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97260A -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97260A
CN114197260A CN202111329289.8A CN202111329289A CN114197260A CN 114197260 A CN114197260 A CN 114197260A CN 202111329289 A CN202111329289 A CN 202111329289A CN 114197260 A CN114197260 A CN 1141972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pe
roadbed
embankment
road
roa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92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铁男
陆彬
朱辉城
邵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292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972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97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72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01C3/04Foundations produced by soil stabilis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该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包括的施工步骤有:A)施工准备;B)基底处理;C)分层填筑路堤;D)摊铺整平;E)碾压夯实;F)检验签证;G)路基整修;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在所述步骤G路基整修前,重复步骤C到步骤F的施工形成路堤,使得分层填筑并夯实的路堤顶部用于布置路面,该路面两侧均形成边坡,并测定边坡高度是否大于15m,大于15m的情况下判定将边坡施工成多级边坡,边坡使得路面位于路堤的最高部位,保证路面不会积水,从而避免了路面被水浸泡、侵蚀,能对路面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将大于15米边坡设置为多级边坡的结构形式,使边坡分级缓降,也能增强高填方路基结构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作为公路的承重主体,路基承受着岩土重量、路面重量以及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在公路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时,路基结构布置不当或填土不当都会造成路面塌陷、沉降,严重影响路面结构安全及运营过程中的行驶安全。在高填方工况下布置路基结构时,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基底较难处理,基底处理不当,会导致填筑路基与基底交接部位出现质地酥松的填筑缝,不仅衔接性较差,而且会形成路基薄弱区,进而产生沉降、滑坡等道路灾害;
其次,雨水等地表水会对路面及路基造成侵蚀、损坏,路面结构及路基结构布置不当存在损坏路面及路基结构的问题,而且地表水对填方路基的破坏程度相对普通路基更大;
再者,高填方路基相对于普通路基的整体性及稳定性更差,路基更容易产生变形、开裂等影响路基使用寿命的问题;
此外,填方路基的边坡稳定性同样会影响到路基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如何设计路基填料、路基填层厚度,改进路基夯实方法对路基稳定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至少在于,针对地表水容易对高填方路基地面造成侵蚀、冲刷,进而影响高填方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该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通过分层填筑形成路面,并且分层填筑的高度直至路面两侧均形成边坡位置,从而使得雨水等地表水不会浸泡路面,解决了雨水等地表水对路面造成侵蚀、损坏的问题,从而保护了包括路面在内的高填方路基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A、施工准备;
步骤B、基底处理;
步骤C、分层填筑路堤;
步骤D、摊铺整平;
步骤E、碾压夯实;
步骤F、检验签证;
步骤G、路基整修;
步骤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
在所述步骤G路基整修前,重复步骤C到步骤F的施工形成路堤,使得分层填筑并夯实的路堤顶部用于布置路面,该路面两侧均形成边坡,并测定边坡高度是否大于15m,大于15m的情况下判定将边坡施工成多级边坡。
