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6232A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6232A
CN114286232A CN202110863048.5A CN202110863048A CN114286232A CN 114286232 A CN114286232 A CN 114286232A CN 202110863048 A CN202110863048 A CN 202110863048A CN 114286232 A CN114286232 A CN 114286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earphone
opening
sound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30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力维
张磊
付峻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86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6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固定组件和与固定组件连接的保持部,固定组件用于在佩戴状态下使得保持部在用户的耳部的前侧与耳部的对耳轮接触,保持部包括机芯,机芯具有一振膜,保持部在振膜的一侧形成有前腔,前腔具有一允许前腔与耳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机芯能够产生经第一开口向耳部传输的声音,第一开口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部的对耳轮和上耳根之间,以便于减小第一出声孔与耳孔之间的距离和阻隔,有利于改善耳机的听音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7月2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7433964、发明名称为“一种耳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声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固定组件和与固定组件连接的保持部,固定组件用于在佩戴状态下使得保持部在用户的耳部的前侧与耳部的对耳轮接触,保持部包括机芯,机芯具有一振膜,保持部在振膜的一侧形成有前腔,前腔具有一允许前腔与耳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部的对耳轮和上耳根之间,机芯能够产生经第一开口向耳部传输的声音。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其第一开口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部的对耳轮和上耳根之间,以便于减小第一出声孔与耳孔之间的距离和阻隔,有利于改善耳机的听音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所述用户的耳部一轮廓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耳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前侧视角示意图;
图5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后侧视角示意图;
图6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另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耳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前侧视角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后侧视角示意图;
图11是图7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又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又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背离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朝向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在用户头顶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背离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在用户头顶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提供的机芯一实施例朝向主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背离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在用户头顶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提供的隔板一实施例朝向机芯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提供的声偶极子的声场分布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提供的声偶极子搭配一挡板的声场分布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提供的声偶极子是否搭配一挡板的远场声压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提供的声偶极子搭配一挡板的理论模型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提供的参数α与夹角θ的关系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提供的声偶极子一实施例与耳部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40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朝向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频响曲线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后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频响曲线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三种实施例分别处于佩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所述用户的耳部一轮廓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用户的耳部100除了外耳道101及其附近的耳甲腔102之外,耳甲艇103、三角窝104等部位在三维空间中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容积,也可以用于实现耳机的佩戴需求。换言之,通过合理地设计耳机的结构,并借助用户的耳部100除了外耳道101以外的部位,同样能够实现耳机的佩戴及机械振动的传播,并“解放”用户的外耳道101,进而既能够增加用户的身体健康,又能够降低交通意外的发生概率。基于此,本申请另辟蹊径地提出一种耳机,并主要是借助用户的耳部100的上半部分(具体可以是耳甲艇103、三角窝104、对耳轮105、耳舟106、耳轮107等部位所在的区域),以实现耳机的佩戴及机械振动的传播。当然,为了改善耳机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及可靠性,也可以进一步借助用户的耳垂108等部位。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描述,还可以进一步标识耳部100上一些较为特殊的生理位置,例如耳轮107前缘与头部连接的上耳根LA、耳轮107上的达尔文结节LB、对耳轮105靠近耳垂108一端且朝向耳甲腔102的轮屏切迹LC、耳甲腔102靠近耳垂108一端的屏间切迹LD。当然,由于用户存在个体差异,诸如达尔文结节等生理位置可能在一些用户的耳部上并不明显,甚至是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用户的耳部上不具有该生理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外耳道具有一定的深度以延伸至鼓膜,但是为了便于描述,并结合图1,本申请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耳道具体是指其背离鼓膜的入口,也即是耳孔。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耳部的前侧”是一个相对于“耳部的后侧”的概念,前者指耳部背离头部的一侧,例如图1,后者指耳部朝向头部的一侧,他们均是针对用户的耳部。
共同参阅图2至图5,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耳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前侧视角示意图,图5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后侧视角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意出耳机的X、Y、Z三个方向,主要是为了示意出XY、XZ、YZ三个平面,以便于后文中进行相应的描述。因此,本申请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主要是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2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如图2及图3所示,耳机10可以包括钩状部11、连接部12和保持部13。其中,连接部12连接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以使得耳机10处于非佩戴状态(也即是自然状态)时在三维空间中呈弯曲状。换言之,在三维空间中,钩状部11、连接部12、保持部13不共面。如此设置,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如图4及图5所示,钩状部11可以主要是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保持部13可以主要是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进而允许保持部13和钩状部11配合以夹持耳部。作为示例性地,连接部12则可以从头部向头部的外侧延伸,进而与钩状部11配合为保持部13提供对耳部的前侧的压紧力。其中,保持部13在压紧力的作用下具体可以抵压于耳甲艇、三角窝、对耳轮等部位所在的区域,以使得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不遮挡耳部的外耳道。作为示例性地,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保持部13在用户的耳部的投影主要是落在耳部的耳轮范围内;进一步地,保持部13可以位于耳部的外耳道靠近用户头顶一侧,并与耳轮和/或对耳轮接触。如此,既可以避免保持部13遮挡外耳道,进而解放用户的双耳;还可以增加保持部13与耳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改善耳机10的佩戴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ANSI:S3.36,S3.25和IEC:60318-7标准可以制得一含头部及其(左、右)耳部的模拟器,例如GRAS 45BC KEMAR,因此本申请中“用户佩戴耳机”或者“耳机处于佩戴状态”这类描述可以指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基于此,本申请所述的“佩戴状态”可以指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之后的正常佩戴状态;为了便于描述,前述正常佩戴状态可以进一步从耳部的前侧、后侧等视角进行示意,例如图4及图5所示的正常佩戴状态,再例如图9及图10所示的正常佩戴状态。当然,由于用户存在个体差异,耳机10的实际佩戴状态相较于前述正常佩戴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成年男性等类型的用户,其耳部的厚度往往较厚(俗称“厚耳朵”),通过合理设计连接部12的形状、尺寸等结构参数及其与钩状部11、保持部13之间的连接关系,将在后文中进行示例性的说明,既可以保证耳机10尽可能地与耳部贴合,以改善耳机10的佩戴稳定性,还可以避免耳机10过度夹持上耳根附近的耳轮,也即是自然绕过上耳根,以改善耳机10的佩戴舒适度。进一步地,对于儿童、未成年人、成年女性等类型的用户,其耳部的厚度往往较薄(俗称“薄耳朵”),尤其是相较于成年男性的耳部的厚度,为了增加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与用户的耳部的贴合度,连接部12的尺寸可以很小,例如连接部12为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之间的一圆弧过渡。
进一步地,耳机10还可以包括机芯14、主板15和电池16。其中,机芯14主要是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机械振动(也即是“发声”),并可以通过相应的导体与主板15、电池16电性连接;主板15主要是用于控制机芯14的发声,电池16主要是用于给机芯14的发声提供电能。当然,本申请所述的耳机10还可以包括麦克风、拾音器这类传声器,也可以进一步包括蓝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这类通信器件,它们通过相应的导体与主板15、电池16电性连接,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作为示例性地,机芯14可以固定在保持部13,并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机芯14能够在压紧力的作用下紧贴用户的耳部。进一步地,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由于保持部13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前侧,如图4所示,使得保持部13除了用于固定机芯14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便于用户与耳机10进行交互的功能按键(图2中未示出)。基于此,主板15也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以缩短机芯14及其它诸如功能按键等与主板15之间的走线距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保持部13可以设置机芯14、主板15、功能按键等,并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前侧,使得电池16可以设置在钩状部11,并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如图5所示。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增加电池16的容量,以改善耳机10的续航能力;还可以对耳机10的重量进行均衡,以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舒适度。此时,耳机10的重量可以较为均衡地分布在两端,用户的耳部也可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作为一个支点而支撑耳机10,使得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至少能够在非运动状态下不滑落。当然,随之而来的,用户的耳部会承受耳机10的大部分重量,这样在长时间佩戴的情景下可能容易引起不适。为此,钩状部11、连接部12、保持部13等结构可以选择质地较软的材质(例如聚碳酸酯、聚酰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制成,以便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进一步地,为了改善耳机10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在钩状部11、连接部12、保持部13等结构内设置诸如弹簧钢、钛合金、钛镍合金、铬钼钢等弹性金属丝。
进一步地,不同的用户在年龄、性别、基因控制的性状表达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用户的耳部及头部可能大小不一、性状不一。为此,钩状部11相对于连接部12可转动,或者保持部13相对于连接部12可转动,亦或者连接部12中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可转动,以使得钩状部11、连接部12、保持部13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调节,以便于耳机10适配不同的用户,也即是增加耳机10在佩戴方面对用户的适用范围。例如:连接部12由软钢丝等可形变材料制成,用户弯折连接部12使之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转动,即可调节钩状部11、连接部12、保持部13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进而满足其佩戴需求。再例如:连接部12设置有转轴机构121,用户通过转轴机构121同样能够调节钩状部11、连接部12、保持部13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进而满足其佩戴需求。其中,转轴机构121的详细结构,在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不作详述。进一步地,若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通过转轴机构121活动连接,则钩状部11相对于连接部12可转动;若保持部13与连接部12通过转轴机构121活动连接,则保持部13相对于连接部12可转动;若连接部12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通过转轴机构121活动连接,则连接部12中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可转动。
参阅图6,图6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力学模型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YZ平面可以视作用户的头部所在平面;图6中ABC段可以视作钩状部,图6中CD段可以视作连接部,图6中DEF段可以视作保持部。进一步地,图6中C点可以对应于图1中耳部的上近头端所在区域(如图1中虚框C所示的区域)。
如图4至图6所示,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ABC段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后侧,DEF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前侧,CD段主要是适配用户的耳部的厚度。此时,BC段、CD段和DEF段能够形成一个类似于“夹子”的结构,以使得耳机10能够夹持在用户的耳部上,进而形成佩戴的基本态势。下面就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受力情况及其稳定性等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从钩状部11和连接部12之间的第一连接点C到钩状部11的自由端(例如图6中A点所在一端)的方向上,钩状部11向用户的头部弯折,并与头部形成第一接触点B和第二接触点A。其中,第一接触点B位于第二接触点A与第一连接点C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触点B和第二接触点A均为力学模型中的定义点,在实际配戴时,由于不同用户的头部、耳部等生理构造存在差异,对耳机10的实际佩戴会有一定的影响,耳机10实际佩戴时与头部接触的位置可以对应于钩状部11的自由端,也可以是上述自由端与第一接触点B之间的任意一点;当然,AB段也可以部分或整体抵接于用户的头部,其力学模型和实际佩戴中的稳定原理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不通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容易获知并进行调整配合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如此设置,以使得钩状部11形成以第一接触点B为支点的杠杆结构。此时,钩状部11的自由端抵压于用户的头部,用户的头部则在第二接触点A处提供指向头部外侧的作用力,该作用力经杠杆结构转化为第一连接点C处的指向头部的作用力,进而经连接部12为保持部13提供对耳部的前侧的压紧力。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钩状部11的自由端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能够抵压于用户的头部,并使得用户的头部能够在第二接触点A处提供指向头部外侧的作用力,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钩状部11的自由端在耳机10处于非佩戴状态时与YZ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钩状部11的自由端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与YZ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其中,钩状部11的自由端在耳机10处于非佩戴状态时与YZ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越大,钩状部11的自由端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能够越好地抵压于用户的头部,用户的头部能够在第二接触点A处提供指向头部外侧的作用力也相应地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钩状部11的自由端抵压于用户的头部时,除了使得用户的头部在第二接触点A处提供指向头部外侧的作用力之外,还会使得钩状部11的至少BC段对耳部的后侧形成另一压紧力,并能够与保持部13对耳部的前侧形成的压紧力相互配合,以对用户的耳部形成“前后夹击”的压紧效果,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电池16可以主要是设置在钩状部11的AB段,以便于克服保持部13及其内机芯14、主板15等结构的自重,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当然,还可以将钩状部11与用户的耳部、头部接触的表面设置成磨砂表面、具有纹理的表面等结构,以增加钩状部11与用户的耳部、头部之间的摩擦力,以便于克服保持部13及其内机芯14、主板15等结构的自重,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进一步地,钩状部11的自由端(尤其是A点所在区域)可变形,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钩状部11的自由端抵压于用户的头部并发生变形,使得钩状部11的自由端与用户的头部的接触面积变大,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稳定性。例如:钩状部11采用双色注塑成型,其自由端(尤其是A点所在区域)的弹性模量小于其它区域的,以增加自由端的变形能力。再例如:钩状部11的自由端设置有孔洞111,使之呈镂空结构,以增加自由端的变形能力。其中,孔洞111可以为通孔和/或盲孔,其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轴线方向可以垂直于钩状部11的自由端与用户的头部之间的接触面。
作为示例性地,C点在YZ平面上的投影与EF段在YZ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以为10-17mm,优选地为12-16mm,更优选地为13-15mm。BC段在XY平面上的投影与DE段在XY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0-25°,优选地为0-20°,更优选地为2-20°。进一步地,AB段与XY平面上经过B点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为0-25°,优选地为0-20°,更优选地为2-2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C点在XY平面上的投影与EF段在XY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以为2-4mm,优选地为2.8mm。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C点在XY平面上的投影与EF段在XY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以为1-4mm,优选地为2.5mm。如此,以便于连接部12在佩戴状态下绕过耳部的上耳根,改善耳机10的佩戴舒适性。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本申请一方面对耳机10的重量进行合理的均衡分配,使得用户的耳部可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作为一个支点而支撑耳机10;另一方面在耳机10的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之间设置连接部12,使得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连接部12与钩状部11配合而为保持部13提供对耳部的前侧的压紧力,进而使得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能够牢牢地紧贴于用户的耳部。如此设置,既能够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又能够改善耳机10在发声方面的可靠性。
