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9095A - 电机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机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9095A
CN114189095A CN202111658887.XA CN202111658887A CN114189095A CN 114189095 A CN114189095 A CN 114189095A CN 202111658887 A CN202111658887 A CN 202111658887A CN 114189095 A CN114189095 A CN 114189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hannel
liquid
cooling channel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88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89095B (zh
Inventor
赵林林
孔庆波
段家超
刘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588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90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89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9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89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9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机及汽车,电机包括:转轴、转子铁芯、定子组件、壳体、第一盖体、第一轴承、第二盖体以及第二轴承,壳体设有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以及第一冷却通道,进液口、出液口位于壳体的外周面,第一冷却通道位于壳体内部,第一冷却通道用于通入冷却液以冷却定子组件;第一轴承设置于第一盖体且与转轴的一端连接,第一盖体具有第二冷却通道,用于通入冷却液以冷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设置于第二盖体且与转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盖体具有第三冷却通道,用于供自第二冷却通道通入的冷却液流动以冷却第二轴承。本申请公开的电机及汽车,可以对定子组件和轴承同时进行冷却,且冷却结构设计合理,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电机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驱动结构,在汽车及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发展与普及,电机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来源,特别是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相关技术中,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电机内的定子组件会产生热量,为了实现对电机内定子组件的散热,多采用在电机壳体增加水冷管道,利用水冷管道对电机进行散热,以避免电机过热而导致电机寿命大大减低。但是,随着电机转速以及功率密度的提升,设置于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的热负荷也越来越大,因此,但此时壳体上的水冷管道并不能对轴承进行冷却,导致轴承会发生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电机的性能及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机及汽车,该电机在实现对定子组件进行冷却的同时,可以对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进行冷却,且冷却结构设计合理,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机,包括: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和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周;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套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具有贯通至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用于安装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以及第一冷却通道,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用于通入冷却液以冷却所述定子组件;
第一端盖组件,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一轴承,所述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且与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用于通入所述冷却液以冷却所述第一轴承;以及
第二端盖组件,所述第二端盖组件包括第二盖体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且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三冷却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冷却通道用于供自所述第二冷却通道通入的冷却液流动以冷却所述第二轴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冷却通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一流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一进液流道和第一出液流道,所述第一进液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和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内设有临近所述第一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的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一出液流道分位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两侧;
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二进液流道和第二出液流道,所述第二进液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出液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三冷却通道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冷却通道内设有临近所述第二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二出液流道的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二出液流道分位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两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流道用于将所述进液口的冷却液导向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于所述出液口和所述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三流道用于将所述第三冷却通道的冷却液导向所述出液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还设有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凸起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盖板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密封所述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形成为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
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盖板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以密封所述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形成为所述第三冷却流道,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槽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周,所述第二环槽位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部通过第一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盖板部通过第二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三环槽,所述第一环槽设于所述第三环槽的第一底壁面并与所述第三环槽连通,且所述第一环槽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三环槽的口径,所述第一盖板部位于所述第三环槽中,所述第三环槽的第一内环面和第一外环面分别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簧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簧分别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并压紧于所述第一盖板部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第四环槽,所述第二环槽设于所述第四环槽的第二底壁面并与所述第四环槽连通,且所述第二环槽的口径小于所述第四环槽的口径,所述第二盖板部位于所述第四环槽中,所述第四环槽的第二内环面和第二外环面分别设有第三卡槽和第四卡槽,所述第二卡簧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簧分别卡合于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并压紧于所述第二盖板部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三环槽的第一底壁面与第一盖板部之间;
