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5758A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5758A
CN114425758A CN202111263094.8A CN202111263094A CN114425758A CN 114425758 A CN114425758 A CN 114425758A CN 202111263094 A CN202111263094 A CN 202111263094A CN 114425758 A CN114425758 A CN 114425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housing
end portion
cas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630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辻孝文
仲村真
水谷彰良
中滨雅俊
尾关良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811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7199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811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7199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811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734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25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5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电动工具具有马达、主轴、内壳体、外壳体、一对夹装部件和一对弹性部件。外壳体由单独形成的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沿上下方向相互连接而形成。一对夹装部件在至少局部地抵接于作为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一方的第1部件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分别被配置于内壳体的左侧和右侧,并且被连接固定于第1部件。一对弹性部件在内壳体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与一对夹装部件之间,分别被保持为沿左右方向压缩的状态。一对夹装部件各自的第1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第1面,该至少一个第1面随着朝向第1端部的顶端而向接近内壳体的方向延伸。据此,易于将一对弹性部件组装于内壳体和外壳体。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以驱动顶端工具摆动的方式构成。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动工具(所谓的振动工具),该电动工具构成为通过驱动被安装于主轴的顶端工具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随着驱动顶端工具摆动,振动工具会产生振动。因此,为了降低被传递至握持部的振动,提出了一种具有防振结构的振动工具。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144539号公开了一种振动工具,该振动工具具有通过多个弹性部件而被连接的外壳体和内壳体。
发明内容
上述振动工具的外壳体由沿上下方向对开而成的两个部件连接而形成。在内壳体的左侧和右侧上配置有两个弹性部件。这些弹性部件在沿上下方向被连接于外壳体的夹装部件与内壳体之间,以沿左右方向压缩的状态被支承。从组装性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弹性部件的支承结构存在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具有防振结构的电动工具中的弹性部件的支承结构有关的改良。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具有马达、主轴、内壳体、外壳体、一对夹装部件和一对弹性部件。
主轴构成为通过来自马达的动力驱动可拆下地安装的顶端工具绕第1轴线摆动。第1轴线规定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内壳体至少收容马达和主轴。外壳体收容内壳体。外壳体沿第2轴线延伸。第2轴线与第1轴线正交,且规定电动工具的前后方向。外壳体由相互单独形成的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沿上下方向连接而形成。
一对夹装部件在至少局部地抵接于作为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一方的第1部件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分别被配置于内壳体的左侧和右侧,并且被连接固定于第1部件。一对弹性部件在内壳体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与一对夹装部件之间,分别被保持为沿左右方向压缩的状态。一对夹装部件各自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作为先被插入第1部件的一方的第1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第1面。至少一个第1面随着朝向第1端部的顶端而向接近内壳体的方向延伸。
本方式的电动工具为所谓的振动工具,该振动工具驱动顶端工具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轴线摆动。在振动工具中,主要沿左右方向产生振动。为了有效地降低从内壳体向外壳体传递沿左右方向的振动,需要在内壳体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与外壳体之间保持一对弹性部件,且该一对弹性部件呈在左右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在本方式中,由于外壳体由沿上下方向相互连接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而形成,因此为了易于组装而采用一对夹装部件。
组装作业者能够在将一对弹性部件由内壳体与一对夹装部件夹持的状态下,将这些插入第1部件。此时,一对夹装部件中的第1端部最先进入第1部件。设置于第1端部的至少一个第1面随着朝向顶端而向接近内壳体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降低在开始插入夹装部件时,夹装部件会与第1部件的开口端产生干涉的可能性。另外,能够对应于插入而将一对夹装部件至少局部地抵接于第1部件的内表面,从而沿左右方向压缩一对弹性部件。根据本方式,易于使用一对夹装部件,将左右一对弹性部件以压缩状态组装于沿上下方向相互连接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结构的外壳体和内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振动工具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内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顶端工具省略图示)。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其中,外壳体省略图示)。
图6是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上侧外壳和操作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操作柄组装于上侧外壳的说明图。
图9是操作柄组装于上侧外壳的说明图。
图10是开关操作柄位于断开位置时的开关单元和开关保持架的右视图(其中,开关保持架的一部分省略图示)。
图11是开关操作柄位于接通位置时的开关单元和开关保持架的右视图。
图12是图2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夹装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振动工具;10:壳体;2:外壳体;201:上侧外壳;205:下侧外壳;206:凹部;207:肋;21:前端部;211:上壁部;212:支承孔;213:弹簧收容部;214:避让凹部;215:开口;22:中央部(握持部);23:后端部;25:开关保持架;251:主体;252:凹部;254:圆筒部;258:板簧;259:突出部;26:开关单元;261:第1开关;262:第2开关;263:柱塞;265:开关操作柄;266:推压片;27:连接部件;275:操作部;28:夹装部件;281:第1部分;281A:推压面;282:第2部分;283:筒状部;284:延伸部;285:下端部;285A:第1倾斜面;285B:第2倾斜面;286:抵接部;286A:抵接面;29:螺钉;3:内壳体;301:金属壳体;305:树脂壳体;306:右侧外壳;307:左侧外壳;31:前端部;311:第1收容部;312:第2收容部;313:第3收容部;314:罩部;317:凹部;323:前侧开口;324:后侧开口;33:罩部件;331:环状部;333:前侧罩部;334:后侧罩部;35:延伸部;351:外侧延伸部;353:内侧延伸部;37:弹性连接部;371:弹性部件;39:后端部;391:电池安装部;392:控制单元收容部;393:臂部;395:控制单元;4:马达;413:输出轴;45:风扇;5:驱动机构;6:夹紧机构;8:限制部;51:主轴;511:工具安装部;513:轴承;514:轴承;53:传动机构;531:偏心轴;534:驱动轴承;536:摆动部件;537:第1端部;538:第2端部;61:夹紧轴;67:操作柄;671:主体部;672:操作部;673:卡合突起;674:工作部;675:工作突起;676:卡止凹部;677:突起;678:突起;679:螺钉;68:螺旋弹簧;681:端部;683:端部;71:前侧弹性部件;73:后侧弹性部件;81:上侧限制部;811:凹部;815:突出部;82:下侧限制部;821:凹部;825:突出部;83:左侧限制部;831:凹部;835:突出部;84:右侧限制部;841:凹部;845:突出部;91:顶端工具;93:电池;A1:驱动轴线;A2:旋转轴线;P: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一对夹装部件可以分别卡合于被安装于内壳体的一对弹性部件,且以由一对弹性部件的弹力保持的方式构成。根据本方式,在组装作业中,通过使一对夹装部件与一对弹性部件卡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1面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倾斜面,该至少一个倾斜面随着朝向顶端而以接近内壳体的方式倾斜。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结构简单的第1面来提高组装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倾斜面可以包含多个倾斜面,该多个倾斜面具有相互不同的倾斜角度。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各夹装部件进一步顺利地插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一对夹装部件可以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一对夹装部件可以分别通过贯插于筒状部的螺钉而被连接于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筒状部,在各夹装部件与上侧部件、下侧部件被定位的状态下,通过螺钉将各夹装部件与上侧部件、下侧部件高效地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1面可以包含一对第1面,该一对第1面被配置于筒状部的前侧和后侧。根据本方式,能够使各夹装部件稳定地插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一对夹装部件可以分别包含至少一个第2面,该至少一个第2面抵接于第1部件的内表面。至少一个第2面可以与至少一个第1面不同。根据本方式,通过确保各夹装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第2面的尺寸精度,能够适当地支承弹性部件,从而易于制造夹装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轴线可以与主轴的第1轴线平行地延伸。一对弹性部件可以至少局部地沿前后方向配置于第1轴线与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轴线之间。根据本方式,能够将马达和主轴配置得比较接近,进而能够实现电动工具的小型化。另外,一对弹性部件位于作为振动源的马达以及主轴的附近,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从内壳体向外壳体传递振动。
下面,参照附图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非限定性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工具1。此外,振动工具1为电动工具的一例,该振动工具1驱动顶端工具91摆动,从而对被加工件(未图示)进行加工作业。
