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34285B - 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34285B CN114234285B CN202111636903.5A CN202111636903A CN114234285B CN 114234285 B CN114234285 B CN 114234285B CN 202111636903 A CN202111636903 A CN 202111636903A CN 114234285 B CN114234285 B CN 1142342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air duct
- air
- wind channel
- cl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236—Ducting arrangements with ducts including air distributors, e.g. air collecting boxes with at least three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254—Duct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ans, e.g. suppo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风道结构包括蜗壳和送风装置,蜗壳的第一侧面贯穿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送风装置的入风口连通,蜗壳与蜗壳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安装腔,送风装置安装在安装腔内,蜗壳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安装腔的第一排风口与第一上风道、第一下风道连通,第一排风口处设置有可选择地开闭第一上风道或者第一下风道的第一开合组件,蜗壳的第二侧面开设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安装腔的第二排风口与第二上风道、第二下风道连通,第二排风口处设置有可选择地开闭第二上风道或者第二下风道的第二开合组件。本发明风道结构能够灵活调节出风风量和出风方向,且通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和具有该风道结构的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空调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了提高空调使用的舒适性,空调柜机采用上下都能出风的出风方式。
空调柜机的壳体内设置有风道结构,现有风道结构包括蜗壳和设置在蜗壳内的风机,蜗壳只设有一个上风道和一个下风道,从而使得现有风道结构的上下出风风量调节灵活性较差,且当空调柜机的壳体内设置有多个现有风道结构时,相邻风道结构之间的存在相互干扰现象,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调节出风风量和出风方向且通用性强的风道结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风道结构的空调柜机。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蜗壳和送风装置,蜗壳的第一侧面贯穿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送风装置的入风口连通,蜗壳与蜗壳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安装腔,送风装置安装在安装腔内,蜗壳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安装腔的第一排风口与第一上风道、第一下风道连通,第一排风口处设置有可选择地开闭第一上风道或者第一下风道的第一开合组件,蜗壳的第二侧面开设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安装腔的第二排风口与第二上风道、第二下风道连通,第二排风口处设置有可选择地开闭第二上风道或者第二下风道的第二开合组件。
从上述方案可见,本发明风道结构处于上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第一开合组件关闭第一下风道,使得第一上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上风道向上排出,同时控制第二开合组件关闭第二上风道,使得第二下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二下风道向下排出;本发明风道结构处于上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第一开合组件关闭第一下风道,使得第一上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上风道向上排出,同时控制第二开合组件关闭第二下风道,使得第二上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二上风道向上排出;本发明风道结构处于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第一开合组件关闭第一上风道,使得第一下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下风道向下排出,同时控制第二开合组件关闭第二上风道,使得第二下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二下风道向下排出。从而,本发明风道结构能够灵活调节出风风量和出风方向,通用性强。并且,当一台空调柜机设置有多个本发明风道结构时,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本发明风道结构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保证出风风速和风量。
进一步的方案是,送风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在竖直方向上并排分布并设置在蜗壳内,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第一风机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且第二进风口与第二风机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风道结构还包括导风壳,第一开合组件包括第一挡风组件和第三挡风组件,第二开合组件包括第二挡风组件和第四挡风组件,导风壳盖合在蜗壳的第二侧面上,导风壳内开设有第一导风腔和第二导风腔,第一导风腔的上出风口贯穿导风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端面设置,第二导风腔的下出风口贯穿导风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二端面设置,第一上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六风道,第一下风道包括第二风道和第五风道,第二上风道包括第三风道和第八风道,第二下风道包括第四风道和第七风道,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贯穿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端面设置或者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第一风机的排风端和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二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一挡风组件设置在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和第二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一挡风组件的第一挡风部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一风道或者第二风道,第三风道的第一端贯穿蜗壳的第一端面设置或者第三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三风道的第二端、第一风机的排风端和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四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二挡风组件设置在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和第四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二挡风组件的第二挡风部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三风道或者第四风道,第五风道的第一端贯穿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二端面设置或者第五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五风道的第二端、第二风机的排风端和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六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三挡风组件设置在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和第六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三挡风组件的第三挡风部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五风道或者第六风道,第七风道的第一端贯穿蜗壳的第二端面设置或者第七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七风道的第二端、第二风机的排风端和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八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四挡风组件设置在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和第八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四挡风组件的第四挡风部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七风道或者第八风道。
进一步的方案是,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三风机,第一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五挡风组件,第二开合组件还包括第六挡风组件,第三风机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并设置在蜗壳内,进风口还包括第三进风口,第三进风口与第三风机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第一上风道还包括第九风道,第一下风道还包括第十风道,第二上风道还包括第十一风道,第二下风道还包括第十二风道,第九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九风道的第二端、第三风机的排风端和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十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五挡风组件设置在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和第十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五挡风组件的第五挡风部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九风道或者第十风道,第十一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第三风机的排风端和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十二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六挡风组件设置在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和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六挡风组件的第六挡风部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十一风道或者第十二风道。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挡风部包括第一软片和第一硬板,第一软片包裹在第一硬板的外周,且第一软片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一风道或者第二风道;和/或,第二挡风部包括第二软片和第二硬板,第二软片包裹在第二硬板的外周,且第二软片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三风道或者第四风道;和/或,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三软片和第三硬板,第三软片包裹在第三硬板的外周,且第三软片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五风道或者第六风道;和/或,第四挡风部包括第四软片和第四硬板,第四软片包裹在第四硬板的外周,且第四软片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七风道或者第八风道;和/或,第五挡风部包括第五软片和第五硬板,第五软片包裹在第五硬板的外周,且第五软片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九风道或者第十风道;和/或,第六挡风部包括第六软片和第六硬板,第六软片包裹在第六硬板的外周,且第六软片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十一风道或者第十二风道。