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5237A -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5237A
CN114375237A CN202080064476.5A CN202080064476A CN114375237A CN 114375237 A CN114375237 A CN 114375237A CN 202080064476 A CN202080064476 A CN 202080064476A CN 114375237 A CN114375237 A CN 114375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member
stirring pin
stirring
friction stir
stir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44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久司
濑尾伸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75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5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0/00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 B23K20/1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是包括主接合工序,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旋转工具(F)的搅拌销(F2)插入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周面(21b),在使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稍许接触的状态下,一边使第二铝合金流入间隙,一边使旋转工具沿着设定于比对接部(J1)更靠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的设定移动路径(L1)以规定的深度绕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周面(21b)旋转一周,来对对接部(J1)进行摩擦搅拌。

Description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发明,使用旋转工具对圆柱状的第一金属构件和圆筒状的第二金属构件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图10是表示现有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以往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中,对使第一金属构件101与第二金属构件102对接形成的对接部J10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旋转工具G包括圆柱状的轴肩部G1和搅拌销G2。在第一金属构件101形成有层差侧面101a和层差底面101b。对接部J10是以使第一金属构件101的层差底面101b与第二金属构件102的端面102a对接而形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690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有时例如由4000系列铝合金的铸造材料来形成第一金属构件101,由1000系列铝合金的延展材料来形成第二金属构件102。也就是说,有时对铝合金的材料种类不同的构件彼此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例如,在由铸造材料形成第一金属构件101、由延展材料形成第二金属构件102的情况下,搅拌销G2从第一金属构件101一侧受到的材料阻力比从第二金属构件102一侧受到的材料阻力大。因而,很难通过旋转工具G的搅拌销G2高平衡性地对不同的材料种类进行搅拌,存在接合后的塑性化区域中会产生空洞缺陷使得接合强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从这种观点出发,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将材料种类不同的铝合金理想地接合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一种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使用包括搅拌销的旋转工具对使柱状的第一金属构件与筒状的第二金属构件在各自端部处对接而形成的被接合金属构件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在大径部的端部处包括小径部,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具有与所述小径部大致相同的内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由第一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由第二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一铝合金是硬度比所述第二铝合金的硬度高的材料种类,所述搅拌销的前端变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包括:对接工序,在所述对接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小径部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开口部,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侧面重合,并且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倾斜面对接,以在对接部形成截面呈V字状的间隙;以及主接合工序,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搅拌销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在使所述搅拌销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层差倾斜面稍许接触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第二铝合金流入所述间隙,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沿着设定于比所述对接部更靠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一侧的设定移动路径以规定的深度绕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旋转一周,来对所述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使用包括搅拌销的旋转工具,对使圆柱状的第一金属构件与圆筒状的第二金属构件在各自端面处彼此对接而形成的被接合金属构件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