热过程更加灵活,通过将第二温度差值分别与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三温差阈值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确定空调器当前制热效果,而后根据所得制热效果确定对第一蓄热装置和/或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可以有效提升蓄热过程针对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能够在空调器制热效果达到预期时,将室内多余热量存储至两个蓄热装置中,以提升资源利用率。
其中,第三温差阈值,是是预先设置的阈值数值,可以与第二温差阈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当前空调器60的制热效果是否已经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目标。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空调器60中配置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蓄热装置,而后根据制热效果确定进行蓄热的蓄热装置个数,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60的蓄热装置603,可以配置在室内机602侧板或者室内机602的底盘处,由此,可以有效提升该空调器的集成度和便携性,也能够尽量提高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的热量利用率。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蓄热装置603配置在室内机602的顶部或者内部,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空调器60,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用于以调节流经第一蓄热装置6035的冷媒量;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用于以调节流经第二蓄热装置6036的冷媒量;还可以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6053,用于以调节流经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量;蒸发器607,可以作为室内换热器,用于室内环境和冷媒之间的热交换;电磁阀608,用于调节流经蒸发器607的冷媒量;贯流风机609,用于加速室内环境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轴流风机610,用于加速室外环境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四通阀611,用于改变冷媒的流向,以实现空调器60工作模式的切换;压缩机612,用于将冷媒蒸汽压缩成过热蒸汽,并推动其在制冷/制热系统中流动,形成制冷/制热循环。
举例而言,当空调器60处于制热模式时,电磁阀608可以保持为最大开度,尽量提高室内温度,当室内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较为接近时,可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及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开启一定的开度,使高温冷媒流经第一蓄热装置6035及第二蓄热装置6036对其进行蓄热。当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时,为避免影响空调器60的制热效果,不能利用高温冷媒进行蓄热,可以开启蓄热装置中配置的电加热装置,利用电能转化热能,进而对蓄热装置603进行蓄热。
当空调器60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四通阀611可以不转向(即空调器60保持供热运行模式),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和/或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的开度适当增大,电磁阀608的开度适当减小,使较多的冷媒流经第一蓄热装置6035和第二蓄热装置6036,以提高冷媒的温度,对室外换热器601进行化霜,如果室外换热器601结霜程度比较重,可以将电磁阀608的开度调节至全闭,使冷媒全部流经第一蓄热装置6035和第二蓄热装置6036以尽量提高温度,加速室外换热器601的化霜速度,同时开启电辅热装置606和贯流风机609,通过电辅热装置606产生的热量实现室内持续供热。
举例而言,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蓄热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空调器60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可以检测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并确定T内环与空调器60设定温度T设定之间的差值△T0,而后将△T0与预先配置的第一温差阈值△T1和第二温差阈值△T2进行对比,当△T0≤△T1时,此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距离设定温度仍有较大差值,以提升室内环境温度为主,故维持正常制热运行,不对两个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当△T1<△T0≤△T2时,此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距离设定温度较为接近,室内温度基本满足用户预期需求,可以选择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或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调节至适当开度,对第一蓄热装置6035或者第二蓄热装置6036进行蓄热;当△T0>△T2时,此时判定室内环境温度已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可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可同时对两个蓄热装置进行蓄热,故分别将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调节至适当开度。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T1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8℃~-2℃之间取值,△T2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5℃~1℃之间取值,而后获取T内环与空调器60设定温度T设定之间的差值△T0,将所得△T0与预设的温差阈值△T1和△T2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对比结果采用对应的蓄热步骤。需要说明的是,△T1和△T2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适配设置,对此不作限制。
举例而言,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化霜期间的供热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当空调器60进入化霜模式时,可以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外环及室外换热器601的管温T外管,并预先配置适用于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以及第三温差阈值△T3,其中T1>T2,当T外环>T1时,此时室外环境温度较高,结霜程度较大概率会比较轻,可以判定为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当T外环<T2时,此时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结霜程度有较大概率会比较重,可以判定为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T2<T外环≤T1,且T外管与T外环之间的差值△T4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差阈值△T3时,此时室外环境温度适中,且相对室外环境温度而言,管温度比较高,结霜程度较大概率会比较轻,可以判定为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T2<T外环≤T1,且△T4<△T3时,此时室外环境温度适中,且相对室外环境温度而言,管温度可能比较低,结霜程度较大概率会比较重,可以判定为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当判定为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可以调节至适当开度,利用冷媒对第一蓄热装置6035和第二蓄热装置6036进行蓄热,电磁阀608可以关至适当开度,避免室内环境温度过高造成资源浪费,第三电子膨胀阀6053可以调节至适当开度,以增加流向室外换热器601的冷媒量,进行化霜。
当判定为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第一电子膨胀阀605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052可以调节至最大开度,保证第一蓄热装置6035和第二蓄热装置6036尽量对流经它们的冷媒进行加热,电磁阀608可以调节至全闭状态,停止冷媒与室内环境的热交换,开启电辅热装置606进行供热,通过贯流风机609输送热量,以此实现化霜期间的持续供热。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T1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1℃~5℃之间取值,T2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10℃~-4℃之间取值,△T3可以预先根据应用场景在-13℃~-7℃之间取值,当空调器进入化霜模式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外环及室外换热器601的管温T外管,而后结合T外环、T外管、T1、T2以及△T3进行分析对比,确定该空调器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并采取对应的应对措施。需要说明的是,T1、T2以及△T3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适配设置,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针对室外换热器配置了控制器和蓄热装置,在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在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结霜程度控制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室外换热器的化霜,由此,能够有效提升该空调器对所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化霜过程中低压侧冷媒的蒸发状态,有效提升化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空调器的供热性能的稳定性,提升供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图13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控制设备的框图。图13显示的控制设备12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3所示,控制设备12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控制设备12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系统存储器28,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系统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
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以下简称: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Association;以下简称: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ion;以下简称:PCI)总线。
控制设备12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控制设备12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以下简称: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控制设备12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13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