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可控制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开闭第一风道或者第二风道;和/或,第二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可控制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开闭第三风道或者第四风道;和/或,第三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驱动部,第三驱动部可控制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开闭第五风道或者第六风道;和/或,第四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四驱动部,第四驱动部可控制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开闭第七风道或者第八风道;和/或,第五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五驱动部,第五驱动部可控制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开闭第九风道或者第十风道;和/或,第六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六驱动部,第六驱动部可控制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开闭第十一风道或者第十二风道。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挡风部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架的一端铰接,第一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第一挡风部可相对第一安装架运动以开闭第一通槽,第一安装架位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和/或,第二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挡风部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架的一端铰接,第二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二通槽,第二挡风部可相对第二安装架运动以开闭第二通槽,第二安装架位于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内;和/或,第三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架,第三挡风部的一端与第三安装架的一端铰接,第三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三通槽,第三挡风部可相对第三安装架运动以开闭第三通槽,第三安装架位于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内;和/或,第四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四安装架,第四挡风部的一端与第四安装架的一端铰接,第四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四通槽,第四挡风部可相对第四安装架运动以开闭第四通槽,第四安装架位于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内;和/或,第五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五安装架,第五挡风部的一端与第五安装架的一端铰接,第五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五通槽,第五挡风部可相对第五安装架运动以开闭第五通槽,第五安装架位于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内;和/或,第六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六安装架,第六挡风部的一端与第六安装架的一端铰接,第六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六通槽,第六挡风部可相对第六安装架运动以开闭第六通槽,第六安装架位于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架的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一穿槽,第一挡风部可运动地位于第一固定架和第一安装架之间以开闭第一通槽或者第一穿槽,第一安装架位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内且第一固定架位于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一安装架位于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且第一固定架位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内;和/或,第二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架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二穿槽,第二挡风部可运动地位于第二固定架和第二安装架之间以开闭第二通槽或者第二穿槽,第二安装架位于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内且第二固定架位于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二安装架位于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内且第二固定架位于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内;和/或,第三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第三安装架的一端连接,第三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三穿槽,第三挡风部可运动地位于第三固定架和第三安装架之间以开闭第三通槽或者第三穿槽,第三安装架位于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内且第三固定架位于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三安装架位于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内且第三固定架位于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内;和/或,第四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四固定架,第四固定架的一端与第四安装架的一端连接,第四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四穿槽,第四挡风部可运动地位于第四固定架和第四安装架之间以开闭第四通槽或者第四穿槽,第四安装架位于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内且第四固定架位于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第四安装架位于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内且第四固定架位于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内;和/或,第五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五固定架,第五固定架的一端与第五安装架的一端连接,第五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五穿槽,第五挡风部可运动地位于第五固定架和第五安装架之间以开闭第五通槽或者第五穿槽,第五安装架位于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内且第五固定架位于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五安装架位于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内且第五固定架位于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内;和/或,第六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六固定架,第六固定架的一端与第六安装架的一端连接,第六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六穿槽,第六挡风部可运动地位于第六固定架和第六安装架之间以开闭第六通槽或者第六穿槽,第六安装架位于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内且第六固定架位于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第六安装架位于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内且第六固定架位于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壳包括蜗盖和盖板,蜗盖和盖板盖合形成第一导风腔和第二导风腔,蜗盖盖合在蜗壳的第二侧面上,蜗盖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二风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四风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六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三通孔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八风道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通孔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九风道的第一端通过第五通孔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十风道的第二端通过第六通孔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第十一风道的第一端通过第七通孔与第一导风腔相连通,第十二风道的第二端通过第八通孔与第二导风腔相连通。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包括上下出风模式、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上下出风模式包括: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上出风模式包括: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打开;下出风模式包括: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包括上下出风模式、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上下出风模式包括: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十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九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十一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十二风道打开;上出风模式包括: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十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九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十二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十一风道打开;下出风模式还包括: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九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十风道打开;控制风道结构的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的第十一风道,使得风道结构的第十二风道打开。