在大径部的端部处包括小径部,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具有与所述小径部大致相同的内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由第一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由第二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一铝合金是硬度比所述第二铝合金的硬度高的材料种类,所述搅拌销的前端变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包括:对接工序,在所述对接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小径部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开口部,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侧面重合,并且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倾斜面对接,以在对接部形成截面呈V字状的间隙;以及主接合工序,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搅拌销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在使所述搅拌销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层差倾斜面稍许接触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第二铝合金流入所述间隙,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沿着设定于比所述对接部更靠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一侧的设定移动路径以规定的深度绕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旋转一周,来对所述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通过第二金属构件与搅拌销的摩擦热量对对接部中的、主要是第二金属构件一侧的第二铝合金进行搅拌来使其塑性流动化,从而能在对接部处对第一金属构件与第二金属构件进行接合。此外,保持使搅拌销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倾斜面稍许接触,因此,能尽可能地减少第一铝合金从第一金属构件向第二金属构件的混入。由此,在对接部处主要是第二金属构件一侧的第二铝合金被摩擦搅拌,因此,能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此外,由于将仅搅拌销插入第二金属构件,因此,能够减轻施加于摩擦搅拌装置的负荷。此外,能减轻施加于旋转工具的负荷,因此,能在不对旋转工具施加大负荷的状态下对对接部进行接合。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形成于所述对接部的塑性化区域的始端与末端重合,并使所述塑性化区域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能提高被接合金属构件的水密性和气密性。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径比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大径部的外径大。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能防止接合部处的金属不足。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第一金属构件位于所述旋转工具的行进方向左侧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工具向右旋转,在所述第一金属构件位于所述旋转工具的行进方向右侧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工具向左旋转。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塑性化区域中的对接部一侧的摩擦搅拌被促进,从而能更理想地进行接合。
此外,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搅拌销从设定在所述设定移动路径上的开始位置插入,一边沿着行进方向移动插入,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压入,直至到达规定的深度。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在将旋转的所述搅拌销插入至设定在比所述设定移动路径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构件一侧的开始位置之后,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的旋转中心轴移动至与所述设定移动路径重叠的位置,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压入,直至到达所述规定的深度。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在插入旋转工具时,能防止在设定移动路径上摩擦热量变得过大,能防止第一铝合金从第一金属构件一侧向第二金属构件一侧混入。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结束位置设定在所述设定移动路径上,在对所述对接部的摩擦搅拌之后,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移动至所述结束位置,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拔出,从而在所述结束位置处使所述旋转工具从所述第二金属构件脱离。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结束位置设定在比所述设定移动路径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一侧,在对所述对接部的摩擦搅拌之后,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移动至所述结束位置,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拔出,从而在所述结束位置处使所述旋转工具从所述第二金属构件脱离。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在使旋转工具脱离时,能防止在设定移动路径上摩擦热量变得过大,能防止第一铝合金从第一金属构件一侧向第二金属构件一侧混入。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所述搅拌销的前端在穿过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层差侧面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对接部的摩擦搅拌。