所述第二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连接于所述第四环槽的第二底壁面与第二盖板部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转子鼠笼,所述转子鼠笼套接于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转子鼠笼用于安装所述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鼠笼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以所述转子鼠笼的中心成辐射状排列,所述叶片为弧形叶片。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电机及汽车,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以及第一冷却通道,使得冷却液可以由进液口流入第一冷却通道,并由出液口流出,当冷却液在第一冷却通道内流动时,可以实现对定子组件进行冷却;同时本申请通过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设置连通的第二冷却通道和第三冷却通道,且第二冷却通道与进液口连通、第三冷却通道与出液口连通,此时,冷却液可以由进液口流入第二冷却通道,并可以流至第三冷却通道,再由出液口排出,当冷却液在第二冷却通道和第三冷却通道流动时,可以对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进行冷却;即本申请可以同时对定子组件和设置于转轴两端的轴承进行冷却。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冷却通道与第二冷却通道、第三冷却通道共用同一个进液口和出液口,可以有效简化电机的结构,并降低电机的制造难度,从而提高电机的良率和可靠性。
此外,由于电机在工作过程中,定子组件的热量要大于转轴两端的轴承产生的热量,因此,在设计电机的冷却结构时,还应以定子组件的冷却为主,而本申请的第二冷却通道与第三冷却通道串联,再与第一冷却通道并联的冷却方案,使得第一冷却通道能够获得足够的冷却液,以在不影响定子组件的冷却效果的同时对转轴两端的轴承进行冷却,进而可以提高电机冷却结构的设计合理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机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B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机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的C向剖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机的后视图;
图9为图8中的D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第一端盖组件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中的E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第一端盖组件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F向剖视图;
图14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第二端盖组件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图14中的G向剖视图;
图16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第二端盖组件的侧视图;
图17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图16中的H向剖视图;
图18为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电机;11、转子组件;111、转轴;112、转子铁芯;113、转子鼠笼;1131、第一端面;1132、第二端面;1133、叶片;12、定子组件;20、壳体;21、第一端;22、第二端;23、安装腔;24、进液口;25、出液口;26、第一冷却通道;27、外周面;271、第一凸起部;272、第二凸起部;273、第三凸起部;27a、第一流道;27b、第二流道;27c、第三流道;28、内壁面;30、第一端盖组件;31、第一盖体;310、第二冷却通道;311、第一进液流道;312、第一出液流道;31a、第一主进液流道;31b、第一子进液流道;31c、第一主出液流道;31d、第一子出液流道;32、第一轴承;33、第一密封钉;34、第二密封钉;35、第一主体部;351、第一安装孔;352、第一环槽;353、第三环槽;354、第一卡槽;355、第二卡槽;356、第一密封件;357、第一安装槽;358、第二安装槽;359、第一遮挡部;35a、第一底壁面;35b、第一内环面;35c、第一外环面;35d、第一孔;35e、第二孔;36、第一盖板部;37、第一卡簧;40、第二端盖组件;41、第二盖体;410、第三冷却通道;411、第二进液流道;412、第二出液流道;41a、第二主进液流道;41b、第二子进液流道;41c、第二主出液流道;41d、第二子出液流道;42、第二轴承;43、第三密封钉;44、第四密封钉;45、第二主体部;451、第二安装孔;452、第二环槽;453、第四环槽;454、第三卡槽;455、第四卡槽;456、第二密封件;457、第三安装槽;458、第四安装槽;459、第二遮挡部;45a、第二底壁面;45b、第二内环面;45c、第二外环面;45d、第三孔;45e、第四孔;46、第二盖板部;47、第二卡簧;200、汽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机构的电机的结构设计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众所周知,当电机进行工作时,其定子组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如果电机不能进行良好的散热,会导致电机内部结构越来越热,在高温环境下,电机的运行效率就会急剧下降,还会对电机的润滑和绝缘系统造成影响,甚至会损坏电机,导致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机构失效。因此,相关技术多采用在电机壳体上设置水冷通道,通过对电机壳体注入冷却液,将电机内部的定子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液带走,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但是,发明人发现,尽管对定子组件进行了散热设计,然而,在电机工作过程中,除了定子组件会产热,安装于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在高速转动的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热量,此时,用于对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剂在高温下容易失效,失去对轴承的润滑作用,导致轴承在工作过程中磨损较快,严重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电机的工作性能。
基于此,在电机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对电机的定子组件进行散热,同样也需要对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进行散热。
一种方式中,可采用在电机轴承盖上开设冷却通道,并开设单独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以对该侧轴承形成单独的冷却系统,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实现对轴承的散热作用,但由于汽车内部结构复杂,且电机的安装空间有限,当在电机壳体上设有对定子组件进行散热的冷却系统的同时,再分别对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再设置单独的冷却系统,会大大增加电机的结构复杂性以及电机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严重影响电机的结构可靠性以及会提高汽车整体结构设计的复杂性,进而导致电机的应用场景受到限制,即电机的普适性极低。
另一种方式中,为了降低电机冷却结构的复杂性,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可将轴承冷却系统与定子组件的冷却系统设为同一管道,即,自进液口进入的冷却液对转子组件一端的轴承进行冷却后,再流至定子组件的冷却通道对定子组件进行冷却,最后再流至转子组件另一端的轴承进行冷却,此时不需要单独设计轴承的冷却系统,只需要将轴承冷却通道与定子组件的冷却通道串联连通即可,有效简化电机的结构设计。但是,这种方式的冷却效率较低,即当冷却液先对一端的轴承进行冷却时,冷却液的冷却作用就会下降,其对后续的定子组件以及另一端轴承的冷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再一种方式中,从冷却效果的角度考虑,在避免需要单独对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进行冷却系统的设计时,可采用三路冷却通道并联的形式,即,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的冷却系统与定子组件的冷却系统共用同一进液口和出液口,当冷却液自进液口进入时,可以分成三路,一路流向转子组件一端的轴承进行冷却,一路流向定子组件进行冷却,再有一路流向转子组件另一端的轴承进行冷却,三路并联后再共同流向同一出液口流出。这种设计可以解决上述串联连通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同时可以减少进液口和出液口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电机的结构复杂性。但这种方式忽略了电机在工作过程中,其主要的发热部件在于定子组件,当三路并联时,由于进液口的进液流量是固定的,两端轴承的冷却通道会分走更多的冷却液,导致定子组件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不足够实现对定子组件的散热作用,即该方式只是着眼于对电机各个部分均进行散热,而并未考虑电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哪一部分的散热是更重要的。换言之,在忽略电机工作特性的情况下,对电机的冷却结构进行设计是不合理的。