通过施工步骤A-G形成高填方路基,并在路面两侧形成边坡,使得路面位于路堤的最高部位,保证路面不会积水,从而避免了路面被水浸泡、侵蚀,能对路面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将大于15米边坡设置为多级边坡的结构形式,使边坡分级缓降,也能增强高填方路基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步骤B基底处理,使得在基底上方填筑路堤时,衔接性更好,避免在两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填筑缝,保证路基结构整体性;通过步骤C-F的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检验签证,保证分层填筑的路堤具有较高的密实度,提高路基质量,使其达到预定要求;通过步骤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能提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高填方路基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C分层填筑时,土方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40cm,填石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50cm;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小于5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
优选地,在选择填料时,距路面顶面以下0~30cm的零填及路堑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8%,最大粒径为6cm;距路面顶面以下0~30cm的上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8%,最大粒径为10cm;距路面顶面以下31~80cm的下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5%,最大粒径为10cm;距路面顶面以下81~150cm的上路堤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4%,最大粒径为15cm;距路面顶面以下大于150cm的下路堤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3%,最大粒径为15cm。
优选地,在纵向填挖交界处,在填方区20m,挖方区10m内铺设土工格栅;当填方高度大于20m时,在路床处铺设两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长28m,间距为50cm;当地面横坡陡于1:1.25时,在路堤中部铺设四层土工格栅,格栅间距根据反坡台阶的高度确定。
优选地,所述步骤B基底处理时,先将基底顶层的现状土层清除,清除现状土层后再回填预定填料。通过在回填前先清除基底顶部的现状土层,解决了填筑路基与基底交接部位容易出现质地酥松填筑缝的问题,提高了基底与路堤的衔接牢固度,避免产生沉降、滑坡等道路灾害,保证高填方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优选地,在对路基进行所述步骤E碾压夯实时,先静压再补压,补压的夯点布置为正三角形,补压后对道路强夯,路基压实度不低于90%,对于高度大于12m的填方路段,路基每填高2m,冲击碾压一次。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E碾压夯实时,在对道路强夯施工过程中,采用重量为15-25T、夯锤底部面积为5-8m2的夯锤夯击,且采用梅花形均匀布置夯击点。采用这种夯击施工方法施工,能保证填料达到预定的密实度,进而确保高填方路基结构稳定,进一步提升路基整体性。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时,所述边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三级坡、第二级坡和第一级坡,每级边坡间设置有平台,第三级坡的坡率为1:1.5,第二级坡的坡率为1:1.75,所述第一级坡的坡率为1:2,该平台上布置有排水沟,所述边坡上设置有护坡结构,所述护坡结构包括三维网防护结构、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或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由于第一级坡承受的土压力最大,第三级坡承受的土压力最小,从上至下的边坡坡率采用依次递减的方式,使得底部边坡更平缓,能承受更大的土压力,进一步保证高填方路基的稳定;通过在边坡上设置护坡结构,能提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高填方路基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进行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施工时,先将锚杆锚入基底内,其次在锚杆上间隔安装混凝土垫块,再在混凝土垫块上铺设底层护坡网,使得底层护坡网呈波浪形布置,然后平铺顶层防护网,最后喷播有机材。
将混凝土垫块间隔安装在锚杆锚入边坡的部位,使得所述底层护坡网在混凝土垫块部位处安装在混凝土垫块上方,在没有混凝土垫块处安装在靠近边坡面,使得底层护坡网呈波浪形布置,然后再平铺安装顶层护坡网,采用这种方法施工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使底层护坡网上侧和下侧的有机材形成与边坡面非平行的结构,从而减少边坡滑坡的问题,提高边坡结构稳定性。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路堤中部和路床处布置土工格栅,能够增加土石填料在格栅间的咬合嵌锁能力,有效约束土体间的侧向位移,分散路基各个方向传递的剪切力以及拉伸突变力,防止路基变形、开裂,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2、通过控制分层填料的粒径、强度及透水性,使路基压实、沉降均匀;通过控制分层填料的松铺厚度,使路基的的压实度达到预定要求,增强路基的稳定性;
3、通过在路基横坡上设置拦水埂,边坡上设置急流槽,坡角处设置排水沟,路基底部设置盲沟,增加路基的排水性,避免路基塌陷、滑坡。通过在路基的边坡上设置三维网防护,增强了路基边坡的稳定性,避免滑坡;
