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6648A - 定点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定点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96648A
CN114396648A CN202111569176.5A CN202111569176A CN114396648A CN 114396648 A CN114396648 A CN 114396648A CN 202111569176 A CN202111569176 A CN 202111569176A CN 114396648 A CN114396648 A CN 114396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supply
point
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691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东
迟亚玲
王志伟
徐亮
朱博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156917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966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96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66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定点送风系统。该定点送风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送风口,每一所述送风口被配置为与另一所述送风口配对并呈对射布置;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被构造为在送风状态下在所在的对射方向上形成有碰撞点,并对以所述碰撞点为核心的调节区域进行空气参数的调节。其中,经由改变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的风速比来调整其所形成的所述碰撞点在所述对射方向上的位置。上述定点送风系统,通过碰撞射流形成空气调节区域,并通过改变配对的送风口的风速比来实现碰撞点的位置改变,进而改变调节区域的位置,可实现定点送风的准确控制以对定点区域的空气参数进行有效调节,可满足室内不同位置的空气参数调节,达到精准、有效、节能的送风效果。

Description

定点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定点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空气参数(如温度、湿度)主要依靠强制送风进行,其主要通风方式包括下送、侧送、上送以及工位送风等,这些通风方式存在空气调节范围不明确、空调调节位置无法调整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应用环境中,如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室、需要根据人员密度分布调整公共空间(如电影院、候车室)等,无法满足对送风区域的准确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通风方式无法准确控制送风位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定点送风系统,该定点送风系统具有能够准确控制送风区域的技术效果。
一种定点送风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送风口,每一所述送风口被配置为与另一所述送风口配对并呈对射布置;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被构造为在送风状态下在所在的对射方向上形成有碰撞点,并对以所述碰撞点为核心的调节区域进行空气参数的调节;
其中,经由改变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的风速比来调整其所形成的所述碰撞点在所述对射方向上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被构造为受控按照与所述碰撞点相对应的所述风速比,同比例提高或降低自身风速,以调整所述碰撞点的所述调节区域的调节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送风口具有第一配对模式,在所述第一配对模式下,各对所述送风口的所述对射方向彼此平行,且所有对所述送风口沿与所述对射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送风口具有第二配对模式,在所述第二配对模式下,所述对射方向相交的至少两对所述送风口被构造为受控能够同步送风并共同在所述对射方向的相交处形成有碰撞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送风口包括至少两组所述送风口,每一所述送风口被构造为送风方向受控可变,且可操作地选择与其他组的所述送风口中未配对的任一所述送风口配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送风口的最大风速为vmax,在所述对射方向上与自身配对的所述送风口之间的距离为L,满足vmax﹥1.2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点送风系统还包括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位于所有所述送风口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中的一者被配置于第一安装面上,另一者被配置于第二安装面上,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回风口包括两个,且一者布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另一者布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面上,且均位于所有所述送风口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回风口的回风量为所有所述送风口的送风量的0.8~1.2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口为条形风口,和/或,所述送风口为圆形风口。
上述定点送风系统,通过碰撞射流形成空气调节区域,并通过改变配对的送风口的风速比来实现碰撞点的位置改变,进而改变调节区域的位置,可实现定点送风的准确控制以对定点区域的空气参数进行有效调节,可满足室内不同位置的空气参数调节,达到精准、有效、节能的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定点送风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定点送风系统在第一配对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定点送风系统在第二配对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定点送风系统的第三配对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调节区域在高度为2m下的速度分布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调节区域在高度为1.5m下的速度分布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调节区域在高度为1m下的速度分布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调节区域在高度为0.5m下的速度分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定点送风系统;110、送风口;111、第一送风口;112、第二送风口;