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柜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风道结构,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第二挡风组件/第三挡风组件/第四挡风组件/第五挡风组件/第六挡风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第二挡风组件/第三挡风组件/第四挡风组件/第五挡风组件/第六挡风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第二挡风组件/第三挡风组件/第四挡风组件/第五挡风组件/第六挡风组件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的第一安装架/第二挡风组件的第二安装架/第三挡风组件的第三安装架/第四挡风组件的第四安装架/第五挡风组件的第五安装架/第六挡风组件的第六安装架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的第一固定架/第二挡风组件的第二固定架/第三挡风组件的第三固定架/第四挡风组件的第四固定架/第五挡风组件的第五固定架/第六挡风组件的第六固定架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的第一挡风部/第二挡风组件的第二挡风部/第三挡风组件的第三挡风部/第四挡风组件的第四挡风部/第五挡风组件的第五挡风部/第六挡风组件的第六挡风部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组件的第一挡风部/第二挡风组件的第二挡风部/第三挡风组件的第三挡风部/第四挡风组件的第四挡风部/第五挡风组件的第五挡风部/第六挡风组件的第六挡风部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的上下出风模式工作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的上出风模式工作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风道结构实施例的下出风模式工作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风道结构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设置在空调柜机的外壳内的风道结构1,包括蜗壳12和送风装置,蜗壳12的第一侧面贯穿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送风装置的入风口连通,蜗壳12与蜗壳12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安装腔,送风装置安装在安装腔内,蜗壳12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安装腔的第一排风口与第一上风道、第一下风道连通,第一排风口处设置有可选择地开闭第一上风道或者第一下风道的第一开合组件,蜗壳12的第二侧面开设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安装腔的第二排风口与第二上风道、第二下风道连通,第二排风口处设置有可选择地开闭第二上风道或者第二下风道的第二开合组件。
本实施例风道结构处于上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第一开合组件关闭第一下风道,使得第一上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上风道向上排出,同时控制第二开合组件关闭第二上风道,使得第二下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二下风道向下排出;本实施例风道结构处于上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第一开合组件关闭第一下风道,使得第一上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上风道向上排出,同时控制第二开合组件关闭第二下风道,使得第二上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二上风道向上排出;本实施例风道结构处于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第一开合组件关闭第一上风道,使得第一下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下风道向下排出,同时控制第二开合组件关闭第二上风道,使得第二下风道打开,送风装置将通过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二下风道向下排出。从而,本实施例风道结构能够灵活调节出风风量和出风方向,通用性强。并且,当一台空调柜机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风道结构时,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本实施例风道结构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保证出风风速和风量。
其中,本实施例送风装置包括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5,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5在竖直方向上并排分布并设置在蜗壳12内,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3,第一进风口121与第一风机13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且第二进风口123与第二风机15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本实施例风道结构1还包括导风壳11,本实施例第一开合组件包括第一挡风组件2和第三挡风组件6,本实施例第二开合组件包括第二挡风组件3和第四挡风组件7,导风壳11盖合在蜗壳12的第二侧面上,导风壳11内开设有第一导风腔112和第二导风腔111,第一导风腔112的上出风口贯穿导风壳11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端面设置,第二导风腔111的下出风口贯穿导风壳11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二端面设置。本实施例第一上风道包括第一风道124和第六风道1212,第一下风道包括第二风道125和第五风道1214,第二上风道包括第三风道126和第八风道1213,第二下风道包括第四风道127和第七风道1215,第一风道124的第一端贯穿蜗壳12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端面设置或者第一风道124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一风道124的第二端、第一风机13的排风端和第二风道125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二风道125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一挡风组件2设置在第一风道124的第二端和第二风道125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一挡风组件2的第一挡风部23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一风道124或者第二风道125。第三风道126的第一端贯穿蜗壳12的第一端面设置或者第三风道126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三风道126的第二端、第一风机13的排风端和第四风道127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四风道127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二挡风组件3设置在第三风道126的第二端和第四风道127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二挡风组件3的第二挡风部33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三风道126或者第四风道127。第五风道1214的第一端贯穿蜗壳12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二端面设置或者第五风道1214的第一端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五风道1214的第二端、第二风机15的排风端和第六风道1212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六风道1212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三挡风组件6设置在第五风道1214的第二端和第六风道1212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三挡风组件6的第三挡风部63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五风道1214或者第六风道1212。第七风道1215的第一端贯穿蜗壳12的第二端面设置或者第七风道1215的第一端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七风道1215的第二端、第二风机15的排风端和第八风道1213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八风道1213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四挡风组件7设置在第七风道1215的第二端和第八风道1213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四挡风组件7的第四挡风部73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七风道1215或者第八风道1213。
本实施例风道结构1处于上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二风道125,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一风道124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或者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三风道126,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四风道127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四风道127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三挡风部6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五风道1214,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六风道1212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六风道1212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四挡风部7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八风道1213,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七风道1215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排至第二导风腔111内,或者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的第一端直接排出,从而使得第一风机13的向上出风气流和第二风机15的向上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上层出风,第一风机13的向下出风气流和第二风机15的向下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下层出风,则室内下层空气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排出的同时,室内上层空气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排出,避免室内上层空气与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并能够保证上下同时出风时的出风量均匀,且能够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5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本实施例风道结构1处于上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二风道125,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一风道124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或者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四风道127,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三风道126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三风道126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或者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三风道126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三挡风部6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五风道1214,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六风道1212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六风道1212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四挡风部7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七风道1215,