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4841B -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4841B
CN114464841B CN202111172294.2A CN202111172294A CN114464841B CN 114464841 B CN114464841 B CN 114464841B CN 202111172294 A CN202111172294 A CN 202111172294A CN 114464841 B CN114464841 B CN 114464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butt joint
adaptation module
distribution manifold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722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4841A (zh
Inventor
蒋文彬
覃博文
田延庆
邓哲
欧兵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722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48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64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4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4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4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4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xternal manifol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解决电堆集成过程中体积功率密度小技术问题。分配歧管包括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传感器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的探头伸入所述流体通道中。本申请通过将传感器设置于分配歧管中,合理利用分配歧管所占空间,不需要额外设置传感器的安装空间,因而可以减少燃料电池的体积,提高燃料电池的体积功率密度。

Description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由于续驶里程长、燃料加注方便、性能与传统汽车相近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发展技术路线之一。
电堆是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也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核心部分,由多个单体电池以串联方式层叠组合构成。将双极板与膜电极交替叠合,各单体之间嵌入密封件,经进气端板和盲端端板压紧后用紧固件紧固拴牢,即构成燃料电池电堆。电堆工作时,氢气和氧气分别由进口引入,经电堆气体主通道分配至各单电池的双极板,经双极板导流均匀分配至膜电极,通过膜电极支撑体与催化剂接触进行电化学反应。
单个电堆所串联的单片电池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在堆叠的时候,一旦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会出现如下问题:1)配气不均匀,导致最后几片电池没有充分利用;2)单电池不一致性,导致出现单体电压偏差过大;3)散热不均匀,导致中间单片电池过热。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燃料电池采用多个电堆集成的方案。即,由多个功率较小的电堆组成较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由于电堆数量的增加,使得燃料电池中的传感器数量倍增,占用了大量空间。
因此,目前的多堆集成燃料电池存在体积大、体积功率密度小的技术问题,由此制约了多堆集成燃料电池的发展应用。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可以解决电堆集成过程中体积功率密度小技术问题,减小燃料电池体积,提高体积功率密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配歧管,包括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传感器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的探头伸入所述流体通道中。
可选的,所述流体通道包括三条分配通道;所述分配通道包括连通的对接流道、主流道和两条以上分流道,所述分流道的电堆对接口用于连通燃料电池的电堆的流体通口;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和第二对接面,所述分配通道的各个所述电堆对接口分布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上。
可选的,所述对接流道的截面面积等于与之连通的各所述分流道的电堆对接口的面积之和;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均呈扇形,所述对接流道和所述分流道均为直线流道,所述主流道为弯曲流道;从所述分流道至所述对接流道,所述主流道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或呈增大趋势。
可选的,所述分配通道中设置有两个所述分流道,且两个所述分流道对称分布;所述主流道与两个所述分流道的过渡处设置有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为向所述主流道凸出的分流凸起;
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模块的探头安装于所述分流凸起中。
可选的,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的各所述对接流道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适配模块中位于同一对接面的各所述电堆对接口,以及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位于同一对接面的各所述电堆对接口均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
三个所述传感器模块分别为空气检测传感器、冷却液检测传感器和氢气检测传感器,所述空气检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分流道中,所述冷却液检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主流道中,所述氢气检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对接流道中。