基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机,通过将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的冷却通道进行串联,再与定子组件的冷却通道进行并联,以实现对电机的定子组件进行散热的同时,实现对转子组件两端的轴承进行散热,且可以降低电机的结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本申请还综合考虑了电机的工作特性,即可以实现以定子组件的散热为主,轴承散热为辅的散热效果,进而可以有效提高电机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100,该电机100包括转子组件11、定子组件12、壳体20、第一端盖组件30以及第二端盖组件40。转子组件11包括转轴111和转子铁芯112,转子铁芯112套设在转轴111的外周,定子组件12套设于转子铁芯112的外周,壳体2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且壳体20具有贯通至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的安装腔23,壳体20的安装腔23用于安装转子组件11和定子组件12。在壳体20上设置有连通的进液口24、出液口25以及第一冷却通道26,为了便于冷却液(例如水或乙二醇)的进出,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设置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第一冷却通道26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冷却液通过进液口24进入第一冷却通道26,并在第一冷却通道26内流动以冷却定子组件12,以实现对定子组件12的散热作用,而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出液口25流出。
第一端盖组件30包括第一盖体31和第一轴承32,第一盖体31连接于第一端21,第一轴承32设置于第一盖体31,且第一轴承32与转轴111的一端连接,以实现转轴111与第一端21的转动连接。在第一盖体31上设有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二冷却通道310连通于进液口24,以使得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口24进入第二冷却通道310,并在第二冷却通道310内流动,进而对设置在第一盖体31上的轴承进行冷却,以实现对第一轴承32的散热作用。相应地,第二端盖组件40包括第二盖体41和第二轴承42,第二盖体41连接于第二端22,第二轴承42设置于第二盖体41,且第二轴承42与转轴111的另一端连接,以实现转轴111与第二端22的转动连接。在第二盖体41上设置有第三冷却通道410,该第三冷却通道410连通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出液口25,冷却液经第二冷却通道310流向第三冷却通道410并在第三冷却通道410内流动,以冷却第二盖体41上的第二轴承42,同时冷却液在对第二轴承42进行冷却后,经出液口25流出,进而实现对第二轴承42的散热作用。
在电机100工作时,定子组件12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且为了对转子组件11和定子组件12进行保护,会将转子组件11和定子组件12安装于壳体20的安装腔23内,并将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连接于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以实现对转子组件11和定子组件12的保护,此时壳体20、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使得安装腔23为封闭状态,此时,定子组件12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若不能及时将该热量散发出去,则会严重影响定子组件12的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电机100的工作寿命。因此通过在壳体20内设置第一冷却通道26,通过在第一冷却通道26内注入冷却液,利用冷却液将定子组件12产生的热量带走,以对定子组件12进行冷却,进而提高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同时,为了避免冷却液在吸收一定的热量后,便不能继续再进行冷却工作的情况发生,通常会将第一冷却通道26内的冷却液设计为可以循环流动的形式,即,通过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设置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以使得冷却液可以不断通过进液口24进入第一冷却通道26,同时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可以不断通过出液口25排出,以使得第一冷却通道26内不断进入新的冷却液,并可以持续排出变热的冷却液,实现冷却液的持续冷却作用。
而考虑到冷却液的循环需要将电机100的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连通至冷却液的储液机构,即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还需连接其他的管道以连通至冷却液的储液机构,以提供和回收冷却液。而为了便于进液口24与出液口25与外界管道的连通,因此将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设置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而将第一冷却通道26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可以使得第一冷却通道26尽量接近定子组件12,以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当电机100进行工作时,转轴111两端的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在高速转动下也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若不能及时对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进行散热,轴承内部的润滑剂就会变性,导致润滑作用下降,轴承在转动过程中就会发生严重摩擦,导致轴承的使用寿命下降,进而影响电机100的工作寿命。为了实现对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的散热作用,通过在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上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且第二冷却通道310与进液口24连通,第三冷却通道410与出液口25连通,此时冷却液便可从进液口24进入第二冷却通道310,并在第二冷却通道310内流动,以对第一轴承32进行冷却,且冷却液可经第二冷却通道310流至第三冷却通道410,在第三冷却通道410内流动以冷却第二轴承42,最后由出液口25流出。即,通过在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上设置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以对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进行冷却,进而提高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的散热效率,以延长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电机100的工作寿命。
上述第二冷却通道310与进液口24连通,第三冷却通道410与出液口25连通的设计可以有效简化电机100结构,即,冷却液可以由同一进液口24流至第一冷却通道26和第二冷却通道310,且可以经同一出液口25流出,将轴承的冷却结构与定子组件12的冷却结构中的进液口24、出液口25设计为同一个,以简化电机100结构,降低电机100制造难度,提高电机100的制造良率,同时还可以减少电机100与外部用于供应冷却液的管道的连接,进而可以降低电机100对安装空间的占用,同时也可以降低电机100与其他部件的组装难度,提高电机100的组装良率。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需要设置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则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会比较容易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此时容易导致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由于碰撞受损而无法正常进液和出液。因此,采用同一进液口24和同一出液口25时,可以避免由于在电机100上设置多个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时,多个进液口24和多个出液口25容易发生碰撞受损的风险,换言之,可以提高定子组件12的冷却结构和轴承的冷却结构的可靠性,进而提高电机100的可靠性。
此外,考虑到电机100在工作过程中,定子组件12是电机100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即定子组件12的热量要大于转轴111两端的轴承产生的热量,若想要同时实现对两端轴承和定子组件12进行散热,且只考虑对电机100结构的影响,将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三冷却通道410分别与第一冷却通道26进行并联时,由于冷却液经同一进液口24进入到第一冷却通道26、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而第二冷却通道310与第三冷却通道410的并联设计会分走较多的冷却液,进而使得第一冷却通道26内的冷却液变少,此时,第一冷却通道26内的冷却液循环速度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会导致第一冷却通道26内的冷却液对定子组件12的冷却作用下降,严重影响定子组件12的散热效率。因此,本申请采用在对电机100结构进行简化的同时,通过将第二冷却通道310与第三冷却通道410进行串联,再将其与第一冷却通道26并联,可以使得从同一进液口24进入的冷却液在分流时,能够具有合适的流量分配。相比于将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三冷却通道410分别与第一冷却通道26进行并联的方案,可以使得第一冷却通道26分得足够多的冷却液,进而降低对定子组件12的散热效率的影响,即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在不影响定子组件12的散热效率的同时实现对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的散热作用,进而实现电机100冷却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结合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转子组件11还包括转子鼠笼113,转子鼠笼113套接于转轴111的外周,用于安装转子铁芯112。转子鼠笼113具有第一端面1131和第二端面1132,在第一端面1131和/或第二端面1132上设置有多个叶片1133,多个叶片1133可以随转子鼠笼113进行转动,在电机工作时,由于转子铁芯112也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通过在转子鼠笼113上设置多个可以随转子鼠笼113转动的叶片1133,可以在叶片1133转动的过程中,将转子铁芯112产生的热量输送至转轴111两端的端盖组件的位置,而由于在转轴111的两端还设有用于冷却轴承的冷却通道,此时转子铁芯112产生的热量可以由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内的冷却液带走,进而可以提高转子铁芯112的散热效果。
