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4466A -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4466A
CN114284466A CN202111612881.9A CN202111612881A CN114284466A CN 114284466 A CN114284466 A CN 114284466A CN 202111612881 A CN202111612881 A CN 202111612881A CN 114284466 A CN114284466 A CN 114284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silicon
conductive agent
negative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128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岩
彭冲
石越
李俊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1288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84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涂层涂覆于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和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本申请可以改善负极片的析锂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大、无记忆效应、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蓝牙、穿戴设备等领域。锂离子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现有锂离子电池通过负极片石墨中掺杂部分硅基材料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掺混石墨的硅基材料往往具有较差的嵌锂动力学,导致负极片容易析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以解决负极片容易析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涂层涂覆于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和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如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的所述负极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的所述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涂层涂覆于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和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在所述集流体上涂覆石墨中掺杂部分硅基材料的活性材料相比,本申请将所述集流体上的涂层分为所述第一涂层和所述第二涂层,在较不易析锂的所述第一涂层中使用硅基材料作为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在较易析锂的所述第二涂层使用石墨作为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减少所述负极片的析锂;所述第一涂层中使用硅基材料作为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并且所述第一涂层中还包括所述第一导电剂,减少所述硅基材料嵌锂动力学较差导致对所述负极片循环寿命的降低,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循环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本申请中使用“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A和/或B和/或C,表示包含单独A,单独B,单独C,以及A和B都存在,B和C都存在,A和C都存在,以及A、B和C都存在的7种情况。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集流体10、第一涂层20和第二涂层30,所述第一涂层20涂覆于所述集流体10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涂层30涂覆于所述第一涂层20的表面;
所述第一涂层20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和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所述第二涂层30包括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
可以理解,负极片中的活性材料通过在石墨中掺混硅基材料可以提高能量密度;但是现有的负极片中由于掺混硅基材料会有较差的嵌锂动力学,导致负极片容易析锂。本申请中将集流体10上涂覆的涂层分为上述第一涂层20和上述第二涂层30,上述第一涂层20的活性材料和上述第二涂层30的活性材料不同,在相对不易析锂的上述第一涂层20的第一活性材料中引入硅基材料,在相对较易析锂的上述第二涂层30中仅使用石墨作为第二活性材料,改善负极片易析锂的问题。并且,在上述第一涂层20中还包括上述第一导电剂,可以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动力学,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循环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层20中所述硅基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至30%的百分比范围中的任一百分比,所述硅基材料中至少99%的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微米。
由于硅基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为减少硅基材料的膨胀,可以通过减少其原本的颗粒大小,硅基材料中至少99%的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微米(硅基材料颗粒D99≤2微米),即使膨胀后,硅基材料的体积相对所述负极片的体积变化较小。另外,也可以通过控制上述第一涂层20中硅基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减少可膨胀的硅基材料,从而减少上述硅基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的膨胀体积,可选的,上述第一涂层20中上述硅基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至30%的百分比范围中的任一百分比。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涂层20中所述硅基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至30%的百分比范围中的任一百分比,所述硅基材料中至少99%的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微米,可以减少所述硅基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的膨胀体积,改善所述负极片的循环膨胀。
可选的,在所述负极片带电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涂层20的厚度为1.5至5微米的厚度范围中的任一厚度,所述第二涂层30的厚度为20至40微米的厚度范围中的任一厚度。
可以理解,上述第一涂层20的厚度和上述第二涂层30的厚度均为在带电电池中的厚度,例如:电池电压2.5-5V之间测得的上述第一涂层20的厚度和上述第二涂层30的厚度。
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负极片带电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涂层20的厚度为1.5至5微米的厚度范围中的任一厚度,所述第二涂层30的厚度为20至40微米的厚度范围中的任一厚度,所述第一涂层2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涂层30的厚度且相差较大,所述第一涂层20的厚度较小,所述第一涂层20中硅基材料体积变化也相对较小。
可选的,所述硅基材料包括碳包覆纳米硅、氧化亚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导电剂包括炭黑导电剂、气相生长炭纤维、导电石墨、乙炔黑、科琴黑、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硅基材料包括碳包覆纳米硅、氧化亚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导电剂包括炭黑导电剂、气相生长炭纤维、导电石墨、乙炔黑、科琴黑、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涂层20中的所述硅基材料提高所述负极片的能量密度,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剂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循环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20涂覆于所述集流体10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涂层30涂覆于所述第一涂层20的表面;所述第一涂层20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和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所述第二涂层30包括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在所述集流体10上涂覆石墨中掺杂部分硅基材料的活性材料相比,本申请将所述集流体10上的涂层分为所述第一涂层20和所述第二涂层30,在较不易析锂的所述第一涂层20中使用硅基材料作为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在较易析锂的所述第二涂层30使用石墨作为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减少所述负极片的析锂;所述第一涂层20中使用硅基材料作为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并且所述第一涂层20中还包括所述第一导电剂,减少所述硅基材料嵌锂动力学较差导致对所述负极片循环寿命的降低,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循环寿命。
另外,本申请通过在所述第一涂层20中使用硅基材料作为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在所述第二涂层30使用石墨作为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即负极片中减少了硅基材料的使用,从而可以减少硅基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改善所述负极片的膨胀问题。
可选的,所述第二涂层30中还包括第二导电剂,所述第二导电剂包括炭黑导电剂、气相生长炭纤维、导电石墨、乙炔黑、科琴黑、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涂层30中还包括第二导电剂,所述第二导电剂包括炭黑导电剂、气相生长炭纤维、导电石墨、乙炔黑、科琴黑、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导电剂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循环寿命。并且,所述第二导电剂与所述第一导电剂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层20还包括第一辅料,所述第一辅料包括粘结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上述第一涂层20的上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以提高上述负极片的能量密度,并通过上述第一辅料,例如:粘结剂、增稠剂或粘结剂加增稠剂,抑制上述硅基材料的膨胀。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涂层20还包括第一辅料,所述第一辅料包括粘结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对所述第一涂层20中的硅基材料膨胀进行抑制,减少所述硅基材料的膨胀。
可选的,所述第二涂层30还包括第二辅料,所述第二辅料包括粘结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
该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二涂层30中,也可以使用粘结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上述第二辅料,提高上述第二涂层30涂覆于上述第一涂层20的粘结强度。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涂层20涂覆于所述集流体10上相背的两侧的表面。
