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1727B - 方壳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方壳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1727B
CN114361727B CN202110802078.5A CN202110802078A CN114361727B CN 114361727 B CN114361727 B CN 114361727B CN 202110802078 A CN202110802078 A CN 202110802078A CN 114361727 B CN114361727 B CN 1143617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pieces
squ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020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61727A (zh
Inventor
张宏飞
付垚
李永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020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617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61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1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61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1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壳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和多个电池片,正极极耳包括正极转接片和与所述正极转接片连接的正极弯折片,正极弯折片与所述电池片的正极电连接,正极转接片贴覆于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负极极耳包括负极转接片和与负极转接片连接的负极弯折片,负极弯折片与所述电池片的负极电连接,负极转接片贴覆于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二侧面;多个电池片通过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实现并联;相邻的两电芯单元中一个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的第二侧面电连接以实现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串联;壳体,多个电芯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该方壳电池模组的结构设计避免了采用螺栓或焊接实现电连接,且增加了导电面积。

Description

方壳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方壳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无人机等领域广泛使用锂电池作为能量源。现有技术中锂电池通常采用螺栓或者激光焊接进行电连接。但是,目前锂电池依然存在成组可靠性的问题,螺栓在组装过程中容易漏打,错打,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振动松脱等问题,激光焊接的检测仍然是行业的难题,无法有效检测意味着连接的可靠性存疑。
此外,锂电池在成组过程中极耳以及连接的汇流排都占用了较多空间,影响成组的效率,在某些应用场景下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壳电池模组,该方壳电池模组的结构设计避免了采用螺栓或焊接实现电连接,且增加了导电面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壳电池模组,包括:
多个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和多个电池片,所述正极极耳包括正极转接片和与所述正极转接片连接的正极弯折片,所述正极弯折片与所述电池片的正极电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贴覆于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所述负极极耳包括负极转接片和与所述负极转接片连接的负极弯折片,所述负极弯折片与所述电池片的负极电连接,所述负极转接片贴覆于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二侧面;多个所述电池片通过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实现并联;相邻的两电芯单元中一个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的第二侧面电连接以实现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串联;
壳体,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
正负极引出件,所述正负极引出件包括与所述电芯单元的正极电连接的正极引出端和与所述电芯单元的负极电连接的负极引出端。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为所述电芯单元相对的两个侧面。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着所述电芯单元的宽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依次排布;或者,
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着所述电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依次排布。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每个所述电芯单元中,所述正极极耳包括多个均贴覆于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的正极转接片、分别与多个电池的正极接触的多个正极弯折片以及多个正极过渡片,多个正极弯折片分别与多个正极转接片连接,相邻的两正极转接片间通过正极过渡片实现电连接;
所述负极极耳包括多个均贴覆于电芯单元的第二侧面的负极转接片、分别与多个电池的负极接触的多个负极弯折片以及多个负极过渡片,多个负极弯折片分别与多个负极转接片连接,相邻的两负极转接片间通过负极过渡片实现电连接。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为所述电芯单元相邻的两个侧面;
多个所述电芯单元分为两排设置,每排的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依次排布。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每个所述电芯单元中,所述正极弯折片与多个所述电池片的正极均接触,所述负极弯折片与多个所述电池片的负极均接触。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多个所述电芯单元中,部分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其余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或者,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或者,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所述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转接片与所述电池片之间设置有泡棉或气凝胶材料;和/或,所述负极转接片与所述电池片之间设置有泡棉或气凝胶材料。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极耳和/或所述负极极耳为导电片材。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极耳和/或所述负极极耳为箔材。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极耳和/或所述负极极耳为泡沫金属。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极耳和/或所述负极极耳为负温度系数材料。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极耳和/或所述负极极耳为泡沫金属,且所述泡沫金属的空隙里填充负温度系数材料粉末。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正极弯折片和/或所述负极弯折片做耐温耐火处理。
