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14090B -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14090B
CN114214090B CN202111512131.4A CN202111512131A CN114214090B CN 114214090 B CN114214090 B CN 114214090B CN 202111512131 A CN202111512131 A CN 202111512131A CN 114214090 B CN114214090 B CN 1142140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yrolysis
gas
pipeline
gasification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121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14090A (zh
Inventor
骆仲泱
王寅辰
王勤辉
余春江
周劲松
方梦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11151213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140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14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14090A/zh
Priority to US17/713,781 priority patent/US1197624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14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14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2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6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centrifugal forces generated by the winding course of the gas stream, the centrifugal forces being generated solely or partly by mechanical means, e.g. fixed swirl v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46Removing components of defined structure
    • B01D53/54Nitrogen compounds
    • B01D53/56Nitrogen 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41/00Safety devices, e.g. signalling or controlling devices for use in the discharge of cok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49/00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s by direct heating with heat-carrying agents including the partial combustion of the solid material to be treated
    • C10B49/02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s by direct heating with heat-carrying agents including the partial combustion of the solid material to be treated with hot gases or vapours, e.g. hot gases obtained by partial combustion of the 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3/00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solid raw materials or solid raw materials in special form
    • C10B53/02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solid raw materials or solid raw materials in special form of cellulose-containing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 C10B57/08Non-mechanical pretreatment of the charge, e.g. desulfurization
    • C10B57/10Dry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C10J3/02Fixed-bed gasification of lump fuel
    • C10J3/06Continuous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C10J3/02Fixed-bed gasification of lump fuel
    • C10J3/06Continuous processes
    • C10J3/14Continuous processes using gaseous heat-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C10J3/72Other features
    • C10J3/723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gasification proce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C10J3/72Other features
    • C10J3/82Gas withdrawal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C10J3/72Other features
    • C10J3/82Gas withdrawal means
    • C10J3/84Gas withdrawal means with means for removing dust or tar from the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Combustion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ustion of two or more kinds of fuel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ely, at least one kind of fuel being either a fluid fuel or a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4Combustion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ustion of two or more kinds of fuel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ely, at least one kind of fuel being either a fluid fuel or a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lump and gaseous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10/18Details; Accessories
    • F23C10/20Inlets for fluidisation air, e.g. grids; Botto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10/18Details; Accessories
    • F23C10/22Fuel fee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Feeding or distributing other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2Gaseous fu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20Reductants
    • B01D2251/202Hyd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20Reductants
    • B01D2251/204Carbon mon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20Reductants
    • B01D2251/208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09Details of the feed, e.g. feeding of spent catalyst, inert gas or halogens
    • C10J2300/0903Feed preparation
    • C10J2300/0909Dry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09Details of the feed, e.g. feeding of spent catalyst, inert gas or halogens
    • C10J2300/0913Carbonaceous raw material
    • C10J2300/0916Bioma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09Details of the feed, e.g. feeding of spent catalyst, inert gas or halogens
    • C10J2300/0953Gasifying agents
    • C10J2300/0956Air or oxygen enriched ai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09Details of the feed, e.g. feeding of spent catalyst, inert gas or halogens
    • C10J2300/0953Gasifying agents
