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7769A -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7769A
CN114257769A CN202210134066.4A CN202210134066A CN114257769A CN 114257769 A CN114257769 A CN 114257769A CN 202210134066 A CN202210134066 A CN 202210134066A CN 114257769 A CN114257769 A CN 114257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back plate
thickness
ult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340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7769B (zh
Inventor
梁上明
苏红奕
李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onk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onk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onk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onk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340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77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7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7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55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chassis, e.g. for vary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tub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旨在解决高端平板电视对整体厚薄要求很高,而目前液晶电视的背光元件叠加厚度加上电源板/主板等厚度以及其他硬件布局和端子影响,导致电视厚度堆积达到55mm以上厚度的问题;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壳、液晶面板、中框支架、光学膜材、背板、硬件集成和后壳,所述液晶面板固定于前壳与中框支架之间且靠近光学膜材的一侧固定有用于电气连接的PCB端/PCB板;所述硬件集成包括弱电元器件及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于背板前侧且与所述PCB端/PCB板位置不重合。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高端平板超薄电视,具有较高的社会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电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电视的普及和发展,客户对液晶电视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高端平板电视,对整体厚薄要求很高,越薄的电视越受客户青睐。
目前的液晶电视,无论是采用侧入光还是直下入光的方式,其背光元件叠加厚度加上电源板/主板等厚度,导致电视厚度堆积达到55mm以上厚度;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壳、液晶面板、中框支架、光学膜材、背板、硬件集成和后壳,所述液晶面板固定于前壳与中框支架之间且靠近光学膜材的一侧固定有用于电气连接的PCB端/PCB板;
所述硬件集成包括弱电元器件及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于背板前侧且与所述PCB端/PCB板位置不重合。
可选的,所述背板后侧朝向液晶面板的一侧下凹成型有若干组用于加强背板强度及提供PCB端/PCB板存放位置的横凹筋以及一个面状的主凹筋,主凹筋内成型有若干个硬件安装槽,且主凹筋背离液晶面板的一侧通过后壳覆盖。
可选的,所述主凹筋内部向液晶面板一侧下凹成型有若干个用于对主凹筋加强的反打凹筋。
可选的,所述反打凹筋呈条形或T形结构,且若干个反打凹筋沿着硬件安装槽轮廓分布。
可选的,所述背板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向液晶面板一侧凸起的壁挂内铆,且壁挂内铆内壁面设有连接螺纹。
可选的,所述前壳与液晶面板连接的边缘厚度水平方向平缓递减并形成容置区,容置区的内壁面上贴覆有用于接触液晶面板的缓冲泡棉。
可选的,还包括有输出输入端子,输出输入端子包括:
布置于背板侧边用于外接设备的若干个数据传输端子和开关;
两个对称分布于中框支架侧面的天线;
若干个分别布置于前壳边缘直角位置的麦克风;
其中,数据传输端子、开关、麦克风和天线的连接线材均位于背板内部并与弱电元器件相连。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超薄液晶电视,包括上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和用于向超薄液晶电视提供24V电压驱动的外接电源适配器。
本发明主要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散热片布局,超薄背板设计及布局,前壳设计及布局,硬件布局,端子布局等五方面可以将电视整机整体厚度压缩至最小,在保证整机使用和生产可行性及平整度的前提下,达到四边均厚的整体超薄,实现了液晶电视整机超薄的目的。