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八风道1213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八风道1213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从而使得第一风机13的向上出风气流和第二风机15的向上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上层出风,则室内下层空气通过第二风机15后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排出,避免室内上层空气与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并能够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5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本实施例风道结构1处于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一风道124,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二风道125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二风道125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三风道126,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四风道127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四风道127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三挡风部6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六风道1212,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五风道1214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五风道1214排至第二导风腔111内,或者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五风道1214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四挡风部7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八风道1213,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七风道1215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排至第二导风腔111内,或者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的第一端直接排出,从而使得第一风机13的向下出风气流和第二风机15的向下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下层出风,则室内上层空气经过第一风机13后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排出,避免室内上层空气与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并能够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5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三风机14,第一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五挡风组件4,第二开合组件还包括第六挡风组件5,第三风机14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5之间并设置在蜗壳12内,本实施例进风口还包括第三进风口122,第三进风口122与第三风机14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本实施例第一上风道还包括第九风道128,第一下风道还包括第十风道1210,第二上风道还包括第十一风道129,第二下风道还包括第十二风道1211,第九风道128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九风道128的第二端、第三风机14的排风端和第十风道1210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十风道1210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五挡风组件4设置在第九风道128的第二端和第十风道1210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五挡风组件4的第五挡风部43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九风道128或者第十风道1210,第十一风道129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十一风道129的第二端、第三风机14的排风端和第十二风道1211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第十二风道1211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六挡风组件5设置在第十一风道129的第二端和第十二风道1211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第六挡风组件5的第六挡风部53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十一风道129或者第十二风道1211。在上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五挡风部4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风道1210,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九风道128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九风道128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六挡风部5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一风道129,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二风道1211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二风道1211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在上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五挡风部4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风道1210,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九风道128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九风道128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六挡风部5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二风道1211,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一风道129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一风道129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在下出风模式工作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五挡风部4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九风道128,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风道1210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风道1210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六挡风部5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一风道129,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二风道1211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二风道1211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可见,第三风机14能够将室内中层空气与室内上层空气和室内下层空气混合后再进行出风,从而避免室内上层空气、室内中层空气与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且能够进一步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5和第三风机14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进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具体地,本实施例导风壳11包括蜗盖114和盖板113,蜗盖114和盖板113盖合形成第一导风腔112和第二导风腔111,蜗盖114盖合在蜗壳12的第二侧面上,蜗盖114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116、第二通孔117、第三通孔1112、第四通孔1113、第五通孔118、第六通孔1110、第七通孔119和第八通孔1111,第二风道125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通孔116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四风道127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通孔117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六风道1212的第二端与第三通孔1112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八风道1213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通孔1113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九风道128的第一端通过第五通孔118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十风道1210的第二端通过第六通孔1110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第十一风道129的第一端通过第七通孔119与第一导风腔112相连通,第十二风道1211的第二端通过第八通孔1111与第二导风腔111相连通。其中,本实施例蜗盖114还贯穿设置有三个避位孔115,三个避位孔115分别与第一风机13的驱动电机、第二风机15的驱动电机、第三风机14的驱动电机对应适配。
参见图6至图10,本实施例第一挡风组件2还包括第一驱动部27、第一安装架22、第一固定架24和第一安装板21,第一固定架24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架22的一端连接,第一挡风部23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架22的一端铰接,第一安装架22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25,第一固定架24贯穿开设有第一穿槽26,第一安装板21在竖直方向上安装在第一固定架24和第一安装架22的一侧,第一驱动部27设置在第一安装板21上并可控制第一挡风部23运动,使得第一挡风部23可运动地位于第一固定架24和第一安装架22之间以开闭第一通槽25或者第一穿槽26,第一安装架22位于第一风道124的第二端内且第一固定架24位于第二风道125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一安装架22位于第二风道125的第一端内且第一固定架24位于第一风道124的第二端内,从而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开闭第一风道124或者第二风道125。