首先,说明振动工具1的概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振动工具1具有长形的壳体(也称为工具主体)10。在壳体10的长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中收容有包括主轴51的驱动机构5、和马达4。主轴51配置为使主轴51的长轴(顶端工具91的驱动轴线A1)与壳体10的长轴大致正交。主轴51的轴向上的一端部从壳体10突出,且向外部露出。该一端部构成能安装顶端工具91的工具安装部511。另外,在壳体10的长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能安装电池93的电池安装部391。振动工具1使用从电池93供给的电功率来进行动作。驱动机构5构成为,使用来自马达4的动力,使被安装于工具安装部511的顶端工具91在绕驱动轴线A1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
下面,说明振动工具1的详细结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驱动轴线A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振动工具1的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中,将主轴51的工具安装部511侧规定为振动工具1的下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上侧。将与驱动轴线A1正交且与壳体10的长轴方向大致对应的方向定义为振动工具1的前后方向。在前后方向中,将壳体10的收容有主轴51的端部侧规定为振动工具1的前侧,将安装有电池93的端部侧定义为后侧。将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首先,说明壳体10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构成为所谓的防振外壳。具体而言,壳体10包括长形的外壳体2和长形的内壳体3,其中,所述外壳体2形成振动工具1的外部轮廓;所述内壳体3被收容于外壳体2。外壳体2和内壳体3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弹性连接。
在前后方向上,外壳体2包括前端部21、后端部23和将前端部21与后端部23进行连接的中央部22。
前端部21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在前端部21的内部配置有内壳体3的前端部31。在前端部21的上前端部支承有操作柄67。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柄67被配置于主轴51的正上方,且能绕驱动轴线A1转动。操作柄67为用于由后述的夹紧机构6对顶端工具91的夹紧和其解除的操作部件。另外,在前端部21的上壁部211的后端部设置有开口215。通过该开口215,以可外部操作的方式露出有滑动式的操作部275。操作部275为用于在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用于马达4启动的开关单元26的操作部件。
后端部23形成为向后方扩展(截面积变大)的筒状。在后端部23的内部配置有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部37和后端部39。
中央部22形成为筒状,且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中央部22为由使用者握持的部分。据此,在以下说明中,将中央部22也称为握持部22。握持部22以易于使用者握持的方式,形成得比前端部21和后端部23细。换言之,握持部22的截面的外周长比前端部21和后端部23的截面的外周长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体2由单独形成的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相互连接而形成。更详细而言,外壳体2通过沿上下方向重叠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且在多个部位上用螺钉将它们连接而形成。此外,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均由合成树脂制成。
如图1~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内壳体3包括前端部31、延伸部35、弹性连接部37和后端部39。
前端部31为用于收容驱动机构5和马达4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前端部31包括第1收容部311、第2收容部312、第3收容部313和罩部314。
第1收容部311为用于收容驱动机构5中的主轴51、后述的摆动部件536的一部分和夹紧机构6的部分。第1收容部31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第2收容部312为用于收容马达4的部分。第2收容部312形成为直径比第1收容部311大的圆筒状。第2收容部312被配置于第1收容部311的后侧。另外,第2收容部312在上下方向上比第1收容部311短,第2收容部312的下端位于第1收容部311的下端的上方。第3收容部313为用于收容驱动机构5中的传动机构53的部分。第3收容部313被配置于第1收容部311的后侧,并且被配置于第2收容部312的下侧。第3收容部313与第1收容部311及第2收容部312连通。罩部314为覆盖第2收容部312的上端的开口的部分。
如图1~图3所示,延伸部35为从前端部3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另外,延伸部35为对应于外壳体2的握持部22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换言之,“对应于握持部2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延伸部35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收容于握持部22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握持部2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且延伸部35的大致整体被配置于握持部22内。
延伸部35包括外侧延伸部351和内侧延伸部353,其中,所述外侧延伸部351形成延伸部35的外部轮廓;所述内侧延伸部353被配置于外侧延伸部351内。外侧延伸部351形成为矩形筒状,且从前端部31(更详细而言,第2收容部312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内侧延伸部353在外侧延伸部351内,从前端部31(更详细而言,第2收容部312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至外侧延伸部351的后端部为止。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延伸部353形成为矩形板状,在从振动工具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通过的假想的平面P(也称为包含驱动轴线A1和旋转轴线A2的平面)上呈直线状延伸(参照图12)。
弹性连接部37为从延伸部35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且将延伸部35与后端部39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弹性连接部37包含多个弹性部件371,该多个弹性部件371沿前后方向将外侧延伸部351与后端部3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弹性部件371相互分离地绕内壳体3的长轴配置。各弹性部件371构成为,比内壳体3的其他部分容易弹性变形。更详细而言,各弹性部件371形成为易于弹性变形(易于挠曲)的带状。另外,各弹性部件371由弹性系数比内壳体3的其他部分低的材料形成。弹性部件371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从前端部31向后端部39传递。
后端部39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后端部39被配置于外壳体2的后端部23的内部。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内壳体3由将相互形成为分体的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连接而形成。
金属壳体301为金属制的单一部件。金属壳体301的前侧部分构成为驱动机构5和马达4的收容部,且包括上述的第1收容部311、第2收容部312和第3收容部313。另一方面,金属壳体301的后侧部分由内侧延伸部353构成。即,金属壳体301构成前端部31的一部分和延伸部35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树脂壳体305由沿左右方向连接单独形成的合成树脂制的右侧外壳306和左侧外壳307而形成。树脂壳体305包括上述的罩部314、外侧延伸部351、弹性连接部37和后端部39。即,树脂壳体305构成前端部31的一部分、延伸部35的一部分、弹性连接部37和后端部39。
内壳体3由在金属壳体301的内侧延伸部353被右侧外壳306和左侧外壳307(详细而言,构成外侧延伸部351的部分)从左右方向夹持的状态下,通过螺钉将金属壳体301与右侧外壳306及左侧外壳307连接呈固定状而形成。
此外,在后面详细说明外壳体2与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结构。
下面,说明内壳体3的内部结构。
首先,说明前端部31的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在前端部31中主要收容有马达4、驱动机构5和夹紧机构6。
马达4为无刷直流马达,且具有定子、转子和输出轴413,其中,所述转子被配置于定子的径向内侧;所述输出轴413与转子一体旋转。马达4以输出轴413的旋转轴线A2位于驱动轴线A1的正后方且与驱动轴线A1平行(即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被收容于第2收容部312。输出轴413比定子更靠下方突出。在输出轴413上固定有用于冷却马达4的风扇45。
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5主要具有主轴51和传动机构53。
主轴51为大致圆筒状的长形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51被收容于第1收容部311的下侧部分。主轴51由被保持于第1收容部311的两个轴承(详细而言,球轴承)513、514以可绕驱动轴线A1旋转的方式支承。如上所述,主轴51的下端部构成为能安装顶端工具91(参照图1)的工具安装部511。
传动机构53为公知的机构,其构成为将马达4的动力(输出轴413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主轴51,从而使主轴51在绕驱动轴线A1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传动机构53具有偏心轴531、驱动轴承534和摆动部件536。
偏心轴531为以呈同轴状的方式被连接于马达4的输出轴413的轴。偏心轴531由分别被保持于第2收容部312的下端部和第3收容部313的下端部的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偏心轴531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2偏心的偏心部。在偏心部上安装有驱动轴承534的内圈。
如图4和图5所示,摆动部件536为以可动作的方式将驱动轴承534与主轴51连接的部件。摆动部件536以横跨第1收容部311和第3收容部313的方式进行延伸。摆动部件536具有形成为环状的第1端部537和两股叉形状的第2端部538。第1端部537在支承主轴51的两个轴承之间被固定于主轴51的外周。第2端部538配置为从左侧和右侧抵接于驱动轴承534的外圈的外周面。此外,摆动部件536相对于从上下方向的中心通过的假想的平面具有对称形状。第1端部537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2端部538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
当马达4被驱动时,偏心轴531与输出轴413一体旋转,响应于此,摆动部件536以主轴51的驱动轴线A1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主轴51随着摆动部件536的摆动运动而绕驱动轴线A1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其结果,驱动被固定于主轴51的顶端工具91绕驱动轴线A1摆动,从而能执行加工作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3具有用于易于将驱动机构5组装于内壳体3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在内壳体3(详细而言,前端部31)中的、在摆动部件536的前侧和后侧且与摆动部件536(详细而言,第1端部537和第2端部538)相向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
前侧开口323被设置于前端部31(第1收容部311)的前壁部。更详细而言,前侧开口323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对应于上侧轴承513与下侧轴承514之间的区域。前侧开口323为在组装驱动机构5时,用于将摆动部件536插入内壳体3内的开口。据此,前侧开口323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设定得至少大于摆动部件536的最大厚度(第1端部537的厚度)。另外,前侧开口323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至少大于摆动部件536的最大宽度(第2端部538各自外侧的侧面之间的距离)。