2、本发明将弱电元器件和强电元器件分离,只保留弱电元器件在整机端,整机上的弱电部分由于和强电分离,在整机端没有变压器等大体积元件时,电源板进一步减薄,其次弱电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值仅为了防止短路而设置,仅需预留0.5mm即可,进一步减薄电视厚度,同时也避免了强电部分触电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中背板的正面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中背板与金属后壳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背板与硬件集成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背板与硬件集成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图1中A-A结构示意图。
图中:前壳10、容置区101、液晶面板20、中框支架30、光学膜材40、背板50、背板前侧50a、背板后侧50b、横凹筋501、壁挂内铆502、主凹筋503、硬件安装槽504、反打凹筋505、硬件集成60、数据传输端子601、开关602、麦克风603、天线604、散热片605、后壳70、缓冲泡棉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7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参照附图1-7,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壳10、液晶面板20、中框支架30、光学膜材40、背板50、硬件集成60和后壳70,所述液晶面板20固定于前壳10与中框支架30之间且靠近光学膜材40的一固定有用于电气连接的PCB端/PCB板,可以理解的是,背板50靠近光学膜材40的一侧为背板前侧50a,另一侧为背板后侧50b;参照附图7,所述前壳10与液晶面板20连接的边缘厚度水平方向平缓递减并形成容置区101,容置区101的内壁面上贴覆有用于接触液晶面板20的缓冲泡棉80,可以理解的是,在此处形成用于容纳缓冲泡棉80的容置区101,有效的减薄前壳10边缘处的厚度,留出缓冲泡棉80的厚度空间;
本实施例中,后壳70为金属材质,前壳10为塑料材质。
现有的电视前壳因为价格便宜及对内藏天线不屏蔽而采用塑料材质,而为保证生产可行性及较好的产品平整度,塑料前壳主壁厚至少要2mm,且前壳与液晶面板之间需要增加缓冲泡棉,又增加了一层厚度;
本实施例中,参照附图7,在不影响前壳10生产可行性及平整度的前提下,对前壳10与液晶面板20连接处厚度减薄并平缓过渡成容置区101,这样就减薄了前壳10边缘处的厚度,留出缓冲泡棉80的厚度空间,将缓冲泡棉80直接贴在容置区101,使电视整机结构的厚度省去了缓冲泡棉80的厚度;此为第一方面减薄电视厚度。
参照附图6,所述硬件集成60包括弱电元器件及散热片605,所述散热片605设置于背板前侧50a且与所述PCB端/PCB板位置不重合;
超薄电视结构还包括有输出输入端子,输出输入端子包括:
布置于背板50侧边用于外接设备的若干个数据传输端子601和开关602;
两个对称分布于中框支架30侧面的天线604;
若干个分别布置于前壳10边缘直角位置的麦克风603;
其中,数据传输端子601、开关602、麦克风603和天线604的连接线材均位于背板50内部并与弱电元器件相连。
传统的侧入光电视中,散热片置于液晶面板的PCB端,从液晶面板PCB端到液晶面板表面的整体厚度从下往上依次包括:PCB、背板、散热片、光学膜材、中框支架、液晶面板,整体厚度不平均,导致电视尾部电路板凸起部分显得比较臃肿,影响美观;且电视的外接端子设置在背部侧面,人员外接设备时需要从背部侧面操作,为方便人员操作及外接线头的空间预留,端子部分操作空间至少要预留20mm,机器和墙面之间的距离难以缩小;
本实施例中,将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剥离主板,所有对外关联操作的输出输入端子,包括数据传输端子601、开关602均固定在电视结构最厚的背板50侧面,天线604固定在电视结构最厚的中框支架30侧面,避免了整机再增加额外的厚度,且无需进行端子部分操作空间预留,缩小机器和墙面之间的距离,同时将麦克风603固定于前壳10至少三个直角拐角处,一方面增强音放效果,另一方面,同样避免了整机额外厚度,相较于传统电视,散热片605与PCB端/PCB板不重合,避免了整体厚度不平均,达到四边均厚的整体超薄;此为第二方面减薄电视厚度。
所述背板50位于中框支架30的后侧,且背板后侧50b向液晶面板20一侧成型有用于弱电元器件安装的凹面,后壳70覆盖于凹面上;所述背板后侧50b朝向液晶面板20的一侧下凹成型有若干组用于加强背板50强度及提供PCB端/PCB板存放位置的横凹筋501以及一个面状的主凹筋503,主凹筋503内成型有若干个硬件安装槽504,且主凹筋503背离液晶面板20的一侧通过后壳70覆盖;所述主凹筋503内部向液晶面板20一侧下凹成型有若干个用于对主凹筋503加强的反打凹筋505,反打凹筋505呈条形或T形结构,且若干个反打凹筋505沿着硬件安装槽504轮廓分布;
传统的电视背板为了加强强度,加强筋均会向外凸,同时为了电视壁挂而设置的壁挂铆柱或者转接支架也会向外凸,电视的整体厚度也会增加;
本实施例中,背板50只做向内的若干组横凹筋501和面状的主凹筋503,增强背板50强度的同时,达到超薄的目的,同时在背板后侧50b底部的主凹筋503内没有散热片605加强的情况下,主凹筋503内部向内成型有若干个沿着硬件安装槽504轮廓分布的反打凹筋505,且参照附图3和5,反打凹筋505的主筋与侧筋连成一片,提高背板50强度;此为第三方面减薄电视厚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3、4和6所示,所述背板50的中部区域一体成型有设有若干个向内凸起的壁挂内铆502,且壁挂内铆502内壁面设有连接螺纹;有效的避免传统电视的壁挂外凸,增加厚度,通过螺钉安装的形式将液晶电视壁挂安装;此为第四方面减薄电视厚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超薄液晶电视,包括上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和用于向超薄液晶电视提供24V电压驱动的外接电源适配器;
传统的电视的硬件集成会把强电/弱电统一做在一块电源板上,强电部分如变压器等元件高度最高可达15mm,加上顶部及底部需要留出的电气间隙,电源板所占空间会达到26.6mm,进一步增加了电视厚度;
本实施例中,将弱电元器件和强电元器件分离,只保留弱电元器件在整机端,整机上的弱电部分由于和强电分离,在整机端没有变压器等大体积元件时,电源板(及元件)最薄可以做到4.8mm,其次弱电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值仅为了防止短路而设置,仅需预留0.5mm即可,进一步减薄电视厚度,同时也避免了强电部分触电的风险。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在不影响前壳10生产可行性及平整度的前提下,对前壳10与液晶面板20连接处掏料并平缓过渡成容置区101,这样就减薄了前壳10边缘处的厚度,留出缓冲泡棉80的厚度空间,将缓冲泡棉80直接贴在容置区101,使电视整机结构的厚度省去了缓冲泡棉80的厚度;此为第一方面减薄电视厚度;