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平行且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的电堆对接口处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或第一密封槽;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对接管,所述对接管的管腔构成所述对接流道;所述对接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二密封圈和/或第二密封槽。
可选的,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均包括镜面对称分布的两个半壳体,两个所述半壳体上均设置有通孔、安装槽和开口朝外的型腔,两个所述型腔的开口相对,以形成所述流体通道,所述通孔构成所述电堆对接口,所述传感器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半壳体分体设置或者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的,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或所述排气适配模块的材质为PPA、GF、PA、PPS中的至少一种。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包括两个电堆和上述的分配歧管,两个所述电堆呈镜面对称分布,所述分配歧管设置于两个所述电堆之间,且所述分配歧管与两个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均连通。
可选的,所述分配歧管与两个所述电堆沿水平方向布置;两个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上均设置有6个所述流体通口,6个所述流体通口分布于所述进气端板的两侧、且呈中心对称分布;位于其中一侧的3个所述流体通口从上至下依次为:空气进口、冷却液排口、氢气排口,位于另一侧的3个所述流体通口从上至下依次为:氢气进口、冷却液进口、空气排口。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分配歧管,包括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两个模块单元,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用于空气进出电堆、冷却液进出电堆和氢气进出电堆。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上各设置至少一个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的探头伸入流体通道中,由此可以通过传感器模块采集空气进出电堆、冷却液进出电堆和氢气进出电堆的相关流体数据,通过将传感器设置于分配歧管中,合理利用分配歧管所占空间,减少燃料电池的体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分配歧管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提供的分配歧管包括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相比于现有的一体式、整体式分配歧管,两个模块单元的设计降低制造难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本申请通过将传感器设置于分配歧管中,合理利用分配歧管所占空间,不需要额外设置传感器的安装空间,因而可以减少燃料电池的体积,提高燃料电池的体积功率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分配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配歧管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分配歧管的后视图。
图4为图1的分配歧管的仰视图。
图5为图1的分配歧管的俯视图。
图6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8为图2的CC向剖视图。
图9为图2的DD向剖视图。
图10为图2的EE向剖视图。
图11为图2的FF向剖视图。
图12为图5的GG向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燃料电池拆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燃料电池中分配歧管与进气端板的装配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分配歧管,101-第一对接面,102-第二对接面,103-中心对称面;10-进气适配模块;20-排气适配模块;30-分配通道,31-对接流道,32-主流道,33-分流道,34-电堆对接口;40-半壳体,42-对接管;50-分流凸起;60-第一密封圈;70-第一密封槽;80-传感器模块,81-空气检测传感器,82-冷却液检测传感器,821-探头,83-氢气检测传感器。
30a-空气进配气通道,30b-排配冷却液通道,30c-氢气排配气通道,30d-氢气进配气通道,30e-进配冷却液通道,30f-空气排配气通道。
31a-空气进配气对接流道,31b-排配冷却液对接流道,31c-氢气排配气对接流道,31d-氢气进配气对接流道,31e-进配冷却液对接流道,31f-空气排配气对接流道。
34a-空气进配气对接口,34b-排配冷却液对接口,34c-氢气排配气对接口,34d-氢气进配气对接口,34e-进配冷却液对接口,34f-空气排配气对接口。
1000-燃料电池;100-分配歧管;200-电堆,210-进气端板,211-流体通口;300-壳体,310-装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目前燃料电池采用多个电堆集成的方案,由多个功率较小的电堆组成较大功率的燃料电池,通过分配歧管对各个电堆进行配气和分配冷却液。相关技术中分配歧管采用一体式结构,内部设置总通道和分通道,总通道通过分通道一分为二,以连通不同的电堆。相关技术的分配歧管虽然能够同时对两个电堆进行配气,但是由于分通道的两个分流道的有效长度不一致,不利于电堆集成后配气的均匀性和冷却液的均匀性。
为解决克服相关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可以解决电堆集成过程中流体分配的均匀性问题,从而提高电堆集成的一致性。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配歧管100,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两个模块单元,两个模块单元分别对接电堆进气端板的两端,即进气适配模块10对接电堆的进气端板的其中三个流体通口,排气适配模块20对接电堆的进气端板的另外三个流体通口。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中均设置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分别用于空气进出电堆、冷却液进出电堆和氢气进出电堆。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流体通道均包括三条分配通道30,进气适配模块10的三条分配通道30分别为空气进配气通道30a、排配冷却液通道30b、氢气排配气通道30c,排气适配模块20对应的三条分配通道30分别为氢气进配气通道30d、进配冷却液通道30e、空气排配气通道30f。