根据上述接合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一金属构件与第二金属构件的接合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能将材料种类不同的铝合金理想地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工具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第一金属构件和第二金属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对接工序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对接工序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主接合工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主接合工序(日文:本接合工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主接合工序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主接合工序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合方法中使用的旋转工具进行说明。旋转工具是用于摩擦搅拌接合的工具。如图1所示,旋转工具F例如由工具钢形成,具有连结部F1和搅拌销F2。连结部F1呈图1所示的圆柱状,形成有供螺栓紧固的螺纹孔B、B。
搅拌销F2从连结部F1下垂,并与连结部F1同轴。搅拌销F2随着远离连结部F1而变得尖细。在搅拌销F2的外周面刻设有螺旋槽。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旋转工具F朝右旋转,因此,将螺旋槽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朝左旋绕地刻设。
另外,当使旋转工具F朝左旋转时,将螺旋槽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朝右旋绕地刻设。这样,因摩擦搅拌接合而塑性流动化的金属被螺旋槽引导而向搅拌销F2的前端侧移动。由此,能减少从被接合金属构件(第一金属构件1、第二金属构件2)溢出的金属。
[第一实施方式]
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中,如图2所示,对第一金属构件1和第二金属构件2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将第一金属构件1与第二金属构件2合并也称为被接合金属构件H。在本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中进行准备工序、对接工序和主接合工序。
准备工序是准备第一金属构件1和第二金属构件2的工序。如图3所示,第一金属构件1是包括大径部11和小径部12的实心的金属构件。第一金属构件1只要是能摩擦搅拌的金属则没有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主要含有第一铝合金。第一铝合金例如使用JISH5302ADC12(Al-Si-Cu系列)等铝合金铸造材料。
大径部11呈圆柱状。小径部12呈圆柱状,并同心地形成在大径部11的前端侧。由大径部11和小径部12形成层差部13。层差部13由层差倾斜面13a和层差侧面13b构成。层差倾斜面13a设置于大径部11的前端侧的端面。层差侧面13b是小径部12的外周面。层差侧面13b形成为随着从层差倾斜面13a朝向大径部11的前端方向而立起。层差倾斜面13a以从与层差侧面13b接触的内周部向与大径部11的外周面11b接触的外周部,随着朝着径向向外方向而远离层差侧面13b的方向倾斜。如图4所示,在从穿过第一金属构件1的中心轴的截面观察时,层差倾斜面13a相对于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中心轴正交的面以倾斜角度β倾斜。在第一金属构件1与第二金属构件2对接时,层差倾斜面13a朝着随着朝径向向外方向而远离第二金属构件2的方向倾斜。层差倾斜面13a的倾斜角度β与搅拌销F2的倾斜角度α(参照图1)相同。层差侧面13b相对于小径部12的端面12a垂直。也就是说,层差侧面13b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轴向平行。
第二金属构件2是呈圆筒状的金属构件。只要是能摩擦搅拌的金属则没有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主要含有第二铝合金。第二铝合金是硬度比第一铝合金的硬度小的材料。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能将硬度称为布氏硬度,并通过依照JISZ2243的方法来测量。第二铝合金例如由JISA1050、A1100、A6063等铝合金延展材料形成。第二金属构件2的端面21a相对于外周面21b和内周面21c垂直。也可以第一金属构件1的外径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径相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径形成得比第一金属构件1的外径大。此外,第二金属构件2的内周面21c的外径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小径部12的外径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图4所示,对接工序是使第一金属构件1的端部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端部对接的工序。在对接工序中,将第一金属构件1的小径部12插入到第二金属构件2的开口部。由此,使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端面21a对接,以形成对接部J1。在对接部J1遍及周向形成有截面呈V字状的间隙。此外,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侧面13b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内周面21c重合,以形成对接部J2。
如图5所示,将设定移动路径L1设定在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周面21b。设定移动路径L1设定于比对接部J1更靠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的位置,并与对接部J1平行。设定移动路径L1是为了在后述主接合工序中对对接部J1进行接合所需的旋转工具F的移动路径。关于设定移动路径L1将稍后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6和图7所示,主接合工序是使用旋转工具F对对接部J1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的工序。在主接合工序中,既可以将旋转工具F固定并使被接合金属构件H沿着周向旋转,也可以将被接合金属构件H固定并使旋转工具F绕被接合金属构件H移动。
如图6所示,在主接合工序中,在从开始位置SP1到中间点S1为止的压入区间、从设定移动路径L1上的中间点S1旋转一周到中间点S2为止的主区间(日文:本区間)和从中间点S2到结束位置EP1为止的脱离区间这三个区间中连续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中间点S1、S2设定于设定移动路径L1上。开始位置SP1设定于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周面21b中的、比设定移动路径L1更远离第一金属构件1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始位置SP1设定在将开始位置SP1与中间点S1连结的线段与设定移动路径L1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的位置。
