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1405B -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1405B
CN114441405B CN202111578863.3A CN202111578863A CN114441405B CN 114441405 B CN114441405 B CN 114441405B CN 202111578863 A CN202111578863 A CN 202111578863A CN 114441405 B CN114441405 B CN 1144414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osity
effective
relation
logging
comp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788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41405A (zh
Inventor
于春兰
黄文辉
久博
李媛
万佳琳
雷涵
郝瑞林
纪丹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21115788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14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1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1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41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1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8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在孔隙度与深度交会图上确定砂岩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线,利用指数关系对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深度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深度域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综合减孔的指数模型,并获得有效应力值和埋藏深度,以及有效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正常压实与胶结综合减孔指数模型中的深度和孔隙度变量分别用有效应力和有效孔隙度表示,建立砂岩地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能够评价目的层段残余有效孔隙度的大小,再结合岩心实测有效孔隙度来定量评价砂岩储集层次生增孔幅度。

Description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地下砂岩储集层而言,次生增孔作用一般是指溶蚀增孔作用。对于埋藏深度较大的高孔隙度带,次生溶蚀增孔作用往往对储层质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埋藏深度较大的目的层进行砂岩储层孔隙演化分析时,必须评价溶蚀作用引起的次生增孔幅度的大小,才能提高最终的分析精度。
另外,正确评价砂岩储层的次生增孔幅度有助于区分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相对含量,是明确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的重要基础,进而能够推动砂岩储集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常用的次生溶蚀增孔幅度评价方法是铸体薄片鉴定法,即在铸体薄片鉴定孔隙类型的基础上通过镜下统计得到溶蚀面孔率。这种方法是借助现今砂岩样品的铸体薄片,利用偏光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统计溶蚀孔隙对应的面孔率,这样得到的溶蚀面孔率即为次生增孔幅度。
然而,仅仅通过铸体薄片鉴定砂岩储层溶蚀面孔率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
(1)铸体薄片镜下所观察的粒间溶蚀孔隙面积,往往是残余粒间孔溶蚀扩大之后的面积,即包括了残余原生孔隙、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等部分,甚至包括了在磨片时所产生的人工裂缝,该统计方法并不能如实地反映粒间次生增孔幅度;
(2)基于铸体薄片的二维孔隙图像分析技术难以识别孔径很小的微孔,造成镜下统计的面孔率与岩心样品实测孔隙度之间存在差异,难以准确地反映次生增孔幅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层物料难以实现逐个分离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100、在基于单井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形成的孔隙度与深度交会图上确定砂岩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趋势线;
并利用指数关系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
步骤200、构建单井的中浅层砂岩的有效应力数据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并利用所述对应关系对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数据转换为对应的有效应力值;
构建单井的测井孔隙度与单井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有效孔隙度数据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利用所述经验公式将砂岩储层的测井孔隙度转换为对应的有效孔隙度;
步骤300、将步骤100中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两个变量对应替换为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应力值后输入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中,构建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
