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7339B -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7339B
CN114257339B CN202111551945.9A CN202111551945A CN114257339B CN 114257339 B CN114257339 B CN 114257339B CN 202111551945 A CN202111551945 A CN 202111551945A CN 114257339 B CN114257339 B CN 114257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ignal
signal
noise ratio
blind detection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19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7339A (zh
Inventor
柳敦
柏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19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73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7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7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属于PDCCH盲检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终端的盲检效率以及降低终端在盲检过程中的功耗。

Description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主要承载下行控制信息。终端一般会进行PDCCH盲检,以辨别属于自己的下行控制信息。
通常情况下,PDCCH盲检过程为终端根据搜索空间的参数确定该搜索空间对应的PDCCH候选集,接着,终端对候选集做数据抽取、解扰码、解速率匹配、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和CRC校验等处理,若经CRC校验后结果正确,则盲检成功。
然而,译码处理作为盲检过程中的核心运算,其计算复杂度高,运算量大,导致终端的盲检效率低下以及导致终端的功耗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可以提升终端的盲检效率以及降低终端在盲检过程中的功耗。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PDCCH盲检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PDCCH盲检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该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PDCCH盲检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PDCCH盲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而后,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若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才对第二数据信号继续进行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等数据处理过程,这样,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是对每个第二数据信号都进行译码处理,而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有选择性地挑选第二数据信号进行译码处理,这就减少了PDCCH盲检过程中译码处理的次数,由于译码处理作为盲检过程中的核心运算,其计算复杂度高且运算量大,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大大降低PDCCH盲检过程中的运算量,提升PDCCH盲检的盲检效率以及降低盲检过程中的设备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地下行控制信道的编码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PDCCH盲检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PDCCH盲检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PDCCH盲检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获取信噪比差值的流程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401的流程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地实验结果的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盲检过程与传统盲检过程的流程对比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PDCCH盲检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主要用于承载下行控制信息。以5G NR(New Radio,新空口)为例,参见图1,图1为一种示例性地下行控制信道的编码流程示意图,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规定的下行控制信道的编码步骤在基站侧的过程如图1所示。
请结合图1,假设输入DCI(Downlink Control Indicator,下行控制信息)的原始有效载荷为A比特,基站在第1步循环冗余校验添加处理中,对A比特加上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后,输出K(K=A+24)比特,接着经过第2步比特交织后输出K比特,经过第3步Polar编码后输出N比特,N为根据K以及速率匹配后的长度E计算出来的值,N是2的幂次方,接着,经过第4步子块交织后输出N比特,然后在第5步速率匹配和比特挑选后抽出E比特,E为基站挑选的发送PDCCH的长度,是信道实际传输的比特数,再经过第6步扰码输出E比特、经过第7步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调制输出E/2,最后在第8步映射到时频资源后下发。
其中,在第5步的速率匹配中,基站根据K、E、N之间不同的大小关系,有以下三种速率匹配模式:
1)如果E>=N,基站则采用重复(repetition)模式。
2)如果E<N,且K/E<=7/16,基站则采用打孔(puncturing)模式,即从N比特中选取最后的E比特输出。
3)如果E<N,且K/E>7/16,基站则采用缩短(shortening模式),即从N比特中选取前面的E比特输出。
对于后两种模式,由于分配的可用时频资源对应的比特数E小于编码长度N,因此基站只能从N比特中选取部分比特发送;而对于第一种重复模式,在E>N时,N比特中的全部比特都能发送,且部分比特能够重复发送。
基站可以决定PDCCH的聚合等级,可能的聚合等级包括1、2、4、8或16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元)。在NR协议中,允许的重复模式有以下两种情形:1)N=512,E=864,对应于8个CCE长度,即聚合等级为8CCE;2)N=512,E=1728,对应于16个CCE长度,即聚合等级为16CCE。
其中,对于聚合等级为8的情况,编码后的前E-N=352比特重复发送了两次,其它比特发送一次,对于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编码后的前192比特重复发送四次,其它比特重复发送三次。显然,重复模式使用了更多的信道资源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由此带来更可靠的信息传输可靠度。
基站会给终端半静态地配置搜索空间,在搜索空间里规定了终端需要监测PDCCH的slot(时隙)位置、各种可能的聚合等级以及每种聚合等级需要盲检的PDCCH candidate(PDCCH候选集)的个数。
在终端侧,终端需要进行PDCCH盲检,以辨别属于自己的下行控制信息。具体地,终端在需要监测PDCCH的slot,根据基站配置的搜索空间的参数,对所有可能的PDCCH候选集计算START CCE(起始CCE)以及聚合长度,确定该搜索空间对应的一组PDCCH候选集,接着,终端按照解映射过程,终端对候选集做数据抽取、解扰码、解速率匹配、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和CRC校验等处理,若经CRC校验后结果正确,则盲检成功。