优选地,上述方壳电池模组中,所述壳体的侧板的内侧、所述壳体的底板的内侧和所述壳体的端板内侧设置有绝缘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壳电池模组中,同一电芯单元的多个电池片通过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实现并联,同时正极极耳将正极导电至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负极极耳将负极导电至电芯单元的第二侧面,通过一个电芯单元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电芯单元的第二侧面电连接,以实现一个电芯单元的正极与另一个电芯单元的负极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的两电芯单元串联。多个电芯单元依次进行上述连接,从而多个电芯单元串联。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壳电池模组中采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贴覆在电芯单元的侧面,使得锂电池的侧面给形成导电面,方便若干个电芯单元叠加并且通过侧面接触实现电连接,电芯单元之间无需螺栓连接或焊接,保证锂电池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增加了导电面积。而且本发明的方壳电池模组,省去常规电芯所采用的汇流排结构,节省空间,提高成组率和体积比能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2并6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2并6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6个电芯单元串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片与正极极耳、负极极耳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3并4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2并12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2并12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11中:
1-电芯单元、11-电池片、12-正极极耳、121-正极弯折片、122-正极转接片、123-正极过渡片、13-负极极耳、131-负极弯折片、132-负极转接片、133-负极过渡片、14-泡棉或气凝胶材料、2-壳体、21-上盖、22-侧板、23-端板、24-底板、25-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壳电池模组,该方壳电池模组的结构设计避免了采用螺栓或焊接实现电连接,且增加了导电面积。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阅图1-图11,本发明提供的方壳电池模组包括壳体2、正负极引出件和多个电芯单元1。多个电芯单元1在壳体2内依次排布,或者,多个电芯单元1在壳体2内分多排设置,每排电芯单元1包括依次排布的多个电芯单元1。
其中,每个电芯单元1包括正极极耳12、负极极耳13和多个电池片11。正极极耳12包括正极转接片122和正极弯折片121,正极转接片122与正极弯折片121连接,正极弯折片121与电池片11的正极电连接,正极弯折片121可以与电池片11的正极接触以实现电连接。正极转接片122贴覆于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负极极耳13包括负极转接片132和负极弯折片131,负极转接片132与负极弯折片131连接,负极弯折片131与电池片11的负极电连接,具体地,负极弯折片131可以与电池片11的负极接触以实现电连接。负极转接片132贴覆于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
多个电池片11通过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实现并联。具体地,多个电池片11的正极通过正极极耳12实现连接,多个电池片11的正极均与正极转接片122电连接。多个电池片11的负极通过负极极耳13实现连接,多个电池片11的负极均与负极转接片132电连接。
相邻的两电芯单元1中一个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的第二侧面电连接。具体地,相邻的两电芯单元1中,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电连接,以实现一个电芯单元1的正极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负极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的两电芯单元1串联。多个电芯单元1依次进行上述连接,从而多个电芯单元1串联。
多个电芯单元1位于所述内。
正负极引出件包括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其中,正极引出端与电芯单元1的正极电连接。具体地,正极引出端可以与任一电芯单元1的正极或任一正极极耳12电连接。负极引出端与电芯单元1的负极电连接,具体地,负极引出端可以与任一电芯单元1的负极或任一负极极耳13电连接。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壳电池模组中,同一电芯单元1的多个电池片11通过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实现并联,同时正极极耳12将正极导电至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负极极耳13将负极导电至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通过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电连接,以实现一个电芯单元1的正极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负极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的两电芯单元1串联。多个电芯单元1依次进行上述连接,从而多个电芯单元1串联。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壳电池模组中采用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贴覆在电芯单元1的侧面,使得电芯单元1的侧面给形成导电面,方便若干个电芯单元1叠加并且通过侧面接触实现电连接,电芯单元1之间无需螺栓连接或焊接,保证电芯单元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增加了导电面积。而且本发明的方壳电池模组,省去常规电芯所采用的汇流排结构,节省空间,提高成组率和体积比能量。
