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5262A - 救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救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5262A
CN114225262A CN202111415685.2A CN202111415685A CN114225262A CN 114225262 A CN114225262 A CN 114225262A CN 202111415685 A CN202111415685 A CN 202111415685A CN 114225262 A CN114225262 A CN 114225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cue
platform
camera
control platform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56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tao Beij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tao Beij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tao Beij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tao Beij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1568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252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25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5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9/00Combinations of cameras, projectors or 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non-photographic non-optical apparatus, e.g. clocks or weapons; Cameras having the shape of other obj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援装置,包括:井上作业平台,井上作业平台包括控制平台和井上支架,井上支架上设置有与控制平台电连接的升降机构;井下作业平台,与升降机构连接;摄像组件,与控制平台电连接,包括安装座和相机,安装座设置于井下作业平台上,相机安装在安装座上,安装座上设置有活动机构以调节相机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的姿态。由此,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面操作救援装置对井下的待救人员进行救助,且通过摄像组件能够清晰、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进而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有利于提高救援效率。

Description

救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和农田灌溉的不断发展,小口径竖井救援任务呈现出数量逐渐增多的趋势,经常有该类落井事件的新闻报道。
对于小口径竖井的救助,由于其入口或内部通道直径较小,目前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由救援人员下到井中实施救助;二是通过向井下施放绳索,指导井下待救人员实施自救;三是在井的一侧或周边利用机械和人力实施挖掘,打出一条通道,再横向打通井壁来实施救援。上述救援方式存在救援人员无法下到井中实施救助、待救人员没有能力实现自救、挖掘通道时间较长且存在井口坍塌隐患的问题,因此,使用范围受限,影响救援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援装置,使得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面操作救援装置对井下的待救人员进行救助,且通过摄像组件能够清晰、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进而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有利于提高救援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救援装置,包括:井上作业平台,包括控制平台和井上支架,井上支架上设置有与控制平台电连接的升降机构;井下作业平台,与升降机构连接;摄像组件,与控制平台电连接,包括安装座和相机,安装座设置于井下作业平台上,相机安装在安装座上,安装座上设置有活动机构以调节相机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的姿态。
进一步地,活动机构包括转动机构和/或滑动机构。
进一步地,救援装置还包括:电缆绞车,与控制平台电连接,摄像组件与电缆绞车的电缆连接;长度计量装置,设置于电缆绞车上,用于计量电缆的伸出长度。
进一步地,相机包括夜视相机;控制平台包括可视化控制平台。
进一步地,井下作业平台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任一井下作业平台包括:支撑平台,与升降机构连接,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与控制平台电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操作部,设置于支撑平台的下方,第一驱动部与操作部连接,用于驱动操作部动作;其中,摄像组件设置于操作部上。
进一步地,操作部包括:第一连杆机构,第一驱动部与第一连杆机构连接,用于沿第一方向驱动第一连杆机构伸缩运动;第二连杆机构,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第一连杆机构的两侧,第二连杆机构的一端与支撑平台活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夹持部,第一连杆机构铰接于第二连杆机构的两端之间。
进一步地,操作部包括:传动部,传动部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与驱动部同步转动的旋转装置;收缩圈,收缩圈的一端与旋转装置的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装置的转轴连接。
进一步地,操作部包括:传动部,传动部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折叠连杆机构;丝杠螺母,套设在传动部上,并能够沿传动部上下移动以使折叠连杆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
进一步地,操作部还包括:辅助机构,套设于传动部的外侧,包括第二驱动部和辅助支架,第二驱动部与辅助支架连接,用于驱动辅助支架相对于传动部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升降机构包括:卷扬机,设置在井上支架上,井上支架上还设置有滑轮机构或连杆机构,卷扬机的钢缆绕过滑轮机构或连杆机构与井下作业平台连接。
