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9610B -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9610B
CN114319610B CN202111556048.7A CN202111556048A CN114319610B CN 114319610 B CN114319610 B CN 114319610B CN 202111556048 A CN202111556048 A CN 202111556048A CN 114319610 B CN114319610 B CN 114319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rame
frame body
drainage
rubb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60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19610A (zh
Inventor
朱红满
郭光耀
董占峰
吴金宝
杨竞瑞
王武
郭天柱
仝福生
李志凯
杨日震
李建斌
谢亚斌
郭育宏
赵海生
葛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Installa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Installa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Installa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Installa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60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196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19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9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19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9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所述装配式框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框体、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之间形成呈V型的竖向接缝,所述竖向接缝内设置第一密封件用于防止水向内渗入;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两侧分别设置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条将所述竖向接缝分成排水空间、阻水空间两部分;所述排水空间的底部设置排水盒,所述阻水空间内填充比例为20‑50:50‑80的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混合物。本发明所述的装配式框架不同框架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减震效果好且有效减轻冷桥现象,用户体验佳;有效减少装配式框架的积水、向另一侧渗水现象,防水性能佳,对其他工序的影响小。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框架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而装配式框架能够较灵活的根据建筑平面布置,装配成大空间的建筑构造,因其具有强度高、施工速度快、地基费用省、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广受欢迎。
目前在我国的大量兴起的装配式框架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通常采用焊接组装,现场安装工艺复杂、装配效率低;装配式框架通常为硬连接减震性能不佳;当受到震动时会使螺栓松动甚至脱出,存在坍塌隐患;耐候性差,钢结构容易锈蚀,寿命低且容易出现冷桥现象,导致其保温性能差。另外,钢结构拼接后存在接缝,若进行焊接处理则工作量极大;接缝处渗水会增加后续工序的处理难度。
因此,亟待出现一种能克服上述问题的装配式框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装配式框架在接缝处渗水,增加后续工序的处理难度;本发明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现有的装配式框架的减震性能差,易被腐蚀且冷桥现象明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装配式框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框体、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之间形成呈V型的竖向接缝,所述竖向接缝内设置第一密封件,用于防止向内侧渗水;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两侧分别设置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条将所述竖向接缝分成排水空间、阻水空间两部分;所述排水空间的底部设置排水盒,所述阻水空间内填充比例为20-50:50-80的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混合物。
