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8340A -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68340A
CN114268340A CN202210095813.8A CN202210095813A CN114268340A CN 114268340 A CN114268340 A CN 114268340A CN 202210095813 A CN202210095813 A CN 202210095813A CN 114268340 A CN114268340 A CN 114268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il
feedback current
receiver
primary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58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Yisiwei Integrated Circuit Co ltd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Quanshengw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Quanshengw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958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683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68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8340A/zh
Priority to US18/147,833 priority patent/US2023026168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2Balance/unbalanc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发射机包括:信号放大模块、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信号放大模块,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将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用于接收差分信号,并将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反馈电流生成模块,用于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其中,反馈电流信号被作为接收机的输入信号。本申请提供的收发机、信号传输方法,根据信号放大模块输出的差分信号生成反馈电流信号,使用反馈电流信号代替传统差分电压信号输入至接收机,提升了系统信噪比。

Description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系统为了追求更高的传输效率,发展出了更高阶的调制模式,同时,随着更宽的带宽(bandwidth)的应用,通信模块收发机(transmitter and receiver)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各种校准算法以及电路被应用于收发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IQ Calibration(IQ校准)和DPD(Digital Pre-Distortion,数字预失真算法),他们决定了整个收发机的射频性能和最终的信号质量。
为了实现IQ calibration和DPD算法,需要用ORX(反馈接收机)去接收TX(发射机)的发射出来的信号,从而检测TX发射出来的信号质量。现在的芯片都是SOC(system onchip,片上系统),随着工艺的越来越先进,芯片面积越来越小,各个模块的隔离度也很难保证,由TX发射出来的高频信号经过很长的线走到ORX里面,会干扰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造成系统的SNR(Signal Noise Ratio,信噪比)损失。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收发机反馈环路易导致系统信噪比损失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射机,包括:信号放大模块、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
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用于接收发射源信号,并将所述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用于接收所述差分信号,并将所述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
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用于与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其中,所述反馈电流信号被作为接收机的输入信号。
可选的,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包括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电连接的初级线圈,以及与天线连接的次级线圈;
所述感应线圈通过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产生电磁耦合,以感应出所述反馈电流信号。
可选的,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位于同一层;
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同一层;或,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不同层。
可选的,当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同一层时:
所述感应线圈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外圈;
或者,所述感应线圈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内圈。
可选的,当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不同层时:
在所述初级线圈所在层的平面内,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初级线圈至少部分重合;和/或,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次级线圈至少部分重合。
可选的,当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不同层时: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不重合:
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外圈;
或者,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内圈。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发机,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发射机,所述收发机还包括反馈线路和接收机;
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通过所述反馈线路与所述接收机连接,以使得所述反馈电流信号通过所述反馈线路传输至所述接收机。
可选的,所述反馈线路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反馈电流信号的传输或截止。
可选的,所述接收机包括:电流型衰减器、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混频器、跨阻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
所述电流型衰减器,用于接收所述反馈电流信号,并对所述反馈电流信号进行功率衰减;
所述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用于对接收机进行阻抗匹配;
所述混频器,用于对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平衡后的反馈电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所述跨阻放大器,用于将所述频率变换后的反馈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所述模数转换器,用于根据所述电压信号生成数字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第二方面所述收发机的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所述信号放大模块接收输入信号,并将所述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与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生成反馈电流信号;