进一步地,救援装置还包括:供给装置,供给装置包括第三驱动部和与第三驱动部相连通的供给管路;其中,第三驱动部包括空气输送泵、食物输送泵、液体输送泵。
进一步地,救援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三驱动部和/或供给管路上,用于对流经供给管路的介质进行加热。
本发明提供的救援装置,包括井上作业平台、井下作业平台和摄像组件,其中,井上作业平台包括控制平台和井上支架,井上支架上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连接控制平台和井下作业平台,通过控制平台控制升降机构工作,能够带动井下作业平台下入井中或从井下返回至井上,进而能够将落入井下的待救人员救助至井上。因此,使得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面操作救援装置对误入到小口径竖井中或近似情况的坑洞中的待救人员进行救助,而不再要求救援人员深入井下或侧挖通道进行解救,扩大了救援装置的使用范围。
通过摄像组件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上,使得在控制平台控制升降机构带动井下作业平台下入井中后,利用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上的摄像组件能够清晰、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其中,摄像组件包括安装座和相机,安装座上设置有活动机构,活动机构能够调节相机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的姿态,进而增大了相机的拍摄范围,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并能够实现井下待救援人员的可视化精准定位,进而有利于提高救援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救援操作执行的准确性,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援的成功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摄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井上作业平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构与井下作业平台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井下作业平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实施例提供的井下作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救援装置,200井上作业平台,210控制平台,220井上支架,230升降机构,231卷扬机,232钢缆,233滑轮机构,240电缆绞车,250长度计量装置,300井下作业平台,310支撑平台,320操作部a,321第一连杆机构,322第二连杆机构,323夹持部,330操作部b,331传动部,332旋转装置,333收缩圈,340操作部c,341折叠连杆机构,342丝杠螺母,343滑架,344托架,345固定架,346支板,350安装架,360辅助机构,361辅助支架,362把手,400摄像组件,410安装座,420相机,430活动机构,500供给装置,510第三驱动部,520供给管路,530加热装置,600井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100,其中,救援装置100用于对落入小口径竖井内的待救者进行施救,或者,对近似情况的坑洞中的受难者进行救助。
以对于小口径竖井的救助为例,由于其入口或内部通道直径较小,目前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由于井的口径较小,救援人员多采用头上脚下的倒挂方式进入到井下,采用这种救助方法,救援人员处于倒吊作业状态,要承受大脑充血引起的昏涨,而且狭小的内部空间也不允许随身携带空气呼吸器,这使得救援作业的难度和危险性较大增,特别是如果井口过于狭小,救援人员则根本无法进入井内实施救助;
二是通过向井下施放绳索,指导井下待救人员实施自救,当落井者为年龄较小的幼童时,由于缺乏自救自缚的行为能力而无法配合井上的救援行动,或者,当被救人员处于受伤昏迷状态或受惊吓处于惊恐状态时,也无法配合井上的救援行动;
三是在井的一侧或周边利用机械和人力实施挖掘,打出一条通道,再横向打通井壁来实施救援。这种方法往往需要较多人力和较长时间,挖掘土方量较大,救援过程有的长达十几或几十个小时,此外,如果救援现场的土质十分疏松,还有可能引发井口坍塌,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会对救援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上述施救方式使用范围受限,且无法了解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会影响救援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影响救援效率。
有鉴于此,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救援装置100,包括:井上作业平台200,包括控制平台210和井上支架220,井上支架220上设置有与控制平台210电连接的升降机构230;井下作业平台300,与升降机构230连接;摄像组件400,与控制平台210电连接,包括安装座410和相机420,安装座410设置于井下作业平台300上,相机420安装在安装座410上,安装座410上设置有活动机构430以调节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的姿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100,井上作业平台200包括控制平台210和井上支架220,井上支架220上设置有升降机构230,升降机构230连接控制平台210和井下作业平台300,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升降机构230工作,能够带动井下作业平台300下入井中或从井下返回至井上,进而能够将落入井下的待救人员救助至井上。因此,使得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面操作救援装置100对误入到小口径竖井中或近似情况的坑洞中的待救人员进行救助,而不再要求救援人员深入井下或侧挖通道进行解救,扩大了救援装置100的使用范围。
