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7243B -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7243B
CN114337243B CN202210043480.4A CN202210043480A CN114337243B CN 114337243 B CN114337243 B CN 114337243B CN 202210043480 A CN202210043480 A CN 202210043480A CN 114337243 B CN114337243 B CN 1143372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module
relay
resistor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34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7243A (zh
Inventor
陈玉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34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72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7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7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7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72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属于服务器供电技术领域,所述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电源支路;各电源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交流输入端依次连接有保险模块、滤波器、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和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控制单元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本发明使得各电源支路合路时不会出现反向漏电流,保证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服务器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业务逐日增多,数据中心对空间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希望设备和供电系统的体积越来越小。而机房通常是双输入冗余供电,大家通常都希望电源可以通过双路输入合路供电,但是当前在交流合路的方式实际上占用的空间没有实际上减小太多,甚至占用的空间更大。而且现有的双输入合路通过二极管实现,每组输入连接一个二极管,两个二极管的负极相连进行合路。
现有的数据中心电源双输入采用二极管进行合路的方式,存在二极管漏洞,且被人触碰存在触电的危险,不满足安全要求。
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现有的数据中心电源双输入采用二极管进行合路的方式,存在二极管漏洞,且被人触碰存在触电的危险,不满足安全要求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电源支路;
各电源支路均包括交流输入单元,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
交流输入端连接有保险模块,保险模块连接有滤波器,滤波器连接有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连接有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
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接地端接地,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
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
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
控制单元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
进一步地,电源支路的数量为两个,为第一电源支路和第二电源支路;
第一电源支路包括第一交流输入单元,第一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一交流回流端;
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保险模块,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整流桥;
第一整流桥包括第一交流端、第二交流端、第一直流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
第一整流桥通过第一交流端与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端与第一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一接地端接地,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升压模块,第一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连接有第一电源输出端;
第一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
第二电源支路包括第二交流输入单元,第二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二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回流端;
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二保险模块,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整流桥;
第二整流桥包括第三交流端、第四交流端、第二直流输出端和第二接地端;
第二整流桥通过第三交流端与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交流端与第二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二接地端接地,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连接有第二电源输出端;
第二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
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
控制单元与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一继电器模块、第二继电器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两个保险模块用于防护,在后端异常电流过大时起保护作用;两个滤波器用于做EMI滤波;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结构与继电器及其继电器控制模块和继电器电源模块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第二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
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通过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分压,控制单元对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电压进行检测;通过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分压,控制单元对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电压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第一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MOS管Q1;
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整流桥的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
第二升压模块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MOS管Q2;
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整流桥的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升压模块中的MOS管作为开关管,二极管作为续流使用。
进一步地,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线圈;
第一线圈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并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一开关包括第一常开端和第二常开端;
第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端和第二线圈端;
第一常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常开端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常开端还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五电容C5第二端接地;
第一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连接;
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线圈;
第二线圈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并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开关包括第三常开端和第四常开端;
第二线圈包括第三线圈端和第四线圈端;
第三常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常开端连接有第六电容C6,第四常开端还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第六电容C6第二端接地;
第三线圈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四线圈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及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连接;
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形成的合路输出端还连接有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接地;
第十三电阻R13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继电器的两个常开端闭合,继电器导通,继电器的两个常开端打开,继电器断开。
进一步地,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一三极管T1;
第五电阻R5第一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第一端、第六电阻R6第一端以及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及第六电阻R6第二端以及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均接地;
第一三级管T1的集电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
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八电阻R8以及第二三极管T2;
第七电阻R7第一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七电阻R7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第一端、第八电阻R8第一端以及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及第八电阻R8第二端以及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接地;
第二三级管T2的集电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两个继电器控制模块分别用于控制对应继电器,三极管作为控制开关,二极管用作保护使用。
进一步地,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VCP1、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三电容C3;
第九电阻R9第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负极、第十电阻R10第一端以及第三电容C3第一端均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第二端与第十电阻R10第二端以及第一电源VCP1均连接;
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包括第二电源VCP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
