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9923A -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9923A
CN114339923A CN202210026567.0A CN202210026567A CN114339923A CN 114339923 A CN114339923 A CN 114339923A CN 202210026567 A CN202210026567 A CN 202210026567A CN 114339923 A CN114339923 A CN 114339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mobile terminal
wearable device
intelligent wearable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65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虹
魏杰
陈龙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2656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99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9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99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方法包括: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比较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当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当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当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且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本申请将蓝牙、WiFi和SIM三种连接方式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灵活切换,适用于多种场景的使用,既保证了低功耗的要求,延长了续航时间,又可满足不同距离的及时顺畅通信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连接技术是蓝牙(Bluetooth)和WiFi(Wireless Fidelity)。蓝牙模块在使用中的功耗较低,可大幅度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续航使用时间,所以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均采用蓝牙作为连接方式。但是,蓝牙技术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传输距离较短,传输速率不快以及不能够主动联网。而WiFi连接技术具有的传输距离更远、传输速率更快、可主动联网的特点有效弥补了蓝牙技术的对应缺陷。但WiFi技术又由于功耗过高,使得可穿戴设备电量消耗速度加剧、续航能力不足。
针对现有可穿戴设备存在的以上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可穿戴设备存在的高功耗、使用场景受局限的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所述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所述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
当所述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且所述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SIM连接切换指令,其中,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响应于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进一步地,响应于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为SIM连接后,还包括:
获取切换指令,其中,所述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所述连接距离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所述连接时长与所述连接时长阈值;
当所述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且所述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切换。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模块,用于比较所述连接距离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所述连接时长与所述连接时长阈值;
第一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第二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第三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且所述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SIM连接切换指令,其中,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第四切换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移动终端和云服务器,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中包括蓝牙模块、WiFi模块和SIM模块,所述蓝牙模块、所述WiFi模块与移动终端之间通过蓝牙连接、WiFi连接保持通讯连接;所述SIM模块通过云服务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实现SIM连接;
当所述主控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将蓝牙、WiFi和SIM三种连接方式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灵活切换,适用于多种场景的使用,既保证了低功耗的要求,延长了续航时间,又可满足不同距离的及时顺畅通信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实施例一
本申请的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方法包括:
先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具体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内置的GPS模块获取连接距离,以及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内置的计时器模块获取连接时长。
再比较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其中的连接距离阈值及连接时长阈值系统初始化自定义的,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更改。而该连接距离阈值与蓝牙连接的最大有效距离决定,一般为10米。
基于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之间的关系:当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当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基于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以及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之间的关系:当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且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实施例二
当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为WiFi连接或SIM连接时,继续比较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之间的关系,若连接距离小于连接距离阈值之间时,则WiFi连接或SIM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方式。
以上实施例实现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蓝牙、WiFi和SIM三种连接方式的自动切换。
实施例三
进一步,当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通过蓝牙或WiFi连接时,用户可自行切换至SIM连接方式,实现该功能进行以下步骤:
获取SIM连接切换指令,其中,SIM连接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例如用户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触摸屏进行点击而生成的SIM连接切换指令;
响应于SIM连接切换指令,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实施例四
响应于SIM连接切换指令,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为SIM连接后,还包括:
获取切换指令,其中,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响应于切换指令,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
当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由SIM切换为蓝牙连接;
当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由SIM切换为WiFi连接;
当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且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切换。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智能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或智能耳机中的一种;移动终端通为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便携投影仪或车载电脑中的一种。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装置,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模块,用于比较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
第一切换模块,用于在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第二切换模块,用于在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第三切换模块,用于在连接距离大于连接距离阈值、且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进一步,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SIM连接切换指令,其中,SIM连接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第四切换模块,用于响应于SIM连接切换指令,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移动终端和云服务器。以上实施例中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均通过内置于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主控芯片实现,而移动终端中也安装有对应APP,进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通讯连接和数据交互。具体为:智能穿戴设备包括主控芯片,主控芯片中包括蓝牙模块、WiFi模块和SIM模块,蓝牙模块、WiFi模块与移动终端之间通过蓝牙连接、WiFi连接保持通讯连接;SIM模块通过云服务器与移动终端之间实现SIM连接。该芯片可以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该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实施例一至四的通信方法。