共同参阅图7至图11,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另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耳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前侧视角示意图,图10是图7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后侧视角示意图,图11是图7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力学模型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YZ平面可以视作用户的头部所在平面;图11中ABC段可以视作钩状部,图11中CD段可以视作连接部,图11中DEF段可以视作保持部。进一步地,图11中C点可以对应于图1中耳部的上近头端所在区域(如图1中虚框C所示的区域)。
如图4至图6所示,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ABC段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后侧,DEF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前侧,CD段主要是适配用户的耳部的厚度。此时,BC段、CD段和DEF段能够形成一个类似于“夹子”的结构,以使得耳机10能够夹持在用户的耳部上,进而形成佩戴的基本态势。下面就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受力情况及其稳定性等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钩状部11在整体上更加靠近保持部13,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如图9及图10所示,钩状部11背离连接部12的自由端作用于用户的耳部的后侧,而不是抵压于用户的头部。
如图11所示,在从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第一连接点C到钩状部11的自由端(例如图11中A点所在一端)的方向上,钩状部11向耳部的后侧弯折,并与耳部的后侧形成第一接触点B,保持部13与耳部的前侧形成第二接触点F。其中,对于耳机10而言,在自然状态(也即是非佩戴状态)下第一接触点B和第二接触点F沿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的距离小于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接触点B和第二接触点E沿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的距离,进而为保持部13提供对耳部的前侧的压紧力。换言之,耳机10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B和第二接触点F沿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的距离小于用户的耳部的厚度,以使得耳机10在佩戴状态下能够像“夹子”一样夹在用户的耳部。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点B与第一连接点C之间具有第一连线BC,第二接触点F与保持部13和连接部12的第二连接点E之间具有第二连线EF。
进一步地,钩状部11还可以沿背离连接部12的方向延伸,也即是延长钩状部11的整体长度,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钩状部11还可以与耳部的后侧形成第三接触点A,第一接触点B位于第一连接点C与第三接触点A之间,并靠近第一连接点C。其中,对于耳机10而言,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B和第三接触点A在垂直于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的参考平面(如图11中YZ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接触点B和第三接触点A在垂直于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的参考平面(如图11中YZ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使得钩状部11的自由端抵压于用户的耳部的后侧,而且ABC段可以呈C字型,其中,还可以使得第三接触点A位于耳部靠近耳垂的区域,进而使得钩状部11能够在竖直方向(如图11中箭头Z)上夹持用户的耳部,以克服保持部13的自重。除此之外,钩状部11在整体长度得以延长之后,不仅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夹持用户的耳部,还可以增加钩状部11与用户的耳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即是增加钩状部11与用户的耳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又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保持部13不仅抵压于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并保持在耳部的耳甲艇和/或三角窝内。如此设置,保持部13至少可以在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上被耳部的耳轮止挡,以避免保持部13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外翻,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耳机10还包括延伸部17,延伸部17与保持部13连接。其中,在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图12中箭头X)上,延伸部17与保持部13具有一间隙,该间隙可以小于或等于耳部的耳轮的厚度。如此设置,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延伸部17能够伸入耳部的耳甲艇和/或三角窝内。此时,由于耳甲艇和/或三角窝在三维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容积,使得保持部13在延伸部17伸入耳甲艇和/或三角窝内时能够被耳部的耳轮钩住,以避免保持部13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外翻,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保持部13在上述压紧力的作用下抵压于耳部的前侧,两者相互配合,有利于增加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又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保持部13为多段结构,以便于调节机芯14在耳机10的整体结构上的相对位置。如此设置,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既可以不遮挡耳部的外耳道,又可以使得机芯14尽可能地靠近外耳道。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3中(a)所示,保持部13可以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保持段131a、第二保持段132a和第三保持段133a。其中,第一保持段131a背离第二保持段132a的一端与连接部12连接,第三保持段133a主要是用于设置机芯14、主板15等结构件。进一步地,第二保持段132a相对于第一保持段131a回折,并具有一间距,也即是两者呈U字型结构。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13中(b)所示,保持部13可以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保持段131b、第二保持段132b和第三保持段133b。其中,第一保持段131b背离第二保持段132b的一端与连接部12连接,第三保持段133b主要是用于设置机芯14、主板15等结构件。进一步地,第二保持段132b相对于第一保持段131b弯折,并使得第三保持段133b与第一保持段131b之间具有一间距。
共同参阅图14及图15,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力学模型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5中YZ平面可以视作用户的头部所在平面;图15中BC段可以视作钩状部,图15中CD段可以视作连接部,图15中DEF段可以视作保持部,图15中GH段可以视作延伸部。进一步地,图15中C点可以对应于图1中耳部的上近头端所在区域(如图1中虚框C所示的区域)。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钩状部11的长度更短,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夹角更小;延伸部17与保持部13连接,并与保持部13具有一间隙,该间隙可以小于或等于耳部的耳轮的厚度。如此设置,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配合以使得保持部13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前侧,延伸部17能够伸入耳部的耳甲艇和/或三角窝内,以避免保持部13外翻,进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其中,本实施例以延伸部17能够伸入耳部的耳甲艇内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15所示,B点钩住耳部后侧的凹陷,C点作为一支点,以使得钩状部11能够克服保持部13的自重,进而避免保持部13从用户的耳部掉落。此时,还可以增加钩状部11与耳部之间的摩擦力,以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进一步地,H点钩住耳部的耳轮,G点作为另一支点,以使得延伸部17能够克服保持部13的自重,进而避免保持部13从用户的耳部外翻。此时,还可以增加延伸部17与耳部之间的摩擦力,以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在佩戴状态下,耳机10可以夹持在耳部上。其中,为了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耳机10可以弹性夹持耳部。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6,钩状部11可以包括与连接部12连接的弹性部112和位于钩状部11的自由端的电池部113。其中,电池部113至少用于设置耳机10的电池16,电池16可以呈柱状设置。为了便于设置电池16等结构件,电池部113可以由质地较硬的材质制成,例如硬质塑胶制件;当然为了兼顾佩戴的舒适性,电池部113至少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区域可以设置弹性包覆层,或者喷涂弹性漆等。进一步地,相较于电池部113,弹性部112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使得钩状部11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形变,进而相较于保持部13产生一位移,以允许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配合以弹性夹持耳部。如此,用户在佩戴耳机10的过程中,可以先稍加用力使得钩状部11偏离保持部13,以便于耳部伸入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之间;待佩戴位置合适之后,松手以允许耳机10弹性夹持耳部;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佩戴情况进一步调整耳机10在耳部上的位置。
弹性部112的长度与钩状部11的长度之间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48%,优选地前述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60%;弹性部112的横截面上的任意方向的径向尺寸可以小于或者等于5mm,优选地前述径向尺寸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mm。如此,弹性部112可以设置成细长结构,以使得弹性部112具有更优异的弹性形变能力,进而使得耳机10更好地弹性夹持耳部。除此之外,弹性部112的横截面积尽可能的小,还可以给近视、远视眼镜,或者诸如AR、VR、MR等智能眼镜余留相应的佩戴空间,进而兼顾用户的其他佩戴需求。进一步地,由于钩状部11主要是挂设在用户的头部和耳部之间,弹性部112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设置,以便于至少弹性部112能够更好地与耳部和/或头部接触,能够尽可能地贴近耳部与头部之间的交界线,进而增加佩戴的稳定性。
电池部113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弹性部112的最大横截面积,以使得电池部113能够设置更大容量的电池16,以增加耳机10的续航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部113可以呈柱状设置,且长度与外径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6。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对于钩状部11而言,由于弹性部112和电池部113具有不同的用途,使得两者的横截面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钩状部1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弹性部112与电池部113之间的过渡部114,过渡部114的横截面积介于弹性部112的横截面积与电池部113的横截面积之间,并在从弹性部112到电池部11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如此,不仅可以从外观上增加钩状部11的匀称性,还可以使得钩状部11更好地与耳部和/或头部接触。进一步地,由于耳部的后侧一般存在多个隆起,例如对应于耳甲艇的耳甲艇隆起及对应于耳甲腔的耳甲腔隆起,且耳甲腔隆起一般相较于耳甲艇隆起更靠近耳垂,使得过渡部114在朝向耳部的一侧可以设有与耳部的后侧轮廓对应的仿形凹陷,进而有助于钩状部11与耳部后侧形成有效接触,例如前述仿形凹陷与耳甲腔隆起接触。简而言之,通过前述仿形凹陷可以避让耳部后侧的隆起,以避免耳部后侧的隆起将钩状部11顶起,进而使得钩状部11更好地与耳部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过渡部114而言,在沿电池部113的中轴线设置的参考截面上,前述仿形凹陷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过渡部114背离耳部的另一侧的曲率半径,也即是仿形凹陷的弯曲程度可以更大些,以便于钩状部11适应耳部后侧的各种隆起和凹陷,而过渡部114的其他区域主要是使得弹性部112与电池部113之间尽快地平滑,进而从外观上增加钩状部11的匀称性。
众所周知地,在医学、解剖学等领域中,可以定义人体的矢状面(SagittalPlane)、冠状面(Coronal Plane)和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三个基本切面以及矢状轴(Sagittal Axis)、冠状轴(Coronal Axis)和垂直轴(Vertical Axis)三个基本轴。其中,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水平面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相应地,矢状轴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垂直通过冠状面的轴,冠状轴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垂直轴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耳机10的重量及其分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佩戴的稳定性。对于钩状部11而言,其重量可以主要是集中在电池部113。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部13的总重量与电池部113的总重量之间的重量配比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结合图17,在佩戴状态下,并从保持部13背离耳部一侧观察,电池部113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参照面(记作RP1)朝向用户正前方的一侧,其中第一参照面过保持部13与耳部的接触点(记作CP0)且平行于上述冠状面。如此,有利于减小电池部113的重心相对于例如上耳根的力矩,以避免佩戴状态下电池部113因自重过大和/或前述力矩过大而翻转,进而增加佩戴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电池部113还可以与第二参照面(记作RP2)相交,其中第二参照面过弹性部112沿上述垂直轴最靠近用户头顶的第一位置点(记作CP1)且平行于上述冠状面。更进一步地,钩状部11和连接部12朝向耳部的内边缘具有一最远离保持部13与耳部的接触点的第二位置点(记作CP2),电池部113还可以进一步与第三参照面(记作RP3)相交,其中第三参照面过第二位置点且平行于上述冠状面。其中,第二位置点落可以在连接部12上,也可以落在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界线处,将在后文中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如此,有利于使得电池部113的重心与保持部13的重心位于前述第一参照面的同一侧,进而增加佩戴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描述,并结合图16,保持部13可以具有彼此正交的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并可以分别依次标记为“X”、“Y”和“Z”。其中,前述厚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靠近或者远离耳部的方向,前述长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靠近或者远离用户正前方的方向,前述高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靠近或者远离用户头顶的方向。在佩戴状态下,前述高度方向可以平行于上述垂直轴,前述厚度方向和前述长度方向可以平行于上述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6至图18,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在垂直于上述厚度方向的参考平面(例如YZ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在前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部分重合。其中,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既可以为弹性形变能力比电池部113大得多的弹性部112,也可以为位于电池部113与连接部12之间且弹性形变能力与电池部113相差不大的硬质结构。如此,不仅保持部13和钩状部11可以从耳部的前侧和耳部的后侧弹性夹持耳部,而且夹持力主要表现为压应力,进而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和舒适度。除此之外,还有利于电池部113的重心靠近用户人脸,进而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4及图5所示的耳机,再例如图9及图10所示的耳机,钩状部11在垂直于上述厚度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在前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彼此错开。
作为示例性地,并结合图16及图17,弹性部112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部分重合,电池部113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彼此错开。如此,有利于保持部13和钩状部11从前、后两个方向弹性夹持耳部。
进一步地,弹性部112和过渡部114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朝向耳部一侧的边缘的曲率半径在从连接部12到钩状部11远离电池部113的方向上可以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其中,前述边缘的曲率半径先逐渐增大可以使得钩状部11更好地适配耳部后侧的轮廓形状;再逐渐减小可以使得钩状部11靠近电池部113一端的弯曲程度变大,进而使得电池部113朝向保持部13靠近,这样有利于钩状部11钩住耳部的后侧,以增加佩戴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前述边缘的曲率半径可以以连续变化的方式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也可以以分段变化的方式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当然还可以两种方式组合。例如:前述边缘包括多个区段,每个区段具有一曲率半径,且在从连接部12到电池部113的方向上,多个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也可称为阶梯式变化。其中,为了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多个区段中曲率半径最大的区段可以与保持部13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作为示例性地,弹性部112和过渡部114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朝向耳部一侧的边缘可以具有第一区段(记作11A),第一区段的起点(记作CP3)为弹性部112与连接部12之间的连接点,终点(例如CP1)为佩戴状态下弹性部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最高点。其中,第一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介于8mm与10mm之间。第一区段的起点可以与第二位置点重合,也可以相较于第二位置点更远离连接部12,将在后文中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进一步地,弹性部112和过渡部114的前述边缘还可以具有第二区段(记作11B),第二区段的起点为第一区段的终点,第二区段的终点(记作CP4)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8mm与11mm之间,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7mm与10mm之间。其中,第二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介于9mm与12mm之间。进一步地,弹性部112和过渡部114的前述边缘还可以具有第三区段(记作11C),第三区段的起点为第二区段的终点,第三区段的终点(记作CP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9mm与12mm之间,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19mm与21mm之间。其中,第三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介于29mm与36mm之间。进一步地,弹性部112和过渡部114的前述边缘还可以具有第四区段(记作11D),第四区段的起点为第三区段的终点,第四区段的终点(记作CP6)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7mm与10mm之间,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25mm与32mm之间。其中,第四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介于19mm与25mm之间。进一步地,弹性部112和过渡部114的前述边缘还可以具有第五区段(记作11E),第五区段的起点为第四区段的终点,第五区段的终点(记作CP7)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2mm,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与前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30mm与38mm之间。其中,第五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介于9mm与13mm之间。此时,第五区段可以设有上述仿形凹陷,前述仿形凹陷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小于第四区段的曲率半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区段的终点,也即是第三区段的起点,可以为弹性部112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的上边缘之间的一交点;类似地,第三区段的终点,也即是第四区段的起点,可以为弹性部112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的下边缘之间的另一交点。此时,第三区段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全部落在保持部13上。进一步地,并结合图28,弹性部112与过渡部114之间的界线可以位于第四区段。相应地,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的起点可以为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界线,终点可以为弹性部112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保持部13的下边缘之间的另一交点。