该处需要说明的是,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多个电芯单元1中,可以部分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其余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或者,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或者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在此并不限定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是否相同。
正极弯折片121与正极转接片122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分别加工后再连接到一起。负极弯折片131与负极转接片132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分别加工后再连接到一起。
电芯单元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比如4个、8个等,在此不作限定。每个电芯单元1的电池片11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比如3个、4个等,在此不作限定。
正极极耳12的尺寸大小小于或等于电芯的第一侧面尺寸大小,负极极耳13的尺寸大小小于或等于电芯的第二侧面尺寸大小。其目的在于避免正极极耳12和/或负极极耳13在电芯侧面形成的导电面与外部结构接触而导致短路或误连接的问题。
可选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为电芯单元1相对的两个侧面。如此设置多个电芯单元1依次排布即可实现多个电芯单元1串联,更加便于装配组装。
如图1-图4中,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着电芯单元1的宽度方向排布。如此多个电芯单元1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即可。
第一实施例中,每个电芯单元1包括2个电池片11,电芯单元1的数量为6个。每个电芯单元1的2个电池片11通过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并联,6个电芯单元1通过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电连接实现串联,最终形成了2并6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
如图5-图6中,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着电芯单元1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此多个电芯单元1沿着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即可。
第二实施例中,每个电芯单元1包括2个电池片11,电芯单元1的数量为6个。每个电芯单元1的2个电池片11通过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并联,6个电芯单元1通过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电连接实现串联,最终形成了2并6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
如图7-图8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每个电芯单元1中,正极极耳12包括多个正极转接片122、多个正极弯折片121以及多个正极过渡片123。多个正极弯折片121互不接触,多个正极转接片122互不接触。具体地,多个正极转接片122均贴覆于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多个正极转接片122可以分别贴覆在多个电池片11的形成电芯单元1第一侧面的侧面上。多个正极弯折片121分别与多个电池的正极接触,并且多个正极弯折片121分别与多个正极转接片122连接,如此实现多个正极转接片122分别与多个电池片11的正极电连接。相邻的两正极转接片122间通过正极过渡片123实现电连接,进而实现多个正极转接片122之间电连接,最终实现多个正极转接片122与多个电池片11的正极均电连接。
具体地,每个正极转接片122的一侧与正极弯折片121,每个正极转接片12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正极过渡片123,正极过渡片123与正极弯折片121位于正极转接片122相邻的两侧。正极过渡片123与正极转接片122可以相互垂直,正极转接片122两侧的正极过渡片123分别贴覆在电池片11的两侧面。
每个电芯单元1中,负极极耳13包括多个负极转接片132、多个负极弯折片131以及多个负极过渡片133。多个负极弯折片131互不接触,多个负极转接片132互不接触。具体地,多个负极转接片132均贴覆于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多个负极转接片132可以分别贴覆在多个电池片11的形成电芯单元1第二侧面的侧面上。多个负极弯折片131分别与多个电池的负极接触,并且多个负极弯折片131分别与多个负极转接片132连接,如此实现多个负极转接片132分别与多个电池片11的负极电连接。相邻的两负极转接片132间通过负极过渡片133实现电连接,进而实现多个负极转接片132之间电连接,最终实现多个负极转接片132与多个电池片11的负极均电连接。
具体地,每个负极转接片132的一侧与负极弯折片131,每个负极转接片13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负极过渡片133,负极过渡片133与负极弯折片131位于负极转接片132相邻的两侧。负极过渡片133与负极转接片132可以相互垂直,负极转接片132两侧的负极过渡片133分别贴覆在电池片11的两侧面。
在第三实施例中,每个电芯单元1包括3个电池片11,电芯单元1的数量为4个,从而实现了3并4串的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
每个电芯单元1的3个正极弯折片121分别与3个电池的正极接触,3个正极转接片122分别与3个正极弯折片121连接,相邻的正极转接片122通过正极过渡片123电连接,最终实现3个电池片11正极的电连接。每个电芯单元1的3个负极弯折片131分别与3个电池的负极接触,3个负极转接片132分别与3个负极弯折片131连接,相邻的负极转接片132通过负极过渡片133电连接,实现3个电池片11负极的电连接,最终实现了3个电池的并联。
正极弯折片121与正极转接片122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分别加工后再连接到一起。负极弯折片131与负极转接片132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分别加工后再连接到一起。正极弯折片121与正极转接片122可以相互垂直或者正极弯折片121与正极转接片122之间夹角为锐角或钝角。负极弯折片131与负极转接片132可以相互垂直或者负极弯折片131与负极转接片132之间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为电芯单元1相邻的两个侧面。该情况下,多个电芯单元1可以分多排设置,每排电芯单元1包括多个依次排布电芯单元1。
进一步地,多个电芯单元1可以分为两排设置,每排的多个电芯单元1依次排布。
如图9-图11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每个电芯单元1包括2个电池片11,电芯单元1的数量为12个。每个电芯单元1的2个电池片11通过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并联。部分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其余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12个电芯单元1分两排排布。两排电芯单元1通过末端的两个电芯单元1串联,末端的两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如图9所示;其余的两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如图1、图5或图8所示。
12个电芯单元1通过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电连接实现串联,最终形成了2并12串方式的方壳电池模组。