所述反馈线路接收所述反馈电流信号,并将所述反馈电流信号向所述接收机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射机包括:信号放大模块、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信号放大模块,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将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用于接收差分信号,并将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反馈电流生成模块,用于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其中,反馈电流信号被作为接收机的输入信号。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反馈电流生成模块,能够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使用反馈电流信号输入至接收机,即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机发射出来的信号通过电流传输模式传输至接收机,相对于电压传输模式,采用电流传输模式不会有高频信号的大的摆幅,因此有效的避免了高频信号在由发射机输入接收机时对其他模块造成的干扰,提升了系统信噪比;另外,采用电流传输模式下,不会有大的电压摆幅,也对先进工艺的晶体管的可靠性的要求降低,有助于增加芯片的使用时间以及寿命。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一种相关技术的收发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收发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发射机;110-信号放大模块;120-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0-电流生成模块;200-反馈线路;210-开关模块;300-接收机;310-电流型衰减器;320-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30-混频器;340-跨阻放大器;350-模数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通信系统从之前的2G阶段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到3G的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技术)调制模式,再继续演进到4G的LTE-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以及现在的5G NR(New Radio,新无线电技术),通信系统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尽可能的提高调制模式,达到传输更多信息的目的,同时,随着更宽的带宽的应用,收发机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各种校准算法以及电路被应用于收发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IQ校准和数字预失真算法,他们决定了整个收发机的射频性能和最终的信号质量。
为了实现IQ校准和数字预失真算法,需要用接收机去接收发射机发射出来的信号,从而检测发射机发射出来的信号质量,再经过数字基带以及算法去优化发射机的发射信号源,以达到适配发射机通信链路的目的,使得输出的发射信号能够达到最好的信噪比。
但是传统的收发机都是电压模式传输,把发射机发射出来的电压信号,经过很长的走线通道传输到接收机中,通过接收机链路去检测发射信号,由于发射机发射出来的高频电压信号经过很长的线走到接收机里面,会干扰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造成系统的信噪比损失。
具体地,参考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收发机包括接收机与发射机,发射机包括驱动放大器(Driver Amplifier)或者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1,以及连接驱动放大器或者功率放大器1的发射机侧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2。整条信号链路是:发射机输入信号经过驱动放大器或者功率放大器1放大,再由平衡不平衡转换器2把经过放大的信号从差分信号转换成单端信号,将该单端信号连接到天线(Antenna)3,并经过天线3发射出去。
继续参考图1所示,接收机包括电压型衰减器5、接收机侧平衡不平衡转换器6、双平衡无源混频器7、跨阻放大器8和模数转换器(图中未示出),电压型衰减器5的差分输入端通过开关接到驱动放大器或者功率放大器1的差分输出端,经过驱动放大器或者功率放大器1放大后的差分信号(电压信号)经过电压型衰减器5对电压幅值衰减后进入接收机侧平衡不平衡转换器6,接收机侧平衡不平衡转换器6用于使得驱动放大器或者功率放大器1差分输出端与跨阻放大器8(跨阻放大器8中的TIA-I和TIA-Q的电路是一样的,只是二者接收到的信号相位相差90度)输出端阻抗匹配,提升信号传输效率,之后通过双平衡无源混频器7将衰减后的差分信号的频率转化为数字基带能够处理的频率,再经过跨阻放大器8将差分信号从电流变成电压,随后输入到模数转换器中,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将转换后形成的数字信号输入到数字基带9进行解调处理,通过DPD或IQ校准调整发射机输入信号。
继续参考图1所示,传统的反馈线路4是在驱动放大器或功率放大器1的差分输出端通过开关接到电压型衰减器5的差分输入端,差分信号作为反馈信号从发射机传输至接收机。在这个过程中,差分信号传输的是电压信号,并且由于需要通过天线3远距离发射,驱动放大器或功率放大器2输出的差分信号是高频、大电压振幅的信号;另外,对于一般使用的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频分双工)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工作,因此就会有隔离度的问题,接收机和发射机越远隔离度越好,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反馈信号从发射机传输到接收机中需要经过很长的反馈线路4。
随着工艺的越来越先进,芯片面积越来越小,各个模块的隔离度也很难保证,因此,由发射机输出的高频、大电压振幅的反馈信号经过很长反馈线路输入到接收机中,会产生较大的电磁辐射干扰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造成系统信噪比损失。
另外,由于发射机的远距离发射,因此,现有技术传输过程中采用高频的电压信号无论从干扰还是开关的设计来看,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越来越先进的工艺以及越来越小的芯片尺寸,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发射机,通过设置反馈电流生成模块生成反馈电流信号,使用反馈电流信号代替传统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输入至接收机,解决了现有收发机反馈环路易对芯片其他模块造成干扰,导致系统信噪比损失等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射机100,包括:信号放大模块110、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信号放大模块110用于接收发射源信号,并将发射源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具体的,信号放大模块110可设置为功率放大器或驱动放大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用于接收差分信号,并将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用于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其中,反馈电流信号被作为接收机200的输入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放大模块110、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为方便理解本申请进行的命名,以上模块还可以称为其他名称,本申请不作限定之类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能够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使用反馈电流信号输入至接收机,即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机发射出来的信号通过电流传输模式传输至接收机,相对于电压传输模式,采用电流传输模式不会有高频信号的大的摆幅,因此有效的避免了高频信号在由发射机输入接收机时对其他模块造成的干扰,提升了系统信噪比;另外,采用电流传输模式下,不会有大的电压摆幅,也对先进工艺的晶体管的可靠性的要求降低,有助于增加芯片的使用时间以及寿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所示,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包括感应线圈131,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包括与信号放大模块110电连接的初级线圈121,以及与天线(图中未示出)连接的次级线圈122;信号放大模块110输出的差分信号通过初级线圈121产生感应磁场,次级线圈122在感应磁场中产生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输出至天线,感应线圈131通过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产生电磁耦合感应出反馈电流信号。
具体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包括的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位于同一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131可设置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位于同一层;感应线圈131也可设置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位于不同层。
