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9913B -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9913B
CN114339913B CN202111629534.7A CN202111629534A CN114339913B CN 114339913 B CN114339913 B CN 114339913B CN 202111629534 A CN202111629534 A CN 202111629534A CN 114339913 B CN114339913 B CN 1143399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cell
base station
target area
adjac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295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9913A (zh
Inventor
叶银法
黎红雯
卢斌
陈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295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99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9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9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9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9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基站进行聚类;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属性信息存储至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根据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根据网络优化指示信息和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根据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确定目标区域内小区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和验证步骤;若通过验证,根据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进行邻小区更新。此方法可准确地实现邻小区更新,不依赖高分辨率地图。

Description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蜂窝无线网络组网过程中,通过实高分辨率地图并结合实地勘察,依据地形地貌、建筑物、人口密度和业务量等特征将网络覆盖区域手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密集市区、市区、郊区和农村等),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对传播模型进行校正,并通过校正后的传播模型和高分辨率地图对对网络进行仿真评估,建立小区之间的相邻拓扑关系。但由于高分辨率地图更新费用昂贵,传播模型校正费时费力,并且由于划分的不同区域范围大,区域内的无线传播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传播模型的准确性较差,而人工划分区域类型也很粗略,并且不同类型的区域范围较大,评估耗时长。在现实中,高分辨率地图大多不会得到及时更新,而费时费力的模型校正更是无从谈起,大多沿用早期的模型校正结果,因此,蜂窝无线网络组网容易出现漏配、错配的情况,准确性不高。
发明内容
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
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
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属性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所述建立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执行验证步骤,所述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若通过验证,则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所述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库建立模块,用于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
聚类模块,用于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
存储模块,用于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属性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所述建立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验证模块,用于执行验证步骤,所述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第三建立模块,用于若通过验证,则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所述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前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属性信息;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所述建立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执行验证步骤,所述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若通过验证,则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所述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此方法下,通过先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接着,对基站进行聚类,获得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属性信息保存至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实现对不同区域基站的精确分类,然后,根据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包括属性信息在内的与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目标区域,可以准确得到需要优化调整的目标区域,接下来,根据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正确建立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在此次基础上,通过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并只在验证通过时才根据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并进行邻小区更新,使得蜂窝无线网络组网更准确。因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组网效果好,而且不依赖高分辨率地图,邻小区更新过程能够自动实现,并不需要由人工划分网络覆盖区域,成本低,效率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以实现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BSCDB和RSSDB采集数据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采用不同方式划分目标区域的对比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5G终端上报邻小区信号场强的场景实现邻小区更新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新建或扩容基站的场景实现邻小区更新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装置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实现上述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电子设备示例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实现上述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程序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附图仅为本申请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为基站小区配置合适的邻小区是蜂窝无线网络组网的重要环节。