当然,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也可以为电芯单元1同一侧面。此时正极转接片122与负极转接片132可以是间隔设置在该同一个侧面上,或者正极转接片122和负极转接片132叠置,此时正极转接片122与负极转接片132之间应设置有绝缘层
优选地,每个电芯单元1中,正极弯折片121与多个电池片11的正极均接触,负极弯折片131与多个电池片11的负极均接触,如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如此更加便于设置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便于装配。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正极转接片122与电池片11之间设置有泡棉或气凝胶材料14。和/或,负极转接片132与电池片11之间设置有泡棉或气凝胶材料14。该泡棉或气凝胶材料14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能够吸收电池片11的厚度变化,保证电池片11在呼吸状态下受到较为恒定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片11所受到的压力由外部结构产生,该外部结构与本发明的要保护的技术点无关,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正极极耳12为导电片材或箔材,和/或,负极极耳13为导电片材或箔材。其目的在于降低正极极耳12和/或负极极耳13的厚度,而增大正极极耳12和/或负极极耳13的接触面积,具体的,该导电片材可以是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镍及镍合金等箔材,还可以采用导电陶瓷、固体解质、混合导体、超导陶瓷和导电高分子材料等制成的片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耳12的材质为泡沫金属或负温度系数材料,和/或,负极极耳13的材质为泡沫金属或负温度系数材料。泡沫金属如泡沫铝、泡沫铜、泡沫镍、泡沫钢等,泡沫金属拥有密度小、隔热性能好、隔音性能好以及能够吸收电磁波等一系列良好优点,既能起到电连接的作用,又可以缓冲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而负温度系数材料可以是半导体或陶瓷等,其具有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性质(例如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在低温时电阻大,通电时可升温,可在低温时给电池片11加热,在温度达到电池片11合适工作温度范围时,电阻降低,正常导电。
优选地,正极极耳12和/或负极极耳13为泡沫金属,且泡沫金属的空隙里填充负温度系数材料粉末,其目的在于采用在泡沫金属内填充负温度系数材料粉末既能够实现导电和缓冲,有可实现锂电池加热以及热隔离,防止锂电池热失控扩散。
正极弯折片121可以做耐温耐火处理,和/或,负极弯折片131可以做耐温耐火处理。具体的,可以在正极弯折片121或负极弯折片131外表面喷涂耐高温的陶瓷材料或者是粘贴气凝胶等隔热材料,进而保证电芯单元1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将温度与火焰隔离,有效防止锂电池热失控的扩散。
进一步地,正极转接片122和/或负极转接片132也可以做耐温耐火处理,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防止漏电,侧板22的内侧、底板24的内侧和端板23内侧可以设置有绝缘膜25。
壳体2可以包括底板24、上盖21、相对的两侧板22以及相对的两端板23。底板24、上盖21、侧板22和端板23相对固定且共同围成所述壳体2。
为了便于加工制造,侧板22、底板24与端板23间可以焊接,上盖21与侧板22和/或端板23卡接。当然,侧板22、底板24与端板23间可以卡接或螺栓连接,在此不作限定。上盖21可以为塑料材质,在此不作限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单元(1),每个电芯单元(1)包括正极极耳(12)、负极极耳(13)和多个电池片(11),所述正极极耳(12)包括正极转接片(122)和与所述正极转接片(122)连接的正极弯折片(121),所述正极弯折片(121)与所述电池片(1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122)贴覆于所述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所述负极极耳(13)包括负极转接片(132)和与所述负极转接片(132)连接的负极弯折片(131),所述负极弯折片(131)与所述电池片(11)的负极电连接,所述负极转接片(132)贴覆于所述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多个所述电池片(11)通过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实现并联;相邻的两电芯单元(1)中一个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个的第二侧面电连接以实现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串联;
壳体(2),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位于所述壳体(2)内;
正负极引出件,所述正负极引出件包括与所述电芯单元(1)的正极电连接的正极引出端和与所述电芯单元(1)的负极电连接的负极引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为所述电芯单元(1)相对的两个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着所述电芯单元(1)的宽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依次排布;或者,
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着所述电芯单元(1)的长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依次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单元(1)中,所述正极极耳(12)包括多个均贴覆于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的正极转接片(122)、分别与多个电池片(11)的正极接触的多个正极弯折片(121)以及多个正极过渡片(123),多个正极弯折片(121)分别与多个正极转接片(122)连接,相邻的两正极转接片(122)间通过正极过渡片(123)实现电连接;
所述负极极耳(13)包括多个均贴覆于电芯单元(1)的第二侧面的负极转接片(132)、分别与多个电池片(11)的负极接触的多个负极弯折片(131)以及多个负极过渡片(133),多个负极弯折片(131)分别与多个负极转接片(132)连接,相邻的两负极转接片(132)间通过负极过渡片(133)实现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为所述电芯单元(1)相邻的两个侧面;
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分为两排设置,每排的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依次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单元(1)中,所述正极弯折片(121)与多个所述电池片(11)的正极均接触,所述负极弯折片(131)与多个所述电池片(11)的负极均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多个所述电芯单元(1)中,部分所述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其余所述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或者,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所述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或者,同一方壳电池模组的所有所述电芯单元(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转接片(122)与所述电池片(11)之间设置有泡棉或气凝胶材料(14);和/或,所述负极转接片(132)与所述电池片(11)之间设置有泡棉或气凝胶材料(14)。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12)和/或所述负极极耳(13)为导电片材。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12)和/或所述负极极耳(13)为箔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12)和/或所述负极极耳(13)为泡沫金属。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12)和/或所述负极极耳(13)为负温度系数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12)和/或所述负极极耳(13)为泡沫金属,且所述泡沫金属的空隙里填充负温度系数材料粉末。