120、回风口;P、碰撞点;S1、第一安装面;S2、第二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定点送风系统100,包括至少两个送风口110。每一送风口110被配置为与另一送风口110配对并呈对射布置。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被构造为在送风状态下在对应的对射方向上形成有碰撞点P,并对一碰撞点P为核心的调节区域进行空气参数的调节。其中,经由改变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的风速比时来调整碰撞点P在所述对射方向上的位置。
参阅图2,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沿对应的对射方向对射布置,也就是说各个送风口110沿对射方向朝向配对的另一方送风,在送风时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输送的空气在对射方向上相撞形成碰撞射流,并形成一定范围的调节区域,对该调节区域的进行空气参数(如温度、湿度、污染物含量等)的调节,空气相撞的中心点即为碰撞点P。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包括第一送风口111和第二送风口112)在对射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两者的最短距离)为L,其中第一送风口111的风速为VA,第二送风口112的风速为VB,则第一送风口111至碰撞点P的距离A为L*vB/(vA+vB),第二送风口112至碰撞点P的距离B为L*vA/(vA+vB),由此可看出,碰撞点P的位置随第一送风口111的风速和第二送风口112的风速的比值变化而变化。当需要改变碰撞点P在对射方向上的位置时,则改变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的风速比即可实现。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碰撞射流形成空气调节区域,并通过改变配对的送风口110的风速比来实现碰撞点P的位置改变,进而改变调节区域的位置,可实现定点送风的准确控制以对定点区域的空气参数进行有效调节,可满足室内不同位置的空气参数调节,达到精准、有效、节能的送风效果。
可理解地,可通过配对形成多对送风口110,达到同时对多个定点区域进行送风的目的。也可通过控制多对送风口110的同时启动,同时实现多个定点区域的定点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被构造为受控按照与碰撞点P相对应的风速比,同比例提高或降低自身风速,以调整碰撞点P的调节区域的调节范围。
此时,当需要扩大/缩小某一调节区域的调节范围时,保持碰撞点P位置不变,通过同比例的提高/降低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的风速即可。当碰撞速度越大,空气碰撞射流范围越广,调节区域的范围越广,当碰撞速度越小,空气碰撞射流范围越小,调节区域的范围越小。
如此,可仅通过同比例调节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的风速大小,就能够实现调节区域范围的调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送风范围的缩放,进一步达到精准、有效、节能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经送风口110送出的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航,此时将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时,有助于保证气流的有效碰撞和碰撞效果。
可以理解地,在实际送风的过程中,由于空气自重,空气的运动途径不是完全沿对射方向运动,但基本在与对射方向垂直的竖向平面内运动,由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所送出的空气基本在经过碰撞点P的重垂线上发生碰撞。而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要是对位于对射方向上的碰撞点P的描述,该碰撞点P位置的确定使得碰撞点P所在的重垂线确定,也就确定了空气的碰撞位置及调节范围。
优选地,所述送风口110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如此,所有送风口110处于同一水平面时,任一两个配对的送风口110在自身对射方向上形成的碰撞点P位于同一水平面,各对送风口110所形成的调节区域内空气能量(冷量或热量)较为均为,用户体验效果更好,也方便布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上述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具有第一配对模式,在第一配对模式下,各对送风口110的对射方向彼此平行,且所有对送风口110沿与对射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布置。
图1所示为定点送风系统100的一种布置场景,具体地房间呈方形空间,房间内布置有处于同一水平面的10个送风口110,其中5个送风口110为一排布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壁上,另外5个送风口110为一排布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壁上。一排布置的送风口110等距离间隔布置。
将图1所示布置场景与本实施例中方案结合后的一种示例为,1号送风口110与6号送风口110配对、2号送风口110与7号送风口110配对...5号送风口110与10号送风口110配对,各配对的送风口110具有相互平行的对射方向。以3号送风口110与8号送风口110启动且风速比为1:1,此时碰撞点P位于房间正中间。若需要在房间右侧中部区域送风时,则碰撞点P位于1号送风口110与6号送风口110的调节区域内,此时关闭3号送风口110与8号送风口110、启动1号送风口110与6号送风口110,并按照风速比1:1送风。若需要在房间上侧中部区域送风时,则碰撞点P仍然位于位于3号送风口110与8号送风口110的调节区域内,相应地改变3号送风口110与8号送风口110的风速比使得在上侧中部区域形成碰撞点P。
也就是说,通过切换启动各配对的送风口110送风可以实现碰撞点P在房间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调整,通过改变各配对的送风口110的风速比来实现碰撞点P在房间宽度方向上位置调整。若目标的调节区域位于相邻两对送风口110之间的中间区域时,则可从该相邻的成对的送风口110之间选择一对启动或者全部启动,并还可以通过同等比增加各对送风口110的风速来实现中间区域的有效覆盖。可理解地,在任一碰撞点P形成的调节区域覆盖至少部分中间区域,可通过同等比增加各对送风口110的风速来调整对中间区域的覆盖范围。
此时,通过各对送风口110将房间分隔形成多个中间区域,需要对中间区域的具体位置进行定点送风时,相应地启动相邻两对送风口110的至少一对送风口110即可,控制过程较为简单,方便实现。
图1所示仅为定点送风系统100的一种布置场景的示例,并不是对定点送风系统100应用布局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改变房间形状(如圆形、异型、多边形等)、送风口110数量、送风口110间隔距离、回风口120布置位置等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对送风口110的具体配对形式不限于上述方案。例如,可将1号与10号配对,2号与9号配对...等等,配对方式在此无法穷尽,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上述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具有第二配对模式,在第二配对模式下,对射方向相交的至少两对送风口110被构造为受控能够同步送风并共同在对射方向的相交处形成有碰撞点P。