需要说明的是,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位于同一层是指,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是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制作形成,且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分别在同一平面上的正投影无重叠;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位于同一层是指,感应线圈131、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是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制作形成,且感应线圈131、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分别在同一平面上的正投影无重叠。
具体实施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构图工艺包括光刻胶的涂覆、曝光、显影、刻蚀以及去除光刻胶的部分或全部过程,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可以首先在一预先提供的基底上形成一层金属层,然后对该金属层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感应线圈131、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位于不同层是指,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是通过不同的构图工艺制作形成,即感应线圈131通过第一次构图工艺制作形成,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通过第二次构图工艺制作形成,且感应线圈131、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分别在同一平面(例如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31所在平面平行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中,感应线圈131的正投影可以与初级线圈121的正投影重叠,感应线圈131的正投影还可以与次级线圈131的正投影重叠,感应线圈131的正投影还可以同时与初级线圈121的正投影以及次级线圈131的正投影重叠。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若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位于同一层,感应线圈131位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形成的线圈的外圈,或者感应线圈131位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形成的线圈的内圈;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位于同一层时,感应线圈131可以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制作形成,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若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位于不同层,在初级线圈121所在层的平面内,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与初级线圈121全部或者部分重合,或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次级线圈122全部或者部分重合,或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同时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部分重合;或者,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不重合,不重合是指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与初级线圈121以及次级线圈122完全没有重合部分;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位于不同层时,感应线圈131内径的大小以及宽度的可调节范围更大,从而可以组合出更多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进而使得接收机接收到的反馈电流信号的大小范围更大。
具体地,当感应线圈131在初级线圈121所在层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不重合时: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形成的线圈的外圈;或者,感应线圈131在该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形成的线圈的内圈。
具体实施时,若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位于不同层时,感应线圈131的材料也可以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的材料相同,以降低制作成本。
继续参考图2所示,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的匝数比可以为2:1,初级线圈121作为信号放大模块110的负载,次级线圈122接终端阻抗,高频差分信号通过初级线圈121产生感应磁场,次级线圈122在感应磁场中产生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输出去。感应线圈131就是反馈电流生成模块的感应线圈,通过互感系数K可以控制感应线圈上感应电流的大小,通过调整感应线圈131内径的大小以及组成感应线圈131的金属线的宽度,可以组合出不同K值的情况,从而组合出不同感应电流的大小,进而能够控制从发射机100传输至接收机的反馈电流信号大小。感应线圈131内径的大小以及组成感应线圈131的金属线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此做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发机,如图3所示,收发机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发射机100,还包括反馈线路200和接收机300;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输出端通过反馈线路200与接收机300连接,以使得反馈电流信号通过反馈线路200传输至接收机3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机可以是接收机的反馈模式,也可以是反馈接收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收发机,由于反馈电流生成模块输出端通过反馈线路与接收机连接,以使得反馈电流信号通过反馈线路传输至接收机,即本申请实施例使用反馈电流信号代替传统电压信号输入至接收机300,避免了大电压振幅的差分信号在由发射机100输入接收机300时对其他模块造成干扰,提升了系统信噪比。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3所示,反馈线路200包括开关模块210,开关模块210用于控制反馈电流信号的传输或截止。具体实施时,可设置开关模块210为晶体管,通过控制信号控制晶体管导通从而控制反馈电流信号的传输,或通过控制信号控制晶体管关断从而控制反馈电流信号的截止,因为本申请实施例传输的反馈信号为电流信号,没有大的电压摆幅,也降低了对开关模块210晶体管的可靠性的要求,有助于增加芯片的使用时间以及寿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3所示,接收机300包括:电流型衰减器310、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20、混频器330、跨阻放大器340和模数转换器350。
电流型衰减器310用于接收反馈电流信号,并对反馈电流信号进行功率衰减;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反馈电流信号进行反馈,因此相对于传统高阻抗的电压型衰减器,本申请实施例使用低阻抗的电流型衰减器,因为整个接收机输入阻抗是低阻,等效阻抗是混频器330开关的阻抗和跨阻放大器340输入阻抗,具体实施时,等效阻抗总共不超过10欧姆(ohm),因此反馈电流信号可以从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的感应线圈131传输到接收机300中。
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20,用于对接收机300进行阻抗匹配,因为发射机100的输出端阻抗较高,跨阻放大器340的输出端阻抗较低,因此需要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20解决反馈信号传输时阻抗不匹配的问题,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20用于将接收机300输入端阻抗转换到接收机300输出端阻抗(即用于将高阻抗转换为低阻抗),从而获得更好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接收机300灵敏度。
混频器330,用于对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20输出的反馈电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因为接收机100输出的单端信号最终需要通过天线进行发射,因此信号放大模块110的差分输出是高频信号,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反馈电流信号也是高频信号,而数字基带无法处理高频信号,因此需要混频器300进行频率变换,将高频的反馈电流信号转换到数字基带能够处理的频率较低的电流信号。
具体的,参考图3所示,混频器330为双平衡无源混频器,通过25%占空比的本振频率提供模块提供本振频率L0,将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320输出的高频反馈电流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能够处理的低频电流信号。