14.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弯折片(121)和/或所述负极弯折片(131)做耐温耐火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板(22)的内侧、所述壳体的底板(24)的内侧和所述壳体的端板(23)内侧设置有绝缘膜(25)。
CN202110802078.5A 2021-07-15 2021-07-15 方壳电池模组 Active CN1143617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2078.5A CN114361727B (zh) 2021-07-15 2021-07-15 方壳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2078.5A CN114361727B (zh) 2021-07-15 2021-07-15 方壳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1727A CN114361727A (zh) 2022-04-15
CN114361727B true CN114361727B (zh) 2023-12-26

Family

ID=81096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02078.5A Active CN114361727B (zh) 2021-07-15 2021-07-15 方壳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6172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41744U (zh) * 2009-12-31 2011-02-0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和电池组
KR20160147366A (ko) * 2015-06-15 2016-1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의 외면을 따라 연장되어 있는 전극 리드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07431177A (zh) * 2015-03-30 2017-12-01 艾利电力能源有限公司 密封式电池以及电池组
CN209822776U (zh) * 2019-06-05 2019-12-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CN212625975U (zh) * 2020-06-28 2021-02-2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113097654A (zh) * 2021-03-31 2021-07-09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41744U (zh) * 2009-12-31 2011-02-0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和电池组
CN107431177A (zh) * 2015-03-30 2017-12-01 艾利电力能源有限公司 密封式电池以及电池组
KR20160147366A (ko) * 2015-06-15 2016-1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의 외면을 따라 연장되어 있는 전극 리드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209822776U (zh) * 2019-06-05 2019-12-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CN212625975U (zh) * 2020-06-28 2021-02-2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113097654A (zh) * 2021-03-31 2021-07-09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1727A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3686B2 (en) Battery pack of compact structure
WO2008023244A2 (en) Electrode for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WO2008002024A1 (en) Electrode plate for battery cell and process of preparing the same
KR102158246B1 (ko) 전고체 전지
KR102123674B1 (ko) 전극단자 접속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팩
US2021002842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3013009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of differential lead structure
CN220138652U (zh)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A2560533C (en) Fuel cell stack
CN114361727B (zh) 方壳电池模组
CN114361726B (zh) 软包电池模组
US11600844B2 (en) Solid-state battery cell and solid-state battery module
CN114361725B (zh) 软包电池组
KR102272268B1 (ko) 전지 모듈용 집전시스템, 전지 모듈 및 자동차
US11342633B2 (en) Current collecting system for battery module,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N114914391B (zh) 锂电池及锂电池模组
CN220585321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1282224U (zh) 电极、电芯、电池包及车辆
CN218632179U (zh)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219350592U (zh) 电芯组件以及单体电池
CN220797011U (zh) 电芯连接片、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4094285B (zh) 一种单侧极柱长电池及电能存储装置
WO2024077543A1 (zh)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装置
CN219534817U (zh) 电芯及电池
CN112259776B (zh) 储电单元、储电模块以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