一种示例中,在第一端面1131上设置有多个叶片1133,且该多个叶片1133以转子鼠笼113的中心成辐射状排列。通过在第一端面1131设置多个叶片1133,当叶片1133进行转动时,叶片1133不仅可以带动壳体20内空气的流动,还可以将转子铁芯112端部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冷却通道310处,此时第二冷却通道310不仅可以对第一轴承32进行冷却,还可以对转子铁芯112进行冷却,进一步提高转子铁芯112的散热效率。
另一种示例中,在第二端面1132上设置有多个叶片1133,且该多个叶片1133以转子鼠笼113的中心成辐射状排列。通过在第二端面1132设置多个叶片1133,当叶片1133进行转动时,叶片1133不仅可以带动壳体20内空气的流动,还可以将转子铁芯112端部的热量传递至第三冷却通道410处,此时第三冷却通道410不仅可以对第二轴承42进行冷却,还可以对转子铁芯112进行冷却,进一步提高转子铁芯112的散热效率。
再一种示例中,可以在第一端面1131和第二端面1132同时设置多个叶片1133,此时第一端面1131和第二端面1132上的叶片1133设置方式以及效果可以参照上述单独在第一端面1131、第二端面1132设置多个叶片1133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相较于在转子鼠笼113的一个端面上设置多个叶片1133的方案,在第一端面1131和第二端面1132上同时设置多个叶片1133时,其对转子铁芯112的散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一端面1131和/或第二端面1132上设置多个叶片1133时,由于第一端面1131、第二端面1132的面积有限,即叶片1133的设置位置有限。基于此,该多个叶片1133以辐射状的方式排列,同时,多个叶片1133均为弧形叶片。弧形叶片可以使得在有限的安装面积内得到延伸长度最长的叶片1133,进而可以提高叶片1133对周边空气的带动力,以使得叶片1133对转子铁芯112的散热效果更佳。
一些实施例中,由前述可知,第一冷却通道26设于壳体20的内部,以使得通入第一冷却通道26的冷却液能够更好地与定子组件12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具体地,第一冷却通道26可以通过在壳体20的内壁面28上缠绕管道结构形成,也可以通过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和内壁面28之间开设多个相互连通的空腔,以使得冷却液可以环绕壳体20进行循环流动,进而带走壳体20内部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在壳体20的内壁面28上缠绕管道结构,亦或是在壳体20和外周面27与内壁面28之间开设空腔结构,其管道结构的缠绕密度以及空腔结构的密度和大小均可根据壳体20的成型加工方式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冷却通道26的具体结构形式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进液口24、出液口25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进液口24可靠近壳体20的第一端21设置,而出液口25可靠近壳体的第二端22设置,或者是,该进液口24、出液口25可位于壳体20的外周中部等。
结合图6、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设有第一流道27a,该第一流道27a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连通,以实现冷却液在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之间输送。将第一流道27a设置于壳体20的外周面27,可以避免壳体20内的定子组件12对第一流道27a内的冷却液的影响。
进一步地,可通过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设第一凸起部271,且该第一凸起部271可一体成型于壳体20的外周面27,在第一凸起部271内形成该第一流道27a。这样,不仅能够简化壳体20的结构设计,对壳体20的脱模影响更小。而且,可以使得第一流道27a与壳体20的连接更加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流道27a也可以通过额外的管道结构设置在壳体20的内壁面28上或是设置在内壁面28与外周面27之间,但由于壳体20内部温度较高,当冷却液经第一流道27a由第二冷却通道310流至第三冷却通道410时,壳体20内部的温度会对第一流道27a内的冷却液的冷却能力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流至第三冷却通道410内的冷却液对第二轴承42的散热效果下降。可见,采用将第一流道27a通过第一凸起部271的方式形成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替代了在电机100的其他部位设计额外的结构进行第二冷却通道310与第三冷却通道410的连通,能够降低电机100的结构复杂性,并可降低对壳体20的加工制造难度。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271可以为凸条或凸块,当将第一凸起部271设计为凸条时,可以减轻电机100壳体20的整体重量;当将第一凸起部271设计为凸块时,可以通过增大第一凸起部271的厚度和尺寸,以提高凸起部的结构强度,进而实现对第一凸起部271内的第一流道27a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第一流道27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轴111的轴线(如图7中的中心线O),即,该第一流道27a为直线型流道。由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分别位于壳体20的两端,将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进行连通的路径有很多种,当第一流道27a沿着平行于转轴111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时,可以使得第一流道27a的延伸长度最短。最短的延伸路径不仅便于冷却液由第二冷却通道310经第一流道27a流至第三冷却通道410,而且可以避免冷却液在壳体20上停留的时间过长,进而受到壳体20内的定子组件12的热量的影响的情况。
此外,当第一流道27a沿平行于转轴111轴线的方向进行延伸时,第一流道27a可以通过在第一凸起部271上钻孔加工得到,即第一流道27a的形成方式更加便捷,进一步降低了壳体20的加工制造难度。
结合图8、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还设有第二凸起部272,在第二凸起部272内形成有第二流道27b,第二流道27b连通于进液口24和第二冷却通道310,从进液口24进入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二凸起部272内的第二流道27b流向第二冷却通道310,以经由第二冷却通道310对第一轴承32进行冷却。对应的,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还设有第三凸起部273,在第三凸起部273内形成有第三流道27c,第三流道27c连通于出液口25和第三冷却通道410,第三冷却通道410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三流道27c流至出液口25,进而流出第三冷却通道410。
具体地,第二凸起部272、第三凸起部273一体成型于壳体20。通过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上设置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再利用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设置第二流道27b和第三流道27c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第二冷却通道310与进液口24的连通,同时还能够实现第三冷却通道410与出液口25的连通,而且能够有效简化电机100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制造难度。
此外,采用第二凸起部272、第三凸起部273一体成型于壳体20的方式,替代了相关技术中通过额外设置管道以实现上述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的形成方式中,由于管道与壳体20、第一盖体31、第二盖体41的连接面积有限,连接强度难以保证的方式,有效提高第二凸起部272、第三凸起部273与壳体20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也可以通过额外的管道结构设置在壳体20的内壁面28上或是设置在内壁面28与外周面27之间,但由于壳体20内部温度较高,当冷却液在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内流动时时,壳体20内部的温度会对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内的冷却液的冷却能力造成影响,进而使得冷却液对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42的散热效果下降。可见,采用将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通过第二凸起部272、第三凸起部273设置在壳体20的外周面27时,替代了在电机100的其他部位设计额外的结构进行进液口24与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三冷却通道410与出液口25的连通,能够降低电机100的结构复杂性,并可降低对壳体20的加工制造难度。
