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3051B -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3051B
CN114423051B CN202111585294.5A CN202111585294A CN114423051B CN 114423051 B CN114423051 B CN 114423051B CN 202111585294 A CN202111585294 A CN 202111585294A CN 114423051 B CN114423051 B CN 114423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andidate
data
us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52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23051A (zh
Inventor
张健
力兴龙
刘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852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230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23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3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23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3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该方法有效缓解了第一通信网络通道的拥堵情况,减轻了第一通信网络的压力,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

Description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5G终端的普及和5G网络的不断完善,现5G业务已进入全面运营阶段。截止5月末,全国5G终端用户已达7915万户,其中已实现登网为4350万户,未实现登网3565万户。持5G终端但未能登网的3565万户仍使用4G将会使4G网络通道出现拥堵,对网络造成较大压力,所以如何引导4G用户升级5G,以缓解网络的压力称为电信运营商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包括: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所述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推荐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所述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用户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信息推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推荐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推荐方法。
上述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通过分析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可以从候选用户中匹配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目标用户,并向目标用户发送与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第一通信网络通道的拥堵情况,减轻第一通信网络的压力,并提升用户的使用感。更具体的,本方法实施例通过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配合基站配置数据中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确定候选用户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即确定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在第二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在全民跨入流量时代的背景下,使用候选用户的流量数据(即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能够更为有效的反应候选用户真实的流量使用情况,更精准的把握候选用户的意向,同时更有利于后续的精准营销,对于常住地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用户进行营销,更能提升效率;使用候选用户的年龄、应用使用情况、套餐详情数据、消费档位信息、常住地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DPI数据(即深度报文检测数据)等数据构建模型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利用机器学习建模也更利于精准的获取有办理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提升用户感知;在匹配出目标用户之后,提供线上预约单机制,用户能够更为便捷的预约第二通信网络的套餐业务,预约单提交成功后,可以线下办理相应的套餐业务,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能够提升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息推送的方法的主要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信息推送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息推送的方法的子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息推送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推送的装置的主要模块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其中的示例性系统架构图;
图7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更容易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推荐方法的主要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
步骤S102: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
步骤S103: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本实施例的信息推荐方法,可以结合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基站配置数据,确定候选用户是否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候选用户是否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然后,将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同时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用户作为发送推荐信息的目标用户,以通过该推荐信息引导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从而缓解第一通信网络的拥堵现象,降低第一通信网络的压力。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第一通信网络可以是4G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第二通信网络为5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第一用户为使用4G网络的用户,第二用户为使用4G网络,但具备使用5G网络的必要条件(例如具有能够使用5G网络的移动终端以及常住地具有5G网络信号),并且具有使用5G网络倾向的用户(例如对高流量、低延迟应用有需求的用户,更进一步的是对高流量、低延迟应用有强需求的用户)。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引导使用4G网络的用户升级至5G网络的场景中,从而实现减轻4G网络压力,缓解4G网络通过拥堵现象的目的。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信息推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信息推荐方法包括:
步骤S201: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
步骤S202:针对每一候选用户,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和常住地;
步骤S203: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是否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
步骤S204:根据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
步骤S205:在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并且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为第一用户;
步骤S206: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
步骤S207: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对于步骤S201,作为示例,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可以包括该候选用户的身份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该特征数据还可以包括移动行为数据,该移动行为数据包括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量,以及使用地的经纬度信息,例如在位于东经116°、北纬41°的地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时长为180个小时,或者在位于东经116°、北纬41°的地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量为10GB(GB是一种十进制的计量单位,表示十亿字节)。根据该移动行为数据可以确定候选用户在某个位置(该位置可以利用经纬度数据确定)使用了多少流量(流量是一个数据记录,记录移动终端浏览网页所耗的字节数)。该特征数据还可以包括候选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Identit7,简称IMEI)。该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序列号、手机“串号”,用于在移动电话网络中识别每一部独立的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相当于移动电话的身份证。该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的前8位(TAC)是型号核准号码,是区分移动终端品牌和型号的编码。在移动终端注册网络以及使用网络时,可以获取该移动终端的TAC信息,根据该TAC信息可以确定该移动终端的品牌和型号。该特征数据还可以包括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如套餐详情数据(包括资费标准和所包含的产品组合)、消费档位信息(该消费档位信息可以在候选用户购买套餐时确定)、应用使用情况(例如应用的使用时长和频次)、深度报文检测数据(即DPI数据)。通过该深度报文检测数据可以确定流量分配详情数据,如应用程序的ID以及该应用程序所消耗的流量。其中,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深度报文检测)是一种基于数据包的深度检测技术,通过对网络的关键点处的流量和报文内容进行检测分析,可以分析业务流量流向以及统计业务流量的占比。