跨阻放大器340,用于将频率变换后的反馈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将电压信号传输至模数转换器350,模数转换器350用于根据电压信号生成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传输至数字基带进行解调处理,根据IQ算法或DPD算法对发射机100输入信号进行优化处理,以达到适配发射机100通信链路的目的,使得发射机100输出的发射信号能够达到最好的信噪比。
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在电压信号输入模数转换器350前进行模拟滤波,也可以对模数转换器350生成的数字信号进行数字滤波,模拟滤波和数字滤波的具体方法以及采用的滤波电路与现有技术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收发机的信号传输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
S100:信号放大模块接收输入信号,并将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S200:反馈电流生成模块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生成反馈电流信号;
S300:反馈线路接收反馈电流信号,并将反馈电流信号向接收机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的具体传输方法在上面已经进行了相应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在信号反馈时,由于采用的是电流传输模式,因此不会有高频信号的大的摆幅,有效的避免了高频信号在由发射机输入接收机时对其他模块造成的干扰,提升了系统信噪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第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射机包括:信号放大模块、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反馈电流生成模块130,能够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20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使用反馈电流信号输入至接收机,即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机发射出来的信号通过电流传输模式传输至接收机,相对于电压传输模式,采用电流传输模式不会有高频信号的大的摆幅,因此有效的避免了高频信号在由发射机输入接收机时对其他模块造成的干扰,提升了系统信噪比;另外,采用电流传输模式下,不会有大的电压摆幅,也对先进工艺的晶体管的可靠性的要求降低,有助于增加芯片的使用时间以及寿命。
第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反馈电流生成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位于同一层时,感应线圈131可以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制作形成,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反馈电流生成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感应线圈131与初级线圈121和次级线圈122位于不同层时,感应线圈131内径的大小以及宽度的可调节范围更大,从而可以组合出更多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进而使得接收机接收到的反馈电流信号的大小范围更大。
第四、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反馈线路200包括开关模块210,可设置开关模块210为晶体管,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传输的反馈信号为电流信号,没有大的电压摆幅,因此降低了对开关模块210晶体管的可靠性的要求,有助于增加芯片的使用时间以及寿命。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放大模块、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和反馈电流生成模块;
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用于接收发射源信号,并将所述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用于接收所述差分信号,并将所述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
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用于与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以生成反馈电流信号,其中,所述反馈电流信号被作为接收机的输入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包括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电连接的初级线圈,以及与天线连接的次级线圈;
所述感应线圈通过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产生电磁耦合,以感应出所述反馈电流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位于同一层;
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同一层;或,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不同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同一层时:
所述感应线圈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外圈;
或者,所述感应线圈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内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不同层时:
在所述初级线圈所在层的平面内,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初级线圈至少部分重合;和/或,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次级线圈至少部分重合。
6.如权利要求3所述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初级线圈位于不同层时: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不重合;
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外圈;
或者,所述感应线圈在所述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形成的线圈的内圈。
7.一种收发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发射机,所述收发机还包括反馈线路和接收机;
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通过所述反馈线路与所述接收机连接,以使得所述反馈电流信号通过所述反馈线路传输至所述接收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线路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反馈电流信号的传输或截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机包括:电流型衰减器、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混频器、跨阻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
所述电流型衰减器,用于接收所述反馈电流信号,并对所述反馈电流信号进行功率衰减;
所述接收机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用于对接收机进行阻抗匹配;
所述混频器,用于对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平衡后的反馈电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所述跨阻放大器,用于将所述频率变换后的反馈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所述模数转换器,用于根据所述电压信号生成数字信号。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收发机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信号放大模块接收输入信号,并将所述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差分信号给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所述反馈电流生成模块与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产生电磁耦合,生成反馈电流信号;
所述反馈线路接收所述反馈电流信号,并将所述反馈电流信号向所述接收机传输。