进一步地,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可以为凸条或凸块,当将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设计为凸条时,可以减轻电机100壳体20的整体重量;当将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设计为凸块时,可以通过增大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的厚度和尺寸,以提高第二凸起部272和第三凸起部273的结构强度,进而实现对凸起部内的流道进行保护。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轴111的轴线O,即,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为直线型流道。由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分别位于壳体20的两端,将进液口24与第二冷却通道310连通以及将第三冷却通道410与出液口25进行连通的路径有很多种,当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沿着平行于转轴111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时,可以使得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的延伸长度最短。最短的延伸路径不仅便于冷却液由进液口24流至第二冷却通以及由第三冷却通道410流至出液口25,而且可以避免冷却液在壳体20上停留的时间过长,进而受到壳体20内的定子组件12的热量的影响的情况。
此外,当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沿平行于转轴111轴线的方向进行延伸时,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可以通过在第二凸起部272、第三凸起部273上钻孔加工得到,即第二流道27b、第三流道27c的形成方式更加便捷,进一步降低了壳体20的加工制造难度。
请参阅图10、图11,由于第一流道27a、第二流道27b设置在壳体20,而第二冷却通道310设置在第一盖体31,为了实现第一流道27a、第二流道27b与第二冷却通道310的连通,在第一盖体31上还设置有第一进液流道311和第一出液流道312,第一进液流道311连通于第二流道27b和第二冷却通道310,以实现冷却液自进液口24流至第二流道27b,进而流向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一出液流道312连通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一流道27a,以实现冷却液自第二冷却通道310流至第一流道27a,进而流向第三冷却通道410。
具体地,第一进液流道31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主进液流道31a和第一子进液流道31b,第一主进液流道31a连通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一子进液流道31b,第一子进液流道31b连通于第二流道27b和第一主进液流道31a,且,第一子进液流道31b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流道27b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主进液流道31a自第一子进液流道31b的一端朝向第一盖体31的中心延伸,以连通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在实现第一流道27a、第二流道27b与第二冷却通道310连通的同时,将第一进液流道311设计为第一主进液流道31a和第一子进液流道31b连通的形式,可以降低第一进液流道311的形成难度,即可以通过在第一盖体31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打孔的方式分别形成第一主进液流道31a和第一子进液流道31b,进而形成第一进液流道311。
同样地,第一出液流道31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主出液流道31c和第一子出液流道31d,第一主出液流道31c连通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一子出液流道31d,第一子出液流道31d连通于第一流道27a和第一主出液流道31c,且,第一子出液流道31d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流道27a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主出液流道31c自第一子出液流道31d的一端朝向第一盖体31的中心延伸,以连通于第二冷却通道310。在实现第一流道27a、第二流道27b与第二冷却通道310连通的同时,将第一出液流道312设计为第一主出液流道31c和第一子出液流道31d连通的形式,可以降低第一出液流道312的形成难度,即可以通过在第一盖体31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打孔的方式分别形成第一主出液流道31c和第一子出液流道31d,进而形成第一出液流道312。
进一步地,当第一主进液流道31a和第一主出液流道31c通过打孔的形式形成时,第一端盖组件30还包括第一密封钉33和第二密封钉34,且第一密封钉33密封于第一主进液流道31a的背离第一盖体31的一端,以对第一主进液流道31a进行密封,防止冷却液自该端泄露;第二密封钉34密封于第一主出液流道31c的背离第一盖体31的一端,以对第一主出液流道31c进行密封,防止冷却液自该端泄露。
具体地,第一密封钉33、第二密封钉34可以为金属密封钉、橡胶密封钉或其他密封部件,当选用金属密封钉时可以使得金属密封钉可拆卸安装于第一主进液流道31a、第一主出液流道31c,以方便对第一主进液流道31a、第一主出液流道31c进行定期清洁。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利用其他密封部件对第一主进液流道31a、第一主出液流道31c的一端进行密封,而不仅限于密封钉。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在第一盖体31上形成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一盖体31包括第一主体部35和第一盖板部36。在第一主体部35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51,第一轴承32安装于第一安装孔351,且在第一主体部35设有第一环槽352,该第一环槽352用于形成第二冷却通道310。第一盖板部36连接于第一主体部35以密封第一环槽352。通过在第一主体部35上开设第一环槽352的方式形成第二冷却通道310可以降低第二冷却通道310的加工制造难度,且不会影响第一盖体31的脱模难度,可以提高第一盖体31的加工制造良率。同时,利用第一盖板部36封盖第一环槽352,能够防止第二冷却通道310中的冷却液泄露的情况。
具体地,由前述可知,第一轴承32主要安装于第一主体部35上的第一安装孔351,因此,在设置时,可将第一环槽352设于第一安装孔351的外周,即,第一环槽352位于第一轴承32的外周。这样,能够实现冷却液能够对尽可能地与第一轴承32进行接触,从而第一轴承32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可能传递给第一环槽352内的冷却液,进而提高对第一轴承32的散热效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第一主体部35上设置凸台结构,并在凸台结构上开设第二冷却通道310,此时使得形成的第二冷却通道310可环设于第一轴承32的外周,当然,也可以对应该第一轴承32设置。
进一步地,考虑到由于电机100的壳体20、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均为金属材料,且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对壳体20、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同时冷却液内也容易混入杂质,电机100在长期工作后,上述冷却液的经过的路径中有可能会发生堵塞的情况,基于此,第一盖板部36可拆卸连接于第一主体部35,这样可以便于对第一环槽352进行检查与清洁。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盖板部36与第一主体部35的可拆卸连接的可靠性,该第一盖板部36可通过第一卡簧37可拆卸连接于第一主体部35。通过第一卡簧37实现第一盖板部36与第一主体部35的连接,便于实现第一盖板部36对第一环槽352的密封。此外,采用卡簧的拆卸相较于螺钉拆卸的方式,由于螺钉在经过多次拆卸之后容易发生螺纹磨损,进而导致螺钉连接失效的情况,因此,卡簧的拆卸方式,连接的可靠性更强,且拆卸操作更加简单。
具体地,在第一主体部35设有第三环槽353,第三环槽353包括第一底壁面35a、第一内环面35b和第一外环面35c,第一环槽352设于第一底壁面35a并与第三环槽353连通,且第一环槽352的口径小于第三环槽353的口径,以与第三环槽353形成阶梯槽,此时第一底壁面35a可以为第一盖板部36与第一主体部35的连接提供连接基础。同时,为了实现第一盖板部36的受力平衡,第一卡簧37可以为两个,即,可在第一内环面35b和第一外环面35c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槽354和第二卡槽355,第一卡槽354和第二卡槽355分别用于容纳两个第一卡簧37,且两个第一卡簧37压紧于第一盖板部36的背离第一环槽352的一面上,以实现将第一盖板部36连接于第一主体部35。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冷却液在第一环槽352内流动,为了防止第一环槽352内的冷却液泄露,可通过在第一盖板部36与第一底壁面35a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356,以实现对第一盖板部36与第一主体部35连接的密封,以防止冷却液发生泄露的情况。
具体地,第一密封件356可以为两个,在第一底壁面35a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57和第二安装槽358,两个第一密封件356分别过盈安装于第一安装槽357和第二安装槽358,过盈安装可以实现对第一盖板部36与第一底壁面35a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防止冷却液的泄露。
进一步地,结合图12、图13所示,为了使冷却液在第一环槽352内的流动更加顺畅,在第一环槽352内设有第一遮挡部359,在第一主进液流道31a与第一环槽352的交界处形成第一孔35d,在第一主出液流道31c与第一环槽352的交界处形成第二孔35e,该第一遮挡部359设置在临近第一孔35d和第二孔35e的位置,且第一孔35d和第二孔35e位于第一遮挡部359的两侧。通过在第一孔35d和第二孔35e之间设置第一遮挡部359,可以使得冷却液经第一孔35d进入第一环槽352时,只能够朝向一个方向流动,并最终流动至第二孔35e,以流出第一环槽352,可以防止冷却液在第一环槽352内多次循环流动,进而影响冷却液的冷却效果的情况。