4、通过重型振动压路机对路基分层碾压,高性能压路机多次补压,补压的夯点设置为正三角形;通过对未经夯实,沉降稳定的土体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设置为梅花形,增强土体的压实度,使路基牢固,避免塌陷,从而增加路基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高填方路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梅花形夯点布置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夯锤夯击点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高填方路基结构施工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护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1-第一级坡,2-第二级坡,3-第三级坡,4-平台,5-土工格栅,6-反坡台阶,7-拦水埂,8-排水沟,9-护脚墙,10-现状土层,11-路面,12-盲沟,13-基底,14-路堤,15-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151-锚杆,152-底层护坡网,153-顶层护坡网,154-混凝土垫块,155-有机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高填方路基结构及施工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高填方路基结构。该高填方路基主要包括:基底13和路堤14,所述路堤14逐层填筑在基底13上,路堤14包括路面11和边坡,路面设置在路堤顶部,路面的两侧为边坡,针对高度大于15米的高填方路基,采用分级边坡的形式,多级边坡能增强路基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内侧为单级边坡,外侧设置三级边坡,在路面外侧,所述路堤1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三级坡3、第二级坡2和第一级坡1,所述第三级坡3的坡率为1:1.5,第二级坡2的坡率为1:1.75,第一级坡1的坡率为1:2,所述每级坡间设置有平台4,平台4的宽度为2m,平台4上布置有排水沟8,所述第二级坡2和第三级坡3对应的路堤部位铺设有土工格栅5;所述基底13挖有反坡台阶6,路面11两侧的第三级坡3的两侧边坡坡率相等,路面11上的两侧挖有拦水埂7,所述拦水埂7宽0.3m,高0.2m。
作为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所述高填方路基的边坡上设置有护坡结构,护坡结构包括三维网防护结构、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或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设置护坡结构,能有效防止边坡滑坡,护坡结构既可以采用三维网防护结构,三维网防护结构具有工程造价低,同时三维网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利用植被发达的根系可提高边坡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提高边坡的抗剪强度和抗雨水冲刷的能力,也可以采用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15,如图5所示,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15布置在路堤外侧的边坡面上,包括锚入边坡的锚杆151,锚杆151锚入基底13内,锚杆151上安装有底层护坡网152和顶层护坡网153,所述底层护坡网152依靠间隔布置在锚杆151锚入部位的混凝土垫块154呈波浪形布置,所述顶层护坡网153平整铺设,通过将混凝土垫块154间隔安装在锚杆151锚入边坡的部位,使得所述底层护坡网152在混凝土垫块154部位处安装在混凝土垫块154上方,在没有混凝土垫块154处安装在靠近边坡面,使得底层护坡网152呈波浪形布置,这种结构形式的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15,能使底层护坡网152上侧和下侧喷播的有机材155形成与边坡面非平行的结构,从而减少边坡滑坡的问题,提高边坡结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同样通过布置锚杆,并铺设机编镀锌铁丝网,再喷射混凝土形成防护结构。
作为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所述第一级坡1的底部修建有护脚墙9,护脚墙9用于收缩过远的坡脚,并且可防止雨水侵蚀坡底,使边坡稳固;所述护脚墙9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可节省工程用料,减少施工预算,护脚墙9旁设置有排水沟8;路堤14上的路面11两侧挖有拦水埂7,每级坡的边坡上修建有急流槽(图中未示出),急流槽宽0.2m,高0.2m,第一级坡1的护脚墙外侧设置有排水沟8,确保路面积水流入拦水埂7中,拦水埂7中的积水再经由急流槽流入排水沟8中,避免路基塌陷、沉降;急流槽采用防水砂浆抹面封层,避免雨水渗透进路基中。所述路基的底部设置有盲沟12,盲沟12包括纵向盲沟(图中未示出)和横向盲沟,采用盲沟12排除渗透在地基内部的地表水,可避免路基下沉变形,避免路基遭到破坏,盲沟12优选设置在多个部位,包括基底13内,基底13和路堤14的交接部位,以及路堤14内。