将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剥离主板,所有对外关联操作的输出输入端子,包括数据传输端子601、开关602均固定在电视结构最厚的背板50侧面,天线604固定在电视结构最厚的中框支架30侧面,避免了整机再增加额外的厚度,同时将麦克风603固定于前壳10至少三个拐角处,一方面增强音放效果,另一方面,同样避免了整机额外厚度;相较于传统电视,散热片605与PCB端/PCB板不重合,避免了整体厚度不平均,达到四边均厚的整体超薄;
背板50只做向内的若干组横凹筋501和面状的主凹筋503,增强背板50强度的同时,达到超薄的目的,同时在背板后侧50b底部的主凹筋503内没有散热片605加强的情况下,主凹筋503内部向内成型有若干个沿着硬件安装槽504轮廓分布的反打凹筋505,且参照附图3和5,反打凹筋505的主筋与侧筋连成一片,提高背板50强度;
向内凸起的壁挂内铆502有效的避免传统电视的壁挂外凸,增加厚度,通过螺钉安装的形式将液晶电视壁挂安装,达到超薄的目的;
同时,将弱电元器件和强电元器件分离,只保留弱电元器件在整机端,整机上的弱电部分由于和强电分离,在整机端没有变压器等大体积元件时,电源板(及元件)最薄可以做到4.8mm,其次弱电元器件的电气间隙值仅为了防止短路而设置,仅需预留0.5mm即可,进一步减薄电视厚度,同时也避免了强电部分触电的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的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壳(10)、液晶面板(20)、中框支架(30)、光学膜材(40)、背板(50)、硬件集成(60)和后壳(70),所述液晶面板(20)固定于前壳(10)与中框支架(30)之间且靠近光学膜材(40)的一侧固定有用于电气连接的PCB端/PCB板;
所述硬件集成(60)包括弱电元器件及散热片(605),所述散热片(605)设置于背板前侧(50a)且与所述PCB端/PCB板位置不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后侧(50b)朝向液晶面板(20)的一侧下凹成型有若干组用于加强背板(50)强度及提供PCB端/PCB板存放位置的横凹筋(501)以及一个面状的主凹筋(503),主凹筋(503)内成型有若干个硬件安装槽(504),且主凹筋(503)背离液晶面板(20)的一侧通过后壳(70)覆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凹筋(503)内部向液晶面板(20)一侧下凹成型有若干个用于对主凹筋(503)加强的反打凹筋(50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打凹筋(505)呈条形或T形结构,且若干个反打凹筋(505)沿着硬件安装槽(504)轮廓分布。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50)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向液晶面板(20)一侧凸起的壁挂内铆(502),且壁挂内铆(502)内壁面设有连接螺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10)与液晶面板(20)连接的边缘厚度水平方向平缓递减并形成容置区(101),容置区(101)的内壁面上贴覆有用于接触液晶面板(20)的缓冲泡棉(8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输出输入端子,输出输入端子包括:
布置于背板(50)侧边用于外接设备的若干个数据传输端子(601)和开关(602);
两个对称分布于中框支架(30)侧面的天线(604);
若干个分别布置于前壳(10)边缘直角位置的麦克风(603);
其中,数据传输端子(601)、开关(602)、麦克风(603)和天线(604)的连接线材均位于背板(50)内部并与弱电元器件相连。
8.一种超薄液晶电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电视结构和用于向超薄液晶电视提供24V电压驱动的外接电源适配器。
CN202210134066.4A 2022-02-14 2022-02-14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Active CN114257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34066.4A CN114257769B (zh) 2022-02-14 2022-02-14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34066.4A CN114257769B (zh) 2022-02-14 2022-02-14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769A true CN114257769A (zh) 2022-03-29
CN114257769B CN114257769B (zh) 2024-05-14

Family

ID=8079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34066.4A Active CN114257769B (zh) 2022-02-14 2022-02-14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776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94541A (ja) * 2008-02-13 2009-08-27 Tetsuo Murayama 薄型構造の薄型テレビ
CN201374775Y (zh) * 2008-12-19 2009-12-30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
CN202551204U (zh) * 2011-12-27 2012-11-21 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
CN106598178A (zh) * 2016-10-21 2017-04-26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智能平板