该设置可实现装配式框架之间的弹性连接,减震效果好且有效减轻冷桥现象,用户体验佳;利用第一密封件起到疏水,排水空间、阻水空间分别进行排水及阻水,有效地减少装配式框架的积水、向另一侧渗水的现象,防水性能佳,对其他工序的影响小。
优选的,所述排水盒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盒体,所述盒体的顶部、下部分别设置进水口、排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向所述盒体内延伸的挡水圈。所述进水口、排水口分别与所述盒体相连通。
该设置使滴落的雨水经进水口进入盒体内,利用挡水圈对雨水形成缓冲,减少其与盒体底部的碰撞力量;同时多数水滴飞溅至挡水圈的另一侧,增加溅出难度。优选的,所述挡水圈包括相连的连接部、挡水部,所述连接部呈环形设置,其外壁面、内壁面分别与所述进水口、所述挡水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盒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包括与所述盒体相连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内部中空形成装配腔,所述装配腔内设置可伸缩的伸缩部;所述抵接部还包括设在所述固定部、伸缩部之间的弹性件,所述伸缩部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框体和/或第二框体抵接。
该设置可使所述排水盒始终与第一框体、第二框体相抵接,可兼顾装配的便捷性、紧固性。优选的,所述伸缩部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或第二臂的端部设置折边,用于与所述安装部卡接。
优选的,所述抵接部还包括锌块,所述锌块位于所述弹性件与伸缩部之间或者位于所述弹性件与固定部之间,所述伸缩部552为金属材质。该设置可使排水盒在潮湿环境下与第一框体或第二框体之间形成原电池,保护第一框体或第二框体不被氧化腐蚀,使用寿命长;同时锌块始终与金属材质的第一框体相抵接,抗氧化性能佳。
优选的,所述第二框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框体的一侧呈竖向设置第二壁,所述第二壁设置呈竖向延伸的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第一密封件之间设置引水结构,所述引水结构在靠近所述导水槽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当雨水进入排水空间后,通过导水槽向下流动,避免其流向第一密封件;当少量雨水靠近第一密封件时通过引水结构可快速引流至靠近框架外侧设置的导水槽内,排水流畅且向内渗入的可能性小,防水效果佳。
优选的,所述引水结构包括呈内部中空且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在靠近所述导水槽的一端向下倾斜且与水平面的形成的夹角分别为β1、β2、β3,其中0°<β1<β2<β3<90°。该设置可进一步增加雨水与第一密封件接触难度;对雨水较多的上部位置,采用倾角小的第一流道引流,起到缓冲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包括呈圆柱状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部分的嵌入所述第二壁内,所述毛细管嵌入所述第二壁内的弧度为θ,其中90°<θ< 180°。
该设置利用毛细管的虹吸作用式靠近第一密封件的雨水迅速向导流槽流动,同时使第一流道的两侧与第二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同样起到虹吸作用使所述毛细管发挥三倍的功效,引水效果佳。优选的,所述θ的取值为 120-150°,可兼顾所述毛细管本身以及其两侧与第二壁之间的毛细结构的吸水性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毛细管相互间隔设置的助流件所述助流件的内部中空且与所述毛细管相连通;所述助流件的内壁面设置引流筋,所述引流筋沿所述助流件的中心轴方向呈螺旋式设置。
进入助流件的雨水经引流筋的导向后形成螺旋状水流,形成拖拽效应;与毛细管的虹吸效应配合,通过虹吸作用以及拖拽效应相互配合,引水能力强。优选的,所述引流筋有多条且沿所述助流件内壁的周侧设置,且所述引流筋在投影方向上互不重叠。该设置方便模具出模,便于生产加工;防止螺旋水流的互相撞击导致流速减小,便于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螺旋水流。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体的一侧设置装配槽,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过盈装配在所述装配槽内。第一密封件在自由状态下宽度略大于所述装配槽宽度,从而达到在预装配阶段充分固定第一密封件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橡胶层、第二橡胶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橡胶层、第二橡胶层之间的金属层。该设置能加强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稳定性,装配操作更加简单、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层在远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设置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止水筋,所述装配槽的相应位置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止水筋的凹槽;所述第一橡胶层还设有定位筋,所述定位筋与所述止水筋相邻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装配槽的相应位置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定位筋的定位槽。