    • C10J2300/0973Water
    • C10J2300/0976Water as ste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12Heating the gasifier
    • C10J2300/1207Heating the gasifier using pyrolysis gas as fu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12Heating the gasifier
    • C10J2300/1215Heating the gasifier using synthesis gas as fu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12Heating the gasifier
    • C10J2300/1253Heating the gasifier by injecting hot ga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KPURIFYING OR MODIFY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 C10K1/00Purifying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 C10K1/02Dust removal
    • C10K1/026Dust removal by centrifugal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asification And Melting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系统包括:碳负排放系统、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供风装置及流量控制模块,碳负排放系统用以使生物质产生无机炭和热解气/气化气,实现碳的负排放;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用以使燃料与热解气/气化气混燃脱除氮氧化物,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供风装置通过第一管路与生物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连通,供风装置通过第二管路连通碳负排放系统和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热解气/气化气经第二管路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流量控制模块控制进入所述碳负排放系统的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以及进入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的热解气/气化气和空气的流量。

Description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物质热解、气化、燃烧联用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冰川融化、酸雨以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威胁着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这与以煤为主的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有很大关系。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其碳中性和低氮性的特征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实现碳的零排放和氮氧化物的较低排放,使用生物质部分替代化石燃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虽然生物质的使用已能够实现零碳排放和低氮燃烧,但要实现碳的低排放和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通过联用生物质热解、气化以及燃烧的综合系统及控制方法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
本发明提供一种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包括:碳负排放系统、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供风装置及流量控制模块,其中,
碳负排放系统用以使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或者使生物质发生纯热解反应产生无机炭和热解气/气化气;所述无机炭用于还田处理或制作活性炭等碳基材料,实现碳的负排放;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通过使燃料与热解气/气化气混燃脱除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
供风装置通过第一管路与碳负排放系统连通,提供生物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供风装置通过第二管路连通碳负排放系统和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热解气/气化气经第二管路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并与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内的燃料混燃并还原氮氧化物,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流量控制模块控制进入碳负排放系统的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以及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的热解气/气化气和空气的流量。
根据该技术方案,生物质通过热解耦合部分气化产生无机炭及还原性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无机炭可用于还田处理,改良土壤,由于无机炭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将其进行还田处理可以实现对这部分碳的长期封存,而这部分碳的来源正是生物质所固定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终实现碳的负排放,无机炭还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碳基材料,吸附有害物质并进行堆积储存,实现碳的负排放;还原性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在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实现系统中与生物质/煤固体燃料共燃,氮氧化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被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氮气,对氮氧化物的脱除率可高达80%,实现对氮氧化物的脱除,达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目的。本发明通过生物质热解、气化及燃烧联用,以及控制进入碳负排放系统的烟气流量以及供风装置所提供的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来实现热解气/气化气的产率以及成分占比的调控,实现无机炭产率的调控,实现生物质利用过程中氮氧化物的脱除及碳的负排放。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碳负排放系统包括通过管路顺序连通的干燥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及第一旋风分离器,干燥器对提供的生物质进行干燥,干燥后的生物质通过干燥器的第二出口进入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或纯热解反应,生物质反应后的产物经热解耦合部分气化炉的出口进入第一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对生物质热解/气化之前进行干燥有利于提高生物质的热解/气化效率,通过第一旋风分离器对燃烧产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还原性的热解气/气化气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还原氮氧化物,通过对燃烧产物进行分离能够促进充分回收无机炭,同时减少燃烧产物中的细小的无机炭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促进炭的负排放。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包括反应炉本体、反应炉外壳、无机炭室、无机炭排口及热解剂/气化剂风口,反应炉本体设于反应炉外壳的内部,反应炉外壳与反应炉本体之间形成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通空间,反应炉外壳与第一管路的出口连通,无机炭室设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的底部,无机炭室的底部设有无机炭排口,热解剂/气化剂风口设于反应炉本体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反应炉本体用以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反应炉外壳与第一管路的出口连通,供风装置提供的热解剂/气化剂进入反应炉外壳提供反应炉本体所需的气体及热量,反应炉外壳中的热解剂/气化剂并通过热解剂/气化剂风口进入反应炉本体使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根据热解剂/气化剂的不同,反应炉本体内也可发生纯热解反应,如热解剂/气化剂为氮气,反应炉本体内产生的燃烧产物中的无机炭进入无机炭室,并通过无机炭排口排出,实现了无机炭的回收,无机炭可用于还田处理,改良土壤,由于无机炭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故可实现此部分碳的长期封存,最终实现碳的负排放,无机炭还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碳基材料,吸附有害物质并进行堆积储存,实现碳的负排放。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包括锅炉及送风机构,锅炉用于燃料与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送风机构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气体,锅炉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口连通。
