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8892A - 听力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听力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68892A
CN114268892A CN202111552142.5A CN202111552142A CN114268892A CN 114268892 A CN114268892 A CN 114268892A CN 202111552142 A CN202111552142 A CN 202111552142A CN 114268892 A CN114268892 A CN 114268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ear
feedback
audio signal
feedback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21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214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688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68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8892A/zh
Priority to US17/971,587 priority patent/US20230119844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听力设备。该听力设备包括受话器、耳内麦克风及信号分析模块;其中所述受话器用于发出音频信号,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所述信号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得到分析结果。本申请提供的听力设备,设置有独立于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以外的耳内麦克风,通过该耳内麦克风,能够在耳内接收音频信号经反馈而形成的反馈信号,使得信号分析模块能够对耳内接收到的反馈信号进行分析;由于该耳内麦克风在听力设备被佩戴时,处于耳内,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与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能够接收到的信号不同,从而能够提供大量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无法获取的信息供听力设备进行分析。

Description

听力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声学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听力设备。
背景技术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为听障者带来很大便利。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
然而,目前传统技术中没有涉及助听器或耳机等听力设备进行自我检测的功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听力设备。
本申请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听力设备,包括受话器、耳内麦克风及信号分析模块;其中
所述受话器用于发出音频信号,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
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得到分析结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设置有独立于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以外的耳内麦克风,通过该耳内麦克风,能够在耳内接收音频信号经反馈而形成的反馈信号,使得信号分析模块能够对耳内接收到的反馈信号进行分析;由于该耳内麦克风在听力设备被佩戴时,处于耳内,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与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能够接收到的信号不同,从而能够提供大量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无法获取的信息供听力设备进行分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为50Hz-10kHz,和/或,幅度低于20dB。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信号包括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形成第一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入耳检测单元,所述入耳检测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所述听力设备是否入耳。
若听力设备放入耳内,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形成第一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能够于耳内获取到该第一反馈信号,使得入耳检测单元能够对耳内麦克风获取的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判断该听力设备是否入耳,相较于依靠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接收信号,能够更好地收集反馈信号,提升入耳检测精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听力设备还包括:
应用控制模块,与所述入耳检测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入耳检测单元的入耳判断结果,向后端电路发出控制应用指令。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应用控制模块,基于入耳判断结果控制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包括驻波。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能够经耳膜反射形成驻波,驻波动态范围受耳道密封度影响较小,因此能够提升入耳检测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信号包括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反馈控制单元,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反馈信号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能够于耳内获取该第二反馈信号;相较于依靠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采集信号,这样接收得到信号所需的反馈通路较短,不易导致估计不准确的问题,提升反馈控制单元确定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听力设备还包括耳外麦克风;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还包括:所述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所述耳内麦克风产生第二反馈信号,所述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所述耳外麦克风产生第五反馈信号;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反馈信号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包括:所述反馈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反馈信号与所述耳外麦克风接收到的所述第五反馈信号进行联合估计,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及第五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能够于耳内接收到该第二反馈信号;相较于依靠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采集信号,这样接收得到信号所需的反馈通路较短,不易导致估计不准确的问题;同时,与耳外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五反馈信号联合分析,进一步地提升反馈控制单元确定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信号包括扫频信号;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扫频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第三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耳道特征检测单元,所述耳道特征检测单元基于所述第三反馈信号得出耳道特征信息。