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为水平、竖直方向。该设置从不同方向对第一密封件进行限位,避免装配时偏移导致漏水,同时增加雨水进行阻水空间的距离,防水性能佳。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层、第二橡胶层为一体成型且呈中心对称设置,使所述第一密封件无正反之分,装配效率高。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具有以下优势:1)本发明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可实现装配式框架之间的弹性连接,减震效果好且有效减轻冷桥现象,用户体验佳;2)利用第一密封件起到疏水,排水空间、阻水空间分别进行排水及阻水,有效地减少装配式框架的积水、向另一侧渗水的现象,防水性能佳,对其他工序的影响小。3)本发明所述的装配式框架通过设置排水盒有效避免雨水滴落飞溅,降低渗水风险;同时通过在抵接部内设置锌块,可有效减缓锈蚀的发生,使用寿命长。
优选的,装配式框架的施工方法包括:S1、地面上浇注地梁,所述地梁设置预埋件,所述地梁的顶部两端设置企口;S2、将第一密封件装配至第一框体,第一框体、第二框体通过固定件与地梁连接固定,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之间形成竖向接缝;S3、竖向接缝3的底部位置塞入排水盒,通过排水盒收集自导水槽、引水结构流下的雨水;S4、用钢丝刷将阻水空间的毛刺以及混凝土碎屑清理干净,然后填充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混合物;S5、将竖向接缝的内外两侧安装密封条,并依次涂抹密封胶涂层、防水涂层。所述施工方法与上述装配式框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框架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装配式框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一流道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助流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排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排水盒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抵接部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框体;11-装配槽;2-第二框体;21-第一壁;22-第二壁;23-连接壁;24-导水槽;241-第一侧壁;242-第二侧壁;243-第三侧壁;25-引水结构;251-第一流道;252-第二流道;253-第三流道;26-毛细管;27-助流件;28-引流筋;281-引流部;2811-第一侧部;2812-第二侧部;282-导流部;283-虹吸部;29-覆塑层;3-竖向接缝;31-排水空间;32-阻水空间;4-第一密封件;41-第一橡胶层;411-止水筋;412-定位筋;42-金属层;43-第二橡胶层;5-排水盒;51-盒体;52-进水口;53-挡水圈;531-连接部;532-挡水部;533-缺口;54-排水口;55-抵接部;551-固定部;5511-装配腔;5512- 翻边;552-伸缩部;5521-第一臂;5522-第二臂;5523-折边;553-弹性件; 554-锌块;6-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术语“固定”可以是螺栓固定连接和/或螺钉固定连接和/或卡接和/或焊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装配式框架,包括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所述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之间形成大体呈V型的竖向接缝3,所述竖向接缝3内设置第一密封件4,所述第一密封件4的两侧分别设置密封条6,所述第一密封件4、密封条6将所述竖向接缝3分成排水空间31、阻水空间32。通过设置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密封件4、密封条6可实现装配式框架之间的弹性连接,减震效果好且有效减轻冷桥现象,用户体验佳;利用第一密封件4起到疏水,排水空间31、阻水空间32分别进行排水及阻水,有效地减少装配式框架的积水、向另一侧渗水的现象,对其他工序的影响小。所述密封条6由弹性材料制成,其具体材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二框体2包括竖向相连的第一壁21、连接壁23、第二壁22,所述第一壁21、第二壁22分别位于所述阻水空间32、排水空间31内。优选的,所述第二壁22设置导水槽24、引水结构25,所述引水结构25位于所述导水槽24、第一密封件4之间,所述引水结构25在靠近所述导水槽24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即使雨水进入后可通过导水槽24向下流动,避免其流向第一密封件4;当少量雨水靠近第一密封件4后通过所述引水结构25可快速引流至靠近外侧设置的导水槽24内,排水流畅且向内渗入的可能性小,防水效果佳。所述引水结构25与第二壁22的装配方式为现有技术,例如卡接、插接或螺接固定,在此不进行赘述。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导水槽24包括相连的第一侧壁241、第二侧壁242、第三侧壁243,所述第一侧壁241与第二侧壁24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三侧壁243与第二侧壁24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2,其中90°<α1<180°,0°<α2<90°.