通过摄像组件400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上,使得在控制平台210控制升降机构230带动井下作业平台300下入井中后,利用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上的摄像组件400能够清晰、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使得救援人员会根据井下实际情况和待救人员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有利于提高救援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摄像组件400包括安装座410和相机420,相机420通过安装座410安装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上,其中,安装座410上设置有活动机构430,活动机构430能够调节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的姿态,进而增大了相机420的拍摄范围,避免了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的姿态固定而存在拍摄死角的可能性。通过活动机构430调节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的姿态,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并能够实现井下待救援人员的可视化精准定位,进而有利于提高救援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救援操作执行的准确性,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援的成功率。
进一步地,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如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至少两个,当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可以根据摄像组件400查看到的井下环境和井下待救人员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救援方案相匹配的井下作业平台300执行救援操作,以提高救援操作执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救援效率,并扩大救援装置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相机420可以为夜视相机420,夜视相机420能够满足井下光照条件不足的拍摄需求,使得即使在井下黑暗的环境中,仍能够获取到清晰的图像,以便井上施救人员根据图像能够准确地了解到井下的实际状况。
其中,控制平台210可以为可视化控制平台,使得相机420获取的图像,能够清晰、完整地显示在操作平台上,进而施救人员可以根据控制平台210上的图像操控控制平台210以使井下作业平台300执行对应的控制操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救援操作执行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救援的成功率。
进一步地,相机420具有防水功能,如相机420为防水勘察摄像机,以满足井下潮湿、有水等情况的拍摄需求,扩大了救援装置100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活动机构430包括转动机构和/或滑动机构。其中,在一具体示例中,活动机构430可以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能够带动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转动,以使相机420能够获取不同位置的图像,或者使相机420转动至理想位置,以实现对特定位置图像的获取,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在井上通过控制平台210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举例而言,转动机构能够带动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沿预设角度范围转动,其中,预设角度范围可以为360°、300°、200°、180°、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
在另一具体示例中,活动机构430可以包括滑动机构,滑动机构能够带动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沿X轴、和/或Y轴、和/或Z轴、和/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方向滑动,以使相机420能够获取不同位置的图像,或者使相机420滑动至理想位置,以实现对特定位置图像的获取,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在井上通过控制平台210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其中,X轴、Y轴、Z轴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举例而言,滑动机构包括X轴滑动模组、Y轴滑动模组和Z轴滑动模组,以使滑动机构能够沿X轴、Y轴、Z轴的任一方向调节相机420相对于井下作业平台300的位置。可以理解的使,滑动机构也可以包括X轴滑动模组、Y轴滑动模组和Z轴滑动模组中的一个或两个。
在又一具体示例中,活动机构430包括转动机构和滑动机构,进一步增大了相机420获取图像的范围,使得救援人员能够在井上通过控制平台210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具体地,滑动机构包括X轴滑动模组、Y轴滑动模组和Z轴滑动模组,通过滑动机构和转动机构相配合,使得可六自由度地调整相机420的位置和姿态。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救援装置100还包括电缆绞车240和长度计量装置250,电缆绞车240与控制平台210电连接,摄像组件400与电缆绞车240的电缆连接,通过电缆为摄像组件400传输电信号或电能。其中,长度计量装置250设置于电缆绞车240上,用于计量电缆的伸出长度,例如,当摄像组件400随着井下作业平台300下井的过程中,电缆绞车240的电缆由于与摄像组件400连接需要不断伸出,进而根据长度计量装置250计量的电缆的伸出长度,即可知晓摄像组件400下井的深度,进而能够了解待救人员落井的深度,有利于根据井深制定合理的救援计划。
具体地,电缆绞车240可以设置在控制平台210的下方,即控制平台210可以安装在电缆绞车240的车架上,这样简化了控制平台支撑部件的设置,且有利于减小控制平台210占用的空间,能够满足救援场地空间较小的需求,扩大了救援装置100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控制平台210可以将长度计量装置250计量电缆的伸出长度和摄像组件400获取的图像相结合,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待救人员落井的深度,即通过长度计量装置250和摄像组件400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待救人员落井深度确定的准确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救援计划制定的准确性,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救援装置100还包括语音通话组件,语音通话组件设置于井下作业平台300上,并通过电缆与控制平台210电连接,这样,在控制平台210控制升降机构230带动井下作业平台300下入井中后,利用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上的语音通话组件可以实现井下待救人员和井上施救人员的双向通话,以便于施救人员通过语音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位置、身体情况、各项需求等,并可以指导待救人员配合执行救援操作等。