CN202210095813.8A 2022-01-26 2022-01-26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Pending CN1142683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5813.8A CN114268340A (zh) 2022-01-26 2022-01-26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US18/147,833 US20230261689A1 (en) 2022-01-26 2022-12-29 Transmitter, Transceiver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f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5813.8A CN114268340A (zh) 2022-01-26 2022-01-26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8340A true CN114268340A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3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5813.8A Pending CN114268340A (zh) 2022-01-26 2022-01-26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1689A1 (zh)
CN (1) CN1142683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76731A1 (en) * 2021-05-19 2022-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circuitry between transmit and receive pat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9847A (zh) * 2009-05-15 2012-05-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平衡i/q变压器的接收器
CN104205628A (zh) * 2012-03-30 2014-12-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频带/多模式射频(rf)前端的基于混合变压器的集成双工器
CN104283574A (zh) * 2013-07-10 2015-01-14 清华大学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电路
US9543995B1 (en) * 2013-02-05 2017-01-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Analog front end receivers with resonant mixer configured to reject local oscillator harmonics
CN107645300A (zh) * 2017-10-16 2018-01-30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电流复用低功耗射频接收机
CN109428610A (zh) * 2017-08-29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电路单元、rof无线发射机及消除非线性失真的方法
CN112787675A (zh) * 2019-11-11 2021-05-11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发射机性能的方法、存储介质及通信设备
CN113851306A (zh) * 2020-06-26 2021-12-28 英特尔公司 变压器、发射机电路以及用于射频发射机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9847A (zh) * 2009-05-15 2012-05-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平衡i/q变压器的接收器
CN104205628A (zh) * 2012-03-30 2014-12-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频带/多模式射频(rf)前端的基于混合变压器的集成双工器
US9543995B1 (en) * 2013-02-05 2017-01-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Analog front end receivers with resonant mixer configured to reject local oscillator harmonics
CN104283574A (zh) * 2013-07-10 2015-01-14 清华大学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电路
CN109428610A (zh) * 2017-08-29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电路单元、rof无线发射机及消除非线性失真的方法
CN107645300A (zh) * 2017-10-16 2018-01-30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电流复用低功耗射频接收机
CN112787675A (zh) * 2019-11-11 2021-05-11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发射机性能的方法、存储介质及通信设备
CN113851306A (zh) * 2020-06-26 2021-12-28 英特尔公司 变压器、发射机电路以及用于射频发射机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76731A1 (en) * 2021-05-19 2022-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circuitry between transmit and receive pa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61689A1 (en)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385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 single transformer for FM transmit and FM receive functions
US6859643B1 (en) Power amplifier sha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mplifier pre-distortion
US7489910B2 (en) Wireless transmitter and amplifier
US8208887B2 (en) Receiving circuit including balun circuit and notch filt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050221875A1 (en) Wireless subscriber communication unit and antenna arrangement therefor
JP4948717B2 (ja) 信号増幅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US20210175865A1 (en) Tunable baluns for multimode power amplification
CN103797707A (zh) 例如用于广播及蜂窝式基站的射频发射器
JP5632844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1908881B (zh) 定向耦合器及包含该定向耦合器的射频功率放大器
CN114268340A (zh) 发射机、收发机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JP5035846B2 (ja) ドハティ増幅回路
US11777213B2 (en) Radio frequency (RF) amplifier circuit for antenna systems having a modal antenna
CN115714582A (zh) 一种射频功率放大器及电子设备
JP2008118662A (ja) 中継局の切り替え可能通信機
WO2020243418A1 (en) Transmit-receive port for half-duplex transceivers
EP1432132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and transmitter circuit therefor
Balteanu et al. Enabling RF Circuit Techniques for 5G and beyond
WO2023216785A1 (zh) 射频前端模组及其控制方法、控制电路、通信设备
US20240113666A1 (en) Amplifier module
EP1408619A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and integrated circuit for use therein
US20220302879A1 (en) Multi-mode power amplifier apparatus
US20060222060A1 (en) Transmission/reception signal conversion circuit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signal conversion method
KR20220159918A (ko) 부하 변조식 전력 증폭기
CN114785386A (zh) 高集成射频前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QUANSHENGW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QUANSHENGW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5

Address after: Room 101, floor 1,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0176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Nanjing Yisiwei Integrated Circui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QUANSHENGW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