后侧开口324被设置于前端部31(第3收容部313)的后壁部。后侧开口324为在组装驱动机构5时,供用于将摆动部件536的第2端部538适当地定位于驱动轴承534的器具插入的开口。后侧开口324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设定得小于前侧开口323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另外,后侧开口32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至少大于第2端部538各自外侧的侧面之间的距离。
前侧开口323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距后侧开口324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向上方偏移。这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在组装摆动部件536时,需要在上下方向和绕驱动轴线A1的周向上,将第2端部538定位于与驱动轴承534的外圈适当地抵接的位置(下面,称为安装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摆动部件536位于安装位置时,第1端部537被配置于主轴51下侧的轴承514的内圈上。由于第1收容部311需要保持轴承514,因此第1收容部311中的、恰好第1端部537前侧的整个区域无法形成前侧开口32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开口323的位置被向上方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51、传动机构53和马达4利用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按下面的步骤被组装于内壳体3(详细而言,前端部31)。
作业者首先将轴承514通过第1收容部311下端的开口嵌入第1收容部311的规定位置,且用挡圈进行固定。在此之后,作业者将摆动部件536从前侧开口323插入第1收容部311,且使摆动部件536进一步向下方移动,从而将其配置于安装位置。第1端部537被配置于轴承514的内圈上。在此之后,作业者将主轴51从下侧贯插于轴承514,且将主轴51的下端部压入固定于轴承514。作业者从后侧开口324插入器具,从而将摆动部件536保持于安装位置。作业者将在输出轴413上安装了风扇45、偏心轴531和驱动轴承534的状态的转子通过第2收容部312上端的开口而插入前端部31内。偏心轴531被两个轴承压入,从而完成组装。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摆动部件536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由此,能够将摆动部件536从前侧开口323向后方插入前端部31。即,能够使摆动部件536的插入方向与主轴51、马达4的输出轴413和偏心轴531的插入方向不同。与主轴51同样,摆动部件536在被从下方插入前端部31的情况下,在组装摆动部件536之后,需要用另一部件封堵固定前端部31的下端部。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摆动部件536组装于前端部31的组装作业合理化。
而且,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部31上安装有用于封堵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的罩部件33。
如图6所示,罩部件33包括环状部331、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331、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由相同的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即,罩部件33整体构成为环状的弹性部件。
环状部331为环状的带。环状部331形成为在略微被拉伸的状态下,能安装于前端部31的下端部(详细而言,第1收容部311的下端部和第3收容部313)的外周。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分别构成为能嵌合于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分别从环状部33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此外,前侧罩部333形成为向前方鼓出的圆弧状。后侧罩部334形成为向后方鼓出的圆弧状。环状部331中的、对应于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的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设定得大于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的高度。
作业者能在拉伸罩部件33的同时将其容易地安装于前端部31的下端部的外周。如图4、图5所示,当罩部件33被安装于前端部31的下端部的外周时,环状部331紧贴于前端部3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在分别被略微压缩的状态下,嵌入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从而将它们封堵。由此,能够降低异物(例如,粉尘)从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进入内壳体3内的可能性。而且,在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的周围,环状部331紧贴于前端部3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异物进入的可能性。
另外,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由环状部331的弹力而被向前端部31的内侧(即,向封堵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的方向)施力。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从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脱离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分别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降低与摆动部件536的动作产生干涉的可能性。
下面,说明夹紧机构6。
夹紧机构6为用于使用夹紧轴61将顶端工具91相对于工具安装部511保持为固定状,从而使顶端工具91能与主轴51一体旋转的机构。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夹紧机构6的结构与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020/0282539号说明书(通过参照而引用其整体)公开的夹紧机构的结构实质上相同。据此,在此省略对其进行说明。
夹紧机构6与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外壳体2的前端部21支承的操作柄67可动作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7所示,操作柄67以主体部671、工作部674和扭转螺旋弹簧68为主体而构成。
主体部671由外壳体2(上侧外壳201)的前端部21的上壁部211,以可绕驱动轴线A1转动的方式支承。主体部671具有被配置于前端部21的外部,由使用者手动操作的操作部672。工作部674在前端部21内被配置于夹紧机构6的上方,且被螺钉679固定于主体部671的下侧。工作部674具有一对工作突起675,该一对工作突起675用于作用于夹紧机构6而使夹紧机构6动作。
扭转螺旋弹簧68被配置于操作柄67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周围。扭转螺旋弹簧68的一端部681被卡止于在上侧外壳201的上壁部211形成的卡止孔(省略图示)。扭转螺旋弹簧68的另一端部683卡止于在工作部674上形成的两个卡止凹部676中的一方。通过这样的结构,操作柄67由扭转螺旋弹簧68朝向操作部672抵接于上侧外壳201的左壁部的初始位置施力。此外,设置两个卡止凹部676的原因是由于易于使工作部674定位于主体部671。
夹紧机构6响应于操作柄67的转动操作而动作。具体而言,响应于操作柄67从初始位置转动至规定方向(由上自下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通过工作突起675使夹紧机构6动作,从而解除顶端工具91的夹紧。另一方面,响应于操作柄67从解除位置向与解锁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通过工作突起675而使夹紧机构6动作,从而夹紧顶端工具9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操作柄67和上侧外壳201进行了研究,从而易于使操作柄67组装于上侧外壳201。更详细而言,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在周向上,在工作部674的各卡止凹部676的两侧设置有两个突起677、678。突起677、678向径向外侧突出。另一方面,在上侧外壳201的上壁部211上设置有支承孔212和弹簧收容部213。弹簧收容部213为被设置于支承孔212的周围的圆环状的凹部。另外,在弹簧收容部213的外缘的一部位上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进的避让凹部214。
按以下的步骤来进行操作柄67相对于上侧外壳201的组装。
首先,作业者使从主体部671的基部的中央部突出的卡合突起673贯穿上壁部211的支承孔212。此时,作业者以操作部672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方式,将主体部671定位于上侧外壳201。作业者将扭转螺旋弹簧68配置于弹簧收容部213内,且将端部681嵌入卡止孔(省略图示)。在此之后,作业者将工作部674沿周向定位于主体部671,且用螺钉679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将工作部674连接固定于主体部671。
如图8所示,在该阶段中,扭转螺旋弹簧68的端部683不卡合于卡止凹部676,而被配置于工作部674的径向外侧。在此之后,作业者使操作柄67向从工作部674侧(下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8的箭头方向)相对于上侧外壳201绕驱动轴线A1转动。当操作柄67被转动至规定位置时,如图9所示,两个卡止凹部676中的、接近避让凹部214的一方被配置于与避让凹部214相向的位置。
如图9所示,作业者在操作柄67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在对扭转螺旋弹簧68施加负载的同时(通过卷绕扭转螺旋弹簧68而使其弹性变形的同时),使端部683向从下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移动。端部683在到达避让凹部214,而且在避让凹部214内通过突起678之后,从避让凹部214向卡止凹部676内移动。由扭转螺旋弹簧68的弹力,工作部674被从下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图9的箭头方向)施力。据此,操作柄67在端部683卡止于卡止凹部676的状态下转动,且被配置于初始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在将主体部671和工作部674以定位的状态固定之后,使操作柄67转动规定量,在该状态下使端部683转动。作业者仅通过进行该作业,就能使端部683卡止于卡止凹部676,且使扭转螺旋弹簧68对操作柄67朝向初始位置施力。据此,与使端部683预先卡止于工作部674,在对扭转螺旋弹簧68施加负载的同时将主体部671和工作部674定位且用螺钉679进行固定的方法相比,易于将操作柄67组装于上侧外壳201。
下面,说明后端部39的内部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部39的后侧部分构成为电池安装部391,后端部39的前侧部分构成为控制单元收容部392。
电池安装部391具有能滑动卡合电池93的卡合结构和能与电池93的端子电连接的端子等。此外,由于电池安装部391和其结构本身为公知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控制单元收容部392中收容有控制单元395。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控制单元395包括三相逆变器、通过三相逆变器来控制马达4的驱动的控制电路(例如,具有CPU的微型计算机)、搭载有这些的基板和收容基板的盒体等。控制单元395通过未图示的电线而与电池安装部391、开关单元26和马达4等电连接。控制单元395构成为在开关单元26为接通状态的期间驱动马达4。
此外,通过能在内壳体3的后端部39安装电池93以及收容控制单元395,能增大内壳体3绕驱动轴线A1的转动惯量,从而降低内壳体3的振动。
下面,说明延伸部35的内部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4和驱动机构5被配置于前端部31内,控制单元395和电池安装部391被设置于后端部39。据此,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延伸部35内配置有将控制单元395与马达4的基板等连接的电线、连接端子。
下面,说明弹性连接部37的内部结构。
