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5238B -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5238B
CN114415238B CN202210085655.8A CN202210085655A CN114415238B CN 114415238 B CN114415238 B CN 114415238B CN 202210085655 A CN202210085655 A CN 202210085655A CN 114415238 B CN114415238 B CN 114415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ismic
standard
determin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m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56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15238A (zh
Inventor
何文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Daqing Oilfie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Daqing Oilfie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8565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15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15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5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15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5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涉及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包括: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本公开实施例可实现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进行地震解释。

Description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地层划分和对比是油气勘探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古地貌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很多地层存在“同期异相”的分布特征,即同期地层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岩相和岩性特征。如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部龙潭组/吴家坪组地层呈现出典型的同期异相特征,在川南-川中地区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的地层称为龙潭组,而在川东北地区台地上以碳酸盐岩沉积地层称为吴家坪组。川南-川中地区龙潭组与上覆长兴组和下覆茅口组灰岩地层存在明显的界限,测井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易于识别,容易识别出吴家坪组顶底界面特征;而川东北地区吴家坪组与上覆长兴组和下覆茅口组均为灰岩,没有明显的界限,难以识别出吴家坪组顶底界面特征。
在不同地区之间横向上开展地层对比和地震解释时,由于岩性特征横向的变化,不同地区间难以建立统一的地层对比和地震解释标准,容易造成不同地区间地层对比和解释方案的串层,进而导致构造解释方案、地层厚度变化特征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错误的岩相古地理认识和勘探部署决策失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包括:
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
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
优选地,在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其建立方法,包括:
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及地震正演参数;
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
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根据所述地震正演参数对所述设定标准井进行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正演地震反射特征;
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优选地,所述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之前,确定所述区域标志层,其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设定标准井的多个地层对应的测录井资料及第一设定条件;
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
以及/或,
在所述获取第一设定条件之前,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其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筛选模型;
基于所述预设筛选模型,对所述设定标准井的多个地层对应的测录井资料进行筛选,得到所述第一设定条件;
以及/或,
在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之前,需要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其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同期异相区域;
在所述同期异相区域内选择多个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以及读取其对应的测录井资料;
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对应的测录井资料的完整性;
若完整,则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中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的方法,包括:
分别以所述多个地层中的一个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
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测井资料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地层的测井资料中测井曲线突变,且录井资料的岩性变化,则形成拟确定条件;
在所述拟确定条件下,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横向分布连续,且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其他井都存在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确定为区域标志层;
若不能形成所述拟确定条件,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相邻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直至确定区域标志层为止;
以及/或,
所述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中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的方法,包括:
获取设定岩相类型;
若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则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确定为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
确定所述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的岩相类型,若所述岩相类型包括所述设定岩相类型,则将所述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
优选地,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区域标志层对应的正演地震特征及实测地震数据及第二设定条件;
若所述正演地震特征及所述实测地震数据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以及/或,
所述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
对所述设定标准井按照区域标志层进行设定级的旋回对比;
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井数目及设定井数目;
若所述井数目大于等于所述设定井数目,则提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
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若连续,则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以及/或,
所述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的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最大海泛面,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最大海泛面;以及/或,
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分层,在同一个同向轴上延长,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分层。
优选地,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以及/或,