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可以包括基站所在位置的经纬度、该基站的信号类型(例如4G信号、5G信号)以及该基站的覆盖范围。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获取到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之后,可以对该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例如剔除脏数据和填充缺失值。
对于步骤S202-S203,如上文所述,通过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的前8位(TAC)可以确定移动终端品牌和型号的编码。因此,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然后根据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进而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即在具体实施应用中,可以通过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识别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是否为5G终端。
对于步骤S204,在本步骤中需要先确定出候选用户的常住地,进而确定该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考虑到在全民跨入流量时代的背景下,使用候选用户的流量数据(即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能够更为有效的反应候选用户真实的流量使用情况,更精准的把握候选用户的意向,同时更有利于后续的精准营销。因此,本实施例利用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能够更为有效的反应候选用户真实的流量使用情况,更精准的把握候选用户的意向,同时更有利于后续的精准营销。在确定出候选用户的常住地之后,结合基站配置数据确定该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其过程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S301:根据所述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位置以及在所述位置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
步骤S302:根据所述候选用户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位置以及在所述位置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和/或使用量,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
步骤S303:解析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
步骤S304:根据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一时长阈值,当用户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在某个位置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超过该预设的时长阈值,则可以将该位置作为该用户的常住地。常住地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常住地的数量是多个时可以将该多个常住地全部进行后续的计算,也可以将该多个常住地按照时长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选取排序靠前的若干个(例如5个)常住地进行后续的计算。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确定常住地时可以进行细粒度划分,例如可以划分为工作日常住地(根据一个统计周期内所有工作日的特征数据确定)和休息日常住地(根据一个统计周期内所有休息日的特征数据确定),从而后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常住地推送个性化的推荐信息。
在确定候选用户的常住地之后,解析基站配置数据,确定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在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覆盖范围内,若是,则将覆盖该候选用户的常住地的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标记为目标基站。
对于步骤S205,将具备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同时在其常住地具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即其常住地在目标基站提供的第二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的候选用户作为第一用户进行进一步的匹配。而不具备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或者在其常住地不在第二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的候选用户将不再参与后续的匹配。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匹配出第一用户之后,还可以确定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例如可以确定在第一用户常住地的范围内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三用户,即在第一用户常住地的目标基站覆盖范围内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三用户,利用该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确定该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其中,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可以通过峰值使用速率和最优覆盖半径表示。峰值使用速率和信号覆盖半径可以通过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中第二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量确定,例如将第二通信网络的使用量除以使用时长得到峰值使用速率,根据多个第三用户的峰值使用速率,圈定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相对较好的覆盖半径,将该覆盖半径作为最优覆盖半径。
对于步骤S206,该步骤对第一用户做进一步的匹配或筛选,匹配出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目标用户。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预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即用户识别模型分析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如身份信息和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来挖掘出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目标用户。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确定第一用户中的目标用户。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将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和第一用户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作为输入数据,将该输入数据输入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得到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目标用户。
第二种方式是将第一用户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输入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从所述第二用户中匹配出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用户。
上述两种方式的相同点是都将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输入了预先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作为示例,输入预先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的特征数据包括:身份信息和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年龄,所述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消费档位信息、套餐详情数据、应用使用情况和深度报文检测数据。上述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是否将第一用户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作为输入数据输入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上述两种方式都能识别出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
作为具体的示例,上述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可以是LightGBM模型(LightGBM模型是一种提升树模型)。该LightGBM模型可以通过训练预先采集的样本数据得到,该样本数据包括正样本和负样本,正样本和负样本的比例例如可以是1:3。在采集到样本数据之后,可以将该样本数据划分为训练集(训练集中的正样本和负样本的比例保持为1:3)和测试集,利用该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并验证该用户识别模型。对于上述两种不同方式中的用户识别模型,其采集的样本数据的特征数据不同,即第一种方式采集的样本数据的特征数据中包括第二通信网络信号强度,第二种方式采集的样本数据的特征数据中不包括第二通信网络信号强度。具体而言,对于第一种方式,将常住地第二通信网络信号较好且办理了第二通信网络业务的用户为正样本,将常住地第二通信网络信号较好但未办理第二通信网络业务的用户为负样本,然后采集正样本和负样本的特征数据,例如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用户的年龄、套餐详情数据、消费档位信息、应用使用情况和深度报文检测数据。对于第二种方式,将常住地具有第二通信网络且办理了第二通信网络业务的用户为正样本,将常住地具有第二通信网络但未办理第二通信网络业务的用户为负样本,然后采集正样本和负样本的特征数据,例如用户的年龄、套餐详情数据、消费档位信息、应用使用情况和深度报文检测数据。