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扫频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第三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于耳内接收到该第三反馈信号,使得耳道特征检测单元能够根据耳内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得到耳道特征信息,分析耳道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道特征信息包括耳道形状、耳道容量或耳道频响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频信号包括多向扫描信号。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多向扫描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不同方向的第三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于耳内接收到这些不同方向的第三反馈信号,使得耳道特征检测单元能够根据耳内接收到的这些不同方向的第三反馈信号分析耳道特征信息,准确程度较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分析模块还包括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
所述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与所述耳道特征检测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耳道特征信息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根据耳道特征信息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调整受话器的实际输出,以使其更加匹配每个用户的个人耳道,提升用户的听觉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频信号在所述受话器首次入耳时发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所述耳内麦克风产生对应的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用于至少根据第一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及第二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分别得出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分析所述第一频响曲线及所述第二频响曲线;以及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所述受话器是否失效。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至少根据第一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得出第一频响曲线,根据第二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得出第二频响曲线,从而根据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实现对听力设备受话器的失效分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分析所述第一频响曲线及所述第二频响曲线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频响曲线及所述第二频响曲线,进行频谱漂移分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分析模块还包括受话器初始化单元;
受话器初始化单元与所述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的判断结果实现初始化优化配置。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受话器初始化单元根据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的判断结果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根据受话器的频响偏移,对受话器的输出信号做相同的修正来补偿该频响偏移,避免听力设备增益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实现入耳检测功能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确定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得到耳道特征信息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进行受话器失效分析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受话器;20、耳内麦克风;30、信号分析模块;301、入耳检测单元;302、反馈控制单元;303、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4、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305、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6、受话器初始化单元;307、反馈抑制初始化单元;40、应用控制模块;50、耳外麦克风;60、声管;70、封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特征,但这些特征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称为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且类似地,可将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称为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和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两者都是音频信号,但其预设频率不同。
可以理解,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同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目前传统技术中没有涉及助听器或耳机等听力设备进行自我检测的功能。
基于此,本申请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听力设备。该听力设备通过在受话器附近增加一个麦克风,获取大量信息以供听力设备实现参数优化和/或其他功能。
本申请中涉及的听力设备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是助听器、透传耳机或其他入耳式设备等等;该听力设备的形状、长度、宽度、厚度及材质等等,都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该听力设备可以包括受话器10、耳内麦克风20及信号分析模块30;其中受话器10用于发出音频信号,该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耳内麦克风20接收该反馈信号;信号分析模块30用于对该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得到分析结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设置有独立于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以外的耳内麦克风20,通过该耳内麦克风20,能够在耳内接收音频信号经反馈而形成的反馈信号,使得信号分析模块30能够对耳内接收到的反馈信号进行分析;由于该耳内麦克风20在听力设备被佩戴时,处于耳内,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与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能够接收到的信号不同,从而能够提供大量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无法获取的信息供听力设备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音频信号的频率大小及幅度大小均不做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为50Hz-10kHz,和/或,幅度低于20dB;也就是说,音频信号可以满足频率范围在50Hz-10kHz以内,或满足幅度低于20dB,或同时满足频率范围在50Hz-10kHz以内,且幅度低于20dB。
以下以听力设备通过耳内麦克风,实现入耳检测功能为例,结合图2及图3,对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受话器10发出的音频信号包括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该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形成第一反馈信号;同时,信号分析模块30可以包括入耳检测单元301,该入耳检测单元301用于对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该听力设备是否入耳。