参阅图2,以两对送风口110的对射方向相交且在相交处形成有碰撞点P的情形为了进行说明。此时,两对送风口110的安装位置的连线(即对射方向)形成一对相似三角形,碰撞点P位于相似三角形的交点处。此时,由于碰撞点P的形成由两对送风口110形成,其碰撞点P相对固定,可针对特殊场合对固定点进行定点送风的应用场景(如实验室等),而通过两对送风口110形成一个碰撞点P,可以在相对降低各个出风口风速的情况下,使得在该碰撞点P形成以其为核心的范围足够大的调节区域,有助于降低能耗。同时,通过切换不同的对射方向相交的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同步送风来切换碰撞点P的位置。
当然,在第二模式下,各对送风口110也可单独启动并经由改变自身的风速比达到碰撞点P位置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送风口110的配对方式可以为固定设置,以使得所有送风口110处于第一配对模式或第二配对模式或其他配对模式,也可以是各个送风口110的配对方式受控改变,而使得所有送风口110在第一配对模式、第二配对模式和/或其他配对模式切换,具体不限。其他配对模式可以是部分送风口110以第一配对模式配对,部分送风口110以第二配对模式配对(如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应性设计配对模式,在此不穷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包括至少两组送风口110,每一送风口110被构造为送风方向受控可变,且可操作地选择与其他组的送风口110中未配对的任一送风口110配对。
以图1所示定点送风系统100的布置场景为例。定点送风系统100包括两组送风口110,第一组是1-5号送风口110,第二组是6-10号送风口110。与本实施例中方案结合后,任一送风口110的送风方向受控可变,第一组中的任一个送风口110可以与第二组中未配对的任一个送风口110进行配对,且某一送风口110还可以改变自身的送风方向来改变与自身所配对的送风口110。如此,可使得定点送风系统100具有多种配对方式,也就是说可以更加精确的确定更多碰撞点P的位置,更加精确的实现定点送风。例如配对并开启10与1号,此时碰撞点P可在1-10号配对的送风口110的对射方向上移动,其对射方向经过在第一配对模式下5-10号送风口110配对与4-9号送风口110配对时的中间区域,如此可在更小风量的情况下实现该中间区域的精准定点送风。
由此,通过将各个送风口110的送风方向构造为可变,可满足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并进行更加精准的定点送风。其中,实现各个送风口110送风方向改变的具体方案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进行适应性设计得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进行具体限定。
当然,当定点送风系统100包括更多组送风口110时,其送风口110的配对方式以及所能够形成的碰撞点P的位置更加丰富,在此不进行具体赘述和限定。
优选地,当定点送风系统100包括多组送风口110时,每一组送风口110配置与同一安装面上,且不同组送风口110配置于不同的安装面上,且各个安装面之间界定有送风空间,通过不同组的送风口110配对可对该送风空间的各处进行定点送风。其中,安装面为竖向面、斜向面或曲面,只要在重力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送风口110的最大风速为vmax,在对射方向上与自身配对的送风口110之间的距离为L,满足vmax﹥1.2L。
空气动能在运动过程上是逐渐损耗的,当碰撞点P的位置无限接近于送风口110时,则与其配对的送风口110的风速(风速越大动能越大)最大且应该满足其所送出的空气能够达到该碰撞点P,经证明当送风口110的最大风速满足在vmax﹥1.2L可以实现在靠近送风口110的位置出现碰撞效果。如此,进一步扩大了碰撞点P的形成区域,并保证碰撞效果,进而保证实现定点区域空调参数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定点送风系统100还包括回风口120,回风口120位于所有送风口110的下方。此时所有送风口110位于回风口120的上方,不仅有利于空气下沉,空气参数调节效果更好,而且还能够避免障碍物阻碍气流碰撞。
具体到实施例中,配对的两个送风口110中的一者被配置于第一安装面S1,另一者被配置于第二安装面S2上,第一安装面S1和第二安装面S2相对且间隔设置,回风口120包括两个,且一者布置于第一安装面S1上,另一者布置于第二安装面S2上。
参阅图1,此时将所有送风口110分成两组,一组布置在第一安装面S1上,另一组布置在第二安装面S2,位于不同安装面上的送风口110可进行配对。当任一两个送风口110配对时,可对第一安装面S1和第二安装面S2之间的区域进行定点送风。两个出风口分别布置在第一安装面S1和第二安装面S2,此时室内房间的空气流动更加均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也布置在除第一安装面S1和第二安装面S2以外的墙面,不限于上述方案。
进一步地,所有回风口120的回风量为所有送风口110的送风量的0.8~1.2倍。当回风量小于送风量时对应的是室内正压,当回风量小于送风量时对应的是室内负压,可根据室内环境要求分别设定。
进一步地,回风口120为条形风口。如此方便安装。优选地,出风口的长度大于位于同一安装面(包括第一安装面S1和第二安装面S2)且在回风口12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送风口110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送风口110为圆形风口,此时射流稳定性好。当然,送风口110也可以为方形或者其他形状。
进一步地,送风口110的数量为偶数。如此每一送风口110均可被配对,有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及送风效率。
参阅图5至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碰撞点P为核心的调节区域在各高度的水平截面上的速度分布截图。在本实施例中,调节区域在地面上的投影呈Z字形,且其调节范围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大。
当然,定点送风系统100还可以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等构件,以实现定点送冷风/热风。至于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的具体构造及连接方式在不申请中不限定和赘述。
上述定点送风系统100,通过碰撞射流形成空气调节区域,并通过改变配对的送风口110的风速比来实现碰撞点P的位置改变,进而改变调节区域的位置,可实现定点送风的准确控制以对定点区域的空气参数进行有效调节,可满足室内不同位置的空气参数调节,达到精准、有效、节能的送风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送风口(110),每一所述送风口(110)被配置为与另一所述送风口(110)配对并呈对射布置;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110)被构造为在送风状态下在所在的对射方向上形成有碰撞点(P),并对以所述碰撞点(P)为核心的调节区域进行空气参数的调节;