进一步地,救援装置100还包括照明组件,照明组件设置于井下作业平台300上,并通过电缆与控制平台210电连接,这样,在控制平台210控制升降机构230带动井下作业平台300下入井中后,利用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上的照明组件可以对井下环境进行照明以改善井下的光线条件,进而能够提高相机420获取图像的清晰度,并有利于提高救援操作执行的准确性。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井下作业平台300包括支撑平台310和操作部,其中,支撑平台310与升降机构230连接,支撑平台310上设置有与控制平台210电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操作部设置于支撑平台310的下方,第一驱动部与操作部连接,用于驱动操作部动作。也就是说,当井下作业平台300在升降机构230带动下到达井下后,控制平台210通过控制第一驱动部能够使操作部动作,以实现对待救人员的救援操作。
具体地,不同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操作部可以为夹取装置、套取装置、托起装置,以满足不同救援方案的需求,扩大了救援装置100的使用范围。
其中,摄像组件400设置于操作部上,这样,当第一驱动部工作带动操作部动作时,可以带动设置在操作部上的摄像组件400移动,进一步增大了摄像组件400的拍摄范围,有利于通过摄像组件400获取的图像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待救人员的井下实际状况。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操作部包括操作部a320,操作部a320包括第一连杆机构321和第二连杆机构322,第一驱动部与第一连杆机构321连接,用于沿第一方向驱动第一连杆机构321伸缩运动,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如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Y轴方向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方向。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第一连杆机构321的两侧,如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位于第一连杆机构321的左右两侧。通过第二连杆机构322的一端与支撑平台310活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夹持部323,第一连杆机构321铰接于第二连杆机构322的两端之间。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连杆机构321沿水平方向伸缩移动时,能够带动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沿水平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即第一连杆机构321和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构成剪刀手结构,在第一连杆机构321的伸缩运动下,能够实现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的展开或闭合,进而通过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上的夹持部323,实现对待救人员的夹取,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满足以横卧姿态躺在井底的被救人员的救援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杆机构321和第二连杆机构322构成的操作部a为夹取装置,当井下作业平台300下井至合理深度后,通过操控控制平台210使第一驱动部控制第一连杆机构321动作,具体地,根据待救人员的肩部宽度来调整第一连杆机构32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通过两个第二连杆机构322的夹持部323来夹住待救人员的腋窝,然后通过第一驱动部调整第一连杆机构321的沿水平方向的长度以使两个夹持部323将待救人员夹紧,接着通过升降机构230动作即可带动井下作业平台300执行升井操作,最后控制第一驱动部工作使第二连杆机构将待救人员松开,以完成对待救人员的救援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夹持部323上设置缓冲件,以提高夹持部323夹持待救人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救援操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救援效率,具体地,缓冲件可以为气囊、弹性垫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摄像组件400设置在第二连杆机构322上,位于夹持部323的上方,这样的设置,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下井后,摄像组件400能够尽量地靠近井底,有利于提高井底图像获取的准确性和清晰性,进而便于井上救援人员根据图像能够准确地了解到井下的实际情况和待救人员的实际情况以控制井下作业平台300执行对应的操作。同时,摄像组件400位于夹持部323的上方,使得摄像组件400能够获取到夹持部323位置的图像,这样,在夹持部323夹持待救人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摄像组件400的图像指导施救人员正确控制第一驱动部的工作状态,以使夹持部323能够准确、快速、可靠地将待救人员夹持住,提高救援效率。具体地,第二连杆机构322上设置有安装架350,摄像组件400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架350上,以便于将摄像组件400从安装架350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操作简单。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操作部包括操作部b330,操作部b330包括传动部331和收缩圈333,传动部331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与驱动部同步转动的旋转装置332,即第一驱动部带动传动部331转动,旋转装置332也可以同步旋转。其中,收缩圈333的一端与旋转装置332的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装置332的转轴连接,这样,当收缩圈333展开一定范围后,通过第一驱动部转动,即可利用与传动部331连接的旋转装置332转动,将收缩圈333缩回,进而减小收缩圈333的展开范围,这样,即可将待救人员套在伸缩带中,实现对待救人员的套取操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满足部分身体立在井底的被救人员的救援操作。