若听力设备放入耳内,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中,受话器10发出的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形成第一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20能够于耳内获取到该第一反馈信号,使得入耳检测单元301能够对耳内麦克风获取的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判断该听力设备是否入耳,相较于依靠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接收信号,能够更好地收集反馈信号,提升入耳检测精确度。
可选的,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为微弱声音信号;其中,第一预设频率的大小与不同个体耳道和/或耳膜的几何形状,以及弹性模量有关,可以采用人类听力范围的均值作为仿真依据或其他一些算法的依据,进行计算以得到第一预设频率的范围,本申请还可以根据每个个体差异对第一预设频率的大小进行微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频率范围为50Hz-10kHz,且幅度低于20dB。
受话器10可以在离耳状态下,以第一预设频率发出音频信号;当受话器10放入耳内时,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能够经耳膜反射,形成第一反馈信号。受话器10可以持续不间断地以第一预设频率发出音频信号,也可以定时以第一预设频率发出音频信号并持续预设时间段;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
本申请对于入耳检测单元301根据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听力设备是否入耳的具体方式也不做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入耳检测单元301可以将第一反馈信号与离耳状态下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过反射形成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以判断听力设备是否入耳。
此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入耳检测单元301还能够根据耳内接收到的第一反馈信号的能量大小,判断该听力设备是否被佩戴准确;譬如,听力设备被正确佩戴时,受话器10置于耳内,定义此时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所形成的第一反馈信号的能量大小区间为标准反馈区间;若在进行入耳检测的过程中,入耳检测单元301检测得到第一反馈信号的能量位于该标准反馈区间以外,则判定此时听力设备佩戴不正确。
请继续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听力设备还可以包括应用控制模块40,该应用控制模块40与入耳检测单元301相连接,用于根据入耳检测单元301的入耳判断结果,向后端电路发出控制应用指令。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应用控制模块40,基于入耳判断结果控制应用。
请继续参阅图3,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在实现入耳检测功能时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01:受话器10发出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
S302: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获取第一反馈信号,该第一反馈信号为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而形成的。
S303:入耳检测单元301对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并判断该听力设备是否入耳。
S304:应用控制模块40根据入耳检测单元301的入耳判断结果,向后端电路发出控制应用指令。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第一反馈信号的具体形式并不做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经耳膜反射形成的第一反馈信号可以包括驻波。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能够经耳膜反射形成驻波,驻波动态范围受耳道密封度影响较小,因此能够提升入耳检测准确度。
声反馈路径(也称“反馈通路”)是指从耳内的受话器播放出来的音频信号至听力设备原有的外部麦克风之间的空间,由于耳帽与耳道结合难以完全紧密,音频信号会从缝隙中泄露,然后重新被听力设备原有的外部麦克风拾取进入系统。若想要对该声反馈路径进行估算,需要知道从受话器播放出来的音频信号,以及听力设备原有的外部麦克风拾取得到的信号,二者的比值即为该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传统技术中,一般通过受话器驱动信号估算受话器播放的音频信号,然而这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该反馈通路较长,容易出现估计不准确的问题,影响反馈抑制效果。
以下以听力设备通过耳内麦克风,估算反馈通路为例,结合图2及图4,对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受话器10发出的音频信号包括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该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同时,信号分析模块30可以包括反馈控制单元302,该反馈控制单元302可以基于第二反馈信号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20能够于耳内获取该第二反馈信号;相较于依靠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采集信号,这样接收得到信号所需的反馈通路较短,不易导致估计不准确的问题,提升反馈控制单元302确定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准确度,降低误差。
可选的,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可以是受话器10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发出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听力设备还包括耳外麦克风50;此时,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可以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产生第二反馈信号,同时,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还经耳道传输至耳外麦克风50产生第五反馈信号;在此基础上,反馈控制单元302能够根据耳内麦克风20接收到的第二反馈信号与耳外麦克风50接收到的第五反馈信号进行联合估计,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请参阅图4,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中,受话器10发出的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及第五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20能够于耳内接收到该第二反馈信号;相较于依靠听力设备原有的麦克风采集信号,这样接收得到信号所需的反馈通路较短,不易导致估计不准确的问题;同时,与耳外麦克风50接收到的第五反馈信号联合分析,进一步地提升反馈控制单元302确定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准确度。
具体的,由于耳内麦克风20设置于受话器10的附近,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接收到的第二反馈信号可以近似看作受话器10的即时输出信号,耳外麦克风50接受到的信号为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通过耳道的声反馈路径产生的声反馈信号;将该即时输出信号与耳外麦克风50接收到的声反馈信号联合分析,能够实现更准确的反馈抑制功能,避免受话器播放的音频信号与受话器驱动信号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对实现反馈抑制功能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是基于受话器10发出的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传输,并被耳内麦克风20获取之后所得的第二反馈信号来估算受话器10实际发出的音频信号,这样估算所得结果更加准确,消除了反馈通路估算中非线性的部分(例如脉冲密度调制驱动,数模转换和/或D类放大器等等)对反馈通路估计可能造成的影响。