步骤400、利用所述定量模型进行需要评价的目标砂岩储层的层段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的计算,并通过目标砂岩储层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实测有效孔隙度减去所述层段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获得的次生增孔幅度数据进行目标砂岩储层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200中,构建单井的中浅层砂岩的有效应力数据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的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在单井的中浅层的垂向上等距离设定的多个理论测量点,并获得每个理论测量点的上覆负荷和正常地层压力,计算每个理论测量点的有效应力,确定单井的中浅层有效应力数据的垂向分布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200中,构建单井的测井孔隙度与单井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有效孔隙度数据之间的经验公式具体方法包括:
利用单井的测井资料获得每个理论测量面的测井孔隙度;
通过在单井的中浅层的垂向上等距离设定的多个理论测量面,并在每个理论测量面上选取多个岩心样本,对每个理论测量面上的多个岩心样本进行实验测量获得理论测量面的实测孔隙度数组,再利用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趋势线在实测孔隙度数组中选择每个理论测量面的多个有效孔隙度数据;
最后根据最小二乘法获得多个有效孔隙度数据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常数,获得多个测量面的有效孔隙数据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100中,利用指数关系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依据测井关键参数构建多条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并通过多条指数关系式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形成多条用于解释的拟合曲线;
并构建单一输入变量对应多个拟合曲线的输出结果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建立所述的指数模型。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依据测井关键参数构建多条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的方法具体包括:
构建关键参数解释数据库:
选择测井资料完备的单井的砂岩储层关键参数,所述砂岩储层关键参数至少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指数、次生孔隙类型特征、次生孔隙识别标识和次生孔隙组合特征;
构建关键参数的埋藏深度的约束关系:
获取测井资料完备的单井的砂岩储层部分的声波时差的对数与埋藏深度的线性关系,并根据线性关系的斜率变化表征砂岩储层的压实程度,并进行依据埋藏深度的区域划分,根据斜率变化确定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的区域上的发展极限;
构建指数关系式:
在根据斜率变化确定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的区域上的发展极限的基础上基于累积指数获得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区域的平均表征量和修正指数,根据所述的划分区域的平均表征量和修正指数建立每个测井关键参数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300中,构建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约定有效孔隙度为单一输入变量,构建确定第一参数有效权重,代入所述指数模型,通过多个拟合曲线输出多个对应的有效应力;
约定有效应力为单一输入变量,构建确定第二参数有效权重,代入所述指数模型,通过多个拟合曲线输出多个对应的有效孔隙度。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其中,构建的第一参数有效权重具体为:有效孔隙度与砂岩储层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系数;
构建的第二参数有效权重具体为所述关系系数的倒数;
砂岩储层关键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指数、次生孔隙类型特征、次生孔隙识别标识以及次生孔隙组合特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进行步骤400之前,基于对砂岩储层的实测地层压力对步骤200中的理论测量点的上覆负荷和地层压力进行校正,并采用等效深度法确定需要定量评价的层段的地层压力。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其通过建立地层正常压实减孔趋势上残余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能够评价目的层段残余原生有效孔隙度的大小,再结合岩心实测有效孔隙度来定量评价储集层次生增孔幅度,在该过程中从根本上直接计算残余原生孔隙度,并基于岩心实测有效孔隙度来评价次生增孔幅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砂岩储层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砂岩地层测井孔隙度与深度交会图
图3为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砂岩储集层次生增孔幅度评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100、在基于单井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形成的孔隙度与深度交会图上确定砂岩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趋势线;
并利用指数关系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
步骤200、构建单井的中浅层砂岩的有效应力数据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并利用所述对应关系对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数据转换为对应的有效应力值;
构建单井的测井孔隙度与单井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有效孔隙度数据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利用所述经验公式将砂岩储层的测井孔隙度转换为对应的有效孔隙度;
步骤300、将步骤100中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两个变量对应替换为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应力值后输入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中,构建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