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一驱动部27为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一轴套28与第一挡风部23的第一转轴对接,第一固定架24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架22的一端通过螺丝紧固连接,且第一固定架24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一定位柱241,第一安装架2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21,第一定位柱241嵌入第一限位槽221内,从而提升第一固定架24和第一安装架22的连接配合精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第一挡风部23包括第一软片231和第一硬板232,第一软片231包裹在第一硬板232的外周,且第一软片231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一风道124或者第二风道125,从而使得第一软片231能够过盈配合密封关闭第一风道124或者第二风道125,第一硬板232的结构强度可阻挡风流将第一挡风部23吹开,从而提高第一挡风部23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第二挡风组件3还包括第二驱动部37、第二安装架32、第二固定架34和第二安装板31,第二固定架34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架32的一端连接,第二挡风部33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架32的一端铰接,第二安装架32贯穿开设有第二通槽35,第二固定架34贯穿开设有第二穿槽36,第二安装板31在竖直方向上安装在第二固定架34和第二安装架32的一侧,第二驱动部37设置在第二安装板31上并可控制第二挡风部33运动,使得第二挡风部33可运动地位于第二固定架34和第二安装架32之间以开闭第二通槽35或者第二穿槽36,第二安装架32位于第三风道126的第二端内且第二固定架34位于第四风道127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二安装架32位于第四风道127的第一端内且第二固定架34位于第三风道126的第二端内,从而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开闭第三风道126或者第四风道127。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二驱动部37为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二轴套38与第二挡风部33的第二转轴对接,第二固定架34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架32的一端通过螺丝紧固连接,且第二固定架34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二定位柱341,第二安装架3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槽321,第二定位柱341嵌入第二限位槽321内,从而提升第二固定架34和第二安装架32的连接配合精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第二挡风部33包括第二软片331和第二硬板332,第二软片331包裹在第二硬板332的外周,且第二软片331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三风道126或者第四风道127,从而使得第二软片331能够过盈配合密封关闭第三风道126或者第四风道127,第二硬板332的结构强度可阻挡风流将第二挡风部33吹开,从而提高第二挡风部33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第三挡风组件6还包括第三驱动部67、第三安装架62、第三固定架64和第三安装板61,第三固定架64的一端与第三安装架62的一端连接,第三挡风部63的一端与第三安装架62的一端铰接,第三安装架62贯穿开设有第三通槽65,第三固定架64贯穿开设有第三穿槽66,第三安装板61在竖直方向上安装在第三固定架64和第三安装架62的一侧,第三驱动部67设置在第三安装板61上并可控制第三挡风部63运动,使得第三挡风部63可运动地位于第三固定架64和第三安装架62之间以开闭第三通槽65或者第三穿槽66,第三安装架62位于第五风道1214的第二端内且第三固定架64位于第六风道1212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三安装架62位于第六风道1212的第一端内且第三固定架64位于第五风道1214的第二端内。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三驱动部67为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三轴套68与第三挡风部63的第三转轴对接,第三固定架64的一端与第三安装架62的一端通过螺丝紧固连接,且第三固定架64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三定位柱641,第三安装架62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槽621,第三定位柱641嵌入第三定位柱641内,从而提升第三固定架64和第三安装架62的连接配合精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第三挡风部63包括第三软片631和第三硬板632,第三软片631包裹在第三硬板632的外周,且第三软片631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五风道1214或者第六风道1212,从而使得第三软片631能够过盈配合密封关闭第五风道1214或者第六风道1212,第三硬板632的结构强度可阻挡风流将第三挡风部63吹开,从而提高第三挡风部63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第四挡风组件7还包括第四驱动部77、第四安装架72、第四固定架74和第四安装板71,第四固定架74的一端与第四安装架72的一端连接,第四挡风部73的一端与第四安装架72的一端铰接,第四安装架72贯穿开设有第四通槽75,第四固定架74贯穿开设有第四穿槽76,第四安装板71在竖直方向上安装在第四固定架74和第四安装架72的一侧,第四驱动部77设置在第四安装板71上并可控制第四挡风部73运动,使得第四挡风部73可运动地位于第四固定架74和第四安装架72之间以开闭第四通槽75或者第四穿槽76,第四安装架72位于第七风道1215的第二端内且第四固定架74位于第八风道1213的第一端内,或者第四安装架72位于第八风道1213的第一端内且第四固定架74位于第七风道1215的第二端内。具体地,本实施例第四驱动部77为第四电机,第四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四轴套78与第四挡风部73的第四转轴对接,第四固定架74的一端与第四安装架72的一端通过螺丝紧固连接,且第四固定架74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四定位柱741,第四安装架72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限位槽721,第四定位柱741嵌入第四限位槽721内,从而提升第四固定架74和第四安装架72的连接配合精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第四挡风部73包括第四软片731和第四硬板732,第四软片731包裹在第四硬板732的外周,且第四软片731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七风道1215或者第八风道1213,从而使得第四软片731能够过盈配合密封关闭第七风道1215或者第八风道1213,第四硬板732的结构强度可阻挡风流将第四挡风部73吹开,从而提高第四挡风部73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第五挡风组件4还包括第五驱动部47、第五安装架42、第五固定架44和第五安装板41,第五固定架44的一端与第五安装架42的一端连接,第五挡风部43的一端与第五安装架42的一端铰接,第五安装架42贯穿开设有第五通槽45,第五固定架44贯穿开设有第五穿槽46,第五安装板41在竖直方向上安装在第五固定架44和第五安装架42的一侧,第五驱动部47设置在第五安装板41上并可控制第五挡风部43运动,使得第五挡风部43可运动地位于第五固定架44和第五安装架42之间以开闭第五通槽45或者第五穿槽46,第五安装架42位于第九风道128的第二端内且第五固定架44位于第十风道1210的第一端内,或者第五安装架42位于第十风道1210的第一端内且第五固定架44位于第九风道128的第二端内。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五驱动部47为第五电机,第五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五轴套48与第五挡风部43的第五转轴对接,第五固定架44的一端与第五安装架42的一端通过螺丝紧固连接,且第五固定架44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五定位柱441,第五安装架42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限位槽421,第五定位柱441嵌入第五限位槽421内,从而提升第五固定架44和第五安装架42的连接配合精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第五挡风部43包括第五软片431和第五硬板432,第五软片431包裹在第五硬板432的外周,且第五软片431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九风道128或者第十风道1210,从而使得第五软片431能够过盈配合密封关闭第九风道128或者第十风道1210,第五硬板432的结构强度可阻挡风流将第五挡风部43吹开,从而提高第五挡风部43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第六挡风组件5还包括第六驱动部57、第六安装架52、第六固定架54和第六安装板51,第六固定架54的一端与第六安装架52的一端连接,第六挡风部53的一端与第六安装架52的一端铰接,第六安装架52贯穿开设有第六通槽55,第六固定架54贯穿开设有第六穿槽56,第六安装板51在竖直方向上安装在第六固定架54和第六安装架52的一侧,第六驱动部57设置在第六安装板51上并可控制第六挡风部53运动,使得第六挡风部53可运动地位于第六固定架54和第六安装架52之间以开闭第六通槽55或者第六穿槽56,第六安装架52位于第十一风道129的第二端内且第六固定架54位于第十二风道1211的第一端内,或者第六安装架52位于第十二风道1211的第一端内且第六固定架54位于第十一风道129的第二端内。具体地,本实施例第六驱动部57为第六电机,第六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六轴套58与第六挡风部53的第六转轴对接,第六固定架54的一端与第六安装架52的一端通过螺丝紧固连接,且第六固定架54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六定位柱541,第六安装架52的一端设置有第六限位槽521,第六定位柱541嵌入第六限位槽521内,从而提升第六固定架54和第六安装架52的连接配合精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第六挡风部53包括第六软片531和第六硬板532,第六软片531包裹在第六硬板532的外周,且第六软片531可运动设置以开闭第十一风道129或者第十二风道1211,从而使得第六软片531能够过盈配合密封关闭第十一风道129或者第十二风道1211,第六硬板532的结构强度可阻挡风流将第六挡风部53吹开,从而提高第六挡风部53的工作可靠性。
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实施例:
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为上述风道结构1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上下出风模式、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
参见图11,风道结构1处于上下出风模式工作时的控制方法如下,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二风道125,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一风道124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或者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三风道126,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四风道127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四风道127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三挡风部6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五风道1214,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六风道1212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六风道1212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四挡风部7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八风道1213,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七风道1215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排至第二导风腔111内,或者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的第一端直接排出,且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五挡风部4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风道1210,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九风道128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九风道128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六挡风部5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一风道129,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二风道1211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二风道1211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