根据该技术方案,燃料在锅炉内燃烧可以向外界提供热量,第一旋风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具有还原性的热解气/气化气通过第二管路进入锅炉将锅炉内的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实现了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送风机构包括第一送风机构和第二送风机构,第一送风机构设于锅炉的底部,第二送风机构对应锅炉内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设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第二送风机构对应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设置,通过在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增设二次风口,在保证总给风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一次风的风量,降低的风量以二次风形式供入炉膛。一次风量降低时,密相区中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的情况会发生改变,在密相区实现氮氧化物的部分脱除,提高氮氧化物总脱除效率。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燃料给料仓及氧量计,燃料给料仓提供锅炉燃烧所需的燃料,燃料给料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氧量计对应锅炉中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设置,氧量计用于监测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的氧气含量。
根据该技术方案,多个燃料给料仓可以提供分别提供不同的燃料,燃料可以为纯生物质燃料或纯煤燃料,也可以为生物质燃料与煤燃料的混合,氧量计通过监测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氧气含量,及过量空气系数,并适应性调整送风机构的送风量,保证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供风装置包括鼓风机及燃烧室,鼓风机用于鼓入空气/氮气,鼓风机提供碳负排放系统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氮气/空气),鼓风机的出口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入口连通,燃烧室通过第三管路与干燥器的第二入口连通,燃烧室用于部分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且燃烧室通过第四管路与第二管路的中部连通,第二管路连通第一旋风分离器与锅炉;燃烧室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第三管路进入干燥器,并为干燥器内的生物质的干燥提供热量,干燥后,此部分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过程析出的水蒸气一同进入第一管路。
根据该技术方案,鼓风机鼓入的气体不同,生物质碳负排放系统发生的反应不同,鼓入空气时,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内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空气气化剂比例的提高会增加气化产物中CO和CH4的含量以及气化气的热值,但会降低H2的含量;鼓入氮气时,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内发生纯热解反应,气体产物中还原性气体的含量会大大下降,尤其是H2和CO的含量,但无机炭的含量会有所提高。低H2、CO含量的热解气仍能实现较高的脱氮效率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控制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内只发生热解反应,在保证较高脱氮效率的同时提高无机炭的产量,实现更大程度的碳负排放。燃烧室与干燥器连通能够提供热量进行生物质的干燥。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引风机和气体成分分析仪,引风机、成分分析仪设于第二管路上,引风机设于第二管路的入口,气体成分分析仪设于第二管路的出口,引风机的设置有利于将第一旋风分离器分离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快速引入锅炉,气体成分分析仪用于分析进入锅炉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及含量。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供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出口管路及水蒸气发生器,第一出口管路连通第一管路的入口与干燥器的第一出口;燃烧室燃烧产生的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析出的水蒸气作为热解剂/气化剂经第一出口管路提供给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水蒸气发生器的出口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入口连通,水蒸气蒸发器提供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
根据该技术方案,燃烧室中少部分热解气/气化气燃烧产生的烟气有利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提供热量,水蒸气气化剂比例的提高会增加气化产物中H2的含量,但会降低CO和CH4的含量,也会使气化气的热值降低,通过合理控制水蒸气气化剂和空气气化剂的含量应合理控制,使气化产物既有极高的脱氮效率,又有较高的热值,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多个流量监测计及多个电动蝶阀,多个流量监测计分别设于鼓风机的出口管路、水蒸气发生器的出口管路、第一出口管路及第二管路的出口;多个电动蝶阀包括设于鼓风机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一电动蝶阀、设于水蒸气发生器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二电动蝶阀、设于第四管路上的第三电动蝶阀及设于第二管路的出口上的第四电动蝶阀。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调节第一、第二、第三电动蝶阀的开度能够控制鼓风机、水蒸气发生器及燃烧室内热解气/气化气的比例,并通过流量监测计监测各流路的流量,可实现对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成分、产率以及无机炭产率的调控,进而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最优控制的目的。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碳负排放系统中的生物质发生纯热解反应时,关闭第二电动蝶阀和第三电动蝶阀;开启第一电动蝶阀并通入氮气、开启第四电动蝶阀;或者
在碳负排放系统中的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时,开启第一电动蝶阀、第二电动蝶阀、第三电动蝶阀及第四电动蝶阀,鼓风机鼓入空气;
通过控制第一电动蝶阀、第二电动蝶阀及第三电动蝶阀的开度调节进入碳负排放系统中的水蒸气、空气及燃烧室内产生的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析出的水蒸气的流量配比,进而调节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占比、热解气/气化气的产率及无机炭的产率。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通过控制锅炉的温度、锅炉内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过量空气系数、锅炉内的总过量空气系数、第一送风机构和第二送风机构的送风量的分配比。
通过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有技术存在:生物质热解与直燃联用系统、生物质气化与直燃联用系统,尚不存在热解、气化以及燃烧联用的综合系统,而且现有技术的着眼点在于:1.解决合理开放和利用农林废弃物、用来制备生物炭;2.解决生物质直燃发电中受热面结焦、锅炉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维护费用高等弊端;3.解决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焦油堵塞或管道腐蚀等问题;4.解决现有生物能发电系统中生物质锅炉燃用农作物秸秆时热负荷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通过热解/气化产生的无机炭还田、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碳基材料来实现碳的负排放,以及通过热解/热解耦合部分气化产生的高温燃气及高温焦油与固体生物质/煤/生物质与煤混合固体燃料进行混合燃烧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同时,通过控制不同来源热解剂/气化剂(水蒸气、空气/氮气、热解气/气化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主要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流量配比、反应温度、过量空气系数、一二次风配比,使得氮氧化物减排和碳负排放的效果达到最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碳负排放系统1;生物质给料仓11;干燥器12;第一入口121;第二入口122;第一出口123;第一出口管路1231;第二出口124;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反应炉本体131;反应炉外壳132;无机炭室133;无机炭排口134;热解剂/气化剂风口135;无机炭运送带136;第一旋风分离器14;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锅炉21;第一送风机构22;第二送风机构23;生物质料仓24;氧量计25;第二旋风分离器26;供风装置3;鼓风机