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7956B -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7956B
CN114467956B CN202210168930.2A CN202210168930A CN114467956B CN 114467956 B CN114467956 B CN 114467956B CN 202210168930 A CN202210168930 A CN 202210168930A CN 114467956 B CN114467956 B CN 1144679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ingredient
pesticide composition
test
metconazole
penconaz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89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7956A (zh
Inventor
葛尧伦
杨志鹏
刘桂娟
刘金玲
田雪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689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67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79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氟茚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叶菌唑或种菌唑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5~35:1。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多种植物致病菌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对环境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氟茚唑菌胺,国际通用名:fluindapyr,CAS登录号:1383809-87-7。氟茚唑菌胺是由意赛格公司和FMC公司联合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该杀菌剂杀菌谱广,持效期长,主要用于谷物、大豆、水稻、坚果树、葡萄、玉米等,防治由壳针孢属(Septoria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核盘菌(Sclerotonia spp.)、炭疽病菌(Anthracnose sp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棒孢属(Corynespora spp.)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亚洲大豆锈病、(稻)瘟病、纹枯病、花腐病、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疮痂病等。
叶菌唑,又名羟菌唑,国际通用名:metconazole,CAS登录号:125116-23-6。叶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兼具优良的保护及治疗作用,对非靶标生物低毒,用量低而杀菌活性高,契合绿色防控要求,环境前景佳。叶菌唑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链孢霉和柄锈菌等病害有卓越效果。其作用机理为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虽然作用机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差别较大;苗后施用,有穿透、局部和顶向内吸性。
种菌唑,国际通用名:ipconazole,CAS登录号:125225-28-7,种菌唑为日本吴羽化学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种菌唑可用于水稻、谷物、观赏植物和非作物领域等,防治许多种子病害;尤其对水稻恶苗病、叶斑病和稻瘟病等特别有效;并能有效防治玉米苗期的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等。叶菌唑通过茎叶处理,用于谷类作物防治锈病、白粉病和颖枯病等多种重大病害;而种菌唑主要用于水稻,通过种子处理防治水稻恶苗病、叶斑病和稻瘟病等,以及防治其他作物的种传病害。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化学防治仍然是当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主要手段。有研究标明,由于频繁使用单一药剂,一些常用的药剂对植物致病菌引起的病害的防效已显著下降,病菌对多数单剂已经产生抗药性。因此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使用来抑制病菌抗药性产生,从而满足生产需要。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将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或种菌唑中的任一种进行复配,在一定范围内,对植物致病菌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对环境安全。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该农药组合物通过不同活性成分进行复配,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该农药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植物致病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尤其对植物灰霉病菌、菌核病菌以及稻瘟病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减少用药量的同时能够延缓致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氟茚唑菌胺;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叶菌唑或种菌唑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5~35: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2~13: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叶菌唑,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20~13: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13~13:1;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灰霉病,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菌核病,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13~5:1;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稻瘟病,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10~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种菌唑,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0~13: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3~6:1;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80wt%;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2~50wt%;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业上可接受的辅助成分。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成分包括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稳定剂、成膜剂、警戒色、渗透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皂角粉、烷基硫酸盐、拉开粉BX、蚕沙、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醇酰胺聚氧乙烯醚及其磷酸酯或硫酸酯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脂肪醇聚氧丙烯聚氧丙烯醚、聚合烷基芳基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乳化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烷基苯磺酸盐、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有机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崩解剂选自氯化铝、膨润土、蔗糖、改良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防冻剂选自醇类、醇醚类、无机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或硅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柴油、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防腐剂选自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稳定剂选自草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环氧化植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警戒色选自蓝色、绿色、红色、紫色、黄色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调节色;
成膜剂选自羧基甲基淀粉钠、羧基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聚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载体选自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或种子处理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直接使用固体制剂、可分散固体制剂或可溶固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接使用固体制剂为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或条剂;
所述的可分散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或水分散片剂;
所述的可溶固体制剂为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溶液制剂、分散液体制剂、乳液制剂、悬浮制剂或多相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溶液制剂为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或展膜油剂;
所述的分散液体制剂为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或膏剂;
所述的乳液制剂为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或脂剂;