从而使得第一风机13的向上出风气流、第二风机15的向上出风气流和第三风机14的向上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上层出风,第一风机13的向下出风气流、第二风机15的向下出风气流和第三风机14的向下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下层出风,则室内下层空气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排出的同时,室内上层空气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排出,室内中层空气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排出,避免室内上层空气、室内中层空气与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并能够保证上下同时出风时的出风量均匀,且能够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5和第三风机14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参见图12,风道结构1处于上出风模式工作时的控制方法如下,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二风道125,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一风道124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或者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道124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四风道127,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三风道126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三风道126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或者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三风道126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三挡风部6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五风道1214,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六风道1212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六风道1212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四挡风部7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七风道1215,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八风道1213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八风道1213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且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五挡风部4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风道1210,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九风道128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九风道128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六挡风部5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二风道1211,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一风道129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一风道129排至导风壳11的第一导风腔112内,从而使得第一风机13的向上出风气流、第二风机15的向上出风气流和第三风机14的向上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上层出风,则室内下层空气通过第二风机15后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排出,且室内中层空气通过第三风机14后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排出,避免室内上层空气、室内中层空气华和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并能够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上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5和第三风机14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参见图13,风道结构1处于下出风模式工作时的控制方法如下,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一挡风部2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一风道124,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二风道125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二风道125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二挡风部3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三风道126,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四风道127打开,第一风机13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从第四风道127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三挡风部6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六风道1212,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五风道1214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五风道1214排至第二导风腔111内,或者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五风道1214的第一端直接排出,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四挡风部7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八风道1213,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七风道1215打开,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排至第二导风腔111内,或者第二风机15将通过第二进风口123吸入的空气从第七风道1215的第一端直接排出,且同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五挡风部4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九风道128,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风道1210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风道1210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并控制风道结构1的第六挡风部53运动以关闭风道结构1的第十一风道129,使得风道结构1的第十二风道1211打开,使得第三风机14将通过第三进风口122吸入的空气从第十二风道1211排至导风壳11的第二导风腔111内,从而使得第一风机13的向下出风气流、第二风机15的向下出风气流和第三风机14的向下出风气流混合后再朝室内下层出风,则室内上层空气经过第一风机13后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排出,且室内中层空气经过第三风机14后能够从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排出,避免室内上层空气、室内中层空气和室内下层空气之间存在温差,并能够成倍增大空调柜机的下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和风量,避免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5和第三风机14之间的出风存在相互干扰现象而减弱出风风速和风量,从而快速达到制冷制热效果的目的,使得室内温度均匀舒适,用户体验舒适性更佳。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结构,包括蜗壳和送风装置,所述蜗壳的第一侧面贯穿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的入风口连通,所述蜗壳与所述蜗壳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安装腔,所述送风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所述安装腔的第一排风口与所述第一上风道、所述第一下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排风口处设置有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上风道或者所述第一下风道的第一开合组件,且所述第一开合组件控制所述第一上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一下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所述蜗壳的第二侧面开设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所述安装腔的第二排风口与所述第二上风道、所述第二下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排风口处设置有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上风道或者所述第二下风道的第二开合组件,且所述第二开合组件控制所述第二上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二下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在竖直方向上并排分布并设置在所述蜗壳内,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导风壳,所述第一开合组件包括第一挡风组件和第三挡风组件,所述第二开合组件包括第二挡风组件和第四挡风组件,所述导风壳盖合在所述蜗壳的第二侧面上,所述导风壳内开设有第一导风腔和第二导风腔,所述第一导风腔的上出风口贯穿所述导风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二导风腔的下出风口贯穿所述导风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二端面设置;
所述第一上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六风道,所述第一下风道包括第二风道和第五风道,所述第二上风道包括第三风道和第八风道,所述第二下风道包括第四风道和第七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端面设置或者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机的排风端和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挡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所述第一挡风组件的第一挡风部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一风道或者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挡风部控制所述第一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蜗壳的第一端面设置或者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机的排风端和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挡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所述第二挡风组件的第二挡风部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三风道或者所述第四风道,所述第二挡风部控制所述第三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四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二端面设置或者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风机的排风端和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三挡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所述第三挡风组件的第三挡风部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五风道或者所述第六风道,所述第三挡风部控制所述第五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六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蜗壳的第二端面设置或者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风机的排风端和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四挡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所述第四挡风组件的第四挡风部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七风道或者所述第八风道,所述第四挡风部控制所述第七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八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三风机,所述第一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五挡风组件,所述第二开合组件还包括第六挡风组件,所述第三风机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并设置在所述蜗壳内,所述进风口还包括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第三风机的入风口对应相连通;