如图1~图3所示,在弹性连接部37的内部空间(由弹性部件371沿周向围成的空间)配置有开关保持架25。开关保持架25为以保持开关单元26的方式构成的部件。开关保持架25虽然被配置于弹性连接部37的内部空间内,但是被固定于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且与外壳体2形成一体。更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开关保持架25包括大致矩形箱状的主体251和分别被设置于主体251的左前端部和右前端部的圆筒部254。圆筒部254沿上下方向延伸。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开关保持架25由被贯插于圆筒部254的螺钉固定于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
下面,说明开关单元26。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26具有第1开关261和第2开关262。第1开关261为以使用可直线移动的滑动件开闭电路的方式构成的、公知的滑动开关。第2开关262为以使用速动机构微动地开闭电路的方式构成的、公知的微动开关。第2开关262被配置于第1开关261的右侧,第2开关262的柱塞263向后方突出。
如图1所示,开关单元26通过连接部件27以可动作的方式被连接于操作部275。连接部件27为在上侧外壳201与内壳体3的延伸部35之间,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长形部件。连接部件27的前端部被连接于操作部275。连接部件27的后端部被连接于开关操作柄265。
开关操作柄265被配置于第1开关261的上侧,由开关保持架25(在图10中一部分省略图示)以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开关操作柄265构成为通过响应于操作部275的前后方向上的滑动操作而在规定的接通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由此来切换第1开关261和第2开关262的接通/断开状态。更详细而言,开关操作柄265被连接于第1开关261的滑动件(省略图示)。据此,滑动件与开关操作柄265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开关操作柄265具有被配置于第2开关262的柱塞263的后侧的推压片266。
如图10所示,当开关操作柄265位于断开位置时,第1开关261为断开状态。此时,推压片266位于从柱塞263向后方远离的位置,第2开关262也为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当开关操作柄265位于接通位置时,第1开关261为接通状态。此时,推压片266位于推压柱塞263的位置,第2开关262也为接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开关261和第2开关262双方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开关单元26为接通状态。在第1开关261和第2开关262中的至少一方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开关单元26为断开状态。如上所述,开关单元26的接通/断开状态被用于控制单元395对马达4的驱动控制。
由于第2开关262为微动开关,因此有可能由于第2开关262和/或开关保持架25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以及柱塞263被向后方施力的情况等原因,而会响应于开关操作柄265的微动而被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即,开关单元26的接通/断开状态有可能变得不稳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关保持架25上安装有用于将开关操作柄265稳定地保持于接通位置的板簧258。
板簧258被配置于推压片266的下侧,且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59。开关操作柄265在从图10所示的断开位置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突出部259被推压片266的下端部推压,板簧258向下方弯曲而允许推压片266向前方移动。如图11所示,当推压片266通过突出部259,开关操作柄265到达接通位置时,板簧258向上方恢复。板簧258在突出部259从后方抵接于推压片266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对推压片266向前方施力,从而将开关操作柄265稳定地保持于接通位置。在开关操作柄265从接通位置移动至断开位置的情况下,同样地,板簧258向下方弯曲而允许推压片266向后方移动,当推压片266通过突出部259时板簧258向上方恢复。
下面,说明外壳体2与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体2与内壳体3在多个部位被弹性连接。具体而言,在前端部21与前端部31之间、开关保持架25与后端部39之间分别夹装有多个弹性部件。
首先,说明前端部21与前端部31的弹性连接结构。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前端部31的第1收容部31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上分别设置有具有圆形截面的凹部317。此外,左右的凹部317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对于平面P呈对称配置。在各凹部317中,以沿径向被略微压缩的状态嵌入有圆筒状的前侧弹性部件7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弹性部件71由具有超细微发泡结构的聚氨酯系树脂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前侧弹性部件71分别由左右一对夹装部件28推压于前端部31,且被保持为沿左右方向压缩的状态。左右的夹装部件28在分别局部地抵接于外壳体2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在前端部31的左侧和右侧被固定于外壳体2。更详细而言,各夹装部件28被固定于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此外,左右的夹装部件28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对于平面P呈对称配置。
下面,说明夹装部件28的详细结构。如图12~图14所示,夹装部件28包括卡合于前侧弹性部件71的第1部分281和卡合于外壳体2的第2部分282。此外,第1部分281和第2部分282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第1部分281包括圆板部和突起,其中,所述圆板部以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交叉(详细而言,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所述突起从圆板部的中央部向与圆板部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左右方向)突出。第1部分281的突起具有略大于前侧弹性部件71的内径的外径。突起嵌入前侧弹性部件71的中央部,且以横跨整周的方式被前侧弹性部件71覆盖。此外,突起的顶端远离凹部317的底面。圆板部在突起的周围抵接于前侧弹性部件71的一端面(外壳体2侧的面)。即,圆板部具有圆环状的推压面281A。第1部分281的突起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能在压缩前侧弹性部件71的同时在凹部317内相对移动。
第2部分282包括筒状部283、一对延伸部284和一对抵接部286。
筒状部283相对于第1部分281的圆板部被配置于突起的相反侧(外壳体2侧),从圆板部的大致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至圆板部的上端为止。筒状部283被设置于上侧外壳201的圆筒部和被设置于下侧外壳205的圆筒部从上下夹持,由被紧固于下侧外壳205的圆筒部的螺纹孔的螺钉29将其连接于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由此,夹装部件28以被定位的状态连接于外壳体2。
一对延伸部284在筒状部283的两侧(前侧和后侧),以与筒状部283相邻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前后的延伸部284相对于筒状部283具有对称的形状。延伸部284比第1部分281的圆板部的直径长,延伸部284比圆板部的上端和下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即,延伸部284的上端和下端规定了夹装部件28的上端和下端。
各延伸部284的下端部285的外表面中的、与外壳体2相向的表面随着朝向下端而向接近内壳体3(平面P、第1部分281)的方向倾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表面按两个阶段倾斜。更详细而言,该表面包括第1倾斜面285A和连接于第1倾斜面285A的下侧的第2倾斜面285B。第2倾斜面285B的倾斜角度(平面P与第2倾斜面285B所成的角)大于第1倾斜面285A的倾斜角度(平面P与第1倾斜面285A所成的角)。第1倾斜面285A和第2倾斜面285B的设置是为了易于将夹装部件28组装于外壳体2,细节在后面进行说明。
一对抵接部286从一对延伸部284分别向前方和后方突出。抵接部286被设置于延伸部284的下端的上方。另外,抵接部286的下端位于下端部285的上端的下方(详细而言,第1倾斜面285A的上端与下端之间)。抵接部286具有与外壳体2的内表面(外壳体2的左壁部的右表面或者右壁部的左表面)抵接的抵接面286A。抵接面286A为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交叉的表面(详细而言,大致正交的表面)。另外,抵接面286A与第1部分281的推压面281A大致平行。另外,抵接面286A和推压面281A位于沿左右方向局部重叠的位置(即,抵接面286A的一部分与推压面281A的一部分位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下面,说明前侧弹性部件71和夹装部件28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
作业者首先将前侧弹性部件71分别嵌入内壳体3的前端部31的左右的凹部317。接着,作业者将夹装部件28的第1部分281的突起嵌入前侧弹性部件71。夹装部件28通过前侧弹性部件71的弹力被保持,且通过前侧弹性部件71被暂时连接于内壳体3(参照图3)。据此,作业者能够一体地处理内壳体3、前侧弹性部件71和夹装部件28。
作业者将该状态的内壳体3收容于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被载置于作业台的下侧外壳205内。在下侧外壳205的左壁部和右壁部的上部分别设置有凹部206,该凹部206具有与筒状部283和一对延伸部284大致对应的形状。作业者将筒状部283及一对延伸部284与凹部206对齐,使内壳体3相对于下侧外壳205向下方移动。
夹装部件28中的、最先进入下侧外壳205的是一对延伸部284的下端,即,设置有第2倾斜面285B的部分的下端。据此,能够降低当夹装部件28进入下侧外壳205时,夹装部件28的下端与下侧外壳205的上端产生干涉的可能性。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下端部285插入下侧外壳205(详细而言,凹部206)。接着下端部285的设置有第2倾斜面285B的部分,设置有第1倾斜面285A的部分也顺利地进入下侧外壳205(凹部206)。
当作业者进一步使内壳体3相对于下侧外壳205向下方移动时,抵接部286的抵接面286A抵接于下侧外壳205的内表面(详细而言,规定凹部206的一对肋207的突出端面)。在该状态下,当作业者进一步使内壳体3相对于下侧外壳205向下方移动时,前侧弹性部件71被朝向内壳体3推压,而成为沿左右方向压缩的状态。当筒状部283的下端大致到达抵接于下侧外壳205的圆筒部的上端的位置时,内壳体3收容于下侧外壳205的收容作业完成。作业者将上侧外壳201配置于下侧外壳205的上侧,且紧固螺钉29。由此,前侧弹性部件71和夹装部件28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完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具有下端部285的夹装部件28,能够易于进行在沿左右方向压缩前侧弹性部件71的同时将其插入内壳体3和下侧外壳205的作业,其中,下端部285具有第1倾斜面285A和第2倾斜面285B。
另外,与第1倾斜面285A和第2倾斜面285B不同的抵接面286A构成为,在夹装部件28被组装于内壳体3和下侧外壳205的状态下,抵接面286A抵接于下侧外壳205的内表面(详细而言,规定凹部206的一对肋207的突出端面)。据此,通过确保抵接面286A和外壳体2的肋207的尺寸精度,能够适当地支承前侧弹性部件71,因此易于制造夹装部件2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装部件28被组装于内壳体3和下侧外壳205的状态下,虽然第1倾斜面285A和第2倾斜面285B实质上不抵接于下侧外壳205的内表面(规定凹部206的表面),但也可以进行抵接。
下面,说明开关保持架25与后端部39的弹性连接结构。
如图2所示,在开关保持架25的主体251的左壁部和右壁部上分别设置有朝向内侧(平面P)凹进的凹部252。左右的凹部252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对于平面P呈对称配置。在凹部252中嵌入有后侧弹性部件73。与前侧弹性部件71相同,后侧弹性部件73由具有超细微发泡结构的聚氨酯系树脂形成。