所述的悬浮制剂为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所述的多相制剂为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包括种子处理固体制剂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固体制剂为种子处理干粉剂或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所述的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为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水乳剂,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为种子处理悬浮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含氟茚唑菌胺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业、林业、园艺植物致病菌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致病菌包括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rme)、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致病菌为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以农学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种子处理、叶面施用、茎施用、浸透、滴注、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等方法施用至植物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土壤或栽培媒介、材料中。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农药组合物选择不同机制的药剂进行复配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延缓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2)本发明农药组合物毒性较低,在作物和土壤中残留量较少,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药剂残留;
3)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对多种植物致病菌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有效防治效果,使用上述实施例药剂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例子。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试验采用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
制剂制备实施例:
制备例制备工艺:
1、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工艺:按照配比将活性成分、助剂、水经过高切剪切混合搅拌均匀,再经过磨砂机进行砂磨2.5h,使得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最后加入增稠剂、防腐剂成膜剂继续剪切搅拌均匀,即可得到种子处理悬浮剂。
2、水分散粒剂制备工艺: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3、水乳剂制备工艺:将表面活性剂、防冻剂、密度调节剂和水混合成水相,然后将活性成分用溶剂溶解后在搅拌下加入到水相中,搅拌均匀后,剪切至粒径D90≤5微米,加入增稠剂、防腐剂继续剪切10min,再加入消泡剂搅拌均匀,形成O/W型水乳剂。
制备例1:15%氟茚唑菌胺·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1:2)
组分 含量
氟茚唑菌胺 5%
种菌唑 10%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 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
聚丙烯酸乳液 1%
黄原胶 0.2%
玫红颜料 7%
乙二醇 5%
硅酸镁铝 1%
有机硅消泡剂 0.5%
山梨酸钠 1.5%
去离子水 补足余量
制备例2:12%氟茚唑菌胺·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1:1)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51
制备例3:18%氟茚唑菌胺·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2:1)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52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61
制备例4:20%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3:2)
组分 含量
氟茚唑菌胺 12%
叶菌唑 8%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9%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4%
白炭黑 5%
十二烷基硫酸钠 2%
淀粉 25%
高岭土 补足余量
制备例5:32%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1:3)
组分 含量
氟茚唑菌胺 8%
叶菌唑 24%
木质素磺酸钠 10%
拉开粉BX 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
硫酸铵 4%
高岭土 补足余量
制备例6:18%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乳剂(1:5)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62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71
制备例7:15%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乳剂(1:1)
组分 含量
氟茚唑菌胺 7.5%
叶菌唑 7.5%
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 2%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3%
环己酮 20%
黄原胶 0.2%
丙三醇 5%
尿素 3%
山梨酸钠 0.5%
有机硅消泡剂 0.1%
去离子水 补足余量
制备例8:12%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乳剂(3:1)
组分 含量
氟茚唑菌胺 9%
叶菌唑 3%
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 1%
EO-PO嵌段共聚物 6%
环己酮 22%
黄原胶 0.2%
丙三醇 5%
尿素 3%
山梨酸钠 0.5%
有机硅消泡剂 0.1%
去离子水 补足余量
室内活性试验
实施例1: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室内联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试验靶标: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连续培养的菌株。
试验药品:95%氟茚唑菌胺原药、95%叶菌唑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药剂配制:将原药用丙酮溶解,再用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配制成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培养基制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灭菌的PDA培养基加入到无菌锥形瓶中,根据试验处理,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后,倒入灭菌的培养皿(直径90mm)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带药平板,每处理4次重复,设置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的打孔器(直径5mm)自菌落边缘挑取培养好的病原菌菌饼,在无菌环境中接种于带药平板的中央,放置于(25±1)℃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丝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每个菌落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
D=D1-D2
式中: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81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试验统计: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82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91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室内联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092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01
由上表试验结果可知,叶菌唑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50为1.085mg/L。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在1:15~25: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8~8: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作用显著;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3:2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201.604,增效作用最显著。
实施例2: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联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试验靶标: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连续培养的菌株。
试验药品:95%氟茚唑菌胺原药、95%叶菌唑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药剂配制:将原药用丙酮溶解,再用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配制成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培养基制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灭菌的PDA培养基加入到无菌锥形瓶中,根据试验处理,将溶解后的各处理药液按比例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加入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后,倒入灭菌的培养皿(直径90mm)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带药平板,每处理4次重复,以加入灭菌的0.1%吐温-80的水溶液处理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的打孔器(直径5mm)自菌落边缘挑取培养好的病原菌菌饼,在无菌环境中接种于带药平板的中央,放置于(25±1)℃的无光照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丝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每个菌落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试验统计: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计算公式同实施例1。
试验结果见表2。
表2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联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11
由上表试验结果可知,氟茚唑菌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50为1.622mg/L。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油菜菌核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在1:22~13: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13~3: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作用显著;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3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207.624,增效作用最显著。
实施例3: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或种菌唑混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试验依据:NY/T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NY/T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试验靶标: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 Cav.),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连续培养的菌株。