具体的,第一涂层20涂覆于所述集流体10上相背的两侧的表面,可以理解为上述负极片的双面涂覆区域,对于双面涂覆区域,上述第一涂层20在上述集流体10的两面均有涂覆,且两侧的第一涂层20的表面均涂覆有上述第二涂层30。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涂层20涂覆于所述集流体10上相背的两侧的表面,即所述集流体10的双面涂覆区域上的涂层也分为所述第一涂层20和所述第二涂层30,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减少析锂,提高所述负极片的循环寿命。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如下实施例中均为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硅氧材料即为氧化亚硅,硅碳材料即为碳包覆纳米硅;极片厚度数据为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测量截面厚度得到的均值(单层厚度)。本申请提供的负极片如图1或图2所示。
实施例1:第一涂层20(B层)包括0.1%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40%炭黑+0.5%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1.5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0%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5%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1.5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38.6μm。在3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800次,容量保持率90.5%,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8.1%。
对比例1: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3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800次,容量保持率88.1%,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8.5%。
实施例2:第一涂层20(B层)包括3.0%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40%炭黑+0.02%单壁+0.8%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1.5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6.1%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1%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2.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35.6μm。在5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82.3%,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9.2%。
对比例2: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5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78.5%,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9.3%。
实施例3:第一涂层20(B层)包括5.0%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50%炭黑+0.02%单壁+1%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1.5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6.1%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1%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2.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30.0μm。在2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600次,容量保持率82.1%,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8.9%。
对比例3: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2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600次,容量保持率80.9%,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8.3%。
实施例4:第一涂层20(B层)包括12.0%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55%炭黑+0.05%单壁+1.2%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1.0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6.4%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5%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4.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25.9μm。在1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84.8%,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1.3%。
对比例4: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1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63.5%,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25.9%。
实施例5:第一涂层20(B层)包括25.0%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60%炭黑+0.15%单壁+1.5%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0.8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3%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4.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20.7μm。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600次,容量保持率85.0%,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1.9%。
对比例5: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73.7%,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20.5%。
实施例6:第一涂层20(B层)包括30.0%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30%炭黑+0.35%单壁+2%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0.5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3%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5.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19.7μm。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82.9%,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4.3%。
对比例6: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65.3%,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24.1%。
实施例7:第一涂层20(B层)包括2.0%含量的硅碳,第一导电剂包括50%炭黑+0.1%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碳颗粒D99≤1.5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0%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5%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2.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32.6μm。在3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85.8%,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4.5%。
对比例7: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3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500次,容量保持率83.1%,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7.0%。
实施例8:第一涂层20(B层)包括1.0%含量的硅碳,第一导电剂包括55%炭黑+0.05%单壁+1%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碳颗粒D99≤1.0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1%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5%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2.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32.4μm。在1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450次,容量保持率81.0%,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6.3%。
对比例8: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1C阶梯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450次,容量保持率78.0%,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20.6%。
实施例9:第一涂层20(B层)包括5.0%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30%炭黑+0.15%单壁+2%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2.0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0%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5%含量的炭黑,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5.0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29.4μm。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600次,容量保持率83.8%,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5.3%。
对比例9: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600次,容量保持率75.0%,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22.1%。
实施例10:第一涂层20(B层)包括0.1%含量的硅氧,第一导电剂包括40%炭黑++0.5%多壁,第一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硅氧颗粒D99≤1.5μm;第二涂层30(A层)包括97.1%含量的石墨,第二导电剂包括0.5%含量的炭黑+0.1%碳管,第二辅料包括增稠剂+粘结剂。第一涂层20的半电厚度1.5μm,第二涂层30的半电厚度34.5μm。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800次,容量保持率89.0%,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9.1%。