正如本申请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那样,传统方案需要依赖于高精度地图,成本高,而且更新费用昂贵,传播模型的校正也费时费力,导致蜂窝无线网络组网效果较差。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蜂窝无线网络组网的准确性,在4G、5G阶段,引入了由终端测量报告触发的邻小区配置方法,即根据终端测得的以RSRP(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或者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等指标表示的单个小区信号质量并结合服务小区黑白名单来实现服务小区的邻小区配置的自动化,由于该方案仅仅依据信号质量的短期测量结果,未将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考虑在内,在密集市区、市区等区域很容易导致错配邻小区关系,造成越区切换,导致网络质量下降,同时缺乏“坏”邻小区的退出机制,不能实现网络的自主优化。
为此,本申请首先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以上缺陷,使得能够不依赖于高精度地图,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实现邻小区更新,提高蜂窝无线网络组网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实现对蜂窝无线网络的自主优化。
本公开的实施终端可以是任何具有运算、处理以及通信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可以与外部设备相连,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具体可以是便携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也可以是固定式设备,例如,计算机设备、现场终端、台式电脑、服务器、工作站等,还可以是多个设备的集合,比如云计算的物理基础设施或者服务器集群。
可选地,本公开的实施终端可以为服务器或者云计算的物理基础设施。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流程图。在物理层面上,该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可以由服务器执行,在逻辑层面上,该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可以由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智能组网系统(iNetSYS)执行,如图1所示,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
其中,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
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也可以称为基站、小区和天线信息数据库(BSCDB)。BSCDB中可以包括与现有商用通信网络中的所有基站(比如4G基站、5G基站等)相关的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站名称、基站编号、基站类型、发射机型号、标称发射功率、实际发射功率、基站经纬度、站址高度、收发天线数以及所配置的小区等;天线相关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线标识、天线型号、天线经纬度、天线增益、极化方式、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天线下倾角、驻波比、频率范围、天线方向图(主瓣宽度,旁瓣电平,前后比,方向系数等)等;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小区名称、小区编号、上下行频点、小区PCI以及各种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参数等。
BSCDB中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接口从网络中获取。
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Data Base,RSSDB)可以通过O&M(Operations&Maintenance,操作和维护)平台采集信息,或者直接通过网络接口从网络采集信息,然后可以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将区域网格化,统计分析网格中各小区的信号强度,从而建立RSSDB。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以实现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请参见图2所示,该系统架构应用于5G通信网络中,包括终端、5GRAN(Radio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以及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等网元,还包括RSSDB、BSCDB、iNetSYS以及O&M平台。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BSCDB和RSSDB采集数据的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3所示,BSCDB可以通过网络接口从AMF等网元和5GRAN采集信息,还可以获取人工导入的信息,RSSDB则可以从5GRAN和O&M平台采集信息。当然,尽管图中未示出,BSCDB也可以从O&M平台采集建立数据库所需的信息,RSSDB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口从网元采集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还包括:更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
具体地,BSCDB可以通过网络接口自动持续地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保证数据库中的基站、天线和小区的信息处于最新状态。RSSDB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接口从网元、5GRAN和O&M平台采集最新信息。在RSSDB和BSCDB更新之后,可以基于更新后的RSSDB和BSCDB重新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实现对网络的持续优化。
步骤120,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
指定区域可以是包含所有基站的区域,即所有区域;也可以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的区域,比如,可以是某一市的市区。聚类得到的每一类是一个区域。
具体地,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
1、确定k值,用于将指定区域划分为k个区域。
k可以根据TOTcell/(Ncell*f)这一公式计算得到,其中,TOTcell为指定区域内包括4G小区和5G小区在所有小区的小区总数,Ncell是为每个小区配置的邻小区数量,f为调整系数,可以根据对运算耗费资源的权衡进行设置,默认取值为2。在得到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后,如果计算结果为非整数,可以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向上取整或向下取整来得到k,具体选择的取整方式取决于网络优化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k值分别进行聚类,然后确定最优k值。
2、选择k个话务量较大的基站。
可以选择k个话务量大于预定话务量阈值的基站,这k个基站中,任何一个基站与其他基站的距离均应当大于其中,R为指定区域的半径。从而,可以得到k个基站(bs1、bs2、……、bsk)作为聚类中心。在这里,通过使选择的基站间的距离大于/>可以减少计算量。