结合图19,钩状部11可以包括弹性金属丝115、电池仓1161和导线117,弹性金属丝115的一端与连接部12连接,另一端与电池仓1161连接,导线117可以随着弹性金属丝115从电池仓1161延伸至连接部12及保持部13。其中,弹性金属丝115使得钩状部11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电池仓1161至少用于设置电池16,导线117至少用于实现电池仓1161和保持部13内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进一步地,钩状部11还可以包括弹性包覆体118,例如硅胶,弹性包覆体118至少包覆弹性金属丝115和导线117,以增加外观品质和佩戴的舒适性。其中,电池仓1161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弹性金属丝115和弹性包覆体118所形成的弹性部112的横截面积之和,优选地还可以大于弹性金属丝115、导线117和弹性包覆体118的横截面积之和。
进一步地,钩状部11还可以包括与弹性金属丝115连接的过渡件1162,使得弹性金属丝115通过过渡件1162与电池仓1161连接。例如:过渡件1162与弹性金属丝115通过金属嵌件注塑工艺成型,电池仓1161设置成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以便于放置电池16等结构件,过渡件1162则与电池仓1161的开口端扣合。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渡件1162与电池仓1161可以一体成型,电池仓1161远离过渡件1162的一端可以设置成开口状,并可以通过一盖板密封。其中,过渡件1162的横截面积可以沿钩状部11的长度且沿远离连接部12的方向逐渐增大。相应地,弹性包覆体118还可以包覆过渡件1162。其中,上述仿形凹陷可以形成在过渡件1162,并经由弹性包覆体118显现。换言之,过渡件1162在朝向耳部的一侧可以设有与耳部的后侧轮廓对应的仿形凹陷,且在沿电池仓1161的中轴线设置的参考截面上,上述仿形凹陷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过渡件1162背离耳部的另一侧的曲率半径,也即是上述仿形凹陷的弯曲程度更大,以便于过渡部114避让耳部后侧的隆起。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28,对于钩状部11而言,弹性部112可以对应于弹性金属丝115外露于连接部12和过渡件1162的部分,并可以主要包括弹性包覆体118及其包覆的弹性金属丝115和导线117;电池部113可以对应于电池仓1161的部分,并可以主要包括电池仓1161及其中的电池16;过渡部114可以对应于过渡件1162的部分,并可以主要包括弹性包覆体118及其包覆的过渡件1162。换言之,弹性部112的长度可以为弹性金属丝115从连接部12和过渡件1162外露并被弹性包覆体118包覆的那部分的长度。
进一步地,耳机10还可以包括处理电路和与处理电路耦接的检测件1163,检测件1163用于检测钩状部11是否挂设在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处理电路则用于根据检测件1163的检测结果判断耳机10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其中,处理电路可以集成在主板15上,检测件1163可以为设置在钩状部11(例如过渡件1162或者电池仓1161)朝向耳部一侧的电容、电感、电阻感应元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作为示例性地,检测件1163可以为电容感应元件,并可以设置在过渡件1162的仿形凹陷处。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在检测件1163检测到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处理电路产生用于控制耳机10切换至播放状态的第一控制信号;在检测件1163未检测到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处理电路产生用于控制耳机10切换至暂停状态的第二控制信号。如此,既可以节省耳机10的电能,又可以增加耳机10的交互性。
在其他一些应用场景中,耳机10可以包括成对设置并通信连接的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例如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分别佩戴于用户的左、右耳部,他们均设有检测件1163。其中,处理电路根据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中检测件1163的检测结果判断并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音频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能及智能手表等)通信连接的主耳机。如此,当用户同时使用两个耳机时,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主耳机而与音频源设备通信连接,另一个则作为从耳机而与主耳机通信连接;而当用户仅使用两个耳机中的一个时,使用的这个耳机则作为主耳机。
结合图16及图18,保持部13朝向耳部的一侧可以包括第一区域13A和第二区域13B,第二区域13B可以相较于第一区域13A更远离连接部12,也即是第二区域13B可以位于保持部13远离连接部12的自由端。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例如弹性部112,沿上述厚度方向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区域13B部分重叠。进一步地,第一区域13A设有出声孔1311,第二区域13B可以相较于第一区域13A朝向耳部凸起,并用于与耳部接触,以允许出声孔1311在佩戴状态下与耳部间隔。简而言之,保持部13在其自由端可以设置成凸包结构。如此,由于机芯14能够产生经出声孔1311向耳部传输的声音,所以前述凸包结构可以避免耳部堵住出声孔1311而导致机芯14产生的声音减弱,甚至是无法输出。作为示例性地,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第二区域13B相对于第一区域13A的最大凸起高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mm,且两个区域之间可以平滑过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仅为了出声孔1311在佩戴状态下与耳部间隔,那么相较于第一区域13A朝向耳部凸起的第二区域13B也可以为保持部13的其他区域,例如出声孔13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区域。进一步地,由于耳甲腔和耳甲艇具有一定的深度,并与耳孔连通,使得出声孔1311沿上述厚度方向在耳部上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落在耳甲腔和/或耳甲艇内。作为示例性地,保持部13可以位于耳孔靠近用户头顶一侧,并与对耳轮接触;此时出声孔1311沿上述厚度方向在耳部上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落在耳甲艇内。
进一步地,结合图16及图33,保持部13可以在机芯14的相背两侧分别形成耳机10的前腔200和后腔300,出声孔1311与前腔200连通,并向耳部输出声音。其中,保持部13还可以设有与后腔300连通的泄压孔1312,泄压孔1312相较于出声孔1311更远离耳孔。如此,泄压孔1312允许空气自由地进出后腔300,以使得前腔200中空气压强的变化能够尽可能地不被后腔300阻滞,进而改善经出声孔1311向耳部输出的声音的音质。不仅如此,由于经出声孔1311和泄压孔1312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的相位相反,使之在远离耳部的远场反相相消,也即是形成“声偶极子”,以降漏音。其中,泄压孔1312的中心与出声孔1313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上述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介于0°与50°之间;优选地,前述夹角可以介于0°与40°之间。进一步地,保持部13还可以设有与后腔300连通的调声孔1313,调声孔1313可以用于破坏后腔300中声场的高压区,使得后腔300中驻波的波长变短,进而使得经泄压孔1312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的谐振频率尽可能地高,例如大于4kHz,以降漏音。优选地,调声孔1313和泄压孔1312可以分别位于机芯14的相对两侧,例如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相背设置,以期在最大程度上破坏后腔300中声场的高压区。其中,泄压孔1312的开口方向可以朝向用户头顶,例如其开口方向与上述垂直轴之间的夹角介于0°与10°之间,以允许泄压孔1312相较于调声孔1313更远离耳孔,进而使得用户难以听到经泄压孔1312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以降漏音。基于此,泄压孔1312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可以具有第一中心,调声孔1313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可以具有第二中心,且第二中心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可以相较于第一中心更远离出声孔1311的中心,以尽可能地拉大调声孔1313与出声孔1311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弱经调声孔1313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与经出声孔1311向耳部传输的声音之间的反相相消。换言之,调声孔1313沿上述高度方向的正投影与第二区域13B沿上述厚度方向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交叉,使之尽可能地远离出声孔1311。
简而言之,用户佩戴耳机10时主要是听经由出声孔1311向耳孔传输的声音,其他诸如泄压孔1312和调声孔1313等声学孔主要是用于使得该声音尽可能听起来具备低音下潜、高音穿透的音质。因此,泄压孔1312的出口端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图18中L1所示)与后腔300靠近泄压孔1312的一端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图31中L2所示)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9,两者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关系也可以相同或者类似,进而使得后腔300尽可能大面积地与耳机10的外部连通,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后腔300对前腔200的阻滞,还可以使得经泄压孔1312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的谐振频率尽可能地往高频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机芯壳体131等结构件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机芯壳体131上开设的出声孔1311、泄压孔1312和调声孔1312等孔具有一定的深度,进而相对于机芯壳体131形成的容置腔而言,本申请所述的孔具有靠近前述容置腔的入口端和远离前述容置腔的出口端。后文中提及的隔板137及其上开设的连通孔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6至图18,在自然状态下,并从耳机10在佩戴状态下朝向用户头顶一侧观察,例如沿上述高度方向观察,保持部13至少与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在上述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连接部12可以呈弧形设置并连接在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之间。如此,连接部12可以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使得位于耳部前侧的保持部13与位于耳部后侧的钩状部11至少在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始终彼此间隔,以便于耳机10在佩戴状态下绕过上耳根及其附近组织,进而避免耳机10过度夹持上耳根附近的耳轮而引起不适。
作为示例性地,连接部12与保持部13可以沿上述长度方向连接。其中,至少部分连接部12可以在从连接保持部13的一端到连接钩状部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同时沿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高度方向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延伸,使之整体上朝向用户人脸一侧前凸,以便于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能够以平滑过渡的方式消除。当然,至少部分连接部12也可以在从连接保持部13的一端到连接钩状部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沿上述长度方向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延伸。不仅如此,连接部12自身或其与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一同还可以沿上述厚度方向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延伸,进而使得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在上述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3及图24,连接部12还可以在从连接保持部13的一端到连接钩状部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进一步沿上述长度方向靠近保持部13的自由端且同时沿上述高度方向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延伸,也即是连接部12自身在三维空间中形成迂回延伸的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8及图29,连接部12可以在从连接保持部13的一端到连接钩状部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仅同时沿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高度方向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延伸,也即是形成迂回延伸结构的前半部分,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例如弹性部112)则可以在远离连接部12的方向上继续沿上述长度方向靠近保持部13的自由端且同时沿上述高度方向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延伸,也即是形成迂回延伸结构的后半部分,进而两者配合以在三维空间中形成迂回延伸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另一些实施例中,前述迂回延伸结构也可以仅具有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例如弹性部112)、连接部12和保持部13朝向耳部一侧的边缘可以呈迂回延伸的弧形设置。其中,在过该弧形的迂回拐点(例如CP2)且平行于上述长度方向的参考方向上,在距离该迂回拐点3mm的位置处该弧形沿上述厚度方向的最小宽度W1可以介于1mm与5mm之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例如弹性部112,与保持部13之间的最小间距可以大于0并小于或者等于5mm。
在其他又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出声孔1311的中心(记作O0)与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例如弹性部112)之间的距离W2可以介于3mm与6mm之间。
在其他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第二区域13B与钩状部11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例如弹性部112)之间的距离W3可以介于1mm与5mm之间。
结合图20及图18,保持部13可以包括与连接部12连接的机芯壳体131,机芯14和主板15等结构件均可以固定在机芯壳体131的容置空间内。作为示例性地,机芯壳体131可以包括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1314和第二壳体1315,第一壳体1314相较于第二壳体1315更靠近耳部。当然,第一壳体1314与第二壳体1315也可以在机芯14的振动方向上相对设置,前述振动方向可以平行于上述厚度方向。具体而言,机芯14可以固定在第一壳体1314朝向第二壳体1315一侧以围设形成前腔200,第二壳体1315可以与第一壳体1314扣合并与机芯14围设形成后腔300。相应地,出声孔1311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314,例如朝向耳部的一侧;泄压孔1312和调声孔1313则可以分别设于第二壳体1315的相对两侧,例如两者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泄压孔1312的出口端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壳体131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55;优选地,前述比值介于0.8与1之间,以在兼顾第二壳体1315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得后腔300尽可能大面积地与耳机10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0,连接部12可以包括与弹性金属丝115远离电池仓1161一端连接的第三壳体122,例如两者通过金属嵌件注塑工艺成型。其中,第二壳体1315和第三壳体122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均要比第一壳体1314的小些,且第二壳体1315的尺寸可以比第三壳体122的尺寸大得多。如此,第二壳体1315与第一壳体1314扣合,且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壳体1314部分重叠,第三壳体122则与第一壳体1314位于第二壳体1315的正投影外围的部分扣合。简而言之,第三壳体122可以和第二壳体1315与第一壳体1314的同一侧扣合,且第一壳体1314的大部分用作保持部13的壳体,小部分兼作连接部12的壳体。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壳体122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与第二壳体131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4。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23及图24,在自然状态下,并从耳机10在佩戴状态下朝向用户头顶一侧观察,例如沿上述高度方向观察,第一壳体1314与弹性金属丝115在上述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三壳体122可以呈弧形设置并连接第一壳体1314与弹性金属丝115,以允许位于耳部前侧的保持部13与位于耳部后侧的钩状部11至少在靠近连接部12的区段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彼此间隔。进一步地,第三壳体122可以在从连接第一壳体1314的一端到连接弹性金属丝115的另一端的方向上先同时沿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高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315延伸,后沿上述长度方向靠近第二壳体1315且沿上述高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315延伸,以允许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能够以平滑过渡的方式消除。此时,上述第二位置点可以落在连接部12上,上述第一区段的起点则可以相较于第二位置点更远离连接部12。其中,第一壳体1314兼作连接部12的壳体的那部分可以随第三壳体122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变化趋势。如此,连接部12自身即可在三维空间中形成迂回延伸的结构。正因如此,结合图24,第三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314之间具有一分模线(记作PL1),两者单独成型后再扣合,以改善连接部12的壳体因在三维空间中呈迂回延伸的结构而难以出模的问题,进而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7,第三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314一体成型,并形成有一接插孔。进一步地,连接部12还可以包括接插件123,接插件123的一端可以与钩状部11连接,另一端则可以接插固定在该接插孔内,进而实现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接插件123远离第三壳体122的一端可以与弹性金属丝115远离电池仓1161的另一端连接,例如他们通过金属嵌件注塑工艺成型。进一步地,连接部12还可以包括一锁止件124,接插件123插入第三壳体122内的部分可以通过锁止件124与第三壳体122锁止,既便于组装,又能够增加组装的可靠性。其中,锁止件1224可以为呈柱状或者片状设置的楔子。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28及图29,第三壳体122可以在从连接第一壳体1314的一端到连接接插件123的另一端的方向上同时沿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高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315延伸,弹性金属丝115外露于接插件123且靠近接插件123的区段可以在远离接插件123的方向上进一步沿上述长度方向靠近第二壳体1315且同时沿上述高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315延伸。相应地,第三壳体122还可以同时沿上述厚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315延伸,弹性金属丝115外露于接插件123且靠近接插件123的区段可以沿上述厚度方向继续远离第二壳体1315延伸。此时,上述第二位置点可以落在钩状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界线处,上述第一区段的起点则可以与前述第二位置点重合。其中,第一壳体1314兼作连接部12的壳体的那部分及接插件123外露于第三壳体122的部分可以随第三壳体122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变化趋势。