作为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所述高填方路基坡度大于1:2的基底挖有坡度为2%~4%的反坡台阶6,每阶台阶的宽度不小于3m,在坡度大于1:2的基底13处挖设反坡台阶6可保证基底13和路堤14衔接处填料的压实度和相邻部位填料的压实度一致,避免基底13和路堤14衔接处的填料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路堤14内设置有土工格栅5,包括第三级坡3对应部位和第二级坡2对应部位两个位置,所述第三级坡3对应部位铺设有两层土工格栅5,土工格栅5两端延伸至两侧边坡,长度为28m,间距为50cm;第二级坡2对应部位铺设有四层土工格栅5,两端分别延伸至基底13部位和边坡,土工格栅5的间距根据反坡台阶6的高度确定。所述土工格栅5优选采用整体无焊接钢塑双向土工格栅,纵向抗拉不小于80KN/m、横向抗拉不小于80KN/m,标称伸长率不大于3%,节点剥离力不小于700N,伸长率为2%时的纵向抗拉强度不小于72KN/m、横向抗拉强度不小于72KN/m,幅宽不小于6m,条带宽度不小于17cm;整体无焊接钢塑双向土工格栅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好、强度高、变形小,可以增加土石填料在格栅间的咬合嵌锁能力,有效约束土体间的侧向位移,分散路基各个方向传递的剪切力以及拉伸突变力,可防止路基变形、开裂,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作为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本实施了的高填方路基结构的路堤14采用分层填筑,并采用梅花形结构的形式形成夯击点,如图2和图3所示,强夯的夯击点均匀布置为梅花形结构形式,通过改进路基夯实方法使高填方路基结构稳定,进一步提升路基整体性,路堤14分层填筑在基底13上,且基底13顶层清除了现状土层10,提高了基底13与路堤14的衔接牢固度,避免产生沉降、滑坡等道路灾害,保证高填方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施例2
本发明公开了示例性实施例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如图4所示,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有:A)施工准备;B)基底处理;C)分层填筑路堤;D)摊铺整平;E)碾压夯实;F)检验签证;G)路基整修;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结合图1-5所示,下面针对每个步骤详细说明。
施工准备
(1)施工测量及放样
在路基施工前,恢复路基中线,复测所有水准点及中桩的地面高程,增设水准点;根据路基中桩定出路基边桩;在距离路基中心一定距离,易于保护的位置处设置路线控制桩。
(2)施工前复查和试验
先对料场的填料储量、开采及运输条件进行复查和取样试验。当料场不能满足工程所需时,重新确定料场;对料场的填料进行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颗粒分析试验,进行含水量密度、相对密度、强度(CBR)试验和击实试验(重型)。
选择路基填料时,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没有砾类土、砂类土时,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选用的填料不含腐殖土、生活垃圾土和淤泥;不含杂草、树根等杂物;当土块粒径超过10㎝时,将土块打碎。当路基填料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料的最大粒径不超过压实层厚的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时,石料最大粒径不超过压实层厚。距路面顶面以下0~30cm的零填及路堑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8%,最大粒径为6cm;距路面顶面以下0~30cm的上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8%,最大粒径为10cm;距路面顶面以下30~80cm的下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5%,最大粒径为10cm;距路面顶面以下80~150cm的上路堤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4%,最大粒径为15cm;距路面顶面以下大于150cm的下路堤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3%,最大粒径为15cm;路床处的填料质地均匀、密实,强度高。
基底处理
砍伐建筑红线范围内所有的树木、灌丛木,将砍伐的树木、灌丛木运出施工现场,用挖掘机将树根挖出;将路基用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有机残渣运至弃土场深埋,拆除路基用地范围内的障碍物和通讯设施;清除基底顶层的现状土层,包括原地面的腐殖土、表皮、草皮、垃圾并运至弃土场集中堆放,留作绿化用土,可使土壤循环利用,节约土壤资源。基底清理完成后,将坑穴填平夯实,对基底进行全面填前碾压。碾压基底时,用20t压路机初压,18~21t压实机机械复压,压实度根据预先设定得填土高度确定;基底碾压完成后,进行压实度检测,对填前路基标高进行复测,检验合格后进行路基填筑。
分层填筑
在进行路基全面分层填筑时,在主线路基上选择地质条件与断面形式均具有代表性的路段作为路基填筑试验段,选取的试验段为土石混合试验段,试验段长度100m。通过记录试验段路基填筑的不同的填料、不同填料的填层厚度,压实机械的相互配合效果以及达到压实度标准的碾压遍数,总结压实规律,严格控制松铺厚度,指导后续的路基施工。