在主接合工序的压入区间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进行从开始位置SP1到中间点S1为止的摩擦搅拌。在压入区间中,一边使旋转中心轴Z相对于外周面21b垂直,一边将朝右旋转的搅拌销F2插入到开始位置SP1,并移动至中间点S1。也就是说,设定为在使旋转工具F相对移动的期间,旋转中心轴Z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周面21b的法线重合。此时,如图6所示,将搅拌销F2缓慢地压入,使其至少在到达中间点S1之前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深度”。也就是说,不使旋转工具F停留在一处,而是使旋转工具F一边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移动,一边缓慢地下降。在此,所谓“规定的深度”是指在从设定移动路径L1上的中间点S1至中间点S2的主区间中供搅拌销F2压入的深度。具体而言,是指将作为搅拌销F2的前端的平坦面F3到达层差侧面13b,并穿过层差侧面13b的程度的深度。
此外,设定为在到达中间点S1时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稍许接触。此时,至少通过搅拌销F2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接触使第一金属构件1一侧的第一铝合金被稍微削去,来自第一金属构件1一侧的第一铝合金作为塑性流动材料混入到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接着,设定为搅拌销F2的平坦面F3穿过层差侧面13b。通过以上述方式进行摩擦搅拌接合,能进一步提高第一金属构件1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接合强度。接着,就此转移至主区间的摩擦搅拌接合。
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的接触量(偏置量)N例如设定在0<N≤1.0mm之间,较为理想的是设定在0<N≤0.85mm之间,更为理想的是设定在0<N≤0.65mm之间。
如图7所示,设定移动路径L1表示搅拌销F2的平坦面F3的中心经过的轨迹。也就是说,设定移动路径L1设定为在对接部J1的周向上,在使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与搅拌销F2的外周面平行的同时使两者稍许接触。
在主区间中,当从上方观察时(从外周面21b一侧观察时),以平坦面F3的中心与设定移动路径L1重叠的方式使旋转工具F相对移动。在主区间中,一边使第二金属构件2的第二铝合金流入对接部J1的间隙,一边进行摩擦搅拌接合。若设定成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层差倾斜面13a不接触,则对接部J1的接合强度变低。另一方面,若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层差倾斜面13a的接触量N大于1.0mm,则第一金属构件1的第一铝合金可能会大量混入到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而造成接合不良。
在主区间中,如图2所示,在使旋转工具F旋转一周且搅拌销F2到达中间点S2之后,就此转移至脱离区间。在脱离区间中,在从中间点S2朝向结束位置EP1之间,使搅拌销F2缓慢地朝上方移动,并使搅拌销F2在结束位置EP1处从第二金属构件2脱离。也就是说,不使旋转工具F停留在一处,而是使旋转工具F一边移动至结束位置EP1,一边朝远离第二金属构件2的方向缓慢地拔出。结束位置EP1设定在将结束位置EP1和中间点S2连结的线段与设定移动路径L1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的位置。在旋转工具F的移动轨迹上形成有塑性化区域W。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通过第二金属构件2与搅拌销F2的摩擦热量来对对接部J1的、主要是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的第二铝合金进行搅拌而使其塑性流动化,能够在对接部J1处对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端面21a进行接合。
此外,保持使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倾斜面13a稍许接触,因此,能尽可能地减少第一铝合金从第一金属构件1向第二金属构件2的混入。由此,在对接部J1处、主要是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的第二铝合金被摩擦搅拌,因此,能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也就是说,在主接合工序中,能尽可能地减小搅拌销F2在相对于搅拌销F2的旋转中心轴Z的一侧和另一侧受到的材料阻力的不均衡。由此,塑性流动材料被高平衡性地摩擦搅拌,因此,能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此外,能减轻施加于旋转工具F的负荷,因此,能在不对旋转工具F施加大负荷的状态下对对接部J1进行接合。
此外,在主接合工序中,通过以使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平行的方式设定旋转工具F的位置,能高平衡性地使搅拌销F2与第一金属构件1接触。此外,通过将第二金属构件2的外径设定得比第一金属构件1的外径大,能防止接合部变成金属不足。此外,通过设定为使搅拌销F2的前端到达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侧面13b,能可靠地对对接部J2也进行摩擦搅拌,因此,能提高接合强度。
在此,若在将搅拌销F2插入设定移动路径L1的时候,将摩擦搅拌的开始位置设定于设定移动路径L1上并将搅拌销F2沿着铅锤方向压入直至规定的深度,则开始位置处的摩擦热量变大。由此,在该开始位置处,存在第一金属构件1一侧的金属容易混入到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而成为接合不良的一个原因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主接合工序的压入区间中,使旋转工具F从开始位置SP1移动至与设定移动路径L1重叠的位置,一边使旋转工具F移动,一边将搅拌销F2缓慢地压入至规定的深度,从而能防止旋转工具F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停止而使得摩擦热量局部变得过大。
同样地,在主接合工序的脱离区间中,一边使旋转工具F从设定移动路径L1移动至结束位置EP1,一边使搅拌销F2从规定的深度缓慢地拔出并脱离,从而能防止旋转工具F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停止使得摩擦热量局部变得过大。
由此,能防止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摩擦热量变得过大,能防止第一铝合金从第一金属构件1过度地向第二金属构件2混入而造成接合不良。