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传感器模块80。传感器模块80的探头伸入流体通道中,由此可以通过传感器模块采集空气进出电堆、冷却液进出电堆和氢气进出电堆的相关流体数据,通过将传感器设置于分配歧管中,合理利用分配歧管所占空间,减少燃料电池的体积。
为了充分检测每条分配通道30中的流体数据,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上均安装有三个传感器模块80,三个传感器模块80的探头分别伸入三条分配通道中,由此可以通过六个传感器模块80采集空气进出电堆、冷却液进出电堆和氢气进出电堆的相关流体数据,通过将传感器设置于分配歧管中,合理利用分配歧管所占空间,减少燃料电池的体积。传感器模块80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采用单独的传感器,或者将两个或三个传感器集成于一体。独立的传感器以及多合一集成式传感器均为现有技术,具体结构此处不展开说明。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三个传感器模块80分别为用于检测空气的空气检测传感器81、用于检测冷却液的冷却液检测传感器82和用于检测氢气的氢气检测传感器83。为了进一步缩小分配歧管的体积,本实施例中,空气检测传感器81安装于进气适配模块10/排气适配模块20的靠近空气入堆口处,空气检测传感器81的探头伸入分流道中;冷却液检测传感器82安装于进气适配模块10/排气适配模块20的中部,冷却液检测传感器82的探头伸入主流道中;氢气检测传感器83安装于进气适配模块10/排气适配模块20的靠近氢气入歧管口出,氢气检测传感器83的探头伸入对接流道中。
参见图12,上述六条分配通道30均包括连通的对接流道31、主流道32和两条以上分流道33,其中对接流道31用于与燃料电池系统的配气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主流道32连通对接流道31与分流道33,分流道33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电堆的进气端板对接,分流道33的出口为电堆对接口34,电堆对接口34与燃料电池的各个电堆的进气端板的流体通口一一对应连通。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分配通道30的各个电堆对接口34分布于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上。由于分配通道30的位置不同,使得各条分流道33的朝向不同,各条分流道33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因此允许各条分流道33的有效长度一致,解决电堆集成过程中流体分配的均匀性问题,从而提高电堆集成的一致性。
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整体形状、尺寸可完全相同,降低生产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模具费用。在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呈扇形,对接流道31和分流道33均为直线流道,主流道32为弯曲流道,例如圆弧形流道,自上而下由水平逐步弯曲,位于同一进气适配模块10/排气适配模块20的三条分配通道30的各主流道32沿径向依次分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的三条主流道32分别为空气进配气主流道、排配冷却液主流道、氢气排配气主流道,排气适配模块20对应的三条主流道32分别为氢气进配气主流道、进配冷却液主流道、空气排配气主流道。沿从分流道33至对接流道31的流通方向,主流道32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或呈增大趋势,便于空气、冷却液和氢气的进入以及排出。
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主体部分均呈扇形,且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为对称结构,即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可通过一平面一分为二,分为两个镜面对称的结构,即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具有中心对称面103,且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分布于中心对称面103的两侧。由于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内部均设置3条带分支的分配通道30,为了简化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生产工艺,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包括镜面对称分布的两个半壳体40,两个半壳体40上均设置有通孔和开口朝外的型腔,两个型腔的开口相对,以形成三条分配通道30,通孔构成电堆对接口34。
形成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四个半壳体40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壳体结构,也可以是两两相连的结构。例如本实施例中,四个半壳体40相互独立,使得拼装得到的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无物理连接,由此可以根据电堆的进气端板的尺寸调整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间隔,从而适配更多型号的电堆,且相比于整体式分配歧管100,单个模块单元体积更小,在大批量生产分配歧管100时,因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尺寸较小,一次性投入模具费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中位于同一侧的半壳体4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即具有第一对接面101的两个半壳体40固连为一体,具有第二对接面102的两个半壳体40固连为一体,简化生产工艺,并且节省了两个生产模具。在分配歧管100的外周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安装螺钉的螺纹孔,通过螺钉将分配歧管100与进气端板固定连接。
在该分配歧管100的材质选择上,由于金属材料会析出离子,产生催化剂污染,并且金属材料是导体,有漏电风险。因此分配歧管100的材料应当选择非金属。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排气适配模块20的材质为PPA(聚邻苯二甲酰胺)、GF(玻璃纤维,简称玻纤)、PA(聚酰胺,俗称尼龙)、PPS(聚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进气适配模块10与排气适配模块20的材质可相同或不同。例如,分配歧管100的材质可采用PPA+GF30(GF添加量占整个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30%)、PPA+GF40(GF添加量占整个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40%)、PA6+GF15、PPS等。上述材料通过注塑工艺可以一体成型制备半壳体40。