性质不同的填料,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段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采用同一种填料;分层填筑时,土方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40cm,填石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50cm;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小于5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分层填筑时,为控制填料的厚度,确保填料填筑完成后的压实度,需根据预定的填料厚度、每车方量计算出每车填料的摊铺面积,用石灰在路基表面上打好方格,每个格子卸一车土,固定每辆车的装车铲数。底层填料填筑完成后,洒水复压以确保填料的压实度,复压完成后进行下一层填筑。
在对路基进行分层填筑时,潮湿或冻融敏感性小的填料填筑在路基上层;强度较小的填料填筑在路基下层,在有地下水的路段或处于临水范围内的路段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较好的填料前,在压实层表面两侧设置2%~4%的坡度,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不得在透水性好的填料上覆盖透水性不好的填料。分层填筑时,在路基的底部铺设碎石或片块石,上部铺设碎石含量为50%土石混合料,每层铺设厚度为40cm。
当填方路基分为几个作业段施工时,路基接头部位若不能交替填筑,那么先填筑的路段按1:1的坡度分层留台阶;若能交替填筑,那么路基进行分层相互搭接,搭接的长度不小于2m。当填筑的填料由土石混合料变为其他填料时,土石混合料最后一层的压实厚度不大于300mm,最大粒径小于150mm,压实后该层表面无孔洞。当用中硬、硬质石料进行路基填筑时,对路基的边坡进行码砌。
当填方高度大于20m时,为避免路堤自身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在路床处铺设两层整体无焊接钢塑双向土工格栅,格栅长28m,间距为50cm。格栅铺设于整个路基宽度范围;当路面11两侧边坡陡于1:1.25时,在路堤中部连续铺设四层整体无焊接双向钢塑格栅,保证路堤稳定,格栅间距根据反坡台阶的高度确定。铺设土工格栅时,用锚钉将格栅固定在台阶上,用塑料扎扣或尼龙绳绑扎连接多片格栅,每隔10~15cm设置一个绑扎点,格栅的受力方向至少设置两个绑扎点,格栅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5cm。铺设格栅时,平整铺设,将格栅张紧,消除褶皱,用插钉进行固定。格栅铺设好后,在48小时内用填料覆盖格栅;覆盖格栅时,先在格栅的两端摊铺填料,将格栅固定,再向格栅中部推进填料。在对格栅进行碾压时,先对格栅的两侧进行碾压,再对格栅的中部进行碾压;碾压时压轮不与格栅的筋材直接接触,车辆不能在未压实的加筋体上行驶,避免筋材错位。在纵向填挖交界处,在填方区20m,挖方区10m内铺设土工格栅。在铺设土工格栅前,对土工格栅进行抗拉强度测试,每1000㎡进行一组试验,确保铺设的土工格栅的抗拉强度满足要求。当路堤的中下部填土临空面较窄时,在冲击式压路机冲压后,在此处铺设多层高强土工格栅,以保证路基受力均匀,减少不均匀沉降。
摊铺整平
路基的填筑和摊铺同时进行,在对路基进行整平时,按照三线即中线、边线,四度即厚度、密实度、拱度、平整度的要求进行整平。对路基进行整平时,先用推土机初平,再用平地机整平,用压路机静压两遍后再用平地机精平,最后用压路机进行振动碾压,使压实度满足预定要求。用推土机将堆卸均匀的填料摊平后,人工配合平地机将填料整平至预定要求的平整度。将填料整平后,当填料的含水量过大时,将填料晾晒至规定含水量±2%范围内;当填料的含水量过小时,对填料进行洒水,使填料达到规定含水量±2%范围内。
碾压夯实
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对路基进行分层碾压,在对路基进行碾压夯实时,按造先两侧、后中间、先慢后快、先静后振、先弱后强、最后光面的原则进行。在对路基碾压前,对填土层的厚度、平整度、含水量及路基宽度进行检查,符合预定要求后对路基进行碾压。在对路基进行碾压时,用振动压路机或大吨位压路机进行第一遍静压,静压时先慢后快,先弱振后强振;压路机碾压的最大速度不超过4km/h,碾压时,压路机在直线段由两侧向中间进行碾压,在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退式进行碾压,横向重叠1/3轮迹,振动压路机横向接头重叠0.4~0.5m,三轮压路机纵向接头重叠1.0~2.5m。路基压实遍数根据试验路段提供的机械压实组合遍数进行,路基压实度以JTJ 051-93重型击实试验为标准,压实度不低于90%。当路槽高度小于80cm时,在路槽低80cm范围内,对于填方路基,在距路面底面以下深度0~80cm内,压实度不低于96%;在距路面底面以下深度80~150cm内,压实度不低于94%;在距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大于150cm时,压实度不低于93%;对于零填及路堑路床,在距路面底面以下深度0~80cm内,压实度不低于96%;对于1#地块,压实度不低于96%。路基的压实沉降差平均值不大于5mm,标准差不大于3mm,每一填筑层压实后的宽度不小于预定宽度,对于高度大于12m的填方路段,路基每填高2m,冲击碾压一次,每次碾压20遍,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压实质量。
为增强压实度,减少工后土方沉降,用高性能压路机对高填路基、台后路基进行补压;采用的高性能压路机为冲击式压路机或液压式压路机,采用三角冲击碾进行碾压。液压式压路机的最大夯击势能为30kJ,桥台后第一排夯点采用10kJ12锤的夯击势能,其它夯点采用30KJ9锤的夯实功率,冲击式压路机最大夯击势能为30kJ。当对涵洞路段进行补压时,涵洞顶的最低补压面距涵顶不小于2.5m;涵顶距离其上土工格栅的距离不小于1.5m;在进行补压时,由路基两侧向路中心夯实,由桥台方向向远离桥台方向夯实。在每一轮次的冲击式压路机冲压遍数中,夯点布置为正三角形,相邻夯点的净距为50cm,下一轮次冲压遍数的夯点位于本轮次布置的正三角形夯点的中心处。