对比例10:第一涂层20(B层)为底涂层,导电剂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导电剂一致,辅料与实施例1中第一涂层20的第一辅料一致;第二涂层30(A层)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涂层30石墨+实施例1中的第一涂层20硅氧掺混。在0.7C循环的情况下,经测试循环次数800次,容量保持率89.1%,循环最终满电厚度与循环初始半电厚度比值(膨胀变化率)为11.2%。
由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负极片容量保持率提高,膨胀变化率降低,即能量密度提高的同时,提升了负极片的循环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述负极片。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包括上述负极片实施例中的全部技术特征,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电池。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为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或者上网本等。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涂层涂覆于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和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硅基材料,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中所述硅基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至30%的百分比范围中的任一百分比,所述硅基材料中至少99%的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微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材料包括碳包覆纳米硅、氧化亚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导电剂包括炭黑导电剂、气相生长炭纤维、导电石墨、乙炔黑、科琴黑、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涂层中还包括第二导电剂,所述第二导电剂包括炭黑导电剂、气相生长炭纤维、导电石墨、乙炔黑、科琴黑、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还包括第一辅料,所述第一辅料包括粘结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涂层还包括第二辅料,所述第二辅料包括粘结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极片带电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涂层的厚度为1.5至5微米的厚度范围中的任一厚度,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为20至40微米的厚度范围中的任一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涂覆于所述集流体上相背的两侧的表面。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
CN202111612881.9A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2844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2881.9A CN114284466A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2881.9A CN114284466A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4466A true CN114284466A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76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12881.9A Pending CN114284466A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8446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795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4200A (zh) * 2012-05-22 2012-09-26 中南大学 一种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47842A (zh) * 2013-07-23 2015-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复合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888266A (zh) * 2019-02-28 2019-06-14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JP2020140895A (ja) * 2019-02-28 2020-09-0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271283A (zh) * 2020-10-26 2021-01-26 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2331832A (zh) * 2020-11-06 2021-02-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硅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078291A (zh) * 2021-03-26 2021-07-0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其制备方法及电池
CN113594408A (zh) * 2021-07-29 2021-11-0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电池
CN113764625A (zh) * 2021-08-26 2021-12-07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硫化物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4200A (zh) * 2012-05-22 2012-09-26 中南大学 一种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47842A (zh) * 2013-07-23 2015-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复合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888266A (zh) * 2019-02-28 2019-06-14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JP2020140895A (ja) * 2019-02-28 2020-09-0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271283A (zh) * 2020-10-26 2021-01-26 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2331832A (zh) * 2020-11-06 2021-02-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硅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078291A (zh) * 2021-03-26 2021-07-0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其制备方法及电池
CN113594408A (zh) * 2021-07-29 2021-11-0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电池
CN113764625A (zh) * 2021-08-26 2021-12-07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硫化物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795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54231B2 (ja) 負極活性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負極活性材料を用いた装置
Liu et al. Three dimensionals α-Fe2O3/polypyrrole (Ppy) nanoarray as anode for micro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03053063B (zh) 涂布有底漆的正极集电体和包含所述正极集电体的镁二次电池
CN112234163A (zh)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Xiao et al. Vertically aligned graphen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with high rate capability
CN112086621B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叠片式锂离子电池
WO2021082291A1 (zh) 负极材料、包括其的负极及负极的制备方法
JP2016081927A (ja) 速やかに充電可能な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Ding et al. Polyaniline@ spherical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ulfur nanocomposit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N110707288B (zh) 硅基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3306710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14127989A (zh) 负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3193161B (zh) 一种电极组件及电化学装置
CN112310346A (zh) 一种超高能量密度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片
CN115395116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
CN112768840A (zh) 一种锂硫电池多功能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Yao et al. Freestanding flexible Si nanoparticles–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 anodes for Li-ion batteries and their prelithiation by stabilized Li metal powder
Guo et al.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with an IPA/AC modified separator
CN114284466A (zh)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电子设备
Kuznetsov et al. High energy density flexible and ecofriendly lithium-ion smart battery
Pender et al. Compact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des with lightweight reduced graphene oxide/poly (acrylic acid) current collectors
CN113921756B (zh) 一种高硅含量的硅碳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Unraveling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Interface Conductive Network Influence on the Fast-Charging Performance of SiO-Based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4156602B (zh) 具有多涂层的固态电解质隔膜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154105A (zh) 一种微米硅负极、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