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实现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进行地震解释,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以解决目前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的地震解释不正确以及同一区域上的地震解释不统一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公开。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的流程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区域标志层的选取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选取的标志层为基准,选取代表不同岩相的钻井开展高精度地层旋回对比;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正演地震剖面,其中图4a为海槽相GS16井龙潭组正演地震剖面,图4b为台地相吴家坪组正演地震剖面;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岩相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同期异相地层地震解释效果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800的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900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表示多种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中的至少两种的任意组合,例如,包括A、B、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包括从A、B和C构成的集合中选择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元素。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可以理解,本公开提及的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在不违背原理逻辑的情况下,均可以彼此相互结合形成结合后的实施例,限于篇幅,本公开不再赘述。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了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程序,上述均可用来实现本公开提供的任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相应技术方案和描述和参见方法部分的相应记载,不再赘述。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包括:步骤S101: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步骤S102: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实际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步骤S103: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可实现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进行地震解释,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以解决目前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的地震解释不正确以及同一区域上的地震解释不统一的问题。
步骤S101: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
在本公开中,在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其建立方法,包括: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及地震正演参数;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 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根据所述地震正演参数对所述设定标准井进行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正演地震反射特征;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在本公开中,在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之前,需要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其确定方法,包括:确定同期异相区域;在所述同期异相区域内选择多个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以及读取其对应的测录井资料;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对应的测录井资料的完整性;若完整,则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中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设定标准井必须包含测井资料以及录井资料。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的方法,还包括:读取其对应的实际地震资料;继续判断所述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是否包括实际地震资料;将包括实际地震资料且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其中,所述实际地震资料用于绘制实际地震剖面。
在本公开中,所述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中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的方法,包括:获取设定岩相类型;若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则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确定为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确定所述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的岩相类型,若所述岩相类型包括所述设定岩相类型,则将所述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GS16井。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设定岩相类型,可包括炭质泥岩、灰岩、黑灰色页岩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同期异相区域的岩相进行确定设定岩相类型。
在本公开中,所述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之前,确定所述区域标志层,其确定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设定标准井的多个地层对应的测录井资料及第一设定条件;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
在本公开中,所述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的方法,包括:分别以所述多个地层中的一个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测井资料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地层的测井资料中测井曲线突变,且录井资料的岩性变化,则形成拟确定条件;在所述拟确定条件下,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横向分布连续,且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其他井都存在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确定为区域标志层;若不能形成所述拟确定条件,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相邻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直至确定区域标志层为止。显然,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测井资料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地层的测井资料中测井曲线突变,且录井资料的岩性变化,以及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横向分布连续,且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其他井都存在。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若设定标准井中不能确定区域标志层,则更换设定标准井,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更换后的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其中,更换后的设定标准井应满足上述的确定条件,在此不在说明。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钻井上选取同期异相地层附近的区域标志层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准,其中,附近可为同期异相地层的顶部或底部;例如,龙潭组底位置对应的同相轴即为标志层,其横向连续可追踪。这里的地层内包含了这个连续的同相轴,所以也可以用附近。标志层选取的依据为:标志层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测录井标志明显(测井曲线的幅值突变,GR反应岩性,录井资料中的岩性变化)、与上下地层界面明显(测井曲线的幅值突变,录井资料中的岩性变化),横向分布连续稳定(底层的所有组别的顶底界面在横向分布上连续,所有井的底层都存在上述所有组别为稳定),易于识别追踪(可以连续从地震剖面同相轴左侧连续追踪到该同相轴右侧)。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设定条件,进一步包括:电性特征条件及地震剖面条件。所述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的方法,包括:分别以所述多个地层中的一个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测井资料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地层的测井资料及录井资料满足电性特征条件,则形成拟确定条件;在所述拟确定条件下,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满足地震剖面条件,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确定为区域标志层;若不能形成所述拟确定条件,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相邻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直至确定区域标志层为止。