请参阅图14、图15,由于第一流道27a、第三流道27c设置在壳体20,而第三冷却通道410设置在第二盖体41,为了实现第一流道27a、第三流道27c与第三冷却通道410的连通,在第二盖体41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液流道411和第二出液流道412,第二进液流道411连通于第一流道27a和第三冷却通道410,以实现冷却液自第一流道27a流至第二进液流道411,进而流向第三冷却通道410;第二出液流道412连通于第三冷却通道410和第三流道27c,以实现冷却液自第三冷却通道410流至第三流道27c,进而流向出液口25。
具体地,第二进液流道41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主进液流道41a和第二子进液流道41b,第二主进液流道41a连通于第三冷却通道410和第二子进液流道41b,第二子进液流道41b连通于第一流道27a和第二主进液流道41a,且,第二子进液流道41b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流道27a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主进液流道41a自第二子进液流道41b的一端朝向第二盖体41的中心延伸,以连通于第三冷却通道410。在实现第一流道27a、第三流道27c与第三冷却通道410连通的同时,将第二进液流道411设计为第二主进液流道41a和第二子进液流道41b连通的形式,可以降低第二进液流道411的形成难度,即可以通过在二盖体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打孔的方式分别形成第二主进液流道41a和第二子进液流道41b,进而形成第二进液流道411。
同样地,第二出液流道41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主出液流道41c和第二子出液流道41d,第二主出液流道41c连通于第三冷却通道410和第二子出液流道41d,第二子出液流道41d连通于第三流道27c和第二主出液流道41c,且,第二子出液流道41d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流道27c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主出液流道41c自第二子出液流道41d的一端朝向第二盖体41的中心延伸,以连通于第三冷却通道410。在实现第一流道27a、第三流道27c与第三冷却通道410连通的同时,将第二出液流道412设计为第二主出液流道41c和第二子出液流道41d连通的形式,可以降低第二出液流道412的形成难度,即可以通过在第二盖体41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打孔的方式分别形成第二主出液流道41c和第二子出液流道41d,进而形成第二出液流道412。
进一步地,当第二主进液流道41a和第二主出液流道41c通过打孔的形式形成时,第二端盖组件40还包括第三密封钉43和第四密封钉44,且第三密封钉43密封于第二主进液流道41a的背离第二盖体41的一端,以对第二主进液流道41a进行密封,防止冷却液自该端泄露;第四密封钉44密封于第二主出液流道41c的背离第二盖体41的一端,以对第二主出液流道41c进行密封,防止冷却液自该端泄露。
具体地,第三密封钉43、第四密封钉44可以为金属密封钉、橡胶密封钉或其他密封部件,当选用金属密封钉时可以使得金属密封钉可拆卸安装于第二主进液流道41a、第二主出液流道41c,以方便对第二主进液流道41a、第二主出液流道41c进行定期清洁。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利用其他密封部件对第二主进液流道41a、第二主出液流道41c的一端进行密封,而不仅限于密封钉。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在第二盖体41上形成第三冷却通道410,第二盖体41包括第二主体部45和第二盖板部46。在第二主体部45上设有第二安装孔451,第二轴承42安装于第二安装孔451,且在第二主体部45设有第二环槽452,该第二环槽452用于形成第三冷却通道410。第二盖板部46连接于第二主体部45以密封第二环槽452。通过在第二主体部45上开设第二环槽452的方式形成第三冷却通道410可以降低第三冷却通道410的加工制造难度,且不会影响第二盖体41的脱模难度,可以提高第二盖体41的加工制造良率。同时,利用第二盖板部46封盖第二环槽452,能够防止第三冷却通道410中的冷却液泄露的情况。
具体地,由前述可知,第二轴承42主要安装于第二主体部45上的第二安装孔451,因此,在设置时,可将第二环槽452设于第二安装孔451的外周,即,第二环槽452位于第二轴承42的外周。这样,能够实现冷却液能够对尽可能地与第二轴承42进行接触,从而第二轴承42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可能传递给第二环槽452内的冷却液,进而提高对第二轴承42的散热效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在第二主体部45上设置凸台结构,并在凸台结构上开设第三冷却通道410,此时使得形成的第三冷却通道410可环设于第二轴承42的外周,当然,也可以对应该第二轴承42设置。
进一步地,考虑到电机100的壳体20、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均为金属材料,且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对壳体20、第一盖体31和第二盖体41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同时冷却液内也容易混入杂质,电机100在长期工作后,上述冷却液的经过的路径中有可能会发生堵塞的情况,基于此,第二盖板部46可拆卸连接于第二主体部45,这样可以便于对第二环槽452进行检查与清洁。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二盖板部46与第二主体部45的可拆卸连接的可靠性,该第二盖板部46可通过第二卡簧47可拆卸连接于第二主体部45。
通过第二卡簧47实现第二盖板部46与第二主体部45的连接,便于实现第二盖板部46对第二环槽452的密封。此外,采用卡簧的拆卸相较于螺钉拆卸的方式,由于螺钉在经过多次拆卸之后容易发生螺纹磨损,进而导致螺钉连接失效的情况,因此,卡簧的拆卸方式,连接的可靠性更强,且拆卸操作更加简单。
具体地,在第二主体部45设有第四环槽453,第四环槽453包括第二底壁面45a、第二内环面45b和第二外环面45c,第二环槽452设于第二底壁面45a并与第四环槽453连通,且第二环槽452的口径小于第四环槽453的口径,以与第四环槽453形成阶梯槽,此时第二底壁面45a可以为第二盖板部46与第二主体部45的连接提供连接基础。同时,为了实现第二盖板部46的受力平衡,第二卡簧47可以为两个,即,可在第二内环面45b和第二外环面45c上分别设有第三卡槽454和第四卡槽455,第三卡槽454和第四卡槽455分别用于容纳两个第二卡簧47,且两个第二卡簧47压紧于第二盖板部46的背离第二环槽452的一面上,以实现将第二盖板部46连接于第二主体部45。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冷却液在第二环槽452内流动,为了防止第二环槽452内的冷却液泄露,通过在第二盖板部46与第二底壁面45a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456,以实现对第二盖板部46与第二主体部45连接的密封,以防止冷却液发生泄露的情况。
具体地,第二密封件456可以为两个,在第二底壁面45a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槽457和第四安装槽458,两个第二密封件456分别过盈安装于第三安装槽457和第四安装槽458,过盈安装可以实现对第二盖板部46与第二底壁面45a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防止冷却液的泄露。
进一步地,结合图16、图17所示,为了使冷却液在第二环槽452内的流动更加顺畅,在第二环槽452内设有第二遮挡部459,在第二主进液流道41a与第二环槽452的交界处形成第三孔45d,在第二主出液流道41c与第二环槽452的交界处形成第四孔45e,该第二遮挡部459设置在临近第三孔45d和第四孔45e的位置,且第三孔45d和第四孔45e位于第二遮挡部459的两侧。通过在第三孔45d和第四孔45e之间设置第二遮挡部459,可以使得冷却液经第三孔45d进入第二环槽452时,只能够朝向一个方向流动,并最终流动至第四孔45e,以流出第二环槽452,可以防止冷却液在第二环槽452内多次循环流动,进而影响冷却液的冷却效果的情况。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机100通过将第一冷却通道26实现对定子组件12的冷却,通过第二冷却通道310和第三冷却通道410实现对转轴111两端的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42进行冷却;同时将第二冷却通道310与第三冷却通道410串联再与第一冷却通道26并联,在简化电机100结构的同时,可以合理分配由进液口24进入的我冷却液至各个冷却通道,可以实现以对定子组件12冷却为主,对轴承的冷却为辅的冷却结构,进而可以提高电机100的散热效率和功率密度。
第二方面,请参阅图18,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200,该汽车200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机100,应用该电机100的汽车200,其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且驱动动力更稳定,不容易发生故障。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机及汽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电机及汽车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和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周;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套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具有贯通至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用于安装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以及第一冷却通道,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用于通入冷却液以冷却所述定子组件;
第一端盖组件,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一轴承,所述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且与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用于通入所述冷却液以冷却所述第一轴承;以及