为增强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对未经压实、沉降稳定的土体进行强夯,强夯范围为道路范围(K1+700-K2+100)段,其中K为里程桩,强夯处理面为路面下3~8m,沿道路横向,强夯宽度为人行道边线以外5m内。在对路基进行强夯时,先进行现场试夯,试夯结束一到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确定各项强夯参数。强夯的夯击能为4000KN·m,夯锤重15~25T,锤底面积为5~8m2,在夯锤底面对称设置若干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为250~300mm;如图2所示,强夯的夯击点均匀布置为梅花形,夯击点距为5m。在进行强夯时,点夯2~3遍,每遍强夯间隔时间不少于一周至两周,并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超静孔隙水的消散时间)调整间隔时间;每一夯点的夯击次数为8~12次,具体夯击次数以满足本次夯沉量与上一次夯沉量之差小于5cm,且土体隆起高度不高于10cm为准;当夯沉量之差超过控制值时,增加夯击次数,直到最后两次夯沉量之差及隆起高度满足要求。在对路基进行满夯时,夯击能为1000KN·m,夯击点布置为四夯中间搭夯一点,如图3所示,每点夯击3次。当处于含水量较大的地段时,在夯点附近设置50×50cm块片石盲沟,排除孔隙水,使土体固结效果更好。
在进行强夯施工时,在夯击区设置警戒线,防止飞石伤人,确保施工安全。当强夯的振动对临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影响时,设置检测点,挖同振沟进行防振。强夯时,先平整施工场地至预先设定的强夯面,标出第一遍夯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将夯锤置于夯点处,测量夯前的锤顶高程,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后,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当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整平坑底;当夯坑过深而使夯锤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至坑顶平整,重新记录夯击面标高,直至标高满足规定的收锤标准。第一遍夯点夯击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测量场地高程。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在横向强夯施工时,先对靠近路肩的夯点进行施工,再对路基中间的夯点进行施工。强夯完成后,用静力触探、重型动力触探进行检测,在3000m2范围内,每300m2至少设置一个测点,超出3000m2部分,每500m2至少设置一个测点。同时,检测面选在夯后整平面下0.5m~0.8m的深度,强夯施工及检测满足预定要求。
检验签证
每层填料压实完成后,根据评定标准对压实的路基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路基进行补压,直到合格为止;检验合格后,进行抽验,抽验合格后进行下一层或下一段路基的填土施工。
路基整修
当填料填至距预定标高10~25cm时,技术员恢复中线桩及边桩,测量路基的中心线及边线标高、路基宽度和边坡坡度,测量完成后,根据测量资料进行路基整修。路基整修时,根据松铺厚度控制卸料数量,用推土机初平,人工配合平地机整平。整平路基时,用振动压路机静压,用20t压路机压实;路基整平完成后,在路基边坡设置临时急流槽,路基及场平两侧设置临时拦水埂,使雨水汇入临时急流槽并引至自然排水沟内。路基整修完成后检验,检验满足预定要求后,用洒水车对路基洒水,使填料含水量在规定含水量+2%的范围内,避免路基开裂。路基整修完成后对路基的边坡进行夯实并进行下一层或下一段路基的填筑直到路基施工完成。
施工边坡防护结构
第一级坡、第二级坡和第三级坡分别任选三维网防护结构、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或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中的一种进行防护,每种防护结构均需锚入锚杆,三维网防护结构中,将三维网与锚杆固定形成防护结构;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施工过程中,采用如实施例1中的安装方法,在锚杆上间隔安装混凝土垫块,再在混凝土垫块上铺设底层护坡网,使得底层护坡网呈波浪形布置,然后平铺顶层防护网,最后喷播有机材,将底层护坡网在混凝土垫块部位处安装在混凝土垫块上方,在没有混凝土垫块处安装在靠近边坡面,使得底层护坡网呈波浪形布置,然后再平铺安装顶层护坡网,最后喷播有机材,这种方法施工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使底层护坡网上侧和下侧的有机材形成与边坡面非平行的结构,从而减少边坡滑坡的问题,提高边坡结构稳定性;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在锚杆上挂设镀锌铁丝网,然后喷射混凝土将边坡面封闭,形成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则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替换、变型以及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A、施工准备;
步骤B、基底处理;
步骤C、分层填筑路堤;
步骤D、摊铺整平;
步骤E、碾压夯实;
步骤F、检验签证;
步骤G、路基整修;
步骤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