步骤400、利用所述定量模型进行需要评价的目标砂岩储层的层段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的计算,并通过目标砂岩储层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实测有效孔隙度减去所述层段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获得的次生增孔幅度数据进行目标砂岩储层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
在步骤200中,构建单井的中浅层砂岩的有效应力数据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的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在单井的中浅层的垂向上等距离设定的多个理论测量点,并获得每个理论测量点的上覆负荷和正常地层压力,计算每个理论测量点的有效应力,确定单井的中浅层有效应力数据的垂向分布情况。
在步骤200中,构建单井的测井孔隙度与单井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有效孔隙度数据之间的经验公式具体方法包括:
利用单井的测井资料获得每个理论测量面的测井孔隙度;
通过在单井的中浅层的垂向上等距离设定的多个理论测量面,并在每个理论测量面上选取多个岩心样本,对每个理论测量面上的多个岩心样本进行实验测量获得理论测量面的实测孔隙度数组,再利用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趋势线在实测孔隙度数组中选择每个理论测量面的多个有效孔隙度数据;
最后根据最小二乘法获得多个有效孔隙度数据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常数,获得多个测量面的有效孔隙数据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
在步骤100中,利用指数关系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依据测井关键参数构建多条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并通过多条指数关系式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形成多条用于解释的拟合曲线;
并构建单一输入变量对应多个拟合曲线的输出结果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建立所述的指数模型。
为了进一步的定性单井的压实层和欠压实层,避免在最终的解释过程中出现对于沉积地层中孔隙度与深度的相关性,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依据测井关键参数构建多条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其方法具体包括:
构建关键参数解释数据库:
选择测井资料完备的单井的砂岩储层关键参数,所述砂岩储层关键参数至少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指数、次生孔隙类型特征、次生孔隙识别标识和次生孔隙组合特征;
构建关键参数的埋藏深度的约束关系:
获取测井资料完备的单井的砂岩储层部分的声波时差的对数与埋藏深度的线性关系,并根据线性关系的斜率变化表征砂岩储层的压实程度,并进行依据埋藏深度的区域划分,根据斜率变化确定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的区域上的发展极限;
在正常埋藏压实条件下二者呈线性关系,而声波时差的对数与深度呈线性关系。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研究相同沉积层段时,只要层段深度段不是很长,经常将声波时差与深度的关系视作直线关系。但在不同的成岩作用层段,或者相同沉积层段内由于压实程度的不同,直线的斜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正常压实情况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孔隙度是逐渐下降的,所以声波时差往往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
但是,伴随着成岩作用的进行,特别是在成岩作用的中期次生孔隙开始发育,总孔隙度随深度减小的趋势开始变缓。与此相对应,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的梯度关系会发生变化,集中表现为直线的斜率会发生改变。这样通过判断直线斜率的变化情况,识别出成岩作用的阶段,分清次生孔隙发育层段的起始点。该法在识别非裂缝性次生孔隙储层方面具有优势。
构建指数关系式:
在根据斜率变化确定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的区域上的发展极限的基础上基于累积指数获得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区域的平均表征量和修正指数,根据所述的划分区域的平均表征量和修正指数建立每个测井关键参数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
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构建划分的区域上时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同步性,选择在步骤200中的多个理论测量点或理论测量面。
在步骤300中,构建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约定有效孔隙度为单一输入变量,构建确定第一参数有效权重,代入所述指数模型,通过多个拟合曲线输出多个对应的有效应力;
约定有效应力为单一输入变量,构建确定第二参数有效权重,代入所述指数模型,通过多个拟合曲线输出多个对应的有效孔隙度。
其中,构建的第一参数有效权重具体为:有效孔隙度与砂岩储层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系数;
构建的第二参数有效权重具体为所述关系系数的倒数;
砂岩储层关键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指数、次生孔隙类型特征、次生孔隙识别标识以及次生孔隙组合特征。
在进行步骤400之前,基于对砂岩储层的实测地层压力对步骤200中的理论测量点的上覆负荷和地层压力进行校正,并采用等效深度法确定需要定量评价的层段的地层压力。
更具体的实施方式在于:
选取研究区测井资料齐全且完整的探井X1,统计单井次生增孔段之上、正常地层压力段内厚层纯砂岩的测井(解释)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数据,在孔隙度-深度交会图上确定砂岩正常压实-胶结减孔趋势线,如图2所示。
前人研究表明中浅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符合指数关系,研究区中浅层砂岩正常压实-胶结减孔趋势线在半对数坐标系上为一直线,如图2所示,这也是指数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利用指数关系对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深度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深度域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综合减孔的指数模型。
前述的指数模型本质上即孔隙度是埋藏深度的指数函数:
φ=φ0exp(-cZ) (1-1)
式中:
φ为测井孔隙度,%;φ0为地表初始孔隙度,%;Z是埋藏深度,m;c是指数项系数。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标准井为X1,对于X1井,初始孔隙度φ0约为42.6%,指数项系数c为0.00053。
利用X1井上覆负荷和正常地层压力确定有效应力垂向分布,上覆岩层压力是由孔隙流体压力(地层压力)与垂向有效应力两部分组成的:
Sv=σevf (1.2)
式中:Sv为上覆地层压力(即静岩压力),σev为垂向有效应力,ρf为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在此基础上,利用X1井密度测井资料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砂岩点所在深度处的上覆地层压力:
Figure BDA0003425464400000091
其中,ρ为地层测井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分析中选取的砂岩地层不发育异常地层压力,其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因此,通过公式1.2可以求出不同深度处有效应力,进而建立中浅层有效应力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将砂岩地层的埋藏深度转化为对应的有效应力值。
根据X1井区岩心样品实测的有效孔隙度和与之对应的测井解释的总孔隙度数据,建立岩心实测有效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如下:
φe=0.6489φt+1.0889 (1.4)
式中:φe为岩心实测的有效孔隙度%;φt为测井解释的总孔隙度%。根据该经验公式能将砂岩储层的测井孔隙度转换为相应的有效孔隙度。
所确定的转换关系将建立的正常压实与胶结综合减孔指数模型中的深度和孔隙度变量分别用有效应力和有效孔隙度表示,进而建立有效应力域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综合减孔的指数模型,即有效孔隙度是有效应力的指数函数:
φ=φ0exp(-dσe) (1.5)
对于X1井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应力进行拟合可得,地表初始孔隙度φ0约为43.1%,指数项项系数d为0.046456。上述定量模型能够用来确定正常压实-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关系。
采用等效深度法确定X1井目的层段泥岩地层压力,分析该深度段砂岩高孔隙度带的异常地层压力和有效应力分布特征(如图3-a所示)。
根据确立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公式1.5计算残余的原生孔隙度,然后用X1井下乌尔禾组岩心实测有效孔隙度减去对应深度处的残余原生有效孔隙度便得到该组地层砂岩储集层次生增孔幅度(如图3-b所示),
例如4869.5m处砂岩储集层岩心实测孔隙度为10.2%,通过上述定量模型依据有效应力计算的该深度附近的残余原生有效孔隙度约为6.8%,因此,砂岩次生有效孔隙度约为3.4%,即为该深度处砂岩储层的次生增孔幅度。
进一步说明地是,基于测量数据计算有效应力值,基于岩心实测孔隙度计算有效孔隙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测量数据包括测量点所在位置的上覆负荷和正常地层压力。
其中:
计算有效应力值的具体方法为:
基于测量点所在位置的上覆负荷和正常地层压力,并利用所述上覆负荷和所述正常地层压力确定所述测量点有效应力的垂向分布,建立埋藏深度和有效应力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将所述测量点所在的埋藏深度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转化为对应的有效应力值;
计算有效孔隙度的具体方法为:
获取所述研究区内的岩心实测孔隙度,并根据测井数据获得对应所述岩心实测孔隙度位置处的测井孔隙度,建立岩心实测孔隙度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将其它所述测井孔隙度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转化为有效孔隙度。
将所述有效应力值和所述有效孔隙度输入所述指数模型,建立原生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应力值之间的定量模型,根据所述定量模型计算不同有效应力值所对应的原生有效孔隙度,并根据岩心实测孔隙度和对应的所述原生有效孔隙度的差值获得次生增孔幅度。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步骤100、在基于单井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形成的孔隙度与深度交会图上确定砂岩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趋势线;
并利用指数关系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
步骤200、构建单井的中浅层砂岩的有效应力数据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并利用所述对应关系对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数据转换为对应的有效应力值;
构建单井的中浅层砂岩的有效应力数据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的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在单井的中浅层的垂向上等距离设定的多个理论测量点,并获得每个理论测量点的上覆负荷和正常地层压力,计算每个理论测量点的有效应力,确定单井的中浅层有效应力数据的垂向分布情况;
构建单井的测井孔隙度与单井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有效孔隙度数据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利用所述经验公式将砂岩储层的测井孔隙度转换为对应的有效孔隙度;
构建单井的测井孔隙度与单井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有效孔隙度数据之间的经验公式具体方法包括:
利用单井的测井资料获得每个理论测量面的测井孔隙度;
通过在单井的中浅层的垂向上等距离设定的多个理论测量面,并在每个理论测量面上选取多个岩心样本,对每个理论测量面上的多个岩心样本进行实验测量获得理论测量面的实测孔隙度数组,再利用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趋势线在实测孔隙度数组中选择每个理论测量面的多个有效孔隙度数据;
最后根据最小二乘法获得多个有效孔隙度数据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常数,获得多个测量面的有效孔隙数据和测井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