所述第一上风道还包括第九风道,所述第一下风道还包括第十风道,所述第二上风道还包括第十一风道,所述第二下风道还包括第十二风道,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风机的排风端和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五挡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所述第五挡风组件的第五挡风部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九风道或者所述第十风道,所述第五挡风部控制所述第九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十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风机的排风端和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彼此相互连通,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六挡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的相连通处,且所述第六挡风组件的第六挡风部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十一风道或者所述第十二风道,所述第六挡风部控制所述第十一风道的开闭状态与所述第十二风道的开闭状态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风部包括第一软片和第一硬板,所述第一软片包裹在所述第一硬板的外周,且所述第一软片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一风道或者所述第二风道;
和/或,所述第二挡风部包括第二软片和第二硬板,所述第二软片包裹在所述第二硬板的外周,且所述第二软片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三风道或者所述第四风道;
和/或,所述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三软片和第三硬板,所述第三软片包裹在所述第三硬板的外周,且所述第三软片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五风道或者所述第六风道;
和/或,所述第四挡风部包括第四软片和第四硬板,所述第四软片包裹在所述第四硬板的外周,且所述第四软片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七风道或者所述第八风道;
和/或,所述第五挡风部包括第五软片和第五硬板,所述第五软片包裹在所述第五硬板的外周,且所述第五软片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九风道或者所述第十风道;
和/或,所述第六挡风部包括第六软片和第六硬板,所述第六软片包裹在所述第六硬板的外周,且所述第六软片运动设置以开闭所述第十一风道或者所述第十二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控制所述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一风道或者所述第二风道;
和/或,所述第二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控制所述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三风道或者所述第四风道;
和/或,所述第三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控制所述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五风道或者所述第六风道;
和/或,所述第四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四驱动部,所述第四驱动部控制所述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七风道或者所述第八风道;
和/或,所述第五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五驱动部,所述第五驱动部控制所述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九风道或者所述第十风道;
和/或,所述第六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六驱动部,所述第六驱动部控制所述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开闭所述第十一风道或者所述第十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挡风部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架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一通槽,所述第一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
和/或,所述第二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挡风部相对所述第二安装架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二通槽,所述第二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内;
和/或,所述第三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架,所述第三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安装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三挡风部相对所述第三安装架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三通槽,所述第三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内;
和/或,所述第四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四安装架,所述第四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安装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四通槽,所述第四挡风部相对所述第四安装架运动以开闭所述第四通槽,所述第四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内;
和/或,所述第五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五安装架,所述第五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安装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五通槽,所述第五挡风部相对所述第五安装架运动以开闭所述第五通槽,所述第五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内;
和/或,所述第六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六安装架,所述第六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六安装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安装架贯穿开设有第六通槽,所述第六挡风部相对所述第六安装架运动以开闭所述第六通槽,所述第六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内或者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一穿槽,所述第一挡风部运动地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一安装架之间以开闭所述第一通槽或者所述第一穿槽,所述第一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一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所述第一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且所述第一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内;
和/或,第二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二穿槽,所述第二挡风部运动地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以开闭所述第二通槽或者所述第二穿槽,所述第二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所述第二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一端内且所述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端内;
和/或,第三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安装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三穿槽,所述第三挡风部运动地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和所述第三安装架之间以开闭所述第三通槽或者所述第三穿槽,所述第三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三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所述第三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一端内且所述第三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五风道的第二端内;
和/或,第四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四固定架,所述第四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安装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四穿槽,所述第四挡风部运动地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架和所述第四安装架之间以开闭所述第四通槽或者所述第四穿槽,所述第四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四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所述第四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一端内且所述第四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七风道的第二端内;
和/或,第五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五固定架,所述第五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五安装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五穿槽,所述第五挡风部运动地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架和所述第五安装架之间以开闭所述第五通槽或者所述第五穿槽,所述第五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五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所述第五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一端内且所述第五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二端内;