试验药剂:95%氟茚唑菌胺原药、95%叶菌唑原药、97%种菌唑原药,均由集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药剂配制:将95%氟茚唑菌胺原药、95%叶菌唑原药用丙酮溶解,将97%种菌唑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培养基制备:将AEA培养基在凝固前定量分装于玻璃瓶中,高温灭菌。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向每瓶加热融化的39mL定量灭菌AEA培养基内,注入1mL相对应的待测母液,充分摇匀,分装到直径为9mm的4个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以加入灭菌的0.1%吐温-80的水溶液处理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的打孔器(直径5mm)从菌落边缘切取菌饼。将菌饼移至带药培养基中央,每只培养皿内放置一个菌饼,将接菌后的培养皿至于SPJ-250型生化培养箱内,在(28±1)℃条件下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丝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每个菌落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试验统计: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计算公式同实施例1。
试验结果见表3、表4。
表3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混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21
由上表试验结果可知,叶菌唑对水稻稻瘟病的毒力较高,其EC50为0.224mg/L。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稻瘟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在1:20~10: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8~5: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作用显著;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3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188.402,增效作用最显著。
表4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混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31
由上表试验结果可知,种菌唑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50为0.511mg/L。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复配对稻瘟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在1:20~13: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6~6: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作用显著;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190.907,增效作用最显著。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4: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9780.120-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20部分:杀菌剂防治草莓灰霉病》。
试验靶标: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试验作物:草莓(红颜)。
试验地点:河南市中牟县姚家镇草莓大棚,试验地为沙壤土。常规种植,草莓长势基本一致,试验区内管理措施一致,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施药器械: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药剂,施药液50L/亩,喷药时使药液淋湿整棵植株。
试验设计: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m2,每处理重复4次。
施药时间:试验于2020年4月8日和2020年4月17日施药,共施药两次。第一次施药时灰霉病处于始发期,气温10~22℃,天气多云。第二次施药时,气温11~25℃,天气多云。
调查方法:第一次药后7d和第二次药后7d进行病情调查。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0个果实,记录总果数和病果数。
药剂安全性调查:试验过程中,各处理草莓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在供试浓度下均未对草莓植株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造成药害。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41
/>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42
安全性调查:施药后进行田间观察,各处理草莓植株均长势良好,无明显药害发生。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5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43
田间药效表明,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混配对于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单剂的防效效果,防效均在84%以上,其中20%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3:2)第二次药后7d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7.20%。
实施例5: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35-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
试验地点:湖南省澧县油菜基地,试验地土壤土层深厚,壤土较肥沃,地势平整,有腐殖质含量高,排灌方便。田间管理良好,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均一致,符合当地试验生产实践。
试验靶标: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试验作物:油菜(湘杂油二号)。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小区面积20m2,各小区随机采用区组排列,相邻小区设置保护行。
施药时间及施药次数:试验总共施药2次,于2020年3月23日第一次施药,油菜菌核病零星发生,茎秆已有少量病斑,未大面积爆发;2020年3月31日第二次施药。采用HD400利农型背负式喷雾器对茎叶进行均匀喷雾,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药剂。
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棋盘式10点调查,每点5株,每小区总共调查50株,共调查2次,于药前调查发病基数,末次施药后10d调查各小区的各级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药剂安全性调查:试验过程中,各处理油菜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在供试浓度下均未对油菜植株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造成药害。
根据以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记录:
0级:无病斑;
1级:轻微发病,病斑面积占整个主茎面积的5%以下;
3级:轻度发病,病斑面积占整个主茎面积的6%-15%;
5级:中等发病,病斑面积占整个主茎面积的16%-30%;
7级:高度发病,病斑面积占整个主茎面积的31%-50%;
9级:严重发病,病斑面积占整个主茎面积的50%以上或枯死。
药效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51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5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6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53
由上表田间药效实验可知,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油菜菌核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混配处理相较于单剂在用药量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施例6: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19-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害》
试验靶标: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 Cav.)。
试验作物:水稻(Q优5号)
试验地点:重庆市涪陵区水稻田;试验地肥力中等,地势平坦、临近水源,泥壤土。各试验小区作物品种、植期、长势、肥水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小区面积30m2,各小区随机采用区组排列,相邻小区设置保护行。
施药时间及施药次数:试验于水稻破口前期(2021年7月23日)第一次用药,试验总共施药2次,第一次施药后间隔10天(2021年8月2日)第二次施药,按照750kg/hm2折算小区用水量,采用Model HD300Jacto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对茎叶进行均匀喷雾。在试验开展前和试验期间各区使用相同药剂(不对试验药剂产生任何影响)进行其他病虫害防治,各区管理水平一致。
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50穗,每小区总共调查250穗,共调查1次,第2次施药后至水稻成熟收获前调查各小区的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药剂安全性调查:试验过程中,水稻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在供试浓度下均未对水稻植株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造成药害。
根据以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记录: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三分之一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药效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61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7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7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对水稻稻瘟病(穗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72
从上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混配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药后水稻成熟收获前进行水稻穗瘟调查,混配药剂18%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乳剂(1:5)、15%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乳剂(1:1)、32%氟茚唑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1:3)的防效分别为83.45%、87.01%、90.26%。
实施例7: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19-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害》