步骤300、将步骤100中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两个变量对应替换为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应力值后输入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中,构建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
步骤400、利用所述定量模型进行需要评价的目标砂岩储层的层段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的计算,并通过目标砂岩储层的岩心样本实验测量获得的实测有效孔隙度减去所述层段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获得的次生增孔幅度数据进行目标砂岩储层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00中,利用指数关系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测井孔隙度和埋藏深度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的指数模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依据测井关键参数构建多条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并通过多条指数关系式对所述趋势线附近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形成多条用于解释的拟合曲线;
并构建单一输入变量对应多个拟合曲线的输出结果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建立所述的指数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测井关键参数构建多条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的方法具体包括:
构建关键参数解释数据库:
选择测井资料完备的单井的砂岩储层关键参数,所述砂岩储层关键参数至少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指数、次生孔隙类型特征、次生孔隙识别标识和次生孔隙组合特征;
构建关键参数的埋藏深度的约束关系:
获取测井资料完备的单井的砂岩储层部分的声波时差的对数与埋藏深度的线性关系,并根据线性关系的斜率变化表征砂岩储层的压实程度,并进行依据埋藏深度的区域划分,根据斜率变化确定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的区域上的发展极限;
构建指数关系式:
在根据斜率变化确定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的区域上的发展极限的基础上基于累积指数获得每个关键参数在划分区域的平均表征量和修正指数,根据所述的划分区域的平均表征量和修正指数建立每个测井关键参数基于埋藏深度的指数关系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00中,构建砂岩储层正常压实与胶结减孔趋势上残余的原生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定量模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约定有效孔隙度为单一输入变量,构建确定第一参数有效权重,代入所述指数模型,通过多个拟合曲线输出多个对应的有效应力;
约定有效应力为单一输入变量,构建确定第二参数有效权重,代入所述指数模型,通过多个拟合曲线输出多个对应的有效孔隙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构建的第一参数有效权重具体为:有效孔隙度与砂岩储层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系数;
构建的第二参数有效权重具体为所述关系系数的倒数;
砂岩储层关键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指数、次生孔隙类型特征、次生孔隙识别标识以及次生孔隙组合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400之前,基于对砂岩储层的实测地层压力对步骤200中的理论测量点的上覆负荷和地层压力进行校正,并采用等效深度法确定需要定量评价的层段的地层压力。
CN202111578863.3A 2021-12-22 2021-12-22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Active CN1144414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8863.3A CN114441405B (zh) 2021-12-22 2021-12-22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8863.3A CN114441405B (zh) 2021-12-22 2021-12-22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1405A CN114441405A (zh) 2022-05-06
CN114441405B true CN114441405B (zh) 2023-06-06

Family

ID=81364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78863.3A Active CN114441405B (zh) 2021-12-22 2021-12-22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140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2048A (zh) * 2010-12-30 2012-07-11 长江大学 一种预测高成岩阶段低孔低渗碎屑岩有效储层的方法
CN104358565A (zh) * 2014-10-31 2015-02-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藏含气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CN105629327A (zh) * 2015-12-31 2016-06-0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针对弱胶结、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定量表征方法
CN107290506A (zh) * 2017-07-28 2017-10-2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定量评价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孔隙度时空演变的方法
CN108169095A (zh) * 2017-12-13 2018-06-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深层砂岩埋藏成岩中长石溶解次生孔隙面孔率测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44167B2 (en) * 2009-07-27 2015-02-03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Multi-zone fracturing completion