此外,在主接合工序中,开始位置SP1和结束位置EP1的位置只要适当设定即可,但通过设定为开始位置SP1与设定移动路径L1所成的角度、结束位置EP1与设定移动路径L1所成的角度为钝角,能在中间点S1、S2处旋转工具F的移动速度不下降的情况下平滑地转移至主区间或脱离区间。由此,能防止因旋转工具F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停止或是移动速度下降而导致摩擦热量变得过大。另外,也可以以从上方观察时将旋转工具F的轨迹描画成圆弧的方式使旋转工具F从开始位置SP1移动至设定移动路径L1。同样地,也可以以从上方观察时将旋转工具F的轨迹描画成圆弧的方式使旋转工具F从设定移动路径L1移动至结束位置EP1。
此外,在主接合工序中,旋转工具F的旋转方向和行进方向只要适当设定即可,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旋转工具F的旋转方向和行进方向设定为使形成于旋转工具F的移动轨迹的塑性化区域W中的、第一金属构件1(对接部J1)一侧成为剪切侧,而使第二金属构件2一侧成为流动侧。通过设定为使第一金属构件1一侧成为剪切侧,从而使搅拌销F2在对接部J1的周围处的搅拌作用变大,能期待对接部J1处的温度上升,并能在对接部J1处更可靠地对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与第二金属构件2的端面21a进行接合。
另外,剪切侧(Advancing side:行进侧)是指旋转工具的外周相对于被接合部的相对速度为在旋转工具的外周处的切线速度的大小上加上移动速度的大小后的值的一侧。另一方面,流动侧(Retreating side:回退侧)是指通过使旋转工具朝旋转工具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以使旋转工具相对于被接合部的相对速度变低的一侧。
此外,第一金属构件1的第一铝合金是硬度比第二金属构件2的第二铝合金的硬度大的材料。由此,能提高被接合金属构件H的耐久性。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将第一金属构件1的第一铝合金设为铝合金铸造材料,将第二金属构件2的第二铝合金设为铝合金延展材料。通过将第一铝合金设为例如JISH5302ADC12等Al-Si-Cu系列铝合金铸造材料,能提高第一金属构件1的铸造性、强度、被切削性等。此外,通过将第二铝合金设为例如JISA1000系列或A6000系列,能提高加工性、导热性。
此外,在主接合工序中,对对接部J1的整周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因此,能提高被接合金属构件H的气密性和水密性。此外,在主接合工序的末端部分处,在旋转工具F完全经过中间点S1之后朝向结束位置EP1。也就是说,通过使由主接合工序形成的塑性化区域W的各端部彼此重合,能进一步提高气密性和水密性。
另外,在主接合工序中,既可以使旋转工具F的旋转速度恒定,也可以使其可变。在主接合工序的压入区间中,当将开始位置SP1处的旋转工具F的旋转速度设为V1,将主区间中的旋转工具F的旋转速度设为V2时,也可以设为V1>V2。旋转速度V2是设定移动路径L1上预先设定的恒定的旋转速度。也就是说,也可以在开始位置SP1处,将旋转速度预先设定得较高,一边在压入区间内使旋转速度缓慢地降低,一边转移至主区间。
此外,在主接合工序的脱离区间中,当将主区间中的旋转工具F的旋转速度设为V2,将在结束位置EP1处脱离时的旋转工具F的旋转速度设为V3时,也可以设为V3>V2。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在转移至脱离区间之后,一边朝向结束位置EP1缓慢地提升旋转速度,一边使旋转工具F从第二金属构件2脱离。在将旋转工具F压入至第二金属构件2时或是使旋转工具F从第二金属构件2脱离时,通过如上所述设定,能通过旋转速度来弥补压入区间或脱离区间时较小的按压力,因此,能理想地进行摩擦搅拌。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进行说明。如图8、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主接合工序中的开始位置SP1和结束位置EP1的位置均设定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冷套的制造中进行准备工序、对接工序和主接合工序。准备工序和对接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主接合工序中,如图8所示,将开始位置SP1设定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在主接合工序中,在从开始位置SP1到中间点S1为止的压入区间、从设定移动路径L1上的中间点S1旋转一周到中间点S2为止的主区间和从中间点S2到结束位置EP1(参照图9)为止的脱离区间这三个区间中连续地进行摩擦搅拌。
在压入区间中,如图8所示,进行从开始位置SP1到中间点S1为止的摩擦搅拌。在压入区间中,一边使旋转中心轴Z垂直,一边将朝右旋转的搅拌销F2插入到开始位置SP1,并移动至中间点S1。此时,将搅拌销F2缓慢地压入,使其至少在到达中间点S1之前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深度”。也就是说,不使旋转工具F停留在一处,而是使旋转工具F一边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移动,一边缓慢地下降。
此外,在压入区间中,设定为在到达中间点S1时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稍许接触。接着,设定为搅拌销F2的平坦面F3穿过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侧面13b。在维持上述旋转工具F的姿态的状态下,就此转移至主区间的摩擦搅拌接合。搅拌销F2的外周面与第一金属构件1的层差倾斜面13a的接触量(偏置量)N和设定移动路径L1的设定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主区间中,如图9所示使旋转工具F沿着设定移动路径L1旋转一周。在使旋转工具F旋转一周且搅拌销F2到达中间点S2之后,就此转移至脱离区间。结束位置EP1设定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在脱离区间中,在从中间点S2朝向结束位置EP1之间,将搅拌销F2缓慢地拔出,并使搅拌销F2在结束位置EP1处从第二金属构件2脱离。也就是说,不使旋转工具F停留在一处,而是使旋转工具F一边移动至结束位置EP1,一边缓慢地拔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将主接合工序中的开始位置SP1和结束位置EP1设定在设定移动路径L1上。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能适当进行设计改变。例如,第一金属构件1和第二金属构件2也可以是具有矩形、多边形、椭圆形等其他截面形状的柱状构件。此外,既可以两者均是实心构件,也可以两者均是筒状构件。
(符号说明)
1 第一金属构件;
2 第二金属构件;
F 旋转工具;
F1 连结部;
F2 搅拌销;
F3 平坦面;
J1 对接部;
SP1 开始位置;
EP1 结束位置;
W 塑性化区域。

Claims (10)

1.一种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使用包括搅拌销的旋转工具对使柱状的第一金属构件与筒状的第二金属构件在各自端部处对接而形成的被接合金属构件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在大径部的端部处包括小径部,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具有与所述小径部大致相同的内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由第一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由第二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一铝合金是硬度比所述第二铝合金的硬度高的材料种类,