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第十二电阻R12第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4第一端均连接,第四电容C4第二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端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二端以及第二电源VCP2均连接。控制单元通过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通断,当控制单元向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为高时,第一三极管T1导通,第一电源VCP1的电压通过第一继电器的辅助绕组经第一三极管T1到地形成回流导通,第一继电器闭合;当控制单元向第一继电器模块输出为低时,第一三极管T1截止,第一电源VCP1的电压无法形成回路,第一继电器断开。同理,控制单元通过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控制第二继电器的通断。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控制单元监测并控制各电源支路的工作;
S2.控制单元控制上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电顺序,以及控制下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断电顺序。
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步骤如下:
S11.控制单元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对第一电源支路的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以及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对第二电源支路的的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
S12.控制单元通过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对合路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
S13.控制单元通过第一MOS管Q1控制第一升压模块的工作,以及通过第二MOS管Q2控制第二升压模块的工作;
S14.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三极管T1实现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的控制,配合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通断,以及通过第二三极管T2实现第二继电器模块的控制,配合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控制第二继电器的通断;
S15.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及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断。
进一步地,步骤S2具体步骤如下:
S21.上电过程中,控制单元比较各电源支路合路输出端电压与上电门槛电压大小;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小于上电门槛电压时,进入步骤S22;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大于等于上电门槛电压时,进入步骤S23;
S22.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闭合,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闭合,进入步骤S24;
S23.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闭合,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闭合;
S24.下电过程中,控制单元比较各电源支路合路输出端电压与下电门槛电压大小;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大于下电门槛电压,进入步骤S25;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小于等于下电门槛电压,返回步骤S24;
S25.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断开,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断开,结束。每个电源支路上下电前的电路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两个电源支路的输入一开始都没有电,那么此时合路输出端的电压为0;第二种是有一个电源支路的输入先上电工作时,另一个电源支路再供电上电,此时合路输出的电压不为0;第三种是,工作过程中,其中一个电源支路出现异常或者出现上下电的情况,此时合路输出端电压不为O。因此,需要设置上电门槛电压和下电门槛电压对合路输出端的电压进行判断,再根据判断结果控制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上下电顺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通过对继电器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上下电顺序控制,使得各电源支路合路时整流桥不会出现反向漏电流,保证人身安全,预防触电风险。
此外,本发明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实施例3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实施例4流程示意图。
图中,1-控制单元;2.1-第一保险模块;2.2-第二保险模块;3.1-第一滤波器;3.2-第二滤波器;4.1-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2-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5.1-第一升压模块;5.2-第二升压模块;6.1-第一继电器;6.2-第二继电器;7.1-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7.2-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8.1-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8.2-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Q1-第一MOS管;Q2-第二MOS管;T1-第一三极管;T2-第二三极管;BR1-第一整流桥;BR2-第二整流桥;VCP1-第一电源;VCP2-第二电源;PFC_OUT-合路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包括控制单元1和若干电源支路;
各电源支路均包括交流输入单元,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
交流输入端连接有保险模块,保险模块连接有滤波器,滤波器连接有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连接有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
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接地端接地,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
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
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PFC_OUT;
控制单元1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PFC_OUT均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包括控制单元1和若干电源支路;
各电源支路均包括交流输入单元,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
交流输入端连接有保险模块,保险模块连接有滤波器,滤波器连接有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连接有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
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接地端接地,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
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
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PFC_OUT;
控制单元1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PFC_OUT均连接;
电源支路的数量为两个,为第一电源支路和第二电源支路;
第一电源支路包括第一交流输入单元,第一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一交流回流端;
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保险模块2.1,第一保险模块2.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滤波器3.1,第一滤波器3.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1,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整流桥BR1;
第一整流桥BR1包括第一交流端、第二交流端、第一直流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
第一整流桥BR1通过第一交流端与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端与第一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一接地端接地,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升压模块5.1,第一升压模块5.1连接有第一继电器6.1,第一继电器6.1连接有第一电源输出端;
第一继电器6.1还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8.1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7.1;
第二电源支路包括第二交流输入单元,第二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二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回流端;
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二保险模块2.2,第二保险模块2.2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滤波器3.2,第二滤波器3.2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2,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2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整流桥BR2;
第二整流桥BR2包括第三交流端、第四交流端、第二直流输出端和第二接地端;
第二整流桥BR2通过第三交流端与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2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交流端与第二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二接地端接地,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升压模块5.2,第二升压模块5.2连接有第二继电器6.2,第二继电器6.2连接有第二电源输出端;
第二继电器6.2还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8.2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7.2;
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PFC_OUT;
控制单元1与第一保险模块2.1的输出端、第二保险模块2.2的输出端、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1、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4.2、第一升压模块5.1、第二升压模块5.2、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7.1、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7.2、第一继电器模块8.1、第二继电器模块8.2以及合路输出端PFC_OUT均连接;
第一保险模块2.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第二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1连接;
第二保险模块2.2的输出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1连接;
第一升压模块5.1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MOS管Q1;
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整流桥BR1的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6.1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控制单元1连接;
第二升压模块5.2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MOS管Q2;
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整流桥BR2的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6.2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单元1连接;
第一继电器6.1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线圈;
第一线圈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并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8.1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7.1连接;