另一方面,从内壳体3的后端部39(控制单元收容部392)的左壁部和右壁部朝向前方突出有一对臂部393。在各臂部393的顶端部上设置有朝向内侧(平面P)突出的突起。臂部393的顶端部与后侧弹性部件73的外表面接触,突起嵌入设置于后侧弹性部件73的凹部,且以横跨整周的方式被后侧弹性部件73覆盖。此外,臂部393的突起的顶端远离凹部252的底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臂部393的顶端部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能在压缩后侧弹性部件73的同时在凹部252内相对移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体2和内壳体3通过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被连接为能在所有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在驱动顶端工具91摆动时,从内壳体3向外壳体2传递振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在内壳体3的后端部39和外壳体2的后端部23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移动的限制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8包括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的四个限制部。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和右侧限制部84分别包括能相互抵接的一对抵接部(详细而言,凹部和突出部)。
上侧限制部81包括被设置于后端部23的上壁部的凹部811和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上壁部的突出部815。凹部811从后端部23的上壁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凹进。另外,凹部811形成为从后端部23的上壁部的大致左端沿左右方向延伸至右端为止的槽。凹部811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由前表面、后表面和上表面规定。突出部815为从后端部39的上壁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形的突起。突出部815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上壁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突出部815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且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和上表面。
突出部815被配置于凹部811内。在突出部815的顶端与凹部811的底面(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另外,凹部81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得大于突出部815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据此,在外壳体2与内壳体3不相对移动的初始状态下,突出部815的前侧与后侧存在有间隙。另一方面,当后端部23与后端部39相对移动时,突出部815的一部分抵接于规定凹部811的表面,因此,后端部23与后端部39的相对可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更详细而言,突出部815的前表面与凹部811的前表面之间的间隙规定了后端部39的上端部相对于后端部23的上端部能向前方移动的范围。突出部815的后表面与凹部811的后表面之间的间隙规定了后端部39的上端部相对于后端部23的上端部能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此外,突出部815的顶端与凹部811的底面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突出部815的前表面与凹部811的前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突出部815的后表面与凹部811的后表面之间的间隙均小于内壳体3的其他部分(即,前端部31、延伸部35、弹性连接部37)的外表面与外壳体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另外,这些间隙均被设定为,在驱动顶端工具91摆动时即使内壳体3产生振动,也不会使内壳体3与外壳体2接触。
下侧限制部82包括被设置于后端部23的下壁部的凹部821和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下壁部的突出部825。凹部821从后端部23的下壁部的上表面向下方凹进。另外,凹部821形成为从后端部23的下壁部的大致左端沿左右方向延伸至右端为止的槽。凹部821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由前表面、后表面和下表面规定。突出部825为从后端部39的下壁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形的突起。突出部825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下壁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突出部825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和下表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下侧限制部82被配置于与上侧限制部81不同的位置(详细而言,上侧限制部81的后方),但也可以被配置于与上侧限制部81沿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
突出部825被配置于凹部821内。在突出部825的顶端与凹部821的底面(下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凹部82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得大于突出部825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据此,在初始状态下,突出部825的前侧与后侧存在间隙。与上侧限制部81同样地,通过突出部825与凹部821相互抵接,限制了后端部23与后端部39的可相对移动的范围。此外,突出部825与凹部821之间的间隙的设定与上侧限制部81的设定相同。
左侧限制部83包括被设置于后端部23的左壁部的凹部831和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左壁部的突出部835。凹部831从后端部23的左壁部的右表面向左方凹进。另外,凹部831形成为从后端部23的左壁部的大致上端沿上下方向延伸至下端为止的槽。凹部831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由前表面、后表面和左表面规定。突出部835为从后端部39的左壁部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形的突起。突出部835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左壁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突出部835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且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和左表面。
突出部835被配置于凹部831内。在突出部835的顶端与凹部831的底面(左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凹部83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得大于突出部835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据此,在初始状态下,突出部835的前侧与后侧存在间隙。与上侧限制部81同样地,通过突出部835与凹部831相互抵接,限制了后端部23与后端部39的可相对移动的范围。此外,突出部835与凹部831之间的间隙的设定与上侧限制部81的设定相同。
右侧限制部84包括被设置于后端部23的右壁部的凹部841和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右壁部的突出部845。凹部841从后端部23的右壁部的左表面向右方凹进。另外,凹部841形成为从后端部23的右壁部的大致上端沿上下方向延伸至下端为止的槽。凹部841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由前表面、后表面和右表面规定。突出部845为从后端部39的右壁部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形的突起。突出部845被设置于后端部39的右壁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突出部845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且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和右表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右侧限制部84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左侧限制部83大致相同的位置,但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左侧限制部83不同的位置。
突出部845被配置于凹部841内。在突出部845的顶端与凹部841的底面(右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凹部84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得大于突出部845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据此,在初始状态下,突出部845的前侧与后侧存在间隙。与上侧限制部81同样地,通过突出部845与凹部841相互抵接,限制了后端部23与后端部39的可相对移动的范围。此外,突出部845与凹部841之间的间隙的设定与上侧限制部81的设定相同。
通过具有以上这样结构的限制部8,与没有设置限制部的其他部分(即,前端部31、延伸部35、弹性连接部37)相比,内壳体3的后端部39能相对于外壳体2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在振动工具1下落的情况下,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和右侧限制部84中的至少一个的突出部的一部分与规定凹部的表面接触,限制了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的移动。由此,能够降低内壳体3因惯性而相对于外壳体2移动得较大的可能性。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体2和内壳体3的周向上的四个部位上设置有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和右侧限制部84。据此,与仅沿周向的一个部位设置限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的移动。
在振动工具1中,驱动顶端工具91摆动的主轴51成为主要的振动源。后端部39在内壳体3中距驱动轴线A1最远,因此,后端部39的振动具有大于接近驱动轴线A1的其他部分(即,前端部31、延伸部35、弹性连接部37)的振动的倾向。据此,在后端部39中,限制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的移动合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连接部37有效地降低从延伸部35向后端部39传递振动。据此,与没有设置弹性连接部37的情况相比,后端部39中的振动变小,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后端部39和后端部23上设置限制部8也合理。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限制部8,能够实现可以在驱动顶端工具91摆动时,避免阻碍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的相对移动的可能性的同时降低在振动工具1下落时对内壳体3产生的冲击的防振结构。
与内壳体3的其他部分相比,弹性连接部37的弹性部件371在被沿前后方向施加冲击的情况下易于破损。相对于此,限制部8以限制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沿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适当地对应于振动工具1从后端部39或者前端部31下落的情况,降低弹性部件371破损的可能性。
而且,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和右侧限制部84均由凹部和配置于凹部内的突出部构成。据此,通过将突出部的一部分抵接于规定凹部的表面,除了能限制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向前方和后方的直线移动以外,还能限制其转动。
在下面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特征)与本发明或者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特征)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特征)仅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特征)。