第二端盖组件,所述第二端盖组件包括第二盖体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且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三冷却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冷却通道用于供自所述第二冷却通道通入的冷却液流动以冷却所述第二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冷却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一进液流道和第一出液流道,所述第一进液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和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内设有临近所述第一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的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一出液流道分位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两侧;
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二进液流道和第二出液流道,所述第二进液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出液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三冷却通道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冷却通道内设有临近所述第二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二出液流道的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二出液流道分位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流道用于将所述进液口的冷却液导向所述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于所述出液口和所述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三流道用于将所述第三冷却通道的冷却液导向所述出液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还设有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凸起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盖板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密封所述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形成为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
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盖板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以密封所述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形成为所述第三冷却流道,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所述第一盖板部通过第一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盖板部通过第二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三环槽,所述第一环槽设于所述第三环槽的第一底壁面并与所述第三环槽连通,且所述第一环槽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三环槽的口径,所述第一盖板部位于所述第三环槽中,所述第三环槽的第一内环面和第一外环面分别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簧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簧分别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并压紧于所述第一盖板部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第四环槽,所述第二环槽设于所述第四环槽的第二底壁面并与所述第四环槽连通,且所述第二环槽的口径小于所述第四环槽的口径,所述第二盖板部位于所述第四环槽中,所述第四环槽的第二内环面和第二外环面分别设有第三卡槽和第四卡槽,所述第二卡簧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簧分别卡合于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并压紧于所述第二盖板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转子鼠笼,所述转子鼠笼套接于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转子鼠笼用于安装所述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鼠笼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以所述转子鼠笼的中心成辐射状排列,所述叶片为弧形叶片。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CN202111658887.XA 2021-12-31 2021-12-31 电机及汽车 Active CN1141890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8887.XA CN114189095B (zh) 2021-12-31 2021-12-31 电机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8887.XA CN114189095B (zh) 2021-12-31 2021-12-31 电机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9095A true CN114189095A (zh) 2022-03-15
CN114189095B CN114189095B (zh) 2023-06-30

Family

ID=80545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8887.XA Active CN114189095B (zh) 2021-12-31 2021-12-31 电机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89095B (zh)

Citation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14134A2 (en) * 2002-10-23 2004-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motor of vehicle
CN102820752A (zh) * 2011-06-08 2012-12-12 福建福安闽东亚南电机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用水冷异步电机
DE102013226851A1 (de) * 2013-12-20 2015-06-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Rotatorische dynamo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Kühlsystem
US20150280525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Prippel Technologies, Llc Induction motor with transverse liquid cooled rotor and stator
CN106998111A (zh) * 2017-04-13 2017-08-01 南京高传机电自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半直驱风力发电机
CN206524706U (zh) * 2017-03-02 2017-09-26 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 水冷电机
CN207069817U (zh) * 2017-08-01 2018-03-0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及其外壳
CN108023432A (zh) * 2016-10-31 2018-05-11 杭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及电动大巴
CN108173401A (zh) * 2018-01-10 2018-06-15 上海硅泰电子有限公司 轮边驱动桥用盘式电机及轮边驱动系统
CN108365695A (zh) * 2018-05-18 2018-08-03 安徽理工大学 外接复合式水冷磁力耦合器散热器
CN207968210U (zh) * 2018-03-01 2018-10-12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机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08675021U (zh) * 2018-10-08 2019-03-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机构、电机装置及汽车
CN109617272A (zh) * 2019-01-03 2019-04-12 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传动系统的集成式冷却结构
CN109713830A (zh) * 2019-01-23 2019-05-03 宁波菲仕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冷却壳体和冷却电机
CN209748302U (zh) * 2019-03-29 2019-12-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端盖和具有该端盖的电机和电动车辆
CN210093024U (zh) * 2019-08-15 2020-02-18 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德胜电机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
CN110868002A (zh) * 2019-12-25 2020-03-06 苏州保邦电气有限公司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CN111384820A (zh) * 2018-12-27 2020-07-07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驱动电机冷却结构和具有该冷却结构的驱动电机
