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4467A -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4467A
CN114374467A CN202011100347.5A CN202011100347A CN114374467A CN 114374467 A CN114374467 A CN 114374467A CN 202011100347 A CN202011100347 A CN 202011100347A CN 114374467 A CN114374467 A CN 114374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ty
node
identifier
communication domain
terminal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03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化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0034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44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4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4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in-vehicl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背景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技术,可以应用于车载通信(也即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或者家庭网络通信等。对比现有的WiFi等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设计的目标是低延时、低功耗的,而并不在于高吞吐量、高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不使用大的带宽来获得很大吞吐量的多媒体体验。在车载通信中,短距离无线通信主要面向降噪、语音、投屏和电子钥匙等应用场景。
然而,在车载通信中,如何实现干扰随机化和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加扰单元,用于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公开了一种管理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公开了一种终端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公开了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理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首先在此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及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相关技术知识进行介绍。
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Automotive Wireles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ystem):车载设备间,包括座舱域控制器、车载终端(比如车载音频设备、车载视频设备、防盗系统)、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互联和通信的系统。
管理节点(Grant Node):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发送数据调度信息的节点,相当于基站。
终端节点(Terminal Node):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接收数据调度信息,根据数据调度信息发送数据的节点,相当于终端。
管理节点到终端节点的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 for transmission fromGrant Node to Terminal Node):G链路,这个链路可以承载管理节点到终端节点的数据信道、控制信道、广播信道、同步信号等。
终端节点到管理节点的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 for transmission fromTerminal Node to Grant Node):T链路,这个链路可以承载终端节点到管理节点的数据信道、接入信道等。
管理节点符号(Symbol for transmission from Grant Node to TerminalNode):承载管理节点到终端节点传输的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P-OFDM)符号。
终端节点符号(Symbol for transmission from Terminal Node to GrantNode):承载终端节点到管理节点传输的CP-OFDM符号。
通信域(Communication Domain):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一个管理节点的G链路和T链路的资源;其中,一个车内可以只有一个通信域,也可以有多个通信域。
超帧(Super Frame):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48个无线帧组成的时间长度。
半超帧(Half Super Frame):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24个无线帧组成的时间长度。
第一同步信号(First Synchronization Signal-FSS):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作时间和频率同步的信号,两个同步信号一组,在时间域上先出现的同步信号。
第二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作时间和频率同步的信号,两个同步信号一组,在时间域上后出现的同步信号。
相位调整信号(Phase Adjustment Signal-PAS):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作相位调整的信号。
高级通信域(High Level Communication Domain):在多通信域场景下,高级通信域的G节点发送一般通信域使用的资源。
一般通信域(Normal Level Communication Domain):在多通信域场景下,一般通信域G节点接收高级通信域的G节点发送的一般通信域的资源,并根据资源生成一般通信域。
物理层标识(Physical Layer Identity,PID):用于物理层寻址的标识,在通信域内唯一标识一个T节点;又可以称为物理层地址(Physical Layer Address)。
媒体接入层标识(MAC Identity,MAC ID):全球范围内唯一的设备标识,可用于认证;又可以称为媒体接入层地址(MACAddress)、层2地址(Layer2Address)或层2标识(Layer2ID)。
通信域同步标识:通信域中第一和/或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第一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个,分别对应高级通信域和一般通信域;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0个。
终端节点的临时标识:管理节点临时分配给终端节点的标识。
通信域标识:通信域G节点对应的媒体接入层标识。
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系统中信号与干扰和噪声之和的比。
在车载通信中,一辆车有一个管理节点(Grant Node,G节点),作为中心节点;并且有多个终端节点(Terminal Node,T节点),终端节点可以是电话、可穿戴设备、摄像头、屏幕、音响、传感器等形态。某些类型的终端节点是需要省电或节能(power saving)的。为了节能的需要,一般需要采用突发(bursty)的传输方式,例如区分连接态和空闲态、使用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等。
在车载通信中,多个通信域之间存在着干扰。一方面干扰会降低目标信号的信干噪比,另一方面接收机可能会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中。当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使用的物理层标识与目标源的物理层信道使用的物理层标识相同时,终端节点的接收机可能会错误地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并且与干扰源的物理层进行交互,最终与干扰源的高层进行交互,并且被拒绝。这样,接收机白白耗费了能量和时间,导致功耗增加和延迟增加,降低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因此,可以通过对编码后的比特进行加扰(scrambling),一方面可以将干扰随机化,即在接收机解扰后解码器输入信号的干扰被随机化了;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即可以减少接收机成功解码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加扰需要定义扰码序列生成器(scrambling sequence generator)的初始序列(initialized sequence)。初始序列中携带一些标识信息,这些标识信息可以将不同物理层信道给区分开来,达到干扰随机化和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的目的。
在车载通信中,如何设置初始序列中的携带的标识信息,来达到干扰随机化和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1中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节点110(例如终端节点1、终端节点2、终端节点3等)和管理节点120。管理节点120用于为终端节点110提供通信服务并接入核心网,终端节点110可以通过搜索管理节点120发送的同步信号、广播信号等接入网络,从而进行与网络的通信。终端节点110可以接收来自管理节点120的配置信息或者系统信息等。应理解的是,该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的管理节点12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一个管理节点120可以向一个或多个终端节点110发送数据或控制信令。多个管理节点120也可以同时向一个或多个终端节点110发送数据或控制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节点110或管理节点120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节点110,或者是终端节点110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节点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其中,该加扰是物理层操作,所有的物理层链路/信道都需要对应的扰码序列用于加扰。
其中,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包括扰码序列生成器(scrambling sequencegenerator)的初始序列(initialized sequence)或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
其中,节点的标识可以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通信域同步标识、管理节点配置给终端节点的临时标识、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又称MAC标识、MAC地址或层2地址)、通信域标识、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等。
步骤202、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加扰得到的加扰后的比特序列。
其中,若第一节点为管理节点,第二节点为终端节点;若第一节点为终端节点,第二节点为管理节点。
步骤203、第二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节点的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
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终端节点的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关联,这样可以减小不同终端节点对应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较短,为12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待加扰比特序列较短。