由于终端译码前不能确定基站是否会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给终端,也不知道属于自己的下行控制信息会用什么长度、映射到了具体哪些CCE,因此,终端需要在搜索空间内按照上述盲检方式逐个PDCCH候选集尝试。但是,终端在盲检过程中,译码处理作为盲检过程中的核心运算,其计算复杂度高,运算量大,这会导致终端的盲检效率低下以及导致终端的功耗大。另外,由于包含真实下行控制信息的PDCCH候选集的数量远小于终端需要检测的PDCCH候选集的总数量,终端基于尝试性译码的盲检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和功率消耗。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PDCCH盲检方法,通过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而后,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若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才对第二数据信号继续进行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等数据处理过程,这样,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是对每个第二数据信号都进行译码处理,而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有选择性地挑选第二数据信号进行译码处理,这就减少了PDCCH盲检过程中译码处理的次数,由于译码处理作为盲检过程中的核心运算,其计算复杂度高且运算量大,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大大降低PDCCH盲检过程中的运算量,提升PDCCH盲检的盲检效率以及降低盲检过程中的设备功耗。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PDCCH盲检方法所涉及到的实施环境进行简要说明。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该实施环境可以包括终端100以及基站200,终端100和基站200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其中,终端100可以包括PDA(中文:个人数字处理,英文: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用户设备或未来演进的PLMN(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网络中的用户设备等。基站200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或皮基站等任意类型的基站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PDCCH盲检方法,其执行主体可以是PDCCH盲检装置,该PDCCH盲检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成为终端的部分或者全部。下述方法实施例中,均以执行主体是终端为例来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CCH盲检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图2中的终端10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该PDCCH盲检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终端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在PDCCH盲检之前,基站会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消息对终端配置资源控制集(control resource set,CORESET)以及搜索空间(SearchSpace,SS)的相关参数,并将下行控制信息在频域上占据的频段以及时域上占用的符号数等信息封装在资源控制集中,将下行控制信息的起始符号编号以及监测周期等信息封装在搜索空间中。
在PDCCH盲检过程中,终端根据搜索空间和资源控制集可以确定一个初步范围,接着,终端根据协议中的盲检公式计算START CCE(起始CCE)作为PDCCH candidate(PDCCH候选集)的起始位置。这样,终端则根据该起始位置在上述初步范围中确定出目标PDCCH候选集。其中,在聚合等级为8CCE的情况下,目标PDCCH候选集则为8个CCE长度,在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下,目标PDCCH候选集则为16个CCE长度。
终端确定目标PDCCH候选集之后,则按照盲检过程的处理顺序,对目标PDCCH候选集做数据抽取处理以及解扰码得到第一数据信号。其中,数据抽取可以是抽取目标PDCCH候选集中所有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资源粒子组)对应的时频位置的数据。
接着,终端对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扰码之后的解速率匹配处理,得到第二数据信号,也即,第一数据信号为解速率匹配过程的输入数据,第二数据信号为解速率匹配过程的输出数据。
步骤202,终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终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和第二数据信号获取第一数据信号和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示例性地,终端可以获取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以及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并利用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减去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得到该信噪比差值。
终端根据该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中,解速率匹配之后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和CRC校验等处理,若经CRC校验后结果正确,则盲检成功。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终端可以检测该信噪比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在实施时可以自行设置,例如可以是基于真实统计数据设置或是基于经验设置,若信噪比差值大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表征第二数据信号相较于第一数据信号其信噪比有所增加,若信噪比差值小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表征第二数据信号相较于第一数据信号其信噪比并未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的情况下,终端的解速率匹配处理就是把在第一数据信号的不同位置重复发送的编码比特相加,从而把长度为E比特的第一数据信号恢复为长度为N比特的第二数据信号。解速率匹配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其中,λk表示N比特的第二数据信号中的第k个比特,N=512,E=864(聚合等级为8CCE)或1728(聚合等级为16CCE)。
也即,在解速率匹配处理的时候,终端需要将E比特的第一数据信号写入大小为N的缓冲区时,终端则先依次将E比特的第一数据信号中的前N比特(编号为0至N-1)从地址0写至地址N-1,然后再绕回地址0,将E比特的第一数据信号中的编号为N的比特与地址0的数据进行合并后写入地址0,相当于将e[0]+e[N]合并后写入地址0,e[1]+e[N+1]合并后写入地址1,以此类推,直到将E比特解扰后数据全部写入大小为N的缓冲区,终端读取序列时,从地址0到N-1顺次读出,然后对读取的N个比特进一步进行解子块交织以及译码处理。
对于一个带有真实有效的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信号,把不同位置重复发送的比特相加后,其噪声可以得到抑制,码块的信噪比将有所增加;反之,对虚假无效的第一数据信号,即不包含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信号,在不同位置的数据属于独立分布,相加后信噪比没有得到相应量级的增加。
因此,终端将信噪比差值和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在信噪比差值大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的情况下,表征第二数据信号相较于第一数据信号其信噪比有所增加,终端则可以确定第二数据信号可能包含真实有效的下行控制信息,反之,若信噪比差值小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确定第二数据信号不包含下行控制信息。
这样,在步骤20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终端可以执行图4所示的步骤301和步骤302实现步骤202的过程:
步骤301,若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终端则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终端将信噪比差值和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在信噪比差值大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的情况下,则表征第二数据信号可能包含真实有效的下行控制信息,终端则继续对第二数据信号继续进行解速率匹配处理之后的数据处理过程,即依次对第二数据信号进行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等处理过程。
步骤302,若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终端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信噪比差值小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或者,信噪比差值等于该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的情况下,则表征第二数据信号不包含下行控制信息,终端则不对第二数据信号进行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等处理,即终端放弃对第二数据信号的译码尝试,丢弃该第二数据信号。
在步骤202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或者,信噪比差值等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的情况下,终端则对第二数据信号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在信噪比差值小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情况下,终端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在此对步骤202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做限制。
这样,本申请实施例对解速率匹配前的第一数据信号与解速率匹配后的第二数据信号计算信噪比差值,并与设定的门限进行比较,大于门限则认为是可能的数据信号,并进一步做译码尝试,反之则丢弃译码,从而提升终端的盲检效率、降低终端在盲检过程中的功耗。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而后,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若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才对第二数据信号继续进行子块解交织、译码处理等数据处理过程,这样,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是对每个第二数据信号都进行译码处理,而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有选择性地挑选第二数据信号进行译码处理,这就减少了PDCCH盲检过程中译码处理的次数,由于译码处理作为盲检过程中的核心运算,其计算复杂度高且运算量大,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大大降低PDCCH盲检过程中的运算量,提升PDCCH盲检的盲检效率以及降低盲检过程中的设备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参见图5,本实施例涉及的是终端如何获取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的过程。如图5所示,终端可以执行图5所示的步骤401、步骤402以及步骤403获取信噪比差值:
步骤401,终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假设,将第一数据信号记为y0,y1,...,yE-1,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由各比特位的比特取值的后验概率决定,幅值越大说明后验概率越接近0或1,也就是对比特取值越肯定。由此可以推断出,对同一调制方式,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应随其信噪比的提高而增大,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预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步骤401可以包括图6所示的步骤501和步骤502:
步骤501,终端计算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示例性地,终端可以根据如下公式2计算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其中,yk为第一数据信号中第k个比特位的比特值,E为第一数据信号的比特长度。
这样,终端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作为信噪比估计的线性值。
步骤502,终端将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终端继续通过如下公式3将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SNRdB: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还可以将根据步骤501和步骤502得到的信噪比估计值SNRdB作为第一数据信号的初始信噪比估计值,而后,终端可以通过分段线性拟合得到一个估计偏差值,并利用该初始信噪比估计值SNRdB减去该估计偏差值,得到修正后的信噪比估计值,即得到最终的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SNRpre-drm
步骤402,终端根据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第二数据信号的比特长度为N,与上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的计算方式类似,终端可以计算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而后,终端将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同样地,终端可以对上述得到的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SNRpost-drm
步骤403,终端利用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信噪比差值。
这样,终端通过如下公式4,利用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SNRpost-drm减去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SNRpre-drm,则得到信噪比差值SNRΔ
SNRΔ=SNRpost-drm-SNRpre-drm 公式4
这样,上述实施例通过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则可以快速准确预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通过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则可以快速准确预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信噪比估计值的预估过程计算量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终端的盲检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涉及的是终端如何确定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的过程。本实施例PDCCH盲检方法还包括步骤A1:
步骤A1,终端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步骤A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中可以预置第一映射关系,该第一映射关系中包括多个聚合等级以及各聚合等级所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各聚合等级所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不同。
以下,对第一映射关系的确定过程进行介绍。
第一映射关系中,对于每个聚合等级,该聚合等级对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可以是根据该聚合等级下,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真实数据信号和对第一真实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的第二真实数据信号之间的标准信噪比差值确定的。第一真实数据信号和第二真实数据信号均包含真实的下行控制信息。
第一真实数据信号与第二真实数据信号之间的标准信噪比差值SNR标准可以通过如下公式5计算:
其中,N=512,在聚合等级为8CCE的情况下,A1=2,A2=1,K1=E-N=352,K2=N-K1=512-352=160;在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下,A1=4,A2=3,K1=E-3N=192,K2=N-K1=512-192=320。
由此可以计算得到,在聚合等级为8CCE的情况下标准信噪比差值为2.27dB,在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下标准信噪比差值为5.28dB。
这样,对于每个聚合等级,该聚合等级对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可以等于该聚合等级对应的标准信噪比差值;或者,该聚合等级对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也可以在该聚合等级对应的标准信噪比差值上下小幅度波动,即聚合等级对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与该聚合等级对应的标准信噪比差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阈值,从而可以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终端在PDCCH盲检过程中,由于不知道属于自己的下行控制信息基站会用什么长度发送,因此,终端会按照各聚合等级分别进行盲检,在每个聚合等级下,终端对该聚合等级下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然后获取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并在第一映射关系中查找出该聚合等级所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然后,终端检测该信噪比差值是否大于该查找到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聚合等级所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也可以是人工根据系统漏检率和译码延迟/功耗需求指标设置,并预置在终端内的。
在步骤A1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根据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示例性地,终端中可以预置各个聚合等级对应的第二映射关系,对于每个聚合等级,该聚合等级对应的第二映射关系中包括多个信道质量指标值以及各信道质量指标值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不同的聚合等级对应的第二映射关系不同,各第二映射关系中各信道质量指标值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不同。
以下,对各个聚合等级对应的第二映射关系的确定过程进行介绍。
参见图7,图7为一种示例性地实验结果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分别对聚合等级为8CCE和16CCE的PDCCH候选集做10000组测试,得到的平均信噪比差值如图7所示。
请继续参见图7,在图7中按照从画面上方至画面下方的顺序,第一条曲线为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下,1000个真实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第二条曲线为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下,1000个虚拟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第三条曲线为聚合等级为8CCE的情况下,1000个真实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第四条曲线为聚合等级为8CCE的情况下,1000个虚拟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图7中的横坐标为真实信噪比,代表信道质量,图7中的纵坐标为平均信噪比差值的值。
其中,真实PDCCH候选集是指提取出的数据信号包含真实下行控制信息的PDCCH候选集,虚拟PDCCH候选集是指提取出的数据信号不包含真实下行控制信息的PDCCH候选集
可以看出,真实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分别在上述聚合等级为8CCE的情况下的标准信噪比差值(2.27dB)以及在聚合等级为16CCE的情况下标准信噪比差值(5.28dB)上下波动。但虚拟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则与真实PDCCH候选集提取出的数据信号随不同信道质量变化的平均信噪比差值存在较大差距。且信道质量越好,真实PDCCH候选集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差值与虚拟PDCCH候选集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差值有越大的差异,即有越好的区分度。
这样,对于每个聚合等级,其对应的第二映射关系中,每个信道质量指标值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可以等于该聚合等级下该信道质量指标值在图7中对应的真实PDCCH候选集所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差值,或者也可以在该真实PDCCH候选集所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差值上下小幅度波动,从而可以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这样,终端在每个聚合等级下的PDCCH盲检过程中,终端对该聚合等级下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然后获取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并根据当前的聚合等级确定该聚合等级对应的第二映射关系,再在该第二映射关系中查找出表示当前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标值关联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然后,终端检测信噪比差值是否大于该查找到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其中信道质量指标值可以终端测量信道质量得到的。
这样,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准确的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设置,可以很好的区分第一数据信号和第二数据信号是否包含真实的下行控制信息,从而再确定是否对第二数据信号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节约了终端的计算资源,提升了盲检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对长聚合等级(8CCE或16CCE)采用重复模式的PDCCH候选集,通过对解速率匹配前后数据进行SNR估计,计算SNR的变化值,并根据此鉴别PDCCH候选集是否符合真实PDCCH候选集的特征,从而有选择性地继续或放弃复杂的译码计算,从而达到节省PDCCH盲检中不必要的译码延迟与功耗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终端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之前,还可以检测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若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终端才执行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的步骤。
其中,检测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可以是检测提取第一数据信号的目标PDCCH候选集中是否包括基站配置的重复次数信息,若包括,则确定目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若不包括,则确定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非重复模式。
由于在重复模式下,终端在解速率匹配处理时才会把在第一数据信号的不同位置重复发送的编码比特相加,把长度为E比特的第一数据信号恢复为长度为N比特的第二数据信号,从而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PDCCH盲检方法区分是否为真实数据信号。因此,终端在确定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的情况下,终端才执行根据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的步骤,以此提升了盲检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PDCCH盲检方法,包括:
步骤a,终端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步骤b,终端计算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终端将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步骤c,终端计算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终端将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步骤d,终端利用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信噪比差值。
步骤e,终端根据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步骤f,终端检测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
步骤g,若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且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终端则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步骤h,若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且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终端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参见图8,图8为一种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终端的盲检过程与传统终端的盲检过程的流程对比图。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PDCCH盲检方法,只有在重复发送模式下(聚合等级大于等于8CCE),且第一数据信号与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的情况下,才对该第二数据信号进行译码处理,否则认为第二数据信号是虚假数据信号并丢弃。当搜索空间配置了大量8CCE或者16CCE的PDCCH候选集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大幅减少虚假PDCCH候选集的译码时间以及盲检功耗。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上述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上述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图9为一个实施例的PDCCH盲检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801,用于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第二处理模块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模块802,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所述信噪比差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计算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可选地,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计算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802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上述PDCCH盲检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PDCCH盲检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PDCCH盲检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关于PDCCH盲检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PDCCH盲检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PDCCH盲检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处理器可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存储器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PDCCH盲检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PDCCH盲检装置中的各个模块的实现可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在终端或服务器上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构成的程序模块可存储在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上。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利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所述信噪比差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计算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下步骤:
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利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所述信噪比差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计算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还执行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利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所述信噪比差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计算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包括: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之间的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本申请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双数据率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 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链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DRAM(Ramb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总线式动态随机存储器)、DRDRAM(Direct Ramb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接口动态随机存储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PDCCH盲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
利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信噪比差值;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表征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包括下行控制信息,并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表征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不包括下行控制信息,并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幅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中各比特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