其中,电性特征条件为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测井资料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地层的测井资料中测井曲线突变,且录井资料的岩性变化,或具体量化为:自然伽马(GR)大于自然伽马设定值,例如:80API;声波时差(AC)大于自然伽马设定值,例如80us/ft;深电阻率(RT)小于深电阻率设定值,例如20Ω·m。地震剖面条件为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横向分布连续,且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其他井都存在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或具体量化为: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厚在设定区间内,设定区间可为10~20m,同相轴之间的距离大小横向变化小于横向变化设定值,且横向上连续分布。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区域标志层的选取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钻井揭示的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梁山组地层为一套滨岸-沼泽相沉积物,岩性主要为炭质泥岩夹煤线(煤层),炭质泥岩的电性特征为:自然伽马(GR)大于80API、声波时差(AC)大于80us/ft、深电阻率(RT)小于20Ω·m特征。梁山组地层的厚约10~20m,且厚度变化较为稳定(在10~20m之间变化,从地震剖面上看,是几个同相轴之间的距离大小横向变化很小),横向上连续分布。梁山组的上覆地层为栖霞组地层,栖霞组地层为灰岩,栖霞组地层的GR小于40API、AC小于50us/ft、RT大于500Ω·m,梁山组地层特征与栖霞组灰岩地层界面明显:在10~20m之间变化,从地震剖面上看,是几个同相轴之间的距离大小横向变化很小,因此可以选取梁山组地层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在本公开中,在所述获取第一设定条件之前,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其确定方法,包括:获取预设筛选模型;基于所述预设筛选模型,对所述设定标准井的多个地层对应的测录井资料进行筛选,得到所述第一设定条件。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筛选模型可为Lasso筛选模型,将所述测录井资料以及/或地震资料输入到Lasso筛选模型内,分别得到影响确定区域标志层的电性特征条件及地震剖面条件。
在本公开中,所述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对所述设定标准井按照区域标志层进行设定级的旋回对比;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设定级的旋回对比选择三级旋回对比,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是实际需要选择设定级的旋回对比。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正旋回-反旋回地层的交点;所述交点的水平延长线为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选取的标志层为基准,选取代表不同岩相的钻井开展高精度地层旋回对比,如图3所示,以选取的梁山组为标志层,选取代表不同岩相的钻井开展三级旋回对比。GS16井位于海槽内,为上二叠下部地层为龙潭组,岩性以黑灰色页岩为主,而SS1井位于台地上,为上二叠下部地层为吴家坪组,岩性为灰褐色石灰岩,两口井龙潭组/吴家坪组时期为典型的同期异相特征。GS16井及SS1井均以梁山组底部对齐,梁山组为一套正旋回地层;栖霞组-茅口组为一套反旋回地层;龙潭组/吴家坪和长兴组为一套正旋回-反旋回地层,最大海泛面(正旋回-反旋回地层的交点)为GR最高值、AC最高值和RT的最低值,因此两口井均可以确定最大海泛面的界限。两口井不同的地方在于:GS16井龙潭组的顶界灰黑色页岩地层的顶界,容易识别;而SS1井吴家坪和长兴组均为灰色灰岩,因此难以精确地确定吴家坪组和长兴组的界限(家坪组的顶界),但是可以确定其界限范围,即位于最大海泛面之上的高位体系域之内。具体地说,可以从图2、图3中沉积旋回的形状判断,例如自上向下,沉积旋回的形状是从小变大,层段是正旋回地层,沉积旋回的形状是从大变小,层段是反旋回地层。GS16井在GR、AC、RT从长兴组到龙潭组有跳跃,能确定从长兴组到龙潭组的界限;SS1井在GR、AC、RT从长兴组到吴家坪组无跳跃,不能确定长兴组到吴家坪组的界限,利用最大海泛面确定长兴组到吴家坪组的界限。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地震正演参数对所述设定标准井进行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正演地震反射特征的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如下。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地震正演参数可为设定的雷克子波,例如标准的30Hz雷克子波。根据所述地震正演参数(30Hz雷克子波)对所述设定标准井进行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正演地震反射特征。
更为具体地说,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正演地震剖面,其中图4a为海槽相GS16井龙潭组正演地震剖面,图4b为台地相吴家坪组正演地震剖面,如图4所示,选取代表不同岩相(不同的沉积相)的钻井开展地震正演,建立不同岩相的地震反射特征标准;以标准的30Hz雷克子波与GS16和SS1井纵波阻抗曲线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正演地震剖面;图4a为GS16井正演地震剖面,龙潭组底界为振幅值大于10000的强波峰反射,龙潭组顶界为振幅值小于-8000的强波谷反射,可以准确地识别龙潭组顶界特征;图4b为SS1井正演地震剖面,吴家坪组底界为振幅值大于10000的强波峰反射,但吴家坪组顶界振幅值约为-1000左右的弱波谷反射,与上下相邻同相轴反射特征相似(幅值变化小于设定值),因此难以准确地识别吴家坪组顶面特征。通过正演可以建立同期异相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标准。
在本公开中,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区域标志层对应的正演地震特征及实测地震数据及第二设定条件;若所述正演地震特征及所述实测地震数据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定条件为设定误差条件,所述若所述正演地震特征及所述实测地震数据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方法,包括:获取多个设定深度;分别提取所述多个设定深度下的所述正演地震数据及实测地震数据;分别计算所述多个设定深度下的所述正演地震数据及实测地震数据的多个误差值;根据所述多个误差值是否满足所述设定误差条件。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误差值是否满足所述设定误差条件的方法,包括:获取设定误差数目;分别比较所述多个误差值的每个误差值与所述设定误差的大小;若误差值大于所述设定误差,则误差数目加一,否则所述误差数目保持不变;待所有的多个误差值比较完成,将最后的误差数目与所述设定误差数目进行比较;若最后的误差数目小于所述设定误差数目,则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方法,包括:以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岩相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如图5所示,以测井相和正演地震反射特征为指导,利用实测地震数据开展地震相特征分析,建立不同岩相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海槽相(沉积的泥岩)的龙潭组和长兴组:测井特征为:高GR、高AC和低RT泥岩(GR大于80API、AC大于80us/ft、RT小于20Ω·m)。地震特征为:正演地震剖面上龙潭组底为强振幅波峰(振幅值大于10000),龙潭组顶为强振幅波谷(振幅值小于-8000),选取GS16井附近的实际地震剖面,可以看出龙潭组顶底反射特征与正演地震剖面基本相同,即海槽相龙潭组地震相特征为:底为强振幅波峰,顶为强振幅波谷,地震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台地相(沉积的海相碳酸盐,例如灰岩):测井特征为:低GR、低AC和高RT(GR小于40API、AC小于50us/ft、电阻大于500Ω·m)灰岩,地震特征为:正演地震剖面上龙潭组底为强振幅波峰(振幅值大于10000),顶为弱振幅波谷(振幅值约为-1000左右),选取SS1井附近的实际地震剖面,可以看出吴家坪组顶底反射特征与正演地震剖面特征均为:底为强振幅波峰(振幅值大于10000),顶为弱振幅波谷(振幅值约为-1000左右),对比海槽相和台地相,台地相吴家坪组顶与上覆地层振幅值均为-1000左右,比较接近,因此实际地震解释工作中,难以确定吴家坪组顶面的准确位置。
步骤S102: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在本公开中,所述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井数目及设定井数目;若所述井数目大于等于所述设定井数目,则提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若连续,则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在本公开中,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利用包含GS16井及SS1井的区域内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建立跨海槽相和台地相的地震格架剖面,格架剖面的选取一方面要保证连续充满地震数据,同时要过尽可能多的钻井。对过格架线的钻井开展精细井震标定,依据步骤四建立的同期异相模板,确定标志层的解释方案,以标志层为基准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其中,井震标定,井是深度域(单位:米),地震纵轴为时间域(单位:秒),建立深度域和时间域的关系。
步骤S103: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