如此,以允许连接部12仅形成上述迂回延伸结构的前半部分,钩状部11则继续形成迂回延伸结构的后半部分,进而允许两者配合以在三维空间中形成迂回延伸的结构。正因如此,结合图28,接插件123与第三壳体122及第一壳体1314之间具有一分模线(记作PL2),两者单独成型后再插接,以改善连接部12的壳体因在三维空间中呈迂回延伸的结构而难以出模的问题,进而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12和保持部13的壳体还可以有其他划分方式,例如保持部13的壳体沿上述厚度方向划分为两个正投影面积大体相等的壳体,连接部12的壳体沿上述迂回拐点划分为两个或者仅有一个而另一个由弹性金属丝115兼作,壳体之间再进行相应的组装。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20及图18,由于保持部13需要与耳部的前侧接触,尤其是保持部13的自由端还需要与耳部的例如对耳轮形成接触点(例如CP0)。基于此,机芯壳体131朝向耳部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柔性包覆结构132,并至少避让出声孔1311,例如柔性包覆结构132设有对应于出声孔1311的通孔。其中,柔性包覆结构132的邵氏硬度小于机芯壳体131的邵氏硬度,以使得保持部13通过柔性包覆结构132与耳部接触,也即是柔性包覆结构132弹性支撑在机芯壳体131与耳部之间,进而改善佩戴的舒适度。进一步地,基于连接部12和保持部13的壳体的划分和拼接方式,为了增加耳机10的外观品质,柔性包覆结构132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成型直接附着于第一壳体1314和第三壳体122等,当然也可以通过胶接的方式包覆。其中,由于钩状部11也可以设有弹性包覆体118,使得弹性包覆体118和柔性包覆结构132可以通过一次注塑工艺成型,当然也可以通过两次注塑工艺分别成型;两者的材质也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基于此,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申请主要是考察柔性包覆结构132及弹性包覆体118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那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包覆结构132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保持部13远离连接部12的自由端且朝向耳部的一侧,也即是第二区域13B。相应地,弹性部112在上述参考平面(例如YZ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柔性包覆结构132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部分重合。进一步地,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厚度可以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对应于第二区域13B的柔性包覆结构132相对更厚些,进而使得保持部13的自由端能够朝向耳部凸起,并兼具良好的柔软性。当然,如果仅为了第二区域13B相较于第一区域13A朝向耳部凸起,那么第一壳体1314朝向耳部一侧也可以进行厚度上的差异化设计。基于此,第一壳体1314也可以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与保持部13朝向耳部一侧的第一区域13A和第二区域13B分别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柔性包覆结构132朝向机芯壳体131的一面可以凹设有至少一个彼此间隔的盲孔1321,盲孔1321可以主要是用于为柔性包覆结构132提供形变空间,以允许柔性包覆结构132在佩戴状态下受压力而产生更多的形变,进而进一步改善佩戴的舒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盲孔13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至少两个,他们可以彼此间隔形成骨位,以支撑自身结构,进而使之兼具弹性形变量与结构强度。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盲孔1321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此时通过控制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弹性模量、厚度以及盲孔1321的大小等参数同样能够使之兼具弹性形变量与结构强度。其中,为了使得柔性包覆结构132具有盲孔1321,机芯壳体131,具体可以为第一壳体1314对应于第二区域13B的部分,可以设有与盲孔1321一一对应并连通的通孔13141,通孔13141用于供柔性包覆结构132的成型型芯插入。此时,多个通孔13141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314对应于第二区域13B的部分呈蜂窝状或者网格状设置,以兼顾第一壳体1314在该区域的结构强度与对柔性包覆结构132的支撑。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314的外侧还可以沿蜂窝状或者网格状结构设有环绕通孔13141的凸起,该凸起可以嵌入柔性包覆结构132;和/或,柔性包覆结构132部分嵌入通孔13141,以增加柔性包覆结构132在第二区域13B与第一壳体1314之间的结合面积,进而增加两者之间的结合强度。基于此,第一壳体1314在成型过程中即可留有相应的通孔13141,并可以在成型结束之后将柔性包覆结构132的成型型芯插入通孔13141,其中成型型芯可以凸出于第一壳体1314,且最大凸起高度可以取决于凸包结构的实际需求;紧接着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在第一壳体1314上直接成型柔性包覆结构132,随后抽出成型型芯即可。相应地,保持部13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机芯壳体131内的盖板1316,例如盖板1316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1314背离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内侧,以封闭通孔13141,进而允许第一壳体1314和盖板1316与机芯14围设形成前腔200。其中,盖板1316可以支撑在第一壳体1314的蜂窝状或者网格状结构上。
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314背离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内壁面上可以设有第一凸缘13142,盖板1316背离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内壁面上可以设有第二凸缘13161,且第二凸缘13161的两端和第一凸缘13142的两端可以分别对向延伸以拼接形成一环形凸缘。此时,机芯14可以顶持在该环形凸缘上,进而形成前腔200。其中,第一壳体1314在第二区域13B可以设有一沉槽,盖板1316可以嵌入该沉槽,以允许盖板1316的内壁面与第一壳体1314背离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内壁面平齐,进而使得前腔200的内腔面尽可能的平整。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314背离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内壁面上还可以设有一点胶槽,该点胶槽可以位于前述沉槽的边缘,并环绕多个通孔13141,盖板1316则可以通过该点胶槽内的胶体与第一壳体1314胶接。简而言之,第一凸缘13142和点胶槽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314背离柔性包覆结构132的内侧,但前者可以主要是对应于第一区域13A,后者可以主要是对应于第二区域13B。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诸如柔性包覆结构132不具有盲孔1321的实施例中,或者在其他诸如柔性包覆结构132先单独成型后与机芯壳体131例如胶接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314可以不用设置通孔13141,相应的盖板1316也可以不用设置。此时,第一凸缘13142可以是一完整的环形凸缘,机芯14顶持在该环形凸缘上即可形成前腔200。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并结合图27,柔性包覆结构132可以包括设置在机芯壳体131上的内柔性体1322和至少包覆内柔性体1322的外柔性体1323,内柔性体1322可以设置在第二区域13B,外柔性体1323可以包覆内柔性体1322、第一壳体1314和第三壳体122等。此时,柔性包覆结构132通过外柔性体1323与耳部接触。简而言之,柔性包覆结构132还可以设置成双层结构,以便于调节柔性包覆结构132对应于第二区域13B部分的厚度和柔软度。相应地,弹性部112在上述参考平面(例如YZ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内柔性体1322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部分重合。类似地,出声孔1311可以位于内柔性体1322与连接部12之间。进一步地,内柔性体1322还可以朝向耳部凸出,也即是凸出于机芯壳体131(具体为第一壳体1314),以便于柔性包覆结构132形成上述凸包结构。
作为示例性地,盲孔1321可以设于内柔性体1322,其作用及成型方式可以与上文中所描述的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盲孔13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使得内柔性体1322具有呈蜂窝状或者网格状设置的骨位,亦或者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骨位。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盲孔1321也可以进一步贯穿内柔性体1322而呈通孔设置。类似地,前述骨位之间的间隙,也即是盲孔1321,用于为柔性包覆结构132提供形变空间。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内柔性体1322和外柔性体1323的材质可以为0度硅胶。
作为示例性地,内柔性体1322的邵氏硬度可以小于外柔性体1323的邵氏硬度,以允许柔性包覆结构132对应于第二区域13B部分更加柔软。其中,外柔性体1323朝向机芯壳体131的一面可以凹设有盲孔1321,内柔性体1322可以设置在盲孔1321内,并与外柔性体1323接触。换言之,盲孔1321可以设于外柔性体1323,以便于容纳更加柔软的内柔性体1322。具体而言,第一壳体1314对应于第二区域13B的部分可以设有一通孔13141,通孔13141用于供外柔性体1323的成型型芯插入。此时,外柔性体1323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第一壳体1314上,并在外柔性体1323成型之后抽出成型型芯,使得外柔性体1323形成相应的盲孔1321,进而形成一容置区,内柔性体1322可以经通孔13141设于盲孔1321,也即是设置在该容置区内,随即可以通过盖板1316封闭通孔13141。盖板1316朝向内柔性体1322的一侧可以部分嵌入通孔13141,以增加前述容置区的密封性。进一步地,盲孔13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孔1314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此时,在通孔13141的开口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盖板1316可以延伸至与第一壳体1314在第一区域13A部分重叠,以增加第一壳体1314对盖板1316的支撑面积。其中,盖板1316可以设有连通出声孔1311与前腔200的连通孔13162,以避免遮挡出声孔131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外柔性体1323的材质可以为30-50度硅胶,内柔性体1322的材质可以为0度硅胶,并可以通过滴胶工艺形成在前述容置区内。在其他一具体实施例中,外柔性体1323的材质可以为30-50度硅胶,内柔性体1322的材质可以为0-10度硅胶,并可以预先成型为块状而填充在前述容置区内。当然,在内柔性体1322能够承受外柔性体1323成型过程中的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314也可以不用设置通孔13141,相应的盖板1316也可以不用设置。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第一壳体1314、外柔性体1323、内柔性体1322和盖板1316等结构件可以形成一壳体组件,也即是模块化,以便于组装。
结合图16,耳机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保持部13和/或连接部12的麦克风125和麦克风133,两个麦克风125、133可以与主板15电性连接。其中,麦克风125与麦克风133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可以大于麦克风125与麦克风133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如此,以在耳机10的大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使得两个麦克风125、133之间的距离尽量的大,这样既可以避免两个麦克风125、133之间的干扰,又可以增加耳机10的拾音效果和/或降噪效果。进一步地,麦克风125在上述参考平面(例如YZ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麦克风133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连线可以穿过机芯14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换言之,如果机芯14在上述参考平面上呈矩形设置,那么两个麦克风125、133可以大体沿机芯14的对角线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麦克风125可以设置在连接部12,麦克风133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远离连接部12的自由端。此时,麦克风125可以相较于麦克风133更靠近用户的嘴部,使之主要是用于拾取用户的语音。其中,耳机10还可以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可以集成在主板15上,并可以以麦克风125为主麦克风,以麦克风133为辅麦克风,并通过辅麦克风所采集的声音信号对主麦克风所采集的声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进而增加拾音效果。当然,两个麦克风125、133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用于对耳机10向耳部输出的声音进行降噪处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用作拾音或者降噪的麦克风。
作为示例性地,麦克风125可以设置在第三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314之间,麦克风133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1315与第一壳体1314之间。其中,第三壳体122和第二壳体1315背离第一壳体1314的一侧可以分别设有用于供麦克风采集声音的通孔。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还可以包括与保持部13或者钩状部11远离连接部12的自由端(也即是电池部113)可拆卸连接的棍咪134,棍咪134的自由端可以设置有与主板15电性连接的麦克风1341。如此,相较于麦克风125和麦克风133,棍咪134可以使得麦克风1341更靠近用户的嘴部,有利于增加拾音效果。其中,本申请以棍咪134与保持部13可拆卸连接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例如棍咪134的主杆1342与第二壳体1315通过卡扣或者磁性等方式可拆卸连接,再例如主杆1342与第二壳体1315借助type-C的插接方式可拆卸连接,以缩短麦克风1341与主板15之间的走线距离。
进一步地,除了棍咪134上的麦克风1341之外,耳机10还可以设置其他的麦克风,例如麦克风125和/或麦克风133。其中,处理电路可以在棍咪134与保持部13连接时以麦克风1341为主麦克风,以麦克风133和麦克风125中的至少一个为辅麦克风,并可以通过辅麦克风所采集的声音信号对主麦克风所采集的声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进而增加拾音效果。相应地,处理电路可以在棍咪134与保持部13分离时将麦克风133和麦克风125换至使能状态,并将麦克风133和麦克风125中的一者作为主麦克风,另一者作为辅麦克风。当然,处理电路还可以在棍咪134与保持部13连接时将麦克风133和麦克风125中的至少一个切换至禁能状态,以在兼顾拾音和/或降噪的情况下节省电能。
结合图16及图17,耳机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保持部13或者连接部12的第一充电电极126和设置在钩状部11的第二充电电极1164,第一充电电极126和第二充电电极1164中的一者用作充电正极,另一者用作充电负极。其中,本申请以第一充电电极126用作充电正极,第二充电电极1164用作充电负极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如此,耳机10不仅可以通过两个充电电极进行充电,还可以极大地增加两个充电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这样有利于防止充电电极之间因汗液、水滴、灰尘等造成的短路。当然,在满足防短路的情况下,两个充电电极也可以均设置在钩状部11、连接部12和保持部13中的一者。进一步地,两个充电电极设可以置成在佩戴状态下不可见,例如均朝向用户的皮肤,以兼顾耳机10的外观品质。
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充电电极126可以设置在连接部12,第二充电电极1164可以设置在电池部116。具体而言,第一充电电极126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1315的外围,例如设置在第三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314之间。相应地,第二充电电极1164可以设置在电池仓1161,例如位于电池仓1161远离其开口端的底部。其中,第一充电电极126可以呈柱状设置,第二充电电极1164可以呈条状设置,其长度方向可以沿电池仓1161的周向延伸。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314和电池仓1161可以分别设有允许充电电极显露的通孔,以便于充电电极与充电盒上的输出电极接触。如此,相较于柱状电极,条状电极因其与前述输出电极的可接触面积更大,可以增加充电电极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充电电极126可以在连接部12间隔设置多个,例如两个,以在其中一个失效之后另一个依旧可用。进一步地,两个充电电极附近还可以分别设有一诸如磁体的磁吸件,以允许耳机10通过磁吸的方式与电池盒上的输出电极良好接触。其中,对于充电盒而言,其上输出电极的相对位置可以随耳机10上充电电极的变化而调整。
结合图21,由于第二壳体1315相较于第一壳体1314更背离耳部,使得第二壳体1315上可以设有诸如物理按键、显示屏、触控电路板等交互组件,以便于用户与耳机10进行交互。
作为示例性地,第二壳体1315可以包括与第一壳体1314相对设置的底壁13151和与底壁13151连接的侧壁13152,侧壁13152朝向第一壳体1314延伸。其中,底壁13151朝向第一壳体1314的一侧设有一与主板15电性连接的柔性触控电路板135,柔性触控电路板135可以基于电容式、电阻式、压感式等中的任意一种,在此不作限制。如此,既可以实现耳机10的交互,又无需在机芯壳体131上设置额外的通孔,进而增加防水防尘性能。具体而言,柔性触控电路板135可以包括用于接收触控操作的触控部1351和用于与主板15连接的电连接部1352,例如柔性触控电路板135可以借助BTB连接器与主板15扣合。其中,触控部1351相对于底壁13151的面积可以大于或者等于70%。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侧壁13152靠近第三壳体122的一侧可以呈敞口设置,以便于第二壳体1315与第三壳体122拼接。其中,泄压孔1312和调声孔1313可以设于侧壁13152上,并可以分别位于敞口端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底壁13151可以设有沉槽13153,触控部1351可以贴设在沉槽13153的底部。如此,第二壳体1315相当于进行了局部减薄,以增加柔性触控电路板135的灵敏性。不仅如此,主板15还可以与第二壳体1315连接,并可以通过一弹性衬垫1353将柔性触控电路板135压持在底壁13151上,这样既可以使得触控部1351与底壁13151紧贴,又可以避免触控部1351被压坏。其中,沉槽13153的深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触控部1351的厚度,并小于触控部1351和弹性衬垫1353的厚度之和,以增加压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3151上可以设有多个位于沉槽13153外围且朝向主板15延伸的热熔柱13154,例如三个,多个热熔柱13154中的至少两个在底壁13151上的正投影的连线可以穿过触控部1351在底壁13151上的正投影;相应地,主板15上可以设有与热熔柱13154对应的连接孔,以允许主板15通过其上的连接孔套设并固定在热熔柱13154上。简而言之,如果触控部1351设置成矩形,那么至少两个热熔柱13154可以大体沿触控部的对角线设置。如此,以增加主板15受力分布的均匀性。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热熔柱13154也可以替换成螺钉、卡扣等,在此不作限制。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麦克风133可以通过SMT工艺直接设置在主板15背离底壁13151的一侧。相应地,底壁13151上可以设有位于沉槽13153外围的凸缘13155,凸缘13155朝向主板15延伸,并具有与耳机10外部连通的拾音孔。此时,主板15可以压持在凸缘13155上,以允许麦克风133通过拾音孔采集声音信号。其中,凸缘13155上还可以套设一硅胶套13156,以允许主板15通过硅胶套13156弹性支撑在凸缘13155上。如此,不仅可以增加麦克风133的声路的密封性,还可以增加主板15受力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1315上还可以设有金属天线图案,以作为耳机10的通信天线。相应地,底壁13151上可以设有位于沉槽13153的外围并与金属天线图案电性连接的天线触点13157,主板15上可以设有用于与天线触点13157弹性抵接的金属弹片。简而言之,主板15可以通过其上的金属弹片与天线触点13157,以避免不必要的焊接,进而降低组装难度,并节省机芯壳体131的内部空间。
综上所述,主板15与第二壳体1315连接,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固定,还可以实现柔性触控电路板135的压持、麦克风133的声路的密封以及主板15与金属天线图案之间的电性连接,一举多得。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21及图27,设置在钩状部11的电子元件可以通过导线117与主板15电性连接,设置在连接部12的电子元件因距离主板15相对较近可以直接通过其引线与主板15电性连接。其中,导线117可以设置成多股,并可以包括电池16的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检测件1163的信号线和屏蔽线以及第二充电电极1164的负极引线;当然,检测件1163的屏蔽线还可以与第二充电电极1164的引线复用为一根引线,以简化走线。进一步地,由于主板15的大小有限,其上集成的电子元件又多,使得导线117或者其他引线可以先焊接在一柔性电路板136上,再通过柔性电路板136与主板15扣合连接,这样有利于扩大焊盘的大小及两两之间的间距,进而降低焊接难度,并增加焊接的可靠性。