该设置便于从外侧进入的雨水汇入导水槽24;且雨水至第一密封件4的水平距离由直线改为折线形,减少雨水与第一密封件4的接触;通过设置由第二壁22部分凹陷形成导水槽24可增加排水空间 31的横截面,方便设置排水盒5等结构,排水更顺畅。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引水结构25包括呈内部中空设置的第一流道251、第二流道252、第三流道253,所述第一流道251、第二流道252、第三流道253在靠近所述导水槽24的一端向下倾斜且与水平面的形成的夹角分别为β1、β2、β3,其中0°<β1<β2<β3<90°。该设置可进一步增加雨水与第一密封件4接触难度,防渗水效果佳;雨水较多的上部采用倾角小的第一流道251引流,起到缓冲作用。所述第一流道251、第二流道252、第三流道253的结构可相同或不同。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251包括呈圆柱状的毛细管26,所述毛细管26的中心轴平行于所述第二壁22设置且位于所述排水空间31内。也就是说:毛细管26的中心轴位于所述第二壁22靠近第一框体1的一侧。该设置利用毛细管26的毛细作用使靠近第一密封件4的雨水迅速向导水槽24流动,同时使第一流道251的两侧与第二壁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同样起到毛细作用使所述毛细管26发挥三根的功效,引水效果佳。优选的,所述毛细管26嵌入所述第二壁22内的弧度为θ,其中90°<θ< 180°;优选的,所述θ的取值为120-150°,该设置可兼顾所述毛细管26本身以及其两侧与第二壁22之间的吸水性能,同时与所述第二壁22的装配便捷、紧固。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第一流道251还包括与所述毛细管26相互间隔设置的助流件27,所述助流件27的内部中空且与所述毛细管26相连通;所述助流件27的内壁面设置引流筋28,所述引流筋28沿所述助流件27的中心轴方向呈螺旋式设置。进入助流件27的雨水经引流筋28的导向后形成螺旋状水流,形成拖拽效应;与毛细管26的毛细效应配合进一步增强引水能力。
优选的,所述引流筋28有多条且沿所述助流件27内壁的周侧设置,且所述引流筋28在投影方向上互不重叠。该设置方便模具出模,便于生产加工;防止螺旋水流的互相撞击导致流速减小,便于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螺旋水流。优选的,所述引流筋28有5条沿所述助流件27内壁的周侧等间距设置。该设置可兼顾形成的引流作用与用料成本,结构简单且便于生产加工。所述引流筋28、助流件27的长度分别为H2、H1,其中1/2*H1≤H2≤3/5*H1,可使毛细管26内的雨水顺利进入助流件27内。优选的,所述引流筋28的厚度为0.1-0.15mm;若厚度太薄将无法形成螺旋式水流,而厚度太厚将导致引水速率不足甚至造成堵水现象。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引流筋28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设置的引流部281、导流部282、虹吸部283,所述引流部281包括相接设置的第一侧部2811、第二侧部2812,所述第一侧部2811和第二侧部2812均为倒圆角设置,且其倒圆角半径分别R1、R2,其中R1<R2。该设置可使引流部281为无平台变圆角,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侧部2811和第二侧部2812之间平滑过渡,对经毛细管26进入雨水的阻力小,拖拽效应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 R2=0.2mm、R1=0.05mm;所述导流部282的右侧向外凸出设置,形成的工作引流型线使水流能够产生吸附效果。相邻的引流部281之间、相邻的导流部282 之间、相邻的虹吸部283之间的水平间隙分别为L1、L2、M3,其L3<L2<L1。该设置可使虹吸部283的流速大于引流部281的流速,对助流件27内的螺旋状水流形成拖拽效应,提高引水强度。优选的,引流筋28的坡度为L=0.2-0.4mm,所述坡度是指设在所述引流筋28右侧的第二侧部2812的最左端与所述引流筋28的最右端之间的水平距离,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侧部2811、第二侧部 2812的交汇处与所述虹吸部283的最右端之间的水平距离。若坡度过大时,易造成引流筋28阻挡面积过大,对进入助流件27的雨水产生阻挡效果,排水能力弱;若坡度过小,则拖拽效应差使引水能力亦有限。
作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流道251还包括覆塑层29,毛细管26和助流件27为铜质,所述覆塑层29位于所述毛细管26和助流件27的外壁面。该设置可解决塑料易老化的问题,兼顾机械强度和生产成本;第一流道251 为一体成型,便于出模加工,装配便捷;所述第一流道251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取聚乙烯、色母料和乙烯-醋酸乙烯聚物进行混合,其中聚乙烯、色母料、乙烯-醋酸乙烯聚物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79%、13%、8%;S2、将混合物料加在143℃下熔融;S3、以0.5℃/min升温至168℃,均匀包裹在毛细管 26、助流件27的外壁上;S4、经过常温水冷却2.5min、固化即得。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密封件4包括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以及设置于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之前的金属层42。