在一个示例中,加扰只针对长度大于等于一个阈值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比如长度大于等于20个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在一个示例中,加扰只针对采用极化码(polar code)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一般来说,采用极化码的编码后比特序列具有一定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加扰不针对采用里所码(Reed-Solomon code,RS code)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一般来说,采用里所码的编码后比特序列的长度很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包括第一和/或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第一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个,分别对应高级通信域和一般通信域;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0个。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此时初始序列稍长,为12+6比特,其中物理层标识为12比特,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为6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的待加扰比特序列稍长。其中,物理层信道中待加扰比特序列指的是编码后的比特。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关联,并且与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相关联。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需要用6比特表示。这样可以减小不同终端节点在不同通信域间对应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当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同时,只要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不同时,那么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包括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0个。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此时初始序列稍长,为12+5比特,其中物理层标识为12比特,通信域同步标识为5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的待加扰比特序列稍长。其中,物理层信道中待加扰比特序列指的是编码后的比特。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关联,并且与通信域同步标识相关联。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需要用5比特表示。这样可以减小不同终端节点在不同通信域间对应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当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同时,只要通信域同步标识不同时,那么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关联,并且与管理节点配置给终端节点的临时标识相关联。该临时标识的长度可以比通信域同步标识的长度更长。管理节点可以在一个通信域中配置多个临时标识,也即一个终端节点配置一个临时标识,多个终端节点对应多个临时标识。该临时标识可以是管理节点用高层信令来配置的。该临时标识可以仅仅用于加扰。这样虽然一个通信域中通信域同步标识只有一个,但一个通信域中临时标识可以是多个,从而当不同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同时,其临时标识可以被配置为不同,这样可以减小不同终端节点对应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应理解,当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同时,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扰码序列仍然会碰撞。然而,当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同时,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不同且唯一,从而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其中,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不同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为不同通信域内的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是不同的,其二为同一个通信域内的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是不同的。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这样可以减小不同终端节点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较长,为48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待加扰比特序列较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包括第一和/或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第一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个,分别对应高级通信域和一般通信域;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0个。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同一终端节点可能在不同通信域中,当不同通信域的管理节点与该终端节点同时进行数据交互时,只要不同通信域间的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不一样,那么对应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此时初始序列较长,为48+6比特,其中层2标识为48比特,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为6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的待加扰比特序列较长。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并且与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相关联,这样可以减小同一终端节点在不同通信域间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包括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第二同步信号所使用的标识有20个。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应理解,当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相同,且通信域同步标识相同时,不同通信域内的不同终端节点的扰码序列仍然会碰撞。因此,可以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并且与通信域同步标识相关联。
同一终端节点可能在不同通信域中,当不同通信域的管理节点与该终端节点同时进行数据交互时,只要不同通信域间的通信域同步标识不一样,那么对应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此时初始序列较长,为48+5比特,其中层2标识为48比特,通信域同步标识为5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的待加扰比特序列较长。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并且与通信域同步标识相关联,这样可以减小同一终端节点在不同通信域间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并且与管理节点配置的临时标识相关联。该临时标识的长度可以比管理节点的通信域标识的长度更长。管理节点可以在一个通信域中配置多个临时标识,这样一个通信域中临时标识可以是多个,虽然一个通信域中通信域同步标识只有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此时初始序列较长,为48+48比特,其中层2标识为48比特,通信域标识为48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的待加扰比特序列较长。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并且与通信域标识相关联。其中,通信域标识为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通信域标识需要48位表示。这样可以减小同一终端节点在不同通信域间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由于同一终端节点可能在不同通信域中,当不同通信域的管理节点与该终端节点同时进行数据交互时,对应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不需要不同通信域间的通信域同步标识不一样的条件,因为通信域标识跟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一样是唯一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此时初始序列较长,为48+48比特,其中层2标识为48比特,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为48比特;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中的待加扰比特序列较长。
可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与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并且与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相关联。这样可以减小同一终端节点在不同通信域间的扰码序列的碰撞概率。由于同一终端节点可能在不同通信域中,当不同通信域的管理节点与该终端节点同时进行数据交互时,对应的扰码序列不会碰撞,不需要不同通信域间的通信域同步标识不一样的条件,因为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跟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一样是唯一的。
请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300可以包括加扰单元301,其中,该通信装置300可以应用于管理节点或终端节点,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加扰单元301,用于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其中,该通信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302,用于向管理节点或终端节点发送所述加扰得到的加扰后的比特序列。
应理解,若该通信装置300应用于管理节点,发送单元302,用于向终端节点发送所述加扰得到的加扰后的比特序列;若该通信装置300应用于终端节点,发送单元302,用于向管理节点发送所述加扰得到的加扰后的比特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单元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3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单元模块,例如:通信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303。存储单元303可以用于存储该通信装置3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图3所描述的通信装置300中,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请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401,其中,该通信装置400可以应用于管理节点或终端节点,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接收单元401,用于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单元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4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单元模块,例如:通信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402。存储单元402可以用于存储该通信装置4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图4所描述的通信装置400中,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于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该加扰后的比特序列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理节点5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管理节点510包括通信接口511、处理器512、存储器513和至少一个用于连接所述通信接口511、所述处理器512、所述存储器513的通信总线514。
存储器513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513用于相关指令及数据。
通信接口511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处理器51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512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该管理节点510中的处理器512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51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或者,该管理节点510中的处理器512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51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描述。