分配通道30中分流道33的数量根据所适配的燃料电池中电堆的数量而定,参见图7至图12,本实施例中,各分配通道30中均设置有两个分流道33,且两个分流道33对称分布,即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中心对称面103同样为分配通道30的对称面。通过将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设置为对称结构,以及内部的分配通道30同样设置为对称结构,且分配通道30、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对称面共面,一方面完全对称的结构可以确保同一分配通道30中进入两个电堆的流体通道的有效长度完全相同,解决电堆集成过程中流体分配的均匀性问题,从而提高电堆集成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该分配歧管100所连接的两个电堆可以以对称方式设置,便于两个电堆高压、低压线路的设计以及燃料电池壳体的设计。
为了降低压损,本实施例中,同一分配通道30中,对接流道31的截面面积等于各分流道33的电堆对接口34的面积之和,保证分配歧管100中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面积一致。
为了进一步降低压损,参见图6至图12,本实施例中,主流道32与两个分流道33的过渡处设置有分流结构,分流结构为向主流道32凸出的分流凸起50,由于分配通道30、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均为对称结构,相应的分流凸起50也是对称结构,且分流凸起50的对称面同样为中心对称面103。通过设置分流凸起50,使得主流道32中流体在通过主流道32与两个分流道33一分为二的过渡处时,分流凸起50能够对流体进行导向,便于主流道32中的流体分为两束流量、流速均完全相同的分流束,且在分流凸起50的导向下顺利进入两个分流道33。
图7和图10示出了分配通道30中主流道32与两个分流道33的过渡处的剖面图,可以看出主流道32与两个分流道33的过渡处的截面呈“Y”型,经分析,相比于未设置分流凸起50的“T”型流体腔室,设置有分流凸起50的“Y”型流体腔室能够降低压损18KPa。
为方便安装传感器模块80,本实施例中,冷却液检测传感器82的探头安装于分流凸起中。具体的,两个半壳体上均设置有安装槽,冷却液检测传感器82的探头安装于安装槽、且与冷却液接触,能够检测冷却液的温度、压力、流量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安装槽中设置密封圈,避免冷却液从安装槽中泄露。
由于目前电堆的进气端板中六个流体通口通常呈中心对称分布,因此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中位于第一对接面101的三个电堆对接口34和位于第二对接面102的三个电堆对接口34均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排气适配模块20中位于第一对接面101的三个电堆对接口34和位于第二对接面102的三个电堆对接口34也均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也即,进气适配模块10的六个电堆对接口34与排气适配模块20的六个电堆对接口34分布于两端,能够与目前的电堆进气端板的结构相匹配。
并且位于第一对接面101的六个电堆对接口34和位于第一对接面101的六个电堆对接口34均呈中心对称分布,位于第一对接面101的六个电堆对接口34中:进气适配模块10对应的三个电堆对接口34分别为空气进配气对接口34a、排配冷却液对接口34b、氢气排配气对接口34c,排气适配模块20对应的三个电堆对接口34分别为氢气进配气对接口34d、进配冷却液对接口34e、空气排配气对接口34f。位于第二对接面102的六个电堆对接口34同样为上述布置方式。
参见图5,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各对接流道31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例如从左至右,进气适配模块10的三条对接流道31分别为氢气排配气对接流道31c、排配冷却液对接流道31b和空气进配气对接流道31a;则从左至右,排气适配模块20的三条对接流道31分别为氢气进配气对接流道31d、进配冷却液对接流道31e和空气排配气对接流道31f。上述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从而保证对接流道31与电堆对接口34位于不同的方位侧,便于电堆与外部的供氢子系统、供氧子系统、供冷却液子系统的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电堆的双极板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电堆的双极板的短边方向。
由于,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的第一对接面101、第二对接面102分别与两个电堆的进气端板适配,因此第一对接面101与第二对接面102平行且对称分布,并且第一对接面101与第二对接面102均平行于中心对称面103。参见图2和图3,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的电堆对接口34处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0和/或第一密封槽70。也即,可以仅在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的电堆对接口34处设置第一密封圈60,第一密封圈60可以粘固于电堆对接口34处;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的电堆对接口34处设置第一密封槽70,在后续的燃料电池组装工艺中,在第一密封槽70中安装第一密封圈6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第一对接面101和第二对接面102的电堆对接口34处设置第一密封槽70,在第一密封槽70中安装第一密封圈60。
为方便对接外部的供氢子系统、供氧子系统、供冷却液子系统,本实施例中,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对接管42,对接管42的管腔构成对接流道3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上均设置有三个对接管42,三个对接管42的管腔构成三个对接流道3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进气适配模块10和排气适配模块20上仅设置一个或两个对接管,通过在对接管中设置隔板,从而将对接管的管腔构成两条或者三条对接流道31。对接管42的外管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二密封圈和/或第二密封槽,用于实现对接管42与燃料电池的壳体的装配及密封。
实施例2: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1000,参见图13和图14,该燃料电池1000为双堆集成燃料电池1000,包括两个电堆200和上述实施例1的分配歧管100,两个电堆200呈镜面对称分布,分配歧管100设置于两个电堆200之间,且分配歧管100与两个电堆200的进气端板210均连通。