尽管图13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 OnlyMemory;以下简称:CD-ROM)、数字多功能只读光盘(Digital Video Disc Read OnlyMemory;以下简称:DVD-ROM)或者其他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公开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2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2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他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2通常执行本公开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控制设备12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控制设备12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控制设备12能与一个或多个其他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2进行。并且,控制设备12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控制设备12的其他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控制设备12使用其他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系统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提及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公开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在所述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所述结霜程度控制所述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蓄热装置相连接的电子膨胀阀;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结霜程度控制所述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所述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电辅热装置;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所述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结霜程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时,将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并开启所述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在确定所述结霜程度不满足所述结霜程度条件时,将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目标开度,以增大流经所述蓄热装置的冷媒量进行室内供热,其中,所述目标开度大于所述当前开度,且所述目标开度小于所述最大开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管温度;
联合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管温度,确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管温度,确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是否满足结霜程度条件,包括:
在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不满足结霜程度条件;或者
在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满足所述结霜程度条件;或者
在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所述管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则判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不满足所述结霜程度条件;或者
在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环境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环境温度阈值时,如果所述管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所述第一温差阈值时,则判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满足所述结霜程度条件,其中,所述第一环境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环境温度阈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包括:
在所述空调器处于所述制热运行模式时,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
联合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器设定温度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器设定温度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包括:
在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包括:第一蓄热装置和第二蓄热装置;
其中,所述在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包括:
在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器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对所述第一蓄热装置或者所述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其中,所述第二温差阈值小于所述第三温差阈值;
在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三温差阈值时,对所述第一蓄热装置和所述第二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10.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
室内机,在所述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模式时,对所述蓄热装置进行蓄热;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化霜运行模式时,确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并根据所述结霜程度控制所述蓄热装置释放所蓄热量,以进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化霜。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换热器;
室内机;
在所述室内机设置有蓄热装置;
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蓄热装置分别相连的控制器;
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用于热交换;
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蓄热装置相连接的电子膨胀阀;
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调节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以调节流经所述蓄热装置的冷媒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电辅热装置,用于辅助供热;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程度控制所述电辅热装置辅助供热。
14.如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配置在室内机侧板或者所述室内机的底盘处。
15.一种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16.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2210111825.5A 2022-01-29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4847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1825.5A CN114484742B (zh) 2022-01-29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1825.5A CN114484742B (zh) 2022-01-29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4742A true CN114484742A (zh) 2022-05-13
CN114484742B CN114484742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8405A1 (de) * 1995-03-07 1997-01-23 Bernhard Miller Solaranlage mit Warmwasserspeicher
JPH1061958A (ja) * 1996-08-22 1998-03-06 Dantetsuku Hayakawa:Kk 蓄熱型電気床暖房装置の制御システム
GB201103071D0 (en) * 2011-02-23 2011-04-06 Star Refrigeration Heat pump system
CN102022872A (zh) * 2010-12-03 2011-04-20 劳特斯空调(江苏)有限公司 智能风冷热泵化霜控制方法
JP2014194311A (ja) * 2013-03-29 2014-10-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4422216A (zh) * 2013-08-28 2015-03-18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除霜方法
CN111141008A (zh) * 2019-12-30 2020-05-1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化霜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2050361A (zh) * 2019-06-06 2020-12-0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8405A1 (de) * 1995-03-07 1997-01-23 Bernhard Miller Solaranlage mit Warmwasserspeicher
JPH1061958A (ja) * 1996-08-22 1998-03-06 Dantetsuku Hayakawa:Kk 蓄熱型電気床暖房装置の制御システム
CN102022872A (zh) * 2010-12-03 2011-04-20 劳特斯空调(江苏)有限公司 智能风冷热泵化霜控制方法
GB201103071D0 (en) * 2011-02-23 2011-04-06 Star Refrigeration Heat pump system
JP2014194311A (ja) * 2013-03-29 2014-10-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4422216A (zh) * 2013-08-28 2015-03-18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除霜方法
CN112050361A (zh) * 2019-06-06 2020-12-0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CN111141008A (zh) * 2019-12-30 2020-05-1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化霜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9039B (zh) 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多联机系统
CN111981640B (zh) 一种除霜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9959120B (zh) 空调器的除霜方法及空调器
EP3640547B1 (en)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9916043B (zh) 模式切换的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10608519A (zh)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2880131B (zh) 用于空调系统除霜控制的方法及装置、空调系统
CN110398040B (zh) 制冷调节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9798644B (zh) 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07101300A (zh) 空调器及其蓄热箱更换的提示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01534A1 (zh) 空调系统的室外机控制方法、装置、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CN203478506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电控模块降温装置
CN114688702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4234468A (zh) 热泵装置控制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84742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84742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54466B (zh)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JP200705183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095085A (ja)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CN110906503B (zh) 空调低温制热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1156615B (zh) 基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0400369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916044B (zh) 模式切换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08800435B (zh) 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CN112856718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