所述金属层42与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配合,能加强第一密封件4的结构稳定性,装配操作更加简单、效率高。优选的,所述第一框体1的一侧设置装配槽11,所述第一密封件4的过盈装配在所述装配槽11内。第一密封件4在自由状态下宽度略大于所述装配槽11宽度,从而达到在预装配阶段充分固定第一密封件 4的作用。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为一体成型设置,通过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的弹性形变来装配金属层42,避免从连接处渗水。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层41在远离所述金属层42的一侧设置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止水筋411,所述装配槽11的相应位置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止水筋411的凹槽;所述第一橡胶层41还设有定位筋412,所述定位筋412与所述止水筋411相邻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装配槽11的相应位置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定位筋412的定位槽。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为水平、竖直方向。该设置从不同方向对第一密封件4进行限位,避免装配时偏移导致漏水,同时增加雨水至阻水空间32的距离。优选的,所述第二橡胶层43的结构与第一橡胶层41相同,且所述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呈中心对称设置,该设置使所述第一密封件4无正反之分,装配效率高。
部分雨水顺着引水结构25向下滴落后飞溅到第一密封件4上,增加了雨水渗入阻水空间32的风险。为此,申请人进行如下改进。如图2、图7所示,所述装配式框架还包括排水盒5,所述排水盒5位于所述排水空间31的下部;所述排水盒5的至少一侧设置抵接部55,用于与所述第一框体1和/或第二框体2抵接装配。所述排水盒5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盒体51,所述盒体51的顶部、下部分别设置进水口52、排水口54,所述进水口52设置挡水圈53,所述挡水圈53向所述盒体51内延伸。该设置使滴落的雨水经进水口52进入盒体51内,利用挡水圈53对雨水形成缓冲,减少其与盒体51底部的碰撞力量,增加溅出难度。优选的,所述进水口52有两个,方便收集沿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滴落的雨水,并保持盒体51内部时刻与大气连通,进水顺畅。
如图8所示,所述挡水圈53包括相连的连接部531、挡水部532,所述连接部531呈环形设置,所述连接部531的一侧与所述进水口52相连,所述连接部531的另一侧与所述挡水部532相连。优选的,所述连接部531低于所述盒体51的顶面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台阶结构。所述挡水部532可呈柱状或锥状设置。优选的,所述挡水部532自上端至下端逐渐向所述进水口52的中心轴方向收缩设置,也就是说所述挡水圈53的下端的圆孔孔径小于上端的圆孔孔径。该设置使雨水与挡水部532非垂直接触以形成缓冲,缓和雨水与底部的碰撞力量,增加盒体51内雨水的溅出难度。优选的,所述挡水部532 设有至少一个缺口533,该设置使盒体51内部始终与大气连通,进水顺畅。
如图9所示,所述抵接部55包括与所述盒体51相连的固定部551,所述固定部551的内部中空形成装配腔5511,所述装配腔5511内设置可伸缩移动的伸缩部552,所述固定部551、伸缩部552之间设置弹性件553,所述伸缩部552通过弹性件553与第一框体1和/或第二框体2抵接装配。该设置可使所述排水盒5始终与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相抵接,可兼顾装配的便捷性、紧固性。所述弹性件553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条。优选的,所述装配腔5511的一端设置翻边5512,所述伸缩部552的相应位置设置折边5523,所述折边5523 与所述翻边5512相抵接。优选的,所述伸缩部552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 5521、第二臂5522,所述折边5523位于所述第一臂5521和第二臂5522的端部。装配时,通过对第一臂5521、第二臂5522施力,二者相互靠近,从而使所述伸缩部552顺利限位至所述装配腔5511内。优选的,所述抵接部55还包括锌块554,所述锌块554位于所述弹性件553与伸缩部552之间或者位于所述弹性件553与固定部551之间,所述伸缩部552为金属材质。该设置可在潮湿环境下与第一框体1或第二框体2之间形成原电池,保护第一框体1 或第二框体2不被氧化腐蚀,使用寿命长;同时通过弹性件553的弹性作用使锌块554始终与第一框体1相抵接,抗氧化性能佳。
第一密封件4在长期使用后的容易老化开裂,渗水风险陡升。为此,申请人对阻水空间32的填充物进行研究。所述阻水空间32内填充膨胀微球和密封胶的混合物,其中,膨胀微球的填充占比为20%至50%,密封胶的填充占比为50%至80%(图中未示出);优选的,所述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比例为40:60。雨水进入阻水空间32后被膨胀微球吸收,膨胀微球在少量吸水后呈半流动状态,相互挤压以填充第一密封件4的裂隙处,起到封堵效果。所述密封胶的材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所述膨胀微球包括2-丙烯酰基乙烷磺酸、明胶、聚乙二醇和双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按照61:7:2:1,所述膨胀微球的交联密度为0.29≤Cd≤0.38。该设置可使膨胀微球保持较长时间的流动性;同时避免吸水能力强而向外框架外壁臌胀,影响美观度。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膨胀微球采用如下方法制备:按量称取2-丙烯酰基乙烷磺酸、明胶加入60℃热水中搅拌溶解8h;