振动工具1为“电动工具”的一例。马达4为“马达”的一例。主轴51为“主轴”的一例。顶端工具91为“顶端工具”的一例。内壳体3为“内壳体”的一例。外壳体3、上侧外壳201、下侧外壳205分别为“外壳体”、“上侧部件”、“下侧部件”的一例。下侧外壳205为“第1部件”的一例。夹装部件28为“夹装部件”的一例。前侧弹性部件71为“弹性部件”的一例。夹装部件28的下端部(下端部285)为“第1端部”的一例。第1倾斜面285A、第2倾斜面285B分别为“第1面”和“倾斜面”的一例。筒状部283为“筒状部”的一例。抵接面286A为“第2面”的一例。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为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振动工具1。例如,能够实施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所示的振动工具1和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至少一个组合采用。
外壳体2的前端部21与内壳体3的前端部31的弹性连接结构例如能够实施以下的变更。
前侧弹性部件71的形状、材质和数量等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不同。例如,前侧弹性部件71可以为筒状体也可以为实心体,还可以具有圆形以外的截面形状。另外,前侧弹性部件71例如可以由与上述例子不同种类的合成树脂、橡胶或者弹簧要素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左右一对前侧弹性部件71,但也可以在前端部21与前端部31之间,沿前后方向和/或上下方向分离地配置有多对前侧弹性部件71。
夹装部件28的形状、配置和数量等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不同。例如,第1部分281的形状能够随着上述前侧弹性部件71的变更而适宜地变更。夹装部件28可以分别支承多个前侧弹性部件71。第2部分282的延伸部284和抵接部286可以仅为一个。可以在延伸部284的上部设置抵接面286A。夹装部件28可以被配置于前端部31以外的部分(例如,后端部39)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与后端部23之间,对弹性部件进行支承。
另外,例如,夹装部件28可以插入上侧外壳201,在至少局部地抵接于上侧外壳201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固定于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夹装部件28的上端部(例如,一对延伸部284各自的上端部)设置有与第1倾斜面285A和第2倾斜面285B相同的倾斜面。即,只要将倾斜面设置于在组装时,夹装部件2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先插入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中的一方的端部即可。或者,夹装部件28可以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而在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两方设置有倾斜面。另外,夹装部件28可以仅被连接固定于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中的、插入有夹装部件28的一方。
另外,倾斜面可以为以恒定的角度倾斜的单一的倾斜面,而无需包含倾斜角度不同的第1倾斜面285A和第2倾斜面285B。或者,也可以采用随着朝向上端部或者下端部的顶端而以接近内壳体3的方式延伸的弯曲面来代替倾斜面。而且,可以将倾斜面(平面)和弯曲面沿上下方向进行连接。
外壳体2的后端部23与内壳体3的后端部39的弹性连接结构(后侧弹性部件73的形状、材质、配置等)同样也能够适宜地变更。
外壳体2只要由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连接而形成,就能够适宜地变更其形状等。例如,开关保持架25无需一定被连接于外壳体2。另外,构成内壳体3的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各自的形状和结构部件以及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的连接方式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可以省略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部37,而将延伸部35与后端部39直接连接。
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省略。或者,也可以设置以横跨后端部39和后端部23的整周的方式延伸的一个限制部。另外,限制部8的配置也能变更。例如,也可以在不具有弹性连接部37的内壳体3中,在延伸部35的后端部(即,延伸部35中的距驱动轴线A1最远的部分)上设置限制部8。在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各自的结构中,也能适宜地变更凹部和突出部的配置关系,如使其相反等。
包含马达4、驱动机构5、夹紧机构6、控制单元395的内部机构的结构、被外壳体2支承的部件(例如,操作柄67、连接部件27)的结构以及它们的配置等也能适宜地变更。例如,马达4可以为交流马达,也可以为有刷的马达。另外,马达4也可以以输出轴413的旋转轴线A2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式配置于握持部22内。
而且,鉴于本发明及上述实施方式与其变形例的主旨,构建了以下的方式1~3。以下方式的至少一个可以单独地或者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振动工具1、上述变形例及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至少一个组合采用。
[方式1]
在所述第1部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的内侧分别形成有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凹部,
所述一对夹装部件分别构成为,从下方或者上方嵌合于所述一对凹部。
[方式2]
所述至少一个第2面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至少局部地位于与所述至少一个第1面不同的位置。
[方式3]
所述至少一个第2面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1面的下端的上方。
而且,以提供作为具有防振结构的电动工具的下落时的对策的有用的改良为目的,构建了以下的方式4~20。以下的方式4~20可以单独地或者组合两个以上采用。或者,以下的方式4~20的至少一个可以与实施方式的振动工具1、上述的变形例、方式及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采用。
[方式4]
一种电动工具,其构成为具有马达、主轴、内壳体、外壳体、至少一个第1弹性部件和至少一对抵接部,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输出轴;
所述主轴构成为通过来自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可拆下地安装的顶端工具绕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第1轴线摆动;
所述内壳体沿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且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前后方向的第2轴线延伸,至少收容有所述马达和所述主轴,该内壳体包括第1部分和比所述第1部分远离所述第1轴线的第2部分;
所述外壳体收容有所述内壳体;
所述至少一个第1弹性部件夹装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
所述至少一对抵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所述第2部分的第1抵接部和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第2抵接部,
通过所述第1抵接部与所述第2抵接部相互抵接,限制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移动。
本方式的电动工具为驱动顶端工具摆动的所谓的振动工具,其包含通过至少一个第1弹性部件而被相互连接,且能相对移动的内壳体和外壳体。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内壳体向外壳体传递振动。另外,在本方式的电动工具中,通过第1抵接部与第2抵接部相互抵接,限制内壳体相对于外壳体移动。据此,当电动工具下落时,能够降低内壳体因惯性而相对于外壳体移动得较大的可能性。
另外,在振动工具中,驱动顶端工具摆动的主轴成为主要的振动源。第1部分和第2部分中的距主轴的第1轴线较远的第2部分的振动具有大于第1部分的振动的倾向。据此,在第2部分上设置能与外壳体的第2抵接部抵接的第1抵接部来限制第2部分相对于外壳体的可移动范围合理。
[方式5]
在方式4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至少一对抵接部构成为,限制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向前方的移动和向后方的移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本方式,当电动工具从后端部或者前端部下落时,能够有效地降低对内壳体产生的冲击。
[方式6]
在方式5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至少一对抵接部构成为,限制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向前方的移动或者向后方的移动双方。
根据本方式,当电动工具从后端部和前端部中的任一方下落时,均能有效地降低对内壳体产生的冲击。
[方式7]
在方式6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抵接部和所述第2抵接部中的一方包含凹部,
所述第1抵接部和所述第2抵接部中的另一方包含向所述凹部内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突出部的一部分抵接于规定凹部的表面,除了能限制内壳体相对于外壳体向前方和后方的直线移动以外,还能限制其转动。
[方式8]
在方式4~7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至少一对抵接部包含在绕所述第2轴线的周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多对抵接部或者横跨绕所述第2轴线的整周的一对抵接部。
根据本方式,与仅在周向上的一个部位设置有一对抵接部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限制内壳体相对于外壳体移动。
[方式9]
在方式8所述的电动工具中,与所述第1轴线和所述第2轴线正交的方向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左右方向,
所述多对抵接部各自的所述第1抵接部被设置于所述第2部分的上端部、下端部、左端部和右端部。
根据本方式,沿周向平衡良好地配置多对抵接部,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内壳体相对于外壳体移动。
[方式10]
在方式4~9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部分包含所述内壳体的前端部,
所述马达和所述主轴被收容于所述前端部,
所述内壳体包含弹性连接部,该弹性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将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第2部分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弹性连接。
根据本方式,弹性连接部能够有效地降低从内壳体的前端部向第2部分传递振动。另外,通过在第2部分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抵接部,能够有效地降低当电动工具下落时弹性连接部破损的可能性。
[方式11]
在方式10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弹性连接部包含多个第2弹性部件,该多个第2弹性部件在绕所述第2轴线的周向上相互分离配置。
根据本方式,能够实现易于弹性变形的合理的结构的弹性连接部。
[方式12]
在方式10或11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2部分具有电池安装部,该电池安装部能将电池以可拆下的方式进行安装。
根据本方式,通过在位于距第1轴线较远的位置的第2部分上安装电池,能够使内壳体绕第1轴线的转动惯量增大,从而降低内壳体的振动。
[方式13]
在方式4~12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外壳体包含握持部,该握持部构成为由使用者握持,
所述马达和所述主轴被收容于所述第1部分,
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以与所述第1轴线平行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1部分中的收容有所述马达和所述主轴的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分别被配置于所述握持部的前侧和后侧。