作为示例性地,柔性电路板136可以包括至少用于与电池16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区域1361和用于与主板15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区域1362。其中,第二连接区域1362可以沿主板15的主表面设置,以便于柔性电路板136与主板15扣合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区域1361可以相对于第二连接区域1362朝向主板15的侧向弯折,并可以设有多个焊盘,也即是上述焊接发生在主板15的侧向。如此,由于没有主板15的主表面上电子元件的干扰,可以降低焊接难度。不仅如此,柔性电路板136因其厚度很薄,其部分朝向主板15的侧向弯折,还可以节省机芯壳体131的内部空间。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第一连接区域1361设置的多个焊盘可以包括分别用于与电池16的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焊接连接的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还可以包括分别用于与充电电极的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焊接连接的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分别用于与检测件1163的信号线和屏蔽线焊接连接的第五焊盘和第六焊盘。其中,由于检测件1163的屏蔽线可以与第二充电电极1164的引线复用为一根引线,使得第四焊盘和第六焊盘设置一个即可,这样有利于扩大其他焊盘的大小及两两之间的间距。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由于麦克风125可以设置在连接部12,使之距离主板15较近,所以柔性电路板136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至连接部12。基于此,柔性电路板136还可以包括与第一连接区域1361连接的第三连接区域1363,第三连接区域1363可以相较于第一连接区域1361朝向背离主板15的方向弯折,以便于第三连接区域1363贴设在第一壳体1314和/或第三壳体122上。其中,麦克风125可以通过SMT工艺设置在第三连接区域1363。此时,第一连接区域1361和第三连接区域1363可以分别垂直于主板15的主表面,第二连接区域1362则可以平行于主板15的主表面。
与第一连接区域1361不同的是:第二连接区域1362可以借助BTB连接器与主板15扣合。基于此,柔性电路板136还可以包括连接第一连接区域1361与第二连接区域1362的过渡区域1364,过渡区域1364可以与第二连接区域1362位于主板15的同一侧。其中,过渡区域1364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区域1361与第二连接区域1362之间的最小距离,以便于第一连接区域1361与主板15扣合。作为示例性地,过渡区域1364可以设置成多段弯折结构,并可以沿主板15的主表面设置。
结合图21,机芯14可以包括磁路系统141和线圈142,线圈142可以伸入磁路系统141的磁间隙,并在通电状态下即可在磁路系统141形成的磁场中运动。其中,磁路系统141可以包括永磁体、磁轭和支架等结构件,其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如果机芯14应用于骨传导耳机,那么线圈142可以设置成带动一传振片运动;如果机芯14应用于气传导耳机,那么线圈142可以设置成带动一振膜运动;当然,线圈142还可以设置成同时带动一传振片和一振膜运动。其中,本申请以线圈142带动一振膜运动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基于此,机芯14还可以包括连接在线圈142与磁路系统141之间的振膜143,振膜143在振动的过程中即可产生经出声孔1311向耳部传输的声音。
进一步地,机芯14还可以包括固定在磁路系统141外围的金属弹片144,金属弹片144与线圈142电性连接。此时,机芯14通过金属弹片144弹性压持在主板15上,进而使得线圈142与主板15上的触点电性连接。如此,通过金属弹片144代替相关技术中的焊线,以避免不必要的焊接,进而降低组装难度,也无需预留焊接空间,进而节省机芯壳体131的内部空间。其中,金属弹片14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并可以分别用作线圈142的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
作为示例地,结合图26,金属弹片144可以包括固定部1441和与固定部1441的一端连接的弹性接触部1442,固定部1441与磁路系统141连接,弹性接触部1442朝着固定部1441背离磁路系统141的方向延伸。简而言之,金属弹片144用于与主板15上的触点电性连接的部分凸出于磁路系统141。进一步地,金属弹片144还可以包括与固定部1441的另一端连接的限位部1443,限位部1443与弹性接触部1442同侧延伸。其中,弹性接触部1442进一步朝向限位部1443弯折延伸,且其自由端插入限位部1443的限位槽内,以使得弹性接触部1442能够预先储存一弹性势能,进而增加金属弹片144与主板15上的触点接触的良好性。此时,弹性接触部1442的中部相对于固定部1441的高度大于弹性接触部1442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部1441的高度,以便于与主板15上的触点接触。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磁路系统141可以与第一壳体1314朝向第二壳体1315的一侧连接,主板15可以与第二壳体1315朝向第一壳体1314的一侧连接。此时,第二壳体1315与第一壳体1314扣合,即可使得机芯14将其金属弹片144弹性压持在主板15上,简单可靠,组装效率高。其中,磁路系统141的相对两侧可以分别设置一金属弹片144,以增加第二壳体1315及主板15与第一壳体1314一同夹持机芯14的稳定性。相应地,振膜143可以与第一壳体1314围设形成前腔200,例如磁路系统141顶持在上文提及的第二凸缘13161和第一凸缘13142拼接形成的环形凸缘上;磁路系统141设有连通后腔300与振膜143背离前腔200一侧的通孔。换言之,机芯14(具体可以为振膜143)可以将机芯壳体131形成的容置腔分隔为相背的前腔200和后腔300。此时,出声孔1311沿机芯14的振动方向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落在振膜143上。进一步地,主板15与机芯14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且机芯14相较于主板15更靠近耳部,可以避免在主板15上设置连通振膜143背离后腔300一侧与前腔200的通孔,进而简化结构。基于此,机芯14在上述参考平面(例如YZ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主板15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重叠面积与主板15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和机芯14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中较大者之间的比值可以介于0.8与1之间,例如机芯14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主板15在上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体相等。具体而言,机芯14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主板1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与主板1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和机芯14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中较大者之间的比值可以介于0与0.2之间,两者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关系也可以相同或者类似。如此,以在机芯壳体131形成的容置腔的容积一定的情况下,机芯14可以尽可能的大,进而有利于增加耳机10的出声响度,并扩宽耳机10的频响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26,虽然机芯14也可以具有彼此正交且垂直于机芯14的振动方向(标记为X1)的长轴方向(标记为Y1)和短轴方向(标记为Z1),但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前述振动方向、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可以分别平行于上述厚度方向、长轴方向和高度方向;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一夹角。进一步地,机芯14在其长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机芯14在其短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示例性地,机芯14在垂直于其振动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呈矩形设置,此时前述长轴方向可以为前述矩形的长边所在方向,前述短轴方向可以为前述矩形的短边所在方向。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当机芯14背离前腔200的一侧设有主板15时,主板15上设置的大量的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电子元器件会对耳机10的音质产生影响。为此,结合图22或者图32,保持部13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机芯壳体131内的隔板137,隔板137主要是用于将机芯14与主板15隔开,并可以与机芯14围设形成后腔300,也即是独立声腔。具体而言,隔板137可以位于磁路系统141和主板15之间,并可以与磁路系统141围设形成后腔300。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主板15上覆盖一隔膜,以使得主板15朝向机芯14的一侧尽可能的平整。
作为示例性地,隔板137可以与机芯14连接,也即是模块化,以便于组装。具体而言,结合图25及图30,隔板137可以包括底壁1371和与底壁1371连接的侧壁1372,底壁1371与磁路系统141间隔,侧壁1372朝向机芯14延伸,并与机芯14(具体为磁路系统141)连接,以允许隔板137与机芯14围设形成后腔300。其中,隔板137朝向磁路系统141的一侧还可以设有点胶槽1373以及与磁路系统141配合的定位柱1374,以便于隔板137精准地与机芯14组装。相应地,金属弹片144可以位于隔板137的外围。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侧壁1372还可以设有允许后腔300与耳机1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例如连通泄压孔1312与后腔300的第一连通孔1375以及连通调声孔1313与后腔300的第二连通孔1376。其中,隔板137与机芯壳体131之间还可以弹性支撑并环绕前述连通孔的密封件,以对后腔300与耳机10外部连通的声路进行密封。
本申请中,机芯壳体131、机芯14等结构件既可以大体设置成立方体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圆柱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制。其中,本申请以机芯14设置成立方体结构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基于此,隔板137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隔板137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其中,结合图25,侧壁1372可以包括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的第一侧壁13721、第三侧壁13723和在上述高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的第二侧壁13722、第四侧壁13724。进一步地,第二侧壁13722和第四侧壁13724中的一者可以设有第一连通孔1375,另一者则可以设有第二连通孔1376。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第一连通孔1375可以设于第二侧壁13722,第二连通孔1376可以设于第四侧壁13724。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图30及图31,第二侧壁13722也可以被省略,而直接由底壁1371、第一侧壁13721和第三侧壁13723围设形成第一连通孔1375,后文中将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进一步地,第三侧壁13723可以相较于第一侧壁13721更远离出声孔1311,也即是更远离连接部12而靠近保持部13的自由端。其中,第一连通孔137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连通孔1376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两者在上述厚度方向的尺寸可以相等,以便于调节第一连通孔1376和第二连通孔1376分别使得后腔300与耳机10外部的有效连通区域的实际面积。基于此,第一侧壁13721和第四侧壁13724可以通过第一弧形过渡壁13725连接,以避免围设形成后腔300的内壁出现直角、尖角等尖锐结构,进而有利于消除驻波。其中,第一弧形过渡壁13725可以呈圆弧形设置,且圆弧半径可以大于或者等于2mm。类似地,第三侧壁13723和第四侧壁13724可以通过第二弧形过渡壁13726连接,且第一弧形过渡壁13725的内壁面的至少部分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第二弧形过渡壁13726的内壁面的对应区段的曲率半径,同样可以避免围设形成后腔300的内壁出现直角、尖角等尖锐结构。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用设置第二弧形过渡壁13726,例如第四侧壁1374靠近第三侧壁13723的部分可以全部用于设置第二连通孔1376,使得第二连通孔1376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至与第三侧壁13723的内壁面平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第一连通孔1375远离机芯14的内壁可以与底壁1371朝向机芯14的内壁面平齐,第二连通孔1376远离机芯14的内壁可以与底壁1371朝向机芯14的内壁面平齐,也即是第一连通孔1375和第二连通孔1376可以沿上述厚度方向延伸至与底壁1371的内壁面平齐,以避免围设形成后腔300的内壁出现直角、尖角等尖锐结构,进而有利于消除驻波。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3721和第三侧壁13723中至少一者的内壁面沿上述高度方向观察可以呈弧形设置,以避免围设形成后腔300的内壁出现直角、尖角等尖锐结构。当然,侧壁1372与底壁1371的内壁面之间可以全部圆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5,第二侧壁13722和第四侧壁13724相对于底壁1371的高度可以均大于第一侧壁13721和第三侧壁13723相对于底壁1371的高度,以允许机芯14嵌设在第二侧壁13722与第四侧壁13724之间,第一侧壁13721和第三侧壁13723分别与机芯14朝向底壁1371的一侧抵接。此时,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第一连通孔1375的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底壁1371与机芯14之间的间距,第二连通孔1376的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底壁1371与机芯14之间的间距,以避免围设形成后腔300的内壁出现直角、尖角等尖锐结构,进而有利于消除驻波。进一步地,保持部13还可以包括弹性支撑在隔板137与机芯壳体131之间的第一密封件1381和第二密封件1382,例如第一密封件1381弹性支撑在第二侧壁13722与第二壳体1315之间并环绕第一连通孔1375,再例如第二密封件1382弹性支撑在第四侧壁13724与第二壳体1315之间并环绕第二连通孔1376。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孔1375的出口端可以盖设第一声阻网1383,第一声阻网1383背离侧壁1372的一侧还可以盖设一防护罩。类似地,第二连通孔1376的出口端可以盖设第二声阻网1384,第二声阻网1384背离侧壁1372的一侧还可以盖设一防护罩。其中,声阻网既可以增加防水防尘性能,又可以降漏音;防护罩的结构强度大于声阻网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声阻网被外物戳破。进一步地,第二声阻网1384的孔隙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声阻网1383的孔隙率。
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密封件1381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13811和与第一延伸部13811连接的第二延伸部13812,第二延伸部13812沿第一延伸部13811的侧向延伸。其中,第一延伸部13811和第二延伸部13812可以分别贴合固定在侧壁1372和底壁1371背离后腔300的一侧,以增大第一密封件1381与隔板137之间的结合面积。相应地,第一延伸部13811允许第一声阻网1383对应于第一连通孔1375的区域显露,例如第一延伸部13811环绕第一连通孔1375及其上的第一声阻网1383,以便于后腔300与耳机10的外部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延伸部13811可以将第一声阻网1383压持固定在侧壁1372背离后腔300的一侧,以避免第一声阻网1383与侧壁1372脱离。
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1382的结构及其与隔板137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与第一密封件1381的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第一密封件1381和第二密封件1382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隔板137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机芯14、隔板137及其上的声阻网和密封件等结构件可以形成一扬声器组件,也即是模块化,以便于组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0,第二侧壁13722可以被省略;第四侧壁13724可以部分用于设置第二连通孔1376,且相对于底壁1371的高度可以等于第一侧壁13721和第三侧壁13723相对于底壁1371的高度,以一同抵接在磁路系统141上。此时,第一密封件1381可以先埋设在第一密封件1381或者第二壳体1315预设的沉槽内,再将第一密封件1381贴合固定在第二壳体1315上,进而由第二壳体1315和第一密封件1381共同夹持第一声阻网1383,再进行随后的组装。其中,第一密封件1381朝向第二壳体1315的一侧可以设有一用于容纳第一声阻网1383的沉槽。类似地,第二密封件1382及第二声阻网1384也可以贴合固定在第二壳体1315上,进而形成一壳体组件,也即是模块化,以便于组装。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并为了便于描述,现结合图33作如下定义:前腔200可以具有一允许前腔200与耳机10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201,后腔300可以具有一允许后腔300与耳机10的外部连通的第二开口301和第三开口302。相应地,第二开口301可以相较于第一开口201和第三开口302更远离耳孔。其中,前述第一开口至第三开口是指前腔200或者后腔300与耳机10外部的有效连通区域,即声音在从前腔200或者后腔300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过程中所经过的横截面最小的区域。例如:机芯14与第一壳体1314(及盖板1316)配合形成前腔300,第一开口201对应于出声孔1311。在耳机10设有隔板137的实施例中,也即是隔板137与机芯14配合形成后腔300,如果泄压孔1312的实际面积大于第二连通孔1376的实际面积,那么第二开口301对应于第二连通孔1376;如果泄压孔1312的实际面积小于第二连通孔1376的实际面积,那么第二开口301对应于泄压孔1312;如果泄压孔1312与第二连通孔1376彼此错位设置,那么第二开口301对应于泄压孔1312和第二连通孔1376彼此不被遮挡的那部分。第三开口302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其他一些耳机10未设有隔板137的实施例中,也即是第二壳体1315与机芯14配合形成后腔300,第二开口301和第三开口302分别直接对应于泄压孔1312和调声孔1313。当然,如果耳机10未设有前腔200和后腔300中的至少一个,那么相应的开口自然也可以不复存在。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所述的有效面积可以定义为上述有效连通区域的实际面积与所盖设的声阻网的孔隙率的乘积。例如:当第一开口201盖设有声阻网时,第一开口201的有效面积则为第一开口201的实际面积与该声阻网的孔隙率的乘积;而当第一开口201未盖设有声阻网时,第一开口201的有效面积则为第一开口201的实际面积。第二开口301和第三开口302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中,第三开口302的有效面积可以小于第二开口301的有效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5及图30,第二连通孔1376的出口端的实际面积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连通孔1375的出口端的实际面积,以使得调声孔1313与后腔300的有效连通区域的实际面积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泄压孔1312与后腔300之间的有效连通区域的实际面积。其中,泄压孔1312的出口端的实际面积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一连通孔1375的出口端的实际面积。此时,调声孔1313的出口端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等于泄压孔1312的出口端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和/或,调声孔1313的出口端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等于泄压孔1312的出口端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如此,不仅可以通过连通孔的大小分别调节调声孔1313和泄压孔1312处后腔300与耳机10外部的有效连通区域的实际面积,以满足相应的声学设计需求,还可以使得调声孔1313和泄压孔1312在外观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以增加外观一致性,并可以允许他们使用同一规格的声阻网,以降低物料种类/避免混料。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调声孔1313的大小也可以随着第二连通孔1376的变化而变化,使之与泄压孔1312在外观上看起来差别较大,以增加外观辨识度。进一步地,第二声阻网1384的孔隙率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声阻网1383的孔隙率,以使得调声孔1313与后腔300的有效连通区域的有效面积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泄压孔1312与后腔300之间的有效连通区域的有效面积。
进一步地,泄压孔1312与后腔300的有效连通区域(例如第一连通孔1375)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可以具有第一中心(记作O1),调声孔1313与后腔300的有效连通区域(例如第二连通孔1376)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可以具有第二中心(记作O2),且第二中心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可以相较于第一中心更远离出声孔1311的中心(例如O0),也即是更靠近上文中提及的第三侧壁13723,以尽可能地拉大调声孔1313与出声孔1311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弱经调声孔1313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与经出声孔1311向耳部传输的声音之间的反相相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孔或者开口的中心是指到围成前述孔或者开口的封闭曲线的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其中,对于圆形、矩形等规则形状,本申请所述的孔或者开口的中心可以为其几何中心;对于其他不规则形状,本申请所述的孔或者开口的中心可以为其形心。
结合图34,经第一开口201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可以简单地视作单极子声源A1形成的第一声音,经第二开口301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可以简单地视作单极子声源A2形成的第二声音,第二声音与第一声音可以相位相反,使之能够在远场反相相消,也即是形成“声偶极子”,以降漏音。优选地,在佩戴状态下,两个单极子声源的连线可以恰好指向耳孔(记作“听音位置”),以便于用户听到足够大的声音。其中,听音位置处的声压大小(记作Pear)可以用来表征用户听到的声音强弱。进一步地,统计以用户听音位置为中心的球面上的声压大小(记作Pfar),可以用来表征耳机10向远场辐射的漏音强弱。其中,可以采用多种统计方式获得Pfar,例如取球面各点处声压的平均值,再例如取球面各点声压分布进行面积分等。显然,耳机10传递到用户耳部的声压Pear应该足够大,以增加听音效果;远场的声压Pfar应该足够小,以增加降漏音效果。因此,可以取参数α作为评价耳机10降漏音/听音效果的指标:
Figure BDA0003186474540000181
进一步地,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保持部13在耳部上的正投影可以主要是落在耳轮范围内,例如保持部13位于耳孔靠近用户头顶一侧,并在耳部的前侧与对耳轮接触。此时,第一开口201可以位于对耳轮和上耳根之间,并向耳孔传输声音。进一步地,由于耳甲腔和耳甲艇具有一定的深度,并与耳孔连通,使得第一开口201在耳部上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落在耳甲腔和/或耳甲艇内,以便于经第一开口201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向耳孔传输。不仅如此,结合图35及图36,耳部还相当于一设置在听音位置附近的挡板,对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具有汇聚、反射等作用,进而改变声场分布,不仅有利于增大听音位置的声压,还有利于减小远场的声压。具体而言,听音位置设置在挡板与单极子声源A1之间,挡板使得声场分布发生畸变,进而使得听音位置的声压增加;与此同时,整个声场中仍保留较大面积的反相相消区域,进而使得远场的声压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的头部也可以作为挡板的一部分。进一步地,由于两个单极子声源到耳部的距离可以远小于耳部的大小,使得耳部可以实现类似于声反射镜的效果。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声偶极子与挡板配合的理论模型中,结合图37,参数α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两个单极子声源之间的连线(记作A1-A2)与挡板的法线之间的夹角θ、两个单极子声源之间的间距d、单极子声源A1与听音位置之间的距离D、挡板的长度L及其与听音位置之间的距离B。其中,在夹角θ及间距d一定的情况下,挡板的长度L越大,距离B越小,参数α越小,即降漏音效果越好。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用户的耳部即可视作挡板,使得长度L相对确定,例如约为50-80mm,距离B约为0。进一步地,为了增大听音位置的声压,以增加听音效果,第一开口201一般都会尽可能地靠近耳孔,也即是距离D一般会尽可能的小,例如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与耳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6mm,例如保持部13朝向耳孔的下边缘与钩状部11在上述高度方向上背离保持部13的最高点(例如CP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9mm。进一步地,间距d太小,会导致听音位置的声压减小,不利于听音;间距d太大,又会导致远场的声压增大,不利于降漏音。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保持部13的实际大小。因此,第二开口301的中心与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7mm与15mm之间。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开口301和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9mm。
进一步地,结合图38,以“无挡板”作为参照,“有挡板”明显有利于减小参数α,也即是增加降漏音效果;当夹角θ=0°时,参数α达到最小值,表明能够获得最佳的降漏音效果。本申请中,夹角θ可以在±80°范围内;优选地,夹角θ可以在±40°范围内;更优选地,夹角θ可以在±20°范围内。其中,结合图33,考虑到第二开口301一般位于第一开口201远离耳孔的一侧,夹角θ可以仅取正数值。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39及图33,基于上述人体基本切面和基本轴中任意彼此垂直的三个即可建立一个三维的参考坐标系(记作X’Y’Z’),那么两个单极子声源之间的连线与挡板的法线之间的夹角θ可以通过连线A1-A2分别与X’、Y’、Z’轴之间的夹角确定。其中,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两个单极子声源之间的连线A1-A2也可以视作第二开口301的中心(例如O1)与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例如O0)之间的连线(记作O1-O0)。基于此,连线O1-O0与上述矢状面之间的夹角θ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0°,优选地夹角θ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30°;与上述冠状面之间的夹角θ2可以大于0°,优选地夹角θ2可以大于或者等于4°;与上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3可以小于或者等于80°,优选地夹角θ3可以小于或者等于6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三个夹角θ1、θ2和θ3可以分别为34°、5°和56°。
进一步地,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保持部13可以紧贴耳部的前侧,且其上第一开口201也可以正对耳部,使之可以简单地视作上述挡板垂直于第一开口201的平均法线。基于此,连线O1-O0与垂直于第一开口201的平均法线的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介于25°与55°之间。其中,前述平均法线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86474540000191
式中,
Figure BDA0003186474540000192
为上述平均法线;
Figure BDA0003186474540000193
为面上任意一点的法线,ds为面元。
显然,当第一开口210为一平面时,垂直于上述平均法线的参考平面也即是第一开口201的切平面;相应地,上述平均法线也可以平行于机芯14的振动方向和上述厚度方向。因此,连线O1-O0与前述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介于0°与50°之间,优选地可以介于0°与40°之间。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耳部可以简单地视作与声偶极子配合的挡板,那么通过耳部前侧上不共线的至少三个生理位置即可确定一参考平面,例如上耳根、屏间切迹和达尔文结节两两之间的连线形成一参考平面(记作LA-LB-LD),该参考平面可以用以描述前述挡板。基于此,连线O1-O0与前述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介于23°与53°之间。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线O1-O0与前述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8°。
进一步地,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会与耳部形成多个接触点以保证佩戴的稳定性,因此耳机10上也会存在与这些接触点一一对应的位置;当然,在那些钩状部11设置有弹性部112的实施例中,弹性部112在佩戴前后的弹性形变可能会使得这种对应关系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可以通过弹性部112的形变能力加以控制。因此,为了便于描述,我们认为这种偏差是可以容忍的。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7及图45,保持部13远离固定组件20的自由端可以具有用于与耳部的前侧接触的第一参考点(例如CP0),固定组件20可以具有用于与上耳根接触的第二参考点(例如CP3)和用于在耳部的后侧与耳部接触的第三参考点(例如CP6),且第一参考点、第二参考点及第三参考点两两之间的连线形成一参考平面(记作CP0-CP3-CP6),该参考平面可以用以描述前述挡板。基于此,连线O1-O0与前述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介于15°与45°之间。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线O1-O0与前述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
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上述挡板,耳部的前侧表面并非平坦的、规则的结构,因此上述与参数α相关的其他参数均是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测量获得的。其中,实际测量可以指将耳机10佩戴于上述模拟器(例如GRAS 45BC KEMAR)之后进行的测量。
众所周知地,虽然正常人的耳朵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与20kHz之间,但是并不代表这些声音都能够都被听到。一般而言,正常人的耳朵主要是听到频率在4kHz以下的声音。基于此,一方面,可以使得经第一开口201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第一声音的谐振频率尽可能往高频偏移,进而使得第一声音的频响曲线在中高频段及以上频段尽可能的平坦,以增加听音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经第二开口301传输至耳机10外部的第二声音的谐振频率也尽可能往高频偏移,既可以降低用户对漏音的敏感度,也可以使得上述反相相消可以扩展至高频段,以在降漏音的同时不影响听音效果。因此,第一声音的频响曲线可以具有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为第一开口201所形成的频响曲线的中高频及以上频段中所有谐振峰频率中的最低者;类似地,第二声音的频响曲线可以具有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为第二开口301所形成的频响曲线的中高频及以上频段中所有谐振峰频率中的最低者。简而言之,第一声音的频响曲线在中高频段及以上频段可以具有一频率最低的第一谐振峰;类似地,第二声音的频响曲线在中高频段及以上频段可以具有一频率最低的第二谐振峰。其中,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和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5kHz。优选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和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6kHz。进一步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与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之间的差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kHz,以便于第二声音与第一声音在远场更好地反相相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低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可以为20-150Hz,中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50-5kHz,高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可以为5k-20kHz。其中,中低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50-500Hz,中高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可以为500-5kHz。对于本申请所述的频响曲线而言,横轴可以表示频率,其单位为Hz;纵轴可以表示强度,其单位为dB。进一步地,上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既可以包括因腔体共振产生的谐振峰,也可以包括因腔体的腔面反射产生的驻波峰;上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用户佩戴耳机10时主要是听第一声音,因此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对听音效果的影响较大。为此,对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进行相应的研究,以便于增加听音效果。其中,第一声音的频响曲线在中高频段及以上频段的谐振峰可以主要是源于腔体共振,其一般满足亥姆霍兹共振腔的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186474540000201
式中,f0为腔体共振的谐振频率,c0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S为第一开口201的实际面积,V为前腔200的体积,l为第一开口201的长度,r为第一开口201的等效半径。其中,l一般取决于壳体的壁厚。
显然,第一开口201的实际面积越大,前腔200的体积越小,腔体共振所对应的谐振频率越高,也即是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越容易往更高的频率偏移。进一步地,第一开口201上一般还会盖设一声阻网,以增加防水防尘性能,并调整频响曲线。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开口201的有效面积可以大于或者等于2mm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01的实际面积可以大于或者等于7mm2,其上所盖的声阻网的孔隙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3%;和/或,孔隙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8μm。进一步地,前腔200的体积可以小于或者等于90mm3。其中,前腔200的体积可以约为振膜143的面积与前腔200在机芯14的振动方向上的深度之积。基于此,在机芯14的规格型号选定之后,并在满足振膜143的振动行程的前提下,前腔200在前述振动方向上的深度越小越好。因此,前腔200在前述振动方向上的最大深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3mm,优选地小于或者等于1mm。
进一步地,结合图40,当前腔200设置成立方体结构时,前腔200的腔面会形成至少一对平行或者近似平行的反射面,进而形成驻波。具体而言,声波在腔体内反射时,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固定的波腹波节,从而在特定的频率引发驻波。换言之,第一声音的频响曲线在中高频段及以上频段的谐振峰还可以源于驻波,其一般满足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186474540000202
n取正整数。
式中,f0为驻波峰的频率,c0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L为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与前腔200的腔面之间的距离。
显然,距离L越小,驻波峰所对应的频率越高,也即是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越容易往更高的频率偏移。作为示例性地,在垂直于机芯14的振动方向的参考平面(例如Y1Z1所在平面)上,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与前腔200的腔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7.15mm。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前腔200可以具有在机芯14的长轴方向上彼此间隔的第一前腔面202、第三前腔面204和在机芯14的短轴方向上彼此间隔的第二前腔面203、第四前腔面205。其中,第一前腔面202可以相较于第三前腔面204更靠近连接部12,第四前腔面205可以相较于第二前腔面203更靠近耳孔,且第一前腔面202和第三前腔面204之间的间距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前腔面203和第四前腔面205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第一开口201的中心到第一前腔面202、第二前腔面203、第三前腔面204及第四前腔面205的垂直距离可以分别定义为第一距离L1、第二距离L2、第三距离L3及第四距离L4。此时,假设四个垂直距离有如下基本关系:L1≥L2≥L3≥L4,那么相应的驻波峰所对应的频率则有如下关系:f1≤f2≤f3≤f4。显然,第一声音在中高频段及以上频段的第一个驻波峰将由四个垂直距离中最大的那个决定,因此可以是L1≤17.15。作为示例性地,第一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距离,第四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二距离,以使得第一开口201更加靠近耳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201可以在机芯14的振动方向上与振膜143相对,且第一开口201在机芯14的长轴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开口201在机芯14的短轴方向上的尺寸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3,例如第一开口201设置成圆形,再例如第一开口201设置成跑道形。
结合图41,耳机10还可以包括与前腔200连通的亥姆霍兹共振腔400,亥姆霍兹共振腔400设置成减弱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也即是吸收前腔200在峰值谐振频率附近的声能,以抑制峰值谐振强度的突增,使得频响曲线更加平坦,进而使得音质更加均衡。作为示例性地,并结合图42,亥姆霍兹共振腔400连通前腔200的开口处于打开状态(记作“HR_Y”)时的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与亥姆霍兹共振腔400连通前腔200的开口处于关闭状态(记作“HR_N”)时的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之间的差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3dB。进一步地,亥姆霍兹共振腔400与前腔200连通的开口上还可以设有一声阻网,以进一步调整频响曲线。其中,声阻网的孔隙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3%。
进一步地,亥姆霍兹共振腔4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更好地吸收前腔200在峰值谐振频率附近的声能。其中,多个亥姆霍兹共振腔400可以设置成与前腔200并列,例如分别与前腔200连通;或者,多个亥姆霍兹共振腔400可以设置成与前腔200串联,例如通过其中一个与前腔200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2,亥姆霍兹共振腔400可以设置在第二区域13B内,例如设置在柔性包覆结构132内。具体而言,柔性包覆结构321内的盲孔1321除了用于为柔性包覆结构132提供形变空间之外,还可以兼作亥姆霍兹共振腔400。相应地,盖板1316上留有连通亥姆霍兹共振腔400与前腔200的连通孔。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7,亥姆霍兹共振腔400可以设置在连接部12内,例如设置在第三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314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壳体1314朝向第三壳体122的内壁面上可以设有第一凸缘,第三壳体122压持在第一凸缘上,以围设形成亥姆霍兹共振腔400;或者第三壳体122朝向第一壳体1314的内壁面上可以设有第二凸缘,第一壳体1314压持在第二凸缘上,以围设形成亥姆霍兹共振腔400。简而言之,第三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314扣合即可形成亥姆霍兹共振腔400。进一步地,亥姆霍兹共振腔400还可以通过吹塑工艺形成,进而放置并固定在连接部12内。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为了使得第二声音的谐振频率也尽可能往高频偏移,后腔300也可以采用与前腔200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赘述。与前腔200的主要区别在于:针对驻波,后腔300还可以通过破坏后腔300中声场的高压区的方式,使得后腔300中驻波的波长变短,进而使得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尽可能的大。其中,结合图33,第三开口302可以设置在后腔300中声场的高压区,例如第三开口302与第二开口301位于机芯14的相对两侧。作为示例性地,并结合图44,第三开口302处于打开状态(记作“Turn-on”)时的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可以相较于第三开口302处于关闭状态(记作“Turn-off”)时的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向高频偏移,且偏移量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kHz。进一步地,第三开口302的有效面积可以小于第二开口301的有效面积,以便于调节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当然,第二开口301在机芯14的长轴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大于第一开口201在机芯14的长轴方向上的尺寸。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43,后腔300可以具有在机芯14的长轴方向上彼此间隔的第一后腔面303和第二后腔面304,第二开口302和第三开口则可以在机芯14的短轴方向上彼此间隔。其中,第三开口302的实际面积可以小于第二开口301的实际面积,以便于第三开口302的有效面积可以小于第二开口301的有效面积。此时,第一后腔面303和第二后腔面304中至少一者靠近第三开口302的区段沿机芯14的振动方向观察可以呈弧形设置,以避免围设形成后腔300的内壁出现直角、尖角等尖锐结构,进而有利于消除驻波。进一步地,第一腔面303和第三腔面305中至少一者沿前述短轴方向观察可以呈弧形设置,同样有利于消除驻波。
进一步地,第二开口301的开口方向可以朝向用户头顶,例如其开口方向与上述垂直轴之间的夹角介于0°与10°之间,以允许第二开口301相较于第三开口302更远离耳孔,进而使得用户以及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人难以听到经第二开口301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以降漏音。其中,第二开口301的开口方向可以指其平均法线所在方向。相应地,第二开口301在机芯14的长轴方向上可以具有第一中心(例如O1),第三开口302在前述长轴方向上可以具有第二中心(例如O2),且第二中心在前述长轴方向上相较于第一中心更远离第一开口201的中心,以尽可能地拉大第三开口302与第一开口201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弱经第三开口302输出至耳机10外部的声音与经第一开口201向耳部传输的声音之间的反相相消。其中,第一后腔面303可以相较于第二后腔面304更靠近连接部12,且第一后腔面303的至少部分区段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第二后腔面204的对应区段的曲率半径。
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后腔面303可以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子后腔面3031、第二子后腔面3032及第三子后腔面3033,第一子后腔面3031可以相较于第三子后腔面3033更靠近第二开口301且更远离第二后腔面304。其中,第二子后腔面3032和第三子后腔面3033中至少第二子后腔面3032可以呈弧形设置。例如:第二子后腔面3032呈圆弧形设置,且圆弧半径大于或者等于2mm。此时,在第二开口301指向第三开口302的方向上,第二子后腔面3032的切线与机芯14的短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逐渐变大,第三子后腔面3033的切线与前述短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保持不变或者逐渐变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固定组件20与保持部13连接,主要是用于在佩戴状态下使得保持部13与耳部的前侧接触。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可以包括钩状部11以及连接钩状部11和保持部13的连接部12,相关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可以参照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5,固定组件20可以呈环状设置并绕设在耳部上,例如图45中(a)所示;还可以设置成耳挂及后挂结构并绕设在头部的后侧,例如图45中(b)所示;也可以设置成头梁结构并绕设在头顶,例如图45中(c)所示。