S2、升温至80℃后加入聚乙二醇和双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进行聚合;S3、过滤后在150℃下热风干燥16min,用针磨粉碎机粉碎至粒径D90<150μm即得。
实施例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框架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地面上浇注地梁,所述地梁设置预埋件,所述地梁的顶部两端设置企口;
优选的,所述预埋件由平板和均布于平板底部的钢筋构成,钢筋预埋于地梁内,平板外露于地梁顶部的企口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所述预埋件上的钢筋为底端呈弯钩状的弯钩钢筋。
S2、将第一密封件4装配装配槽11,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通过固定件与地梁连接固定,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之间形成竖向接缝3;
所述竖直接缝的宽度为10-15mm,企口的高度为50~80mm,宽度为30-50mm;
S3、竖向接缝3的底部位置塞入排水盒5,通过排水盒5收集自导水槽 24、引水结构25流下的雨水;
优选的,步骤S3包括:对位于盒体51两侧的抵接部55施力,所述伸缩部552向固定部551内收缩;将排水盒5从端部塞入排水空间31并移动至指定位置;抵接部55在弹性件553的作用下与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相抵接。
S4、用钢丝刷将阻水空间32的毛刺以及混凝土碎屑清理干净,然后填充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混合物;
S5、将竖向接缝3的内外两侧安装密封条6,并依次涂抹密封胶涂层、防水涂层。
优选的,所述安装环境为在温度19~25℃,相对湿度50%~59%。若环境温度过低时密封胶的粘结性差;若温度过高时,密封胶的抗下垂性会变差、固化时间会加快、使用时间和修整时间会缩短;相对湿度过高时,显然膨胀微球易发生膨胀而而导致装配不严,过低时则影响固化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所述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之间形成呈V型的竖向接缝(3),所述竖向接缝(3)内设置第一密封件(4),用于防止向内侧渗水;所述第一密封件(4)的两侧分别设置密封条(6),所述第一密封件(4)、密封条(6)将所述竖向接缝(3)分成排水空间(31)、阻水空间(32)两部分;所述排水空间(31)的底部设置排水盒(5),所述阻水空间(32)内填充比例为20-50:50-80的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混合物;
所述第二框体(2)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框体(1)的一侧呈竖向设置第二壁(22),所述第二壁(22)设有呈竖向延伸的导水槽(24),所述导水槽(24)、第一密封件(4)之间设置引水结构(25),所述引水结构(25)在靠近所述导水槽(24)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密封件(4)包括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之间的金属层(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盒(5)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盒体(51),所述盒体(51)的顶部、下部分别设置进水口(52)、排水口(54),所述进水口(52)设置向所述盒体(51)内延伸的挡水圈(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51)的至少一侧设置抵接部(55),所述抵接部(55)包括与所述盒体(51)相连的固定部(551),所述固定部(551)的内部中空形成装配腔(5511),所述装配腔(5511)内设置可伸缩移动的伸缩部(552);所述抵接部(55)还包括设在所述固定部(551)、伸缩部(552)之间的弹性件(553),所述伸缩部(552)通过所述弹性件(553)与所述第一框体(1)和/或第二框体(2)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结构(25)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251)、第二流道(252)、第三流道(253),所述第一流道(251)、第二流道(252)、第三流道(253)的内部中空且在靠近所述导水槽(24)的一端向下倾斜,所述第一流道(251)、第二流道(252)、第三流道(253)与水平面的形成的夹角分别为β1、β2、β3,其中0°<β1<β2<β3<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251)包括呈圆柱状的毛细管(26),所述毛细管(26)部分的嵌入所述第二壁(22)内,所述毛细管(26)嵌入所述第二壁(22)内的弧度为θ,其中90°<θ<18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251)还包括与所述毛细管(26)相互间隔设置的助流件(27),所述助流件(27)的内部中空且与所述毛细管(26)相连通;所述助流件(27)的内壁面设置引流筋(28),所述引流筋(28)沿所述助流件(27)的中心轴方向呈螺旋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层(41)、第二橡胶层(43)为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一橡胶层(41)设有分别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延伸的止水筋(411)、定位筋(412),所述止水筋(411)、定位筋(412)位于所述第一橡胶层(41)的外壁面且相邻设置。