根据本方式,能够将马达和主轴配置得较近,进而能实现电动工具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在距作为振动源的主轴和马达较远的第2部分上配置至少一对抵接部。
[方式14]
所述凹部为沿绕所述第2轴线的周向延伸的长形的槽,
所述突出部为沿所述周向延伸的长形的突起。
[方式15]
所述凹部由以与所述第2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规定,
所述突出部具有以与所述第2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方式16]
所述第2部分为所述内壳体的后端部。
[方式17]
在所述第2部分中收容有以控制所述马达驱动的方式构成的控制单元。
[方式18]
所述第1部分包含前端部和延伸部,其中,所述前端部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主轴;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前端部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
[方式19]
在方式18中,
所述第2部分为所述内壳体的后端部,
所述第1部分还包含弹性连接部,该弹性连接部将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后端部直接弹性连接。
[方式20]
所述第1抵接部与所述第2抵接部之间的间隙允许所述内壳体随着驱动所述顶端工具摆动时的振动而相对移动。
在下面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方式4~20的特征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特征仅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方式4~20的特征。
振动工具1为“电动工具”的一例。马达4和输出轴413分别为“马达”和“输出轴”的一例。主轴51为“主轴”的一例。顶端工具91为“顶端工具”的一例。内壳体3为“内壳体”的一例。前端部31、延伸部35和弹性连接部37分别为“第1部分”的一例。后端部39为“第2部分”的一例。外壳体2为“外壳体”的一例。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分别为“第1弹性部件”的一例。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分别为“一对抵接部”的一例。突出部815、825、835、845分别为“第1抵接部”和“突出部”的一例。凹部811、821、831、841分别为“第2抵接部”和“凹部”的一例。前端部31为“前端部”的一例。弹性连接部37和弹性部件371分别为“弹性连接部”和“第2弹性部件”的一例。电池安装部391为“电池安装部”的一例。握持部22为“握持部”的一例。控制单元395为“控制单元”的一例。延伸部35为“延伸部”的一例。后端部39和弹性连接部37分别为“后端部”和“弹性连接部”的一例。
此外,方式4~20分别所述的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振动工具1。例如,能够添加下述所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的振动工具1、上述变形例、方式及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采用。
例如,外壳体2与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结构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可以分别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不同的材料(例如,橡胶、弹簧要素、其他种类的合成树脂)形成。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可以分别被保持于与内壳体3和外壳体2一体化的、除了夹装部件28和开关保持架25以外的部件之间。或者,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可以分别抵接于内壳体3和外壳体2。
被配置于外壳体2与内壳体3之间的弹性部件的形状和配置可以在能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将外壳体2与内壳体3弹性连接的范围内适宜地变更。另外,弹性部件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但更优选设置多个弹性部件。
外壳体2例如可以由右侧外壳和左侧外壳连接而形成,来代替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连接。另外,开关保持架25无需一定被连接于外壳体2。同样地,构成内壳体3的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各自的形状和构成部件及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的连接方式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部37可以省略,而将延伸部35与后端部39直接连接。
对于用于限制外壳体2与内壳体3的相对移动的限制部8,例如可以添加以下的变更。
例如,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省略。或者,也可以设置以横跨后端部39和后端部23的整周的方式延伸的一个限制部。另外,限制部8的配置也能变更。例如,也可以在不具有弹性连接部37的内壳体3中,在延伸部35的后端部(即,延伸部35中的距驱动轴线A1最远的部分)上设置限制部8。
限制部8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示。例如在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中的至少一个中,可以设置使凹部与突出部的关系相反。例如,可以在后端部39的上端部设置有凹部,另一方面,在后端部23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内壳体3的凹部内突出的突出部。另外,凹部和突出部的形状、大小等能适宜地变更。或者,可以在后端部39和后端部23双方设置能沿前后方向相互抵接的至少一对突出部。在该情况下,一对突出部例如能够构成为,限制内壳体3相对于外壳体2向前方的移动和向后方的移动中的任一方。
包含马达4、驱动机构5、夹紧机构6、控制单元395的内部机构的结构、被外壳体2支承的部件(例如,操作柄67、连接部件27)的结构以及它们的配置等也能适宜地变更。例如,马达4可以为交流马达,也可以为有刷的马达。另外,马达4也可以以输出轴413的旋转轴线A2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式配置于握持部22内。
而且,以提供有助于驱动顶端工具摆动的电动工具中的驱动机构的组装作业的合理化的技术为目的,构建了以下的方式21~36。以下的方式21~36可以单独地或者组合两个以上采用。或者,以下的方式21~36的至少一个可以与实施方式的振动工具1、上述的变形例、方式及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采用。
[方式21]
一种电动工具,其具有马达、主轴、摆动部件、壳体、第1罩部和第2罩部,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能绕沿第1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轴;
所述主轴以能安装顶端工具的方式构成,且能绕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延伸的驱动轴线旋转;
所述摆动部件以可动作的方式被连接于所述输出轴和所述主轴,且构成为通过响应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而以所述驱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从而使所述主轴绕所述驱动轴线往复转动;
所述壳体收容有所述马达、所述主轴和所述摆动部件,该壳体在与所述输出轴的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驱动轴线正交的直线延伸的第2方向上,具有分别设置于所述摆动部件的两侧的第1开口和第2开口;
所述第1罩部用于封堵所述第1开口;
所述第2罩部用于封堵所述第2开口。
在本方式的电动工具的壳体中,在第2方向上,在摆动部件的两侧上设置有第1开口和第2开口。据此,组装作业者能够将摆动部件从第1开口或者第2开口沿第2方向插入壳体内。由此,能够使摆动部件组装于壳体的组装作业合理化。另外,通过第1罩部和第2罩部覆盖第1开口和第2开口,能够降低异物进入壳体内的可能性。
[方式22]
在方式21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分别由弹性体形成。
根据本方式,第1罩部和第2罩部能够分别更可靠地封堵第1开口和第2开口。
[方式23]
在方式21或22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被相互连接而形成单一的罩部件。
根据本方式,能够在降低零部件数量的同时实现容易安装于壳体的第1罩部和第2罩部。
[方式24]
在方式23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单一的罩部件的整体由同一材料形成。
根据本方式,能够降低罩部件的制造成本。
[方式25]
在方式23或24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单一的罩部件形成为环状,且以可拆下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摆动部件的收容部的周围,
所述第1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分别被向封堵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的方向施力。
根据本方式,能够实现容易安装于壳体且不易从外壳脱离的罩部件。
[方式26]
在方式21~25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开口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轴被配置于所述输出轴的相反侧,
所述第1开口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2开口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本方式,能够将第1开口和第2开口由适于不同的用途的尺寸形成。
[方式27]
在方式26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开口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与所述第2开口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在所述第1方向上偏移。
根据本方式,能够将第1开口和第2开口形成于适于不同的用途的位置。
[方式28]
在方式21~27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电动工具中,所述第1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的至少一方具有面向所述壳体的内部且向外侧鼓出的圆弧状的表面。
根据本方式,能够降低第1罩部和第2罩部与壳体的内部机构产生干涉的可能性。
[方式29]
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的至少一方构成为所述摆动部件能通过。
[方式30]
所述壳体具有第3开口和第4开口,其中,所述第3开口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向所述第1方向开口;所述第4开口在所述驱动轴线上向所述第1方向开口。
[方式31]
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分别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
所述壳体包含第1部分、第2部分和第3收容部,其中,
所述第1部分用于收容所述主轴和所述摆动部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2部分被配置于所述第1收容部的后侧,且用于收容所述马达;
所述第3收容部被配置于所述第1部分的后侧且所述第2收容部的下侧,用于收容所述摆动部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1开口被设置于所述第1收容部的前壁部,所述第2开口被设置于所述第3收容部的后壁部。
[方式32]
所述电动工具还具有两个轴承,该两个轴承在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分离的位置上被所述壳体保持,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主轴,
所述第1开口被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两个轴承之间的区域。
[方式33]
所述电动工具还具有偏心轴和驱动轴承,其中,
所述偏心轴以呈同轴状的方式被连接于所述输出轴,并且具有偏心部;
所述驱动轴承被安装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且以可动作的方式被连接于所述摆动部件,
所述第2开口被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对应于所述偏心轴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