3、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基站(bs)与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基站分配至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中。然后,根据如下公式重新计算各个类的聚类中心:
其中,bs为基站的位置,ci为第i个类的聚类中心。
4、根据新获得的聚类中心,计算所有基站与各聚类中心的距离,并根据与聚类中心的距离重新对基站进行分类。
5、迭代执行步骤3和步骤4,直到满足预定迭代停止条件,预定迭代停止条件比如可以是迭代次数达到预定次数阈值。
步骤130,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属性信息存储至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可以包括每一类包含的基站和小区信息、每一类的聚类中心的位置、每一类内相邻基站的站间距均值Di,i∈[1,k]。
步骤140,根据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具体地,可以利用BSCDB中的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相当于基站的邻基站列表。
步骤150,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
其中,与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属性信息。
目标区域通常属于指定区域,目标区域是需要进行组网关系调整的区域,也是需要更新邻小区列表的区域。
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比如可以是与新建基站、扩容基站、搬迁基站或者终端上报的小区有关的信息。iNetSYS系统可以一次对多个小区的变化(如扩容、新建站或者搬迁等)可以按照发生变化的基站所属类别进行处理。
具体地,可以根据前述实施例中Ncell*f的值先确定目标区域内应当包括的基站的数量。比如,Ncell为64,f为2,那么目标区域内可以包括64个基站。目标区域内实际包括的基站的数量也可以在Ncell*f的值基础上根据经验进行调整。
假如,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指示了基站,那么,可以根据BSCDB中的信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目标区域:首先,以指示的基站为中心,以该基站所属的类的站间距均值,圈定一个范围,并判断该范围内基站的数量是否达到目标区域内应当包括的基站的数量,如果达到,则结束;如果未达到,则针对圈定的范围内每一基站,以该基站所属的类的站间距均值,继续圈定一个范围,并判断已圈定的所有范围内基站的数量是否达到目标区域内应当包括的基站的数量,以此类推,直至已圈定的所有范围内基站的数量达到目标区域内应当包括的基站的数量。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采用不同方式划分目标区域的对比示意图。由于圈定的范围中基站通常属于多个不同的类,因此通过上述方式确定目标区域不是简单的一个圆圈而是从中心出发的不同方向的距离可能不同的不规则多边形,避免了由于不同类型区域站间距不同而带来的邻小区错误划分,保证了目标区域划分的准确性。
步骤160,根据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在得到所有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就可以得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BSCDB中的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可以得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包括小区黑名单列表,在根据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之后,该方法还包括:从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中剔除属于小区黑名单列表的小区。
小区黑名单列表比如可以是运营商预设的不适合用来作为邻小区的列表,通过从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中剔除属于小区黑名单列表的小区,保证了组网的准确性。
步骤170,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建立步骤包括:基于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在该建立步骤中,需要利用RSSDB对各小区之间的信号场强进行评估,剔除不能满足网络质量指标要求的邻小区。
小区之间存在业务邻接拓扑关系比如可以是终端所接入的小区之间进行切换或者接入一个小区的终端对其他小区对信号强度进行了测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优化指示信息为基站提交的邻小区信息和服务小区信息,邻小区信息和服务小区信息是基站根据接收到终端上报的邻小区测量报告所指示的邻小区未在所述终端的服务小区对应的邻小区列表时提交的,基于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包括:针对目标区域内每一小区,判断邻小区信息指示的邻小区是否符合加入该小区的邻小区列表的条件;如果是,则在邻小区信息指示的邻小区和所述小区之间建立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5G终端上报邻小区信号场强的场景实现邻小区更新的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1、终端向基站上报信号更强小区。
终端上报信号更强的邻小区测量报告到基站。
2、基站向系统上报信号更强并且未在主小区邻区列表中的情况。
2.基站要求终端提供小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小区标识CGI、信号强度等)等在内有关邻小区信息并根据服务小区邻小区列表确定该小区未在服务小区的邻小区列表中,基站将服务小区信息和邻小区信息上报给iNetSYS。
3、系统从BSCDB获取基站、小区、天线、分类等最新信息。
从BSCDB获得邻小区所在基站的信息、小区信息、天线信息以及小区所属的分类、站间距均值和所属类的中心点位置,并根据从BSCDB获得的信息确定本次可能的邻区调整目标区域,生成基站之间的邻接物理拓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小区之间的邻接物理拓扑关系。
4、系统从RSSDB获取信号场强指纹,接收信号强度、小区、频点、网格经纬度。
从RSSDB获取信号场强指纹信息,对目标区域内RSS信号分析来确定终端上报的邻小区是否符合加入服务小区的邻小区列表的条件,确定上报的小区是否符合加入目标区域内其他小区的邻小区列表的条件,并生成目标区域内的所有小区的邻小区列表;如果具备高分辨率地图,则对目标区域内的网络质量进行评估,多次迭代,直到网络质量符合要求或者满足迭代的最大次数。
5、系统向O&M平台更新邻接关系表。
iNetSYS将邻小区更新列表发送给O&M。
6、O&M平台向基站、网元等更新小区列表。
O&M生成系统指令下发到网络(AMF网元、基站、终端等)执行邻小区列表更新。
步骤180,执行验证步骤,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和评估步骤是迭代执行的。
在本实施例中,当未通过验证时,重新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调整所建立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从而使建立的邻小区更新列表更准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执行验证步骤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目标区域对应的传播模型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传播模型;根据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包括:根据校正后的传播模型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步骤190,若通过验证,则根据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可以将邻小区更新列表发送给O&M平台,由O&M平台在网络中进行邻小区更新,调整一个或多个小区的邻小区列表。通过进行邻小区更新调整组网关系,实现蜂窝无线通信网络组网的优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对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目标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输出运维提醒信息。