8.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框架,包括如下步骤:S1、地面上浇注地梁,所述地梁设置预埋件,所述地梁的顶部两端设置企口;S2、将所述第一密封件(4)装配至所述第一框体(1),所述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通过固定件与地梁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之间形成竖向接缝(3);S3、将排水盒(5)安装在所述竖向接缝(3)的底部位置;S4、用钢丝刷将所述阻水空间(32)的毛刺以及混凝土碎屑清理干净,并装入膨胀微球、密封胶的混合物;S5、将所述竖向接缝(3)的内外两侧安装密封条(6),并涂抹密封胶涂层。
CN202111556048.7A 2021-12-18 2021-12-18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Active CN114319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6048.7A CN114319610B (zh) 2021-12-18 2021-12-18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6048.7A CN114319610B (zh) 2021-12-18 2021-12-18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9610A CN114319610A (zh) 2022-04-12
CN114319610B true CN114319610B (zh) 2023-12-01

Family

ID=81053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6048.7A Active CN114319610B (zh) 2021-12-18 2021-12-18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19610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6954A (zh) * 2016-06-23 2016-08-31 安徽荣达阀门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盐的遇水膨胀防水橡胶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2016166490A (ja) * 2015-03-10 2016-09-15 積水ハウス株式会社 外壁目地の防水構造
DE102015112591A1 (de) * 2015-07-31 2017-02-02 Köster Bauchemie AG Dichtungsbah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egen Wasser abgedichteten Oberflächen aus Materialien auf Zementbasis
CN206368501U (zh) * 2017-01-09 2017-08-01 四川亚兰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阳光房的排水系统
CN111456223A (zh) * 2020-04-10 2020-07-28 广州信佳地坪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钢结构一体化装配式绿色建筑构件
CN113073803A (zh) * 2021-04-15 2021-07-06 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外挂墙板防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4232833A (zh) * 2021-12-18 2022-03-25 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及装配式建筑
CN216948826U (zh) * 2021-12-24 2022-07-12 江苏承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建筑接缝的密封防护结构
CN217053818U (zh) * 2022-03-10 2022-07-26 佛山居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单元幕墙排水装置
CN217652180U (zh) * 2022-06-14 2022-10-25 河南金创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结构
CN218861786U (zh) * 2022-09-26 2023-04-14 望建(集团)有限公司 装配式预制构件垂直接缝新型防水结构
CN116254938A (zh) * 2023-03-24 2023-06-13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外墙板拼缝处防水结构及防水方法