参见图13和图14,本实施例中,分配歧管100与两个电堆200沿水平方向布置,即沿电堆200中双极板的堆叠方向,该燃料电池1000依次为左侧电堆200、分配歧管100和右侧电堆200。两个电堆200的进气端板210上均设置有6个流体通口211,6个流体通口211分布于进气端板210的两侧、且呈中心对称分布。位于其中一侧的3个流体通口211从上至下依次为:空气进口、冷却液排口、氢气排口,位于另一侧的3个流体通口211从上至下依次为:氢气进口、冷却液进口、空气排口。通过将空气进口与氢气进口设置在进气端板210的两端,使得空气与氢气形成对流,提高电堆200的自増湿性能。此外,通过设置空气进口在上、空气排口在下,氢气进口在上、氢气排口在下,采用上进下出的配气方式,便于提高反应效率。
参见图15,分配歧管100的第一对接面101的6个电堆200对接口34分别对接左侧电堆200的进气端板210上的6个流体通口211,分配歧管100的第二对接面102的6个电堆200对接口34分别对接左侧电堆200的进气端板210上的6个流体通口211,并且对接处均通过第一密封圈60密封。为了固定分配歧管100,在分配歧管100的外周上设置有若干螺纹孔,通过螺钉将分配歧管100与进气端板210固定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电堆200与右侧的两个半壳体30040通过螺钉固连,位于右侧的电堆200与左侧的两个半壳体30040通过螺钉固连,进一步提高第一密封圈60的密封效果。
该燃料电池1000还包括壳体300,分配歧管100和两个电堆200均位于壳体300中,壳体300上设置有6个装配部310,分配歧管100的6个对接管42通过装配部310伸出于壳体300外,用于与壳体300外的供氢子系统、供氧子系统、供冷却液子系统连通。对接管42与装配部310之间间隙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为了保证密封效果,可沿对接管42的轴向间隔设置2条以上第二密封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包括三条分配通道;所述分配通道包括连通的对接流道、主流道和两个分流道,所述分流道的电堆对接口用于连通燃料电池的电堆的流体通口;所述主流道与两个所述分流道的过渡处设置有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为向所述主流道凸出的分流凸起;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传感器模块,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模块的探头安装于所述分流凸起中,所述传感器模块的探头伸入所述流体通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和第二对接面,所述分配通道的各个所述电堆对接口分布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流道的截面面积等于与之连通的各所述分流道的电堆对接口的面积之和;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排气适配模块均呈扇形,所述对接流道和所述分流道均为直线流道,所述主流道为弯曲流道;从所述分流道至所述对接流道,所述主流道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或呈增大趋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分流道对称分布。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的各所述对接流道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适配模块中位于同一对接面的各所述电堆对接口,以及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位于同一对接面的各所述电堆对接口均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
三个所述传感器模块分别为空气检测传感器、冷却液检测传感器和氢气检测传感器,所述空气检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分流道中,所述冷却液检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主流道中,所述氢气检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对接流道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平行且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的电堆对接口处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或第一密封槽;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对接管,所述对接管的管腔构成所述对接流道;所述对接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二密封圈和/或第二密封槽。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均包括镜面对称分布的两个半壳体,两个所述半壳体上均设置有通孔、安装槽和开口朝外的型腔,两个所述型腔的开口相对,以形成所述流体通道,所述通孔构成所述电堆对接口,所述传感器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所述排气适配模块中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半壳体分体设置或者为一体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进气适配模块和/或所述排气适配模块的材质为PPA、GF、PA、PPS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电堆和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歧管,两个所述电堆呈镜面对称分布,所述分配歧管设置于两个所述电堆之间,且所述分配歧管与两个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均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歧管与两个所述电堆沿水平方向布置;两个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上均设置有6个所述流体通口,6个所述流体通口分布于所述进气端板的两侧、且呈中心对称分布;位于其中一侧的3个所述流体通口从上至下依次为:空气进口、冷却液排口、氢气排口,位于另一侧的3个所述流体通口从上至下依次为:氢气进口、冷却液进口、空气排口。
CN202111172294.2A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Active CN1144648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2294.2A CN114464841B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2294.2A CN114464841B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4841A CN114464841A (zh) 2022-05-10