在本公开中,所述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的方法,包括: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最大海泛面,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最大海泛面;以及/或,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分层,在同一个同向轴上延长,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分层。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同期异相地层地震解释效果图,如图6所示,在拉平的地震格架剖面上,以三级地层旋回对比(最大海泛面)、地震相特征(地震解释模板)和地层闭合特征为依据,从确定的海槽相地区引层到台地相地区,确定台地相地区的分层方案和地震解释方案,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合川地区(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只看实线,只有龙岗地区(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新的地震解释(实线)和原有的地震解释(虚线)。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装置,例如,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其它处理设备执行,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持设备、计算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可以通过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方式来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的撰写顺序并不意味着严格的执行顺序而对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各步骤的具体执行顺序应当以其功能和可能的内在逻辑确定。
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装置,所述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具有的功能或包含的模块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具体实现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上述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电子设备可以被提供为终端、服务器或其它形态的设备。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解决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本方法从区域标志层选取、高精度地层旋回对比、同期异相钻井地震正演、建立不同岩相地震解释模板、地震层拉平和从有明显地层界限的区域引层到没有明显的地层界限的地区,确定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的分层方案和地震解释方案,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从钻井上选取同期异相地层附近的区域标志层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准;步骤二:以区域标志层为基准,选取代表不同岩相的钻井开展高精度地层旋回对比;步骤三:选取代表不同岩相的钻井开展地震正演,建议不同岩相的地震反射特征标准;步骤四:以正演地震反射特征为指导,利用地震数据开展地震相特征分析,建立不同岩相地震解释模板;步骤五:建立不同区域之间地震格架剖面,以区域标准层为基准拉平地震数据体。步骤六:在拉平的地震格架剖面上,以高精度地层旋回一致性、地震相特征和地层闭合特征为依据,从有明显地层界限的区域引层到没有明显的地层界限的地区,确定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的分层方案和地震解释方案,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
本发明特点是:(1)本发明综合测井、沉积旋回和地震相特征建立了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的方法,该方法以区域标志层和高精度沉积旋回为依据,保证了地层对比方案的等时性;(2)通过测井数据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实际地震资料地震相分析和区域地震格架剖面层拉平引层实现了同期异相地层地震解释方法的确定,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为建立合理的岩相古地理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解决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本方法从区域标志层选取、高精度地层旋回对比、同期异相钻井地震正演、建立不同岩相地震解释模板、地震层拉平和从有明显地层界限的区域引层到没有明显的地层界限的地区,确定没有明显地层界限地区的分层方案和地震解释方案,进而建立区域上统一的地震解释方案。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8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终端。
参照图7,电子设备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源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 O)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电子设备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电子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806为电子设备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电子设备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电子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电子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 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电子设备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电子设备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电子设备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电子设备800或电子设备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电子设备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电子设备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电子设备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电子设备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9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190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参照图8,电子设备1900包括处理组件192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193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1922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193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192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
电子设备19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1926被配置为执行电子设备19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1950被配置为将电子设备19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1958。电子设备19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9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 LinuxTM,FreeBSDTM或类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1932,上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1900的处理组件1922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
本公开可以是系统、方法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载有用于使处理器实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以保持和存储由指令执行设备使用的指令的有形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光存储设备、电磁存储设备、半导体存储设备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便携式压缩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记忆棒、软盘、机械编码设备、例如其上存储有指令的打孔卡或凹槽内凸起结构、以及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这里所使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不被解释为瞬时信号本身,诸如无线电波或者其他自由传播的电磁波、通过波导或其他传输媒介传播的电磁波(例如,通过光纤电缆的光脉冲)、或者通过电线传输的电信号。