31;引风机32;气体成分分析仪33;水蒸气发生器34;燃烧室35;鼓风装置351;第一管路41;第二管路42;第三管路43;第四管路44;流量监测计5;电动蝶阀6a、6b、6c、6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包括:碳负排放系统1、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供风装置3及流量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碳负排放系统1用以使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产生无机炭和热解气/气化气,无机炭用于还田处理或制作活性炭等碳基材料,实现碳的负排放;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通过使燃料(包括纯煤燃料、生物质燃料或生物质与煤的混合燃料)与热解气/气化气混燃脱除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供风装置3通过第一管路41与碳负排放系统1连通,提供生物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供风装置3通过第二管路42连通碳负排放系统1和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碳负排放系统1产生的热解气/气化气经第二管路42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并与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内的燃料混燃(混合燃烧),以还原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内产生的氮氧化物;流量控制模块控制进入碳负排放系统1的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以及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的热解气/气化气和空气的流量。
通过上述方式,生物质通过碳负排放系统1热解耦合部分气化产生无机炭及还原性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无机炭可用于还田处理,改良土壤,由于无机炭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故可实现此部分碳的长期封存,最终实现碳的负排放,无机炭还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碳基材料,吸附有害物质并进行堆积储存,实现碳的负排放;还原性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在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中与生物质/煤固体燃料共燃,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中产生的氮氧化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被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氮气,实现对氮氧化物的脱除,达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目的。本发明通过生物质热解、气化及燃烧联用,通过控制进入碳负排放系统1的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以及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的热解气/气化气和空气的流量来实现热解气/气化气的产率以及成分占比的调控,实现无机炭产率的调控,实现生物质利用过程中氮氧化物的脱除及碳的负排放。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碳负排放系统1包括通过管路顺序连通的生物质给料仓11、干燥器12、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及第一旋风分离器14,具体来说,生物质料仓11提供热解耦合气化反应的生物质燃料,干燥器12的第一入口121与生物质料仓11的出口连通,从而对进入干燥器12的生物质进行干燥,干燥器12的第二出口124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连通,干燥后的生物质通过干燥器的第二出口124进入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或纯热解反应,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用于使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产生高温热解气/气化气和无机炭,生物质反应后的产物经热解耦合部分气化炉13的出口进入第一旋风分离器14进行气固分离,气固分离得到细小无机炭颗粒和高温热解气/气化气。较佳地,第一旋风分离器14的入口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侧部上方的出口连通,以便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内的高温热解气/气化气能够充分进入第一旋风分离器14。
本发明实施方式,通过对生物质热解/气化之前进行干燥有利于提高生物质的热解/气化效率,通过第一旋风分离器14对燃烧产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还原性的热解气/气化气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还原氮氧化物,通过对燃烧产物进行分离能够促进充分回收无机炭,同时减少燃烧产物中的细小的无机炭进入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促进碳的负排放。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包括反应炉本体131、反应炉外壳132、无机炭室133、无机炭排口134及热解剂/气化剂风口135,反应炉本体131设于反应炉本体131的内部,反应炉外壳132与反应炉本体131之间形成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通空间,反应炉外壳132与第一管路41的出口连通,无机炭室133设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的底部,无机炭室133的底部设有无机炭排口134,热解剂/气化剂风口135设于反应炉本体131上,以连通反应炉外壳132与反应炉本体131。
具体来说,反应炉本体131用于作为生物质的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的反应场所,反应炉外壳132用于容纳和流通高温热解剂/气化剂,形成高温腔体,为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提供所需的热量;无机炭室133用于暂时容纳无机炭产物,无机炭排口134用于排出后期用于还田和制作碳基材料的无机炭产物;热解剂/气化剂风口135用于为反应炉外壳132中的高温热解剂/气化剂提供进入反应炉本体131内的入口,热解剂/气化剂风口135设于反应炉本体131的一侧底部。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无机炭的运输,在无机炭排口134的底部还设置有无机炭运送带136,通过传送带的形式将无机炭进行运送用于还田处理或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炭碳基材料,实现碳的负排放。
通过上述方式,反应炉外壳132与第一管路41的出口连通,供风装置提供的热解剂/气化剂进入反应炉外壳132提供反应炉本体131所需的气体及热量,反应炉外壳132中的热解剂/气化剂通过热解剂/气化剂风口进入反应炉本体131使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根据热解剂/气化剂的不同,反应炉本体131内也可发生纯热解反应,如热解剂/气化剂为氮气,反应炉本体131内产生的燃烧产物中的无机炭进入无机炭室,并通过无机炭排口排出,实现了无机炭的回收,无机炭可用于还田处理,改良土壤,由于无机炭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故可实现此部分碳的长期封存,最终实现碳的负排放,无机炭还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碳基材料,吸附有害物质并进行堆积储存,实现碳的负排放。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包括锅炉21及送风机构,锅炉21用于燃料(固体燃料)与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送风机构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气体,锅炉21通过第二管路42与第一旋风分离器14的顶部出口连通;送风机构的出风口与锅炉21的内部连通。
通过上述方式,燃料在锅炉21内燃烧可以向外界提供热量,第一旋风分离器14分离得到的具有还原性的高温热解气/气化气通过第二管路42进入锅炉21将锅炉21内的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实现了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具体地,锅炉21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送风机构包括第一送风机构22、第二送风机构23,第一送风机构22设于锅炉21的底部,第二送风机构23对应锅炉21内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设置。第一送风机构22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气体,第二送风机构23通过以二次风的形式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气体,第二送风机构23设于第一送风机构22的上方位置,锅炉21对应第二送风机构23的位置开设有二次风口。通过在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增设二次风口,在保证总给风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一次风的风量,降低的风量以二次风形式供入炉膛。一次风量降低时,密相区中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的情况会发生改变,在密相区实现氮氧化物的部分脱除,提高氮氧化物总脱除效率。