CN211429118U (zh) * 2020-03-30 2020-09-04 江苏毅合捷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滚动轴承支撑的空压机冷却通道、冷却系统以及空压机
CN111756179A (zh) * 2019-03-29 2020-10-09 蜂巢电驱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电动车辆
CN212115021U (zh) * 2020-07-06 2020-12-08 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电机散热能力和降低电机轴承温度的水冷却端盖
CN112564420A (zh) * 2020-11-27 2021-03-2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负荷高速电机轴承冷却装置
CN112701856A (zh) * 2020-12-25 2021-04-2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冷却系统
KR20210064656A (ko) * 2019-11-26 2021-06-03 주식회사 맥시스 베어링 냉각 효율이 우수한 전기자동차 구동 모터
CN113422475A (zh) * 2021-05-14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3422474A (zh) * 2021-05-14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3541398A (zh) * 2021-07-14 2021-10-22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电机及轨道机车
CN215009955U (zh) * 2021-03-29 2021-12-0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Patent Citation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14134A2 (en) * 2002-10-23 2004-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motor of vehicle
CN102820752A (zh) * 2011-06-08 2012-12-12 福建福安闽东亚南电机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用水冷异步电机
DE102013226851A1 (de) * 2013-12-20 2015-06-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Rotatorische dynamo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Kühlsystem
US20150280525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Prippel Technologies, Llc Induction motor with transverse liquid cooled rotor and stator
CN108023432A (zh) * 2016-10-31 2018-05-11 杭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及电动大巴
CN206524706U (zh) * 2017-03-02 2017-09-26 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 水冷电机
CN106998111A (zh) * 2017-04-13 2017-08-01 南京高传机电自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半直驱风力发电机
CN207069817U (zh) * 2017-08-01 2018-03-0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及其外壳
CN108173401A (zh) * 2018-01-10 2018-06-15 上海硅泰电子有限公司 轮边驱动桥用盘式电机及轮边驱动系统
CN207968210U (zh) * 2018-03-01 2018-10-12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机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08365695A (zh) * 2018-05-18 2018-08-03 安徽理工大学 外接复合式水冷磁力耦合器散热器
CN208675021U (zh) * 2018-10-08 2019-03-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机构、电机装置及汽车
CN111384820A (zh) * 2018-12-27 2020-07-07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驱动电机冷却结构和具有该冷却结构的驱动电机
CN109617272A (zh) * 2019-01-03 2019-04-12 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传动系统的集成式冷却结构
CN109713830A (zh) * 2019-01-23 2019-05-03 宁波菲仕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冷却壳体和冷却电机
CN209748302U (zh) * 2019-03-29 2019-12-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端盖和具有该端盖的电机和电动车辆
CN111756179A (zh) * 2019-03-29 2020-10-09 蜂巢电驱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电动车辆
CN210093024U (zh) * 2019-08-15 2020-02-18 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德胜电机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
KR20210064656A (ko) * 2019-11-26 2021-06-03 주식회사 맥시스 베어링 냉각 효율이 우수한 전기자동차 구동 모터
CN110868002A (zh) * 2019-12-25 2020-03-06 苏州保邦电气有限公司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CN211429118U (zh) * 2020-03-30 2020-09-04 江苏毅合捷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滚动轴承支撑的空压机冷却通道、冷却系统以及空压机
CN212115021U (zh) * 2020-07-06 2020-12-08 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电机散热能力和降低电机轴承温度的水冷却端盖
CN112564420A (zh) * 2020-11-27 2021-03-2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负荷高速电机轴承冷却装置
CN112701856A (zh) * 2020-12-25 2021-04-2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冷却系统
CN215009955U (zh) * 2021-03-29 2021-12-0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CN113422475A (zh) * 2021-05-14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3422474A (zh) * 2021-05-14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3541398A (zh) * 2021-07-14 2021-10-22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电机及轨道机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9095B (zh) 2023-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31028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improved cooling feature
JP4846073B1 (ja) 全閉外扇形電動機
CN104247229B (zh) 电机
CN111479716B (zh) 电驱动系统
JPH0817549B2 (ja) 液冷モータ用冷却液流路構造
CN110266127B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和电动车
CN111884428A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08886301A (zh) 具有冷却装置的电机
EP2736151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pparatus
CN111194155B (zh)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11508791U (zh) 一种电机机壳及其应用的电机
CN114189095A (zh) 电机及汽车
CN218124431U (zh) 电机转子、电机和车辆
CN114530990B (zh) 一种ipm散热电机
CN112787456B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CN110829690B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及电机
CN220797948U (zh) 电机、电动总成和车辆
CN215267910U (zh) 电机组件及车辆
CN216421087U (zh) 一种电主轴结构及加工车床
JP7447623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220985435U (zh) 电机壳体、电机及车辆
CN117189619B (zh) 一种具液冷结构的屏蔽电泵
CN220043138U (zh) 导电结构及电机
CN218648637U (zh) 油冷电机及车辆
KR100544004B1 (ko) 빌트인모터의냉각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