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除了应用于耳机,还可以应用于助听器、音频眼镜或者其他诸如AR、VR、MR等智能眼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固定组件和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的保持部,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在佩戴状态下使得所述保持部在用户的耳部的前侧与所述耳部的对耳轮接触,所述保持部包括机芯,所述机芯具有一振膜,所述保持部在所述振膜的一侧形成有前腔,所述前腔具有一允许所述前腔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佩戴状态下位于所述耳部的对耳轮和上耳根之间,所述机芯能够产生经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耳部传输的声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在所述振膜背离所述前腔的另一侧形成有后腔,所述后腔具有一允许所述后腔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相较于所述第一开口更远离所述耳部的耳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经所述第一开口输出至所述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所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为所述第一开口所形成的频响曲线的中高频及以上频段中所有谐振峰中的频率最低者,经所述第二开口输出至所述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所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为所述第二开口所形成的频响曲线的中高频及以上频段中所有谐振峰中的频率最低者,所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分别大于或者等于5kHz。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之间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1kHz。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具有一允许所述后腔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的有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有效面积,所述第三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所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相较于所述第三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所述第二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向高频偏移,且偏移量大于或者等于1kHz。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机芯的相对两侧,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开口更靠近所述耳部的耳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有效面积大于或者等于2mm2;和/或,所述前腔的体积小于或者等于90mm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朝向用户头顶,且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用户垂直轴之间的夹角介于0°与1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钩状部以及连接所述钩状部和保持部的连接部,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钩状部用于挂设在所述耳部的后侧与用户的头部之间,所述保持部用于接触所述耳部的前侧,进而允许所述保持部与所述钩状部配合以夹持所述耳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一厚度方向,所述厚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耳部的方向,在自然状态下,并从所述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朝向用户头顶一侧观察,所述保持部至少与所述钩状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区段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呈弧形设置并连接在所述保持部与所述钩状部之间。
CN202110863048.5A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Pending CN1142862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33964 2020-07-29
CN202010743396 2020-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6232A true CN114286232A (zh) 2022-04-05

Family

ID=80290242

Family Applications (7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54119.XU Active CN217159952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47618.4U Active CN21943712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053.6U Active CN21715995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097.5U Active CN21715994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261.6U Active CN21715995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769.4A Pending CN114286227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3663.4U Active CN21715994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595.1A Pending CN114286220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848.0U Active CN217159959U (zh) 2020-07-29 2021-07-29 耳机及扬声器组件
CN202110862971.7A Pending CN114286229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08.5A Pending CN114286221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738.4U Active CN21883053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4118.5U Active CN21883053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46142.2U Active CN21892058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4254.6U Active CN21715994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262.0U Active CN21878388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24.2A Pending CN114286236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64.7A Pending CN114286241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61.3A Pending CN114286238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88907.7U Active CN22008744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229.4U Active CN21883053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62.8A Pending CN114286239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942.6U Active CN21883053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586.XU Active CN21878388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2002024.3U Active CN21816279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4050.2U Active CN21738894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91.6A Pending CN114286225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969.8U Active CN21715995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8.0U Active CN218783882U (zh) 2020-07-29 2021-07-29 耳机及壳体组件
CN202110863064.4A Pending CN114286233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410544977.3A Pending CN118400657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36.5A Pending CN114286237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564.3U Active CN21883054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70242.7U Active CN22012304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055.5U Active CN21878388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90926.3U Active CN22008745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152.XU Active CN21878388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86069.XU Active CN22008744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345630.7U Active CN220123042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48.5A Pending CN114286232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30.XA Pending CN114286222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9.5U Active CN21715995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588460.5U Active CN22065350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3826.1U Active CN22012303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36.7A Pending CN114286223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967.9U Active CN21715995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181.7U Active CN21883053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4346.2U Active CN21883053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7.6U Active CN215912206U (zh) 2020-07-29 2021-07-29 耳机及壳体组件
CN202110863024.XA Pending CN114286230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94.XA Pending CN114286226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240.XU Active CN21715996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52323.6U Active CN21969784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077255.2U Active CN21901899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9661.9U Active CN22008744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019157.3U Active CN21901899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7947.2A Pending CN114286243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458.5U Active CN21883054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3665.3U Active CN21715994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75.2A Pending CN114286235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2993.4U Active CN22012303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4120.2U Active CN21715995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363127.4U Active CN22012304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457.0U Active CN21715996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6.1U Active CN21715995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30.8U Active CN21883053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37.7A Pending CN114286231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1500.5U Active CN22008744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098.XU Active CN21715994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769.XU Active CN21715995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960.9A Pending CN114286228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90639.2U Active CN22012304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75.5A Pending CN114286242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358400.4U Active CN22015662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410544387.0A Pending CN118354239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56.4A Pending CN114286224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65.9A Pending CN114286234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46152.6U Active CN21816278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54119.XU Active CN217159952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47618.4U Active CN21943712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053.6U Active CN21715995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097.5U Active CN21715994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261.6U Active CN21715995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769.4A Pending CN114286227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3663.4U Active CN21715994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595.1A Pending CN114286220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848.0U Active CN217159959U (zh) 2020-07-29 2021-07-29 耳机及扬声器组件
CN202110862971.7A Pending CN114286229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08.5A Pending CN114286221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738.4U Active CN21883053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4118.5U Active CN21883053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46142.2U Active CN21892058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4254.6U Active CN21715994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262.0U Active CN21878388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24.2A Pending CN114286236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64.7A Pending CN114286241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61.3A Pending CN114286238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88907.7U Active CN22008744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229.4U Active CN21883053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62.8A Pending CN114286239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942.6U Active CN21883053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586.XU Active CN21878388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2002024.3U Active CN21816279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4050.2U Active CN21738894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91.6A Pending CN114286225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969.8U Active CN21715995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8.0U Active CN218783882U (zh) 2020-07-29 2021-07-29 耳机及壳体组件
CN202110863064.4A Pending CN114286233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410544977.3A Pending CN118400657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36.5A Pending CN114286237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564.3U Active CN21883054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70242.7U Active CN22012304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055.5U Active CN21878388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90926.3U Active CN22008745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152.XU Active CN218783884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86069.XU Active CN22008744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345630.7U Active CN220123042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2630.XA Pending CN114286222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9.5U Active CN21715995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588460.5U Active CN22065350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3826.1U Active CN22012303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36.7A Pending CN114286223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967.9U Active CN21715995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181.7U Active CN21883053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4346.2U Active CN21883053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7.6U Active CN215912206U (zh) 2020-07-29 2021-07-29 耳机及壳体组件