具体地,可以利用RSSDB对各小区在网格中的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如果相邻的多个小区的信号在某几个相邻的网格中质量较差,并且无法得到周边其他信号的支持,并且用户在此区域相对活跃(可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通话发起数或者业务发起数、切换次数等来判断),则提醒运维人员,此处可能需要新建基站。通过持续地对网络覆盖区域的网络质量分析,改善网络弱覆盖或者容量紧张的区域,使得蜂窝无线网络的组网越来越合理,从而实现网络的自我优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采集与目标小区对应的目标邻小区的统计指标数据;分别将所述统计指标数据与所述目标邻小区所在类内小区的平均指标数据和所述目标小区所在类内小区对应的邻小区的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将所述目标邻小区从所述目标小区的邻小区列表中剔除。
具体地,统计指标数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切换次数、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超短通话占比等。通过比较,当确定目标邻小区的统计指标数据较差时,剔除该目标邻小区,实现了对网络的持续优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优化指示信息为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更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将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以及对应的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加入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根据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包括:根据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对应的基站位于所述指定区域内;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属性信息存储至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根据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以及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在根据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根据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重新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新建或扩容基站的场景实现邻小区更新的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1、新建/扩容基站信息导入。
可以向系统或者BSCDB导入信息。
BSCDB根据上次分类时间远近、网络部署的变化以及城市更新速度等综合判断确定是否对网络覆盖区域进行重新分类。如有必要,则对所有基站重新进行聚类并得到各类的站间距均值D、各类的中心点C位置等信息。
2、系统从BSCDB获取/存储基站、小区、天线、分类等最新信息。
iNetSYS根据从BSCDB获得的信息以及本次新建/扩容基站、小区信息重新生成网络覆盖区域内的基站/小区之间的邻接拓扑关系,并根据网络覆盖区域内的基站/小区邻接拓扑关系和新建/扩容基站和小区的信息确定本次组网调整的目标区域(一个或多个目标区域),获得各个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邻接物理拓扑关系以及小区之间的邻接物理拓扑关系。
3、系统从RSSDB获取信号场强RSS指纹。
iNetSYS根据RSSDB中信息对各个目标区域内的传播模型进行校正,并根据校正后的传播模型和RSS指纹信息对新建/扩容基站后的网络质量进行评估,在基站和小区邻接物理拓扑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信号质量指标来剔除“坏”小区,通过多次迭代优化组网结构。
若具备能够反映最新无线传播环境的高分辨率地图,在传播模型校正基础上,对各个目标区域进行仿真评估。根据仿真评估结果进行网络优化。
4、系统向O&M平台更新邻接关系表。
iNetSYS将经过验证的满足网络质量要求的邻小区更新列表发送给O&M。
5、O&M平台向基站、网元等更新小区列表。
O&M生成系统指令下发到网络(AMF网元、基站、终端等)执行邻小区列表更新。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建立并持续更新基站/小区、天线数据库(BSCDB)。
步骤201,建立并持续更新终端接收信号指纹数据库(RSSDB)。
步骤301,小区发生变化(新建、扩容、搬迁)、终端提交了未在服务小区邻区列表中的小区测量报告或者更新了网络数据。
此处更新了网络数据比如可以是小区黑名单列表发生变化的情况。
步骤302,确定区域分类数量:K值。
步骤303,确定K个区域的属性。
步骤304,建立所有基站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步骤305,圈定目标区域。
步骤306,评估目标区域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步骤307,调整优化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步骤308,传播模型校正。
步骤309,通过接收信号指纹库建立业务邻接关系。
步骤310,评估验证目标区域内的业务邻接关系。
步骤309和步骤310迭代执行。
步骤311,生成邻小区列表并下发。
步骤312,持续评估,剔除“坏”邻小区。
执行完成步骤312重新执行步骤301。
综上所述,目前,蜂窝无线网络组网方法主要通过人工划分区域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域进行传播模型校正,并通过高分辨率地图进行仿真评估,在辅助网络运行时通过终端测量信号强度来增加邻小区列表。方法粗略,依赖高分辨率地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分辨率地图大多得不到及时更新,传播模型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校正,并且由于各类区域范围较大,传播模型与客观环境的匹配程度相差较大,而依据信号强度增加的邻小区缺乏退出机制,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无法实现蜂窝无线网络的自主组网和优化。只适用于终端上报小区信号强度的情况,未考新建基站、基站扩容以及基站搬迁等情况。
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不依赖高分辨率地图,能够持续地对保持地理信息的更新结果的跟踪,可以对网络覆盖区域进行准确地划分,持续更新的RSS指纹数据库可以综合地反映无线传播环境以及网络情况的最新变化,利用RSS指纹数据库可以对各个分类区域对传播模型进行更为符合客观环境的校正,再通过RSS指纹数据库对蜂窝无线网络质量进行评估,大幅度提高组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对全网、区域和小区的质量分析来实现“坏”邻小区的退出,从而实现蜂窝无线网络组网的自动化和网络的自主优化,实现“即插即用”,大幅度降低建设运维成本,提升网络质量。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支持基站新建、扩容和搬迁以及终端上报更强信号小区等场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装置,以下是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装置的框图。如图8所示,装置800包括:
数据库建立模块810,用于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
聚类模块820,用于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