CN114464841B true CN114464841B (zh) 2023-12-19

Family

ID=81405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72294.2A Active CN114464841B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484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5649A (ja) * 2004-03-30 2005-10-13 Aisin Seiki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9140888A (ja) * 2007-12-11 2009-06-25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分配マニホールド
CN205319240U (zh) * 2015-12-29 2016-06-15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
CN110233278A (zh) * 2019-07-17 2019-09-13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模块流体分配结构
CN209487618U (zh) * 2019-04-01 2019-10-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歧管组件、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车辆
CN111370744A (zh) * 2020-03-06 2020-07-0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分配歧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12219B2 (en) * 2010-07-21 2015-08-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stack fuel cell system with shared plenum
US20170092964A1 (en) * 2015-09-28 2017-03-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Fuel cell module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5649A (ja) * 2004-03-30 2005-10-13 Aisin Seiki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9140888A (ja) * 2007-12-11 2009-06-25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分配マニホールド
CN205319240U (zh) * 2015-12-29 2016-06-15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
CN209487618U (zh) * 2019-04-01 2019-10-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歧管组件、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车辆
CN110233278A (zh) * 2019-07-17 2019-09-13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模块流体分配结构
CN111370744A (zh) * 2020-03-06 2020-07-0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分配歧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4841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0744B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分配歧管
US20230197979A1 (en) Fuel cell, bipolar plate and bipolar plate assembly for fuel cell
CN114094134A (zh) 一种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JPS624833B2 (zh)
CN210040418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模块流体分配结构
CN114006079B (zh) 一种风冷电池系统
CN214797484U (zh) 一种车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多电堆介质分配装置
EP2860807B1 (en) Fuel cell stack
CN112331880B (zh)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CN114784349A (zh) 一种配气组件、燃料电池模块以及车辆
CN114400347A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JP2024518247A (ja) 電池冷却プレート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14464841B (zh)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114497622B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CN114464863B (zh) 一种分配歧管以及燃料电池
CN115133062B (zh)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电堆和燃料电池电堆系统
CN220086113U (zh) 端板、燃料电池堆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19811526U (zh) 集成式电堆壳体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18731280U (zh) 液冷组件及电芯模组
CN221486627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896759U (zh) 电池组及电池包
CN221466698U (zh) 电池包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221551995U (zh) 电池模组的液冷装置及储能系统
CN221041185U (zh)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