下面结合图4及图5,对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的电路原理图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信号分析模块30包括反馈处理单元301及反馈控制单元302。其中,反馈处理单元301与耳内麦克风20及耳外麦克风50相连接,用于对耳内麦克风20采集的第二反馈信号进行数字处理以得到第二反馈电信号,以及对耳外麦克风50采集的第五反馈信号进行数字处理以得到第五反馈电信号;反馈控制单元302与反馈处理单元301相连接,用于对第二反馈电信号及第五反馈电信号进行联合估计,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关于反馈控制单元30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反馈控制单元302对第二反馈电信号及第五反馈电信号进行分析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做限定;反馈控制单元302对第二反馈电信号及第五反馈电信号进行分析的实现方式可以参阅现有技术理解,本申请在此不过多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信号分析模块30还可以包括反馈抑制初始化单元307;该反馈抑制初始化单元307与反馈控制单元302相连接,用于根据反馈通路传递函数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如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反馈抑制初始化单元307根据反馈通路传递函数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实现更准确的反馈抑制。
请继续参阅图4,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在确定反馈通路传递函数时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401:受话器10发出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
S402: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获取第二反馈信号,该第二反馈信号为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而产生的。
S403:反馈控制单元302基于第二反馈信号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S404:反馈抑制初始化单元307根据反馈通路传递函数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耳道特征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耳道频响因人而异。具体来说,耳道与耳膜理论上构成受话器前腔的一部分,因此其几何尺寸、形状和/或弯折方向等等都会对受话器的实际输出,特别是高频音频信号造成影响。通过在首次佩戴时对耳道特征进行提取能够实现对不同用户耳道频响的估计,为听力设备的个性化参数配置提供支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耳道频响,可以指耳道作为受话器的前腔时,由于耳道形状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频率响应特性。
以下以听力设备通过耳内麦克风,获取耳道特征信息为例,结合图2及图6,对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受话器10发出的音频信号包括扫频信号;该扫频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第三反馈信号;同时,信号分析模块30可以包括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3,该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3能够基于第三反馈信号得出耳道特征信息。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扫频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第三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获取该第三反馈信号,使得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3能够根据耳内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得到耳道特征信息,分析耳道形状。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耳道特征信息的具体种类并不做限定;本申请中涉及的耳道特征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耳道几何尺寸、耳道形状、耳道弯折方向、耳道容量或耳道频响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扫频信号,可以包括为测试而设计的,信号在一个预设频段内,且频率由高到低/由低到高连续变化的音频信号。本申请对于该预设频段的具体范围并不做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预设频段的范围为50Hz-10kHz,且幅度低于20dB。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受话器10发出的扫频信号包括多向扫描信号。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发出的多向扫描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不同方向的第三反馈信号,该听力设备的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接收到这些不同方向的第三反馈信号,使得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3能够根据耳内接收到的这些不同方向的第三反馈信号分析耳道特征信息,准确程度较高。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信号分析模块30还可以包括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304;该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304与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3相连接,可以用于根据耳道特征信息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如图6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304根据耳道特征信息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调整受话器10的实际输出,以使其更加匹配每个用户的个人耳道,提升用户的听觉体验。
可选的,扫频信号可以是受话器10在该听力设备首次入耳时发出的。
听力设备内的受话器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遭到浸液腐蚀或外力碰撞,容易变质损坏,导致其频响改变,产生频谱漂移,影响谐振频率,从而导致听力设备增益降低。
请继续参阅图6,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在计算耳道特征信息时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501:受话器10发出扫频信号。
S502: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获取第三反馈信号,该第三反馈信号为扫频信号经耳道反射而形成的。
S503:耳道特征检测单元303根据第三反馈信号得到耳道特征信息,分析耳道形状。
S504:耳道特征初始化单元304根据耳道特征信息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以下以听力设备通过耳内麦克风,实现对受话器进行失效分析的功能为例,结合图2及图7,对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音频信号可以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以产生对应的反馈信号;同时,信号分析模块30可以包括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该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可以至少根据第一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及第二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分别得出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分析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以及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受话器10是否失效。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至少根据第一时间对应的反馈信号得出第一频响曲线,根据第二时间对应的反馈信号得出第二频响曲线,从而根据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实现对听力设备受话器10的失效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以产生对应的反馈信号包括:受话器10在第一时间发出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产生第一时间对应的反馈信号;受话器10在第二时间发出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产生第二时间对应的反馈信号。
