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4665A -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4665A
CN114414665A CN202210065749.9A CN202210065749A CN114414665A CN 114414665 A CN114414665 A CN 114414665A CN 202210065749 A CN202210065749 A CN 202210065749A CN 114414665 A CN114414665 A CN 1144146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insulation
sound
flat plate
test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657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晓铭
袁卫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6574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146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14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46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9/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Visualis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objects by transmitting ultrasonic or sonic waves through the object
    • G01N29/04Analysing solids
    • G01N29/11Analysing solids by measuring attenuation of acoustic wa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并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获取第二隔声量,并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待测平板的隔声量。其中,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本申请针对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过程,设计了通孔状态下的试验测试方法,消除由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测试结果误差,提高了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声学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整车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是评价整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整车的隔声性能是用户最容易感知且最容易抱怨的整车NVH性能之一,隔声性能的好坏对于用户口碑、品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在整车NVH开发中,需测定用于隔声的平板样件的隔声量作为整车NVH仿真输入。现有的平板样件隔声性能测试方法中,通常是将待测的平板样件布置在混响室和消声室之间的隔声测试工装上进行测试,待测平板样件的隔声量由隔声量计算公式:STL=LP-LI-6计算得出,其中,LP为混响室的声压级,LI为消声室的声强级。在实际测试过程中,由于隔声测试工装在安装待测平板样件处存在通孔,因此混响室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截面变化,声阻抗不匹配导致声波反射,即,在隔声性能测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存在声波反射导致的结构性隔声误差。因此,现有的平板样件隔声性能测试结果并非待测平板样件的真实隔声量,将其作为整车NVH仿真输入或对平板样件的性能评估依据时,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而影响后续开发及使用。
由此可见,如何在平板样件隔声性能测试中,提高平板样件隔声量的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消除了在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过程中由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测试结果误差,提高了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所述测试状态中,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两侧连接所述混响室和所述消声室;
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
获取第二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所述通孔状态是在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上不安装所述待测平板时的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测试单元、计算单元和获取单元:
所述测试单元,用于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所述测试状态中,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两侧连接所述混响室和所述消声室;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所述通孔状态是在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上不安装所述待测平板时的状态;
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包括: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并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获取第二隔声量,并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待测平板的隔声量。其中,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针对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过程,设计了通孔状态下的试验测试方法,消除由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测试结果误差,提高了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装置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平板样件隔声性能测试方法中,通常是将待测的平板样件布置在混响室和消声室之间的隔声测试工装上进行测试,根据隔声量计算公式:STL=LP-LI-6得出所述待测平板样件的隔声量;其中,LP为混响室的声压级,LI为消声室的声强级。而在实际测试过程中,由于隔声测试工装在安装待测平板样件处存在通孔,因此混响室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截面变化,声阻抗不匹配导致声波反射,即,在隔声性能测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存在声波反射导致的结构性隔声误差。因此,采用现有的平板样件隔声性能测试方法获得的测试结果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针对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过程,设计了通孔状态下的试验测试方法,消除由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测试结果误差,提高了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
S101: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混响室和消声室通过隔声测试工装连接,隔声测试工装上加工有用于安装固定待测平板的通孔,测试状态下,将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
混响室内布置有若干声源发生器,具体可以有扬声器、麦克风等,通过控制混响室内的声源发生器,为平板隔声测试过程提供需要的声能。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消声室侧安置有声强测试探头,用于获取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为满足隔声测试要求,隔声测试工装的隔声量需要至少比待测平板的隔声量大20dB,具体的:
STL工装-STL待测≥20 式(1)
其中,STL工装为隔声测试工装的隔声量;STL待测为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STL=20lg(M)+10lg(f)-47.2 式(2)
其中,M为材料的面密度,单位为kg/m2;f为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单位为Hz;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得出:M工装≥10*M待测,即,隔声测试工装的面板材料的面密度至少比待测平板的最大面密度大10倍。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制作了一个具有足够隔声量的钢材隔声测试工装,以满足所有待测平板的隔声测试需求。
S102: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
测试状态下,将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根据测试状态下的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利用隔声量计算公式确定第一隔声量STL1
隔声量计算公式为:
STL=LP-LI-6 式(3)
其中,LP为混响室内的声压级;LI为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S103:获取第二隔声量。
理想的隔声性能测试状态是:隔声测试工装不漏声,混响室内的声源发生器发出的声能全部通过待测平板传到消声室侧,如此测得隔声量才为待测平板的隔声量。但由于隔声测试工装具有一定厚度,在安装待测平板处会存在通孔,导致混响室的声波在经过通孔时由于声阻抗不匹配会有一部分声能反射回去,即,在实际的隔声性能测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结构性隔声误差。
本申请针对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过程,设计了通孔状态下的试验测试方法,用于确定上述结构性隔声误差。具体的,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混响室内的声源发生器后,根据在通孔状态下的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利用式(3)确定用于标识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结构性隔声误差的第二隔声量SPL2。通孔状态是指在隔声测试工装上不安装待测平板时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尤其是在利用同一个隔声测试工装进行多个待测平板的隔声性能测试过程中,第二隔声量可以是第一次测试过程中中测试确定好的,在后续的测试过程中可直接获取,由此可节省测试流程。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一次平板隔声性能测试中,均执行第二隔声量的确定步骤,而后获取第二隔声量。对于每一次的平板隔声性能测试,均进行第二隔声量的确定步骤,可保证用于后续计算使用的第二隔声量就是当次测试对应的,由此使得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的测试结果精度更高。
S104: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根据第一隔声量STL1和第二隔声量为SPL2,确定待测平板的隔声量。具体的,利用式(4)计算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STL=STL1-STL2 (式4)
在测试状态下确定的第一隔声量中剔除了第二隔声量,即,剔除了由隔声测试工装导致的结构性隔声误差值,由此,使得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的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在所述通孔状态下,关闭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确定的第三隔声量;
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和所述第三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具体的,在实际的隔声性能测试过程中,无法保证测试环境达到绝对理想的测试声学环境,即,测试所用的混响室和消声室都存在背景噪音。显然,背景噪音的存在会对隔声性能测试的测试结果带来一定程度的误差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申请还设计了无声源状态下的测试方法,用于确定上述背景噪音。具体的,在通孔状态下,关闭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确定用于标识上述背景噪的第三隔声量SPL3
进一步,根据第一隔声量STL1、第二隔声量为SPL2和第三隔声量SPL3,确定待测平板的隔声量。具体的,利用式(5)计算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STL=STL1-STL2-STL3 (式5)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不仅剔除了由隔声测试工装导致的结构性隔声误差值,还剔除了由测试环境带来的背景噪音误差,由此,使得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的测试结果更加准确。具体的,针对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过程,设计了通孔状态下的试验测试方法,消除由隔声测试工装造成的测试结果误差,提高了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此外,还设计了无声源状态下的测试方法,消除由背景噪音带来的测试结果误差,可进一步提高平板隔声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装置的装置结构图,所述装置包括测试单元201、计算单元202和获取单元203:
所述测试单元201,用于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所述测试状态中,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两侧连接所述混响室和所述消声室;
所述计算单元202,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
所述获取单元203,用于获取第二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所述通孔状态是在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上不安装所述待测平板时的状态;
所述计算单元2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单元203还用于获取在所述通孔状态下,关闭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确定的第三隔声量;所述计算单元2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和所述第三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消声室侧安置有声强测试探头,所述测试单元201还用于获取通过所述声强测试探头测得的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方法,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所述测试状态中,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两侧连接所述混响室和所述消声室;
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
获取第二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所述通孔状态是在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上不安装所述待测平板时的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在所述通孔状态下,关闭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确定的第三隔声量;
则,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为:
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和所述第三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室侧安置有声强测试探头,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获取通过所述声强测试探头测得的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声测试工装的面板材料面密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待测平板最大面密度的预设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为钢材隔声测试工装。
6.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测试单元、计算单元和获取单元:
所述测试单元,用于在测试状态下,通过开启混响室内布置的声源发生器,获取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消声室侧的声强级;所述测试状态中,待测平板安装在隔声测试工装的通孔上,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两侧连接所述混响室和所述消声室;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第一隔声量;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是在通孔状态下,开启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通孔状态下的声压级和声强级确定的;所述通孔状态是在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上不安装所述待测平板时的状态;
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和所述第二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在所述通孔状态下,关闭所述声源发生器后,根据所述混响室内的声压级和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确定的第三隔声量;
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隔声量、所述第二隔声量和所述第三隔声量,确定所述待测平板的隔声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室侧安置有声强测试探头,所述测试单元还用于获取通过所述声强测试探头测得的所述消声室侧的声强级。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声测试工装的面板材料密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待测平板最大面密度的预设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声测试工装为钢材隔声测试工装。
CN202210065749.9A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44146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5749.9A CN114414665A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5749.9A CN114414665A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4665A true CN114414665A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75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65749.9A Pending CN114414665A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1466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7076A (zh) * 2022-08-17 2022-09-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隔声箱性能测试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0486A (zh) * 2019-08-26 2019-11-1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带堵件的汽车钣金部件总成的隔声性能预测方法及预测装置
JP2021189212A (ja) * 2020-05-26 2021-12-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遮音システムおよび遮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0486A (zh) * 2019-08-26 2019-11-1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带堵件的汽车钣金部件总成的隔声性能预测方法及预测装置
JP2021189212A (ja) * 2020-05-26 2021-12-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遮音システムおよび遮音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7076A (zh) * 2022-08-17 2022-09-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隔声箱性能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öser Engineering acoustics
KR20070010166A (ko) 피드백 제어를 갖는 튜닝된 피드포워드 lms 필터
Din et al. Measurement method with a pressure-velocity sensor for measuring surface normal impedance of materials using ensemble averaging: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and its 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WO2018215749A1 (en) A vehicle 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 (NVH) testing method and system
US2021030678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audio device performance testing
Corredor-Bedoya et al. Effect of the excitation signal type on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 using the impedance tube
CN114414665A (zh) 一种平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Murillo et al. Room acoustic simulation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diffus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Miao et al.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sound intensity using double-coupler calibration system
Nutter et al. Measurement of sound power and absorption in reverberation chambers using energy density
Da Silva et 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low cost impedance tube for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measurements
Garg Establishing a traceability chain for sound pressure and vibration amplitude measurements
Höller et al. Source substitution method for obtaining the power transmission from vibrating sources in buildings
KELLE et al. Musicians’ impressions of low frequency sound field in small music rooms
Ducourneau et al. New device for measuring mapping of sound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of vertical uneven surfaces in a reverberant workplace
Wijning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ms microphone sensitivity and phase distributions with applications in array processing
James Uncertainty in room acoustics measurements
Robin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anel transmission loss under diffuse acoustic field excitation
Keränen et al.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Speech Level Reduction of a Phone Booth in Three Different Open-plan Offices
Aldridge et al. A method for demonstrating the linearity of measurement microphones at high sound pressures
Che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coustic free sources in large cross-section ducts
Bertolini et al. A measurement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ound-insulating multilayers against structure-borne excitation: design, prototyping and validation
Patil In-situ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characterisation and diagnosis of airborne sound transmission through multi-layered building partitions
Fürjes Exploring an alternative scheme of room acoustics specification
WOL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2-microphone wave separation method for impedance measurement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omponents, with special regard to differences in phase alignment of different measurement micropho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