[方式34]
所述摆动部件具有第1端部和两股叉形状的第2端部,其中,所述第1端部被固定于所述主轴;所述第2端部抵接于所述驱动轴承的外周面,
所述第1端部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2端部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
[方式35]
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第1端部抵接于所述两个轴承中的、更接近所述顶端工具的第1轴承。
[方式36]
所述单一的罩部件形成为环状,且以可拆下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摆动部件的收容部的周围。
在下面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方式21~36的特征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特征仅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方式21~36的特征。
振动工具1为“电动工具”的一例。马达4和输出轴413分别为“马达”和“输出轴”的一例。主轴51为“主轴”的一例。摆动部件536为“摆动部件”的一例。壳体10(内壳体3)为“壳体”的一例。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分别为“第1开口”和“第2开口”的一例。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分别为“第1罩部”和“第2罩部”的一例。罩部件33为“罩部件”的一例。第2收容部312的上端和第1收容部311的下端分别为“第3开口”和“第4开口”的一例。第1收容部311、第2收容部312、第3收容部313分别为“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的一例。轴承513、514为“两个轴承”的一例。偏心轴531、驱动轴承534分别为“偏心轴”、“驱动轴承”的一例。第1端部537、第2端部538分别为“第1端部”、“第2端部”的一例。轴承514为“第1轴承”的一例。
此外,方式21~36分别所述的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振动工具1。例如,能够实施下述所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的振动工具1、上述变形例、方式及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采用。
外壳体2与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结构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可以分别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不同的材料(例如,橡胶、弹簧要素、其他种类的合成树脂)形成。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的数量、形状和配置位置可以适宜地变更。另外,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可以分别被保持于与内壳体3和外壳体2一体化的、除了夹装部件28和开关保持架25以外的部件之间。或者,前侧弹性部件71和后侧弹性部件73可以分别抵接于内壳体3和外壳体2。
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省略。或者,也可以设置以横跨后端部39和后端部23的整周的方式延伸的一个限制部。另外,限制部8的配置也能变更。例如,也可以在不具有弹性连接部37的内壳体3中,在延伸部35的后端部(即,延伸部35中的距驱动轴线A1最远的部分)上设置限制部8。在上侧限制部81、下侧限制部82、左侧限制部83、右侧限制部84各自的结构中,也能适宜地变更凹部和突出部的配置关系,如使其相反等。
外壳体2例如可以由右侧外壳和左侧外壳连接而形成,来代替上侧外壳201和下侧外壳205连接。另外,开关保持架25无需一定被连接于外壳体2。同样地,构成内壳体3的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各自的形状和构成部件及金属壳体301和树脂壳体305的连接方式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内壳体3的弹性连接部37可以省略,而将延伸部35与后端部39直接连接。
另外,壳体10无需一定具有如上述实施方式这样的防振结构。例如,壳体10可以为一层结构的外壳。或者,壳体10可以具有将内壳体呈固定状配置于外壳体内的结构。
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的形状、尺寸和配置例如能够根据摆动部件536的结构和配置或者与其无关地适宜地变更。例如,前侧开口323和后侧开口32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和位置可以相同。对应于此,罩部件33的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的结构和位置也能够变更。
另外,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可以无需相互连接而是相互分离的不同的部件。或者,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可以分别连接于带状部件的两端部而不是环状部331。另外,前侧罩部333和后侧罩部334可以为不同材质的弹性体,也可以由弹性体以外的材料形成。
包含马达4、驱动机构5、夹紧机构6、控制单元395的内部机构的结构、被外壳体2支承的部件(例如,操作柄67、连接部件27)的结构以及它们的配置等也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马达4可以为交流马达,也可以为有刷的马达。另外,马达4也可以以输出轴413的旋转轴线A2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式配置于握持部22内。

Claims (8)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马达、主轴、内壳体、外壳体、一对夹装部件和一对弹性部件,其中,
所述主轴构成为,通过来自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可拆下地安装的顶端工具绕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第1轴线摆动;
所述内壳体至少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主轴;
所述外壳体收容所述内壳体,该外壳体沿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且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前后方向的第2轴线延伸,并且由单独形成的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沿所述上下方向相互连接而形成;
所述一对夹装部件在至少局部地抵接于作为所述上侧部件和所述下侧部件的一方的第1部件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分别被配置于所述内壳体的左侧和右侧,并且被连接固定于所述第1部件;
所述一对弹性部件在所述内壳体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与所述一对夹装部件之间,分别被保持为沿所述左右方向压缩的状态,
所述一对夹装部件各自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作为先被插入所述第1部件的一方的第1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第1面,该至少一个第1面随着朝向所述第1端部的顶端而向接近所述内壳体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夹装部件分别卡合于被安装于所述内壳体的所述一对弹性部件,且以由所述一对弹性部件的弹力保持的方式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1面包含至少一个倾斜面,该至少一个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顶端而以接近所述内壳体的方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面包含多个倾斜面,该多个倾斜面具有相互不同的倾斜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夹装部件分别具有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通过贯插于所述筒状部的螺钉而被连接于所述上侧部件和所述下侧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1面包含一对第1面,该一对第1面被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前侧和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夹装部件分别包含至少一个第2面,该至少一个第2面抵接于所述第1部件的所述内表面,
所述至少一个第2面与所述至少一个第1面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主轴的所述第1轴线平行地延伸,
所述一对弹性部件至少局部地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与所述输出轴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CN202111263094.8A 2020-10-29 2021-10-28 电动工具 Pending CN1144257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1168 2020-10-29
JP2020-181169 2020-10-29
JP2020181171A JP2022071997A (ja) 2020-10-29 2020-10-29 電動工具
JP2020-181171 2020-10-29
JP2020181168A JP2022071995A (ja) 2020-10-29 2020-10-29 電動工具
JP2020181169A JP7473450B2 (ja) 2020-10-29 2020-10-29 電動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5758A true CN114425758A (zh) 2022-05-03

Family

ID=81184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63094.8A Pending CN114425758A (zh) 2020-10-29 2021-10-28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850720B2 (zh)
CN (1) CN114425758A (zh)
DE (1) DE10202112800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3417B2 (ja) 2016-02-19 2020-06-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11007632B2 (en) * 2017-12-01 2021-05-18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7078384B2 (ja) * 2017-12-01 2022-05-3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CN111645036B (zh) 2019-03-04 2023-09-29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50720B2 (en) 2023-12-26
US20240066678A1 (en) 2024-02-29
US20220134528A1 (en) 2022-05-05
DE102021128009A1 (de) 2022-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7718B (zh) 作业工具
CN109909962B (zh) 电动工具
US20170239803A1 (en) Work tool
CN109877786B (zh) 电动工具
US20230173599A1 (en) Power tool
US20230249269A1 (en) Power tool
CN114425758A (zh) 电动工具
JP7473450B2 (ja) 電動工具
JP7377687B2 (ja) 作業工具
JP2022071997A (ja) 電動工具
JP2022071996A5 (zh)
JP2022071995A (ja) 電動工具
JP7497237B2 (ja) 作業工具
JP7282659B2 (ja) 作業工具
JP6940379B2 (ja) 作業工具
JP2024014110A (ja) 作業機
JP2022017127A (ja) 作業工具
US20230415321A1 (en) Power tool having a hammer mechanism
WO2023243359A1 (ja) 作業機
JP2022017126A (ja) 作業工具
JP6894271B2 (ja) 作業工具
CN117984273A (zh) 往复运动工具
JP2024002408A (ja) 打撃工具及び打撃工具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