可以理解,该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至少根据第一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及第二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分别得出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但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判断受话器10是否失效所依据的反馈信号数量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譬如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可以根据多个不同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产生的反馈信号,得出多个频响曲线;然后对多个频响曲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受话器10是否失效;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还可以根据扫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耳内麦克风20产生的反馈信号,并在得出多个预设频率或预设时间的频响曲线;然后对多个频响曲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受话器10是否失效。
本申请对于对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进行分析的具体方式并不做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进行频谱漂移分析,即通过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确定受话器10的实时谐振频率,根据受话器10的实时谐振频率能够自动判别受话器10是否失效。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信号分析模块30还可以包括受话器初始化单元306;该受话器初始化单元306与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相连接,用于根据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的判断结果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如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能够通过受话器初始化单元306根据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的判断结果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根据受话器10的频响偏移,对受话器10的输出信号做相同的修正来补偿该频响偏移,避免听力设备增益降低的问题。
请继续参阅图7,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听力设备,在计算耳道特征信息时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601:受话器10发出音频信号。
S602:耳内麦克风20于耳内获取第四反馈信号,该第四反馈信号为上述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而产生的。
S603: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在第一时间根据第四反馈信号得出第一频响曲线,在第二时间根据第四反馈信号得出对应的第二频响曲线,分析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受话器10是否失效。
S604:受话器初始化单元306根据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305的判断结果实现自适应算法参数的初始化优化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第一时间可以是用户第一次使用时,也可以是听力设备出厂时;本申请中涉及的第二时间可以是每次用户开机使用时,即每次用户开始使用时,都进行如上的失效分析,以确定是否向用户发出失效报警。这对于依赖助听器的用户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信号分析模块30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定;信号分析模块30可以包括入耳检测单元、反馈控制单元、耳道特征检测单元或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本申请对于耳内麦克风20与受话器10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耳内麦克风20可以固定于受话器10的侧面。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耳内麦克风20的具体形式也不做限定,耳内麦克风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容麦或硅麦等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耳内麦克风20包括侧开孔硅麦,该侧开孔硅麦固定于受话器10的侧面,且如图8所示,侧开孔硅麦的音孔方向可以与受话器10的音孔方向一致。
请继续参阅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听力设备还可以包括声管60,耳内麦克风20及受话器10均与声管60相连接;同时,耳内麦克风20与受话器10可以共同封装于封装结构70内,封装结构70具有开口,侧开孔硅麦的音孔及受话器10的音孔均朝向该开口。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受话器10的具体形式并不做限定,受话器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动铁式受话器或压电受话器等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耳外麦克风40可以包括第一耳外麦克风及第二耳外麦克风;具体的,第一耳外麦克风及第二耳外麦克风均与信号分析模块30相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可能的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受话器、耳内麦克风及信号分析模块;其中
所述受话器用于发出音频信号,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
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得到分析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信号包括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第一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膜反射形成第一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入耳检测单元,所述入耳检测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所述听力设备是否入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听力设备还包括:
应用控制模块,与所述入耳检测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入耳检测单元的入耳判断结果,向后端电路发出控制应用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信号包括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产生第二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反馈控制单元,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反馈信号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听力设备还包括耳外麦克风;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还包括:所述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所述耳内麦克风产生第二反馈信号,所述第二预设频率的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所述耳外麦克风产生第五反馈信号;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反馈信号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包括:所述反馈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反馈信号与所述耳外麦克风接收到的所述第五反馈信号进行联合估计,确定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信号包括扫频信号;