CN207354591U (zh) * 2017-08-08 2018-05-1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产品的音腔结构及智能设备
CN108737757A (zh) * 2017-04-25 2018-11-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超薄电视
CN212435818U (zh) * 2020-06-30 2021-01-29 合联胜利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壁挂铆件嵌入式电视后壳及一种电视
CN213817971U (zh) * 2020-12-30 2021-07-27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视
WO2021218580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WO2021244549A1 (zh) * 2020-06-05 2021-12-09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的框体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94541A (ja) * 2008-02-13 2009-08-27 Tetsuo Murayama 薄型構造の薄型テレビ
CN201374775Y (zh) * 2008-12-19 2009-12-30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
CN202551204U (zh) * 2011-12-27 2012-11-21 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
CN106598178A (zh) * 2016-10-21 2017-04-26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智能平板
CN108737757A (zh) * 2017-04-25 2018-11-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超薄电视
CN207354591U (zh) * 2017-08-08 2018-05-1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产品的音腔结构及智能设备
WO2021218580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WO2021244549A1 (zh) * 2020-06-05 2021-12-09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的框体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CN212435818U (zh) * 2020-06-30 2021-01-29 合联胜利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壁挂铆件嵌入式电视后壳及一种电视
CN213817971U (zh) * 2020-12-30 2021-07-27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769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57107B1 (en) Power supply for television and television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10001734A1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US7659667B2 (en) Plasma display device with chassis base formed of plastic and conductive material
CN102958340A (zh) 电子装置
CN1146132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4046011B2 (ja) 平板型画像表示装置
CN114257769A (zh) 一种超薄电视结构及超薄液晶电视
CN207353575U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CN210835509U (zh) 一种背光组件及电视机
US11930609B2 (en) Rear housing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0517175B2 (en) Bracke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electronic component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CN211958128U (zh) 电子设备
CN210244901U (zh) 一种led显示屏
CN1909294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8734467U (zh) 电视机壳体及电视机
US7719513B2 (en) LCD driving inverter and portable computer with the same
CN217506833U (zh) 一种超薄led屏结构
CN217008090U (zh) 笔记本电脑
JPH106275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EP2624542B1 (en) Television
CN219225386U (zh) 全面屏笔记本电脑
CN221008045U (zh) 一种能抗静电干扰的液晶显示屏
CN210605670U (zh) 一种双屏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及双屏显示设备
CN217467411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218416439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