其中,收缩圈333可以由布带构成,具体地,收缩圈333由较硬的布带构成,即布带在展开成圈状后,不易变形,以提高收缩圈333套取待救人员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具体地,摄像组件400设置在旋转装置332的外壳上,如在旋转装置332在的外壳上设置有安装架350,摄像组件400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架350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部b330还包括套设于传动部331的外侧的辅助机构360,辅助机构360包括第二驱动部和辅助支架361,第二驱动部与辅助支架361连接,用于驱动辅助支架361相对于传动部331上下移动,以使辅助机构360能够与待救人员的其他身体部位接触,用于辅助支撑、稳定待救人员。
其中,辅助支架361为设置有开口的弧形支架,辅助支架361的开口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把手362,开口的设置,便于待救人员的其他身体部位通过开口靠在弧形支架上,弧形支架有利于提高待救人员抵靠在支架上的舒适性,把手362的设置,便于待救人员手持把手362,以进一步提高升井过程中待救人员的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传动部331可以为连杆轴,连杆轴、旋转装置332和收缩圈333构成同步带结构,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操作部b330为套取装置。在救援过程中,当井下作业平台300位于井上时,先根据井口600大小预先将收缩圈333松至较大位置,如收缩圈333与井口600的内径大小相匹配,且在井下作业平台300下井过程中,并不会与井壁干涉。然后,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升降机构230,带动井下作业平台300入井并下至合理深度,并使收缩圈333套住被救人员。然后,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第一驱动部工作,在传动部331的带动下,通过旋转装置332带动收缩圈333拉紧,将待救人员套紧。然后,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第二驱动部将辅助机构360下降,通过辅助支架361辅助稳定待救人员,如待救人员的颈部通过开口后靠在辅助支架361上,待救人员手持把手362,之后,通过控制升降机构230将井下作业平台300带动被救人员升至地面,然后控制第一驱动部工作再松开收缩圈333,将待救人员从辅助支架361和收缩圈333中搬走,即可完成救援操作。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操作部包括操作部c340,操作部c340包括传动部331、折叠连杆机构341和丝杠螺母342,其中,传动部331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折叠连杆机构341,丝杠螺母342套设在传动部331上,并能够沿传动部331上下移动以使折叠连杆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即传动部331为丝杠,当第一驱动部转动,带动丝杠螺母342沿丝杠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折叠连杆机构341处于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而展开状态的折叠连杆机构341可以托起位于井下的待救人员,如托起待救人员的裆部,以实现对待救人员的托起操作。其中,通过丝杠和丝杠螺母342配合实现折叠连杆机构的展开或折叠,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满足被救人员处于坐立姿态的救援操作。
进一步地,折叠连杆机构341包括:滑架343、托架344、固定架345和支板346,滑架343与丝杠螺母342连接,即丝杠螺母342沿丝杠上下移动能够带动滑架343上下滑动,托架344的一端与滑架343转动连接,即滑架343上下滑动能够带动托架344转动。由于支板346的一端通过固定架345安装在传动部331上,支板346的另一端可活动地插入托架344内,这样,当丝杠螺母342沿丝杠上下往复移动,通过滑架343带动托架344转动,能够使支板346相对于固定架345处于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井下作业平台300在升降机构230的带动下由井上降至井下的过程中,支板346相对于固定架345可以处于折叠状态,当井下作业平台300下降至井内合适深度后,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第一驱动部工作,使支板346相对于固定架345处于展开状态,以托住待救人员的裆部,将待救人员托起。
具体地,摄像组件400设置在折叠连杆机构341上,如在折叠连杆机构341的滑架343上设置有安装架350,摄像组件400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架350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部c340还包括套设于传动部331的外侧的辅助机构360,辅助机构360包括第二驱动部和辅助支架361,第二驱动部与辅助支架361连接,用于驱动辅助支架361相对于传动部331上下移动,以使辅助机构360能够与待救人员的其他身体部位接触,用于辅助支撑、稳定待救人员。
其中,辅助支架361为设置有开口的弧形支架,辅助支架361的开口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把手362,开口的设置,便于待救人员的其他身体部位通过开口靠在弧形支架上,弧形支架有利于提高待救人员抵靠在支架上的舒适性,把手362的设置,便于待救人员手持把手362,以进一步提高升井过程中待救人员的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传动部331可以为丝杠,丝杠、丝杠螺母342、折叠连杆机构341构成的操作部c340为托起装置。救援时先使折叠连杆机构341处于折叠状态,当整个井下作业平台300下降至待救人员的裆部位置,再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第一驱动部工作,将折叠连杆机构341展开,利用支板346托住待救人员的裆部,然后通过控制平台210控制第二驱动部工作,将上部的辅助机构360降下,通过辅助支架361辅助稳定待救人员,如待救人员的颈部通过开口后靠在辅助支架361上,待救人员手持把手362。之后,通过控制升降机构230将井下作业平台300带动被救人员升至地面,然后将待救人员从辅助支架361和折叠连杆机构341上搬走,即可完成救援操作。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升降机构230包括设置在井上支架220上卷扬机231,井上支架220上还设置有滑轮机构233或第三连杆机构,卷扬机231的钢缆232绕过滑轮机构233或第三连杆机构与井下作业平台300连接,以实现对井下作业平台300的升降操作。