对于步骤S207,在匹配得到目标用户之后,可以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与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引导该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即在筛选得到目标用户之后,向该目标用户推送5G网络办理链接。用户点击触发该5G网络办理链接,可以进入5G业务办理页面,在该办理页面用户可以了解5G业务下的网络带宽以及网络速度,并办理5G业务。当用户5G业务办理成功后,该用户将不再使用4G网络,从而缓解了4G网络的压力。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筛选得到目标用户之后,也可以向该目标用户推送短信,该目标用户点击短信中的鉴权链接进行鉴权,鉴权成功后用户可预约需要办理的5G套餐并提交线上预约单。该目标用户可以凭预约单到线下营业厅办理相应的升5G套餐业务。用户线上预约单提交成功后,可以到营业厅办理相应的升级5G业务,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升了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推荐方法,通过分析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可以从候选用户中匹配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目标用户,并向目标用户发送与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第一通信网络通道的拥堵情况,减轻第一通信网络的压力,并提升用户的使用感。更具体的,本方法实施例通过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配合基站配置数据中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确定候选用户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即确定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在第二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在全民跨入流量时代的背景下,使用候选用户的流量数据(即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能够更为有效的反应候选用户真实的流量使用情况,更精准的把握候选用户的意向,同时更有利于后续的精准营销,对于常住地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用户进行营销,更能提升效率;使用候选用户的年龄、应用使用情况、套餐详情数据、消费档位信息、常住地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DPI标签数据(即深度报文检测数据)等数据构建模型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利用机器学习建模也更利于精准的获取有办理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提升用户感知;在匹配出目标用户之后,提供线上预约单机制,用户能够更为便捷的预约第二通信网络的套餐业务,预约单提交成功后,可以线下办理相应的套餐业务,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能够提升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信息推荐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以引导4G用户升级5G为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401:数据提取及预处理:从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专区提取4G用户的特征数据、用户号卡类型数据和基站配置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脏数据和填充缺失值)。
步骤S402:4G用户常驻地基站信号类型加工:
根据用户的移动行为时长和流量使用量,加工出移动行为时长最长的工作日常住地TOP5经纬度数据和休息日常住地TOP5经纬度数据。根据基站配置表的经纬度数据计算出基站的经度覆盖范围和维度覆盖范围。根据基站的经纬度覆盖范围判断用户的工作日TOP5经纬度和休息日TOP5经纬度所在的基站,进而从基站配置数据中获取常住地基站的信号类型是否为5G。
步骤S403:构建LightGBM模型,预测可能办理5G的用户:
通过分析5G基站范围内且已使用5G流量的用户移动行为数据,根据5G信号使用时间和5G信号使用量计算出用户在常驻地的峰值使用速率,并以此圈定出5G基站信号强度相对较好的信号覆盖半径;同时通过DPI数据挖掘出仍使用4G套餐但对高流量、低延迟应用(游戏、视频等App)有强需求的用户。对于常驻地TOP5有5G信号的5G终端,且该5G终端在有5G信号且5G信号强度较好的范围内时,且4G套餐内有对高流量、低延迟应用有强需求的用户,该部分用户为有办理5G倾向的目标用户。
使用常驻地5G信号强度数据、用户的年龄、应用使用情况、套餐详情数据、消费档位、DPI数据等数据构建LightGBM模型,以常住地5G信号较好且办理5G套餐的用户为正样本,以常驻地5G信号较好且未办理5G套餐的用户为负样本,以正负样本比例为1:3的比例选取100万条样本数据,其中70万条数据(保持正负样本1:3的比例)作为训练集,30万数据作为测试集,训练并验证LightGBM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当可能办理5G的目标用户清单。
步骤S404:向该目标用户推送推荐信息。例如可以向目标用户推送5G办理链接。当接收到用户对该办理连接的触发,进入5G业务办理页面,用于为该用户办理5G业务。当用户5G业务办理成功,为该用户提供对应的5G服务套餐。还可以向目标用户发送含有升5G鉴权链接的短信,用户点击短信中的线上鉴权链接后会跳转到用户升5G鉴权页面,用户进行相应的鉴权操作,鉴权成功后用户可以提交相应的升5G预约单,用户凭预约单可以到线下营业厅办理相应的升5G业务,鉴权失败则流程结束。
本方法实施例通过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配合基站配置数据中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确定候选用户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即确定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在第二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在全民跨入流量时代的背景下,使用候选用户的流量数据(即特征数据中第一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经纬度)能够更为有效的反应候选用户真实的流量使用情况,更精准的把握候选用户的意向,同时更有利于后续的精准营销,对于常住地有提供第二通信网络的用户进行营销,更能提升效率;使用候选用户的年龄、应用使用情况、套餐详情数据、消费档位信息、常住地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DPI数据(即深度报文检测数据)等数据构建模型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利用机器学习建模也更利于精准的获取有办理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提升用户感知;在匹配出目标用户之后,提供线上预约单机制,用户能够更为便捷的预约第二通信网络的套餐业务,预约单提交成功后,可以线下办理相应的套餐业务,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能够提升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息推荐装置500的主要模块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信息推荐装置500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
用户匹配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
信息推送模块503,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本实施例的信息推荐装置,可以结合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基站配置数据,确定候选用户是否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候选用户是否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更具体的是可以确定候选用户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度,然后,将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同时具有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用户作为发送推荐信息的目标用户,以通过该推荐信息引导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从而缓解第一通信网络的拥堵现象,降低第一通信网络的压力。在具体的应用中,第一通信网络可以是4G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第二通信网络为5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第一用户为使用4G网络的用户,第二用户为使用4G网络,但具备使用5G网络的必要条件(例如具有能够使用5G网络的移动终端以及常住地具有5G网络信号),并且具有使用5G网络倾向的用户(例如对高流量、低延迟应用有需求的用户,更进一步的是对高流量、低延迟应用有强需求的用户)。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引导使用4G网络的用户升级至5G网络的场景中,从而实现减轻4G网络压力,缓解4G网络通过拥堵现象的目的。