所述搅拌销的前端变细,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包括:
对接工序,在所述对接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小径部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开口部,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侧面重合,并且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倾斜面对接,以在对接部形成截面呈V字状的间隙;以及
主接合工序,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搅拌销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在使所述搅拌销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层差倾斜面稍许接触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第二铝合金流入所述间隙,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沿着设定于比所述对接部更靠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一侧的设定移动路径以规定的深度绕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旋转一周,来对所述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对接部的塑性化区域的始端与末端重合,并使所述塑性化区域的一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径比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大径部的外径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金属构件位于所述旋转工具的行进方向左侧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工具向右旋转,
在所述第一金属构件位于所述旋转工具的行进方向右侧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工具向左旋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搅拌销从设定在所述设定移动路径上的开始位置插入,一边沿着行进方向移动,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压入,直至到达规定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在将旋转的所述搅拌销插入至设定在比所述设定移动路径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构件一侧的开始位置之后,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的旋转中心轴移动至与所述设定移动路径重叠的位置,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压入,直至到达所述规定的深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结束位置设定在所述设定移动路径上,在对所述对接部的摩擦搅拌之后,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移动至所述结束位置,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拔出,从而在所述结束位置处使所述旋转工具从所述第二金属构件脱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结束位置设定在比所述设定移动路径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一侧,在对所述对接部的摩擦搅拌之后,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移动至所述结束位置,一边将所述搅拌销缓慢地拔出,从而在所述结束位置处使所述旋转工具从所述第二金属构件脱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所述搅拌销的前端在穿过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层差侧面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对接部的摩擦搅拌。
10.一种摩擦搅拌接合方法,使用包括搅拌销的旋转工具,对使圆柱状的第一金属构件与圆筒状的第二金属构件在各自端面处彼此对接而形成的被接合金属构件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在大径部的端部处包括小径部,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具有与所述小径部大致相同的内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由第一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由第二铝合金形成,所述第一铝合金是硬度比所述第二铝合金的硬度高的材料种类,
所述搅拌销的前端变细,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方法包括:
对接工序,在所述对接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小径部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开口部,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侧面重合,并且使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层差倾斜面对接,以在对接部形成截面呈V字状的间隙;以及
主接合工序,在所述主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搅拌销插入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在使所述搅拌销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所述层差倾斜面稍许接触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第二铝合金流入所述间隙,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沿着设定于比所述对接部更靠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一侧的设定移动路径以规定的深度绕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外周面旋转一周,来对所述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