进一步地,锅炉内还包括燃料给料仓24及氧量计25,燃料给料仓24提供锅炉21燃烧所需的燃料(包括生物质/煤燃料),燃料给料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燃料给料仓24较佳地设置在锅炉21的下部位置,从而能够向锅炉21的下部提供燃料。氧量计25设于锅炉21内部,较佳地,氧量计25对应锅炉中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设置,氧量计25通过监测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氧气含量以计算过量空气系数,便于根据过量空气系数调控氮氧化物的排放。
通过上述方式,多个燃料给料仓24可以提供分别提供不同的燃料,燃料可以为纯生物质燃料或纯煤燃料,也可以为生物质燃料与煤燃料的混合,两个燃料给料仓24在锅炉21的同样高度设置,两个燃料给料仓24分别供给生物质燃料与煤燃料,实现生物质/煤混燃固体燃料与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混合燃烧,煤中氮元素的含量高于生物质,因此相比于生物质燃料,煤燃料的燃烧更需要进行脱氮处理,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生物质与煤的混合比可根据电厂的实际供应量确定。氧量计26通过监测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氧气含量,及过量空气系数,并适应性调整送风机构的送风量,保证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较佳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2还包括第二旋风分离器26,第二旋风分离器26分离燃烧的固体产物和气体产物,具体地,用于分离高温烟气和未燃尽的固体颗粒。第二旋风分离器26的入口与锅炉21的上部连通,第二旋风分离器26的出口与锅炉21的下部连通,经过第二旋风分离器26分离出的未燃尽的固体颗粒经锅炉21的下部进入锅炉21继续燃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供风装置3包括鼓风机31、引风机32、气体成分分析仪33及燃烧室35,鼓风机31提供碳负排放系统1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氮气/空气),鼓风机31的出口管路与第一管路41连通,引风机32、成分分析仪33间隔设于第二管路42上,第二管路42连通第一旋风分离器14与锅炉21,燃烧室35通过第三管路43与干燥器12的第二入口122连通,从而向干燥器12内提供热量进行生物质的干燥,且燃烧室35通过第四管路44连通于引风机32与气体成分分析仪33之间,成分分析仪33设于锅炉21与引风机32之间,以方便分析进入锅炉21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含量。
供风装置3还包括连接干燥器12的第一出口与第一管路41的入口的第一出口管路1231,以及水蒸气发生器34。燃烧室35用于部分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第三管路33进入干燥器12,并为干燥器12内生物质的干燥提供热量,而后,高温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过程中析出的水蒸气作为一种热解剂/气化剂经第一出口管路1231、第一管路41提供给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水蒸气发生器34的出口与第一管路41的入口连通。即鼓风机31的出口管路、水蒸气发生器34的出口管路、干燥器12的第一出口管路1231汇集于第一管路41的入口端,第一管路41的出口端与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的反应炉外壳132连通,水蒸气发生器34、鼓风机31及与干燥器12的第一出口123连通的燃烧室35提供热解耦合气化反应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通过控制来源于鼓风机31、水蒸气发生器34及燃烧室35的三种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来实现热解气/气化气的产率以及成分占比的调控,实现无机炭产率的调控。
具体来说,鼓风机31用于鼓入空气,为热解/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提供热解气/气化气;引风机32用于将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内产生的高温热解气/气化气引入后续锅炉21内,引风机32的设置有利于将第一旋风分离器14分离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快速引入锅炉21;引风机32的入口与第一旋风分离器14的出口连接,引风机32的出口被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四管路44与燃烧室35的入口连通,少部分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进入燃烧室35内燃烧,大部分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通过另一路与气体成分分析仪33的入口连接进入锅炉21进行再燃脱硝。气体成分分析仪33用于监测进入锅炉21的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含量。水蒸气发生器34用于产生水蒸气,为部分气化反应提供热解耦合部分气化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燃烧室35的出口与干燥器12的第二入口122连通,燃烧室35用于少部分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少部分热解气/气化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干燥器12,高温烟气使生物质燃料中的水分析出形成水蒸气,高温烟气裹挟水蒸气通过干燥器12的第一出口123流出,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还可作为气化剂供给反应炉本体131以供发生部分气化反应;燃烧室35的入口连通有鼓风装置351,以提供热解气/气化气热解所需的空气。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鼓风机31的出口管路、水蒸气发生器34的出口管路、第一出口管路1231,以及气体成分分析仪33与锅炉21之间的管路(第二管路42的出口)上设有流量监测计5,监测各路气体的实时流量。
鼓风机31的出口管路、水蒸气发生器34的出口管路还设有电动蝶阀6a、6b,流量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电动蝶阀6a、6b的开度,进而控制水蒸气、空气的流量。第四管路44及第二管路42的出口(具体为位于气体成分分析仪33的入口与第四管路44的出口之间的管路)设有电动蝶阀6c、6d,流量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电动蝶阀6c、6d的开度,控制进入锅炉21内的高温热解气/气化气的流量以及进入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内的烟气的流量。流量控制模块还控制进入锅炉21内的空气的流量,并结合氧量计26监测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氧气含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各连接管道均具保温功能,且设有温度监测装置(图中未示出),其中,引风机32管路上的温度应控制在400℃以上,以防止热解/部分气化产生的高温焦油冷凝发生堵塞。
本发明实施方式,通过此系统,对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可达80~90%,脱除率高,实现了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以上具体说明了本发明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的结构,以下说明其控制方法及具体工作流程。
控制方法包括:
在碳负排放系统1中的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时,开启鼓风机31的出口管路、水蒸气发生器34的出口管路、第四管路44及第二管路42的出口上的电动蝶阀6a、6b、6c、6d;鼓风机31鼓入空气;
通过控制电动蝶阀6a、6b、6c的开度调节进入碳负排放系统1中的水蒸气、空气及燃烧室35内产生的高温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析出的水蒸气的流量配比,进而调节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占比、热解气/气化气的产率及无机炭的产率。
进一步地,还包括通过控制锅炉21内的温度(如通过温度传感器反应的锅炉温度进行调节)、锅炉21内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过量空气系数、锅炉21内的总过量空气系数、第一送风机构22和第二送风机构23的送风量(通过在第一送风机构22、第二送风机构23的出口管路上设置电动蝶阀控制一、二次送风量配比)的分配比以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
工作过程包括:生物质燃料通过生物质给料仓11送入干燥器12中进行干燥脱水,干燥所需的热量由供风系统3中燃烧室35内燃烧的部分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产生的高温烟气提供,经过干燥脱水后的生物质被送出干燥器12的出口,落入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以固定床反应炉为例介绍,下同)的上部给料口并进入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下落的过程中与热解剂/气化剂接触并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上部主要发生热解反应,生物质挥发分受热析出,产生CO、H2、CH4、CnHm等还原性热解气,随着生物质下落,无机炭发生部分气化反应生成CO、H2、CO2、CH4、CnHm等具有还原性的气化气,气化气产物的含量占比与不同来源气化剂的占比有关。经过部分气化后的无机炭落入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底部的炉栅(图中未示出),并通过炉栅进入无机炭室133,通过无机炭排口134落到无机炭运送带136上,经过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后的生物质转化为无机炭,进行还田处理,这部分无机炭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这部分碳又恰恰来自于生物质生长期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空气中的CO2,因此就实现了这部分碳在土壤中的长期封存,也就实现了碳的负排放;同时,无机炭产物还可用于制作碳基材料,如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后堆积储存,实现碳的负排放;由此能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部分气化反应所需的气化剂由三种不同来源的混合气组成,包括:水蒸气发生器34产生的水蒸气、由鼓风机31引入的空气及燃烧室35中燃烧的部分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产生的高温烟气,及其裹挟的生物质干燥过程中析出的水蒸气;三种来源的气化剂汇合后进入反应炉外壳132与反应炉本体131之间的流通空间。