在图5所描述的管理节点510中,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节点6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终端节点610包括通信接口611、处理器612、存储器613和至少一个用于连接所述通信接口611、所述处理器612、所述存储器613的通信总线614。
存储器613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613用于相关指令及数据。
通信接口611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处理器61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612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该终端节点610中的处理器612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61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或者该终端节点610中的处理器612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61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描述。
在图6所描述的终端节点610中,由于在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该加扰后的比特序列时,所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也即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中携带了节点的标识信息,从而降低了通信链路间的扰码序列碰撞的概率,可以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减少接收机接入到干扰源的物理层信道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和接口电路,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和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流程得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流程得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流程得以实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还应理解,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上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示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1)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
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28.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
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采用12比特表示。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物理层标识和临时标识。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4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4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同步标识。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有20种。
44.根据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5比特表示。
4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有40种。
47.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通信域同步标识采用6比特表示。
48.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临时标识。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的长度大于通信域标识的长度。
50.根据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标识为管理节点配置给所述终端节点的标识。
5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通信域标识。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域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5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标识包括终端节点的层2标识和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节点的层2标识采用48比特表示。
5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加扰单元,用于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
其中,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5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加扰后的比特序列;
其中,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由对待加扰比特序列进行加扰得到;所述加扰采用的扰码序列的生成参数与节点的标识关联。
57.一种管理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7或28-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58.一种终端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7或28-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59.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7或28-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6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7或28-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6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7或28-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100347.5A 2020-10-14 2020-10-14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Pending CN1143744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0347.5A CN114374467A (zh) 2020-10-14 2020-10-14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0347.5A CN114374467A (zh) 2020-10-14 2020-10-14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4467A true CN114374467A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37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0347.5A Pending CN114374467A (zh) 2020-10-14 2020-10-14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446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23957A1 (en) * 2008-06-25 200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rambling under an extended physical-layer cell identity space
WO2019096220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0035520A (zh) * 2018-01-12 2019-07-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解扰方法、解调方法及设备
CN111277358A (zh) * 2018-12-28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序列生成方法、信号接收方法及装置、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23957A1 (en) * 2008-06-25 200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rambling under an extended physical-layer cell identity space
WO2019096220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0035520A (zh) * 2018-01-12 2019-07-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解扰方法、解调方法及设备
CN111277358A (zh) * 2018-12-28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序列生成方法、信号接收方法及装置、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8988B (zh) 一种资源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435869B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US20020102986A1 (en) Call admission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CA3151042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JP2021532682A (ja) ビーム失敗回復のための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WO201501912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14467314A (zh) 确定共享信道占用时间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230070068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te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2333376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230049307A1 (en) Device-to-Device Based Resour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4798409A (zh) 通信设备的功率管理
CN112806083A (zh) 波束指示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KR101331431B1 (ko) 통신 단말기,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WO2021013141A1 (zh)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810978B (zh)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
WO2018170877A1 (zh)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终端、接入网设备及系统
CN111435863B (zh) 多发送接收点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0024469B (zh) 同步广播块的配置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903146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4374467A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483078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02922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slot format information
CN116782407A (zh) 一种免调度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688580A (zh) 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230007446A (ko)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디바이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