其中,经由改变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110)的风速比来调整其所形成的所述碰撞点(P)在所述对射方向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110)被构造为受控按照与所述碰撞点(P)相对应的所述风速比,同比例提高或降低自身风速,以调整所述碰撞点(P)的所述调节区域的调节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110)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具有第一配对模式,在所述第一配对模式下,各对所述送风口(110)的所述对射方向彼此平行,且所有对所述送风口(110)沿与所述对射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具有第二配对模式,在所述第二配对模式下,所述对射方向相交的至少两对所述送风口(110)被构造为受控能够同步送风并共同在所述对射方向的相交处形成有碰撞点(P)。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送风口(110)包括至少两组所述送风口(110),每一所述送风口(110)被构造为送风方向受控可变,且可操作地选择与其他组的所述送风口(110)中未配对的任一所述送风口(110)配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送风口(110)的最大风速为vmax,在所述对射方向上与自身配对的所述送风口(110)之间的距离为L,满足vmax﹥1.2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点送风系统还包括回风口(120),所述回风口(120)位于所有所述送风口(110)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对的两个所述送风口(110)中的一者被配置于第一安装面(S1)上,另一者被配置于第二安装面(S2)上,所述第一安装面(S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S2)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回风口(120)包括两个,且一者布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面(S1)上,另一者布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面(S2)上,且均位于所有所述送风口(110)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回风口(120)的回风量为所有所述送风口(110)的送风量的0.8~1.2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点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120)为条形风口,和/或,所述送风口(110)为圆形风口。
CN202111569176.5A 2021-12-21 2021-12-21 定点送风系统 Pending CN1143966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9176.5A CN114396648A (zh) 2021-12-21 2021-12-21 定点送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9176.5A CN114396648A (zh) 2021-12-21 2021-12-21 定点送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6648A true CN114396648A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26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69176.5A Pending CN114396648A (zh) 2021-12-21 2021-12-21 定点送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96648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6323A (ja) * 1990-09-05 1992-04-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330298A (ja) * 2000-05-23 2001-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04012038A (ja) * 2002-06-07 2004-01-15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
JP2011200530A (ja) * 2010-03-26 2011-10-13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1226652A (ja) * 2010-04-15 2011-11-10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CN104633827A (zh) * 2014-11-26 2015-05-20 东华大学 一种碰撞射流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6323A (ja) * 1990-09-05 1992-04-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330298A (ja) * 2000-05-23 2001-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04012038A (ja) * 2002-06-07 2004-01-15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
JP2011200530A (ja) * 2010-03-26 2011-10-13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1226652A (ja) * 2010-04-15 2011-11-10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CN104633827A (zh) * 2014-11-26 2015-05-20 东华大学 一种碰撞射流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6971B1 (ko) 공기믹싱챔버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106287944A (zh) 空调器
CN107300210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697057B (zh) 空调室内机和挡风板
AU2017265070B2 (en) Air outlet for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a room
CN210441329U (zh) 空气式放射空调机
CN106091322A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空调器出风的控制方法
US11268705B2 (en) Pneumatic radiation unit
CN109340909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4396648A (zh) 定点送风系统
CN109340908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6018817U (zh) 空调器
KR100854760B1 (ko) 바닥용 선회 취출구
CN107933237B (zh) 车辆空调器及应用其的车辆
CN106288275B (zh) 空调器
CN107013979B (zh) 空调室内壁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83803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4315691B (zh) 一种用于跑动状态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CN217402680U (zh)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0689318U (zh) 一种空调末端、空调系统
CN209944550U (zh) 空调柜机
CN11217876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671639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1505135U (zh) 分区出风装置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