当水蒸气作为气化剂时,气化产物多为H2,CO、CH4及CnHm,其中水蒸气对H2的生成促进作用最明显;当空气作为气化剂时,气化产物多为CO,CO2,当空气含量升高时,CO的含量会降低,CO2的含量会升高;当气化剂为部分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主要包含CO2,N2)时,气化产物多为CO2与焦炭反应生成的CO;可根据对气化气产物含量占比的需求来调控不同来源气化剂的流量以实现对气化产物的调控。三种来源的气化剂汇合后,一同进入反应炉外壳132,由燃烧室35提供的高温烟气蕴含大量的热量,使得反应炉外壳132形成高温腔体,可以为反应炉本体131内发生的热解反应及部分气化反应提供所需的热量,高温腔体内的气化剂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热解剂/气化剂风口135进入反应炉本体131内,参与生物质的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生物质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后生成的热解气/气化气裹挟细小的无机炭颗粒进入第一旋风分离器14,经第一旋风分离器14分离下无机炭颗粒后通过引风机33被送入后续系统,分离下的细小无机炭颗粒通过无机炭排口15落到无机炭运送带16上,而后进行还田处理或制作活性炭吸附剂等碳基材料,高温热解气/气化气流出引风机32的出口后被分成两路,一少部分进入前述燃烧室35内进行燃烧反应,另一部分通过气体成分分析仪33,监测热解气/气化气中CO、CO2、H2、CH4、CnHm、H2O等气体的含量,而后进入锅炉21进行再燃,两路气体的流量可根据第四管路44、第二管路42上设置的电动蝶阀6c、6d的开度来控制。
在锅炉21内,生物质固体燃料通过给料仓24送入锅炉密相区进行燃烧,燃烧所需的风量由鼓风机22提供,从锅炉21的炉膛底部通过布风板(图中未示出)进入炉膛内部。作为优选,一部分风可以二次风的形式通入,即通过第二送风机构23补入。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在向上运动过程中遇到作为再燃气形式送入炉膛的具有还原性的高温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在这部分具有还原性的热解气/气化气再燃过程中,将大量的氮氧化物还原成对空气无害的氮气,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主要起还原作用的是H2、CnHm以及CO,具体还原反应的过程机理如下:
1.H2还原
(1)H2→2H`
(2)H+NO→HNO`
(3)HNO`+H→NH`+OH`
(4)NH`+NO→N2+OH`
(5)NH`+NO→N2O+H,N2O+H→N2+OH`
(6)NH`+NO2→N2O+OH`,N2O+H→N2+OH`
(7)H2+NOx→N2+H2O(总)
2.CnHm还原
(8)CnHm→CH2`/CH3`+H`
(9)CH2`+NO→HCNO+H`,CH2`+NO→HCN+OH`
(10)CH3`+NO→H2CN`+OH`,CH3+NO→HCN+H2O
(11)HCN+O`→NH`+CO
(12)HCNO+O`→NH`+CO2
(13)H2CN+O`→NH`+CO+2H2O
(4)NH`+NO→N2+OH`
(5)NH`+NO→N2O+H,N2O+H→N2+OH`
(6)NH`+NO2→N2O+OH`,N2O+H→N2+OH`
(14)CnHm+O`→H`+HCCO`
(15)HCCO`+NO→HCNO+CO
(16)HCCO`+NO→HCN+CO2
(11)HCN+O`→NH`+CO
(12)HCNO+O`→NH`+CO2
(4)NH`+NO→N2+OH`
(5)NH`+NO→N2O+H,N2O+H→N2+OH`
(6)NH`+NO2→N2O+OH`,N2O+H→N2+OH`
(13)CnHm+NOx→N2+CO2+H2O(总)
3.CO还原
(17)NO+NO→ON=NO(NO二聚体)
(18)CO+ON=NO→CO2+N2O
(19)CO+N2O→CO2+N2
(20)2CO+2NO→2CO2+N2(总)
由于CnHm中占主要成分的气体是CH4,因此CH4、H2、CO是在氮氧化物还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三种成分。从反应式中看出,
H2的还原性主要体现在中间产物NH`对NOx的还原,NOx可直接被NH`还原为N2(如反应式(4)),也会被NH`还原成N2O,随后N2O被H`自由基还原为N2(如反应式(5)、(6));
CH4对NOx的还原主要体现在中间产物CH2`/CH3`对NOx的还原,也包括中间产物HCCO`对NO的还原,最终转化为N2的步骤与H2还原相似;而CO对NOx的还原主要体现为CO对NO的还原,经历NO二聚体的中间产物,最终被还原为N2。三种还原剂(CH4、H2、CO)中,CH4、H2对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高于CO对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因此应尽可能提高气化气中CH4和H2的含量,以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三种不同来源的气化剂:水蒸气气化剂比例的提高会增加气化产物中H2的含量,但会降低CO和CH4的含量,也会使气化气的热值降低;
空气气化剂比例的提高会增加气化产物中CO和CH4的含量以及气化气的热值,但会降低H2的含量;
少部分气化气燃烧产生的烟气(主要成分为N2、CO2)及其裹挟的水蒸气含量的提高会增加气化产物中CO的含量,会降低气化产物的还原性,并且也不能很大程度提高气化气的热值,因此这部分气体的主要作用是为上述实施过程中的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提供热量,在保证热量足够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降低高温烟气作为气化剂的含量。
综上所述,应合理控制水蒸气气化剂和空气气化剂的含量,使热解耦合部分气化的气化产物对于燃料既有极高的脱氮效率,又有较高的热值,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而高温烟气这部分气化剂的量应控制地尽可能低,但应满足热解/气化反应所需的热量。当气化产物中H2含量为10~15%、CH4含量为5~10%,CO含量为25~30%时,气化气对氮氧化物有极高的脱除效率,同时又有较高的热值,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的目标。
除热解气/气化气中各种来源的气化剂的成分占比,炉膛的温度、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燃料的含水量以及一、二次送风之间的风量配比均是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需考虑的因素。随着温度升高,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再燃还原NOx的效率会提高,但燃料在密相区燃烧时NOx的生成效率也会提高,应控制锅炉21的炉膛温度为850~950℃,降低密相区氮氧化物生成效率的同时提高还原区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作为优选,可在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添加额外加热装置,控制该局部区域温度为1100~1200℃,提高热解气/气化气对氮氧化物的还原效率。
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也是影响氮氧化物脱除效率的关键因素,只有保证该区域为富燃料燃烧状况(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才能对氮氧化物有较高的脱除效率。应根据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给料量及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给气流量调整送风机构的供风量,控制总过量空气系数为1.2~1.6,并通过调整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流量控制其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7~0.8(通过控制电动蝶阀6d的开度调节热解气/气化气进入锅炉21燃烧区的流量),避免中间产物NH`被过量的O2氧化为NOx,保证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作为优选,可在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添加氧量计26,实时监测该区域过量空气系数,并进行调控。
作为优选,在保证总给风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一次风的风量,降低的风量以二次风形式供入炉膛。一次风量降低时,锅炉21的密相区中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的情况会发生改变,NH`被氧化为NO的量减少,同时NO会与未被氧化的NH`发生反应生成N2,在密相区实现氮氧化物的部分脱除。应控制密相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8~0.9,此情况下由NH`被氧化生成的NO与NH`恰好相互反应生成N2,余下的NOx基本均由HCN被氧化生成,从而降低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承担的脱除氮氧化物的压力,提高氮氧化物的总脱除效率。
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含水量同样会影响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若生物质固体燃料含水量较高,则挥发分析出过程受阻减慢,挥发分在密相区停留时间减少,燃烧区段整体上移。此时应适当降低一次风量,适当提高二次风量,否则会导致密相区产生大量的NO。