和/或,第六挡风组件还包括第六固定架,所述第六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六安装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架贯穿开设有第六穿槽,所述第六挡风部运动地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架和所述第六安装架之间以开闭所述第六通槽或者所述第六穿槽,所述第六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六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内,或者所述第六安装架位于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一端内且所述第六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二端内。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壳包括蜗盖和盖板,所述蜗盖和所述盖板盖合形成所述第一导风腔和所述第二导风腔,所述蜗盖盖合在所述蜗壳的第二侧面上,所述蜗盖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四风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六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八风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
所述第九风道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十风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六通孔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十一风道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七通孔与所述第一导风腔相连通,所述第十二风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八通孔与所述第二导风腔相连通。
8.一种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上下出风模式、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
所述上下出风模式包括: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
所述上出风模式包括: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打开;
所述下出风模式包括: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
9.一种风道结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为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上下出风模式、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
所述上下出风模式包括: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九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一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二风道打开;
所述上出风模式包括: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九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二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一风道打开;
所述下出风模式还包括: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二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三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四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八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七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五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九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风道打开;控制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六挡风部运动以关闭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一风道,使得所述风道结构的第十二风道打开。
10.一种空调柜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36903.5A CN114234285B (zh) | 2021-12-28 | 2021-12-28 | 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36903.5A CN114234285B (zh) | 2021-12-28 | 2021-12-28 | 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34285A CN114234285A (zh) | 2022-03-25 |
CN114234285B true CN114234285B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0744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36903.5A Active CN114234285B (zh) | 2021-12-28 | 2021-12-28 | 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34285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7268A (ja) * | 1996-03-19 | 1997-09-30 | Fujita Corp | ファンコンベクタ |
JPH11337160A (ja) * | 1998-05-26 | 1999-12-10 | Taisei Corp | 調和空気の吹出し装置 |
KR20010054779A (ko) * | 1999-12-08 | 2001-07-02 | 구자홍 | 천정 매립 덕트형 공기 조화기 |
CN104613620A (zh) * | 2015-02-02 | 2015-05-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CN104776575A (zh) * | 2015-03-31 | 2015-07-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186054A (zh) * | 2018-09-11 | 2019-01-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双流道蜗壳、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CN208765060U (zh) * | 2018-07-11 | 2019-04-1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CN208920208U (zh) * | 2018-06-19 | 2019-05-3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CN210891907U (zh) * | 2019-06-25 | 2020-06-30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
CN111895510A (zh) * | 2020-08-10 | 2020-11-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 |
CN112880029A (zh) * | 2021-01-22 | 2021-06-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98842B1 (ko) * | 2015-07-17 | 2017-01-23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2021
- 2021-12-28 CN CN202111636903.5A patent/CN1142342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7268A (ja) * | 1996-03-19 | 1997-09-30 | Fujita Corp | ファンコンベクタ |
JPH11337160A (ja) * | 1998-05-26 | 1999-12-10 | Taisei Corp | 調和空気の吹出し装置 |
KR20010054779A (ko) * | 1999-12-08 | 2001-07-02 | 구자홍 | 천정 매립 덕트형 공기 조화기 |
CN104613620A (zh) * | 2015-02-02 | 2015-05-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CN104776575A (zh) * | 2015-03-31 | 2015-07-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208920208U (zh) * | 2018-06-19 | 2019-05-3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CN208765060U (zh) * | 2018-07-11 | 2019-04-1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CN109186054A (zh) * | 2018-09-11 | 2019-01-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双流道蜗壳、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CN210891907U (zh) * | 2019-06-25 | 2020-06-30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
CN111895510A (zh) * | 2020-08-10 | 2020-11-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 |
CN112880029A (zh) * | 2021-01-22 | 2021-06-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34285A (zh) | 2022-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31652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41217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6152447B (zh)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 | |
CN110762627A (zh) | 空调器 | |
CN209944523U (zh) |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675489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4234285B (zh) | 风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柜机 | |
CN112555989B (zh) |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006156U (zh) | 风管机连接装置及风管机 | |
CN112555991A (zh) |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11884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431015U (zh) | 一种浴霸出风换气切换结构及双风机新型浴霸 | |
CN214198904U (zh) |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618659U (zh) | 一种新风空调 | |
CN210688479U (zh) | 空调器 | |
CN112050278A (zh) | 一种浴霸出风换气切换结构及双风机新型浴霸 | |
CN213775734U (zh) | 风机结构及空调器 | |
KR102685499B1 (ko) | 에어컨 | |
CN220506953U (zh)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06191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5062415U (zh) | 空调器 | |
CN211925942U (zh) | 一种窗户空调 | |
CN218913231U (zh) | 吊顶电器 | |
CN22082890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913233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