存储模块830,用于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第一建立模块840,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第一确定模块850,用于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属性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86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第二建立模块870,用于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所述建立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验证模块880,用于执行验证步骤,所述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第三建立模块890,用于若通过验证,则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所述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9来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900。图9显示的电子设备9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9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9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9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9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920和处理单元910)的总线930。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9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9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实施例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存储单元9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9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9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923。
存储单元9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925的程序/实用工具924,这样的程序模块92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9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9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1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9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9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950进行,比如与显示单元940通信。并且,电子设备9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9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960通过总线930与电子设备9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9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参考图10所示,描述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10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申请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执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
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
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属性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所述建立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执行验证步骤,所述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若通过验证,则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所述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验证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传播模型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传播模型;
所述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包括:
根据所述校正后的传播模型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和所述验证步骤是迭代执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包括小区黑名单列表,在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中剔除属于所述小区黑名单列表的小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为基站提交的邻小区信息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邻小区信息和所述服务小区信息是所述基站根据接收到终端上报的邻小区测量报告所指示的邻小区未在所述终端的服务小区对应的邻小区列表时提交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包括:
针对所述目标区域内每一小区,判断所述邻小区信息指示的邻小区是否符合加入该小区的邻小区列表的条件;
如果是,则在所述邻小区信息指示的邻小区和所述小区之间建立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更新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为新建基站信息或扩容基站信息,所述更新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
将所述新建基站信息或所述扩容基站信息以及对应的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加入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所述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新建基站信息或所述扩容基站信息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所述新建基站信息或所述扩容基站信息对应的基站位于所述指定区域内;
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根据所述新建基站信息或所述扩容基站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新建基站信息或所述扩容基站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
在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重新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8.一种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库建立模块,用于建立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和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站相关参数信息、小区相关参数信息和天线相关参数信息,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包括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所关联的终端位置、基站信息、小区信息、网格的经纬度和网格内各小区的信号场强;
聚类模块,用于对指定区域内的基站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