主控芯片采用全集成方式,既可以负责系统运算,又可以支持显示和触控,音视频的解码,并且集成了电池和电源管理系统以及内存和存储,具备数据网络、低功耗蓝牙、WiFi、定位等射频功能。主控芯片包括蓝牙模块、WiFi模块和SIM模块,蓝牙模块、WiFi模块与移动终端之间通过蓝牙连接、WiFi连接保持通讯连接;SIM模块通过云服务器与移动终端之间实现SIM连接。
主控芯片选用汇顶GR551x系列。GR551x系列是支持蓝牙5.1的高性能蓝牙系统级SoC芯片,可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可穿戴产品和物联网(IoT)产品等。本系列芯片能够帮助用户开发具有中心角色和/或外围角色的低功耗蓝牙应用产品。GR551x系列集成控制器和主机层的低功耗蓝牙5.1收发器,内置ARM Cortex-M4F 32位微处理器,支持浮点运算;片内内置DC-DC转换器,片内I/O LDO提供I/O电压并支持为外部器件供电;Sleep模式1.3A(典型值),Ultra Deep Sleep模式:0.65A(典型值)。GR551x系列内置两路QSPI接口、两路SPI接口、两路I2C接口、两路I2S接口、两路UART接口;13位ADC,最高1Msps,多达8个通道,支持单端和差分两种输入方式;ISO 7816接口;6路PWM输出;内置温度和电压传感器;2个看门狗定时器;支持最多39个可灵活复用的GPIO;提供完善的安全计算引擎和全面的安全运行机制。
在主控芯片中嵌入了WiFi和SIM模块。WiFi技术选用最新版的Wi-Fi 6技术,速度更快:最大传输速率提升到了9.6Gbps;延时更低:通过Long DFDM Symbol发送机制,将每个信号载波发送时间从WiFi 5的3.2μs提升到12.8μs,降低丢包率和重传率,使传输更加稳定;容量更大:引入了BSS Coloring着色机制,标注接入网络的各个设备,同时对其数据也加入对应标签,传输数据时有了对应的地址,直接传输到位而不会发生混乱;更安全:采用WPA 3安全协议可以更好的阻止强力攻击,暴力破解等;耗能更低:引入了TARget WakeTime(TWT)技术,允许设备与无线路由器之间主动规划通信时间,减少无线网络天线使用及信号搜索时间,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电量消耗,提升设备续航时间。
SIM模块采用4G/5G技术,在有5G信号的区域优先选用5G,尚未覆盖5G信号的区域采用4G,可选用手机卡的副卡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SIM卡。
主控芯片中还设置有GPS模块、音频模块、显示模块、电源模块和调试Debug接口等外围器件,以上全部由基带芯片汇顶GR551x系列控制。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所述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所述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
当所述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且所述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SIM连接切换指令,其中,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响应于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为SIM连接后,还包括:
获取切换指令,其中,所述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所述连接距离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所述连接时长与所述连接时长阈值;
当所述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则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当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且所述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则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切换。
4.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时长;
比较模块,用于比较所述连接距离与连接距离阈值、所述连接时长与连接时长阈值;
第一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蓝牙连接;
第二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WiFi连接;
第三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连接距离大于所述连接距离阈值、且所述连接时长超过连接时长阈值时,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SIM连接切换指令,其中,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是用户通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输入的;
第四切换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SIM连接切换指令,将移动终端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切换为SIM连接。
6.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移动终端和云服务器,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中包括蓝牙模块、WiFi模块和SIM模块,所述蓝牙模块、所述WiFi模块与移动终端之间通过蓝牙连接、WiFi连接保持通讯连接;所述SIM模块通过云服务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实现SIM连接;
当所述主控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2210026567.0A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143399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6567.0A CN114339923A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6567.0A CN114339923A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9923A true CN114339923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26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6567.0A Pending CN114339923A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9923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1133A (zh) * 2016-07-13 2016-12-07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上无线通信方式自由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CN108259063A (zh) * 2017-12-28 2018-07-06 浙江中新长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eMTC模式和BT模式的切换方法和可穿戴设备及系统
CN109819458A (zh) * 2019-02-19 2019-05-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55227A (zh) * 2020-09-16 2021-04-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1098520A1 (zh) * 2019-11-20 2021-05-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来电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1133A (zh) * 2016-07-13 2016-12-07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上无线通信方式自由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CN108259063A (zh) * 2017-12-28 2018-07-06 浙江中新长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eMTC模式和BT模式的切换方法和可穿戴设备及系统
CN109819458A (zh) * 2019-02-19 2019-05-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98520A1 (zh) * 2019-11-20 2021-05-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来电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55227A (zh) * 2020-09-16 2021-04-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89096B2 (en) Application-aware radio power saving
CN111132283B (zh) 一种功耗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6658366B (zh) 蓝牙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及蓝牙芯片、电子设备
CN107396386B (zh) 信道检测方法及信道检测设备
EP3627911B1 (en) Power sensi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adio management
CN108494414A (zh) 超低功耗多模物联网无线模块
CN102681649B (zh) 一种多智能设备延长电池续航能力的装置及方法
CN108419281A (zh)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及通信终端
EP4057552A1 (en) Ue capability report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1615839B (zh) 获取和提供配置信息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6353863U (zh) NB‑IoT无线通信装置
CN105744606A (zh) 用户设备及休眠唤醒方法
WO2015148033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uring a power save state
US11947481B2 (en) Terminal and type C interface anti-corrosion method
CN107787028A (zh) 一种控制调制解调器通信模块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083068A1 (zh) 唤醒对齐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03596300A (zh) 一种局域网络无线路由器、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1277013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4339923A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3482416U (zh) 一种局域网络无线路由器
CN102547933A (zh) 一种节能方法和终端
CN112788785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4993884U (zh) 一种新型无线网络通讯装置
CN203775238U (zh) 一种路由器
WO2024051791A1 (zh)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