JP2012108203A (ja) * 2010-11-15 2012-06-0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2748016B (zh) * 2012-07-10 2014-10-0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质历史时期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恢复方法
CN107762492A (zh) * 2016-08-18 2018-03-06 郭强 一种利用测井资料分析沉积岩成岩阶段的方法
CN108956416A (zh) * 2018-06-06 2018-12-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Matlab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孔隙表征的方法
CN109856029B (zh) * 2019-02-01 2021-07-30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孔隙度评价方法
CN113570652B (zh) * 2021-07-06 2023-03-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sem图像的砂岩储层矿物晶间孔的定量分析方法
CN113608260B (zh) * 2021-07-20 2022-04-22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砂岩储层胶结前的多期构造压实减孔程度定量评价方法
CN115618274A (zh) * 2022-08-04 2023-01-1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超深储层古应力转换带综合识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2048A (zh) * 2010-12-30 2012-07-11 长江大学 一种预测高成岩阶段低孔低渗碎屑岩有效储层的方法
CN104358565A (zh) * 2014-10-31 2015-02-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藏含气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CN105629327A (zh) * 2015-12-31 2016-06-0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针对弱胶结、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定量表征方法
CN107290506A (zh) * 2017-07-28 2017-10-2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定量评价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孔隙度时空演变的方法
CN108169095A (zh) * 2017-12-13 2018-06-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深层砂岩埋藏成岩中长石溶解次生孔隙面孔率测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1405A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7865B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多参数渗透率预测方法
CN109324345B (zh)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岩石孔隙度恢复方法
MXPA02001002A (es) Metodo para pronosticar los valores cuantitativos de una propiedad de roca o fluido en un yacimiento, utilizando datos sismicos.
CN113790044B (zh) 一种多机制复合构成超压地层孔隙压力的评价方法
WO2012035036A1 (en)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pressure sensitivity of seismic velocity within reservoir rocks
CN112177605B (zh) 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聚集区主控因素的确定方法
Richardson Investigations of threshold effects in soil deformations
CN112145165B (zh) 一种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
CN112185469B (zh) 一种预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聚集区的方法
CN114441405B (zh) 基于压实和胶结减孔趋势的次生增孔幅度定量评价方法
Schoonbeek Land subsidence as a result of natural gas extraction in the province of Groningen
CN112818501B (zh) 基于动态监测数据校正碳酸盐岩油藏静态渗透率的方法
CN109826623B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层理缝的地球物理测井判识方法
CN115905917A (zh) 综合静动态数据构建海域低渗气层分类曲线的方法
CN114839678A (zh) 一种基于地震波静力触探试验的复杂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方法
CN115183739A (zh) 一种基于断层活动加权伸展应变计算盆地构造沉降的方法
CN112346147A (zh) 一种基于中子密度孔隙度差的储层评价方法
CN116930023A (zh) 致密砂岩相控分类孔隙度测井精细解释方法和装置
CN112231881A (zh) 基质渗透率计算方法及系统
Röshoff et al. Strategy for a Rock Mechanics Site Descriptive Mode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empirical approach
CN112925040B (zh) 砂岩储层渗透率各向异性参数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4086938B (zh) 一种非均质性砂岩储层的含气饱和度预测方法
CN114184764B (zh) 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岩石力学层划分方法及系统
CN114706141B (zh) 一种基于沉积类比的地下曲流河带定量表征方法
CN115271367A (zh) 高原隧道围岩分级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