第一开关包括第一常开端和第二常开端;
第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端和第二线圈端;
第一常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常开端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常开端还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五电容C5第二端接地;
第一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7.1连接;
第二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8.1连接;
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线圈;
第二线圈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并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8.2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7.2连接;
第二开关包括第三常开端和第四常开端;
第二线圈包括第三线圈端和第四线圈端;
第三常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常开端连接有第六电容C6,第四常开端还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第六电容C6第二端接地;
第三线圈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7.2连接;
第四线圈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及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8.2连接;
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形成的合路输出端PFC_OUT还连接有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接地;
第十三电阻R13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1连接;
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7.1包括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一三极管T1;
第五电阻R5第一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第一端、第六电阻R6第一端以及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及第六电阻R6第二端以及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均接地;
第一三级管T1的集电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
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7.2包括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八电阻R8以及第二三极管T2;
第七电阻R7第一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七电阻R7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第一端、第八电阻R8第一端以及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及第八电阻R8第二端以及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接地;
第二三级管T2的集电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
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8.1包括第一电源VCP1、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三电容C3;
第九电阻R9第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负极、第十电阻R10第一端以及第三电容C3第一端均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第二端与第十电阻R10第二端以及第一电源VCP1均连接;
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8.2包括第二电源VCP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
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第十二电阻R12第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4第一端均连接,第四电容C4第二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端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二端以及第二电源VCP2均连接。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控制单元监测并控制各电源支路的工作;
S2.控制单元控制上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电顺序,以及控制下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断电顺序。
实施例4:
如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控制单元监测并控制各电源支路的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S11.控制单元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对第一电源支路的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以及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对第二电源支路的的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
S12.控制单元通过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对合路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
S13.控制单元通过第一MOS管Q1控制第一升压模块的工作,以及通过第二MOS管Q2控制第二升压模块的工作;
S14.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三极管T1实现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的控制,配合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通断,以及通过第二三极管T2实现第二继电器模块的控制,配合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控制第二继电器的通断;
S15.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及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断;
S2.控制单元控制上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电顺序,以及控制下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断电顺序;具体步骤如下:
S21.上电过程中,控制单元比较各电源支路合路输出端电压与上电门槛电压大小;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小于上电门槛电压时,进入步骤S22;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大于等于上电门槛电压时,进入步骤S23;
S22.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闭合,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闭合,进入步骤S24;
S23.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闭合,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闭合;
S24.下电过程中,控制单元比较各电源支路合路输出端电压与下电门槛电压大小;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大于下电门槛电压,进入步骤S25;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小于等于下电门槛电压,返回步骤S24;
S25.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断开,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断开,结束。
尽管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发明的涵盖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电源支路;
各电源支路均包括交流输入单元,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
交流输入端连接有保险模块,保险模块连接有滤波器,滤波器连接有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连接有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
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接地端接地,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
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
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
控制单元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支路的数量为两个,为第一电源支路和第二电源支路;
第一电源支路包括第一交流输入单元,第一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一交流回流端;
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保险模块,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整流桥;
第一整流桥包括第一交流端、第二交流端、第一直流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
第一整流桥通过第一交流端与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端与第一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一接地端接地,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升压模块,第一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连接有第一电源输出端;
第一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
第二电源支路包括第二交流输入单元,第二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二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回流端;
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二保险模块,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整流桥;
第二整流桥包括第三交流端、第四交流端、第二直流输出端和第二接地端;
第二整流桥通过第三交流端与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交流端与第二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二接地端接地,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连接有第二电源输出端;
第二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
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
控制单元与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一继电器模块、第二继电器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第二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
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MOS管Q1;
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整流桥的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
第二升压模块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MOS管Q2;
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整流桥的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线圈;
第一线圈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并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一开关包括第一常开端和第二常开端;
第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端和第二线圈端;