存储模块,用于确定每一类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属性信息存储至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网络优化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信息和/或小区信息,以及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与所述基站信息和/或所述小区信息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属性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基站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通信设施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执行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步骤,所述建立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物理邻接拓扑关系和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建立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
验证模块,用于执行验证步骤,所述验证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场强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进行验证;
第三建立模块,用于若通过验证,则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之间的业务邻接拓扑关系建立邻小区更新列表,以在网络中根据所述邻小区更新列表进行邻小区更新。
9.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629534.7A 2021-12-28 2021-12-28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3399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9534.7A CN114339913B (zh) 2021-12-28 2021-12-28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9534.7A CN114339913B (zh) 2021-12-28 2021-12-28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9913A CN114339913A (zh) 2022-04-12
CN114339913B true CN114339913B (zh) 2024-01-30

Family

ID=8101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9534.7A Active CN114339913B (zh) 2021-12-28 2021-12-28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99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80830B (zh) * 2024-03-13 2024-05-2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一种感知专网拓扑关系自动规划的方法及装置
CN118338370B (zh) * 2024-06-06 2024-09-1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测量邻小区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739A (zh) * 2008-01-04 2009-07-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优化相邻小区关系列表的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03916902A (zh) * 2013-01-04 2014-07-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邻区列表更新方法、网络侧设备、基站及系统
CN111787581A (zh) * 2020-06-28 2020-10-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邻区优化方法及设备
CN113498137A (zh) * 2020-04-08 202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小区关系模型、推荐小区切换指导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739A (zh) * 2008-01-04 2009-07-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优化相邻小区关系列表的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03916902A (zh) * 2013-01-04 2014-07-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邻区列表更新方法、网络侧设备、基站及系统
CN113498137A (zh) * 2020-04-08 202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小区关系模型、推荐小区切换指导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11787581A (zh) * 2020-06-28 2020-10-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邻区优化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9913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01956B (zh) 覆盖评估方法和装置
EP2620024B1 (en) Generation and use of coverage area models
CN107846688B (zh) 一种基于多运营商的无线网络站址规划方法和装置
CN114339913B (zh) 无线网络的邻小区更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2156226A1 (zh) 天线配置参数优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839725B (zh) 无线信号传播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2867147B (zh) 定位方法和定位装置
CN106332130B (zh) 一种基站勘察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259097B (zh) 基于mr数据的修正无线传播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3458434B (zh) 一种确定天馈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01304595B (zh) 获取频率规划的方法、装置
KR20200005002A (ko) 무선 네트워크 디자인 방법, 저장매체 및 전자 장치
CN113573321B (zh) 小区的网络相关性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316246B (zh) 基于射频指纹定位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66623A (zh) 一种基于无aoa的规划站覆盖预测方法
CN114501338B (zh) 广播波束权值配置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230034103A (ko) 기지국의 커버리지 분석 방법 및 장치
CN115086970A (zh) 测量数据分析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5992263A (zh) 基站站址偏移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4363806B (zh) 一种高精度5g三角定位方法
CN116866976B (zh) 用于农村区域移动网络服务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Shah et al. Estimation of azimuth of a macro cell through user data for LTE access network
CN116347495B (zh) 测算天线方位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223960B2 (en) Network planning tool for forecasting i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EP4518468A1 (en) Vertical positioning method and ser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