在所述步骤G路基整修前,重复步骤C到步骤F的施工形成路堤,使得分层填筑并夯实的路堤顶部用于布置路面,该路面两侧均形成边坡,并测定边坡高度是否大于15m,大于15m的情况下判定将边坡施工成多级边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路基进行所述步骤E碾压夯实时,先静压再补压,补压的夯点布置为正三角形,补压后对道路强夯,路基压实度不低于90%,对于高度大于12m的填方路段,路基每填高2m,冲击碾压一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碾压夯实时,在对道路强夯施工过程中,采用重量为15-25T、夯锤底部面积为5-8m2的夯锤夯击,且采用梅花形均匀布置夯击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H施工边坡防护结构时,所述边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三级坡、第二级坡和第一级坡,每级边坡间设置有平台,第三级坡的坡率为1:1.5,第二级坡的坡率为1:1.75,所述第一级坡的坡率为1:2,该平台上布置有排水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上设置有护坡结构,所述护坡结构包括三维网防护结构、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或喷射混凝土防护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喷播有机材防护结构施工时,先将锚杆锚入基底内,其次在锚杆上间隔安装混凝土垫块,再在混凝土垫块上铺设底层护坡网,使得底层护坡网呈波浪形布置,然后平铺顶层防护网,最后喷播有机材。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分层填筑路堤时,土方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40cm,填石路堤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50cm;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小于5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选择填料时,距路面顶面以下0~30cm的零填及路堑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8%,最大粒径为6cm;距路面顶面以下0~30cm的上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8%,最大粒径为10cm;距路面顶面以下31~80cm的下路床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5%,最大粒径为10cm;距路面顶面以下81~150cm的上路堤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4%,最大粒径为15cm;距路面顶面以下大于150cm的下路堤的填料的最小强度为3%,最大粒径为15cm。
9.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纵向填挖交界处,在填方区20m,挖方区10m内铺设土工格栅;当填方高度大于20m时,在路床处铺设两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长28m,间距为50cm;当地面横坡陡于1:1.25时,在路堤中部铺设四层土工格栅,格栅间距根据反坡台阶的高度确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基底处理时,先将基底顶层的现状土层清除,清除现状土层后再回填预定填料。
CN202111329289.8A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41972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9289.8A CN114197260A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9289.8A CN114197260A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7260A true CN114197260A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47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9289.8A Pending CN114197260A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9726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0893A (zh) * 2017-11-27 2018-06-08 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附拦截网膜系统处理面源污染的方法
CN108611932A (zh) * 2018-05-15 2018-10-02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穿越水塘、鱼塘地段多股道铁路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方法
CN109056439A (zh) * 2018-09-20 2018-12-21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傍山高填方路基的多层次结构和施工方法
JP2019026538A (ja) * 2017-08-03 2019-02-2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製鋼スラグ路盤材の製造方法