综上所述,要达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需调控的因素有生物质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占比及流量(由三种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占比调控)、炉膛温度、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总过量空气系数、送风机构的一二次风量配比及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含水量。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以固定床反应炉为例)内发生的是生物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若生物质仅在惰性气体环境下发生热解反应而无部分气化反应,则气体产物中还原性气体的含量会大大下降,尤其是H2和CO的含量,但无机炭的含量会有所提高。如果低H2、CO含量的热解气仍能实现较高的脱氮效率,则可以通过控制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内只发生热解反应,在保证较高脱氮效率的同时提高无机炭的产量,实现更大程度的碳负排放。
在此实施方式中,关闭水蒸气发生器34出口管路上的电动蝶阀6b、第四管路44上的电动蝶阀6c,并开启鼓风机31出口管路和第二管路42上的电动蝶阀6a、6d,将鼓风机31的空气供气改为氮气供气,利用鼓风机31将氮气鼓入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13,使生物质在氮气氛围下发生纯热解反应。后续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碳负排放系统、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供风装置及流量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碳负排放系统用以使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或者使生物质发生纯热解反应产生无机炭和热解气/气化气; 所述无机炭用于还田处理或制作碳基材料,实现碳的负排放;
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通过使燃料与所述碳负排放系统出口的热解气/气化气混燃脱除所述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
所述供风装置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碳负排放系统连通,提供所述生物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所述供风装置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碳负排放系统和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所述热解气/气化气经所述第二管路进入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并与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内的燃料混燃并还原脱除所述氮氧化物;所述流量控制模块控制进入所述碳负排放系统的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量配比以及进入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的热解气/气化气和空气的流量;
所述碳负排放系统包括通过管路顺序连通的干燥器、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及第一旋风分离器,所述干燥器对提供的生物质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通过所述干燥器的第二出口进入所述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或纯热解反应,所述生物质反应后的产物经所述热解耦合部分气化炉的出口进入所述第一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
所述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包括反应炉本体、反应炉外壳、无机炭室、无机炭排口及热解剂/气化剂风口,所述反应炉本体设于所述反应炉外壳的内部,所述反应炉外壳与所述反应炉本体之间形成热解剂/气化剂的流通空间,所述反应炉外壳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出口连通,所述无机炭室设于所述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的底部,所述无机炭室的底部设有无机炭排口,所述热解剂/气化剂风口设于所述反应炉本体上;
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包括锅炉及送风机构,所述锅炉用于所述燃料与所述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所述送风机构通过与所述锅炉连通提供所述燃料燃烧所需的气体,所述锅炉与所述第一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连通;
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还包括燃料给料仓及氧量计,所述燃料给料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燃料给料仓提供所述锅炉燃烧所需的燃料,所述氧量计对应所述锅炉中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设置,所述氧量计用于监测所述锅炉内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的氧气含量;
所述供风装置包括鼓风机、燃烧室、第一出口管路及水蒸气发生器,所述燃烧室用于部分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且所述燃烧室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中部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与所述干燥器的第一出口;
所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系统还包括多个流量监测计及多个电动蝶阀,多个所述流量监测计分别设于所述鼓风机的出口管路、所述水蒸气发生器的出口管路、所述第一出口管路及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
多个所述电动蝶阀包括设于所述鼓风机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一电动蝶阀、设于所述水蒸气发生器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二电动蝶阀、设于所述第四管路上的第三电动蝶阀及设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上的第四电动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包括第一送风机构和第二送风机构,所述第一送风机构设于所述锅炉的底部,所述第二送风机构对应所述锅炉内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机的出口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连通,所述鼓风机提供所述碳负排放系统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所述热解剂/气化剂包括氮气或空气,所述燃烧室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干燥器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燃烧室用于部分热解气/气化气的燃烧,且所述燃烧室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中部连通,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旋风分离器与所述锅炉;所述燃烧室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所述第三管路进入所述干燥器,并为所述干燥器内的生物质的干燥提供热量,干燥后,此部分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过程析出的水蒸气一同进入第一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引风机和气体成分分析仪,所述引风机设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入口,所述气体成分分析仪设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燃烧产生的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析出的水蒸气作为热解剂/气化剂经所述第一出口管路提供给所述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
所述水蒸气发生器的出口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连通,所述水蒸气蒸发器提供所述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炉所需的热解剂/气化剂。
6.一种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碳负排放系统中的生物质发生纯热解反应时,关闭所述第二电动蝶阀和所述第三电动蝶阀;开启所述第一电动蝶阀并通入氮气、开启所述第四电动蝶阀;或者
在碳负排放系统中的生物质发生热解耦合部分气化反应时,开启所述第一电动蝶阀、所述第二电动蝶阀、所述第三电动蝶阀及所述第四电动蝶阀,所述鼓风机鼓入空气;
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动蝶阀、所述第二电动蝶阀及所述第三电动蝶阀的开度调节进入所述碳负排放系统中的水蒸气、空气及所述燃烧室内产生的烟气裹挟生物质燃料干燥析出的水蒸气的流量配比,进而调节热解气/气化气的成分占比、热解气/气化气的产率及无机炭的产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通过控制锅炉的温度、所述锅炉内热解气/气化气燃烧区的过量空气系数、所述锅炉内的总过量空气系数、第一送风机构和第二送风机构的送风量的分配比。
CN202111512131.4A 2021-12-07 2021-12-07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2140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12131.4A CN114214090B (zh) 2021-12-07 2021-12-07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US17/713,781 US11976242B2 (en) 2021-12-07 2022-04-05 System of ultra-low nitrogen oxide emissions,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12131.4A CN114214090B (zh) 2021-12-07 2021-12-07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14090A CN114214090A (zh) 2022-03-22