试验靶标: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 Cav.)。
试验作物:水稻(扬农稻1号)。
试验地点: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水稻田,2020年5月28日播种,2020年6月12日人工移植,试验地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小区面积50m2,各小区随机采用区组排列,相邻小区设置保护行。
施药方法:水稻播种前将水稻干种子用各处理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先将干种子加入到相应的药液中进行搅拌,使药液均匀包裹在种子上。将包衣的种子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次日进行浸种催芽48小时,然后播种。空白对照不用药液进行包衣,只用清水进行浸种。各个处理区在水稻整个生长时期未使用其他防治稻瘟病药剂。
调查方法:试验于水稻移栽后苗期调查叶瘟,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50株,每小区总共调查250株,每株调查旗叶1片叶和旗叶下的2片叶,每株共调查3片叶,共调查1次,调查各小区发病叶片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药剂安全性调查:试验过程中,水稻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在供试浓度下均未对水稻植株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造成药害。
病害按照以下分级方法分级: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的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
9级:叶片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部枯死。
药效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81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8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8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对水稻稻瘟病(叶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516970390000183
田间药效表明,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混配对水稻稻瘟病表现出明显优于单剂的抑菌活性。在水稻移栽后苗期调查叶瘟,18%氟茚唑菌胺·种菌唑悬浮种衣剂(2:1)、12%氟茚唑菌胺·种菌唑悬浮种衣剂(1:1)、15%氟茚唑菌胺·种菌唑悬浮种衣剂(1:2)处理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1%。
综上所述,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对植物致病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靶标作物安全,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持效性方面均优于单剂,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药剂残留。
尽管本申请借助于实例详细描述了特定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可采用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相反,本申请的公开内容覆盖本申请公开内容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价物和替换形式,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法律等效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 为氟茚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叶菌唑或种菌唑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 的质量比为1:22~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叶菌唑,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20~1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叶菌唑的质量比为1:13~1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种菌唑,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0~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氟茚唑菌胺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3~6: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80wt%。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2~50wt%。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辅助成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成分包括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稳定剂、成膜剂、警戒色、渗透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或液体制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体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水乳剂。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业、林业或园艺植物致病菌中的应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致病菌包括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rme)、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或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致病菌为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或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农药组合物以有效量施用至植物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土壤或栽培媒介、材料中。
CN202210168930.2A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144679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68930.2A CN114467956B (zh)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68930.2A CN114467956B (zh)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7956A CN114467956A (zh) 2022-05-13
CN114467956B true CN114467956B (zh) 2023-06-16

Family

ID=81484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8930.2A Active CN114467956B (zh)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795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403275B1 (it) * 2010-12-20 2013-10-17 Isagro Ricerca Srl Indanilanilidi ad elevata attività fungicida e loro composizioni fitosanitarie
EA201991077A1 (ru) * 2016-11-04 2019-09-30 Юпл Лтд Комбинации фунгицидов
CN108294012A (zh) * 2017-01-11 2018-07-20 燕化永乐(乐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组合物
BR112023001314A2 (pt) * 2020-07-24 2023-02-14 Rajdhani Petrochemicals Private Ltd Composição agroquímic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7956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918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248424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40761B (zh) 一种含烯肟菌胺和防治卵菌纲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2388888A (zh) 一种含丁香菌酯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
CN106614642B (zh) 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467956B (zh)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55833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b1126的协同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375958B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线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586791B (zh) 一种含氟唑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8B (zh) 一种含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83B (zh) 一种含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391545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2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138260B (zh)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与苄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2471162B (zh) 一种含四霉素和唑胺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7256615A (zh) 一种含多抗霉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3A (zh)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7481126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106781A (zh) 一种含三氟甲氧威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11972420A (zh)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与氯氟醚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17121916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的农药组合及其应用
CN117918367A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099795A (zh) 一种含有丙硫菌唑和咯菌腈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提高小麦生长活性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