这里所描述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下载到各个计算/处理设备,或者通过网络、例如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或无线网下载到外部计算机或外部存储设备。网络可以包括铜传输电缆、光纤传输、无线传输、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网关计算机和/或边缘服务器。每个计算/处理设备中的网络适配卡或者网络接口从网络接收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并转发该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以供存储在各个计算/处理设备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所述编程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诸如Smalltalk、C++等,以及常规的过程式编程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编程语言。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的状态信息来个性化定制电子电路,例如可编程逻辑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可编程逻辑阵列(PLA),该电子电路可以执行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从而实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
这里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框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应当理解,流程图和/或框图的每个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框图中各方框的组合,都可以由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实现。
这些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从而生产出一种机器,使得这些指令在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时,产生了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也可以把这些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这些指令使得计算机、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和/或其他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从而,存储有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则包括一个制造品,其包括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各个方面的指令。
也可以把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加载到计算机、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它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它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从而使得在计算机、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它设备上执行的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规定的功能/动作。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指令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指令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27)

1.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其中,在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之前,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其建立方法,包括:
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及地震正演参数;
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
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根据所述地震正演参数对所述设定标准井进行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正演地震反射特征;
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井数目及设定井数目;
若所述井数目大于等于所述设定井数目,则提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
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若连续,则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的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最大海泛面,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最大海泛面;以及/或,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分层,在同一个同向轴上延长,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分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之前,确定所述区域标志层,其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设定标准井的多个地层对应的测录井资料及第一设定条件;
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之前,需要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其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同期异相区域;
在所述同期异相区域内选择多个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以及读取其对应的测录井资料;
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对应的测录井资料的完整性;
若完整,则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中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测录井资料及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确定区域标志层的方法,包括:
分别以所述多个地层中的一个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
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测井资料与同期异相地层纵向上相邻地层的测井资料中测井曲线突变,且录井资料的岩性变化,则形成拟确定条件;
在所述拟确定条件下,若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横向分布连续,且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其他井都存在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确定为区域标志层;
若不能形成所述拟确定条件,则将所述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的相邻地层作为待确定的区域标志层,直至确定区域标志层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第一设定条件之前,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其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筛选模型;
基于所述预设筛选模型,对所述设定标准井的多个地层对应的测录井资料进行筛选,得到所述第一设定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待确定的标准井中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的方法,包括:
获取设定岩相类型;
若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则将具有完整的测录井资料的第一待确定的标准井确定为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
确定所述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的岩相类型,若所述岩相类型包括所述设定岩相类型,则将所述第二待确定的标准井的某一口井确定为设定标准井。
7.根据权利要求1-2、4、6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区域标志层对应的正演地震特征及实测地震数据及第二设定条件;
若所述正演地震特征及所述实测地震数据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区域标志层对应的正演地震特征及实测地震数据及第二设定条件;
若所述正演地震特征及所述实测地震数据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区域标志层对应的正演地震特征及实测地震数据及第二设定条件;
若所述正演地震特征及所述实测地震数据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2、4、6、8-9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
对所述设定标准井按照区域标志层进行设定级的旋回对比;
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
对所述设定标准井按照区域标志层进行设定级的旋回对比;
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
对所述设定标准井按照区域标志层进行设定级的旋回对比;
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的方法,包括:
对所述设定标准井按照区域标志层进行设定级的旋回对比;
根据所述设定级的旋回对比的结果,确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4、6、8-9、11-13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的方法,包括:
若连续,则对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对所述过格架线的进行井震标定后,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2、4、6、8-9、11-13、15-18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2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2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之前,确定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对应的第一深度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的第二深度;