CN114214090B true CN114214090B (zh) 2022-11-25

Family

ID=80701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12131.4A Active CN114214090B (zh) 2021-12-07 2021-12-07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6242B2 (zh)
CN (1) CN11421409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5733A (zh) * 2014-08-29 2016-07-2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方法和燃烧装置
CN106051750A (zh) * 2016-05-27 2016-10-26 青岛金田热电有限公司 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
CN107013902A (zh) * 2017-04-24 2017-08-04 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所有限公司 褐煤与生物质耦合锅炉燃烧系统
CN110925749A (zh) * 2019-11-12 2020-03-27 沈阳化工大学 实现固体燃料燃烧原始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解耦燃烧方法
CN113083009A (zh) * 2021-04-20 2021-07-0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质热解的燃煤锅炉高温喷氨脱硝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9408A (en) * 1989-11-22 1990-11-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ystem for optimizing total air flow in coal-fired boilers
EP0663564B1 (en) * 1991-02-11 1998-09-16 Praxair Technology, Inc. Combustion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nitrogen oxides and products of incomplete combustion
US5226927A (en) * 1991-02-13 1993-07-13 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 Wood gasifier
ATE555185T1 (de) * 2000-12-21 2012-05-15 Rentech Inc Biomassevergasungsverfahren zur verringerung der ascheagglomeration
JP3755811B2 (ja) * 2001-02-06 2006-03-15 財団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 改質型ガス化ガス発電プラント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US20090007827A1 (en) * 2007-06-05 2009-01-08 Hamid Sarv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Nitrogen Oxide (NOx) Emissions in Cyclone Combustors
US20080317657A1 (en) * 2007-06-25 2008-12-25 Harry Vem Hal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pturing, isolating and sequestering carbon from CO2 in the atmosphere in the form of char produced from biomass feedstock
CN103146403B (zh) 2013-03-22 2014-05-21 清华大学 能量自给的生物质热解系统和方法
CN206724142U (zh) * 2017-04-27 2017-12-08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风扇磨煤机制粉的生物质燃料低污染燃烧系统
CN109578961A (zh) 2018-11-12 2019-04-05 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气化耦合直燃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1454739A (zh) 2020-03-16 2020-07-28 上海动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热解制炭耦合直燃锅炉的生物质综合利用装置
CN112410049A (zh) * 2020-11-27 2021-02-26 上海动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炭、热、电联产系统及其工艺
CN112342045A (zh) * 2020-11-27 2021-02-09 上海动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质热解制炭的直燃发电系统及其联产工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5733A (zh) * 2014-08-29 2016-07-2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方法和燃烧装置
CN106051750A (zh) * 2016-05-27 2016-10-26 青岛金田热电有限公司 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
CN107013902A (zh) * 2017-04-24 2017-08-04 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所有限公司 褐煤与生物质耦合锅炉燃烧系统
CN110925749A (zh) * 2019-11-12 2020-03-27 沈阳化工大学 实现固体燃料燃烧原始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解耦燃烧方法
CN113083009A (zh) * 2021-04-20 2021-07-0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质热解的燃煤锅炉高温喷氨脱硝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14090A (zh) 2022-03-22
US11976242B2 (en) 2024-05-07
US20230174867A1 (en)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5419B (zh) 一种燃煤流化床中生物质气化气再燃方式及系统
US781907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mbustible synthesis gas
CN106705064A (zh) 一种降低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二噁英的方法
CN106678805A (zh) 一种降低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二噁英的处理系统及应用方法
AU20172723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arbonaceous material
CN104629809B (zh) 用富氧燃烧锅炉高温烟气制取高热值生物质气化气的系统
CN105698163A (zh) 一种固体燃料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装置及方法
CN102607043B (zh) 污泥协同稳定焚烧固体废物和抑制二恶英排放方法
CN207674430U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气化耦合燃煤机组调峰发电系统
GB2457781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mercury emissions in flue gas
CN111715070A (zh) 一种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处理的超净排放系统及方法
CN108201784A (zh) 一种炉排式生物质电站锅炉烟气净化排放装置及其方法
CN201740019U (zh) 一种燃煤流化床中生物质气化气再燃系统
CN100543116C (zh) 制备无焦油产品气的贫氧流化燃烧下吸式气化方法及装置
CN114214090B (zh) 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及碳负排放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6034094A (zh) 用于物理和热化学处理生物质的方法以及处理设施
CN217173630U (zh) 一种应用于炭、热联产的生物质气化系统
EP2571601A1 (en) Method of capturing sulfur oxides from the flue gas of an oxyfuel combustion cfb boiler
CN105838453A (zh) 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内原位脱除生物质粗燃气中含氮污染物的方法
CN115200024A (zh) 一种低氮富氧高效洁净的垃圾焚烧系统及方法
CN115585462A (zh) 一种利用燃煤锅炉处理可燃固废的系统和方法
CN212005649U (zh) 一种锅炉飞灰复燃装置
CN111503645B (zh) 烟气脱硝工艺以及烟气脱硝装置
CN107118809A (zh) 一种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及其两段式气化方法
CN113171677A (zh) 一种生物质热解再燃协同sncr脱硝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