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平均幅值转换至对数域,得到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对应的聚合等级,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包括:
根据所述聚合等级以及当前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是否为重复模式;
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根据所述信噪比差值确定是否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8.一种PDCCH盲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解扰码后得到的第一数据信号进行解速率匹配,得到第二数据信号,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
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减去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值,得到信噪比差值;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大于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表征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包括下行控制信息,并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若所述信噪比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噪比差值阈值,则表征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不包括下行控制信息,并禁止继续当前的PDCCH盲检过程。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1551945.9A 2021-12-17 2021-12-17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2573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1945.9A CN114257339B (zh) 2021-12-17 2021-12-17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1945.9A CN114257339B (zh) 2021-12-17 2021-12-17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339A CN114257339A (zh) 2022-03-29
CN114257339B true CN114257339B (zh) 2024-05-14

Family

ID=80792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1945.9A Active CN114257339B (zh) 2021-12-17 2021-12-17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733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03675A1 (zh) * 2010-07-06 2012-01-12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盲检测方法
CN106549733A (zh) * 2016-12-06 2017-03-29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方法及装置
CN106850126A (zh) * 2015-12-04 2017-06-13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817821A (zh) * 2020-09-04 2020-10-23 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Nr系统进行dci盲检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03675A1 (zh) * 2010-07-06 2012-01-12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盲检测方法
CN106850126A (zh) * 2015-12-04 2017-06-13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549733A (zh) * 2016-12-06 2017-03-29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方法及装置
CN111817821A (zh) * 2020-09-04 2020-10-23 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Nr系统进行dci盲检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LTE系统中减少PDCCH盲检次数的方法;李小文;贾海峰;;电子技术应用;20120406(04);全文 *
低复杂度PDCCH盲检测算法;周游;胡捍英;陈国军;;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0515(1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339A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0996B (zh) 一种lte系统中pdcch盲检测方法
JP7471357B2 (ja) 符号化方法、復号方法、装置、および装置
KR101504375B1 (ko) 고속 공유 제어 채널의 신뢰 가능한 디코딩
CN107528671B (zh) 一种用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系统帧号检测方法
US926418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W201012116A (en)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failure and recovery in a radio link
CN113067675A (zh) 一种基于剪枝scl极化码译码的快速pdcch盲检测方法
JP2010050557A (ja) 雑音電力推定装置、受信装置、雑音電力推定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13055129A (zh) 一种适用于5g系统的pdcch误检判决方法
EP2439976A1 (en) Informa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ontrol channel
CN114257339B (zh) Pdcch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00007267A1 (en) Check Positions Within a Transport Block
CN111030708A (zh) 极化码的迭代可调软串行抵消列表译码方法和装置
CN114362886B (zh) 基于聚合等级预估的终端pdcch盲检方法
CN114430309B (zh) 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631923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7566081B (zh) 一种rm序列的生成及应用方法、装置
CN107205273B (zh) 一种dci盲探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095128A (zh) 一种pdcch盲检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90575A (zh) 一种面向cbtc的无线信号同步检测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2118072B (zh) 上行prb盲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Savaux et al. Considering Sync Word and Header Error Rates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LoRa System
CN113612583A (zh) 支持sidelink通信盲检测的FPGA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16073958B (zh) 译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041256B (zh)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