若所述第一深度等于所述第二深度,则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深度及所述第二深度确定最小深度;
根据所述最小深度对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截取,得到截取后的标准地震解释模板或海相碳酸盐地层;
判断截取后的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对应深度截取后的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
25.一种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与所述地震解释模板同期异相的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其中,在获取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之前,建立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包括:获取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及地震正演参数;确定所述同期异相区域的设定标准井在设定范围内的区域标志层;根据所述区域标志层确定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最大海泛面;根据所述地震正演参数对所述设定标准井进行开展地震正演,得到所述设定标准井对应的正演地震反射特征;根据所述最大海泛面及所述正演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标准地震解释模板;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及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建立地震格架剖面,包括:获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对应的井数目及设定井数目;若所述井数目大于等于所述设定井数目,则提取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判断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的地震数据与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地震解释对应的地震数据是否连续;若连续,则以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设定标准井对应的区域标志层拉平格架线的地震数据体,建立地震格架剖面;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地震格架剖面,重新对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进行地震解释,包括: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最大海泛面,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最大海泛面;以及/或,根据所述标准地震解释模板中的分层,在同一个同向轴上延长,确定所述待确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的分层。
2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
CN202210085655.8A 2022-01-25 2022-01-25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Active CN114415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5655.8A CN114415238B (zh) 2022-01-25 2022-01-25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5655.8A CN114415238B (zh) 2022-01-25 2022-01-25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5238A CN114415238A (zh) 2022-04-29
CN114415238B true CN114415238B (zh) 2022-09-06

Family

ID=81277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5655.8A Active CN114415238B (zh) 2022-01-25 2022-01-25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1523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2716A1 (en) * 2011-01-27 2012-08-02 Landmark Graphics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regarding models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CN107132574B (zh) * 2017-04-11 2020-01-07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海相地层碎屑岩岩性组合的预测方法
CN109143399B (zh) * 2017-06-28 2021-1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CN111239810B (zh) * 2018-11-28 2022-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结构模型的基岩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9597126A (zh) * 2018-12-19 2019-04-0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结构精细刻画与预测方法
CN113050157B (zh) * 2020-10-15 2024-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露头资料的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反演方法及系统
CN112505753B (zh) * 2020-10-23 2021-11-02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震驱动的高精度层序格架模型构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5238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2930A (zh) 多个体上的自动层位的自动拾取
CN107246900B (zh) 一种确定油水界面位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11077570B (zh) 确定油藏中辉绿岩的侵入位置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427082A (zh) 地震响应模板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415238B (zh) 同期异相海相碳酸岩地震解释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WO2020167654A1 (en) Genetic quality of pick attribute for seismic cubes and surfaces
Lutfullin et al. Well Placement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dvancement in VTSM Field with New Multiple Boundary Delineation Technique
CN114329878A (zh) 页岩气井小层划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075440B (zh) 不整合油气藏规模预测方法以及装置
CN111502616B (zh) 注水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495865A (zh) 黏土矿物含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883606B (zh) 渗透率确定方法、表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8068419A (zh) 坳陷期地层井震联合地层对比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2149312B (zh) 沉积微相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23740A (zh) 用于超深海井下油气勘探的岩石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
Gianbattista et al. Application of Deep Directional Resistivity Reservoir Mapping Tool on Arctic Field Development–Case Studies from the Goliat Field in the Barents Sea
CN112096373B (zh) 选定页岩气区域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987105B (zh) 定量预测地下岩盐层分布的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3123784B (zh) 低孔裂缝性砂岩储层裂缝渗透率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9752760B (zh) 地震属性可信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5898363A (zh) 构型表征图像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175352A1 (en) Predicting Reservoir Quality
CN113156496A (zh) 扇三角洲有利储层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Kokareva et al. Integrating Horizontal Wellbores When Building a Geological Model of an Offshore Field
CN114861961A (zh) 落淤层的发育规模参数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