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扫频信号经耳道反射形成第三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耳道特征检测单元,所述耳道特征检测单元基于所述第三反馈信号得出耳道特征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频信号包括多向扫描信号;
所述扫频信号在所述受话器首次入耳时发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信号经反馈形成反馈信号包括:所述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至所述耳内麦克风产生对应的反馈信号;
所述信号分析模块包括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用于至少根据第一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及第二时间对应的所述反馈信号分别得出第一频响曲线及第二频响曲线;分析所述第一频响曲线及所述第二频响曲线;以及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所述受话器是否失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分析所述第一频响曲线及所述第二频响曲线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频响曲线及所述第二频响曲线,进行频谱漂移分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听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分析模块还包括受话器初始化单元;
受话器初始化单元与所述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受话器失效分析单元的判断结果实现初始化优化配置。
CN202111552142.5A 2021-10-17 2021-12-17 听力设备 Pending CN1142688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2142.5A CN114268892A (zh) 2021-12-17 2021-12-17 听力设备
US17/971,587 US20230119844A1 (en) 2021-10-17 2022-10-22 Hear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2142.5A CN114268892A (zh) 2021-12-17 2021-12-17 听力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8892A true CN114268892A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27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2142.5A Pending CN114268892A (zh) 2021-10-17 2021-12-17 听力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6889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0846A (zh) * 2017-09-13 2019-03-19 大北欧听力公司 估计耳朵几何形状的方法及相关听力设备
CN112866890A (zh) * 2021-01-14 2021-05-28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2911487A (zh) * 2021-02-09 2021-06-04 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耳机的入耳检测方法、无线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3473286A (zh) * 2021-06-23 2021-10-01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检测方法、耳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7064005U (zh) * 2021-12-17 2022-07-26 上海联影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听力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0846A (zh) * 2017-09-13 2019-03-19 大北欧听力公司 估计耳朵几何形状的方法及相关听力设备
CN112866890A (zh) * 2021-01-14 2021-05-28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2911487A (zh) * 2021-02-09 2021-06-04 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耳机的入耳检测方法、无线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3473286A (zh) * 2021-06-23 2021-10-01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检测方法、耳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7064005U (zh) * 2021-12-17 2022-07-26 上海联影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听力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5628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vent effects in a hearing aid
US839152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hearing assistance
US7949144B2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hearing device and hearing device with self-monitoring function
US9473858B2 (en) Hearing device
US9807522B2 (en) Hearing device adapted for estimating a current real ear to coupler difference
US2010027836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hearing assistance
EP2244492B1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a behind-the-ear hearing device
EP2846559B1 (en) A method of performing an RECD measurement using a hearing assistance device
US9226082B2 (en) Hearing aid with means for estimating the ear plug fitting
US10687151B2 (en) Hearing aid device including a self-checking unit for determine status of one or more features of the hearing aid device based on feedback response
US10299049B2 (en) Hearing device
US9843873B2 (en) Hearing device
CN217064005U (zh) 听力设备
EP2916320A1 (en) Multi-microphone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target and noise spectral variances
CN114268892A (zh) 听力设备
US20230119844A1 (en) Hearing device
JP2983017B1 (ja) 耳栓型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KR101504721B1 (ko) 양이 보청 기능을 가지는 보청기
EP4287656A1 (en) Own voice detection on a hearing device and a binaural hearing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s thereof
JP6234081B2 (ja) 測定装置
CN109729470A (zh) 用于脖戴式语音交互耳机的声麦收音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