第一常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常开端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常开端还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五电容C5第二端接地;
第一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连接;
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线圈;
第二线圈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并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开关包括第三常开端和第四常开端;
第二线圈包括第三线圈端和第四线圈端;
第三常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常开端连接有第六电容C6,第四常开端还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第六电容C6第二端接地;
第三线圈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第四线圈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及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连接;
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形成的合路输出端还连接有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接地;
第十三电阻R13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一三极管T1;
第五电阻R5第一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第一端、第六电阻R6第一端以及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及第六电阻R6第二端以及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均接地;
第一三级管T1的集电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
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八电阻R8以及第二三极管T2;
第七电阻R7第一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七电阻R7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第一端、第八电阻R8第一端以及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及第八电阻R8第二端以及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接地;
第二三级管T2的集电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VCP1、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三电容C3;
第九电阻R9第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负极、第十电阻R10第一端以及第三电容C3第一端均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第二端与第十电阻R10第二端以及第一电源VCP1均连接;
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包括第二电源VCP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
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第十二电阻R12第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4第一端均连接,第四电容C4第二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端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二端以及第二电源VCP2均连接。
8.一种基于上述权利要求1-7任一项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控制单元监测并控制各电源支路的工作;
S2.控制单元控制上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电顺序,以及控制下电过程各电源支路的继电器与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断电顺序;步骤S2具体步骤如下:
S21.上电过程中,控制单元比较各电源支路合路输出端电压与上电门槛电压大小;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小于上电门槛电压时,进入步骤S22;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大于等于上电门槛电压时,进入步骤S23;
S22.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闭合,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闭合,进入步骤S24;
S23.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闭合,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闭合;
S24.下电过程中,控制单元比较各电源支路合路输出端电压与下电门槛电压大小;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大于下电门槛电压,进入步骤S25;
当合路输出端电压小于等于下电门槛电压,返回步骤S24;
S25.控制单元先控制该电源支路的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断开,再控制该电源支路的继电器断开,结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步骤如下:
S11.控制单元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对第一电源支路的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以及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对第二电源支路的的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
S12.控制单元通过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对合路输出端电压进行监测;
S13.控制单元通过第一MOS管Q1控制第一升压模块的工作,以及通过第二MOS管Q2控制第二升压模块的工作;
S14.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三极管T1实现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的控制,配合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控制第一继电器的通断,以及通过第二三极管T2实现第二继电器模块的控制,配合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控制第二继电器的通断;
S15.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及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通断。
CN202210043480.4A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Active CN1143372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3480.4A CN114337243B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3480.4A CN114337243B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7243A CN114337243A (zh) 2022-04-12
CN114337243B true CN114337243B (zh) 2023-08-08

Family

ID=8102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3480.4A Active CN114337243B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724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730A (zh) * 2019-09-20 2019-11-22 上海圣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电源电路
CN111384844A (zh) * 2020-04-10 2020-07-07 华士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开机瞬间冲击电流的电源电路
CN211267174U (zh) * 2020-01-03 2020-08-14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一种具备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地铁用led灯驱动电源
WO2020232993A1 (zh) * 2019-05-17 2020-11-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空调器
CN112054590A (zh) * 2020-09-04 2020-12-08 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直流保障电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7721B (zh) * 2018-12-25 2021-06-01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视电源驱动装置和电视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32993A1 (zh) * 2019-05-17 2020-11-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空调器
CN110492730A (zh) * 2019-09-20 2019-11-22 上海圣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电源电路
CN211267174U (zh) * 2020-01-03 2020-08-14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一种具备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地铁用led灯驱动电源
CN111384844A (zh) * 2020-04-10 2020-07-07 华士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开机瞬间冲击电流的电源电路
CN112054590A (zh) * 2020-09-04 2020-12-08 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直流保障电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7243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8101764A1 (en) Charge pump electronic ballast for use with low input voltage
CN105281422A (zh) 一种自动切换供电开关方法及电路
CN103795050A (zh) 高压保护电路、高压保护方法及电源
CN105792438A (zh) 一种单位功率因数的降压式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7947557A (zh) 一种抗过压、欠压浪涌的软启动电路
CN114337243B (zh)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CN207368650U (zh) 一种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CN100379130C (zh) 三电平输出的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其控制装置
CN218335753U (zh) 一种用于机通设备的acu电源板
CN209375126U (zh) 一种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CN208522648U (zh) 一种高功率pfc电路
CN110445364A (zh) 用于1:2反向电荷泵的软启电和驱动电路及其实现方法
CN207625441U (zh) 一种抗过压、欠压浪涌的软启动电路
CN202798115U (zh) 交流供电与直流蓄电池备份供电的自动切换控制电路
US8823336B2 (en) Bridgeless power factor corrector with single chok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13595393B (zh) Dc/dc模块、发电系统和dc/dc模块保护方法
CN105099162A (zh) 一种复合型高效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4953541A (zh) 一种过电压保护装置
CN103618447A (zh) 一种开关稳压器
CN111740490A (zh) 一种支持交直流冗余输入的直流输出装置
CN202282639U (zh) 一种综合电源
CN205453524U (zh) 有源前端变换器
CN205725446U (zh) 一种高效率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216981805U (zh) 一种填谷电路及ac/dc开关电源
CN110896278A (zh) 电容钳位型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