CN202110863024.XA Pending CN114286230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94.XA Pending CN114286226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240.XU Active CN21715996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52323.6U Active CN21969784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077255.2U Active CN21901899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9661.9U Active CN220087446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019157.3U Active CN21901899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7947.2A Pending CN114286243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458.5U Active CN218830540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43665.3U Active CN21715994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75.2A Pending CN114286235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2993.4U Active CN22012303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4120.2U Active CN21715995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363127.4U Active CN220123043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8457.0U Active CN21715996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26.1U Active CN21715995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5130.8U Active CN21883053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37.7A Pending CN114286231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61500.5U Active CN220087445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3098.XU Active CN21715994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21757769.XU Active CN217159958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960.9A Pending CN114286228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290639.2U Active CN220123041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175.5A Pending CN114286242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320358400.4U Active CN220156629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410544387.0A Pending CN118354239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2656.4A Pending CN114286224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110863065.9A Pending CN114286234A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N202221246152.6U Active CN218162787U (zh) 2020-07-29 2021-07-29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78) CN21715995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159952U (zh) * 2020-07-29 2022-08-09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218603647U (zh) * 2022-04-07 2023-03-10 通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助听器
EP4418687A1 (en) * 2022-06-21 2024-08-21 Shenzhen Shokz Co., Ltd. Loudspeaker
CN115209303B (zh) * 2022-08-26 2024-05-17 惠州市大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WO2024045046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8679753A (zh) * 2022-08-31 2024-09-2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220368782U (zh) 2022-10-28 2024-01-19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7956365A (zh) * 2022-10-28 2024-04-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087485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US11895454B1 (en) 2022-10-28 2024-02-06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CN117956363A (zh) 2022-10-28 2024-04-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US11902733B1 (en) 2022-10-28 2024-02-13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CN118614080A (zh) * 2022-10-28 2024-09-06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US11902734B1 (en) 2022-10-28 2024-02-13 Shenzhen Shokz Co., Ltd. Open earphones
CN118266232A (zh) 2022-10-28 2024-06-2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087484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088223A1 (zh)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7956342A (zh) * 2022-10-28 2024-04-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118614081A (zh) * 2022-10-28 2024-09-06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220067647U (zh) 2022-10-28 2023-11-21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8765506A (zh) 2022-10-28 2024-10-11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US11871171B1 (en) 2022-10-28 2024-01-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Open earphones
US11877111B1 (en) 2022-10-28 2024-01-16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WO2024108570A1 (zh) * 2022-11-25 2024-05-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113557A1 (zh) * 2022-12-01 2024-06-06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8805220A (zh) * 2022-12-01 2024-10-1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机芯模组及耳机
CN115882205B (zh) * 2022-12-15 2023-12-05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与触摸件共用的电子设备
WO2024138620A1 (zh) * 2022-12-30 2024-07-04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159365A1 (zh) * 2023-01-30 2024-08-0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机芯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4197459A1 (zh) * 2023-03-24 2024-10-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197463A1 (zh) * 2023-03-24 2024-10-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197465A1 (zh) * 2023-03-24 2024-10-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197430A1 (zh) * 2023-03-24 2024-10-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197453A1 (zh) * 2023-03-24 2024-10-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机芯模组和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902831A (nl) * 1989-11-16 1991-06-17 Philips Nv Luidsprekersysteem bevattende een helmholtz resonator gekoppeld met een akoestische buis.
US5694475A (en) * 1995-09-19 1997-12-02 Interval Research Corporation Acoustically transparent earphones
US6622029B1 (en) * 2000-08-11 2003-09-16 Plantronics, Inc. One-hand adjustable headband headset
US20090180657A1 (en) * 2003-06-04 2009-07-16 Plantronic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reduced audio leakage
JP2005217695A (ja) * 2004-01-29 2005-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耳掛け式通話装置
US10291980B2 (en) * 2006-06-30 2019-05-14 Bose Corporation Earpiece positioning and retaining
JP4398995B2 (ja) * 2007-05-26 2010-01-13 株式会社バーテックススタンダード ヘッドセット
WO2009152442A1 (en) * 2008-06-14 2009-12-17 Michael Petroff Hearing aid with anti-occlusion effect techniques and ultra-low frequency response
US20100220886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Grundy Joseph Ear-attachment device and method
JP5560914B2 (ja) * 2010-02-25 2014-07-30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ヘルムホルツ共鳴器を備えた音響装置
JP5367658B2 (ja) * 2010-08-24 2013-12-11 エムケー電子株式会社 イヤースピーカ
CN102300138B (zh) * 2011-07-04 2014-04-02 东莞市启原实业有限公司 可拆卸式耳机
CN202222043U (zh) * 2011-10-14 2012-05-16 彭彦儒 开放导音式耳机
TWI535302B (zh) * 2013-02-08 2016-05-21 Jian-Quan Pan Multi-channel headphones
JP2014155145A (ja) * 2013-02-13 2014-08-25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イヤホンマイク
TW201440542A (zh) * 2013-04-03 2014-10-16 Cotron Corp 耳機
EP2827608B1 (en) * 2013-07-18 2016-05-25 GN Netcom A/S Earphone with noise reduction
JP6107581B2 (ja) * 2013-09-30 2017-04-0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耳掛け式ヘッドホン
JP6691776B2 (ja) * 2013-11-11 2020-05-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およびイヤホンシステム
CN103716739B (zh) * 2014-01-06 2016-11-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骨传导扬声器漏音的方法及骨传导扬声器
CN203661263U (zh) * 2014-01-11 2014-06-18 深圳市鑫正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换耳挂式电池的蓝牙耳机
CN204377095U (zh) * 2015-01-22 2015-06-03 邹士磊 偶极高辐射抗型耳机
CN105245988B (zh) * 2015-10-15 2019-01-0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JP2017092742A (ja) * 2015-11-11 2017-05-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ドフォン
EP3188503A1 (en) * 2015-12-30 2017-07-05 GN Audio A/S Earphone with noise reduction having a modified port
US10397681B2 (en) * 2016-12-11 2019-08-27 Base Corporation Acoustic transducer
CN207053730U (zh) * 2017-08-07 2018-02-27 深圳市一光年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挂式无线蓝牙耳机
US20190058954A1 (en) * 2017-08-21 2019-02-21 Kimon Bellas Layered speaker assembly
CN107820195B (zh) * 2017-10-10 2021-02-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的制造方法以及发声装置模组
CN207652640U (zh) * 2017-11-29 2018-07-2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和视听设备
JP7068476B2 (ja) * 2018-01-24 2022-05-16 ハーマン ベッカー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固有の方向性耳介手がかりを生成するヘッドフォン装置
CN110679156B (zh) * 2018-01-31 2020-12-01 广东高驰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气导耳机
CN208434085U (zh) * 2018-06-05 2019-01-2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208402076U (zh) * 2018-06-11 2019-0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耳机壳和耳机
US10917715B2 (en) * 2018-08-12 2021-02-09 Bose Corporation Acoustic transducer with split dipole vents
US10667030B2 (en) * 2018-08-31 2020-05-26 Bose Corporation Earpiece tip and related earpiece
CN208754506U (zh) * 2018-10-13 2019-04-16 东莞市开来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耳机结构
CN109874067A (zh) * 2018-12-30 2019-06-1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0568633A (zh) * 2019-08-14 2019-12-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CN110856067B (zh) * 2019-11-01 2022-03-1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CN111447526A (zh) * 2020-03-09 2020-07-24 成都水月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式耳机腔体的声耦合结构
CN211019185U (zh) * 2020-03-11 2020-07-14 厦门澎湃微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触摸电极的无线耳机
CN217159952U (zh) * 2020-07-29 2022-08-09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6239A (zh) 2022-04-05
CN217159955U (zh) 2022-08-09
CN218830535U (zh) 2023-04-07
CN114286220A (zh) 2022-04-05
CN220087449U (zh) 2023-11-24
CN220087450U (zh) 2023-11-24
CN118354239A (zh) 2024-07-16
CN218830539U (zh) 2023-04-07
CN220123042U (zh) 2023-12-01
CN219697848U (zh) 2023-09-15
CN218783883U (zh) 2023-03-31
CN114286227A (zh) 2022-04-05
CN114286233A (zh) 2022-04-05
CN217159954U (zh) 2022-08-09
CN114286229A (zh) 2022-04-05
CN219018998U (zh) 2023-05-12
CN218830538U (zh) 2023-04-07
CN114286238A (zh) 2022-04-05
CN114286241A (zh) 2022-04-05
CN114286242A (zh) 2022-04-05
CN218830540U (zh) 2023-04-07
CN217159960U (zh) 2022-08-09
CN114286221A (zh) 2022-04-05
CN220087448U (zh) 2023-11-24
CN114286231A (zh) 2022-04-05
CN218783885U (zh) 2023-03-31
CN217159959U (zh) 2022-08-09
CN217159961U (zh) 2022-08-09
CN114286226A (zh) 2022-04-05
CN217159957U (zh) 2022-08-09
CN217388945U (zh) 2022-09-06
CN217159951U (zh) 2022-08-09
CN218830536U (zh) 2023-04-07
CN114286228A (zh) 2022-04-05
CN114286223A (zh) 2022-04-05
CN217159952U (zh) 2022-08-09
CN219437126U (zh) 2023-07-28
CN114286234A (zh) 2022-04-05
CN114286225A (zh) 2022-04-05
CN114286237A (zh) 2022-04-05
CN114286243A (zh) 2022-04-05
CN218783882U (zh) 2023-03-31
CN217159958U (zh) 2022-08-09
CN220123040U (zh) 2023-12-01
CN220123041U (zh) 2023-12-01
CN220653506U (zh) 2024-03-22
CN118400657A (zh) 2024-07-26
CN217159948U (zh) 2022-08-09
CN218783881U (zh) 2023-03-31
CN217159953U (zh) 2022-08-09
CN220123043U (zh) 2023-12-01
CN220123039U (zh) 2023-12-01
CN220087446U (zh) 2023-11-24
CN114286235A (zh) 2022-04-05
CN218830541U (zh) 2023-04-07
CN220087445U (zh) 2023-11-24
CN218920583U (zh) 2023-04-25
CN217159956U (zh) 2022-08-09
CN217159944U (zh) 2022-08-09
CN217159947U (zh) 2022-08-09
CN218830537U (zh) 2023-04-07
CN220156629U (zh) 2023-12-08
CN114286236A (zh) 2022-04-05
CN220123038U (zh) 2023-12-01
CN218830534U (zh) 2023-04-07
CN218783884U (zh) 2023-03-31
CN217159945U (zh) 2022-08-09
CN215912206U (zh) 2022-02-25
CN114286222A (zh) 2022-04-05
CN217159949U (zh) 2022-08-09
CN114286224A (zh) 2022-04-05
CN218162787U (zh) 2022-12-27
CN219018999U (zh) 2023-05-12
CN218162794U (zh) 2022-12-27
CN114286230A (zh) 2022-04-05
CN217159950U (zh) 2022-08-09
CN218830533U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59948U (zh) 一种耳机
CN218387818U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305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