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502还用于:针对每一候选用户,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和常住地;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是否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根据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在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并且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为第一用户;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502还用于:根据所述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根据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502还用于:根据所述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位置以及在所述位置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根据所述候选用户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位置以及在所述位置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解析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根据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502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输入所述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或将所述第一用户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输入所述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从所述第二用户中匹配出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用户。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特征数据包括身份信息和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年龄,所述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消费档位信息、套餐详情数据、应用使用情况和深度报文检测数据。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502还用于: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常住地的范围内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根据所述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5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确定所述第三用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量;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量,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峰值使用速率和最优覆盖半径;将所述峰值使用速率和所述最优覆盖半径,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推送模块503还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链接和/或短信。
上述装置可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图6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推送方法或信息推送装置的示例性系统架构600。
如图6所示,系统架构6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601、602、603,网络604和服务器605。网络604用以在终端设备601、602、603和服务器6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6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601、602、603通过网络604与服务器605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终端设备601、602、603上可以安装有各种通讯客户端应用,例如购物类应用、网页浏览器应用、搜索类应用、即时通信工具、邮箱客户端、社交平台软件等。
终端设备601、602、603可以是具有显示屏并且支持网页浏览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
服务器605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对用户利用终端设备601、602、603所浏览的购物类网站提供支持的后台管理服务器。后台管理服务器可以对接收到的产品信息查询请求等数据进行分析等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例如目标推送信息、产品信息)反馈给终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息推送方法一般由服务器605执行,相应地,信息推送装置一般设置于服务器605中。
应该理解,图6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
下面参考图7,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系统700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的终端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计算机系统7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7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7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7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703中,还存储有系统7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701、ROM 702以及RAM 703通过总线7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705也连接至总线7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7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7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7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7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709。通信部分7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7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705。可拆卸介质7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7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708。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7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7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701执行时,执行本发明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发明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发明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发送模块、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第一处理模块。其中,这些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发送模块还可以被描述为“向所连接的服务端发送图片获取请求的模块”。
作为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设备执行时,使得该设备:
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可以从候选用户中匹配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目标用户,并向目标用户发送与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第一通信网络通道的拥堵情况,减轻第一通信网络的压力,并提升用户的使用感。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所述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
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
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其中,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包括:
针对每一候选用户,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和常住地;
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是否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
根据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
在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并且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为第一用户;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包括:
根据所述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根据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位置以及在所述位置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
根据所述候选用户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位置以及在所述位置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长,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
解析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
根据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的经纬度和覆盖范围,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包括:
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输入所述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
将所述第一用户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输入所述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第二用户;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从所述第二用户中匹配出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数据包括身份信息和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年龄,所述第一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消费档位信息、套餐详情数据、应用使用情况和深度报文检测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包括:
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常住地的范围内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用户的第二通信网络使用详情数据,确定所述第三用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量;
根据所述第三用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量,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峰值使用速率和最优覆盖半径;将所述峰值使用速率和所述最优覆盖半径,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常住地的第二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包括:
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链接和/或短信。
9.一种信息推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其中,所述候选用户为使用第一通信网络的用户;
用户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特征数据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基站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用户进行匹配,从所述候选用户中匹配出目标用户,所述目标用户为满足使用第二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并且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倾向的用户;
信息推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与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相关的推荐信息,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将第一通信网络切换至第二通信网络;
其中,所述用户匹配模块还用于:
针对每一候选用户,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和常住地;
根据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的类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是否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
根据所述基站配置数据,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是否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
在确定所述候选用户的移动终端具备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能力,并且所述候选用户的常住地具有提供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目标基站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候选用户为第一用户;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数据和预构建的用户识别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中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倾向的目标用户。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1585294.5A 2021-12-22 2021-12-22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4423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5294.5A CN114423051B (zh) 2021-12-22 2021-12-22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5294.5A CN114423051B (zh) 2021-12-22 2021-12-22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3051A CN114423051A (zh) 2022-04-29
CN114423051B true CN114423051B (zh) 2024-04-30

Family

ID=81267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5294.5A Active CN114423051B (zh) 2021-12-22 2021-12-22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2305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5498A (zh) * 2013-01-21 2014-07-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异构网络中用于为用户设备发现和选择接入网的方法
WO2014207411A1 (fr) * 2013-06-28 2014-12-31 Orange Procédé de traitement d'une politique d'accès réseaux dans un réseau de télécommunications
CN104572825A (zh) * 2014-12-04 2015-04-29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的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4601438A (zh) * 2014-04-28 2015-05-0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好友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13010785A (zh) * 2021-03-18 2021-06-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用户推荐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44185B2 (en) * 2018-12-14 2021-06-2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Latency prediction and guida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5498A (zh) * 2013-01-21 2014-07-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异构网络中用于为用户设备发现和选择接入网的方法
WO2014207411A1 (fr) * 2013-06-28 2014-12-31 Orange Procédé de traitement d'une politique d'accès réseaux dans un réseau de télécommunications
CN104601438A (zh) * 2014-04-28 2015-05-0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好友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4572825A (zh) * 2014-12-04 2015-04-29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的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13010785A (zh) * 2021-03-18 2021-06-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用户推荐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3051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9331B (zh) 识别异常流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33342B (zh) 应用于服务系统的服务提供方法、装置和服务模型
CN108810047B (zh) 用于确定信息推送准确率的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107908662B (zh) 搜索系统的实现方法和实现装置
CN111038906B (zh) 一种订单分拣方法和装置
CN111954173A (zh) 发送短信的方法、装置、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00134361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784152A (zh) 一种标记用户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74307A (zh) 事件埋点的收集上报方法和装置
CN110796462A (zh) 流量引导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45063A (zh) 一种业务系统指引方法和装置
CN114297476A (zh) 基于用户标签的问卷调查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90756A (zh) 信息序列生成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423051B (zh)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619142A (zh) 匹配数据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214846B (zh) 信息存储方法和装置
CN111435381A (zh) 请求分发方法和装置
CN107920100B (zh) 信息推送方法和装置
CN116933189A (zh) 一种数据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6861397A (zh) 一种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875856B (zh) 激活数据异常检测与分析的方法和装置
CN113051381A (zh) 信息质检方法、装置、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57828B (zh) 一种推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78696A (zh) 一种业务处理时长超时预警方法和装置
CN112163932A (zh) 恶意占座订单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