CN116677231A (zh) * 2023-05-06 2023-09-01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操作的回顶施工封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66490A (ja) * 2015-03-10 2016-09-15 積水ハウス株式会社 外壁目地の防水構造
DE102015112591A1 (de) * 2015-07-31 2017-02-02 Köster Bauchemie AG Dichtungsbah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egen Wasser abgedichteten Oberflächen aus Materialien auf Zementbasis
CN105906954A (zh) * 2016-06-23 2016-08-31 安徽荣达阀门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盐的遇水膨胀防水橡胶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6368501U (zh) * 2017-01-09 2017-08-01 四川亚兰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阳光房的排水系统
CN111456223A (zh) * 2020-04-10 2020-07-28 广州信佳地坪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钢结构一体化装配式绿色建筑构件
CN113073803A (zh) * 2021-04-15 2021-07-06 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外挂墙板防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4232833A (zh) * 2021-12-18 2022-03-25 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及装配式建筑
CN216948826U (zh) * 2021-12-24 2022-07-12 江苏承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建筑接缝的密封防护结构
CN217053818U (zh) * 2022-03-10 2022-07-26 佛山居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单元幕墙排水装置
CN217652180U (zh) * 2022-06-14 2022-10-25 河南金创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结构
CN218861786U (zh) * 2022-09-26 2023-04-14 望建(集团)有限公司 装配式预制构件垂直接缝新型防水结构
CN116254938A (zh) * 2023-03-24 2023-06-13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外墙板拼缝处防水结构及防水方法
CN116677231A (zh) * 2023-05-06 2023-09-01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操作的回顶施工封堵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外墙接缝防水技术研究;李长太;;中国建筑防水(16);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9610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93740B (zh) 一种建筑用模块化同层排水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208363452U (zh) 一种双层排水保温屋面结构
CN114319610B (zh) 一种装配式框架及施工方法
CN113513048A (zh) 站房地下通道防渗漏结构及施工工艺
CN114232833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及装配式建筑
JP2008240326A (ja) 排水構造及び排水構造の施工方法
KR20180093600A (ko) 옥상용 드레인 유닛을 이용한 옥상 드레인 보수방법
CN217537610U (zh) 一种用于不同建筑高度沉降缝顶部防渗漏构造
CN112127489B (zh) 一种卫生间反坎预埋止水施工方法
CN211923600U (zh) 高层住宅外墙穿插施工截水系统
KR200417292Y1 (ko) 수평형 다중식 루프드레인 장치
CN107859274A (zh) 一种防水护墙板
CN113982203A (zh) 一种轻质混凝土屋面排气道预制件及其铺设方法
CN221072940U (zh) 装配式建筑地面排水结构
CN219261278U (zh) 一种可二次排水的地漏转接头
CN217353244U (zh) 一种分体式屋面雨水斗
CN206646620U (zh) 卫生间地漏
CN217517800U (zh) 一种建筑物外挑板排水构造
CN216276524U (zh) 一种建设工程防水结构
RU2200786C1 (ru) Элемент поверхностного дождеотводного канала
CN215829842U (zh) 一种屋面清水混凝土水沟及构筑工具
CN215368304U (zh) 排水槽接头及屋顶排水系统
CN215368316U (zh) 排水槽接头及屋顶排水系统
KR101215873B1 (ko) 누수 및 부식 방지가 완벽한 빗물 및 합류식 하수관거 월류수 저류조와 그의 제작방법
CN218264281U (zh) 一种新型外廊排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