CN210641683U (zh) * 2019-08-15 2020-06-02 河南华美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高陡边坡植被恢复的双层网生态护坡结构
CN211898443U (zh) * 2019-12-06 2020-11-10 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高陡边坡的植草结构
CN112411289A (zh) * 2020-11-19 2021-02-26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毗邻水坝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26538A (ja) * 2017-08-03 2019-02-2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製鋼スラグ路盤材の製造方法
CN108130893A (zh) * 2017-11-27 2018-06-08 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附拦截网膜系统处理面源污染的方法
CN108611932A (zh) * 2018-05-15 2018-10-02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穿越水塘、鱼塘地段多股道铁路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方法
CN109056439A (zh) * 2018-09-20 2018-12-21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傍山高填方路基的多层次结构和施工方法
CN210641683U (zh) * 2019-08-15 2020-06-02 河南华美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高陡边坡植被恢复的双层网生态护坡结构
CN211898443U (zh) * 2019-12-06 2020-11-10 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高陡边坡的植草结构
CN112411289A (zh) * 2020-11-19 2021-02-26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毗邻水坝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唐桥梁等: "石笼护岸结构在斯里兰卡渔业码头的应用", 《华南港工》 *
王建生等: "膨胀土地区路堤填料设计方案", 《西部探矿工程》 *
郑瑞海: "高速公路路基分层填筑技术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
龚玉华等: "山区陡坡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6432B (zh) 一种黄土地区湿软地带斜坡填挖结合部地基处理的方法
CN104264680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斜坡填挖结合部的地基处理方法
CN110306565B (zh) 一种道路生态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9056439A (zh) 傍山高填方路基的多层次结构和施工方法
CN113445396B (zh) 一种高液限土路段的高填土路基填筑施工方法
CN110080051B (zh) 一种土工袋桥式路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411289A (zh) 毗邻水坝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CN108978385A (zh) 一种通村路的路基施工方法
CN116815733A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质量控制的施工工艺
CN110761137B (zh) 水泥改良粉细砂作为路基填料的非损伤分层碾压施工方法
CN216514911U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结构
CN109113045A (zh)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08086333A (zh) 填筑路基边坡稳定的防治方法
CN116043624A (zh) 一种炭质泥岩路基填筑施工方法及施工装置
CN114197260A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CN208685365U (zh) 一种控制半堤半堑路基不均匀沉降的连板锚索结构
CN109653240B (zh) 生态修复工程中城市余泥渣土堆筑体及其施工方法
CN111304986A (zh) 一种高原冻土地区处理软弱地基沉降的施工方法
CN111827030A (zh) 一种高填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811612A (zh) 冲沟处理永临结合便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6876280B (zh) 一种高路堤的施工方法
RU2176700C1 (ru) Способ защиты территории от затопления
CN218175450U (zh) 一种抗沉降式公路结构
NL1010332C2 (nl) Werkwijze voor het saneren van dijken.
CN212801052U (zh) 一种高填路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