CN202080064476.5A 2019-09-20 2020-01-24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Pending CN1143752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2224A JP2021049533A (ja) 2019-09-20 2019-09-20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JP2019-172224 2019-09-20
PCT/JP2020/002557 WO2021053839A1 (ja) 2019-09-20 2020-01-24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5237A true CN114375237A (zh) 2022-04-19

Family

ID=74883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4476.5A Pending CN114375237A (zh) 2019-09-20 2020-01-24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49533A (zh)
CN (1) CN114375237A (zh)
WO (1) WO2021053839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190A (zh) * 1997-11-19 1999-07-21 东芝株式会社 异种金属材料的接合结构
CN102363236A (zh) * 2011-10-08 2012-02-29 阮继成 一种金属管件的焊接方法和金属管件焊接组件
CN103008870A (zh) * 2012-11-28 2013-04-03 上海交通大学 异种材料薄壁细圆管的搅拌摩擦焊焊接方法
CN104107978A (zh) * 2014-07-17 2014-10-22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提高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强度和塑性的方法
CN105108308A (zh) * 2015-09-07 2015-12-0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含有纳米晶复相组织的高性能异种铝合金焊接接头
WO2018193639A1 (ja) * 2017-04-18 2018-10-25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液冷ジャ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5364B2 (ja) * 2014-01-14 2019-04-24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190A (zh) * 1997-11-19 1999-07-21 东芝株式会社 异种金属材料的接合结构
CN102363236A (zh) * 2011-10-08 2012-02-29 阮继成 一种金属管件的焊接方法和金属管件焊接组件
CN103008870A (zh) * 2012-11-28 2013-04-03 上海交通大学 异种材料薄壁细圆管的搅拌摩擦焊焊接方法
CN104107978A (zh) * 2014-07-17 2014-10-22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提高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强度和塑性的方法
CN105108308A (zh) * 2015-09-07 2015-12-0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含有纳米晶复相组织的高性能异种铝合金焊接接头
WO2018193639A1 (ja) * 2017-04-18 2018-10-25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液冷ジャ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53839A1 (ja) 2021-03-25
JP2021049533A (ja)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00636B (zh) 液冷套的制造方法
CN110582369A (zh) 液冷套的制造方法
CN113165104A (zh) 液冷套的制造方法以及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CN110573289A (zh) 液冷套的制造方法
WO2020158081A1 (ja) 接合方法
US11389892B2 (en) Join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olled composite material
CN112041111B (zh) 液冷套的制造方法
CN114375237A (zh)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CN113993650B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JP2019111548A (ja) 液冷ジャ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4007799A (zh)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JP2021079424A (ja)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CN113993651B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N113302015B (zh) 液冷套的制造方法
JP7272465B2 (ja) 液冷ジャ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JP7211342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21079423A (ja)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JP7272153B2 (ja) 接合方法及び複合圧延材の製造方法
CN113286676B (zh) 接合方法及复合轧制件的制造方法
JP2006068782A (ja) 摩擦攪拌接合構造および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JP2021112749A (ja)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WO2020213191A1 (ja) 接合方法及び複合圧延材の製造方法
CN112105480A (zh) 接合方法及复合轧制件的制造方法
JP2021115588A (ja)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KR20210138092A (ko) 중공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