其中,滑轮机构233和第三连杆机构的设置,用于减小钢缆232的受力,提高钢缆232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可以根据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滑轮机构233或第三连杆机构,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救援装置100还包括供给装置500,供给装置500包括第三驱动部510和与第三驱动部510相连通的供给管路520,第三驱动部510包括空气输送泵、食物输送泵、液体输送泵,也就是说,供给装置500可以为供气装置、食物供给装置、供水装置中的一种。其中,供给装置500的供给管路520可以延伸至井内,进而为井内的待救人员提供气体、食物、水,以对井下执行通风操作,并满足井下待救人员的基本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驱动部510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如第三驱动部510也可以为风机、制氧机、水泵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救援装置100还包括加热装置530,加热装置530可以设置在第三驱动部510上,或者设置在供给管路520上,或者,加热装置530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三驱动部510和供给管路520上,通过加热装置530用于对流经供给管路520的介质进行加热,以提升井下的待救人员的体验。如利用加热装置530对供给管路52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能够对井下进行供暖,以提升待救人员的环境条件,或者,利用加热装置530对供给管路520内的食物或水进行加热,能够为待救人员提供温度适宜的食物或水,以提升待救人员的食用体验。可以理解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供给装置500上也可以不设置加热装置53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530设置在供给管路520上。
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当需要救援时,首先,在井口600上方支起井上支架220,接着,将卷扬机231的钢缆232预先放一小段,钢缆232穿过井上支架220的滑轮机构233与井下作业平台300连接。
然后,将安装有控制平台210的电缆绞车240与外围连接固定好,如将电缆与摄像组件400连接,打开控制平台210,通过控制卷扬机231带动安装有摄像组件400的井下作业平台300下井,通过摄像组件400查看井下环境及待救人员状况,根据待救人员的体能情况和受困姿态做好下一步救援方案。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100,可以根据摄像组件400查看到的井下环境及待救人员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救援方案相匹配的井下作业平台300执行救援操作。
具体地,当待救人员以横卧姿态躺在井底时,可以选择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操作部包括第一连杆机构321和第二连杆机构322的夹取装置进行救援操作,即采用包括操作部a320的井下作业平台300进行救援。当待救人员的部分身体立在井底时,可以选择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操作部包括传动部331、收缩圈333、辅助机构360的套取装置进行救援操作,即采用包括操作部b330的井下作业平台300进行救援。当待救人员坐立在井底时,可以选择井下作业平台300包括操作部包括传动部331、折叠连杆机构、丝杠螺母342、辅助机构360的托起装置进行救援操作,即采用操作部c340的井下作业平台300进行救援。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能情况,选择合适的井下作业平台300执行救援操作,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有利于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援的准确性,适于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井上作业平台(200),包括控制平台(210)和井上支架(220),所述井上支架(220)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平台(210)电连接的升降机构(230);
井下作业平台(300),与所述升降机构(230)连接;
摄像组件(400),与所述控制平台(210)电连接,包括安装座(410)和相机(420),所述安装座(410)设置于所述井下作业平台(300)上,所述相机(420)安装在所述安装座(410)上,所述安装座(410)上设置有活动机构(430)以调节所述相机(420)相对于所述井下作业平台(300)的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机构(430)包括转动机构和/或滑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缆绞车(240),与所述控制平台(210)电连接,所述摄像组件(400)与所述电缆绞车(240)的电缆连接;
长度计量装置(250),设置于所述电缆绞车(240)上,用于计量电缆的伸出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机(420)包括夜视相机(420);
所述控制平台(210)包括可视化控制平台(2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作业平台(30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任一所述井下作业平台(300)包括:
支撑平台(310),与所述升降机构(230)连接,所述支撑平台(310)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平台(210)电连接的第一驱动部;
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支撑平台(310)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操作部动作;
其中,所述摄像组件(400)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包括:
第一连杆机构(321),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21)连接,用于沿第一方向驱动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21)伸缩运动;
第二连杆机构(322),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21)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杆机构(322)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平台(310)活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夹持部(323),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21)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322)的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包括:
传动部(331),所述传动部(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驱动部同步转动的旋转装置(332);
收缩圈(333),所述收缩圈(333)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装置(332)的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装置(332)的转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包括:
传动部(331),所述传动部(331)的一端与第一所述驱动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折叠连杆机构;
丝杠螺母(342),套设在所述传动部(331)上,并能够沿所述传动部(331)上下移动以使所述折叠连杆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还包括:
辅助机构(360),套设于所述传动部(331)的外侧,包括第二驱动部和辅助支架(361),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辅助支架(36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辅助支架(361)相对于所述传动部(331)上下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救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30)包括:
卷扬机(231),设置在所述井上支架(220)上,所述井上支架(220)上还设置有滑轮机构(233)或连杆机构,所述卷扬机(231)的钢缆(232)绕过所述滑轮机构(233)或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井下作业平台(300)连接。
CN202111415685.2A 2021-11-25 2021-11-25 救援装置 Pending CN1142252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5685.2A CN114225262A (zh) 2021-11-25 2021-11-25 救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5685.2A CN114225262A (zh) 2021-11-25 2021-11-25 救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5262A true CN114225262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51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5685.2A Pending CN114225262A (zh) 2021-11-25 2021-11-25 救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2526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7865A (zh) * 2009-03-24 2009-08-19 山东科技大学 落井救援机器人
CN202169028U (zh) * 2011-06-30 2012-03-21 北京诚志北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口径竖井人员救援专用设备
CN203352676U (zh) * 2013-07-30 2013-12-18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矿井救援井孔声像探测装置
CN205835326U (zh) * 2016-06-03 2016-12-28 河南中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救援机器人
CN111994235A (zh) * 2019-06-20 2020-11-27 青岛海利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可控收缩圈结构及环形智能水下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7865A (zh) * 2009-03-24 2009-08-19 山东科技大学 落井救援机器人
CN202169028U (zh) * 2011-06-30 2012-03-21 北京诚志北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口径竖井人员救援专用设备
CN203352676U (zh) * 2013-07-30 2013-12-18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矿井救援井孔声像探测装置
CN205835326U (zh) * 2016-06-03 2016-12-28 河南中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救援机器人
CN111994235A (zh) * 2019-06-20 2020-11-27 青岛海利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可控收缩圈结构及环形智能水下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7865B (zh) 落井救援机器人
CN108905008B (zh) 一种高层建筑物消防系统
CN101947371B (zh) 一种农用深井救援装置
US11033443B2 (en) Electronic wheelchair having voice-recognition operating system
CN108434685B (zh) 一种砼杆攀爬检修平台
CN107376153A (zh) 一种小口径深井自动化救援装备
CN109454647B (zh) 一种消防救援机器人缓冲抓手及消防机器人
CN205343125U (zh) 一种卫生防疫监测及救援机器人
CN114225262A (zh) 救援装置
CN206715073U (zh) 一种废井救援机器人
CN108006364A (zh) 一种多功能管道及深井搜救机器人
CN206688052U (zh) 一种深井救援装置
CN108525156A (zh) 一种深井施救装置
CN211850696U (zh) 一种房屋建筑工程用施工平台
CN209033604U (zh) 一种高层建筑电缆竖井消防机器人
CN107175666A (zh) 井下救援机器人
CN206795851U (zh) 一种井下救援装置
CN106426005A (zh) 一种升降式天花板打孔机
CN109806522A (zh) 深井救援装置及其救援方法
CN207949838U (zh) 一种用于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扩张装置
CN112945622A (zh) 一种多功能臂式钻芯取样装置
CN214997371U (zh) 一种新型安全防护式配电网专用绝缘梯
CN207920515U (zh) 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组合滑动式梯子
CN201862173U (zh) 小径深井救援装置
CN103272347A (zh) 小口径深井救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